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整理
6月5日,是第46个联合国世界环境日,也就是在昨日,全省农村能源建设助推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在西充县举行。
本次大会上,西充县、绵阳市游仙区、井研县、江安县、雷波县等五个区县的负责同志,介绍了各自区县通过农村能源建设助推人居环境整治的创新思路和做法。本报特摘登此次大会的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资料图片
西充县
优化农村能源结构 带动环境综合治理
近年来,西充县把“沼改厕”和生活污水治理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重要抓手,推进农村能源工作开展。
该县围绕“2+4”特色产业布局和县域畜牧产业发展状况,安排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行了“养殖场(小区)—沼气工程—产业园区”循环发展模式,沼渣沼液全部用于产业园区。实施农村能源专项扶贫工程,沼气工程优先纳入贫困村建设。在126个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示范点,采用集中或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沼气建设,有力带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通过“新建池”解决聚居区污水处理,该县新建100—200立方米的农村污水处理沼气净化池110口,配套建成人工湿地52处,有效处理生活污水,达标排放。该县通过“沼改厕”解决散户区污水处理,改造单户式“沼改厕”1.8万户,联户式“沼改厕”3.1万户,村组厕污共治式“沼改厕”300余户。同时,利用“一体机”解决节点区污水处理。
创新机制强运营,采取“项目争取一点、财政安排一点、企业出资一点、农户自筹一点”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探索“企业无偿供气、农户有偿用气、气费服务运行”的后期管理运行机制;按照“财政补助,部门监管,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组建沼渣沼液运输合作社,开展沼渣沼液物流配送业务,政府对设备和沼肥运输进行补助,种植业主付费使用沼渣沼液,形成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服务体系。
雷波县
能源建设与生态建设结合 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开展脱贫攻坚以来,雷波县大力实施农村沼气项目,并将农村能源建设与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建设和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助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
强化资金配套,对新村集中供气工程每处给予10万元建设补助,对户用沼气池每户给予补助 2000 元,农村能源的扶贫资金投入力度空前;落实工作责任,明确乡镇人民政府为建设主体,并纳入脱贫攻坚目标责任考核。加强督查考核,出台了《全县党建工作服务保障专项脱贫攻坚考核办法》,对农村沼气建设工作实行量化考核,加大日常督查考核力度,严格逗硬奖惩。
抓好三个重点。一是户用沼气三同步,出台《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实施意见》,明确县级各部门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彝家新寨、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时,将农村住房与户用沼气池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二是集中供气三统一,即:统一设计规划,统一方案评审,统一招标实施,保障了工程进度和质量。三是通过强化政府投入、队伍管护和网络监控,确保沼气工程的后期管护。
发挥三大功能,确保扶贫成效。一是加快推进彝区农村能源多元发展。二是将“三沼综合利用”作为彝区生态产业发展的助推器,积极推进果蔬生产向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转型发展。三是通过项目入户改善农村卫生和健康条件,实施“一池三改”,1.7万余贫困家庭厨房变得明亮洁净,通过沼气工程建设,免费为 225 户贫困群众提供沼气,改善了满屋烟熏的恶劣环境;实施太阳能热水器,让群众养成勤洗澡的好习惯。
资料图片
游仙区
强化集中供气管护 打造良性生态循环亮点
近年来,绵阳市游仙区探索实行“一二三四”工作法,不断强化集中供气工程后期管护,项目供气质量、碳减排量、畜禽粪污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质效等指标持续提升。
完善一个体系,明确管护责任。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业主、镇乡政府、区农能办构建“四位一体”管护体系。
创新两种机制,推进管护落实。一是质量约束机制,建立市县项目申报联合审查制度、工程项目管理小组;二是终身负责机制,对业主及工程区域内农户进行集中供气安全使用知识培训,由施工单位负责定期安排持有沼气工等职业资格证书资质的工作人员开展巡查。
