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程一凡
5月26日,农历四月,小满刚过,一场酥润如油的小雨过后,竹乡大地竹影摇曳,迎来了万物繁盛的初夏时节。
在庙坝镇寨峰村,路边的一片片桃林已经悄然结出了果实,周边的农户开始准备迎接一年一度摘果节游人光临;月华镇玉皇庙村的稻农挺直了腰杆,看着大棚里的稻苗,期待着今年有个好的收成;川主乡铁佛村的驻村干部们召集了全村的贫困户,在村办公室里耐心讲授中药材种植知识……
过去三年是不平凡的三年,自2016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竹乡干群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决胜全县脱贫“摘帽”的庄严承诺。三年来,大竹脱贫攻坚成绩斐然,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干群保持决胜架势,狠下“绣花”功夫,累计实现88430名贫困人口脱贫、7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10.3%下降至0.27%。
2019年4月2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召开第26次常务会议,批准大竹县退出省定贫困县序列。5月26日晚7时,央视《新闻联播》在头条新闻用4分钟时长对大竹县在决胜脱贫攻坚进程中防止返贫的工作经验进行了重点宣传报道。脱贫攻坚连战连捷,如今,百万竹乡儿女正朝着“同筑全面小康梦,共启乡村振兴门”的目标昂首前行。
月华镇九银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航拍图。
挪出穷窝斩穷根—— 易地搬迁成效显著
“今年最大的目标就是能找到‘另一半’,一起把家里的日子过得更红火。”1月16日,在大竹县月华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一直未婚的贫困群众张均,刚从镇上的醪糟公司下班回家。“从山上搬出来后,一个月就能收入好几千呢。”如今有新房有工作的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张均只是大竹县众多享受易地搬迁政策的贫困户中的一个代表。
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大竹县坚持“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原则,三年来,累计搬迁群众5194户15722人,搬迁群众挪出了“穷窝”住上了新居,过上了新生活。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大竹县针对搬迁户不同致贫原因和实际情况,采取“点”镇融合、“点”园融合、“点”业融合三种方式,“量身订制”致富路子,规划就近就地就业,确保迁入群众能够安居乐业。
年已中年的刘祥成因肢体三级残疾,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外出打工。搬迁后,政府根据他的情况,与制鞋公司协商,专门安排一台生产鞋子的“针车”在他家,实现“家中”就业,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
在大竹县,像刘祥成一样实现“家门口”就业的不在少数。目前,全县已建成“双靠近三融合”安置点 68 个,实现搬迁群众人均月增收1200元。同时,依托“1+3+10”产业园区,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起“企业+基地+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 5028 人,劳务输转就业2.26 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473个。
“双靠近三融合”的易地搬迁“大竹模式”让大竹县成为脱贫攻坚创新“试验田”。2017年9月,大竹县成功承办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大竹现场。2018年11月19日,“双靠近三融合”脱贫攻坚工作经验获国务院通报表扬,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发文在全省推广。
月华镇九银村,村干部在给易地搬迁户新家贴“福”字。
特色产业鼓腰包—— 富民产业持续壮大
“2025 斤,506 块钱。”2 月26日上午,在大竹县四合镇先进村的榨菜收购现场,11组贫困群众王路花站在自家承包地边清点着钞票,一脸喜悦。“我种了8分地的榨菜,种子是政府出,现挖现卖,不愁销路!”
2016年,四合镇联合重庆涪陵榨菜公司在先进村发展榨菜种植产业,采取立体农业发展模式,秋季在塔罗科血橙基地套种榨菜,并进行订单收购。2016年,种植面积150余亩,亩产2000余公斤,农户直接收益15万余元;2018年末,种植面积增至300余亩,增收30余万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脱贫帮助贫困户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大竹县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模式,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风生水起。
“村里办的桃花节,门票卖了几十万元,一个卖小吃的摊点,一天营业额过万元!”这似乎有点让人难以置信,然而这一事实,就发生在大竹县庙坝镇寨峰村2019年桃花节开幕第二天。
围绕庙坝镇寨峰村“万亩秦王桃示范片”举办的桃花节,如今已是第十二届。“今年桃花节,当地村民共摆设80多个摊点,最少的一天营业额也超过1000元,估计所有摊点营业额超过20万元。”寨峰村党支部副书记冯永平说,农家乐收入还会更高。
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长久保持农村繁荣稳定,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近年来,大竹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最长效的发展机制,围绕香椿、糯稻、苎麻、白茶“四张名片”,稳步做大规模、逐步扩大优势,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累计建成30万亩优质苎麻、10万亩糯稻、11万亩香椿、4万亩白茶特色产业基地,采取“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贫困村持续“造血”能力,有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庙坝镇寨峰村秦王桃产业基地。
机制创新破瓶颈—— 彻底消除脱贫返贫
“17893块钱!”1月15日,大竹县川主乡铁佛村种植大户杨贵志点着手中的钱激动地说。这一天,他家共挖出近4吨丹参,由村支部第一书记付振堂引进的中庸药材公司按照本省市场的最高市场价格进行了现场收购,全村250亩丹参能为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余元。
三年来,大竹县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多元增收模式,通过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实施股权量化、开展“感恩奋进”教育等一系列成功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贫困群众和贫困村鼓起“钱袋子”,70个省定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28.4万元。
“怎样才能整合资源、精准发力,形成快速、持续脱贫致富的动力?”大竹县李家乡大湾村从机制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对口帮扶单位省法院的指导和帮助下,大湾村建立起“1+N+ 1+X”合作经营机制,即“1个专业合作社(或经营业主)+N个贫困户+村委会+各种金融扶贫政策”,在企业、贫困群众和村集体之间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借助市场的力量,将“输血”变为“造血”,为精准扶贫注入内生动力。2018年,大湾村仅黑山羊养殖项目就带动每户贫困户增收900至1000元,村集体经济增收4000余元。
“我在核桃基地里占了三股”“我家也有两股”……1月16日,大竹县清水镇高巩村二组贫困户蒋文成,一脸喜悦地和一起在基地里干活的工友们聊着。现如今,“活了一辈子,没想到现在还能当上股东,还有分红”成了众多贫困群众的共同感受。
“让贫困户当上产业发展的股东”,大竹县积极探索“股份制扶贫”新模式,利用财政产业扶持资金、村集体资产等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并将其折合成“产业股”,强化股权配置,在企业、贫困群众和村集体之间建起有效的利益联结。随着产业股份本身的发展,再借助市场的力量,真正实现变“输血”为“造血”,开启脱贫致富“滚雪球”式发展,消除脱贫返贫现象,保障了贫困群众和村集体长期稳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