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  5月9日-10日,四川省“科技下乡万里行”蔬菜产业技术服务团(35团),在首席专家、四川农业大学贺忠群教授带领下,前往峨边彝族自治县开展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深入田间地头传授蔬菜技术,助力当地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合影。  在峨边期间,专家服务团在新林镇茗新村采用现场教学形式开展高山马铃薯新品种选择与引进、种薯消毒、科学合理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培训,系统讲解了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针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贺忠群教授提出了选择无毒种薯、药剂浸种、增施有机肥、施用微生物菌、增施钾肥、提早预防、及时药剂防控的综合措施,帮助他们转变传统观念,树立马铃薯标准化栽培管理理念。在红旗镇四坪村高山蔬菜种植基地,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万群教授与业主深入沟通,针对苦瓜生长缓慢的问题,提出了假植集中管理、多层覆盖保温、合理整枝等关键技术指导。专家服务团还在新林镇新林村蔬菜产业基地进行技术指导,针对菜豆的栽培现状,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练华山副教授提出,需要适当增加栽培面密度以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增加竹竿长度和提高龙骨高度来改进搭架方式。针对辣椒栽培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专家建议采取建立专业育苗的大棚、穴盘培育壮苗、双株定植、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  本次服务技术帮扶5个点位,培训种植户60余人,建立微信群2个,发放技术资料60余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蔬菜生产中的问题,促进了蔬菜产业发展。  贺忠群教授代表服务团表示,下一步将对峨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蔬菜产业规划、粮—菜套作轮作制度、山地蔬菜新品种选择、栽培新技术和新模式示范推广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全力做好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促进峨边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5-16
(记者 蒋培路)近年来,乐山市沐川县围绕做深做实村集体经济发展“大文章”,坚持党建引领、培育头雁带动、创新发展模式,不断增强村级党组织自身造血功能,蹚出致富强村新路径。沐川茶叶现代农业园区聚焦党建引领   开好共富“火车头”全县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36名县级领导挂联57个集体经济示范村(薄弱村),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包联村发展意愿、工作基础和项目规划情况。乡镇党委书记主动包联,聚焦地域特色和资源禀赋,深耕细作“一村一策”,成功打造中央、省财政扶持村书记领办项目15个。村党组织书记主动领办,因地制宜确定项目21个,总投资2120万元。开展农村国有和集体“三资”清理,整合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乡村振兴局等8个部门13类资源,完善县乡村三级国有和集体“三资”管理平台,统筹做好村级存量资产清理盘活。开展农村家庭能人培训培育头雁带动   建强共富“动车组”积极吸引优秀人才回村任职,储备培育“农村家庭能人”3.9万人,其中230余名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成为农村“领头雁”、致富带头人。选派16名优秀选调生到村任职,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大力推行导师帮带制,落实组织部分管领导、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农技专家、帮扶干部靶向结对,通过组织帮建、导师帮带,着力解决村“两委”班子带富能力不足、村级治理经验缺乏等难题。“强村公司”举行揭牌仪式创新发展模式   激发共富“新动能”强化党建联建带动作用,成立“七碗茶山”产业发展党建联合体,3镇7村联手创建“串珠成链、连片振兴、抱团发展”的“红色园区”,以“党建聚力”实现产业整合,带动发展特色珍稀紫茶2500亩,形成“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新格局。探索强村公司发展模式,借力东西部协作平台,实施“百万强村”培育计划,建成运行“越嘉有味”两地仓,采取村集体经济自办、村企联办、跨村联办等方式,在全市率先试点成立6个“强村公司”。目前已完成360余万元农产品订单销售,农村集体经济“输血、造血、活血”能力显著增强。(沐川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5-15
近年来,乐山市夹江县立足传统优势产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主导产业——茶叶做“文章”。以茶为媒,深化改革,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国门,扩展朋友圈,成功建成全省唯一以出口茶为主导的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将绿茶产品出口到乌兹别克斯坦、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俄罗斯等多个中亚、欧洲和非洲国家。夹江绿茶年出口量已经能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全国的十分之一。夹江如何让一叶香茗成功“出圈”,“香”飘海内外? 夹江县层层梯田层层禄天时地利占先机青衣江畔,座座茶山连绵不绝,丛丛茶树往往每三天就能长出新的一茬。夹江茶人们抢抓春光、不误农时、愈发勤劳,顶着烈日加紧采收、加工、包装,让清甜的茶香漂洋过海,占满外国友人的心尖尖。以茶为媒,茶文化也拉近着彼此间的距离。“夹江种茶由来已久。”忙碌的茶农告诉记者,早在千年以前,夹江茶就开始种植,清朝时更是成为皇家贡茶。夹江与茶结缘,首先得益于“天时地利”。夹江县地处川西断褶区,地貌分异明显,地形变化较大,构成山、丘、台、坝四个地貌单元。低海拔区域适宜发展种植业,中海拔区域则是以林业发展为主,是川西名优绿茶的最佳种植区域,具有“高山云雾”的生态环境。同时,夹江县降水量较为丰沛,县域内河流有青衣江、稚川溪河流经,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东风堰的护航下,保灌面积达20万亩。因此,夹江县种茶条件得天独厚。此外,夹江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南临乐山大佛,西傍峨眉,是乐山北大门。成昆铁路、成乐高速、乐雅高速、省道103线和省道305线穿境而过,是川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从过去的茶马古道到如今的“中欧专列”,大道通衢,小道便利,绝佳的交通区位优势,奠定了叶叶香茗奔向远方的基础。人和政通促发展“家和万事兴”。“人和”从来都是成事最关键的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企业家们的艰辛付出,更离不开人与人的同频共振、和谐发展。一片茶叶染绿一方山水。“百里茶乡”项目地跨夹江新场镇和吴场镇,拥有超10万亩茶叶出口示范基地,发展旅游具备优越条件。在新场镇朱坝村的绿山针茶旅基地,负责人朱廷云经营基地多年,如今基地茶果满园、步道交错,茶旅相融、景色优美,成为集公园、花园、果园于一身的特色茶园,每日能迎来数百观光游客,还带动了不少农户加入进来,吃上“旅游饭”。