实施三项举措,提升管护水平。建立管护规程,制定岗位职责说明书,建立预处理设施、厌氧发酵装置等关键设备的运行维护规程、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开展培训座谈,重点围绕沼气工程处理工艺、设施设备运行技术指标、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内容,对项目业主、乡镇具体负责人、施工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适时召开业主、乡镇、施工单位三方座谈会,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强化监督考核,每季度定期组织人员开展安全检查、暗访,检查结果由业主、乡镇负责人、检查人员签字确认,直接纳入年度目标绩效逗硬考核。
注重四向发力,提高管护效益。一是科学谋划,探索建设“三沼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1530 余亩;二是整合资源,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园区建设,打造良性生态循环新亮点;三是利益联结,让直接参与工程管护的人员得到直接利益,激发其内在管护动力;四是市场介入,建立畜禽粪污合作社,利用集中供气工程建成粪污集中收集处理站。
资料图片
江安县
小沼气连接大民生 加强管护保障安全运行
江安县2013年被四川省政府认定为“沼气化县”,2018年底,该县农村沼气池保有量4.5万余口。近年来,该县无一起沼气安全事故发生,有力保障了当地农村沼气的安全平稳运行。
该县为摸清家底,通过进村入户逐一走访登记,明确全县农村沼气池保有量4.5万余口,为开展沼气后续管护奠定基础。通过了解沼气事故易发点,摸清沼气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基本是农户自行下池起料清掏,以及未正确使用沼气、在沼气池及附近使用明火、燃放烟花爆竹等造成的。通过走访,清理沼气管护问题,明确须建立政府引导为主的深入农村、贴近农户、上门逐户宣传并开展维修维护的管护模式。
弹好“经费保障曲”。将农村沼气安全列入全县大安全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2018年,县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0万元,用于农村沼气后续管护;2019年起,县政府将农村沼气管护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每年保障工作经费25万元。
弹好“队伍建设曲”。公开竞标后续服务时,邀请现有的3个沼气服务站参加竞标,中标的服务站在全县沼气技工中择优选用18人。
弹好“联动监管曲”。制定了《江安县农村沼气管护实施方案》和《江安县农村沼气管护考核细则》,将后续管护引入制度化、规范化;选聘的技术人员每人负责一个乡镇,落实县农能办、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各方管护工作职责并层层签订责任书;统一工作规范,做到服务服装、宣传资料、工作表册等统一;管护人员挂牌上岗,指导沼气池清掏和报废沼气池填埋等。严格管护考核奖惩,实行县、乡、村三级监督,村委会初审入户台账,乡镇复核工作实绩,县级全方位综合考评,严格执行月抽查、季度考核。管护人员工资(基础性工资+进度工资)与抽查情况和管护成效紧密挂钩,实行奖优惩劣,鼓励多劳多得,对管护工作严重偏离工作要求的,逗硬处罚。
井研县
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促进农业绿色循环发展
去年以来,井研县通过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有效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筹布局、因地制宜”的原则,统筹推进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将120家规模化养殖场、3家区域粪污集中处理中心、1家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统一纳入项目,总投资约 1.5 亿元。将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选址于百里产业大环线核心区,周边有10万亩柑橘环绕,方便有机肥、沼液就地消纳;通过科学规划,划定禁限养区,将新建养殖场科学布局在大沼工程周边,减少收集运输成本;通过实地考察、分析案例、了解口碑等方式择优选拔企业担任项目业主。
围绕“林畜配套、种养结合、立体循环、综合增效”的思路,开展“县域大循环、主体小循环、农户微循环”资源利用模式。按照“畜禽粪污+清洁能源+有机肥料(沼液)”三位一体技术路线,合理利用畜禽粪污,实现县域种养大循环;对地处偏远的养殖场,进行设施设备改造,与周边基地和农户签订粪污消纳协议,实现就地消纳小循环;针对“大循环、小循环”范围外无法消纳的种养规模较小的农户,通过传统沼气池作为纽带,将种植与养殖有机结合,形成了闭合物质循环链的农户微循环模式。
以百里产业环线发展为契机,加快有机肥替代步伐,发展“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的特色农业。同时,通过核定粪污产量、利用环评制约、多级联动监管等举措完善机制,确保大沼工程持续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