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文化惠民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乡村文化建设一览
来源:农民日报 时间:2024-07-04

  (记者 李传君)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因嘉陵江穿境而得名。自古以来,大江大河穿过的地方既是经济活跃的地方,也是文化繁荣的地方。这里有举世闻名的“千年绸都”文化,享誉世界的三国文化,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文化之花也竞相绽放于嘉陵江畔的乡野田畴,且独具魅力。

  近年来,嘉陵区借助悠久深厚的文化积淀,不断挖掘非遗潜力,通过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加强文化建设,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多举措建设共有精神文化家园。

  以非遗项目为母体发掘文化种子

  嘉陵区地面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嘉陵蛴蟆节”作为其中之一已成功申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蛴蟆,川东北地区对青蛙及蟾蜍类动物的称呼,蛴蟆节为嘉陵区独有的民俗节日活动,发源于该区三会镇,距今400余年历史,现扩展到全区。每年正月十四日夜,人们扎着庞大的蛴蟆灯抬往河边,并唱着: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我把蛴蟆送下河……

  举办蛴蟆节,实为送瘟祈福之意,如今更是被赋予更多含义。三会镇已成功举办多届蛴蟆节,每年的蛴蟆节游客量超过5万人次,海内外报道转载达数万之多。三会镇三处场镇入口,各树立起一座蛴蟆雕塑,同时还建起一个占地20亩的蛴蟆文化广场。

  今年蛴蟆节期间,三会镇锣鼓喧天,几乎家家户户门口坐着编制蛴蟆灯的老人,这不仅是一种非遗的展示,同时又是一种应游客需要衍生的乡土文创产品。来自各乡镇的民间艺人,带着各具特色的表演,也极大丰富了节日的文化氛围,带动了节日经济的活跃。

  李渡镇由嘉陵江边千年古渡发展而成,如今场镇常住人口3万余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跷舞狮,不仅每年为三会“蛴蟆节”增添节日氛围,同时在李渡本地更是响当当的文化名片。这个具有400年历史的项目经代代相传,如今传承重任落在58岁的陈国福的肩头。

  “我十余岁就跟师傅学高跷舞狮,目前有一支40多人的队伍。”陈国福说,高跷舞狮的难度在于踩着高跷舞狮,一般由两只高跷狮、两只地狮、一个笑和尚表演,另外还有锣鼓、唢呐等乐队若干人组成,“动作主要有狮子打架、狮子翻滚、狮子上山、狮子下水等。”

  如今,嘉陵区每年为高跷舞狮项目下达20万元免费开放资金,让高跷舞狮走上群众文化大舞台。同时,该区正积极申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并组织其他乡镇来李渡学习高跷舞狮,让李渡这一独有项目跟其他乡镇特色文化活动结合,为更多乡村文化增添光彩。

  拓展平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嘉陵区积极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启动了四批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镇建设。推动文图两馆的总分馆建设、文图两馆数字化建设。而今,每个乡镇文化站里有图书室,每个村均有农家书屋,镇级图书馆藏书在1万册以上,农家书屋藏书在1000册以上。

  眼下,嘉陵区正在筹备第四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线上线下竞演活动。前三届活动共在“四川乡当潮”微信公众号上传展示乡镇文化成果视频80余条,累计点击超过10万次。本届筹备活动已上传视频15条,累计点击已超过1万次,涌现出一批来自基层的省级乡土文化能人。

  另外,通过举办全国性的“嘉陵江杯”征文比赛,组织文艺巡演、送戏曲杂技进社区、红色电影展播等活动,及时将文化雨露撒播到乡野田畴。仅今年1至5月,就开展各类文化活动3000余场,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000余场次。

  李渡镇成功入选第三批省级片区中心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试点乡镇。场镇建有文化站1个,配套了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图书室等空间。图书室万余册藏书,每年更新800余册。图书室还配备了一套投影设备,2台计算机,可承接文化交流、文化宣讲等活动。

  李渡镇政府大院,就是一个开放式文化广场。“我们四个场镇社区跟镇党委、政府合署办公,政府大院是全镇的文化中心。”副镇长唐国说,每天下午,尤其是春节前后、农闲时节以及重大节庆活动期间,这里最热闹,2000余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挤满了人。

  具有800年历史的李渡码头,因2020年嘉陵江大桥通车而废弃。“我们将其改造成文化广场供群众使用,每年均有两三场大型文化演出在这里举行。”镇文化站站长蒋琳说,2021年四川省第一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嘉陵区线下竞演活动就在码头广场举行。

  入夏时节,凉爽的夏夜是群众文化活动的最佳时刻,无论是李渡镇政府大院还是李渡码头广场,除了政府组织的一两次大型演出外,群众自发性文艺演出就达二十余场。唢呐、笛子、二胡等乐器演奏,坝坝电影、坝坝舞以及5元一首的坝坝卡拉OK,群众玩得不亦乐乎。

  娱老宜少文化活动推进乡风文明

  一立镇塘湾村13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每晚都有村民来跳坝坝舞,村委会给退休教师蒲元红一把钥匙,只要村民所需,文化室的乐器、音响可随便用。大家舞跳累了,还可以到图书室看看书,这里还有4套有声读物设备,不识字的或视力不好的正好用上。

  村党支部书记鄢朝凤说,他们村的“童伴之家”运行已经常态化,除了不定期有大学生志愿者前来帮助留守儿童外,还有其他社会力量倾力相助。比如香港一家基金会资助成立的儿童服务站组织孩子们过集体生日,并开展一些公益性活动,让孩子们受到正能量教育。

  5月20日,儿童服务站组织10多个孩子开展了一次“以糖换烟”活动。当66岁的蒲世全老人手夹一支香烟来到现场时,王怡臻小朋友赶忙走上去,很有礼貌地说:“蒲爷爷,请您把烟掐灭扔掉,我给你一颗糖。”蒲世全微笑着照办了,摸着孩子的头直夸她懂事。

  李渡镇阁老村,因明代陈以勤、陈于陛父子曾在朝廷担任宰相而闻名,如今全村八成村民是陈姓后裔。该村以忠、勤、廉、孝为精神文化核心,教化着代代子孙,村文化广场上还有廉政文化宣传栏。正在建设中的阁老文化陈列厅,同时兼备室内演出及放映室的功能。

  58岁的陈氏子孙陈在益曾是李渡川剧团团长,不仅会唱川剧,而且会几样川剧绝活,每次村里开展大型文艺演出,他都要登台亮相。前不久,他组织的川剧座唱班在村上唱了《杀奢》和《问病逼宫》两出戏,其生角唱腔高亢圆润,村民无不拍手称赞说他不减当年。

  村上的“巾帼妈妈”蒋春燕带孩子们开展“正衣冠”“点朱砂”“启蒙描红”“击鼓明志”等活动,教育大家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并自觉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如“启蒙描红”即组织孩子们书写人字,写好后高高举起,寓意是教育孩子们从小就立志顶天立地地做好人。

  “我们结合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居多的现状,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有价值的精神内核,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破除陈规陋习推动移风易俗、树立社会公德推进乡风文明等文化活动,从而达到促进乡村善治的目的。”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区文明办主任卫思羽说。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