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梅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喜看稻菽千重浪,又是一年丰收时。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6000亩再生稻迎来收割季。
近日,笔者在该镇金凤村再生稻基地里看到,金灿灿的稻穗铺满了稻田,村民们有的忙着割稻穗,有的忙着传递穗把子,还有的忙着踩打谷机脱粒……田间一派繁忙景象。
再生稻成为村民们的“增收稻”。
近年来,该镇通过撂荒地整治等,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并引种再生能力强的优质水稻扩大再生稻蓄留面积。再生稻具有生长期短、成本低和米质优等特点,头季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能够再收一季。加之中间无需再次耕种,经济效益显著,颇受村民青睐。
村民刘美华是金凤村的种粮大户,今年他种植的再生稻经镇农业服务中心测产,亩均产量达250公斤。由于再生稻比中稻还香还糯,镇上一家专门加工大米的企业,在中稻收割后就以3元/公斤的价格预订了刘美华种植的再生稻。
“再生稻要实现稳产高产,就一定要精耕细作,落实好各项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技术措施。特别是头季稻的种植管护极为重要,要及时到田里观察施肥、喷药等各环节情况,为收割后的稻桩长出新苗提供保障。”谈到再生稻的种植诀窍,刘美华向笔者娓娓道来。
通过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生产模式,该镇不断扩大再生稻种植面积。据该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再生稻的市场价格比普通晚稻大概高0.6元/公斤,农民对“一种两收”的种植方式接受度高。今年,全镇再生稻的蓄留面积,已从5年前的不足3000亩发展到6000亩。
在推广再生稻种植过程中,该镇还整合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优质专用粮食生产、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项目资金,积极推进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同时在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中,通过扶持科技示范种植大户,以点带面,提高农户应用先进生产技术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蓄留面积、提高单产,保障粮食安全。
经测产,今年,全镇6000亩再生稻可收获稻谷1500吨,可实现增收45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