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彭杨 文/图
杨卓玛是泸州市教育系统的一名95后藏族女青年,2018年6月,她被选派到了美姑县瓦古乡瓦以村,成为了综合帮扶队里的一名“四治”专员。今年3月,杨卓玛成为了新一任的瓦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从一个年轻女生成为当地干群信任的扶贫工作者,杨卓玛是怎么做到的?近日,笔者走近杨卓玛,了解她的扶贫故事。
杨卓玛
她是“贤内助”和“开心果”
瓦古乡地处美姑县东南部,黄茅埂南麓,最高海拔3708米,全乡共10个行政村,79个村民小组。全乡除四普村于2017年脱贫以外,其余9个村均未脱贫,脱贫攻坚形势十分严峻。
帮扶工作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驻瓦古乡的。瓦古乡综合帮扶工作队由省委组织部和乐山市分别选派的23名队员组成,杨卓玛是其中唯一的一名女性。
作为一名“95后”女性来到瓦古乡,从乡政府到帮扶工作队,都对她能否适应这么艰苦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有些担忧。
停水停电是乡政府的常态,如果要买菜,最近的选择是12公里外的拉木阿觉乡集市。杨卓玛主动请缨,承担起了帮扶工作队会计和出纳的工作。她以女性特有的细心,从队员的实际生活需求出发,细心安排着工作队的每一笔支出,力求用最少的钱买最好的东西,降低队员从城市到乡村所面临的生活上的落差。因此,队员们都将她视为工作队的“贤内助”;而开朗的性格和常挂在脸上的酒窝,又让她成了队员们的“开心果”。
生活上的问题解决了,杨卓玛又展示了她出色的工作能力。作为帮扶工作队里最年轻的一员,录系统、填表格是她的强项。为此,她经常加班到深夜。
下村走访时,她总是冲在队伍的最前面。作为教育战线的一分子,扶智扶志的理念植根于杨卓玛的心中。当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后,她主动承担起到瓦以村小代课的工作,切实将自己的专业所长用在脱贫攻坚一线。她十分注重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上课之前要先检查孩子们是否都洗了脸、洗了手。如果没有,她会打来水挨个帮他们洗。去年冬天,她又通过各种途径帮孩子们争取到了爱心冬衣,让他们在一个温暖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为孩子们送来衣服
她是满怀激情的“实干家”
由于许多村民汉语表达困难,语言成了帮扶工作队员需要攻克的一道难关。杨卓玛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彝语。于是,每天都可以看到她在彝族乡干部和老乡那里“求学”的身影。通过坚持学习,现在的她,已经能够使用彝语日常用语和村民无障碍地交流了。
“卓玛,麻烦你跟我下一次村。”“卓玛,麻烦你帮我给村民说下这个政策。”对此,卓玛总是乐呵呵地说:“要得。”杨卓玛逐渐成为了帮扶工作队里的翻译。
家住瓦以村2组、现年62岁的慕坡作洛,是一名留守老人。由于儿子长期在外打工,家里、地里的活都落在了她一个人的身上。精准扶贫让杨卓玛和慕坡作洛结了缘。作为慕坡作洛一家的帮扶责任人,杨卓玛第一次来到慕坡作洛的家里,就主动帮着她打扫卫生。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慕坡作洛瞬间热泪盈眶。此后,杨卓玛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往慕坡作洛家里跑。用她自己的话说:“看看有什么能帮的就帮帮,毕竟她一个人上了年纪也挺不容易。”
因为工作上的突出表现,今年3月,杨卓玛在瓦古乡党委的推荐下,成为了新一任的瓦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角色的突然变化,并没有让杨卓玛感到措手不及。她第一时间定制了瓦以村脱贫攻坚工作队的队服和旗帜,从政策宣传入手,迅速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找项目、抓落实、搞培训,瓦以村的集中安置点的建设和村道路面硬化的工程,她时刻冲在一线,和包工头沟通,和监理学习,监督工程质量。在瓦以村,处处都能看到杨卓玛穿着红马甲活跃的身影。高山太阳大,皮肤一天天被晒黑,她说不存在,晒晒更健康;村里条件差,难免饱一顿饿一顿,她说不存在,就当是减肥。
最近,她又在为瓦以村的产业发展项目奔波,像一朵美丽的格桑花,灿烂地绽放在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