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秦勇)近日,在射洪市复兴镇雷堂村“有事找纪检·清廉乡村行”坝坝会现场,20余名党员、群众代表围绕春耕备耕、村集体经济发展等群众关心事项“出题”。  “我们这边没有机耕道,机器没法直接开进田。”村民范术群率先打开“话匣子”,其他村民纷纷“跟进”。复兴镇纪委、雷堂村“两委”组成的“答题团”当即表示,将向群众交出满意的答卷。  而在大英县卓筒井镇铜盆寨村土地整理项目现场,此前村民反映的“施工进度缓慢,有可能延误春耕时机”等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已经种下秧苗,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移栽了。”村民李玉应指着田地告诉前来回访的镇纪检干部。  今年以来,遂宁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打造“有事找纪检·清廉乡村行”品牌,统筹乡镇纪委与村级监督力量,采取坝坝会、实地走访、流动接访形式,深入田间地头、场镇菜市等,收集群众问题意见,拓宽群众监督渠道,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针对收集到的问题,遂宁市纪委监委按照“纪检业务内的事包办,纪检业务外的督办”原则,以点题监督集中治理群众反映突出问题,以“清单式”“派单式”联动业务部门积极履职,目前已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000余个。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群众诉求为切入点,遂宁市纪检监察机关还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开展毗邻监督的重要任务。  近日,安居区西眉镇纪检干部接到潼南籍业主陈吉昊反映的问题。他到西眉镇承包了35亩土地种西瓜,想用工却招不到合适的人。对此,西眉镇纪委通过优先在当地寻找和附近村民帮忙介绍等多种方式建立起供需对接渠道,帮助其解决用工难题。  安居区纪委监委还与潼南区纪委监委在毗邻乡镇联合举行“阳光问廉”坝坝会,围绕干部作风、惠民惠农政策、涉农项目补贴等方面进行现场问廉,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整改措施。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28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这片小麦长势非常好,是四川用好丘区种植小麦的典型代表!”谷雨已过,遂宁市安居区红薯小麦轮作示范基地内,绿油油的小麦一望无垠,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杨武云对当地小麦种植给出高度评价。  近日,来自全省各丘陵地区的种粮大户、小麦专家学者和农业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开展四川丘区小麦产业振兴研讨会。  为什么是丘区?记者获悉,目前四川小麦种植面积为900余万亩,其中七至八成分布在丘陵地区,抓好丘区,也就很大程度上抓好了四川的小麦生产。位于遂宁市安居区的红薯小麦轮作示范基地。机械化加持四川小麦画出U形曲线  眼下正是小麦旺盛生长的时节,预计再过一个月,四川小麦就将迎来收获。遂宁市大英县蓬莱镇小麦种植大户胡敏刚刚忙完小麦的病害防治,今年,他又扩种了200亩小麦。  “这是我第三年种植小麦,因为小麦价格稳定,可以实现播、管、收的全程机械化作业,降低劳动成本,省时省力。”胡敏说。  不仅是胡敏,遂宁市安居区小麦种植大户彭巧也有同样看法:“扣除所有成本,小麦每亩利润在200元左右,更重要的是种小麦可以全程机械化作业。”  据悉,四川小春作物以小麦、油菜为主,得益于小麦更适宜机械化作业的优势,其种植正受到更多农户的青睐。而从全省来看,四川小麦种植面积经历了从高到低再逆势上扬的U形曲线,各地小麦种植面积正在得到恢复。遂宁市农业农村局正高级农艺师夏劲松认为,“在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人工成本增加等背景下,小麦全程机械化作业综合效益高,最主要的是方便。”  广安是四川重要的小麦种植区,最高峰时全市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最近几年我们的种植面积下滑,然而,我们通过政府补贴、撂荒地整治等方式稳定、扩种小麦,目前全市种植面积有所恢复。”广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获悉,今年四川恢复增加小麦25万亩,整体超过900万亩,但这并非未来四川小麦发展的上限。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透露,“扩种小麦将是今后四川的一大重点任务。”据悉,2000年以来,全省小麦面积从历史高位上的2000多万亩不断下降。近些年,由于小麦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价格高位运行,种粮大户积极性提振,全省小麦播种面积有所恢复,达到900多万亩。  “客观来讲,通过撂荒地整治等方式扩种小麦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将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发挥重要作用。”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研讨会现场。四川小麦发展潜力大提升单产是关键  据了解,四川小麦亩产最高记录诞生于绵阳江油,最高验收田块亩产达729.8公斤。“提高产量,是农业发展永恒的主题。”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走好粮食增产之路,四川正着力推动良田、良机、良种、良法、良制“五良融合”,不断改善耕作条件、提高土地产出能力,提升种植和管理技术等,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河南郑州种植小麦超100万亩,有着10亿元高产值;湖北襄阳小麦种植面积达550万亩,产量占整个湖北粮食产量的二分之一。”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认为,借鉴小麦产业先进省份的发展经验,四川小麦前景广阔。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陈万权持同样看法,“四川小麦产业迎来了机遇。”他说,一方面,四川正全力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政策机遇难得;另一方面,四川目前种植面积仍然较少,全省小麦平均亩产刚刚突破300公斤,整体产量不高,未来发展空间大。  然而,大好前景下,四川各地小麦发展也存在不同的难题。各地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指出,缺乏政策支持、土地条件差、品种病害等问题也阻碍着当地小麦产业的稳定发展。  对此,杨武云认为,“四川丘区小麦要进一步发展,必须更新品种,推广具备耐湿、抗旱、耐机播等特性,产量高、品质优,综合能力强的小麦新品种。”他介绍,当前,四川拥有“川麦104”“川麦93”“川农32”“绵麦902”等适宜在丘区种植的小麦品种;未来,小麦育种专家还将进一步发力研发产量更高、综合能力更强的小麦新品种。他还特别提到,“推动小麦高产优质,土壤培育也十分关键。”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汤永禄认为,在好品种的基础上,栽培技术也很重要。围绕“绿色、低碳、高质高效、可持续”等关键词,四川将推广配套高效栽培技术,推动四川小麦产业发展壮大。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6
为深刻汲取彭州市“4·13”事故教训,切实加强全市畜禽粪污贮存池等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防范畜禽养殖环节相关安全生产事故发生,遂宁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皮国平、总畜牧师唐建宏立即组织相关科室召开专题会议,部署畜禽粪污贮存池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排查整治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刻汲取彭州市“4·13”事故教训,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和规程,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全方位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杜绝类似事故发生,切实守牢安全生产底线。会议要求,全市立即开展畜禽粪污贮存池等安全隐患“拉网式”紧急排查和安全宣传,重点检查是否建立化粪池、沼气池警示标识,并张贴宣传警示标语,是否设立沼气工程及配套设施护栏,是否上墙明示沼气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及操作规程,是否按要求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并建立安全生产档案台账,是否建立设施设备检验检测保养制度和安全生产制度,是否严格执行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是否做到有限空间作业通风通气,是否配备有限空间通风、检测、防护等安全防护设施设备,是否规范有限空间作业程序和现场管理,是否配套防护监护措施和规范应急救援等情况;督促养殖场业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指导养殖场业主开展养殖环节安全生产自查自纠,严格按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范要求清掏粪污贮存池,坚决杜绝事故发生。会议要求,要强化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综合运用微信、短视频等“新形式”和大喇叭、坝坝会等“老办法”,切实提高养殖场安全作业的知晓率,全面普及畜禽粪污贮存池等安全生产知识,将畜禽粪污贮存池清掏报备制度普及到场到户,签订《安全生产告知书》和《安全生产责任书》,强化养殖业主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安全生产能力水平。会议要求,针对此次排查出的安全隐患问题,实行点对点跟踪,逐项建立整改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及整改期限,下达限期整改指令书,加强复查检查,要求生产主体整改到位,确保问题台账动态清零。截至目前,全市共出动人员227人次,排查畜禽养殖场(户)748处,发现安全隐患4处,正在有序整改中。(供稿:遂宁市农业农村局)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3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  暮春时节,古树掩映,叠翠流金。漫步遂宁市船山区龙凤古镇干净整洁的石板路,历史韵味十足的老街散发出怀旧的气息。  龙凤古镇,因“涪江环绕成龙,山形蜿蜒现凤”而得名,取意中国的“龙凤呈祥”,意为吉祥、和谐。  在过往的历史中,龙凤古镇曾被称作“川中第一镇”,享有“千年龙脉地,万世佛缘乡”的美誉。近几年,随着周边游、短途游的火爆,古镇再度焕发出勃勃生机。龙凤古镇涪江河面,栖凤楼倒映在水中。挖掘龙凤文化古镇旅游人气旺  4月16日,记者从遂宁市区驱车半小时便抵达龙凤古镇。古香古色的建筑、古树下的夕阳、慵懒的氛围,让人流连忘返。这些美好的元素不禁引人发问:龙凤二字,从何而来,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相传,龙凤场的前身是金马场。明代时期一场大火烧光了金马场的整条街道。后来,此场修到了原址东南方向一片开阔空地,根据地形看,形似一条龙,向东看,又形似凤凰。龙头朝着北方,故修建街道像龙的场镇,取名龙凤场。  “听村上老人说,龙凤镇从前是水运、陆运的交通要道,经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名贵的宋瓷,为此,我们专门打造了全国唯一一个社区博物馆——龙凤古镇博物馆,供游客参观。”