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晓东 特约通讯员 莫子君
“小王弟弟,这本书送给你,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6月23日,阆中市河溪镇白堡村扶贫驻村工作组人员将一支钢笔和一本《麻省理工的骄傲》书籍送到贫困户王泽秀的儿子手上。书的扉页上,该村第一书记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追逐梦想 不忘初心”的寄语。
这是白堡村文化扶贫的一个缩影。为学龄儿童送励志书籍、为全村老百姓送中国结、开展“白堡之星”评比等,白堡村脱贫路上到处都留下了深深的文化足迹。
资料图片
扶贫先扶志引导改变贫困户观念
2014年以来,白堡村脱贫攻坚大幕拉开,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入户帮扶紧锣密鼓,但贫困户常思富的一番话却让帮扶干部哭笑不得:“我是贫困户,不搞发展国家也得养我,何必劳神费力,我脱不了贫你们也不好过。”
有这种思想的村民不是个例。有的群众不愿调整自家土地支持项目建设,有的因没有评上贫困户阻碍村道施工……驻村工作组认识到:问题出在人心上、观念上,只有用文化来引领思想,用情感来争取认同,才能摘掉精神上的“贫困帽”。
为改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白堡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组同志把感恩教育、自强教育当作“口头禅”,会议讲、入户讲、路边讲,通过开展“白堡之星”“自强贫困户”等评选活动,对村民进行思想引领。2017年,全村表彰“孝老爱亲”“勤劳致富”“整洁卫生”“热心公益”“爱岗敬业”先进典型20余名,为群众树立了榜样。
春风化雨,久久为功,一次次的教育终于让贫困户有了新变化。和母亲一直赌气的常思长在“白堡之星”表彰大会后,为母亲做了一桌丰盛大餐;患有抑郁症卧床 6年的常思利“站”了起来,务工的同时还搞起了庭院经济,年收入比前一年翻了近一倍。
有钱更有乐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生活
每天晚上6点半,忙完一天事情的张大妈总会早早把音响搬到村委会的坝子里。音乐一响,村里的姐妹们很快汇聚起来,开始他们每天的“必修课”——跳广场舞。
2016年以前,白堡村没有文化设施,没有文化队伍,群众文化生活几乎空白。“如何让腰包鼓起来的村民精神上也富起来”成了帮扶干部们思考的重要问题。为此,白堡村启动了文化示范点建设,新建新农村文化院坝1000平方米。随后,建标准文化室和图书室,新建群众文化长廊,打造集党员教育、电影放映、农家书屋、运动健身等为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建文化宣传栏、文化舞台、体育设施……一年下来,不仅村民活动的场所有了,活动形式更丰富了,群众自发成立了白堡村曲艺队、腰鼓队。仅2017年村里就开展曲艺大联欢、扶贫文化惠民演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 6 次,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
新村吹新风好习惯改善村容村貌
2017年4月的一天,村委会会议室早早挤满了群众。因为这天是修订村规民约、讨论白堡村训的日子。“村民门前实行三包制度”“赡养支出不得低于本村村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大家争相发言、集思广益,讨论制定出了“自强自立、孝老爱亲”的白堡精神和“知感恩、知礼孝、知荣辱、知奋进”的白堡村训,让一条条村规民约逐渐清晰。
为引导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自 2016 年起,白堡村开展了“最美庭院”评比活动,组织党员和社员代表入户现场打分,评比结果张榜公示,进行动态管理。
为营造文明新风的浓厚氛围,白堡村还开展了精神文明示范点建设,在村道沿线和重要节点新增文化墙绘46处,把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村“两委”还建立了“白堡乡友”微信群,广泛宣传扶贫政策和发展变化。2016 年,白堡村被评为省级“四好村”,2017 年被评为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