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龙村和普照村的资产收益扶贫示范场,饲养员正在喂猪。 金其云 摄
纳溪区201家村(社区)成立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集体经济收益极不均衡
四川农村日报 记者 周金泉 特约通讯员 金其云
2016年,泸州市纳溪区采取“统一注册、统一组织结构、统一授牌挂牌、统一运行模式、统一出资比例”的形式,成立了201家村(社区)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覆盖全区所有村(社区)。
“纳溪区每年有两三亿涉农项目,这些项目形成的资产不能流失、不能没有效益,成立公司同时也为了调动村集体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7月11日,纳溪区委农工委副主任唐廷俊说。
一年后,这些公司发展得如何,是否找到了增收路径?
有喜有忧 项目支撑是关键
在地处深山的纳溪区打古镇紫微村,一个新建的规模猪场传来阵阵猪叫声。猪场是打古镇会龙村、普照村两家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利用项目资金合建的资产收益扶贫示范场,这也是两家公司和贫困户的增收项目之一。
“普照村是国家12个部委确定的旅游扶贫重点村。成立公司后,区上对每个贫困村都有6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我们和普照村两家公司各投资60万元在紫微村建起了温氏代养场。”会龙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周平说,“两家公司每年各付给紫微村3000元租金,猪场建好通过公开招租,招纳一个业主为温氏代养生猪,两家公司每年各自坐收5万元租金。”
周平说:“5万元猪场租金,除去3000元租金,剩余47000元由村集体和贫困户‘四六’分成,贫困户占‘六’,全村144个贫困人口人均可分195.8元。剩余18800元由村集体和全体村民共同受益,目前,公司打算把这笔钱投资在山上建一个停车场,依托普照旅游产业,持续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
相比普照村,天仙镇银罗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至今没有项目支撑。“公司一直在‘硬撑’,由4个党员每人出资2万员入股,流转60多亩农户荒废的枇杷园打造良繁场、精品园和采摘园,本来今年枇杷有一定收入,但因自然灾害影响而成了泡影。”公司董事长周奎说,“公司还改造投资了两个农庄,但也是欠起债在整(至今欠施工队10余万元)。”
打古镇古纯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代五林也是一脸无奈:“公司成立一年来,由于缺少经营管理人才,公司经营业务到现在都还没开展起来。下一步,公司将围绕古纯村传统村落打造开展业务。”
发展不平衡应“多条腿”闯路
“我们有10个贫困村的集体资产公司,每个公司都有6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他们都利用这笔资金与温氏合作建了寄养场,通过出租猪场收取租金。这两年,各类产业发展项目也主要投向贫困村。”
唐廷俊说,“但项目极不均衡,有的村一年中连一两个项目都没有;有的项目又属‘戴帽’项目,明确了实施地点,不能中途调整,导致有资源的集体资产公司不能很好开发利用。大多数村集体资产公司全凭自有资源和资金进行运作,集体经济收益也就极不均衡。”
据了解,少数离城区较近、资源丰富以及富有开拓精神的村 (社区)集体资产公司,收益较好,最高的一年达150万元;大部分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匮乏、村(社区)干部缺乏开拓意识的村(社区)集体资产公司,一年收益也就2万元-5万元,有的甚至仅仅吃2万元启动资金的利息。
周平说:“集体的资产,管理人员必须要保证有收益的情况下才敢干,投资项目要充分论证,无形中增加了经营管理人员的压力。”
“打古镇交通不便,不便于招商引资,相当一部分企业都只想赚‘快钱’。”纳溪区打古镇镇长姚正认为,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集体资产公司的壮大发展。
此外,记者了解到,人才因素是集体资产公司经营好坏的一大关键,集体资产公司与村“两委”虽说是“政经分离”,但实际上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导致管理层既要忙于村里事务,又要忙于公司经营,真正懂经营的“能人”不多,若招贤纳士启用“能人”专职负责公司经营,当地又担心“能人”与村干部处理不好关系。
“目前我们有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一是对公司领导多开展经营理念的培训,带出去参观考察以开拓视野;二是对经营得好的公司给予奖励,激发干部创业热情;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社会资本投入开发村集体资产公司闲置资源,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同时,为当地群众带来收益。”唐廷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