这些茶叶在出口之前,便以“绿色”“观光”的方式产生经济效益,富裕当地百姓。“选择茶旅融合发展道路,选择长年累月耐心投入,看着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是我的‘乡愁’,也是我的‘乡愿’。”朱廷云如是告诉记者。四川洪椿茶业有限公司是夹江县茶产业龙头企业之一,茶叶制品远销中亚和北非多国。离加工厂尚远,便能闻到成品茶的香味。公司负责人古翠琼自20世纪九十年代初到夹江办厂,已经在茶产业上摸爬滚打了30多年。对茶,古翠琼有着一种特殊的坚持与情怀。古翠琼介绍,两条现代化茶叶精加工生产线日产茶叶量可达80吨。公司辐射了县内外15个茶叶主产乡镇近12万亩茶园、约10万茶农,实现茶叶人均收入7000余元;带动县内外茶叶加工企业80余家。目前,两条生产线正在进行换代升级,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打通、拓宽海外市场积蓄力量。夹江出口绿茶新力量,避不开百岳茶业公司。这家成立5年不到的公司在稳扎稳打中力争上游。公司总经理薛毅介绍,企业自主设计并建成的首条立体布局的全自动化出口绿茶加工生产线,单条生产线加工能力在亚洲都排得上号。通过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川农大等科研单位和专家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在出口绿茶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上获得多项专利,有效延伸了出口绿茶产业链,提高了夏秋茶的利用率。像绿山针、洪椿、百岳一样的民营企业还有很多,这些企业是茶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带动广大茶农增收致富,弹奏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时代强音。人和政通。夹江把茶叶作为现代化农业建设重点,脚踏实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茶产业注入了不竭的发展动力。“天时地利人和”,无不催生着夹江茶在全省率先“走出去”,“香”飘海内外。——2022年夹江县茶叶总产量4.82万吨,毛茶产品产值40.14亿元,综合产值75亿元;出口茶产量3.52万吨、出口额11.26亿元,出口量和出口额居全省第一。自2021年4月代表川茶首次直接出口中亚以来,夹江茶叶已成功发行6趟出口茶专列。阳光无限茶正绿,沐浴阳光,拔节生长,“青衣江茶”生机盎然,“香”飘海内外。(夹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5-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行健  5月,乐山市市中区田间地头,绿油油的水稻秧苗已经种满田,3900余亩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示范种植地长势喜人,处处都是农技专家、农村致富带头人、“土专家”和种植户忙碌的身影。今年,市中区降水量较往年同期偏少一至二成,平均气温偏高0.5℃-1℃,气象部门预测区域性暴雨预计要6月中上旬才来,而7月中下旬又要进入高温时段,解决旱涝并存、旱涝急转的这一问题迫在眉睫。巧引“三江水”“别看市中区有三江七河,天干了还是缺水,政府这两年把引水的设施修起了,庄稼喝水才管饱。”5月8日,牟子镇关庙村村民毛某对笔者说。  从去年开始,市中区采取在牛头堰取水口修建混凝土四面体的长期拦水埂、在关子门堰修建临时提灌站、编制高中水库至山珍水库调水方案等措施,确保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等“三江七河”源源不断流入灌区渠道,22.3万亩水稻、玉米、大豆等大春粮食育播用水基本得到了保障。  据了解,该区投资8亿余元的岷东片区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在建设,建成后,可实现“四库五河”连通,解决12万余人生活用水,新增灌溉面积0.8万余亩、改善灌面6万余亩,鱼塘补水3万余亩,改善泥溪河、磨池河、剑峰河及凌云河等河流水生态。细织“供水网”  “今年渠通了,水一直没断过,春耕用水队上都没吵过架了,大家都很高兴,不怕天干。”苏稽镇长虹村村民向某说。  据了解,去冬以来,市中区农业、水务部门抽调技术骨干组建联合工作组3个,全面检查了境内集中供水工程12座、水库22座、山坪塘856口、石河堰190道、中型引水堰4条。对供水工程运转情况、蓄水工程蓄供水能力、灌区需水量等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并结合农村“五清”行动,开展了五小水利设施情况摸排和维修整治,排灌沟渠清淤近20公里、维修整治近60公里,维修整治山坪塘20座,新建(维修)整治蓄水池25口,确保了灌区渠道输水通畅。  用水问题解决了,种植技术也同步跟上,市中区组建农业科技志愿服务团队200余人开展走村入户下地工作,还邀请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农业大学专家教授等科研团队,实地开展生产指导,为苏稽镇长春村千亩“腾果还粮”整治示范基地等提供技术支持,推广全程机械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同时,为应对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的风险,还积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落实,鼓励农户投保,减少灾情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从水源到技术,再到保险保障,全力保障农民利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5-12
(林立 文/图)5月11日至5月15日,“第12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将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来自“峨眉山茶”主产地的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峨眉雪芽茶业分公司等9家峨眉山市茶企将云集蓉城亮相本届茶博会,向广大客商和蓉城人民展示峨眉高山高端“双高”绿茶风采。中国美丽茶园据了解,峨眉山市是四川茶叶的重要发源地,位于北纬30°世界野生古茶中心带、川茶“C”字分布核心区,是全国茶业百强县、四川茶叶10强县之一。2019年,以茶产业为主导的峨眉山市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近年来,峨眉山市从培强产业基地、完善产业体系、加强组织保障等方面发力,持续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市茶园面积已达23.22万亩。其中,全国绿色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9.9万亩,有机茶园面积1.1万亩;鲜叶产量约10.7万吨,全市茶农超10万人。2022年,全市茶农人均收入约3.3万元。目前,峨眉山市已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乐山市级龙头企业9家,建成国内一流的茶叶加工生产线5条,构建了以“竹叶青”“峨眉雪芽”“天然有机茶”“榜上有名”“仙芝竹尖”为龙头的“五朵金花”、300家茶叶加工厂百花齐放的加工生产格局。2022年,全市干茶产量达2.38万吨,较2021年增长2.26%。境内农夫山泉茶π、天然有机茶超微粉等茶叶衍生产品蓬勃发展,峨眉山佛源文旅交通集团开发茶酒、好心情食品公司开发茶糕等产品,茶叶正逐步从传统饮品向食品、保健品等领域的跨越发展,茶叶附加值进一步提升。大力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峨眉山茶”的品牌影响持续扩大,该市借助“竹叶青”“峨眉雪芽”“天然有机茶”“榜上有名”“仙芝竹尖”“三父子”等品牌,全力打造绿茶为核心,红茶、花茶、黑茶、白茶为支撑的“一核多元”产品体系,进一步提升本市茶叶知名度和影响力。现有竹叶青、论道、峨眉雪芽3个中国驰名商标,竹叶青绿茶、峨眉雪芽雪霁禅心荣获四川最具影响力茶叶单品,有效宣传了“峨眉山茶”区域品牌。截至目前,“峨眉山茶”区域品牌价值达41.76亿元,居全国十四,价值较2021年度增长了9.5%。参加本届茶博会的9家茶企,既有“五朵金花”中的“峨眉雪芽”“天然有机茶”“榜上有名”三家企业 ,也有近年来多次参加茶博会并获奖的“峨茗春茶”“三父子茶”以及“龙门茶场”“光大茶叶”“春天里茶业”“不忍独享茶业”等峨眉山民营茶企。他们将峨眉山春天的茶香带到蓉城,展示高山高端绿茶的特色魅力,将成为本届展会的一大亮点。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5-11
