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建立作物生长预测模型 获取光能更精准
来源:四川在线 时间:2024-08-28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裴玉松 吴东方 文/图
  光照强弱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高低,如何让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农作物更高效地截获光能提高产量呢?“可以通过模型模拟不同区域、不同田间配置下农作物的光能截获和生长动态,设计最佳配置方案和管理方案,实现产量精准预测。”8月20日,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杨峰在由四川省智慧农业科技协会、中国作物学会智慧农业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助力国家粮食安全”论坛上进行的主题分享引发关注。

未命名-1.jpg

杨峰(中)在基地了解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情况。

  如何做到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增加农民朋友种地收益?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旨在实现“一田双收、稳粮增豆”的增产增收目标。但大豆、玉米是同季旱地农作物,存在一定的争地矛盾。难题如何破解?
  为此,杨峰带领团队成员开展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作物生长模拟与监测”课题研究。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便是建立作物生长预测模型。
  “模型就相当于农业生产智能分析、预警和决策的‘核心大脑’。”杨峰团队重要成员、川农大农学院副教授吴雨珊告诉记者,作物光能截获数据直接影响模型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模拟精度,必须反复推演、接受检验。在实验室内,杨峰、吴雨珊等科研人员结合关键生育时期、生物量动态等农作物关键生长数据,研发了适合于带状复合种植作物不同行比配置的光截获算法,构建了带状复合种植作物生长模型。随后,他们将这些模型在山东省菏泽市、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等地进行了田间验证实验。
  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杨峰团队在山东、河南、内蒙古等地来回奔走,将最新的监测数据带回来进行分析、调试。同时,他们结合实践创建了一种带状复合种植产量、品质光谱预测新技术,通过分析作物关键生育时期光谱、纹理等特征及其与田间生长参数的关系,不断优化关键生长参数预测模型,使产量模拟精度提高了7%、品质模拟精度提高了19%。前不久,运用该生长模拟与监测模型的仁寿县珠嘉镇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玉米测产结果公布,取得了650公斤/亩的成绩。这一数据让团队成员感到欣喜。“实测数据与预测数据误差小于10%,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杨峰说。
  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服务、指导农业生产。今年,四川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目标任务达到了495万亩,比去年增加了185万亩。今年,我省提出了“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目标,锚定单产提升发力。采访中,杨峰、吴雨珊等坦言,省内大多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域还未运用作物生长模拟与监测模型指导生产。未来,他们将不断优化作物生长模型算法,并将花更多精力与相关部门携手加大模型运用推广,以更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