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罗敏 文/图
“凉山森林覆盖率高,林地租赁成本只是耕地的百分之一,能为蟾蜍提供天然遮荫和湿润环境,林间害虫还是蟾蜍的绝佳饲料。”8月11日,走进位于西昌市黄联关镇的林下药用蟾蜍产业园,西昌富华金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富华金蟾”)负责人丁耀华向记者介绍起其独创的蟾蜍林下立体养殖模式。
“蟾蜍耳后腺分泌的白色浆液可制成蟾酥,能消肿解毒,是国家级保密配方六神丸的核心原料;蟾皮是华蟾素的核心成分;干蟾蜍主要用于制作复方蛤青片……”说起蟾蜍的药用价值,丁耀华立马打开了话匣子。
蟾蜍为何偏爱林下?蟾蜍好养吗?市场前景如何?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一探究竟。
专利金属夹对蟾蜍耳后腺“无痛取毒”
2万对种蟾“全军覆没”
产业落地几经波折
最早发现西昌林下适合养殖蟾蜍的,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的专家团队。
2019年第六届世界中医药大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华润三九药业和富华金蟾达成三方战略合作——专家提供技术指导、药企免费供应种蟾资源,富华金蟾负责项目落地。
各方都以为养殖将顺利开展,丁耀华却迎来高开低走的当头一棒。
先是基地选址暴露问题。虽然蟾蜍是陆生动物,但它在变态前的蝌蚪阶段,需水量较大。富华金蟾选址时,未全面考虑,选在了离水源较远的一片山林。
再是低估了幼蟾饲养难度。蝌蚪从发展出前腿到上岸,有3天到一周无法进食,需依赖前期营养累积;上岸后若不能自主张嘴进食,就会死亡。丁耀华直言幼蟾娇气。
合作初期,药企免费为富华金蟾提供2万对种蟾,都没成活。“中间还遇上暴雪压断了基地防护网、资金链断裂,心理压力很大,一度想要放弃。”丁耀华说。
林下抖动喂食台,提高蟾蜍进食量。
破解种芯培育难题
幼蟾找到专属口粮
丁耀华走遍江苏、辽宁、安徽、甘肃等地,“东几只、西几只”凑齐一批新种蟾;基地缺水,他主动对接当地政府寻求帮助,建起蓄水池、提灌站;防护网全塌,员工们自发重新焊接,一点一点重新找回创业的信心。
丁耀华深知,要发展蟾蜍产业,就必须破解蟾蜍种苗培育难题。而幼蟾饲喂难是最大的痛点。
到底怎么喂?昆虫专家给出了果蝇幼虫、蛐蛐幼虫等10多种选择方案,但是究竟能不能行,得自己实验。把10多种昆虫挨着试了一遍,最终确定了面包虫幼虫是最合适的饲料。
解决了幼蟾繁育核心问题,产业发展驶入正轨。
全身药用价值开发
药企的“活体药材工厂”
8月11日,在西昌林下药用蟾蜍产业园区松林下,丁耀华打开幼蟾喂食台振动器,颗粒状的饲料如小虫般抖动,吸引蟾蜍捕猎进食。丁耀华解释:“蟾蜍只吃活体食物,我们就自制了喂食台振动器,将食物放上,模拟动态活体。”
记者注意到,林间铺设了滴灌,用于蟾蜍的日常水分补给。而地面满是掉落的松针枯叶,一只只蟾蜍躲在由松针打造的“自建房”里。
丁耀华介绍,林地下还种有淫羊藿,形成了立体生态循环链。
“以蟾酥为例,经检测,药物有效成分含量达9%以上,较其他地方所养殖的蟾蜍药性高不少。”也因此,丁耀华说,蟾酥1公斤能卖出8万元。“因为一只蟾蜍一年仅能取一次蟾酥,每次仅得0.06~0.1克,1万多只蟾蜍才能凑出1公斤,价格昂贵。”
目前,园区已在盐源县、冕宁县发展了三家养殖户,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其提供蟾蜍种苗和养殖技术培训,保底回收成蟾及以蟾蜍为基源的中药材。
“除了华润三九,我们还为多家药企提供原料。”丁耀华激情满怀地说:“我们力争将蟾蜍打造成凉山的一张亮丽名片,让更多的人知道凉山优质的中药材蟾蜍,让蟾蜍真正成为富民产业。”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