龙凤镇党委委员、宣统委员何翠兰介绍,该博物馆呈现了龙凤古镇的历史传承,能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龙凤文化”内涵。走进古镇不一会儿,就能看到几百米外的小白塔水电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利条件差、农业灌溉能力薄弱的情况下,当地举全民之力,通过肩挑背扛的方式建成了“龙凤水电站”。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以龙凤水电站为设计样板加以改进又建成了小白塔水电站。两座电站共用同一条引水渠,是兼顾改善旅游区环境、防洪和发电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水利工程。后来,当地建成了“电力博物馆”,以传承先辈干事创业的拼搏和奉献精神。  漫步古镇,佛珠墙、戏台、游龙栈道、御风楼、锦屏桥……寻常周末,古镇每天能迎来游客3000人次左右 ,节假日则轻松突破5000人次。  “龙凤文化”传承着这方水土的精神气质,也寄托着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追求。如何在城乡建设中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创新拓展出“文化新血液”是龙凤古镇一大课题。龙凤古镇街景探索古镇新业态释放消费新活力  近两年,周边游、短途游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喜爱,龙凤古镇的人气也随之水涨船高。“节假日生意好得哟!每天轻松卖酒上百斤。”得益于是古镇原住民的先天优势,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文老板就利用自家住宅做起了酿酒生意。  “开门就迎客,游客累了还能在我这歇歇脚。”几十年来,交朋友、做生意,得益于文老板的待客之道,老主顾、新朋友,小店的生意愈发火热。  其实,在古镇做生意的原住民还有不少,餐馆、茶楼、民宿……近年来,不少当地人都借古镇的名气吃上了“旅游饭”,而这些商贩都有跟文老板同样的认识。“有赚就行,要保证游客们来到这的体验感,这样才会有更多人来玩。”在当地经营一家小餐馆的李老板说,诚信经营,让游客宾至如归,古镇的旅游事业才能更上一层楼。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遂宁市引进了首个文化创意项目“龙凤文创园”,该项目位于龙凤老电厂办公区,占地面积约18.5亩,总投资约1.5亿元;主要建设有温泉会馆、餐饮消费、公共艺术区和特色“鸟屋”民宿等。  “这个项目是遂宁文旅产业的一个成功案例,建设时主要对老电厂破烂不堪的办公区建筑进行风貌修复,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同时,对整体建筑进行了加固、修复,将‘旧厂’和‘艺术’完美结合,为龙凤古镇注入了文化新血液,促进了夜晚经济发展,带动了景区的人气、商气。”何翠兰介绍,项目同时也为本地居民提供了近50个就业岗位,让本地年轻人在家门口也能找到工作。  “接下来,我们将一步挖掘和展现龙凤古镇的的历史和文化故事,以此留住古镇的文脉,推动古镇旅游业态更加丰富。”何翠兰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3
 (魏琴 记者 张琳琪)“采茶喽!”4月12日,遂宁老池镇黄桷村茶博园,800余亩茶园整齐青翠,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茶香。阳光下,茶芽在枝头争相冒尖,20多名游客戴着头巾、腰系围裙、挎着茶篓,穿梭在茶垄间,采摘着绿茶,体验田园乐趣。他们手指一捏、一掐、一放,清香鲜嫩的芽尖便轻轻地落入篓中,欢声笑语随风荡漾。游客体验采摘茶叶当天,正是遂宁第二届春茶采摘节开幕的日子,慕名前来采茶、品茶的游客、市民络绎不绝。本次活动,设置了采茶比赛、制茶体验、茶艺表演、品味茶香、茶品展销等内容,让游客走进茶园就能体验传统茶文化,感悟农耕文化的淳朴。“沉浸式体验了采茶过程,学习了制茶工艺,体验一片叶子变成一杯茶的奇妙过程,感受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刚参加完本次采茶比赛的游客向秀荣深有感触地说,原来,采茶、制茶、品茶都很有讲究。第二届春茶采摘节开幕老池镇茶博园地处涪江河畔,具有得天独厚的雨洗青山四季春的宜茶环境,是船山区优质茶叶生产基地。2011年,船山区引进茶博园,发展茶叶种植。茶园面积800余亩,年产无公害、绿色、有机绿茶4000余公斤,常年带动200余农户参与茶叶采摘、茶园管理,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色,有效带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区域经济的繁荣。“把长出来的大芽采了,过一阵子才会长出新芽。”村民吴立全在茶园采了13年茶叶,是一个熟练工。每年到了采茶季,吴立全每天要采鲜叶3斤左右,一天务工费100元。“采茶的待遇还不错,工作很稳定,生活有盼头。”“茶园只产春茶,夏秋冬三季都是空白,而依托茶产业发展农文旅则是茶博园‘老产业’焕发‘新活力’的重要手段。”茶博园田园综合体副经理杨勇说,除种茶、采茶外,老池镇茶博园依托茶文化,按照“农业+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设置了共享菜园、萌宠乐园、露营基地、研学基地、乡村美食五大板块活动,着力打造茶文化科普基地、亲子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高品质田园综合体。“每年有2万人次前来体验游玩,实现旅游收入120万元左右。”在农文旅融合中,从“卖茶叶”到“卖风景”再到“卖体验”,正是老池镇从茶文化到茶经济转变的生动实践。春茶采摘节颁奖仪式“通过采茶、制茶、品茶等一系列活动,不仅展示了遂潼一体化的乡村休闲旅游形象,还增加了游客对茶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了解和认识,传播茶文化、打造茶经济,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产业支撑。”老池镇党委书记唐贤才介绍,近年来,通过农文旅融合,老池镇拓展“吃住行游购娱乐”产业链,推动“旅游+”的跨越融合,“牵引”出诸如采茶节、采摘节、赏花节等系列活动,引来船山乡村美食、农家体验等“竞相绽放”,逐步形成“农文旅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新格局,越发丰富了船山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内涵,带动群众持续增收。据介绍,本次第二届春茶采摘节,将从4月12日持续至5月11日,为游客朋友提供以茶文化串联起的多元体验,不仅可以参与采茶比赛获得丰厚礼品,还能上手体验一番杀青、揉捻、搓茶、烘干的制茶乐趣,又或欣赏茶艺表演、学习茶礼仪,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期间,船山还推出了“老池一日游”乡村旅游路线,包括茶博园春茶采摘、奉民菜园水果番茄采摘、涪江上院露营烧烤、菲园农场农家美食品味、三新花园枇杷樱桃采摘节等系列活动,带领游客、市民畅游乡村、体验乐趣。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贾明高  4月8日,笔者走进射洪市大榆镇龙凤泉村正大白羽肉鸡养殖场,四层鸡舍映入眼帘,一排排肉鸡在干净舒适的“阁楼”里享受美食,这与传统养鸡场圈养的场景大相径庭。  据德创农业总经理张立佳介绍,这个养殖场实现了集智能化上料、上水、换气、清粪于一体的科学管理。  装备农业投产、新农机驰骋、新品种落地、新农艺见效……近年来,射洪市大力推广“智慧农业”,以科技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力和底气,各种农业高科技手段遍地开花,智慧种养赋能现代农业跑出加速度,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智慧养殖 解锁增收“新密码”  这几天,笔者在香山镇苏家堰村的四川川堰农业有限公司水产养殖基地看到,20个圆形缸体整齐排列,布满整个厂房,池内鲈鱼满载,丰收在望。  该基地负责人介绍,每个缸养殖鲈鱼产量在7000斤左右,5月份8.5万斤鲈鱼将上市,预计收益达135万元。  “我们以智能化养殖为主,随时检测溶氧、氨氮、水温、pH酸碱度等数据,再通过传感器传输,每天监测数据,工人只需要维护好设备就行。”四川川堰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杨学说。  近年来,香山镇在涪江边几个村推行“设施渔业+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谋全局、强基础、增措施、扩产能,产能规模持续壮大,一季度水产品销售超170吨,销售额达360万元,实现了全镇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开门红”。  智慧养殖解锁增收“新密码”。今年2月建成投产的龙凤泉村正大白羽肉鸡养殖场,由于实现智能化科学管理,从鸡苗到出栏售卖,一共仅需41天。当前,该养殖场第一批白羽肉鸡已经出栏50万羽,订单销售实现近1800万元。  “我们采用现代化的四层笼养模式,批次出栏50万羽,年出栏可达300万羽,产值可以达到1亿元。”张立佳说。种粮神器 15分钟播种1亩地  4月9日,笔者走进仁和镇张王村酒粮基地,伴随着一阵阵机器轰鸣声,4台装有自动辅助驾驶系统的播种施肥一体机来回穿梭播种高粱,一排排泥土被翻耕出来,紧接着播种、施肥、覆土一气呵成。  “这台机器一次可装载500公斤肥料、150公斤种子,15分钟就能播完1亩地。”机耕手刘师傅说。  当前正值高粱种植的关键期,在仁和镇的田间地头,像这样的播种施肥一体机共有12台,专门负责该公司今年流转土地的春耕播种。  “除了引进农机,今年我们还改良了品种,高粱亩产可达800斤。”该公司射洪基地负责人赵锡辉说。  与此同时,在涪西镇四方村,一望无垠的麦田翠绿富有生机,一架架农用植保无人机正低空飞行,以既省时又省力的方式开展田间作业。与人工植保每天作业20亩相比,“飞防”无人机每天作业可以提高到200余亩,效率是传统方式的10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5
(何飞  记者 张琳琪)今年以来,射洪市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按下城乡供水一体化“加速键”。4月10日,记者在射洪市香山河西集中供水站看到,工人们正在进行内部装修施工和设备安装调试。据悉,该处供水站管网铺设涉及香山镇、广兴镇、金华镇、沱牌镇、太乙镇、金家镇、明星镇、涪西镇、陈古镇、瞿河镇、武安镇等11个镇及相关村(组)。厂外建设高位水池4座、加压泵房5座,铺设各类管网1560公里,项目建成投用后,将解决香山河西片区35万人的饮水问题。射洪香山河西集中供水站提速建设(何飞摄)不只是香山河西集中供水站在加快建设。在群英供水站建设现场,该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工人们正忙着进行设备安装、厂区路面硬化、绿化等附属施工,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据了解,群英水库是射洪城区应急饮用水源,是射洪境内唯一的中型水库,水库总库容为2723万立方米,灌面可达20万亩,供水人口达21万人。作为其配套供水站,群英供水站厂区用地面积约29.2亩,新建日处理4万立方米的净水处理系统,输配水管线工程辐射文升镇、仁和镇、曹碑镇、青岗镇、官升镇、洋溪镇、东岳镇、大榆镇、天仙镇等9个镇相关村(组)。“现阶段供水站主体工程已完工,当前,我们正在加快供水设备采购、附属设施施工等,供水站预计于2024年底或2025年初投用。”在群英供水站施工现场,承建方现场相关负责人介绍。据介绍,香山河西集中供水站、群英供水站建成后,合计9万吨的日处理水量将彻底解决射洪区域水质、水压、水量不足等问题,缩短城乡供水发展不平衡的差距,满足城镇及新区开发用水的需要,提高农村生产生活质量,使城镇与农村的饮用水水质、水量实现同质量、同服务,饮用水安全将得到进一步保障。“干净水”“顺畅水”“放心水”连接着民生。一个个供水站的提速建设、一条条供水管的加速铺设,是射洪水利提速供水保障的缩影。记者从射洪市水利局获悉,2024年,射洪市在建水利项目4个,总投资19.4亿元;拟建项目9个,总投资0.5571亿元,其中增发国债水利项目2个、水利发展资金项目7个,均已开展前期工作,计划年内全面完成建设任务。