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巍
笔者4月1日从绵阳市安州区有关部门了解到,安州区在农民工党建工作上不断作出新探索,引领农民工“雁归来”返乡创业,推动实现“人回转、钱回流、厂回迁、业回创”的新局面。
“兰花支书”赵波(右一)在兰草基地查看长势
“引雁还巢”反哺乡村
曾军是安州区塔水镇油房村人,上世纪90年代起在深圳从事服装加工。2010年底,在镇、村两级党组织的动员下,曾军返乡成为 “农创客”,租用油房村闲置土地10亩创立了金象制衣厂,自己赚了钱不说,还当上油房村党支部副书记,带动乡亲一起奔小康。
塔水镇三泉村村民赵波,中专毕业后在成都、重庆等地打过工。2013年,赵波返乡创建了三泉兰业公司。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赵波的返乡创业路越走越宽。经过5年努力,赵波将村里25亩撂荒土地发展为精品国兰种植基地,2018年销售额达100万元。
一雁带动,群雁齐飞。赵波成为致富带头人后,还加入了党组织,并当选为三泉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不少村民也开始种植兰草,未来还将发展农业观光、文化休闲等农旅一体化产业。
放眼如今的安州区,返乡创业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打造返乡创业新引擎
发力农民工党建,安州区积极探索“五联四帮三带”模式,超前谋划、周密部署。各级党委党组织挂图作战,抓住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先机,着力打造出返乡创业新引擎。
强机制,政策激励做“加法”。安州区从优化政策引人才、暖心服务聚人才、资源整合留人才入手,相继印发《农民工定向回引培养工作实施方案》《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三十条措施的工作方案》等文件,编制完善《返乡人员创业项目目录》;在乡镇试点开展“我为家乡发展献条‘金点子’”活动,筛选出优质“金点子”60条并实施挂图作战。
强保障,金融帮扶做“乘法”。针对返乡农民工当中的“种子选手”,搭建 “成长平台”分层分类开展跟踪培养,畅通“上升渠道”,探索设立“返乡农民工创业基金”“风险保障基金”,建立起创新创业商会1个、创业服务中心1个,为返乡创业企业授信达5000万元,推动2607名农民工返乡创办项目2302个。
强服务,对接程序做“减法”。开通农民工“绿色服务”通道,以流动党支部为基点,按照 “农民工服务站+党支部”的“党建+服务”互补互助模式,统筹起各方资源,分乡镇建立返乡务工人员党支部18个,在北京、江苏、上海、广东、浙江建立农民工流动党支部5个,回引147名优秀农民工进入村“两委”班子,发展农民工党员120余名,农民工的声音、意愿可以迅速直达。
党旗飘飘引新路。一批批农民工带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返乡创业,用自己的所学所获反哺家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2018年,依托农民工党建工作,安州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推进,建成花城果乡、幸福七里、汽车商贸等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7个,示范基地132个;培育出一大批创业明星,并带动3.6万余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安州区同时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范例,“归雁效应”在安州真正得到了生动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