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完善农村市场 激发农民消费潜力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19-04-04

  (邹红)近年来,我国在扩大消费规模、改善消费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发展。2013-2017年,全国居民消费支出增长38.5%,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高达56.2%,高于资本形成总额年均贡献率12.4个百分点,消费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但我国城乡之间消费差距明显,2017年,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我国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的14.2%,西部地区农村消费更少,潜力更大。
  消费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如何激发西部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是我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能否得到充分满足的重要一环。在当前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增加背景下,激发西部地区农村消费活力,促进西部农村消费提质升级尤为重要。

image.png

资料图片

    构建成熟的西部农村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市场,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
  目前,西部农村消费市场尚不能有效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第一,休闲观光农业、乡村健康养老业、乡村旅游业等生活性服务业仍未充分发展,农民家庭的旅游、文化、健康等服务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第二,一些企业对农村消费市场的开发和供给存在短板,很少有企业专门针对西部农村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供应性价比高的优质商品或服务到农村社区。一些企业将西部农村消费市场视为城市淘汰商品、库存积压商品的倾销地,这些问题有待解决。第三,西部农村市场布局不集中、市场规模小,仅有62%的乡镇有商品交易市场,只有34%的村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农民主要的消费行为还是通过传统的小超市、店铺、集市等来实现。简而言之,西部农村市场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为满足西部农村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应构建更加成熟的西部农村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市场,以西部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为导向,促进供给提升、产业发展。引导企业生产面向农村市场,生产满足农民需求的低价高质商品,培育更加成熟、细分的农村消费市场,切实提高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具备条件的乡镇将商贸物流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品深加工等有机结合,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促进农林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西部农村生活性服务业,激发西部农民的文化健康等服务消费潜在需求。完善现代农村市场体系,推进农村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构建开放、竞争、有序的西部农村消费市场。优化西部农村区域产业布局,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电子商务向西部农村地区延伸覆盖,以西部特色优质农业资源为导向,发展特色化电子商务平台,促进农村线下产业和线上电商互动发展,加强电子商务配送站点与物流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市场拓展。

    补齐西部地区农村消费领域基础设施短板,满足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
  西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2016年西部农村用电量为911亿千瓦时,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40%,但仍不足全国农村用电量十分之一。同时,电力设备陈旧落后,存在电压不稳和低电压、电力供应不足、农村平均电价高于城镇等问题,不利于家电的消费升级。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的家电消费需求。西部农村道路、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较为落后,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仍不健全、流通成本较高,抑制了西部农村消费提质升级。交通的不发达使得农村地区物流覆盖率不高,电商网点少,西部地区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的村仅占21.9%。农村冷链物流滞后,肉、水产品、牛奶及豆制品能进入冷链系统的比例很少,影响西部农村居民膳食结构的改善。农村互联网普及情况远低于城镇,存在接收信号弱、网络信号较差等问题,抑制了西部农村居民的网络消费需求和电商消费。此外,西部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存在短板,导致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潜力难以释放。
  补齐西部地区农村消费领域基础设施短板。积极发挥各级财政资金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作用,加大西部农村地区水电路气等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农村供水供电质量,保障充足稳定的自来水和电力供应。推动西部农村公路建设,健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加强西部农村基站建设,提高网络信号质量,优化整合存量设施资源,有效降低农村流通成本。扩大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融资渠道,进一步吸引社会投资参与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西部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健全西部地区农村消费配套政策体系,强化消费观念的宣传引导
  目前的消费配套政策体系还难以有效支撑西部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预期改善。西部农村地区人均收入较低,因此消费依旧是生存型消费模式,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发展享受型消费支出仅占21%,财政金融支持农民增收和消费升级的力度较弱。目前,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提升很快,但保障程度比较低,抑制了农村消费潜力。西部农村普惠金融、消费信贷等金融支持对消费的释放作用还非常有限。农村居民享受数字经济、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消费渠道有限,导致消费方式单一、商品和服务受限度较高。农村消费环境仍然不够完善,农村消费市场信息不对称、监管力度较小,农村商家的违法成本低,商品质量难有保证,农村消费品质量标准和消费后评价体系亟待完善。农村缺乏维权机构,居民维权意识薄弱,农村居民利益相比城镇居民更容易遭受损害。
  解决这一问题,应当一方面设法提升农民收入,一方面健全西部地区农村消费配套政策体系,强化消费观念的宣传引导。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强西部农村居民收入能力,促进消费能力提高和消费结构优化。加大西部农村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力度,继续推进农村增收减负,增加西部农村居民劳动收入、财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切实提升西部农民收入水平。加快农村吃穿用住行等一般消费提质扩容,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增加交通通信、文化娱乐、汽车等消费,优化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提高西部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养老医疗保障水平。健全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通过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农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积极发展西部农村普惠金融,以普惠金融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带动消费升级。健全西部农村地区消费信用体系和消费者维权机制,营造安全放心的农村消费环境,培育农村消费新理念。加快建立农村消费品质量标准、宣传消费维权知识,加大监管力度,改善西部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农村居民主体意识与维权能力。加强乡村文明建设,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念。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