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通江县云昙乡:祖孙三代接力战贫困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19-06-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程聪
  6月11日,在位于大巴山腹地的通江县云昙乡木顶寨村3组,新栽植的青花椒在地里长势正旺。87岁的向思秀蹒跚走在村道上,不时停下来,瞅瞅侄孙陈治国栽植的青花椒。
  海拔一千余米的木顶寨村,作为“飞地”,嵌入邻县平昌县喜神乡三官村、八台村的群山当中。这里道路崎岖,百余户村民散落居住在山腰间。
  往年的木顶寨村常年缺水,无经济作物,村民靠天吃饭。饮水、发展产业是木顶寨村几代人的梦想。70年来,陈治国一家三代苦干实干,筑坝修渠,发展烟草产业,栽植青花椒,一代接一代,向贫困发起冲锋。

image.png

资料图片

    祖辈筑坝修渠户户米缸里有余粮
  木顶寨村穷,穷根在缺水。
  “号称有水田300余亩的木顶寨村,多数年景里,水田里产的不是水稻,而是红薯、洋芋和玉米。遇上天旱,村民只得靠借粮和红薯、土豆充饥。”木顶寨村党支部书记陈仲才说,陈治国一家10口人,生活更加艰难。青黄不接时,陈治国的祖母张如兰,用黄荆树叶、米糠、野菜煮成“糠团”当主食,一家人要吃几个月。
  “吃要噎死,不吃要饿死。”回忆当年的岁月,陈治国的父亲陈述林一边擦着眼泪一边说,他的父亲从小生病,丧失劳动力;他的母亲张如兰既当爹又当娘,硬是将三个孩子拉扯大。
  1970年,通江县响应党的号召,在各村实施农田水利建设。
  只要田里有水,就能吃上白米饭。
  张如兰主动将山顶的几个水田让出来,修筑堰塘。
  “当年修筑堰塘的时候,生产队要求家里按主劳出力,嫂子张如兰家娃还小,男人又没得劳动力,她就顶上。”向思秀说,当时没有机械,全靠人力,土工、夯筑,女人能干的,她都干下来了,女人干不了的,她也扛下来了。张如兰双肩被背篼划伤流血,血水浸染着衣服。她的狠劲,让几个“懒汉”无地自容。
  都说女人能顶半边天,张如兰却扛起了整个家。
  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断断续续三四年时间,村里终于修好了20余米高石窝子堰塘和大梁上堰塘。百余户村民稻田里终于有了救命水,人人吃上了白米饭,户户米缸从此有余粮。

image.png

资料图片

    父辈种植烟草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木顶寨村硬化的村道上,陈述林指着旁边长满油菜、小麦的田地说:“这些地都是以前种植白肋烟的地方,阳光充足,弹性才强。”与共和国同龄的陈述林说,为了改善家里条件,让日子过得好一点,他开始种植白肋烟。
  刚开始种植白肋烟时,饿怕了的村民不敢种。陈述林说,1982年,他将自己7亩土地种上白肋烟,一季收入有一千余元。
  1984年4月,云昙乡经济发展产业现场会在陈述林家种植的白肋烟地举行,给陈述林带来了极大的光荣。当年,陈述林被云昙乡党委、政府授予“云昙乡致富能手”“五好家庭”等荣誉。
  陈述林指着墙壁上泛黄的荣誉证书兴奋地说,当年的奖品很丰厚:枕巾一对、肥料2包、农药2瓶、现金50元。
  “我种植的白肋烟品质好,属于一级烟叶,当时价格为每斤3元。”陈述林说,卖了烟叶后,修了两间房,还有余钱。
  村民看到种植烟草的经济效益,开始纷纷种植。今年48岁的向伟生说:“父亲向贵能种植了几亩烟叶,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家里日子才好一点,过年能够穿上新衣服。”
  村里发展了产业,村民共同投工投劳,修通了13.8公里的村道。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家家住上了安全房、喝上了自来水。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地好起来。
    儿孙辈返乡创业带领贫困户共同致富
  筑坝修渠,解决了大多数村民的温饱;种植烟草,解决了大部分村民收入,但离脱贫致富还有很大差距。
  现年45岁的陈治国高中毕业后,到广州技术学院学习技工。工作10余年,小有积蓄,开始承包工程。
  2009年,陈治国萌发了回家创业的念头。
  2013年,陈治国与朋友合伙,共同投资300余万元,在通江县毛浴镇干溪村流转土地300 亩,种植芍药、桔梗等中药材,发展产业,为家乡脱贫探路。
  家乡的山是宝山,气候、土壤适合种植药材;家乡民风淳朴,村民勤劳实干;创业的环境优越,有单位帮扶,政府支持。
  “今年5月1日,在干溪村举办了通江县首届芍药花节,村民喜笑颜开。”陈治国说,他在干溪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将当地贫困户纳入社员管理,让贫困户在产业园里务工。
  “一年四季间歇性干活,一年收入可达1万余元。”干溪村脱贫户向友学说。
  在国家新一轮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安排下,浙江省遂昌县帮扶通江县,发展了青花椒产业。在乡亲们的召唤下,2018年陈治国回到了云昙乡,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青花椒产业。
  “去年栽植的,今年已经挂果了。”在云昙乡蒲家坪村,陈治国指着即将修枝的青花椒苗木说,修枝后施肥,明年挂果更多。
  “去年在蒲家坪村发展了320亩,今年在木顶寨村发展了200亩。”陈治国说,产业园重点考虑贫困户务工,仅在云昙乡两个村的产业园里务工脱贫的就有25户。
  青花椒生产周期为 20年,陈治国计划用好产业的周转期,找好市场,让更多的村民见到效益。“我们再加把劲,延伸产业链,把规模做大做强,与企业合作,让更多的贫困户不仅能脱贫,还能依靠产业致富。”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