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水旱灾情牵动人心——农业生产当以变应变
来源:农民日报 时间:2025-08-13

  (韩松妍)水旱灾情牵动人心。今年7月以来,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河南持续“高烧”不退,平均气温创下64年来新高,全省41%的气象监测站点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驻马店市、周口市、商丘市、信阳市等地部分站点连续超过30天没有有效降雨,8月上旬才迎来“及时雨”缓解了旱情。另一边,8月7日以来,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等地出现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造成榆中县8个乡镇受灾。全国气候格局复杂多变,这不仅是当下粮食生产面临的紧迫挑战,更是农业生产体系必须直面的系统性考验。

  如果把时间轴拉长,河南、甘肃等地的灾情只是近年极端天气的缩影。2020年,东北接连受到3次台风影响,部分地区玉米出现倒伏;2021年北方又遇洪涝,郑州“7·20”特大暴雨造成了部分农田绝收;2022年,长江流域发生1961年有完整实测记录以来最严重的高温干旱;2023年,华北黄淮“烂场雨”导致当年全国夏粮亩产比上年减少4.3公斤;2024年,辽宁省遭遇历史罕见暴雨洪灾,全省粮食减产约12.6亿斤。高温灾害明显增加,冷暖突变、冻旱交加、旱涝急转情况增多,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对高度依赖气候条件的农业生产构成前所未有的威胁。

  事实上,因为气象的波动,农业生产已经在发生改变。以北京为例,过去9月下旬时,北京的温度就能回落到16至17摄氏度,已经可以播种冬小麦,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适宜播种的温度和积温出现的时间推迟到了10月上旬。不只是作物的生长周期发生变化,病虫害也呈加重态势。气候变暖导致部分作物病虫越冬死亡率降低,冬后有效病虫源基数增加,有的害虫世代数增加,为害期延长,为害范围扩大,尤其是向北方扩展蔓延趋势明显。可见,适应气候变化,针对“反常的气候”进行“反常的管理”,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常态化工作。

  天公不作美,人功定乾坤。尽管每年都要面对极端天气的挑战,但我国粮食生产依然交出稳定丰收的答卷。2024年,我国粮食年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而是农业现代化建设持续发力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通过统一规划的灌排系统、土壤改良等措施,极大地增强了农田的抗灾能力。另一方面,种业科技的突破,培育出一批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在灾害来临时有效减少了损失。此外,强化灾害预警、落实惠农政策等“组合拳”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举措相互配合,共同构筑起抵御极端天气的防护网,让我国农业在气候变化的风浪中保持了稳健前行的定力。

  回过头来看,面对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事件,现有农业防灾体系仍显捉襟见肘,暴露出亟待补齐的薄弱环节。比如,灌溉方式仍需大面积提升改进,节水灌溉设施尚未普及。就拿这次河南的旱情来说,受灾较重的豫南地区偏雨养农业,农田水利设施本就容易被忽视,而今年的旱情导致地下水位骤降,许多机井难以应对极端情况,农民为了浇地,只能临时抢打应急深水井。从全国来看,目前我国耕地灌溉面积超10.8亿亩,但截至2024年底,全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仅4亿多亩。有一些灌溉设施还是上个世纪修建的,功能上不完善,引水成本高、难度大。喷灌、微灌等设施高效节水且能提升产量,但普及度却不高。

  值得关注的是,农业农村部近日召开防汛抗旱救灾工作调度视频会,要求把农业防汛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农业农村系统的压倒性任务,做到“防在成灾前、抗在第一时、救在第一线”,力争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保稳产、无灾区多增产。为了精准有效应对灾害风险,农业农村部还印发了《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保秋粮丰收工作方案》,分区域分灾种分作物制定了34条防灾减灾救灾措施,为当前的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具体指引。着眼长远,进一步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需要多方面发力。观念上,要摒弃惯性思维。过去我们习惯“南方防汛、北方抗旱”,如今却要面对“南方大旱、北方内涝”的现实。科学应对极端天气,把农业防灾减灾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御,要一边提前抬高堤防、疏通沟渠、补源蓄水,随时准备防大汛;另一边要同步检修泵站、储备水源、推广节水灌溉,随时能够抗大旱,为农业生产赢得主动权。硬件上,要提高农业设施水平。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沟渠修复整治等工作,做到旱能灌、涝能排;优化农情监测与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预警应急体系,通过多渠道、广覆盖的方式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经济上,要加强灾害保险补偿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灾后赔付效率和推进险种创新,推动指数型保险产品,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查勘等技术提高定损效率,让农民在灾害面前少一些后顾之忧,更有底气投入农业生产。

  面对极端天气的挑战,农业生产不只是“与天斗”的对抗,更是“与天和”的协同。距离秋粮大面积收获还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正是作物“长身体”的关键期,也是灾害高发期,以更加科学的防灾措施、更加精准的田间管理、更加高效的应急响应,我们定能奋力夺取秋粮丰收,努力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