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苗钱省了,高温也不怕,水稻还照样长!”8月11日,资阳市雁江区中和镇干沟村13组的姚世英站在自家8亩稻虾田边,黝黑的脸上透着自信。稻虾田被烈日蒸腾起薄薄的水汽,沉甸甸的稻穗下,小龙虾正悄然潜行。这是姚世英稻虾综合种养的第六个年头,面对今年夏天持续的酷热,她早已备下“土方子”,EM营养源露混合大豆、玉米与小麦麦麸调制成的“营养餐”,让小龙虾在热浪中也能安然度夏。
稻虾田
“这个‘土办法’让虾子吃得香,长得壮。”姚世英指着稻田介绍,每年3-4月,每亩田能收400斤小龙虾,到了秋天,水稻亩产也不比单纯种粮低。稻虾共生的模式里,稻田为小龙虾提供了天然栖息所,冬天能保温,虾粪又成了水稻的有机肥,化肥用得越来越少;而小龙虾啃食杂草、捕食害虫,连农药都省了,真正实现“一田双收,稻虾双赢”。
在中和镇,应对高温的养殖智慧不止稻虾共生。心缘大酒店董事长陈明经营的90余亩小龙虾养殖基地,堪称高温养虾的“教科书”。
“高温天里,水草在虾塘里是必不可少的!”陈明深知盛夏时节水草的关键作用。这些茂盛的“水下森林”宛如天然的生态空调系统,浓密的水草为小龙虾撑起遮阳伞,能有效降低水温3-5℃,成为保障虾群存活的绿洲;它更是虾苗成长的“安全屋”,为脱壳期脆弱的小龙虾提供隐秘空间,显著降低自残损耗。同时,水草还能像“净水器”一样吸收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物质,抑制藻类疯长,默默守护着虾塘的清澈。
虾塘
姚世英与陈明的实践,是雁江区蓬勃兴起的稻虾产业的生动缩影。目前,全区稻虾种养面积已发展至3.8万余亩,年产量达3600余吨。产业格局日益清晰,建成50亩以上规模化稻虾基地86个,培育出养殖规模超千亩的本土龙头企业5家。流通体系也在同步完善,建有小龙虾集中固定交易场所3处,依托便捷的空运网络,打上“雁江”烙印的鲜活小龙虾得以快速抵达全国各地的餐桌。
“光靠自然繁殖和经验种养还不够,得靠科技和体系闯市场。”雁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为了让产业走得更远,正在推广小龙虾繁养分离式养殖,计划在丹山镇、保和镇建设苗种繁育基地,预计年供应虾苗5亿尾,从源头解决苗种品质问题。同时,加强水稻种植全流程指导,推广“双水双绿”生态模式,遴选优良的耐淹水稻品种,完成绿色水稻品牌认定,让“稻”与“虾”品质齐升。(供稿/供图:雁江区融媒体中心 叶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