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涵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 记者 苏杭 文/图
“这台花椒旋耕机一个小时可以旋耕两亩地”“100吨的啤酒大概要用 5 吨花椒”……恰逢花椒采收季,7月10日,全省花椒绿色优质高效种植关键技术培训会暨山地花椒生产种、管、收机械化技术应用观摩会在雅安市汉源县举行。来自省内花椒产业重点县(市、区)的分管部门工作人员、家庭农场代表等齐聚一堂,学习新做法,观摩好技术,为推动全省花椒产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培训会现场。
“椒”虑何在
大而不强、多而不优
据统计,2023年全省花椒种植面积约为540万亩,总投产面积约370万亩,干花椒总产量约19万吨,面积、产量均位列全国第一。作为花椒产业第一大省,却非强省,“椒”虑如影随形。
“四川花椒产业虽取得阶段成效,但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卢戟介绍,建园标准低、管理水平差、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等问题导致花椒总体单产低、品质不稳定、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严重制约花椒产业生产效益,影响四川花椒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本次培训以花椒绿色优质高效种植和机械化技术为主线,带领与会学员走进汉源贡椒种植示范基地、花椒精深加工车间等地,现场观摩学习优秀技术。同时,邀请行业专家开展椒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花椒园粮经复合种植节本增效关键技术、花椒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要点等花椒全产业链培训。
“如何提高机械化水平是全省乃至全国花椒产业的共同难题。”省农业特色植物研究院副院长曾攀介绍,花椒的生长区域和植物特性极大限制了机械的应用。以红花椒为例,四川地区红花椒主要种植在海拔17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如汉源、冕宁等川西南山地,机器进场难度大。此外,机器采摘还极易导致花椒果皮油包破裂,造成油脂流失,严重影响果实品质。
学员正在试用花椒采摘器。
培训干啥
主推新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
“本着农艺和农机结合原则,我们选育了果梗更长、宜机化程度更高的新品种‘蜀椒5号’。”省农业特色植物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龚霞告诉记者,在宜机化标准建园和宜机化管理模式基础上,配合花椒旋耕机、升降操作平台和采摘器使用,不仅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还能降低果皮伤害。
培训会上,省农业特色植物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吴银明重点提到的“两修剪两清园”绿色防控技术也让大家交口称赞。据了解,该项技术聚焦花椒采收后和冬季两个时间节点,引导种植基地修剪枝条、清理椒园,能有效解决病虫害严重、产量低、采摘难等问题,是当前四川花椒生产环节的主推技术。“最明显的改变就是花椒树长势更好,而且花椒果穗更大,还好采摘。”
在现场观摩环节,花椒的机械化运用引发学员们热烈讨论。清溪镇万亩贡椒种植示范基地里,一台集旋耕、开沟、施肥、除草等功能于一体的椒园“特供”机器大显身手,所过之处飞沙走石,杂草尽消。
“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台多功能旋耕机。”阿坝州松潘县满山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熊天忠满含期待地说,希望可以看到更多新机器开进椒园。
“现在国际市场花椒消费潜力很大,花椒相关产品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丰富,挑战与机遇并存!”卢戟表示,省、市、县、乡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应做到“建管并重”,加强新品种和集成技术示范推广力度,着力提升花椒品质和附加值,延伸花椒产业链,推动四川花椒产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