2024年水利项目储备方面,有专项债券项目7个,其中续发债项目2个、新发债项目5个,总投资27.47亿元,债券资金总需求19.83亿元,2024年拟争取债券资金6亿元;超长期国债项目8个,其中续建项目2个、在建项目1个、新增项目5个,项目总投资22.58亿元,拟争取超长期国债资金10.17亿元。射洪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部门将聚焦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目标,抢抓新增国债资金争取黄金期,加速水利储备项目落地落实,加快构建现代化水网体系,为射洪高质量发展提供水利支撑。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贾明高)人勤春来早,田间农事忙。近日,在射洪市曹碑镇大池村,20余亩羊肚菌经过一个冬季的孕育,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迎来春日首个“丰收季”。  3月25日,笔者一走进半山坡里的种植基地,一排排黑色的遮阳网种植大棚格外引人注目,一排排菌床上,一丛丛破土而出的羊肚菌撑起褐色的“小伞”,丰盈饱满,甚是喜人。村民们穿梭在大棚中,采收着新鲜出土的羊肚菌。村民采收羊肚菌  “羊肚菌是去年11月种下的,整体出菇率很高,收成非常好,一点不愁卖。现在到了采收季节,每天有20多名务工农民来采摘。”大池村党支部书记任顺兴说。  据了解,为进一步发展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大池村依托支部领办的刚健专业合作社在去年成功试验种植5亩羊肚菌的基础上,大力实施羊肚菌“共富工程”,先后组织开展种植技术培训3场100余人次。今年,该村共吸纳了23户群众参与羊肚菌种植,面积扩大到20余亩,其中村集体在山坡上开垦撂荒地种植7亩,利用农户冬闲土地13亩,在种植和采收中预计可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  “除草、培土、采羊肚菌,整个种植采收过程我都在这里务工,每天80元,活儿轻松,离家也近。”大池村居民王云华高兴地说。  近年来,曹碑镇立足镇域实际,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努力实现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农民稳定增收,不断激活乡村振兴发展活力。  “目前,已采收5亩,产量1500斤。全部采收后,预计产量达6000斤,总产值达24万元。”任顺兴表示,明年,大池村将继续推进第三期羊肚菌“共富工程”建设,计划种植面积达到100亩,年产值将达到120万元,真正把羊肚菌变成致富的“主力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0
(记者 乔薇 张琳琪 文/图)阳春四月,踏青赏花正当时。记者近日从遂宁市船山区文旅局获悉,清明小长假期间,该区A级景区累计接待28087人,同比增长40.1%。据悉,这个清明小长假,该区的永和家园凤凰湖边和龙凤古镇景区,吸引众多游客慕名前来,踏青赏花,在这里感受古朴且宁静的韵味。圣平岛美不胜收的千亩油菜花田,也备受市民青睐,前来打卡拍照、享受春日美景的游客络绎不绝。遂宁船山区永和家园一景“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韵味十足。”带着家人到龙凤古镇景区游玩的刘女士如是说道。而这一切都归功于船山区多个具有地域景观文化的旅游项目的落地。据悉,近年来,船山区充分发挥生态旅游资源,持续拓展“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积极推动“旅游+”的跨越融合,为文旅资源加好“配菜”,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景城一体  为城市换新装“船山荣兴街,一条老城区再普通不过的街巷,如今已经换了容颜。”船山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船山努力实施老街改造,以“餐饮、娱乐、体验”为主线,融入品牌特色小吃、历史文化、体验娱乐等元素,培育夜间经济消费新场景。以荣兴街为例,改造之后的荣兴街汇集了遂宁特色餐饮店、零售店、休闲娱乐场所等各种商业形态,在保留老街的历史风貌基础上,还进一步升级基础设施,不仅提升了城市街区的“颜值”与气质,还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的到访。此外,随着世界荷花博览园、九莲洲生态湿地公园、永和家园、烟火里旅游度假区、桃花山等具有地域景观文化的旅游项目顺利推进,船山还将散落的小点连成线再成片,逐步形成了“城在景中、景在城中、景城一体”的格局。  遂宁船山区永和家园依山傍水而建的民宿群落“交通是旅游发展的支柱。” 船山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使交通更加便捷,船山还建成42公里绕城中环线、72.6公里城市快捷通道、10.9公里通景公路和26.3公里旅游风景道、15.8公里休闲步道、8.6公里城市绿道。并且,船山通往4A级景区的道路已全面达到二级公路标准。文旅融合  为城市添活力在全域为景的理念推行中,船山区还保持着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深度挖掘的激情,并积极探寻与旅游市场的契合点。近年来,船山区始终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业态工作理念,推动旅游与现代农业、工业商贸、文化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先后打造中央商务区步行街、仁里水乡、荣兴街等特色街区7条,打造观音故里文化游、观音湖休闲游、古镇溯源游、生态湿地游、农家美食品鉴游、农耕文化体验游等6条精品旅游线路。宋瓷博物馆内展出的瓷器船山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船山现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3A级旅游景区2个,国际高端酒店品牌1家、4星级酒店1家、3星级酒店3家、高品质酒店37家、民宿11家,拥有国家级新业态品牌3个、省级新业态品牌5个,以及天府旅游美食3道、四川省金牌旅游小吃5个,国家地理标志3个,特色旅游商品6大类3288个品种。船山始终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把文旅融合放在首要位置予以考量。今年春节,为迎接龙年到来,船山还筹划了“惠民演出”、“民俗灯会节”、“新春赏花节”等一大批特色文化活动,持续提升当地旅游市场的活力。截至目前,船山还正以争创“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为契机,坚持“以全域为景”的理念为城市涂抹新色彩、注入新活力,探索更多文旅深度融合的新场景。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09
 (周阿松 记者 张琳琪)3月26日,遂宁市安居区石洞镇大水井村、保石镇清泉村2024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大水井村,一块块水泥砖在村民的相互配合下,有序运往山坡上已开挖450米的水渠旁。而几十公里外的清泉村,40余位身着“以工代赈”红色马甲的村民手持铁锹忙着清除路障、开挖毛基路,奋战在6.18公里的道路扩建施工现场,力争早日打通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石洞镇大水井村以工代赈项目现场,工人正在搬运用于水渠砌筑的水泥砖(彭毅 摄)以工代赈让群众在家门口挣钱与其他采用招投标形式实施的工程项目不同,安居区今年争取的2个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均采取村民自建的方式实施,让村民全程参与。 “不耽误农活,一年还可以增收1万多元。”大水井村村民唐朝秋得知村上要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后积极参与。谈起在村上务工带来的幸福感,去年返乡的清泉村村民唐智勇同样高兴不已:“我和老婆都在这里务工,一天两人能挣240元,离家近可以照顾孙儿,还把家乡建设得更漂亮。” 目前,像唐朝秋、唐智勇这样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实现家门口就业的群众共有240余名,包括残疾人、已脱贫群众、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等。两个项目设置普工和技工岗位,日工资分别为120元和240元,预计发放劳务报酬270余万元,实现人均务工收入1万余元。 为民生计,当计长远。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不仅让群众在家门口挣钱,还能让群众学会一技之长。通过岗前培训、以工代训等方式开展劳务技能培训,让村民掌握新的技能,实现“普工变技工、零工变大工”的转变,提高村民稳定就业能力,最终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的目标。夯实基础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依托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大水井村以“村集体+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发展莲藕产业,出产的莲藕口感脆甜,营养丰富,主要销往重庆、广州等地的大型农贸批发市场。但因通往大水井村的道路狭窄和路面硬化不到位,导致莲藕运输困难。“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我们村以前交通的真实写照。”大水井村党总支书记唐治秀说。 “我们村承包出去650亩土地种植莲藕,今年莲藕的盈利预计有130多万元。道路建好后,莲藕就可以畅通无阻地运出去。”唐治秀说,对大水井村而言,这条路不仅是与外界联系的出行路,也是村民们的“致富路”。 除了道路,项目新建的1.5千米水渠能更好地防止水土流失,2座提灌站建成后将解决全村“靠天吃水”的难题,为粮食丰收夯实基础。背对千亩盛开的桃花,清泉村党总支书记唐成洪向记者介绍,项目通过整治山坪塘3口,提高排灌能力,将有效解决全村1500余户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用水,满足1700余亩耕地的灌溉需求;扩建的6.18公里道路还将加速清泉村作为安居区糯稻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的整体建设进程,有助于吸引其他企业进驻和农副产品流通,让当地老百姓和村集体实现持续稳定增收。接续奋进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据了解,大水井村、清泉村2024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1050万元,其中争取中央财政衔接资金770万元。自2020年以来,安居区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0个,争取到上级资金3687.47万元,已吸纳务工群众1400余人,预计发放劳务报酬共1020余万元。 道路宽了、乡村美了、钱包鼓了……这得益于以工代赈项目,如今的常理镇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横山镇莲藕产业园、分水镇稻虾种养基地早已旧貌换新颜,产业发展欣欣向荣,百姓生活蒸蒸日上。这样的乡村振兴篇章,正在安居这片热土继续书写。 下一步,安居区发展和改革局将继续把握“项目是关键,群众是根本,致富是目标”的原则,在加强专项以工代赈项目监管的同时,指导并配合相关行业部门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及重点工程推广落实以工代赈政策,进一步帮助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实实在在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01
