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
盛夏七月,广袤乡村美丽如画。7月3日上午,内江市威远县高石镇童家村、界牌镇的南强村和桥凼村,比平时更加热闹。当天,川南片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在该县召开,3个村子被选为参观点位。与会人员走进村子,学习内江市如何学习并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乡村环境美化、产业发展、农文旅融合等方面探索出的经验做法。
界牌镇南强村无花果种植基地。 受访者供图
突出宜居
因地制宜扮靓乡村
旧条石建堡坎、旧石板建步道、旧砖瓦建菜园……在高石镇童家村九岭岗聚居点,园间小径、休闲步道、沟渠堡坎等建筑的原料均是利用当地的黄沙石修建。“我们不搞大拆大建、过度美化,注重简单、整洁、实用。”高石镇党委书记赖顺科告诉记者,这既能美化村容村貌,又能体现当地特色。
资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宾刚也注意到,村里的建材几乎都是本地的,“就地取材简单便捷,还节约了成本。”他说。自贡市自流井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杨红英发现很多细节,村里利用废轮胎、废石磨、废水缸、废陶罐等栽花种草,“小而美!”她一边用手机拍照,一边与记者分享感受。
走进界牌镇南强村湾头聚居点,只见乡村道路宽敞、农家庭院整洁,“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点缀在农家庭院周边。菜园内,南瓜、花生、茄子、辣椒等长势喜人。行走其间,移步换景、舒适惬意。
细心的参观人员还发现,村道路面还印有无花果的图案。“既可以防滑,也美化了环境。”界牌镇镇长胡俊说。达州市委农办秘书科科长杜小东四处转了转,不时躬身拍照:“这里结合原有风貌进行改造,突出了村民宜居。”
在童家村村民殷智余家院子内,自贡荣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税红霞询问其改建费用。“我们只花了2000多元。”殷智余回答。借助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资金,村里帮他将荒地改建为菜园,将房屋旁的道路扩建了1米方便出行。“道路、微健身广场等公共区域由政府出资,院坝入户路则发动群众参与投工投劳。”一旁的内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济兵补充道。
注重宜业
以产聚人增加收入
沿着南强村村道参观,一株株无花果树枝叶繁茂,整个山村染上青绿。村里的无花果公共服务中心内,无花果相关产品琳琅满目。村子建成1550亩无花果规模化种植基地,还建有无花果智慧大棚和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延伸无花果产业链。
胡俊介绍,全村1388户村民都能参与到无花果产业中来,还辐射带动周边村一起发展。去年,南强村村民人均收入3万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1万余元。
宜宾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代孟贵对该村推行的“大园区+小农户”订单生产模式很感兴趣。“招引龙头企业,解决农户的种、管、卖问题,群众当然欢迎了。”他说。
同样是发展产业,界牌镇桥凼村则依托自然资源禀赋,走出了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坐落在这里的国家级AAA景区康桥恬园,建有康桥别院、星空船坞、房车营地等设施,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村子还将原乡文化、农耕文化与新颖创意相结合,打造1500亩果园、白鹭湖、十里桃源等精品景点,呈现出“一村一品一特色”。
“接待游客情况如何?”在葡萄产业园前,攀枝花市农业农村局正高级农艺师青致刚向界牌镇党委书记魏嘉提问。“去年,我们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能为村民提供2000余个就业岗位,农民人均收入超过了3.1万元。”魏嘉说。如今,在桥凼村,“美丽乡村”正向“美丽经济”加速转化。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是重点。从发展订单农业到入园务工,内江十分注重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将农户带动起来。“要壮大乡村富民产业,让农民朋友腰包鼓起来、日子美起来。”泸州市泸县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县总工会主席王先奎深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