(晋钊)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群山环抱之间,有一颗璀璨的明珠——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山歌嘹亮,山乡秀美。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支来自峨眉山市的工作队在这里留下了深情的足迹。  七年帮扶,情谊深厚。把马边人民当作“自家人”,把对口帮扶马边当作“自家的事”,这是峨眉山市对口帮扶马边的行动指南。  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下足功夫,不断深化对口帮扶内涵——自2021年5月新一轮省内对口帮扶工作启动以来,峨眉山市第三批对口帮扶马边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接续奋斗,助力马边获评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县,携手马边人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勇毅前行。产业强基 因地制宜实现“造血”能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如何走出一条产业发展之路,这是工作队深入思考的问题。  “产业帮扶,要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真正见到实效。”在工作队领队张永彪看来,产业帮扶关键在于实现“造血”能力,这需要结合马边与峨眉山市的优势资源,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马边的青梅,由此进入了工作队的视野。  马边青梅种植历史悠久,数万亩青梅蔚然成林,但零售价格偏低。“发展青梅深加工,提升附加值。”经过实地考察,张永彪和工作队队员发现了青梅里蕴藏的经济价值。  统筹整合帮扶资源,紧扣马边“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发展路径,工作队携手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西部协作工作队,通过盘活下溪镇两河口村闲置的生产车间,引进峨眉山市果酒酿造企业投资850万元,建成马边山水酒业青梅果酒酿造厂。  “这个青梅果酒酿造厂预计今年6月正式投产,年产值可达400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约30个。”张永彪表示,当地还将打造“世外梅林”青梅酒品牌,延伸青梅产业链,实现单一农产品向精深加工的转化。  产业帮扶不止于此。工作队针对马边山坡面积广、闲置率高的特点,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在马边推广高山蔬菜种植。如今,该项目带动全县高山蔬菜种植规模达1200亩,截至目前实现产值达1100万元,累计销售蔬菜360万公斤。  农旅融合,延长产业链,也是工作队深挖当地优势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从2021年开始,工作队针对雪口山镇永兴村农旅融合深度体验不足等问题,投入260余万元帮扶资金,实施农旅提升项目。该项目与雪口山漂流、浮生农场等文旅项目串珠成链,形成了“青少年研学+采摘品鉴+观光游乐+民宿康养”的乡村旅游服务新业态,探索出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到2022年底,永兴村农旅提升项目实现村集体年增收11万元,年增加务工机会1000余人次。民生固本 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马边的群众最需要什么?”这是每一位工作队队员关心的问题。对于易地搬迁的群众而言,安居乐业是他们迫切的愿望。在张永彪看来,“就业增收”是关键之法。  为此,工作队充分发挥当地彝绣产业发展优势,于2021年投入帮扶资金,帮助彝族刺绣专家乔进双梅在陈家溪易地搬迁安置点开办彝绣车间。  截至2022年底,车间生产总量达到25万件,实现年销售收入超300万元,产品远销全国;通过“专业合作社+车间+绣女”的联结机制,培训彝绣人才300余人次,带动周边160余名绣女居家就业。  “乐业”更要“安居”。工作队针对马边全年降水量较少、供水短缺等问题,通过“增能效”“补短板”,着力解决当地供水问题。  在市政供水方面,工作队以“增”为思路,优化布局,找到有效供水的“关键路径”;在农村饮水方面,工作队主要从“补”的角度,加强农村饮水保障。为了让当地群众“喝好水”,工作队队员翻山越岭近百公里,深入30余个村,现场查看40个水源地,基本解决了当地季节性供水问题。  围绕“水”做文章,只是峨眉山市加强民生帮扶的一个缩影。工作队还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目标的实现。  在劳动镇柏林村猫猫坪,一条10KV电缆线的安装有效解决了当地用电问题。在民主镇小谷溪村,湖羊养殖场带动当地养殖户增收。在雪口山镇羊店儿村,蓄水池及送水管网工程建设解决了1.2万名群众用水问题。在苏坝镇向阳村,通组路硬化改善了300余名群众家门口的交通条件,方便出行和生产。  “峨马”一家亲,共饮三江水,一项项对口帮扶举措夯实民生保障,助力马边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人才帮扶 培养一批“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我的孙子可以在家门口读幼儿园了!”今年4月27日,随着马边县建设镇陈家溪幼儿园竣工投用,家住建设镇光辉村集中安置点的村民艾志红激动地说。从2021年起,工作队对接四川峨胜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正心公益基金会,争取捐赠资金400万元,并争取县级财政投入,修建了这所可容纳9个班约270名幼儿入园的普惠性幼儿园。  帮扶先扶智,扶智重在教育。据介绍,2016年以来,峨眉山市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400余万元,先后援建3所幼儿园、1所小学。特别是2021年新一轮省内对口帮扶工作启动后,峨眉山市专门针对马边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方面的“短板”,成立教育帮扶专项工作组。通过校校合作夯基础、“引航工程”铸师资、“巴蜀云启”育优生等系列举措,努力为马边培养一批“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近年来,工作队指导两地31所学校建立结对关系,共计选派教师骨干72人次赴马边开展教育帮扶,接收马边教师到峨眉山市挂职锻炼、跟岗学习、短期培训358人次;开展送教送培90场次、参训1069人次,设立“名师工作坊”11个,共建优势特色专业3个,共建精品课程5门;开展“心连心”“手拉手”等活动101场次,帮助培养学生5702人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工作队着力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一方面,让群众一技傍身“有法子”。工作队邀请农业专家、技术人员赴田间地头,开展青梅、藤椒等经济作物种植技术指导,把课堂搬到现场,手把手“传经送宝”,面对面答疑解惑,有效提升群众致富能力。  另一方面,让干部创新作为“有底子”。为此,工作队常态化选派马边干部赴峨眉山市顶岗锻炼,跟班学习好方法、新理念,截至目前共选派110余名马边干部到峨眉山市跟岗锻炼和考察学习,帮扶人才全覆盖开展“传帮带”,组织就业、农技培训等20余场,参训超600人次。  “峨马”同行,携手奋斗,走好共同富裕之路。当前,工作队正携手当地实施产业合作、教育提质、劳务协作、人才交流、阵地建设等六大类项目,携手共谱乡村振兴新篇章。