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文/图
盛夏八月的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山谷清风送爽,滑翔伞如彩蝶穿行于群峰云海,设计精巧的民宿错落有致。这个毗邻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小山村,发挥其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长成了别的村期许的模样。
从上世纪70年代创业时的一穷二白,到经历四次创业后的村集体资产超百亿元,宝山村华丽蝶变的全过程中,保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平衡,是贯穿其间的主线。
在融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彭州片区发展的过程中,宝山村如何借力这张“国字号”生态金名片,实现更高层次的绿色发展?带着疑问,记者8月15日走进宝山村探寻答案。
村集体升级改造的“绿野仙辰”民宿。
绿色转型
催生暑假“民宿热力圈”
走进宝山村,传统印象里的村庄痕迹已不可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度假胜地。
坐拥海拔1000米至4200米的垂直落差,宝山村依托太阳湾风景区、回龙沟生态旅游区等核心资源,精心打造温泉度假、特色民宿集群。这里不仅是中老年群体的避暑天堂,更是年轻人的户外运动乐园。当前,宝山村打造了“户外运动+”产业基地,航空运动、水上运动、汽车越野、滑雪、徒步穿越等多元业态蓬勃兴起,吸引着大批年轻消费群体。
“其实,生态价值转化的理念很早就植根于宝山村的发展历程之中。”宝山村党委委员沈艳向记者介绍起宝山村关键的四次“创业”,历经前期的改土造田、矿产和水电开发利用,为宝山村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1997 年后,宝山村开始第一次绿色转型,逐步将水电站等工业转移到外地,发展“飞地经济”;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宝山村全面转型发展“山水经济”,山地运动、森林康养和乡村旅游三大产业逐步成型。
四次创业,步步紧扣时代脉搏,生态保护的权重不断提升,为宝山村今日的繁荣筑牢根基。
半盏山房主理人正在为客人沏茶
在高端民宿“半盏山房”,主理人许婷婷正忙碌地接待客人。“6月进入旺季,周末一房难求,热门房型需提前一个月预订。”这间由村民宅基地改造的新中式民宿,房价从400多元至1200多元不等,16间房常在当日售罄。许婷婷熟练地为客人沏茶,窗外是满目青翠。
更多村民则经营着亲民的农家乐,每人每天200—300元即可包食宿,是长住客的首选。“旺季是人找房,一床难求。”沈艳介绍,全村400余家农家乐和民宿,拥有2万余个床位,在6—8月旅游高峰期供不应求,村委会工作群里常看到游客紧急求房的信息。
青青花园餐厅
借力“熊猫”
在保护红线下创造增长极
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已成为宝山村经济的支柱。
随着2021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彭州片区的正式挂牌,宝山村作为重要入口社区,更是迎来新机遇。“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挂牌,无疑是给宝山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又增添一张响当当的‘金名片’。”宝山村庄发展学院院长张加文说,“国家公园建设带来长期利好,坚定了我们绿色发展的方向。”
但同时也面临新挑战。“短期内,在公园边界交叉区域,部分旅游开发项目确实受到更严格生态保护的管控。”张加文坦言。
从村庄发展实际来看,村集体经济组织宝山集团旗下26家企业,涵盖水电、建材、旅游、康养等产业,总资产达110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8.1万元,其中超半数直接来源于绿色旅游产业。
“村民基本形成共识,只有生态越好,生活才会越好。”沈艳补充说,自国家公园试点运行以来,村里已主动关停一批小型水电站,部分旅游项目也按下暂停键。近年来,“年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的红火发展趋势,也让我们愈发坚定朝着绿色转型的路迈进。”
为此,张加文介绍:“我们创新形成了党委会、村委会、经理会‘三套班子’协同治理模式,从制度层面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面对新格局,宝山村正积极探索在保护前提下,发展“大熊猫+”生态旅游。
“以国家公园建设为牵引,突出大熊猫品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大熊猫国家公园彭州管护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大熊猫国家公园(彭州段)入口社区建设规划》正加速实施,以“一区两片一带”为框架,规划23个项目,总投资6.68亿元。目前,入口展示中心、自然教育展厅、熊猫运动公园及访客中心等项目已建成投用。
目前,彭州片区已培育 2个大熊猫友好型生态产业基地、2个共建自然教育基地,“宝山红茶”等特色产品获得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品牌认证。同时,积极引导餐饮、民宿提档升级,加快引入亲水运动、温泉康养等新消费场景,以及高品质酒店、天然滑雪场等重大文旅项目,推动龙门山镇全域“文商旅体学研”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