(记者 张琳琪 李露萍)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任隆镇桃花竞相绽放,高升乡油菜花盛开如海,天福万象农博园郁金香俏丽争艳......行走在遂宁市蓬溪县,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铺展开来。不负春日好时光,蓬溪一大批在建项目现场机械轰鸣、焊花闪烁,工人们开足马力、抢抓工期,奋力冲刺一季度。其中,许多都是打造“生态宜居康养城”的关键项目,蓬溪以项目建设之进、之热,勾勒出一幅幅拼搏实干的争春画卷。近年来,蓬溪以遂宁市委筑“三城”兴“三都”、加速升腾“成渝之星”战略为引领,加快形成以县城为引领、经开区为支撑、重点镇和中心村为基础的山水空间。以蓬船灌区工程建成投用为契机,依托赤城湖水库、白鹤林水库、黑龙凼水库、三五水库和芝溪河、高峰山等资源,突出湖河为媒、山水相会理念,做活“蓬”山“溪”水两篇文章,加快建设山水田园典范城、生态宜居康养城。迈步新征程,蓬溪提出“坚持六化同步、联动一核一极、建设三县三城”“打造革命老区、川中丘区、川渝毗邻地区现代化建设示范县”,作为蓬溪现代化建设的实施路径和目标。作为蓬溪建设“三县三城”的目标之一,“生态宜居康养城”被放在蓬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要将绿色理念融入国家储备林建设、城市规划、产业发展、生态治理各方面,突出湖河、山水、林地相融相盛理念,做好‘蓬’山‘溪’水两篇文章,加快建设山水田园典范城、生态宜居康养城,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双赢’。”蓬溪县委书记黄亚军如是说。以踔厉之姿,行奋进之路。蓬溪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生态资源,实施城镇能级提升行动,加快构建“一体两翼、一河六园”城市格局,积极探索滨湖经济发展路径,“蓬”山“溪”水间一座生态宜居康养城正加速崛起。厚植生态底色,擦亮宜居新色,点亮康养成色,蓬溪有何举措?近日,记者走进高峰山、赤城湖、崇雅康养中心等地,探寻蓬溪在山水之间,搅动一池春水,加快城市更新、做实康养品牌,高质量建设生态宜居康养城的经验和做法。鸟瞰蓬溪赤城湖新地标云舟码头(蓬溪县委宣传部供图)绿色为底搅动一池春水  积极探索滨湖经济发展路径“平湖茫茫驻溪水,倒影叠叠映蓬山。”漫步在赤城湖边,几抹远山如黛,一湖柳影妖娆,白鹭在清波浩渺的水面翩跹起舞。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碧波荡漾、风光如画。“赤城湖是城市后花园,位于蓬溪县城西1.5公里处,驱车几分钟就可到达。”蓬溪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成员、总规划师杨杰告诉记者,赤城湖又名“小西湖”,是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人工湖,占地6000多亩,水域面积达104平方公里,蓄水3000多万立方米。提及赤城湖,杨杰当起了“推荐官”。“这里湖湾环绕,有川中丘陵地区淡水湖最长的湖岸线;这里有白鹭、豹猫、黄鼬、柏木、枫香、青冈、桤木、黄连木等100多种物种;这里有与四川省林科院合作建立的香椿试验基地、正在大力实施的国家储备林项目,栽培人工林300余亩。”杨杰说,6座岛屿、100多个大小湖湾,森林覆盖率达34%,赤城湖让蓬溪生态系统既丰富又写意。在赤城湖可以感知水的“生态力量”,驱车前往20公里外的白鹤林水库,还能感知水的“民生力量”。“白鹤林水库是蓬船灌区重要控制性工程,总投资3.18亿元,于2022年12月通过下闸蓄水验收,2023年11月省政府批复同意划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蓬溪县蓬灌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蓬船灌区工程是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四川省“六横六纵”引水补水生态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蓬船灌区重要控制性工程的白鹤林水库,总库容8828万立方米,于去年8月开始为县城区水厂、白鹤林水厂试供水,截至目前已为全县提供生活用水400余万立方米。近年来,蓬溪聚焦生产、生活、生态,依托蓬船灌区工程,实施“一引四带”和河湖联通工程,完善渠系“入园区、达场镇、进村落、到田间”等渠系毛细血管,建成以白鹤林水库为枢纽、重要河湖为支点、管道渠系为脉络的全域自流灌溉体系,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水资源共享生态水网,构建全域山水格局。在山水的滋养下,蓬溪交出2023年亮眼的“生态成绩单”。过去一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率达93.7%,再次获评2023“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建成全省第一个县级生态环境系统执法装备库;芝溪河涪山坝省控断面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地表水Ш类标准,达标率100%。水里荡漾着生机,水中充满着希望。去年10月,滨湖经济发展会议在蓬溪举行。会议紧紧围绕滨湖生态保护、业态打造、统筹发展等方面,分享前沿的理念观念、思路路径和创新实践,为推动蓬溪滨湖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蓬溪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提升县城能级,其中明确要求加快推进赤城湖片区综合开发。“要把赤城湖片区综合开发项目规划设计与现有业态设施相结合,与城市发展战略、周边产业规划相对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蓬溪相关负责人表示,赤城湖片区综合开发规划范围17平方公里,分为五大区,近期打造赤城湖文旅度假区,规划“一航道、两环线、四板块、十八景点”,实现文旅融合、拥湖发展。不仅如此,蓬溪还将围绕城东的墨砚湖、城南的蓬发湖、城北的“唐兴古城·都市田园”综合体、城中的芝溪河做文章,持续探索滨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有山水田园的质朴,也有城市生活的烟火气,更有如诗如画的新图景......水资源丰富的蓬溪,立足地方特色,依托生态底子,做好水文章,深挖环湖文旅资源,不断搅动一池春水,发展滨湖经济,走出一条逐绿前行之路。香溪谷公园新地标锦鲤书坊(蓬溪县委宣传部供图)民生为本加快城市更新   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生态是绿色发展的底气。推开窗户,青翠的树木郁郁葱葱;走出家门,娇艳的花朵竞相绽放;陪伴家人,徜徉在公园般的城市中……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移步入园,对蓬溪人来说,这是触手可及的美好现实。“真的很漂亮,现在这里是我每天散步的必来之地。”在蓬溪门业博览公园,市民郭菊梅一边拍照一边说,逛的次数越多,越能从便民基础设施中发现许多小惊喜。“公园设计中有诸多‘小心思’,如把排水沟渠‘藏’在草坪里,对内部及周边道路、绿化和景观等实施了‘微创手术’,并打造了许多居民休闲小憩的小场景。”蓬溪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门业博览公园总投资5800万元,项目占地面积375亩,包含观景平台、五人制足球场、生态停车场、滨水小道、健身绿道等5个功能区域。近年来,“口袋公园”成为城市建设中的新时尚,如今,这样“小而美”的“口袋公园”,在蓬溪“多点开花”。据统计,蓬溪县城已建成回归园、香溪谷、万峰山等6个“口袋公园”,建成区绿地率近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42%,先后两次上榜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获得国家卫生县城、全省海绵城市示范县城、省级环保模范县、省级生态县等荣誉。如今,县内小巧玲珑、环境友好、使用方便的“口袋公园”,如春天枝头的嫩芽般一点点生长蔓延。不断提高群众宜居获得感和幸福感是蓬溪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推动公园城市建设,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实施县城精修细补十项民生工程,增强群众幸福的“质感”。蓬溪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推进城市环境品质提升,蓬溪实施县城精修细补十项民生工程,推进老旧街区、老旧小区、燃气管道、农贸市场、豆腐小作坊集中加工点等改造,系统化推进海绵示范县城建设,推动城东片区城市有机更新。老旧小区焕新貌——累计完成县城老旧小区改造194个、增设住宅电梯82部,县城区新增新能源充电桩18台;基础设施新升级——投资约1300万元,完成县城区市政道路、管网、照明等市政设施维修维护;燃气安全有保障——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项目序时推进,完成投资8000万元,开工216个小区、改造93公里。……城市更新加快推进,一个个更新项目,一项项改造工程正“点亮”蓬溪,“造”就幸福。不仅如此,蓬溪还将提升群众“幸福感”的实践落实到乡村。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蓬溪持续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新(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5824户,完成27个整村推进示范项目;25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基本达标。城市向“新”,生态宜居。“生态宜居,要在‘宜’上下功夫,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从生态环境建设入手,以优美环境带动蓬溪其他领域共同发展。”蓬溪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规划师李鹏飞告诉记者,蓬溪正加快推进“唐兴古城·都市田园”综合体、墨砚湖生态智慧新城暨“山水画卷·墨香农庄”田园综合体、赤城湖片区综合开发和成达万高铁蓬溪南站片区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吸引力满满”的蓬溪。崇雅康养中心(蓬溪县委宣传部供图)产业为要做实康养品牌  全力推动文旅与康养深度融合探索蓬溪生态宜居康养城的新版图,有一个必“打卡”的康养地点。走进蓬溪县崇雅康养中心,给人的第一感觉是采光充足明朗、环境干净卫生、设备实用接地气。这里,全域引入国际先进养老理念并融入地方特色设计打造。在活动区,音乐喷泉、健身房、书画室、超市、电影院等多种场所错落有致;在餐饮区,养生美食和一张张五颜六色、根据膳食需求制定的“长者饮食名片”,格外引人注目;在康复区和生活区,老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里,给人的感觉不是养老机构,而是老年人“扎堆”休闲娱乐的长者俱乐部。“崇雅康养中心占地100亩,建设面积44000平方米,床位658张,分为康复中心、星辰公寓、寸心楼、春晖园、群星广场五个功能板块。”四川省乐乎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唐湘说,从旅居康养到赛事承办、自理休养到照料护理、文化娱乐到长者自我价值体现,各个功能板块均能提供相应服务,相对独立又整体融合,形成一个无边界开放式康养综合社区。据了解,崇雅康养中心是由国有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建设的综合性养老社区,四川省乐乎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作为该项目的服务公司,将蓬溪“快乐养老、老有所为”的特色养老理念融入日常工作中,同时积极开展旅居养老推介活动,引导外来中老年朋友到蓬溪游览,带动经济产业发展。“去年10月,2023年美丽中国·全国门球大赛(四川蓬溪站)在我们这里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48支代表队近500名门球爱好者展开激烈角逐。今年,还举办了四川省第36届老年人门球比赛和2024年美丽中国·全国门球比赛的决赛。”唐湘站在标准化的门球场地对记者说,不少人在比赛完后,还在当地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短期旅行。崇雅康养中心借力赛事,推广蓬溪多条有名的旅游线路,让更多人看见蓬溪,走进蓬溪,感受蓬溪。同时,联动射洪、大英等地农文旅休闲旅游,开发遂宁轻松愉悦、康养休闲的旅游线路,让游客深度体验“回味无穷、如同归家”的养老感受。崇雅康养中心是蓬溪县建设“三县三城”、打造“生态宜居康养城”的支撑性项目,蓬溪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发挥崇雅康养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培育一批康养龙头企业,建成一批生态康养文化旅游景区(度假区),打造一批生态康养知名品牌,延长康养产业链,推动生态旅游、现代中药及养老养生深度融合发展。信心和春天一同生长,蓬溪发展目标明确:到2025年,计划建成1个综合康养中心、1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2个中药材康养特色示范区、2个文旅康养示范项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加快蓬溪康养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驰骋春风,慷慨前行;铆足干劲,勇攀高峰。蓬溪立足生态,聚焦民生,发展康养,发力以崇雅康养中心为代表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深呼吸城市和海绵城市为代表的生态宜居体系建设、以文旅融合为特点的景区康养体系建设,打造蓬溪特色,做实康养品牌。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3-28