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5-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欧阳志珏 冯丹远  近日,四川省首例节水抗旱丰产粳稻在乐山市沙湾区踏水现代粮油农业园区完成试验栽种,这是沙湾区作为盆周山区县,解决季节性缺水问题、保障粮食安全、推进粮食稳产增产的又一有力实践。笔者在踏水现代粮油农业园区见到,一片生机盎然的水田间,两块覆盖着黑色可降解农膜的“旱地”格外引人注意,而这就是新晋“落户”园区的节水抗旱丰产粳稻科技试验田。  “粳稻采用旱地种植,俗称旱稻。”踏水镇凉水村党总支书记熊国强告诉笔者,此次试种的旱稻共有35亩,全部位于凉水村境内。今年4月初,在专家的指导下顺利完成播种,目前秧苗长势良好。  “踏水镇是沙湾区的水稻主产区,去年连续的高温干旱天气,导致全镇50%以上的水稻减产。”踏水镇副镇长王敬超介绍,一直以来,当地种植的都是传统籼型水稻,但由于踏水镇地处盆周山区,水资源不平衡,季节性缺水现象突出,水稻生产始终面临“靠天吃饭”的问题。为此,踏水镇与中国科学院植保所、北大现代农学院以及中科农福(北京)生物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在踏水现代粮油农业园区内试种旱稻。  旱稻又叫陆稻,是一种适合旱地种植的栽培稻。与传统水稻相比,旱稻具有哪些优势?正在试验田里查看秧苗长势、进行技术指导的中科农福(北京)生物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光介绍,“我们试种的旱稻是由中科院植保所专家团队最新选育的‘旱香1号’和‘旱香2号’,只在黑龙江、河北、新疆等地进行了试种,在四川试种尚属首次。”  徐光介绍,旱稻种植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农业,省去了育苗、移栽、大水量灌溉等环节,并且具有节水、抗旱、保土等作用,可减少灌溉用水50%以上、化肥30%以上、甲烷排放量90%、氮排放量71.2%、农药排放量88.5%,不仅能最大程度简化农事操作,节约人力、物力投入,也能有效解决农业污染问题。同时,试种的两个旱稻品种生长周期约为110天,比传统水稻早40天左右,可两季种植。虽然550公斤的亩产量比传统水稻略低,但效益较高,有利于增产增收。  “试种成功后,我们将在全镇乃至全区范围内进行推广。”踏水镇党委书记杨帆表示,旱稻种植不仅会为踏水镇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助力沙湾区打造“天府粮仓”之“铜河粮仓”的实际行动,对于盆周山区破解水资源制约瓶颈,稳住粮食安全“基本盘”,具有现实意义。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5-11
(罗彬茹 黄秀林 林立 文/图)眼下正值水稻插秧的关键时节,峨眉山市各镇村抢抓农时,紧锣密鼓开展插秧作业,确保将水稻全部插在高产期,为水稻丰产丰收奠定坚实的基础。绿色秧田近日,记者在符溪镇新乐村的水稻田里看到,农机手开着插秧机在秧田里来回作业,抬升放盘、下降插秧……在机器轰鸣声中,绿油油的秧苗整齐、均匀地植入泥土中,不一会儿,秧田里就铺满了青青禾苗,画上了一条条笔直的“绿线”。据美丽家庭农场经营者赵林介绍,通过全程机械化作业,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作业效率,抢抓了农时,不误生产,为粮食安全打下了有力的基础,截至目前,农场在新乐村流转了900亩土地面积,已经完成了500亩播种,剩余部分预计将在5月中旬完成。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是基础。峨眉山市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带动、技术指导等举措,引导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使用机械作业,持续推广机械化耕地、插秧和收割,不断提高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率。赵林介绍说,传统插秧每亩需要13名工人,现在只需要操作旋耕机和插秧机的2名工人,一天能完成30亩左右的机插,10多天就能完成剩余500亩田地的机插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2020年新乐村高标准农田项目顺利在新乐村落地实施,我们在1956亩耕地面积上改建了1300余亩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新乐村党总支副书记牟小勇表示,目前基本上能达到大型机械畅通无阻施工,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种植成本,更大程度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近年来,峨眉山市不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随着新技术、新农机的推广和普及,农业生产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助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5-10
(记者 燕巧)乐山市马边县荣丁镇光荣村是一个彝汉杂居村,彝族群众占比70%,因地处偏远、发展基础薄弱,2014年被列为省定贫困村,2021年又被列入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但“小凉山”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在2022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村集体经济突破100万元,80户350名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17147元,较2021年增长17.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三分之一。  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构建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体系”更是今年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工作之一。  光荣村是如何实现脱贫群众收入稳中有增的?5月4日—5日,记者前往光荣村蹲点采访,寻找增收“密码”。光荣村集中安置区。 受访者供图种菜失败后选择从头再来引进龙头企业,请来技术人员指导,菜农终于赚钱了  走进光荣村村委会会议室,一张村子的乡村振兴规划图映入眼帘:蔬菜、佛手柑、黄茶、白竹……产业发展情况清晰明了。  其中,蔬菜是光荣村的“头号”产业。5月4日,村党支部书记李易坤和驻村第一书记祝伟正在蔬菜大棚里组织黄瓜采摘。当天,1万多斤黄瓜将被运到峨眉山市的批发市场,根据品相定价4角到1元。“隔两天就可以摘一次,月底开始种番茄。通过种蔬菜,一亩地一年收益近万元没问题。”李易坤说。  但在两年前,李易坤自己都不相信种蔬菜能赚钱。2019年,光荣村争取了8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发展蔬菜产业。村集体建起80亩高山蔬菜基地,但第二年蔬菜刚上市就“吃了瘪”。  “卖不脱。”李易坤说,当时种了几十个品种的蔬菜,但由于缺技术,产量不高、品相差,凌晨两三点到县里批发不掉,又到乡镇菜市场卖,跑断了腿也没见什么收益。到2021年,蔬菜基地产值才10多万元,扣除各项人工费用后是亏损的。  “种亏了,土地租金都给不起,碰到老百姓头都抬不起来。”面对村民的质疑,李易坤准备辞去村支书。  2021年6月,乐山市委组织部派来的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总结经验教训,一致认为马边本地蔬菜种植少,种植高山蔬菜这个发展方向没有错,失败原因是缺技术和销路。  就在当年,光荣村引进峨眉山市龙池镇蔬菜种植龙头企业,成立荣时鲜农业专业合作社,高薪聘请技术人员驻守基地,从育苗、播种、施肥、采收等多个环节把关,同时企业包销售。  吃了亏钱的苦,村里先试点种了10多亩三月瓜。1个多月后,错峰上市的三月瓜售价达到2.5元1斤,每亩纯收入6000元。  挣到“第一桶金”后,当地干部发动村民种植,但大家的积极性还是不高。“那时候舅舅都不相信我。”