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稻田“练兵” 四川植保专家向福寿螺“亮剑”
来源:四川在线 时间:2024-07-04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文/图

  连日来,福寿螺多次冲上热搜,多地螺肉生产商被曝用福寿螺肉替代田螺肉,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事实上,福寿螺这一外来入侵物种,更大的威胁在于对粮食生产、农业生态的极大破坏。当前农业生产中,福寿螺防控已迫在眉睫。

  四川作为福寿螺危害的重灾区之一,在福寿螺防控上,已经开展多年工作。最新防控进展如何?记者进行了走访。

未命名-1.jpg

专家团队发现在入水口设置隔离网可有效减少福寿螺虫源基数。

看效果

综合防效达90%以上

  嘎嘎嘎……7月3日,邛崃市牟礼镇开元村的稻田里,张志军提着一桶福寿螺和田螺等特殊食材来到鸭群前。随着他一声声吆喝,片刻之间,散落一地的螺被“鸭子军团”争抢一空。这是记者在都江堰灌区福寿螺防控现场会上看到的场景。

  张志军是这支“鸭子军团”的“教官”,负责训练它们养成主动吃螺的习惯,成为一支专业灭螺的生物防治“部队”。福寿螺防控技术研究,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专家团队持续开展的一项工作。养鸭治螺,是该团队研发的福寿螺综合防控技术的关键一环。

  现场,示范片被隔离网分成十多个相对独立的试验田块,可以直观地看到清沟、安网、拣卵拾螺、放鸭和使用化学农药等技术的防控成效。记者现场观察发现,经综合防控处理的试验田块,水稻长势明显优于未经防控技术处理的对照田块。

  今年,该团队在邛崃市开展福寿螺防控技术集中示范。省水稻创新团队病虫防控岗位专家、省农科院植物保护所所长卢代华介绍:“从十多年前,我所科研团队就意识到福寿螺防控的重大意义。早在 2011 年,就建立了一套初步的防控技术,在此基础上,经过十多年的试验,持续优化技术细节,目前这套技术对福寿螺的防效已达到90%以上。”

  以养鸭治螺为例,团队技术负责人、省农科院植物保护所副研究员陈晓娟发现,能够灭螺的只有大鸭子,鸭子吃螺的能力需要前期的训练和培养,小鸭子是起不到作用的。“经过训练的大鸭子,基本上一年以内螺龄的福寿螺,都能吃下去。”

  此外,团队自主研发出一款生物药剂也是该防控技术的一大亮点。“化学农药是目前主要防控福寿螺的药剂,但是它会造成农药残留和农田生态的负面影响,而且无法应对福寿螺随水迁徙的问题。”陈晓娟及其团队因此研发了植物源福寿螺诱杀剂,用福寿螺诱食剂搭载植物源杀螺物质实现对福寿螺的高效灭杀。“在移栽田撒施诱杀剂颗粒,搭配10%推荐剂量的化学农药,可以达到85%的杀螺率。”

未命名-1.jpg

专家团队成员介绍福寿螺生物防治情况。

探前景

转换思路探索资源化利用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上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1988年引入四川后开始入侵农田湿地环境,因繁殖力强,种群数量猛增,随灌溉水由点及面在稻区扩散分布。陈晓娟介绍,近年来,福寿螺危害秧苗,在四川普遍造成水稻减产10%~20%,已成为四川粮食生产威胁最大的外来危害物种之一。

  随水流扩散是福寿螺定殖后重要的自行扩散方式。而邛崃所在的川西自流灌溉区,自上而下的灌溉方式,正好助推了福寿螺从上游到下游的扩散。该示范田块业主、邛崃市牟礼镇开元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祥对福寿螺的危害深有体会,“在水稻秧苗期,福寿螺一口就能咬断秧苗,造成缺窝的现象,产量损失不小。”

  “十多年前,成都平原还很难见到福寿螺,现在已随处可见。”省农科院中试熟化项目首席专家汤永禄研究员表示,有效防控福寿螺,即能实现大面积减灾增产。

  在肯定该综合防控技术成效的基础上,省农科院副院长张雄进一步指出,在防控福寿螺时,还可以转换思路,不要一味追求消灭,而是从资源化利用的角度,结合落实大食物观,将福寿螺作为一种优质蛋白质、消化酶资源的原料,开展全方位对福寿螺资源的研究和利用,真正做到防控和利用相结合,变害为宝。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