(记者 秦勇 遂宁观察 李宜佳 刘益静)3月20日,走进蓬溪县金桥镇的香叶尖茶园,茶叶的芳香扑鼻而来。几位村民在茶树间穿梭,巧手“跳跃”,芽叶陆续落入手心,他们腰间的茶篓里,已经收集了许多属于春天的“青绿”。“每天可以采3到5斤茶,每斤30元工钱,一天有100元左右的收入,划得来。”红溪村村民张丽琼说,在这里采茶半个月,收入不错。  近年来,金桥镇在高坪社区、高坡村和红溪村建成茶园3000亩,带动800余农户参与茶叶种植加工、茶园管理,以“小茶叶”写好强村富民“大文章”。蓬溪县金桥镇的香叶尖茶园。遂宁观察 刘益静 摄以茶兴业 茶果蔬套种效益高  “金桥镇种茶历史悠久,‘卵石黄泥’的土壤特征是我们种茶的一大优势。”高坪社区党总支书记梁瑄告诉记者,当地年平均气温13℃以上,茶园坡度在30°以下,茶树出芽会比其他地方早半个月。  以茶兴业,今年,金桥镇决定在已有的千亩老茶园基础上再次“加码”,按照“大园区小产业”发展思路,在现有的茶园核心区基础上拓展新建茶园,推动地理位置相邻的高坪社区、高坡村、红溪村共同打造金桥镇生态绿茶产业园。梁瑄说,“我们又整合了2000亩茶叶种植基地,并引进优质业主对其进行升级改造,现在正是‘明前茶’上市的季节,每斤干茶可卖到600元。”  茶叶带来丰厚的收益,茶树间也有不少“文章”可做。“我们在茶树行间套种枇杷、蓝莓、花菜、辣椒等10余种精品果蔬1000余亩、套种占比达65%,茶园实现亩产增收1200余元。”金桥镇党委书记蒋沁均说。  目前,金桥镇合理布局茶叶、特色果蔬、粮食作物复合间(套)种,还在探索农文旅发展新路径,将土陶制作、茶礼仪教育等有机结合,为周边3万余名中小学生提供实践研学服务,打造“康养健身+旅居休闲+餐饮品茗”观光模式,带动发展餐饮、民宿、农家乐等50余家。村民在香叶尖茶园采茶。遂宁观察 刘益静 摄点“绿”成“金” 多举措拓宽增收路  3月25日,在遂宁市河东新区的遂宁川香叶尖茶业有限公司门店内,工作人员正在加紧包装一批新茶。“我们的茶清香淡雅,颇受消费者青睐,门店开张以来已有20多万元的销售收入。”遂宁川香叶尖茶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公司以本地市场为主,辐射川渝市场。  去年4月,金桥镇整合联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推动高坪社区、高坡村和红溪村探索“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村集体经济出资91%、个人出资9%的占比,成立强村富民公司“遂宁川香叶尖茶业有限公司”,公司经营范围涵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研学等多个领域。  去年12月,公司线下门店开业,售卖香叶尖各系列茶叶。该门店是蓬溪首家集体经济线下门店,所获经营收入将统一纳入村集体经济收入中,用于分红和完善基础设施等。  点“绿”成“金”,村民们的腰包也越来越鼓。高坪社区的黄光学赶在第一批吃上了这块村集体经济的“蛋糕”,“我家流转了一亩多地,每年有300元的流转费,加上平时在园区帮忙种菜、除草、做点活,每个月能有1000多元。”  “2023年联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万元。”梁瑄介绍,今年还计划建设农事服务中心和农副产品交易区,努力盘活更多的乡村资源,更好地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3-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税清静 徐建成)3月16日,四川省第二届“画里乡村”诗会启动仪式在蓬溪县大石镇牛角沟村启动。来自省内外的作家、诗人、书画家120余人,在被誉为“中国红军第一村”的牛角沟缅怀革命先烈、参观红色遗迹、学习红色文化、感受乡村发展成果,挥毫泼墨吟诗作赋,以文学的形式挖掘红色历史文化,讴歌改革开放和乡村振兴伟大成就,记录和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本届诗歌大会由四川省乡村发展联合会、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四川省诗歌学会、四川省散文学会和蓬溪县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主办。  为进一步拓展四川乡村红色旅游,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深度发掘中国红军第一村的历史魅力和扩大红军村的知名度,让更多人认识红军村,热爱红军村,推动红色旅游经济的发展更上台阶,四川省第二届“画里乡村”诗会活动还举行了“发挥红色基因传统、用好省市文化赋能、助推中国红军第一村发展再上新台阶”研讨会,与会诗人、学者和专家结合在中国红军第一村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热情洋溢地为牛角沟村出谋划策倾囊相授,描绘出了牛角沟村更加灿烂美好的新图志。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27
(魏琴 记者 张琳琪)“管网修好了,路面平坦不积水了,现在来我茶馆喝茶的人也多了,生意自然也好得多。”3月22日,说起管网改造后,场镇环境的变化,遂宁市船山区河沙场镇栖凤街76号的店主姚君侃侃而谈。而在店铺不远处,经过升级改造,曾经的老旧市场焕然一新,工人正在进行收尾工作……在奋力推动城市能级提升的同时,遂宁市船山区也在推动场镇更新,探索实施城市更新乡村表达。去年以来,船山尝试以整体风貌提升为基础,聚焦历史文化传承、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公共服务等关键点,在河沙镇先后推动场镇道路改造、雨污管网治理、道路路灯修复、集贸市场改造等工作,做优城市更新乡村表达,提速城乡融合。优化场镇面貌  提升承载能力从船山区城区出发,沿着国道318线和国道350线驱车30分钟,便到达河沙场镇。走在栖凤街上,黑化后的道路宽阔平整,道路两旁栽种着绿植,矮子桥下的河水水色清澈,人居环境提升不少。“以前排污管道错位,上游的污水下来就被堵住,然后不断溢出,影响着居民的日常出行和生活。”正在茶馆里喝茶的居民谭晶蓉回忆说,此前,因排污管网老旧,这里的污水溢出问题一直困扰着周边群众。  “去年,针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我们同步推进了雨污管网综合治理、道路改造工程、更新绿植及人行道,全面提升了场镇出行交通硬件设施。”河沙镇副镇长蒋程说,城市有机更新是实现乡村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交通硬件设施,场镇整体风貌打造也尤为重要,为此,河沙镇还全面梳理了场镇内散乱光纤线路,下一步将全面推进主干道和背街小巷弱电下地,解决街道小巷满天都是“蜘蛛网”的问题。为提升承载能力,河沙镇结合现有政策性项目,依托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安置点聚集人口的特殊性,将安置点位规划布局在场镇末端,项目实施后将进一步扩展场镇总体面积,带动场镇人口扩容、消费提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完善场镇功能  提升服务供给能力“硬件”更新只是第一步,按照要求,船山在河沙镇正进一步开展“完善场镇功能”的探索。 走进河沙镇场镇的集贸市场,放眼望去,市场宽敞整洁,摊位规划有序,环境明亮通透,整个市场焕然一新。4月初,河沙镇集贸市场将完成改造并开业。 “以前,场镇农贸市场设施老化、基础设施不全、市场摊位分布混乱、缺乏统一规划、功能区域划分模糊,这些不仅影响了市场运行效率,更给消费者带来不便。”蒋程说,集贸市场建成后,将提供固定大棚摊点、免费交易摊位、综合售卖门店、综合停车场等,进一步吸引周边零散商户、扩大集体经济收益、提升公共服务。扩大承载力,配套基本公共服务,是河沙镇近期作出的系列新动作。在河沙镇栖凤社区的一品轩街,一栋矗立在河沙街头近百年的两层木楼,显得雄浑大气。这里曾是王子度等早期从事地下党革命工作的重要场所,是船山区重要红色资源。经过修缮,这里将打造成为红色文旅景点。“河沙镇坚持保护优先、以文‘化’镇,更好的彰显文化特色、传承历史文脉。”蒋程说,前期,河沙镇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共遂蓬南中心县委旧址(王子度故居)修缮为切入点,开发团队建设、党员教育、红色文旅等,打造铸魂、强基的红色文化强镇。后续,河沙镇将持续保护历史建筑,对场镇老街内具有历史风貌的建筑定期维护,规划打造历史建筑文化走廊,打造文旅业态,实现持续造血功能,提升场镇的文化供给能力。发挥“驿站”作用  打通城与乡在城乡融合中,从乡到城,从城返乡,一来一往,场镇都是重要的支撑型驿站。对此,河沙镇将如何发挥作用,做好哪些服务?蒋程说,场镇是联城带村的节点纽带。农民离开乡村,适应城市生活、寻找非农化的就业岗位,多以场镇为起点,成本也最低。其实返乡也一样,科创型人才、农村现代化需要的人才难以直接进入村一级聚集点,因此多会以场镇来辐射乡村。城市更新乡村表达,则为城乡共进找到了切入口、着力点。河沙镇将依托乡村振兴精品民宿旅游开发和永和家园系列活动打造,发挥好场镇“驿站”功能,就近形成跟乡村之间的半小时家园圈,持续为企业、游客、群众提供如餐饮、购物、交通、文旅等各类服务,打通城与乡,全力作出城市更新乡村表达河沙示范,提速城乡融合。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3-26