李易坤笑着说,舅舅陈虎林家3亩地紧挨着蔬菜基地,怎么劝说他都宁愿种玉米。  脱贫户徐春林是首批种植的7户农户之一。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徐春林报名种植2亩地。“但当天晚上,老徐就有点打退堂鼓,给我说只想种1亩。”祝伟说,经过再三保证销路没问题,徐春林才又流转了3亩地,加上自己的2亩地,加入了荣时鲜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指导下,徐春林种上了莲花白,当年就实现产值3万余元,去年继续流转土地,共种植了10亩蔬菜。  看着基地和邻居种菜都赚了钱,去年陈虎林花2万多元给3亩地架起大棚,也跟着村集体种上了蔬菜。“一季莲花白就卖了1.7万多元,是比种玉米赚钱。”陈虎林笑着对记者说。  如今,光荣村村集体种植了200余亩蔬菜,常年约有50人稳定务工,示范带动全村60余户参与蔬菜种植100余亩,亩均增收8000元以上。“村民既有经营性收入,还有工资性收入。”祝伟说,村集体每年出60余万元用于支付农户在基地务工的报酬,以工代学,正努力实现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益。光荣村村民正在蔬菜基地移栽菜苗。 受访者供图易地搬迁后有人打工有人创业150余人搬下山,外出就业、盘活迁出地资源是重要增收方式  光荣村村委会背后,就是光荣村的易地搬迁安置区。2016年,37户150余名脱贫群众从偏远高山搬迁至这里。如何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增收,是光荣村面临的另一考题。  安置区内,大部分家门紧闭。“很多都外出打工了。”村党支部副书记赫勒石批介绍,光荣村600多个劳动力,一半左右在家务农,一半外出务工。安置区内大部分住的彝族群众,老家土地远了,增收主要靠外出务工。  脱贫户严者转波家开着门。2个月前,他从广西回家照顾生病的妻子。  以前,严者转波一家4口住在5组高山上,主要种玉米、黄豆。搬下来后,参加了村里组织的技能培训,严者转波外出当起隧道工,两个儿子初中毕业后也跟着干,学塔吊。“隧道工每个月工资6000元以上,塔吊工资收入还要高点,一年可以收入10多万元。”严者转波介绍,因为要照顾妻子,自己一年外出工作半年左右,儿子工作10个月左右,每年还可以拿到1000元的奖励。  “对每年稳定外出就业3个月以上的脱贫户,会有500—2000元的奖励。”祝伟介绍,安置区已鼓励和引导50余人外出务工。  对于搬迁群众来说,外出就业是增收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与此同时,盘活迁出地资源,也是增收方式之一。  从3组搬迁下来的脱贫户吉黑六根住在严者转波家背后。5月5日白天,吉黑六根一直不在家,直到晚上7点才回来。“老家高山养了十几只羊、16头牛、40多头跑山猪,每天都要回去照料。”吉黑六根说。如果算账,吉黑六根的这部分“资产”已达60余万元。  “刚开始也走了很多弯路。”2014年,吉黑六根准备在家发展养殖业,但缺资金、缺技术,养猪失败了。后来,村里送给吉黑六根8只羊,由荣丁镇畜牧站免费提供一对一指导。渐渐地,吉黑六根逐步养到了80多只羊,又开始养殖跑山猪。现在每年出栏一批羊和跑山猪,稳定收入10多万元。  2019年,吉黑六根又跟着李易坤学习养牛。“一头牛都没卖,想多养一段时间,把数量先涨起来。”吉黑六根说,现在自己还想贷款,继续把牛产业做大。  在安置区,像吉黑六根这样在老家发展养殖业的脱贫户还有10户。“村里正在规划建设集中养殖点。”祝伟介绍,另外,每年村里组织两次职业技能培训,对有劳动能力的鼓励外出务工,对留在家里的则指导发展养殖业等,目前全村还有53个公益性岗位,让弱半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特写监测户的收入账本  (记者 燕巧)“卖猪儿 16040 元,薅苗苗13000元,砍荒16000元,打笋子13100元,摘黄茶1800元,打零工2000元……”5月5日,在光荣村唯一的监测户马黑斌儿家,记者看到了他的收入账本——黑皮笔记本的中间一页,几个字符简单地记录着今年以来的每一笔收入。  以前,没上过学的马黑斌儿并没有记账的习惯。记账,是从养猪开始的。  44岁的马黑斌儿身材高大,但因左眼有残疾,只能干体力活。原本,马黑斌儿在外干隧道工,每个月有6000元以上的稳定收入,妻子就在家照顾5个小孩。2020年底,马黑斌儿突发车祸,家庭收入一下没了着落,“当时看病都要借钱。”  2021年,马黑斌儿被确定为监测户:全家纳入低保,送两头母猪给他家作为长效产业,还帮他申请了一次性救济金5000元用于修猪圈,并鼓励其妻子在村集体基地务工。  2022年,马黑斌儿的妻子还成为村里的保洁员,每个月多了400元的收入。马边县乡村振兴局局长代玺艳介绍,过渡期以来,马边县针对监测户中的弱半劳动力,利用防止致贫返贫基金,开发保洁保绿、护路护水等188个公益性岗位。  在家养伤期间,马黑斌儿则主要以养猪作为收入来源。去年以来,猪价持续低位,马黑斌儿开始记账。“算下刨去饲料成本,究竟养猪赚钱没有。”去年,马黑斌儿卖了10头肥猪,一算下来,赚了一万多元。  今年马黑斌儿身体逐渐恢复。养猪的同时,马黑斌儿带着妻子外出打笋、干零工,光荣村和驻村工作队则帮他联系了沐川的砍荒工作,目前工资收入就有4万多元,马黑斌儿账本上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收入上来了,去年马黑斌儿在镇上买了套沙发摆在客厅,还花3200元买了一台铡草机,不再手动给猪铡草,“要享受也要发展嘛。”马黑斌儿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5-10
近日,四川省首例节水抗旱丰产粳稻在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踏水现代粮油农业园区完成试验栽种,这也是沙湾区作为盆周山区县解决季节性缺水现象保障粮食安全推进粮食稳产增产的又一有力实践。踏水现代粮油农业园区,一片生机盎然的水田间,两块覆盖着黑色可降解农膜的“旱地”格外引人注意,而这就是新晋“落户”园区的节水抗旱丰产粳稻科技试验田。“粳稻采用旱地种植,俗称旱稻。”踏水镇凉水村党总支部书记熊国强介绍,此次试种的旱稻共有35亩,全部位于凉水村境内。今年4月初,在专家的指导下顺利完成播种,目前秧苗长势良好。“踏水镇是沙湾区的水稻主产区,去年连续的高温干旱天气,导致全镇50%以上的水稻减产。”踏水镇副镇长王敬超介绍,一直以来,当地种植的都是传统籼型水稻,但由于踏水镇地处盆周山区,水资源不平衡,季节性缺水现象突出,水稻生产始终面临“靠天吃饭”的问题。为此,踏水镇与中国科学院植保所、北大现代农学院以及中科农福(北京)生物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在踏水现代粮油农业园区内试种旱稻。旱稻又叫陆稻,是一种适合旱地种植的栽培稻。与传统水稻相比,旱稻具有哪些优势?正在试验田里查看秧苗长势,进行技术指导的中科农福(北京)生物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光耐心解答了记者的疑问,“我们试种的旱稻是由中科院植保所专家团队最新选育的‘旱香1号’和‘旱香2号’,目前只在黑龙江、河北、新疆等地进行了试种,在四川尚属首例。”徐光介绍,旱稻种植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农业,省去了育苗、移栽、大水量灌溉等环节,并且具有节水、抗旱、保土等作用,可减少灌溉用水50%以上、化肥30%以上、甲烷排放量90%、氮排放量71.2%、农药排放量88.5%,不仅能最大程度简化农事操作,节约人力、物力投入,也能有效解决农业污染问题。同时,试种的两个旱稻品种生长周期约为110天,比传统水稻早40天左右,可两季种植,虽然550公斤的亩产量比传统水稻略低,但投入产出比较高,实现增产增收。“试种成功后,我们将在全镇乃至全区范围内进行推广。”踏水镇党委书记杨帆表示,旱稻种植不仅会为踏水镇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助力沙湾区打造“天府粮仓”之“铜河粮仓”的实际行动,对于盆周山区破解水资源制约瓶颈,稳住粮食安全“基本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供稿:乐山市沙湾区委宣传部 欧阳志珏 冯丹远)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5-09
