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红军精神代代相传 红色古蔺乡村巨变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19-07-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

  与贵州一河之隔的四川省古蔺县,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红军在古蔺26个乡镇都留下过光辉的足迹,境内至今仍有众多的红色遗址。

  七十年来,古蔺人民继承和发扬红军精神艰苦奋斗,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农业农村工作蒸蒸日上。

    红色乡镇 见证时代变迁

  6月24日,在古蔺县永乐镇德付村,记者沿着崎岖的山路,途经红军当年走过的一段青石板路,来到一座古老的石桥——岩桑沟兴桥。

  村支书王世俊指着这座桥感叹地说:“听上辈人说,这就是毛泽东当年在贵州土城青杠坡战役后入川走过的桥,那是1935年1月29日傍晚!”

红军后代胡敬华长期坚持向年轻干部讲红军故事

  德付村村小退休老师江明尧回忆:“在我20多岁的时候,我就听老公的奶奶说,当年红军长长的队伍从村经过,走了三天三夜,奶奶还腾了两间屋给红军住。后来,我给孩子们上课时教育他们,幸福的今天就是红军打下来的。我们要学习红军为人民服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精神!”

  岁月沧桑,斗转星移,如今的德付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我们只有泥泞的羊肠小道,吃水都是吃沟渠水,必须人去挑;用电是用的小水电站发的电,电压低,电视机都带不动,饭都煮不熟。”王世俊说,“但是,最近几年的变化可大了。2015年,水泥路通到了每个组;2016年,全村农网改造完毕;2017年,饮水安全全覆盖,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

  红色古蔺的26个乡镇都有过红军的足迹。红军四渡赤水中就有“二渡”“四渡”是在太平,在太平镇的赤水河畔保留着“毛泽东及军团首长渡口遗址”。

  太平镇长征街社区退休干部胡敬华是红军后代,他见证了太平镇的时代变迁。他说:“1935年,街上只有80多户人,现在已达1000多户。赤水河上的船只,从人拉篾绳的牯牛船一步步更新至舵船、铁驳船、机动船。照明的从点桐油灯、煤油灯到今天的电灯。农业上,从牛犁田变成了机械犁田,农户们大多种起了经济果树。”

  桂花镇的虎头山、香楠村等村也留下过红军的足迹。近年来,桂花镇各村纷纷成立了合作社和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发展赶黄草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当地赶黄草已由过去的2000亩增至三四千亩,并且开始有了订单。“村里还建起了赶黄草加工厂。”香楠村村支书徐永香高兴地说。

  一个个乡村,见证了古蔺农业农村近年来的可喜变化。

    发展特色农业 大兴乡村旅游

  记者从古蔺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近年来,古蔺扎实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甜橙、猕猴桃、肉牛、丫杈猪等“四大农业特色产业”。

  与此同时,强势推进高粱、山地烤烟、道地中药材、有机绿茶、土鸡等“五大优势传统产业”,加快推动脱贫产业园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古蔺已初步建立农业特色产业“4+ 5”体系,东城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稳步推进建设,初步构架了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2018年新建甜橙产业基地覆盖7个乡镇、10个贫困村,辐射带动2100余户贫困户发展。目前,新建甜橙2万亩,甜橙产业发展已成为赤水河环线低矮地区主导产业,是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新建猕猴桃基地2万亩,猕猴桃产业基地覆盖5个乡镇、17个贫困村,辐射带动2800余户贫困户发展;引进安格斯良种母牛500头,肉牛产业发展覆盖16个乡镇、21个贫困村,辐射带动5200余户贫困户发展;丫杈猪产业发展覆盖10个乡镇、18个贫困村,辐射带动4500余户贫困户发展。

  截至2018年,通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94元,同比增长9.9%,退出46个贫困村3.05万贫困人口,确保了67个已脱贫村、7.52万已脱贫人口持续达标。

  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古蔺县坚持把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推进全域扶贫和助农增收的重要抓手,会同乡镇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记者从古蔺县文旅局获悉,仅2018年,该县通过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创建,就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1个、省级乡村民宿达标户10户、省级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5家。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