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6月下旬,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暨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现场会在彭州市举行,来自全国的与会代表到当地九尺镇的农村院子、蔬菜种植园、冷链物流基地、农产品初加工中心等点位进行了走访参观,学习当地的产业发展经验。
去年8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批准全国254个镇(乡)开展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在首批示范名单中,我省共有彭州九尺镇、武胜飞龙镇、三台花园镇等14个乡镇入选,总数位居全国第三位。按照文件精神,农业产业强镇是乡村振兴的“样板田”。如今,这项工作启动将满一年,两部委在彭州召开此项工作的首个全国现场会,有着怎样的初衷?各地实施该项工作积累了哪些经验?
会议现场
一线观察 念好“融字诀”美食小镇华丽变身
九尺鹅肠、酸菜鱼、牛杂火锅……记忆中的九尺镇总是和美食丝丝相扣。6月19日,记者来到当地发现,以美食为引领,九尺镇当前正大力发展“农业+”,推进产业发展的跨界融合。
蔬菜是美食之魂,彭州是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九尺镇的产业融合是以蔬菜种植为“原点”。农业物联网、水肥一体智能灌溉系统、农产品可视化溯源系统……在当地的萱源智慧蔬菜园、美旺生态蔬菜种植园,农业“智慧+”技术被完美诠释和应用,实现了精准种植、智慧管理、追溯可视。产业链条往下延伸,正在建设中的中阅农产品初加工中心,集蔬菜冷藏、产地初加工、产学研等于一体;四川民福记里食品有限公司,有着领先全球的自动酸菜生产设备,可年产酱腌菜10万吨,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不仅能确保种植环节的高标准,还有效对接市场,促进当地蔬菜产出后的有效消纳。
而后“接力”的是冷链物流。建设中的彭州亿佰家成都冷链物流产业园,占地951亩,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形成以冷链食品加工、仓储、物流配送、营销、体验、检测为主,以冷链食品研发、新成果展示体验式旅游为辅的多功能园区。
文创元素也被很好地融入到产业链条中。在九尺镇玉源村“谢家院子”,蜿蜒的绿道穿村而过,清澈的溪流环抱菜园。这里有传统的农村院落,也有文创咖啡馆、田园火锅、林盘茶室和特色农副产品展示厅……通过“整田”“护林”“理水”“改房”等一系列川西林盘修复整治的“组合拳”,昔日寂寥的乡村,如今已摇身变成了市民周末聚集的“网红”打卡点。
“我们的示范镇建设,就是旨在构造完整的产业生态链。”九尺镇镇长岳金玫表示,从“一产”的集约化育苗、新品种示范、循环种植,到“二产”“三产”的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再到“四产”“五产”的业态培育和产业赋能,九尺镇通过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期望带来产业发展的多级效应。
“农业产业示范镇建设资金为1200万元,我们又整合了其他各类资金 1.4 亿元,共撬动社会投资 35 亿元。”彭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投资涵盖了标准化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物流建设、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和利益联结机制创新等4个层次10个项目,极大地提高了产业基础和农业收益。与此同时,九尺镇还创新了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真正体会“落袋”实惠,这包括种植、加工环节提档升级带来的亩产增效,农旅融合带来的多项收益以及数千个就地就业岗位。
参会代表在彭州市九尺镇现场参观
发展提速 延伸产业链 将示范镇打造为“样板田”
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产业振兴。
去年8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甄选全国254个镇(乡)开展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要求各地把示范镇作为引领乡村振兴的样板田来打造,要聚焦果菜茶等特色主导产品生产,延伸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融合发展,是此次示范镇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的首个“现场”,九尺镇的项目建设无不体现了全域、多产融合的理念。通过融合发展,九尺镇的农业总产值已达到4.7亿元,农产品加工年产值10亿元,农民年收入2.3万元,比项目实施之前增长了11%。
“彭州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将农村建设与田园风光自然结合,一系列融合举措很有看点和借鉴价值。”在九尺镇参观时,海南省农业农村厅乡村发展处的谭勇一路拍了很多照片,这些将成为他下一步开展工作的重要材料。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的卢朝晖则表示,九尺镇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将林盘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等融入到产业发展内容中,这也是未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很多地方的农业发展都越过产业、区域和城乡边界,与其他产业高位嫁接、跨界融合。”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司长曾衍德则表示,围绕着主导产业,融合发展不仅让农业产业功能得以拓展,还让农村的内涵资源得以延伸。
从全省情况来看,去年,我省14个乡镇入围开展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数量排名全国第三;今年,我省又有22个乡镇入围今年的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三台县花园镇是闻名全国的麦冬之乡,旺苍县高阳镇有米仓山茶产业基地,威远县向义镇的无花果主题公园被命名为省级农业主题公园。“我们的示范镇基本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示范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上下游产业链延伸,推动乡村产业的跨界融合。”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省围绕“10+3”产业发展,对入围示范建设的36个乡镇,设置了产业基础、产业特色、产业规划、利益联结、产业融合、政策保障等八大创建条件,并要求各项目乡镇都要围绕选定的主导产业,推广“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延长乡村产业价值链。“试点的乡镇要统筹整合县域相关的资源,并健全考评机制,从而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该负责人说。
他山之石 学习和借鉴多地示范经验值得推广
按照发展思路和相关要求,示范建设镇要依托镇农业主导产业,着眼全产业链培育,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创业活跃、联农紧密的乡村产业体系,示范引领城乡融合发展。目前,示范建设工作启动近一年,全国各地在推进工作进展中,积累的优秀经验,也值得学习和借鉴。
建设农业产业强镇,要加快主体培育,助力产业脱贫攻坚。陕西省柞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当地下凉镇盛产黑木耳,并获得了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所以我们镇将木耳确定为农业产业强镇的主导产业,加快主体培育。”据下凉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推行了”支部+三变+集体经济+贫困户”精准扶贫模式,所谓“三变”即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引导9个村(社区)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先后引进陕西中博、陕西野森林等4家木耳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木耳全产业链生产经营,全镇培育食用菌产业经营主体12个。如今,该镇500余户农民发展黑木耳生产,户均增收2000-5000元,500余人通过季节性用工,人均实现劳务收入7000元。
建设农业产业强镇,要促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广东省普宁市是闻名遐迩的“中国青梅之乡”,当地高埔镇青梅种植面积达5.2万亩,“我们坚持了三个融合,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该镇负责人介绍说,通过“农业+加工业”,当地研发青梅饮料、青梅酒、梅粉等深加工产品,形成盐渍、凉果等5大类200多个品种;通过“农业+互联网”,大力拓展线上线下营销渠道,通过O2O的立体经营模式,该镇的青梅外销实现了“两条腿走路”;通过“农业+乡村旅游”,当地将生产示范基地与科普基地、森林公园等资源相结合,打造了集生态种植、旅游观赏、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区,从而促进全市在去年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营收同比增长16%以上。
同样,有着“中国草莓之乡”美誉的江苏省句容市白兔镇生态农业特色优势明显,拥有“全国无公害大棚草莓”和“全国美人指葡萄”两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如何做大做强当地的农产品品牌,是实现当地农产品优质优价的重要渠道。对此,该镇负责人表示,当地建设“莓好白兔”公共品牌,通过“胜在品质、赢在内涵”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广绿色防控,加快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为当地特色农产品贴上白兔独有的“身份标识”。同时,还抓好草莓盆栽、创意景观建设,开发果酱、果汁等产品。如今,当地的农产品产后处理率达到90%以上,产值18.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