今年以来,乐山市市中区以美食为媒,举办以“美食+”为主线的第二届“乐山味道”美食文化活动,策划了多场活动和旅游路线,着力构建具有“乐山味道”的全域消费旅游体系,方便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加速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美食活动现场位于苏稽古镇桂花路的老牛筋是一家远近闻名的跷脚牛肉店,这里的汤锅鲜美,薄薄的牛肉、肥牛片、牛百叶丝混着新鲜的卷心白、蔬菜、芹菜制成一锅美味牛肉。在今年“五一”假日期间,这里独特的餐饮环境和美味的跷脚牛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就餐。“这次市中区举办的美食文化活动,让古镇聚集了更多的人气。我们这个店子每天接待的客人达到了两三千人以上。我们也是从早上八点钟忙到晚上十一二点钟,生意很火爆。通过这次美食文化活动带动了我们餐饮行业,也让我们的跷脚牛肉等乐山美食,让更多的游客知晓和喜欢。”市中区苏稽古镇老牛筋跷脚牛肉店负责人杨霞表示。苏稽古镇 黄肥肠 摄近年来,市中区以“苏稽跷脚牛肉特色小镇”为依托,以跷脚牛肉美食文化产业为载体,全面提升古镇风貌,完善配套服务功能,丰富游客体验项目,古镇面貌一新,处处散发新的活力,来这里观光游玩和品美食的游客人数也是突破新高。“近年来,苏稽古镇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新建了跷脚牛肉非遗馆,安福堰鱼鳞坝等新晋网红打卡点。‘五一’期间,我们借助嘉州美食文化活动举办了打铁花、海棠花仙游船等一些配套项目,进一步拓展了美食经济的边界,共吸引游客约50万人。”市中区苏稽镇副镇长袁平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在做好美食经济和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上面下大力气,做大文章,吸引更多游客到苏稽古镇品美食、赏美景。”张公桥美食街在今年4月27日至5月3日举办的乐山市市中区第二届“乐山味道”美食文化活动期间,不仅有古色古香的苏稽古镇,不夜不眠的六大中心城区商圈,集食行乐的八条美食街区,也有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历史厚重的民俗展示、沉浸式互动游玩项目“乐山逍遥王”供游客体验。“各项服务都非常地体贴,非常地周到,给我们带来特别多的温暖,品尝了很多美食,体验了逍遥游,游玩了乐山大佛,就觉得这一趟来得特别值。”贵州游客桑露虹高兴地说。“乐山味道”美食文化活动的举办,不仅让游客在乐山体验到了“终极逍遥”,也坚定了餐饮业主发展的信心。“五一”假日期间,张公桥好吃街热闹了起来,这条不过五百米的街道遍布了上百家极具乐山味道的美食店,每天来这里的游客爆发式增长,让每家店的生意都特别红火。“对于我们新店来说,生意是逐渐地在变好,加上‘五一’组织的一系列美食活动,‘五一’的人流量暴涨,我们单店单日接待的游客达到了2000多人次,这一系列活动让我们餐饮商家更有信心。”乐山黄鸡肉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谭磊说。嘉州夜景近年来,乐山市市中区持续完善政策支持和引导,推动餐饮行业提档升级、美食产业集聚发展,乐山已经成为了无数餐饮人的“寻宝”圣地,跷脚牛肉、钵钵鸡、麻辣烫等众多特色美食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粉丝”,特别是今年举办的第二届“乐山味道”美食文化活动,重磅发布288款“乐山味道”川菜预制菜品,让“舌尖上的乐山”成为外地游客看得见、吃得到、又带得走的城市味道。假日期间,三大运营商统计数据显示,漫游到乐山总数达到183.70万人;“五一”假日消费达260万人次,拉动消费近20亿元。(供稿:乐山市市中区融媒体中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5-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4月27日,夹江县青衣街道千佛村的一片油菜地,机声隆隆。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旱地油菜全程机械化优质高效示范暨测产验收现场观摩会热烈举行,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有关专家对乐山市农业科学院承担的四川油菜创新团队“旱地油菜优质高效栽培暨全程机械化示范片”进行田间验收,两个田块采用不同机收方式得到了比较理想的高产,分别折合亩产224.1公斤、213.6公斤。  千佛村的这片油菜示范面积共有485.3亩,示范品种选用优质、高产、宜机收、耐旱的新品种“乐油7号”。该示范片于去年10月5日播种,集成机械化整地、无人机飞播、无人机施肥、无人机飞防、机械化收获等技术,构建了油菜高产群体,实现了旱地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  当天,专家组考察的示范片采取两段式机收、一次性联合机收两种方式,各抽取一块高产代表性田块进行测产,结果显示:两段式机收2.43亩,实收592.5公斤,折合亩产224.1公斤;一次性联合机收4.04亩,实收985.8公斤,折合亩产213.6公斤。  “测产取得了良好结果!”专家组组长、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赵云教授建议,旱地油菜全程机械化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节本、增产、高效,应在省内进一步推广。  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农艺师王艳惠说:“旱地油菜全程机械化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是在四川油菜创新团队支持下完成的。示范推广‘乐油7号’等宜机收油菜新品种,实现油菜全程机械化的应用,将传统种植油菜亩均7个工减少到0.5个工,按每个工80元计,每亩节本增效520元,经济效益显著。”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5-09
四川三农新闻网乐山讯(通讯员 祝玉平)为切实解决广大群众饮水和农业灌溉问题,提升农业综合发展效益,乐山市沐川县沐溪镇未雨绸缪,千方百计扩大水源工程蓄水能力,积极推进“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在关坪村一钻井取水点记者看到,钻井工作已完成,两名工人准备将水管套上水泵放进水井里,接上电源后,当地村民的农业灌溉用水便能得到保障。钻井取水“钻井已经结束,有100多米深,我们马上就开始下泵,下泵就可以抽水了。把电线等装备好,两三天就可以灌溉农田,生活用水也解决了。”沐溪镇关坪村委会副主任悦强介绍。在火岩村,村民蒋庆立正抓住农时,为自家6亩水田储满水,操作农机整理水田,为栽插秧苗做准备。“去年我们这儿土地干,裂口大。今年政府运砖来把田坎砌了,又把水接通,马上开始修堰塘,非常感谢党委政府,如果不是党委政府帮助,我们是没办法处理的。”沐溪镇火岩村村民蒋庆立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在杨柳村一钻井取水点,机器轰鸣,两名工人拧动螺丝,移开钻杆,安装水管。截止目前,沐溪镇已建成蓄水池1670㎡,建设囤水田堡坎280米,配套管道45250米,改建山坪塘2口,打井6口,基本解决了农业灌溉用水难的问题。翻整农田“镇党委政府将‘五小’水利工程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全过程推进项目实施,多次召开专题会,邀请专业部门到镇指导做好规划工作,利用村组干部会、户长会等广泛宣传政策标准,建设要求及重要意义,组织镇村干部进行走访摸排,征求群众意见,细化项目建设清单,做好水源选址,确保项目惠及更多群众。”沐溪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石刚表示。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5-05
