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传承贡米文化,带富一方百姓!”今春,这一鼓舞人心的计划,让峨边彝族自治县杨村乡的春耕别有一番新气象,农户们重拾弃种多年的“杨村贡米”老产业。在乡党委、政府的精心部署之下,通过集体带农户的模式,“杨村贡米”将从小规模到大规模发展,打造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产业增收链条。
资料图片
打造样板老品种焕发新活力
5月29日,记者走入杨村乡李子坪村,只见一派热闹的春耕场景:一些农户正在旋田,一些农户正在栽秧,层层叠叠的梯田里一片片绿油油的秧苗。这些去年的玉米地,今春都摇身变成水田,将要种上“杨村贡米”品种。
据了解,“杨村贡米”在当地又叫“黄花米”,是自明清以来就种植的一种地方稻米,用来熬粥,具有香浓粘稠的特点。
李子坪村纪检组长曲别沙沙说:“之前全村种了几十亩。但它的缺点是秆高,风一吹易倒伏,因此,亩产稻谷只有八九百斤,所以村民都已多年没有种了。”
“但是,‘杨村贡米’这个品牌,我们必须保住!”杨村乡人大主席刘正军说,“同时,也给不能外出务工的农户提供创收途径和就业机会。”
去年春季,乡政府从杨村及周边乡镇还留有“杨村贡米”种子的农户那里采购了种子,并提供肥料,由李子坪村集体打造出了5亩样板田。秋收后,“杨村贡米”迅速被一抢而空,每斤售价达到了5—10元。
今年,“杨村贡米”开始通过“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小规模种植,由李子坪村集体流转农户土地种植150亩,农户再自发种植350亩,利用产业扶持资金提供每亩800元种子和肥料补贴。
专家建议重点发展功能稻
“我家去年的1.5亩玉米地,今年都改种成了‘杨村贡米’,刚栽完秧。”李子坪村农户马云品说,“种植效益应该不错。”
杨村乡党委书记黄泳斌介绍,为了让“杨村贡米”一炮打响,在省农科院、乐山市农科院的指导下,“杨村贡米”着力在种子培优方面狠下功夫,从以前传统单一的“黄花米”增加到今年的黑米、红米、白米等三个系列。同时,驻村工作队、村组干部、联户干部都划分了责任田,对农户种植的350亩进行稻田灌溉、秧苗栽种、施肥以及产品销售等“一条龙”服务。
帮扶干部曲别阿生分到了 10 亩责任田,涉及 6 户农户。她说:“我要为农户联系农技专家,指导他们如何选种、如何整地、如何规范化种植。种下去以后,还要进行全程监管和服务。”
“我们已平出一块地,准备建一个大米加工厂,到时回收农户的稻谷进行加工,通过‘峨岭云边’电商平台进行包装、销售。”黄泳斌说,“一般稻米每斤3.5元,通过村集体回收,可保障农户种出的‘杨村贡米’卖出4.5元的价格,每斤增收20%。村集体经过包装销售,每斤‘杨村贡米’可卖到15元。保守估计,300亩15万斤商品大米,村集体就可进账150万元。”
刘正军说:“目前,李子坪村这500亩‘杨村贡米’也是一种探索。一旦试种成功,全乡还有1000亩土地可调整结构,大规模种植‘杨村贡米’。”
重新归来的“杨村贡米”产业,如何才能稳步发展?
峨边彝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种子站站长唐丁建议:“主要应着力打造品牌,规范化种植,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并发展更多的品种。由于‘杨村贡米’是老品种,秆秆高,不抗倒伏,还需要进一步改良,增强抗倒伏能力。”
“今年,‘杨村贡米’黑稻、紫稻各试种了七八亩;另外,还试种了80亩一级优质米品种‘泰国小香’。”乐山市农科院经作所高级农艺师宋昌俊义务承担了“杨村贡米”品种选择、种子引进、栽培技术指导的重担,他建议,“‘杨村贡米’应重点生产紫米、黑米等具有保健功能的功能稻,尽力提高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