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益叶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文/图
8月20日,位于成都市新都区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内,省农科院作物所豆类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团队(下称“研究团队”)专家项超向前来观摩的省种子站副站长何芳一行,介绍了各种优异大豆种质资源。其中,一种红色外皮、豆香外溢的大豆尤其引人注目。
这是在大邑县有50年种植历史的红皮香豆,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作为近几十年来唯一一份特异红色种皮的地方大豆品种而被收集。
如今,自研究团队收到第一份红皮香豆已过去近5年。记者了解到,研究团队围绕红皮香豆开展了大豆品质、农艺性状、光合生理、多组学等方面的多项研究,截至目前已提纯复壮红皮香豆种源面积达10亩左右。
红皮香豆
“抢救”历经波折
“我们小时候,闻到的豆子香气是很浓郁的。后来这种香味越来越少闻到了。”何芳感叹,大豆原产于中国,已有5000年的种植史。但受气候、种植业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一些充满童年记忆的豆香味大豆品种,已逐渐消失在时代潮流中。
正因如此,2018年9月,研究团队第一次收到来自大邑县农业农村局寄送的红皮香豆时十分惊喜,“拆开包裹的一瞬间,大豆籽粒种皮血红,散发着香气,部分籽粒中心呈凹陷状,整个豆子如一个‘红细胞’。”项超说。
专家发现,这种在大邑种植历史悠久的红皮香豆籽粒较大,百粒重高达36.8克,蛋白质含量高,煮熟后香味浓厚。由于收到的种子并非当年收获的种子,且数量有限,团队决定先扩繁、田间初步鉴定后再进行相关研究。
优异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不易,红皮香豆历经了一波三折。
2019年夏,似乎是大自然对红皮香豆的“考验”,种植基地遭遇涝灾,这份资源后期结荚困难而绝收,仅剩十几粒原始种子。研究团队赶紧与资源提供人张志群联系,却被告知已经没有种植该品种,种子也没了。
研究团队没有放弃,最终在张志群亲戚家找到了共计 800 克左右仅存的种子。同年冬,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海南英州基地成功对该资源进行了扩繁,次年在新都基地对该资源进行评价鉴定。
品质分析发现,红皮香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均较高,分别达40.4%和13.9%,同时高产优质、耐贫瘠,适生性强。2022年,该品种被认定为四川省新发现优异种质资源。红皮香豆的发现极大丰富了四川大豆资源库,为四川大豆育种提供了珍贵材料。
红皮香豆。
保护前路漫漫
“这个豆子是合江黑大豆,不同于其他白心黑大豆,它是绿心的,其总异黄酮含量是普通大豆的2倍以上,嘌呤含量也较低,为喜爱豆制品的痛风患者带来福音;这个豆子是永福黄豆,蛋白质含量高,以它为原料打出来的豆浆口感细腻营养丰富……”谈及优异大豆种质资源,项超如数家珍。
众所周知,农业种质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近年来,随着气候、种植业结构等变化,一些珍稀资源和古老地方品种正加速消失。通过普查与收集,能够将珍贵的地方资源保护起来,进而为育种提供基础。
优异种质资源是指那些具有较好生长习性、适应环境能力强,或者具有高产、高品质、高抗逆、高适应等优异性状的种质资源。何芳说,加强对优异地方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与利用,对我省种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至关重要。
“种质资源的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为让四川本土优异种质资源重回大众视野,我们团队查了很多资料并走遍了川内保有种植传统的地方。”项超说,优异品种如何落地转化,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未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