(记者 王晋朝)“明年的越野挑战赛,我还要带着家人一起来。”近日,参加完2023峨眉山越野挑战赛(创始赛)后,来自广东的参赛选手赵伦意犹未尽地说。赵伦对峨眉山神往已久,这次能在比赛之余顺路欣赏峨眉山的秀丽风景,“一举两得。”  体育旅游精品赛事连续开展,让乐山的文旅业焕发新的生命力。围绕峨眉山—乐山大佛“双遗产”,乐山正做强“大峨眉”旅游圈,做靓“小凉山”旅游圈,在一众“文旅+体育”“文旅+美食”等活动的“辅助”下,推动文旅业“高位起跳”。  “文旅+”热度攀升,催旺乐山“烟火气”。一季度,乐山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8%,“乐山好耍、乐山好吃、乐山好看”的招牌更加响亮。2023峨眉山越野挑战赛(创始赛)起跑瞬间。 峨眉山市融媒体中心供图赛事盘活 让经济“热起来”  4月14日至16日,峨眉山市举办2023峨眉山越野挑战赛(创始赛),来自全国27个省(区、市)的近1000名选手参赛。  此次比赛共设世遗文化体验组(10公里)、速攀金顶挑战组(27公里)、峨眉秘径越野组(55公里)和两日赏花徒步组(35公里)4个组别。其中,55公里组别跨越万佛顶、深入峨眉南山的秘境越野线路,将峨眉山景区与峨眉山南部众多村落、田园、古镇串珠成链,通过文化、体育、旅游的有机融合,尽显峨眉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独特魅力。  精品赛事也推高了旅游业热度。乐山市体育局局长向蕾表示,参加此次峨眉山越野挑战赛的运动员60%来自省外,很多人参赛时带着家人一同前来,其中不少人入住峨眉山周边的酒店、民宿,“赛事不仅极大提升了乐山的曝光度,还显著拉动地区消费和相关产业发展。”  成为人气和消费引擎的,不光是这场越野挑战赛。今年以来,乐山着眼于“体旅融合”,打造了许多集竞技、休闲、娱乐、旅游、健身等于一体的体育运动场景。据初步统计,仅犍为第三届半程马拉松赛、川渝健身俱乐部超级联赛暨四川省大学生健身冠军赛、2023峨眉山越野挑战赛、2023乐山半程马拉松赛这4项大型体育赛事,就拉动乐山消费超千万元。  坚持“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目前乐山正以“体育+文旅”两轮驱动,积极探索办赛新模式,在提倡体育经济与全民健身的同时,倡导户外运动与文旅结合,不断让“体+旅”焕发新活力。美食带动 让消费“活起来”  “没想到,居然还有食物叫‘冷面杀手’‘返老还童’。”4月22日,峨眉山景区一山亭广场上,峨眉山奇遇市集热闹开张,与家人一同来乐山旅游的刘文被各种各样的美食吸引住了,“好吃不用说,这些名称将峨眉武术文化与美食融合在一起,也显得格外有趣。”  以武侠情怀为主题的峨眉山奇遇市集,趁着第三届“峨眉金顶,佛国花海”杜鹃花节期间开市,不仅推出了琳琅满目的美食,还展示夹江年画、荣昌夏布等非遗工艺品,峨眉武术、舞狮、顶缸杂技等表演,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  近年来,原本以峨眉山—乐山大佛“双遗产”闻名的乐山,正凭借跷脚牛肉、钵钵鸡、甜皮鸭等美食重新“出圈”。与刘文一样流连于峨眉山奇遇市集的游客郭女士就直言自己是专程趁着周末来“饱饱口福”的。  以美食带动文旅消费,乐山持续擦亮本地特色美食招牌,激活消费的“一池春水”。同时,结合地方特色和消费场景,举办多样活动,持续推出“周末游”“周边游”“跨省游”等一批精品活动,有效促进了线下消费恢复。  乐山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还推出一批周末精品点位、周末微度假示范产品和主题线路,进一步将人气聚起来、商气汇起来、烟火气旺起来。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4-28
(高懿 记者 王晋朝)4月23日,大渡河谷的乐山市沙湾区轸溪镇龚嘴社区,胡夏瑜、胡夏睿小姐妹手牵手小跑进了“悦读书屋”。“几乎每个星期天都要来。”她们的母亲夏琼芳说。  最吸引她们的是,“悦读书屋”里的绘本图书,还有儿童小剧场、才艺兴趣课、团体拓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解决农村家庭教育能力弱、阅读资源的匮乏、校外兴趣活动单一的问题,2021年10月,轸溪镇在龚嘴社区农家书屋的基础上,建立了专门服务乡村儿童的公益书屋——悦读书屋。而今,该书屋已有各类儿童书籍6000余册,其中绘本4000余册,成为目前乐山市第一个农村儿童绘本公益书屋。  书屋管理员、龚嘴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永红说,书屋开展积分阅读,评选“书香家庭”,不仅为儿童播下阅读的种子,而且转变了不少家长的思想。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4-25
(记者 蒋培路)日前,记者从四川省政府正式公布的“四川传统村落”名录中获悉,根据《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经各地申报、专家审查并向社会公示,省人民政府决定将成都市青白江区姚渡镇光明村等1165个村落列入四川传统村落名录。马边县劳动镇福来村其中,乐山有38个村落入选名录。他们分别是:市中区:苏稽镇程土扁村、水口镇龙窝村。五通桥区:竹根镇两河口社区、五通桥区金粟镇双漩村。沙湾区:轸溪镇寨子村。金口河区:永胜乡民主村。峨眉山市:罗目镇青龙社区、双福镇普兴村。犍为县:芭沟镇芭蕉沟社区、芭沟镇菜子坝村、芭沟镇工农村、罗城镇菜佳村、罗城镇金井村、罗城镇七星村、清溪镇筒车村、清溪镇三山村、铁炉镇铁炉场社区、石溪镇画眉村、石溪镇联盟村、双溪镇小市村。井研县:千佛镇民建村。夹江县:马村镇石堰村、华头镇川溪社区。沐川县:箭板镇马湖社区顺河古街、底堡乡五显村、大楠镇炭库社区、富新镇蓝林村、永福镇双河村、利店镇隆兴村。马边彝族自治县:劳动镇福来村、劳动镇珍珠桥村、荍坝镇龙桥村、荍坝镇茶叶村、荍坝镇惠定村、荍坝镇石丈空村、荍坝镇灯塔村、荍坝镇会步村、荣丁镇新华村。近年来,乐山市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按照《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要求,坚持“规划先行、整体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促进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和乡风民俗,积极发展特色产业,让传统村落成为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图片来自乐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4-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旭东  连日来,犍为县舞雩镇康乐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奋战正酣,多台挖掘机来回穿梭,不时施展长臂进行土地平整、开挖沟渠作业,山间田野一派繁忙景象。  “我们舞雩镇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涉及康乐和葵花两个村,总面积达2100亩,目前已完成进度的90%。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将实现水旱轮作、机采机收,预计每年将会增加效益63万元。”舞雩镇副镇长余林说,建设高标准农田,既能减轻村民劳动强度,又能降低生产成本,群众种粮的积极性更高了,日子也一定会越来越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  据了解,犍为县2019年在九井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2.3万亩;2020年在龙孔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2.3万亩;2021年在龙孔镇、寿保镇实施灾毁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1.27万亩,在双溪镇实施中央预算内投资高标准农田1万亩,在玉津镇、玉屏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4万亩。  “2022年在罗城镇、舞雩镇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任务2.5万亩,在全面完成田型调整后交付镇村使用,以确保春耕生产。”犍为县农业农村局土肥站站长李政介绍道。  犍为是典型的丘陵地区,多梯田,以零散地块居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产能的持续提升。截至目前,该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5.02万亩,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基本配套,对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支撑保障作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4-20
