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这是一次一拍即合的双向奔赴。”近日,两场签约仪式在成都市郫都区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内举行。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与宁夏稻渔空间生态观光园达成种稻致富模式战略合作,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与银川市农业农村局达成耐盐碱水稻技术推广合作。
签约仪式现场
四川携手宁夏
共创致富“稻”路
合作缘起于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兴起。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常务副主任彭甦介绍,宁夏在全国范围内最先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我们将这项技术带回四川后,发挥我们在杂交水稻研究上的优势,同时借助数字化技术对这一模式进行升级,发展出稻渔数字化生态循环种养生态大米高效生产模式。”
签约仪式开始前,合作双方人员现场参观了稻渔数字化生态大米示范展示基地。宁夏稻渔空间生态观光园创始人赵建文感慨道:“原来稻渔综合种养可以做到这么精细化,生态效益更加突出。”
“通过设施圈养、异位共生,数字化管理,将养殖密度提高10倍,大幅度地提高了水产养殖的产量和产值,养殖尾水中的有机肥还田,替代化肥,同时采用绿色方式防控病虫草害,生产出生态大米,每亩田稻渔综合产值上万元。”彭甦说。
这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围绕“水稻+”做文章十多年的研究成果,通过稻渔种养模式等多种途径增加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再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最终实现增收致富。
“我们还希望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带到宁夏。”彭甦表示。
据悉,双方将共同致力于打造高标准的生态大米生产基地和塑造绿色高端生态大米品牌,推广稻渔数字化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并结合研学、文旅资源,实现农业与教育、旅游的深度融合,提升区域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导入袁隆平品牌,打造种稻致富模式稻渔空间示范基地。
稻渔共养+耐盐碱稻
双轮驱动改良盐碱地
合作背后有更深的逻辑。宁夏现有耕地面积1797.64万亩,其中盐碱耕地占比14%左右,绝大部分分布在引黄灌区。
盐碱地上种水稻是世界性难题,研发耐盐碱水稻是解题思路之一。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基地管理部部长郭夏宇副研究员表示,团队在强耐盐碱水稻品种和配套丰产高效技术研发上已有所突破,“耐盐碱水稻品种在3-5‰盐胁迫或pH8.0-9.0碱胁迫条件下实现平均亩产超过400公斤。”
盐碱地上种植耐盐碱水稻的意义,在于通过增加种植面积来增加总产量,被认为是提升粮食总产量最有效的方式。“按照300公斤的亩产计算,对于我国有水稻种植基本条件的一亿亩盐碱地而言,意味着300亿公斤的产量,可以养活8000万人口。”郭夏宇说。
“以前盐碱地是白茫茫一片,作物很难生长。”赵建文分享道,“近年来,我们通过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对改良盐碱地起到一定作用。这次合作将引进耐盐碱水稻品种和技术,让我们对盐碱地种水稻有了信心。”
据悉,银川近年来发展稻鱼种养模式,经济生态效益显著。把稻鱼综合种养和耐盐碱稻品种结合起来,可以将银川境内黄河两岸的盐碱地有效利用起来,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宁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渔业局原局长吴旭东称,宁夏的优势在于水产养殖,袁隆平科研团队的优势在于杂交水稻,双方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上实现优势互补。
对于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而言,希望进一步推广稻渔数字化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和生态大米高效生产模式,借助此次合作踏出走向全国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