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哲 单学鹏)四川幅员辽阔,地形、土地禀赋的差异是造成全省农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直接原因,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也成为放大部分地区自然资源劣势的重要原因。
四川乡村振兴事业受到人力资本的束缚和制约,一个原因是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总量偏少。我省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医疗卫生等人力资本开发项目历史欠账较多,省内区域之间投资力度不平衡,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总量差距较为明显。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形式较为单一。大部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主要由政府完成,参与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很少能够接受职业教育和农业技能的相应培训,从而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建设进程;投资收益率较低,且有很强的外溢性,农村人力资本流失严重,即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单向转移,产生了农村人力资本难以反哺农业生产、县域劳动力供给老龄化等现象,直接影响了农村产业的发展。
农村人力资本是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动能,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有助于实现城乡人力资本的良性互动——既能保证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稳步提升,又能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特别是科研机构从业人员扎根农村提供良好的辅助和保障条件。有助于培育、扩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
资料图片
弥补差距扩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规模
建立良性互动的农村人力资本财政投入保障制度,提供有力制度供给,引导公共财政向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领域倾斜,鼓励公共财政资金向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技能培训等方向充分涌流。建议利用专项资金助力农村地区,特别是三州地区的人力资本开发,缩小市域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差距,弥补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历史欠账。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丰富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主体,改变过去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政府主导模式,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引入社会资本,以社会资本拉动人力资本存量提升。可通过税收、土地等积极的政策支撑,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为农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支持企业在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等方面进行专门的人力资本投资。以人力资本投资带动农村人才储备规模提升,对农民技能培训等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发展,建立农村技能培训专项基金,以村镇为单位定期开展农技培训专题讲座、专题座谈会、一对一帮扶,以技能培训为重点手段,培养一批现代化农业生产人才。同时,加强对农村专业人才的创新服务和生活保障,吸引农村人才扎根农村,服务三农。
精准定位指引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方向
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水平,要坚持以目标为导向,精准定位、有的放矢。
助力脱贫攻坚事业。瞄准农村贫困地区发展需求,进行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和产业扶贫,动态化、精细化对贫困地区农村人力资本存量进行梳理和管理,以“人才扶贫”带动贫困地区脱贫。
着眼民族地区发力。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环境,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技能培训,建设符合少数民族地区农民需求的农技培训体系,加快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增加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建设新型职业农民的选拔、培养、管理、服务和扶持制度,激励、培育出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具备现代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农业人才,逐渐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补齐短板优化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结构
把教育作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以减少农村失学率、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优化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环境等为目标,开展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事业。
以健康农村建设为保障,增加乡镇卫生院、中心卫生院的机构数,以及其床位数等,为农民就医提供基础设施保障。鼓励优质卫生服务资源充分下沉,增加乡镇卫生技术人员人数,并加强健康文化教育,提倡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尤其要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为建设重点,扩大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在农村的覆盖范围。
鼓励农村劳动力在产业和区域间自由转移,鼓励区域、城乡人力资本进行良性互动,提高农村劳动力收入的同时,刺激农民进行自我人力资本投资。相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促进返乡下乡创业二十二条措施》,鼓励农民工、大学生和复员转业退役军人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工作,支持人力资本回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让农村人力资本不仅能够“走出去”,更能够“引进来”和“留得住”。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