(记者 李鹏 王怀 王国平 陈君 秦勇)一亩农地,可以种出多少粮食?去年实现大豆亩产207.34公斤——这片地已连续两年获全国大豆高产竞赛带状复合种植组第一名的佳绩。  一把“麻将”,可以打出什么样的“好牌”?截至目前已有40多家麻将以及麻将器械制造企业落户——这里是全国产能最大、配套最全、集聚度最高的麻将器械制造基地。  这里是遂宁市安居区。翻开地图不难发现,安居区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地处川中丘陵腹地。面对丘陵地区土地细碎分散、产业布局零散、发展要素稀缺、农户利益分化等制约条件,安居区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思路,一手抓现代农业,一手抓特色产业。“以粮为‘安’,以业定‘居’,我们以此作答‘何以安居’。”安居区委书记吴军说,“让各类市场主体和干部群众安逸安居,是我们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共同期望。”  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来到遂宁市安居区,探寻在高质量发展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安居路径。安居区三家大米现代农业园区。以粮为“安”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悠悠琼江河,从安居区穿过。沿河两岸,是安居区少有的平缓地带。正值阳春,大片油菜花沿河盛放,不远处的山丘上树木抽出新芽。点缀其间的是一栋栋精致的农户庭院,院墙上画着丰收的图画。  行至安居区石洞镇双祠堂村,平坦的大田迎面而来。石洞镇奉光荣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奉欢站在田边,看着已平整好的土地,喜不自禁:“农场近千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已全部播种。”  奉欢介绍,这里原是数十块零散的小土地,经过土地流转,按照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要求重新进行了整理。  2021年,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雍太文率团队来到安居区,结合当地的土质、地形等条件,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点。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第二年,奉光荣种植家庭农场就创造大豆、玉米亩产全国高产纪录。2023年,该农场以大豆亩产207.34公斤、玉米亩产651.1公斤的成绩再次刷新全国最高产纪录。  这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被安居区总结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实现了“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生产目标,每亩产值较此前单一种植提高600元以上,综合效益提升25%以上。  以良种为例,大豆选择耐阴、抗倒伏的品种;玉米则选择株型紧凑的,以利于最大限度地利用套种的优势。  农机方面,选择适合丘区作业的农机。奉欢向记者介绍,通过和农业专家联合攻关,已突破大豆玉米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关键技术10余项。比如,利用农机上的北斗系统精准控制大豆与玉米的行距,经过近两年的试验,行距从2.4米调整到2.45米。“别小看这5厘米,它不仅可以让大豆晒到更多的阳光,促进长势,还让后续播种、收割等机器作业更加顺畅。”奉欢说,目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可实现全流程机械化操作。  “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安居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唐文林介绍,目前在安居区打造的遂宁大豆现代农业园区,辐射带动周边镇发展大豆种植13.3万亩,大豆玉米农业机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得到大范围应用。不仅如此,该园区还是全国大豆科技自强示范县核心区,农业农村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首席专家杨文钰团队在园区内建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西南唯一试点示范基地。  双祠堂村党总支书记廖兴玉介绍,作为园区核心村,双祠堂村通过采取“园区+农场+村集体+农户”的共建共赢模式,已流转承包土地2000余亩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30万元。  在安居区三家镇三门村则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是安居区三家大米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站在田埂上望去,不少村民正在育秧,微风拂过,波光粼粼。  唐文林介绍,园区种植装备先进齐全,信息技术及智能农业装备在园区广泛应用,综合机械化率达96%。在组织方式上,安居区成立了遂宁市首家产业化联合体——三家大米产业化联合体。  什么是产业化联合体?唐文林向调研组介绍,就是把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联结成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联盟,实现业主、集体、群众三方合作共赢。具体来说,龙头企业承担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品牌打造以及统一制定生产规划和生产标准等职责;家庭农场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向龙头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农产品;农机合作社、粮油加工企业为联合体内的成员提供农技和加工服务。通过分工协作,既满足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原料的稳定需求和质量安全保证,又解决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效益保障,实现全产业链的合作。  “通过成立三家大米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发展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93家,完成流转土地2.7万亩,同时培养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1423人。”该园区负责人蒋军介绍,园区良种覆盖率达100%,延链建有精深加工、交易中心、稻渔主题公园、休闲农家乐等。2023年,园区总产值达2.5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万元。  在粮油作物开展春耕的同时,在位于安居区白马镇的遂宁红薯现代农业园区,彭巧带领10余名村民进行红薯育苗工作。  “今年我们引进了3个淀粉薯品种、2个鲜食薯品种。”作为安居区巧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彭巧在为园区提供机械化辅助的同时,将目光聚焦在当地传统特色农产品上,红薯就是其中之一。“安居区丘区的地形和土壤种植庄稼不太行,但非常适合种植红薯,我们就把零散的山区土地整合起来。”  遂宁红薯现代农业园区内有4个村连片发展,红薯种植面积达1.2万亩,带动周边区域种植5万亩,实现年产值1.83亿元。  唐文林说,历史上安居区就是有名的稻米产地,当前安居区已梯次培育形成大豆、大米、红薯等“1+3+6”现代农业园区格局,建成特色农业产业基地80余万亩。同时在“科技创新+机械化”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环节上持续发力,主要农作物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72%,持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遂宁样板区安居示范带。四川江淮汽车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以业定“居”产业聚链成势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离开农业园区,沿着四川安居经开区园区大道一路向东,农耕场景逐渐退去,一家家与汽车制造相关的企业沿着纵横交错的柏油路铺陈开来。这里,正是安居区汽车与装备制造产业的主阵地。  四川江淮汽车有限公司就坐落在安居大道东段1号。在公司冲焊车间内,各类机械轰隆作响,一件件冲压件被运送到自动化驾驶室总成拼焊线上。员工们把冲压并已先行拼焊好的地板分总成与卧铺地板分总成焊接在一起,再将其放在总拼线上进行自动合拼。这样,一个驾驶室车身总成便装配完毕。随后,驾驶室车身总成被送到涂装车间进行油漆喷涂,再送至总装车间进行组装。  四川江淮汽车有限公司是安居区引进的第一家汽车制造企业。2014年5月,公司生产了首台“安居造”汽车,构建起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2021年7月,公司创立了威铃新品牌。四川江淮汽车有限公司总装车间主任胡江透露,去年,公司实现整车下线1.64万台,实现产值15.3亿元,带动当地200人就业。今年预计实现整车下线2.05万台,实现产值20亿元。  该公司大厅内,立着一块“遂宁市安居区汽车产业链全景图”。安居区经济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局局长龙科介绍,区里以江淮汽车为产业链主,招引落户60余家产业链配套企业,除了轮胎和发动机,江淮汽车其他零部件基本实现安居本地造。  数据显示,这条汽车产业链带动安居区当地5000余人就业。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此安居区将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布局在与四川江淮汽车有限公司一路之隔的马路对面。该学院于去年秋季开校迎新,预计到2025年实现在校学生规模3000余人。“学院将为推动安居区汽车与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实现产教融合发展。”龙科说。  汽车产业聚链成势,麻将这张“小方块”也在安居区被“链”成大产业。  在四川宣和机电有限公司生产车间,3条生产线飞速运转,一台台麻将机经过组装、测试、包装等环节,即将发往客户手中。“我们一期项目于2022年9月竣工,2023年生产麻将机18万台,实现产值2.7亿元。”四川宣和机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小华介绍,目前正在加快建设二期项目,预计今年4月投产。二期项目建成后,主要为一期麻将机生产提供铁键、塑料键、边框等配套零件;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实现年产能30万台,年产值预计将达到4.5亿元。  龙科介绍,目前已有雀友、宣和等40多家麻将以及麻将器械制造企业相继落户安居区,其中全国排名前十的知名品牌主机厂有7家,实现整机年产能达180万台。安居区已形成整机及配件生产的全产业链,是全国产能最大、配套最全、集聚度最高的麻将器械制造基地,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8亿元。  “麻将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贡献税收的同时,还带来大量就业岗位。截至去年,安居区麻将产业从业人员约5000人。”龙科说。  为扩大产业品牌影响力,安居区还充分利用麻将世界级竞技活动优势,做足“麻将+”文章。在安居区玉丰镇的黄峨古镇,建有目前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中国麻将文化博物馆,集博览、教育、体验为一体,向参观者呈现麻将文化的演进史、实践史、发展史,推动文化旅游要素与麻将产业融合发展。  “下一步,将按照集聚、集群、集约化思路,推动麻将产业强链、补链、延链。”龙科表示,力争今年麻将整机产能突破200万台,实现产值20亿元,推动“安居造”麻将机覆盖全国、走向世界。  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新兴产业也在不断壮大。  锂电产业是四川绿色低碳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是先进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安居区抢抓产业发展风口期,先后引进天齐锂业、四川裕能等锂电重点产业项目,以及用于生产锂电池PVDF粘结剂的四川晨光博达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  目前,安居全区共有锂电相关产业项目20余个,总投资近300亿元,是安居首个百亿级的产业。  “产业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我们通过不断加强产业的造血功能,让大量劳动力可以就地就近就业,加快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企帮村的城乡产业深度融合机制,进而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龙科说。海龙村依托“沼气文化”这一独特文化IP,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低碳“安居”注重新发展理念探索发展新路径  四川丘区覆盖面广,众多乡村分布其间。