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艳玲)一位修路架桥的工程设计师,会如何经营自己的农场?王莉用2年时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2023年,这位科班出身、与工程图纸打了17年交道的土木人,选择回到老家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长乐村,创办妮妮和南南家庭农场,把300亩耕地当成了新的“施工图”。
这个转身看似突然,伏笔却早在童年的田埂上扎了根。王莉告诉记者,她从小便跟着父母下地,各种农活干了个遍。左手食指和手背上,打猪草时镰刀划伤的印记,至今仍隐约可见。父母性子慢,总错过打药施肥的关键时候,家门前的田地时常草比苗旺。“望着邻居家齐整的庄稼地,当时就憋着股劲儿,觉得种地哪有那么难。”这份执拗没说出口,却在心里发了芽——她不仅想向总“慢半拍”的父母证明,更想给自己一个答案。
2022年,一次帮衬表姐种植大蒜的经历,意外成了催化剂。市场不景气,表姐无奈撤出,这波风浪反倒激起了王莉的兴趣,站在空荡的地头,她想:“要不自己来?”第二年春天,她递了辞职信,拉上从美发行业“跨界”的表哥,用女儿妮妮和儿子南南的名字为农场命名,那一刻的雀跃,她至今没忘掉。
刚创业时,她对着70亩地发蒙:水稻什么时候晒田?小麦要施多少肥料?工科生的“轴”,在泥土里找到了新的解法。她成了各种农业培训会的常客,一天跑3场不歇脚,手机里存满了专家和同行的联系方式。
补够技术课后,她又搬来土木行业的“老伙计”——测绘无人机。昔日规划道路桥梁的本事,如今用在田地里:无人机绘出精准地图,农资用量算得毫厘不差,播种施肥全靠机械代劳,把老一辈“泡”在烈日里的粗放农活,变成了高效的“田畴精细化管理”。
王莉的“不按常理”,在玉米地里见了真章。今年5月,干旱加技术生涩,50多亩玉米都是“小个头”,批发商摇着头不肯收。王莉没慌,想起城里小区业主总托她带新鲜菜,当即通过村里协会对接郫都双柏社区,搞起社区团购。那段时间,工人们从早到晚砍玉米秆,最多一天卖了1400份,收益比批发高。她发朋友圈分享喜悦,意外引来区农林局领导的电话:这模式能推广给其他农户吗?
这通电话,将她推上了更大的舞台。2023年9月,王莉成为长乐村“产业村长”。如今她总琢磨着怎么带村民一起干:比对蔬菜销量、摸索生态配送进城的路子,把社区团购做成了全村的“致富经”。眼下,她正和村委会商量着改造村里的闲置房屋:民宿、茶馆、专家大院,要给村庄换个新模样。手机里的培训通知还在跳,她却乐在其中。
她的朋友圈最新一条是办公室蝴蝶兰的照片。配文写着:“办公室的蝴蝶兰又开了,第四次。叶子已显疲态,花却一年比一年烈。原来生命的美,不在于永远崭新,而在于历经风雨后依然敢重新开始!——像极了创业这条路。”这位曾经的工程师,如今踩着泥土地,把图纸上的“严谨”,变成了田埂上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