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釦 记者 李全民)眼下,正值茶树管护关键时期。8月13日,在青川县木鱼镇红旗社区“白叶一号”产业示范基地里,管护人员白培明和村民们正忙着除草、除虫、灌溉。连续高温少雨天气下,这片茶园依旧郁郁葱葱,秘诀就藏在基地引进的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里。
“专家通过大数据平台叮嘱,浇水必须避开高温时段,否则会烧叶,对茶树有影响。”白培明说,这套系统让管护效率翻倍,过去十几人干一天的灌溉活,现在他一人操作机器就能完成,人力成本大减,效益却显著提升。
据了解,2022年,木鱼镇利用80余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建成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并融入“白叶一号”数字驾驶舱。一旦出现缺水缺肥情况,浙川专家会实时提醒,茶农可一键实现分片喷灌和精准施肥,打破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这套藏在茶园里的“智慧密码”,正是东西部协作结出的果实。而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要从2018年说起。当年,浙江安吉黄杜村村民怀着感恩之心,提出捐赠1500万株白茶苗帮扶贫困地区,青川成为四川唯一受捐地。为让茶苗适应青川山区的气候土壤,两地专家携手攻关,反复勘察调整技术,终使“白叶一号”扎根生长。
如今,依托科技赋能、技术指导等举措,其种植规模逐步扩展至7075.5亩,当地也培育引进了多家企业,形成了“种、采、加、销”完整产业链。青川县鼎源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便是其中之一,近年来,该企业承包了“白叶一号”茶叶基地1300亩,并将安吉白茶与本土绿茶工艺结合,创立“山里红鹰”品牌,推出多款高档礼盒,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开拓市场。
“我们今年的白茶干茶产量有6000余斤,销售额突破300万元,这还是未到丰产期的成绩。”公司销售经理李小悦说,企业产能的提升直接带动了周边采摘、管护等岗位的扩容。
这样的变化,木鱼镇红旗社区居民柳培兰感受真切:“家里 2 亩地流转有租金,平时在茶园除草、采茶,忙的时候去车间打包,一年下来能增收几千元,比在家守着老人孩子强多了。”
从茶园管护、鲜叶采摘到车间加工、包装分拣,全链条的产业布局让越来越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如今,青川县白茶产业已辐射沙州、木鱼、骑马、乔庄、关庄、蒿溪等6个乡镇14个村(社区),“土地流转得租金 + 多环节务工赚薪资”成为茶农增收常态。
从“扶贫苗”到“致富叶”,青川县以“白叶一号”为纽带,通过技术升级、建立标准规范、数字赋能、机制创新和茶文旅体商融合发展等举措,推动白茶产业提质增效。如今,7075.5亩“白叶一号”已在青川大地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今年预计产鲜叶5.6万斤,精制干茶1.25万斤,干茶产值达3500万元,带动900余名脱贫户户均增收5500元以上。
2025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青川正以茶为媒,将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动能,让一片片茶叶串起生态保护、产业兴旺与群众增收的良性循环,书写出绿色发展的鲜活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