不少研究者认为,丘陵地区是四川乡村振兴工作需要发力的重点区域,同时也需要各地主动作为,探索发展路径。  安居区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一方面不断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支撑,同时对未来发展定位也做出一定探索,即充分利用区域内资源,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遂宁推进美丽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项目——“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原样复建的老街建筑群内,杂货铺的商品琳琅满目,游客争相挑选心仪的货品……自2022年开园以来,短短两年时间,这里就晋级为“网红”打卡地,累计接待游客198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91亿元。  为何如此火热?源于园区内特有的沼气文化。  上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缺柴烧的问题,海龙村曾大力发展沼气,并且迅速声名鹊起。如今,依托沼气文化这一独特文化IP,海龙村延伸沼气产业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应运而生,海龙村也被誉为“中国沼气能源革命第一村”。  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党工委书记朱昌建说,农村减碳,要告别过去过度注重数量、规模、速度和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增长的发展模式,转而更加注重新发展理念和产业结构,追求更高的供给品质和综合效益。  调研组注意到,在培育高附加值产业体系方面,该园区将沼气技术与现代农业产业相嫁接,引进成都华西生态集团,以村企共建无废循环农业产业园,开展有机农业和“稻鱼共生”“稻藕共生”等生态种养模式;依托沼气文化,打造集研学旅行、农事体验、乡村培训为一体的农文旅项目。  在低碳评价标准方面,园区与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等共建低碳社区,合作开发大型生物质能源,促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目前正依托该项目探索建立全国首个农村社区低碳排放技术标准。  在机制创新方面,安居区以海龙村为核心,联合周边6个行政村共同成立海龙联村党委,并组建四川凯歌农旅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整合联村资金、资产、资源,形成共富联合体,吸纳联村内农户以闲散资金和土地入股、参与分红,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低碳带动共富。据统计,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每年的碳净排放量为1264.1吨,通过各种减碳方式,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1200吨,实现区域内“近零碳”生态。2023年联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13万余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2万元。  不只是沼气,更多低碳资源正从地下“冒”出来。  安居区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区内有42口气井,伴随天然气一同出井的还有地下热水。其中编号“磨溪X210井”是目前西南油气田中产水最多、温度最高、热能最丰富的排水井,日均产气田水600立方米,井底温度140摄氏度,井口温度103摄氏度。  磨溪X210井采出水地热利用先导试验工程项目负责人杨佰斌说,以往气田水出井后,需要降温处理才能排放,每年需要花费近百万元,而这一地热资源恰恰可以为农业生产服务。  经成都理工大学李忠权专家团队论证,磨溪X210井的出井水每年供热量,折算下来等于2022吨标准煤。2022年,安居区启动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围绕磨溪X210井打造全国首个低碳地热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梯级利用地热资源。根据工期,目前正在铺设地热管道,预计今年底投入使用。  调研组在该园区内看到,已建成的烘干中心、育秧育苗中心等均预留地热接口管道。  “以育秧育苗中心为例,使用地热后,每批次的育秧时间将节省21天,意味着每年可以多育4至5批秧苗。”遂宁市低碳地热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负责人陈东旭介绍,立体循环一体育秧机配合地热资源投用后,预计每年可节约育秧成本30%。同时,该中心还可培育西蓝花等9类错季蔬菜,预计每年可新增纯收入18万元。园区内的烘干中心以及设施渔业中也都有与此相同的应用场景。  经李忠权教授测算,与用气、用电等传统供热方式相比,整个园区每年预计节省能源支出1000余万元,减少碳排放5500余吨。  陈东旭说,目前园区投入项目7个,全园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提升,随着地热资源的投运,不仅可以满足安居区的需求,还可以辐射资阳、南充以及重庆潼南等地,“这也意味着离我们建设国家级绿色低碳乡村振兴示范区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3-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贾明高)时下,射洪市各地抢抓农时,有序推进春耕备耕,田间地头处处可见繁忙景象。  近日,在大榆镇金台村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基地内,20余名村民趁着晴好天气,忙着取苗、覆土、浇水、移栽……一派“人勤春早”的劳动场面。“基地一共流转了320余亩土地,主要种植甜玉米。我们早育苗、早移栽,力争早上市。”该基地负责人李云华说。不误农时忙春播  深耕翻新土,籽粒播丰年。3月11日,在大榆镇钟家店村春耕生产现场,自动播种机、旋耕机等各种机械在田间来回穿梭,村民们在地里忙着犁地、播种、施肥,田间地头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正在田间忙碌的吉鸿家庭农场业主覃伟说:“为不误农时,从今年2月起,我们就有序推进春耕备耕。目前农场已全面完成土地翻耕工作,现地块整平整细,杂草已全部清理干净,可全面开展春耕播种工作。”  大榆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今年大榆镇大春粮食预计播种面积5万余亩,涵盖稻谷、薯类、豆类、玉米等多个品类,预计总产量可达2.6万吨。  而在离大榆镇金台村不远的洋溪镇白流寺村,村民抢抓晴好天气,开启农耕劳作模式,期望一年的好收成。  随着春耕春播不断刷新进度条,洋溪镇万亩玉米陆续下种。  这些景象仅仅是洋溪镇春耕生产忙农事的缩影。开年以来,该镇抢抓农时,统筹谋划,早已按下春耕生产的“加速键”,围绕守牢耕地红线,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计保障粮食安全,不断提高粮食作物种植规模,有效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效益。据悉,洋溪镇全年将种植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7.1万亩,产粮3.55万吨,年产值达5300万元。紧锣密鼓抓备耕  春耕春播,农资储备是关键。近日,在射洪市嘉丰农资公司销售网点,前来购买化肥的群众络绎不绝,工作人员一边讲解着各类肥料的使用说明,一边称重打包化肥。除了农资仓库提前储备,射洪市供销社还积极组织人员调配,在全市各街道、镇安排专人负责送货上门,真正打通了农资供应到家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全市14个基层供销社、120余个农资经营网点及2个农资经营社有企业已储备化肥近2万吨、农药种子农膜储备充足,能够满足群众春耕生产所需。”射洪市供销社负责人表示。  “关键是要掌握好间距,我如果只是口头讲,你们不一定能完全听懂,利用小黑板画图讲解,更便于大家直观地理解掌握种植技术。”3月10日,在曹碑镇大池村的春播现场,该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曾在利用小黑板讲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  据了解,针对开春后气温回升较快、田间农作物病虫害开始不断增多的实际情况,射洪市动员广大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把脉问诊”,及时开展技术培训及现场指导,为农民提供病虫害防治、小麦油菜田间管理等技术指导,全力保障春耕生产需求。  人民渠是射洪境内一条纵贯南北的农业灌溉渠系。这几天,在太乙镇人民渠兴无支渠整治现场,挖掘机和拖斗车紧张作业,拌水泥、混凝土支模……工人们加班加点有序推进工程建设。  “在督促灌区乡镇对辖区斗、毛渠进行岁修掏淤的基础上,我们投资70余万元对水毁渠道进行排查整治。目前共排查整治病害渠道45处,完成土石方开挖4500立方米,混凝土浇筑250立方米,计划4月中旬全面完成,确保春灌用水。”该市人民渠建管中心负责人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19
遂宁市大英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宋井传千载,相约桃花源。3月10日,缕缕春风拂动,启开2024跟着非遗游遂宁暨大英县第五届桃花美食春游季活动。“喜欢‘遇见桃花妆’宋服旅拍,可以真正沉浸式体验景区无边春色,给自己的人生留下特别的美好瞬间。”来自重庆的游客王灿说,“晚上再品尝下‘卓筒十大碗’特色菜品,简直不摆了哦。” 在卓筒井镇为干屏村,融入宋朝建筑屋角起翘、梁柱斗拱铺排出宋风宋韵,不时有身着宋服的游客或射箭或投壶或蹴鞠,一派欢乐的穿越场景。为干屏村以甜桃产业为基础,深挖卓筒井历史文化内涵,用精品(示范)村建设促农文旅深度融合,依托宋井桃源项目,为本地村民创造500余个就业岗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10万元。 “新质生产力是核心是创新,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在大英县文旅局局长廖红英看来,“融入创新元素,正是宋井桃源项目成功运营的关键。”而在同日开馆的卓筒井陈列馆,游客可以实地观察、体验、了解卓筒井手工制盐的千年技术发展,感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技魅力。 为干屏村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卓筒井深钻汲卤技艺”发源地之一,目前村内保留有7口古井。依托“卓筒井”文化符号,规划建设“宋驿”“宋村”“宋节”三大组团,在广袤田间设置16处,科技赋能可以让产品呈现、创意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同时能够使旅游业发展实现时空可穿越、历史可再现,让个性化需求支撑规模化市场,让特色化产品形成广泛性影响。从黄沙大漠到碧海长天,从盛唐长安到南亚风情,一幅幅丝路长卷在眼前不断铺开。在大英丝路奇幻城度假区,《丝路神灯》大型山水奇幻剧令游客如置身千年丝路沿途的奇幻故事之中,配合着“声、光、电”科技手段,一幕幕古丝绸之路沿途国家的童话故事、奇幻风光与传奇人文重现,观众评价沉浸式的演出“每一秒都震撼人心”。大英高度重视旅拍对景观空间沉浸式体验、演艺对文化资源创新性呈现、民宿对乡村资源高能级利用、街区对城市消费集聚性引导,廖红英说,“对这些已有业态的动态发展和未来空间,在行业模式创新方面更是要进一步探索。”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大英积极拓展文旅融合之外文体旅、文商旅、农文旅等融合发展新空间。围绕提升文旅消费便利性和舒适性,打造群众身边的文旅消费网点;持续丰富夜间经济,依托蓬莱商业街、永逸广场、商业南街特色美食街等重点商圈和中国死海、丝路奇幻城、大英影视城等文旅景区景点,积极打造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依托卓筒井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徐氏泥彩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科普体验、开展非遗研学,推动文旅与非遗深度融合;发展演艺文旅新业态,推动文旅与影视深度融合;发挥中国死海“盐养”、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药养”、丝路奇幻城温泉“汤养”效益,推动文旅与康养深度融合;依托蓬基井国家工业遗产资源,以制盐工艺遗址博物馆为载体,推动文旅与工业深度融合;丰富中国死海、丝路奇幻城、宋井桃源等景区体育健身元素,推动文旅与体育深度融合。据了解,去年以来,大英高标准制发《文化和旅游发展扶持奖励办法》、《促进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激励政策,支持文旅项目建设、文旅产业发展等资金1.9亿元,兑现产业扶持等奖补资金960余万元,充分激活文旅发展动能。“今年将聚焦文旅融合新业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打造一批沉浸式文旅消费新场景。”大英县委副书记、县长唐紫薇表示,将持续推进“天府旅游名牌”建设,培育一批特色旅游名品,不断提升天府旅游名县的美誉度。 供稿:大英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3-11
雷佳霖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左杉【人物名片】  李远林,遂宁市安居永丰绿色五二四红苕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安居区人大代表。他把红苕打造成乡亲们致富的“金馍馍”,带动近6000户农户发展红苕规模化种植,实现户均年增收2800元以上。【人物故事】  近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关于推介四川省农民合作社第一批典型案例的通知》,遂宁市安居永丰绿色五二四红苕专业合作社“特色种植小红苕 助农增收大产业”成功入选全省发展乡村产业类典型案例,成为遂宁唯一入选的农民合作社。李远林就是该合作社的带头人。他退休不褪色,积极引入最新现代农业种植管理技术,在红苕地里书写再创业的精彩人生。李远林在田间指导生产。受访者供图退而不休发现优势品种524红苕  2006年,李远林从遂宁市税务系统退休。空闲时,李远林在田间走访调查,了解到安居区白马镇的红苕品种好、易种植、口感佳,其地势及土壤也拥有先天优势,但红苕种植面积小、产量低,村民们的经济收入始终未见增长。“根本原因还是老百姓手里没有掌握规模化种植红苕的成熟技术和稳定的销售渠道。”李远林决定,带领这帮一辈子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苕农们走上致富之路。  李远林召集同村的几位村民对周边村镇的红苕种植情况考察调研,发现了本土524红苕这个品牌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和发展前景。为了帮助村民种好524红苕,李远林带着红苕种苗及有关资料,进行宣讲,足迹覆盖周边十几个乡镇。为打造成熟稳定的销售渠道,李远林前往多个一线城市寻商机,参加各类大型农产品展销活动,打开了市场,让524红苕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科技赋能带领乡亲走好共富路  李远林介绍,红苕种植长久以来都存在饱受病毒侵害、品种退化的问题,这将直接导致红苕的品质、产量逐年下降。为攻破此项难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和安居永丰绿色五二四红苕专业合作社共建了遂宁524红苕脱毒快繁组培室,培育出近百万株脱毒苗。  李远林一直秉持科技创新就是生命力的理念,先后与国家甘薯改良中心、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签订科技合作协议,组建甘薯组织培养室,自主生产脱毒种苗,创新种植新技术,研发红苕新品种30余个;同时,合作社还建造恒温储存库,通过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保证红苕的有效储存,采取育苗、脱毒、种植、窖藏等系列标准化生产,524红苕外观、甜度、糯度、香度比传统种植的红薯都有较大的提升和改善。  十年努力,李远林创新研发的“优质迷你524红薯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科技成果奖,“一种原生态储藏窖”获得国家专利证书及市科技成果奖,参与的“优质专用甘薯关键技术创新与运用”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21年获得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2-26
(刘一苇 记者 张琳琪)福兔辞旧春华启,龙腾新春气象新。今年春节,遂宁市通过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各地文旅市场实现人气、财气两旺。从各大景区到各大场馆,从文旅园区到周边古镇,看灯会、赏夜景、做游戏等多主题文旅新体验,让遂宁新春文旅市场持续火热。文旅“大餐”琳琅满目  市民游客体验浓厚年味“马戏表演特别精彩!”2月15日,在大英县宋井桃源景区,来自成都的游客唐瑞一家正在观看杂技、魔术、马戏等经典节目。演员们在马背上“叠罗汉”“翻跟头”,拉着绚丽的彩环从空中飞跃,台下游客掌声不断。据介绍,春节期间,宋井桃源景区策划了独具特色的新春“桃源妙游会”,包括马戏演出、烟花秀表演、国潮超级市集、狂欢电音派对等活动,仅大年初一,游客就达到3.672万人次。在相隔不远的大英县隆盛镇土门垭村,新年的氛围也被“拉满”。歌舞表演、土门烟花秀、首届“村”节联欢晚会、新春游园会等令人目不暇接。其中,让游客充满新鲜感的活动与中药相关。“在这里,我们体验了种药制药过程,品尝了药膳药饮,享受了一场休闲度假与中医康养相结合的健康之旅。”游客宋曲宇告诉记者。作为遂宁首批启动打造的精品村和乡村振兴市级试点村,土门垭村依托中药材产业,全力打造“乐享土门”中国中医药康旅第一乡。春节期间,游客人数约2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120万元。春节期间,遂宁市围绕游客旅游出行全过程,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为全市游客准备了丰富的文旅盛宴。在景区、文化场馆、湿地公园等地,举行了大型沉浸式游园会、过宋“潮”大年、民俗灯会节等39个重点文旅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体验。同时,发放百万元遂宁文旅消费券,文旅优惠涵盖景区游览、酒店餐饮、周边游玩等,有效促进了文旅消费。乡村游大放异彩  近郊游仍为主流春节期间,遂宁广德寺南广场举办的“2024广德新春大庙会”十分热闹。精彩纷呈的文化展览、舞龙舞狮、国潮戏曲、非遗文创、氛围彩灯、美食集市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其中,31组灯组采用自贡花灯技艺,从“天、地、人”三个维度营造灯会场景,推出“祥龙贺岁”“四季增辉”“十二时运”等造型各异的灯组进行集中展示,流光溢彩、美轮美奂。在安居区,海龙凯歌景区持续开展了“年猪节”“百鸟朝凤”等多项活动,满足市民群众对节日文化生活的多样需求。据了解,2月10日至16日,海龙凯歌景区车流达230777车次,引流92308人次;团队达844人次,自发散客达44985人次,综合收入达960.6万元。今年春节期间,遂宁乡村旅游大放异彩,近郊旅游仍为主流。龙凤古镇、海龙凯歌、3536三线城、宋井桃源等乡村旅游景点策划的系列活动广受欢迎,其中射洪“舞草龙”活动、蓬溪迎春庙会登上央视新闻。同时,遂宁市选送的非遗“船山桃子龙”、非遗泥彩塑亮相央视春节特别节目《春晚等着你》,获得观众一致好评。大部分本地市民及周边地区游客,以家庭为单位开展近郊游、乡村游、短途自驾游等,乡村旅游迎来一波又一波人流高峰。据统计,春节假期,遂宁市开放的23个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289.5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49.85万元,全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12个文化场馆累计服务10.1441万人次,消费市场“暖意盎然”。下一步,遂宁市将利用长尾效应,打造过硬口碑,促进消费市场持续繁荣。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2-19
(周阿松  记者  张琳琪)去年12月以来,遂宁市紧抓农民工集中返乡时机,采取暖心惠民举措,有序开展今冬明春服务保障农民工“十个一”系列活动,用心用情为农民工解决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劳动维权、交通出行、健康医疗等方面的困难,切实保障农民工“安心过年”,增强广大农民工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力开展走访慰问。遂宁市农民工暨返乡下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5名市领导相继到各县(市、区)、市直园区开展农民工走访慰问活动。各级各部门筹集公益性资金,采取电话、入户、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走访慰问遂宁籍农民工及家人33.5万人,为困难农民工发放慰问物资71.7万元。为300余名农民工制定“一人一策”帮扶方案,及时解决他们在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广泛营造关爱氛围。印发2024年《致遂宁籍外出务工老乡的一封信》,在各场镇、车站、广场、城区重要位置悬挂宣传横幅800余条,收集惠及农民工的政策措施30余类,发放各类就业创业、服务保障宣传资料20余万份,确保党委、政府关心支持农民工的政策家喻户晓,引导农民工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整合资源助力就业。分类梳理全市企业用工需求1万余条,开展招聘活动105场,入场求职5万余人,达成就业意向9523人。培养498名劳务经纪人,免费向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推荐岗位、技能培训等服务。整合温州、佛山等29个长期劳务协作关系地区资源,推动岗位5万余个。培育壮大“川字号”“遂字号”特色劳务品牌,推行“订单式组织+菜单式培训+定向式就业”新模式,培训返乡农民工3000余名。聚力抓好旅途服务。在车站、交通要道、商业中心等重点场所搭建返乡人员服务站16个,统筹协调人社、卫健、司法、工会、团委、妇联、金融等部门组建150人的一线志愿服务团队,准备急救包、热水、棉服、一次性雨衣、血压仪等应急物资,为8700余名返乡人员“一对一”提供多元化志愿服务,收集各类需求建议322条。通过驻外农民工服务工作站摸排农民工返乡出行需求,统筹客运大巴、商务车等50辆,开行农民工返乡专车,“一站式”护送1000余人次返乡,投入金额9.2万元。积极组织文体活动。全面免费开放公共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场馆,接待农民工5.5万余人。充分利用送文化下乡、农民夜校、乡村“村晚”等时机,举办放电影、“庆元旦·迎新年”等文体娱活动52场次,不断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全面展示遂宁市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营造有新意、有特色、有活力、有时代感的节日氛围。全面优化便民服务。增设农民工办证办事、健康问诊、欠薪接访、劳动仲裁“绿色通道”,推出周末延时和帮办代办服务,为7600余名农民工办理证照、保险,帮助2000余名农民工追讨劳动报酬。联合运输快递部门开通多条“交邮联运”线路,为农民工购置年货、寄送土特产、收取证件等提供保障。提供创业贷款“保姆式”服务,将信贷资源更多地向农民工家庭倾斜,2023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总量继续位居全省第一。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2-06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