4月18日,乐山市市中区开展“春到嘉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型媒体采风活动。10余家中央、省市媒体相约花季,探寻嘉州春天生态之美,感受乡村振兴“新活力”。村民采挖竹笋“苦”尽甘来“万亩苦竹”让村民过上“甜”日子18日晨,一夜春雨笋满地。在市中区大佛街道棕桥村,漫山翠竹郁郁葱葱,苦竹林里一根根苦笋破土而出,笋叶上挂着的露珠晶莹剔透。一大早便有村民带着采挖工具,来到山上采笋,林中新笋溢香,令人心旷神怡,一幅乡村振兴的笋乡画卷展现在面前。 “今年气温适宜,苦笋品质更高,嫩脆适口,香得很!”采笋村民满面笑容地说道。这段时间种笋大户王光富和家人几乎每天都在采笋。“多的时候一天能挖笋400斤左右,然后批发给苦笋经销商,今年村里刚刚上市的苦笋供不应求,每天有30多个经销商来收购。”王光富介绍说,自己种植的50亩苦笋,年收入有20余万元。 据了解,棕桥村全村苦笋种植面积10800亩,享有“万亩苦竹”之盛誉。近年来,棕桥村依托良好的气候、土壤条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苦笋种植,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和技术改良,采用薄膜覆盖、灌溉保湿、增温施肥等技术,大力提高苦笋种植产量,目前,每年出产苦笋3500吨,村民经济收入达2500万元。棕桥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晓英介绍,棕桥村目前正在打造苦笋产业园区一期工程,规划使用资金2000万元,在现有基础上再连片开发3000余亩苦竹,编制农产品综合服务中心公共配套设施提升,农产品仓储保鲜中心等设施项目,争创省市级现代林业园区。下一步,村“两委”还将规划建成冻库30余个,使尾种植苦笋通过冷藏真空储存保鲜4-6个月提升苦笋价值,实现反季节销售,解决村民后顾之忧,助力村民致富增收。“扭连扭”曲艺表演现场乡风铸“魂”江岸花村开出“幸福”花回味着苦笋的馨香,媒体采风团来到棉竹镇棉竹铺社区,一边欣赏精彩的非遗“扭连扭”曲艺表演,一边感受这里的文明乡风建设成果。绿荫环绕之中,一排排青瓦白墙,整齐雅致的川南民居别墅群吸引着大家的目光。这里便是为德诚物流、绕城连接线、乐峨路、绕城互通及安置点拆迁户的住房集中安置点——石桥新村聚居点。石桥新村聚居点总占地96亩,基础设施投入逾4000万元,目前已安置拆迁户128户。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棉竹铺社区对聚居点景观作了更深度的改造,在聚居点增加孝廉亭、花卉市场等景观和设施。同时将原“石桥新村”更名为“江岸花村”。江岸花村怎能少得了花?江岸花村玫瑰园内,香风阵阵,眼下正是玫瑰盛放的季节,只见园内各色玫瑰争相绽放,争奇斗艳,游客们三三两两漫步其中,赏花拍照,邂逅一段浪漫时光。据介绍,江岸花村玫瑰园占地70亩,由原来的弃土场、荒山组成,该项目分为三大玫瑰产业系列、五个功能区域,规划设计上突出玫瑰生态景观、玫瑰生态技术和环境保护。“我们将其他生态植物配合种植,减少玫瑰园的病虫害,农药污染;同时,全园废物循环利用,消灭污染源,提高园区景观环境质量。”绵竹镇宣传委员张艳介绍道。玫瑰不仅扮靓了村庄,还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玫瑰产品生产把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美食文化和生态农业四个方面的项目有机联系,创造出比单独经营更大的经济效益。玫瑰园将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和文化性紧密结合,让广大游客广泛参与园区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使游客享受到现代田园、花海赏心悦目的旖旎风光。在棉竹铺社区,不仅有着村容村貌“外在美”,也有文明乡风“内在美”。近年来,棉竹铺社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使之成为乡风文明建设“主心骨”,通过家园清洁、丰富文化阵地、移风易俗、志愿服务、典型选树等着力点来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出乡村文明的新气象。龙岩村樱桃成熟了樱桃红了悦来乡龙岩村村民富了为花结实自殊常,摘下盘中颗颗香。时下,正值樱桃成熟的季节,悦来乡龙岩村的樱桃也迎来了采摘季。在悦来镇龙岩村顶高山樱桃园,红彤彤的樱桃已挂满枝头,玲珑剔透,令人垂涎欲滴。图据市中区委宣传部顶高山樱桃园,种植面积约400余亩。其中顶高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约200亩,农户共200亩。品种以本地樱桃为主,近两年由村社及示范户带头,引进了多个新品种的培育,如鸡心玛瑙红、黑珍珠、牛奶黄樱桃等等,深受大家喜欢,吸引了大量回头客户,也更大地提高了种植收益。“我家的4亩樱桃,今年估计能带来5万元左右的收入。”种植示范户施建华说。龙岩村位于悦来镇东南面,以丘陵为主,东临岷江。独特的区位优势、气候条件和土壤,使这里的樱桃色鲜、味美、每年都吸引大批市民和周边游客前来采摘游玩,今年气温适宜、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樱桃口味更佳、品质更好。近年来,悦来镇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通道,大力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特色水果采摘,种植规模上百亩的有桑葚、杨梅等水果种类,悦来水果代表——荔枝的种植规模已近万亩,在远近游客心中逐步形成四月摘樱桃、五月有桑葚、六月尝杨梅、七月品荔枝、八月赏桂圆的良好印象,很好地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4-19
 (记者 蒋培路 文/图)祭祀、犁田、插秧、摸鱼……4月17日,乐山市沙湾区牛石镇举行第五届铜河民俗“开秧门”活动。沙湾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强在祭祀活动中为“耕牛”点“睛”。“开秧门”活动现场“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沙湾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朱钦翥在致辞中表示,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厚土。大渡河养育着勤劳智慧的沙湾儿女,哺育了粗犷而神秘的“铜河文化”。“开秧门”是沙湾区牛石镇“铜河文化”中典型的农耕文化。本次“开秧门”活动,通过犁田、耙田、拔秧、插秧等一系列传统农耕仪式,让更多人了解传统农耕文化,敬畏、尊重、感恩大自然,这既传承了铜河民俗文化,也弘扬了传统农耕文化。“开秧门”仪式上,通过各种祈福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插秧比赛时,选手们赤脚撸袖、埋头弯腰,左手握秧苗,右手飞快地进行分秧、插秧……不多时,一排排嫩绿的秧苗,便整齐地铺展在田间里。田坎上的观众热情激动、呐喊助威,现场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最有趣的是浑水摸鱼活动。当把鱼放进田里时,村民们便奔向田里,连抓带逮,转瞬之间,田里的鱼便被全部逮完。活动现场还设立了产品展销区,展示了当地特色农产品,受到在场群众的关注和青睐。据了解,沙湾区牛石镇将以此次“开秧门”活动为契机,抓牢粮食安全,以大地为画布、以水稻着彩墨,绘制“以农带旅、以旅促农”的新画卷;以峨山康养片区为核心,提升农旅融合发展水平,加快建成“大渡河滨河旅游度假区”,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子。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4-18
(记者 蒋培路 文/图)采笋、剥笋、直播带货、“全笋宴”……4月15日,以“不负春光不负鲜,最美春笋在峨边”为主题的峨边首届采笋节活动在峨边彝族自治县杨河乡举行。开幕式现场本次采笋节活动分主会场和分会场。分会场设在杨河乡龙洞子,举行采笋单人比赛。通过现场采笋,评出采笋冠军1名、亚军2名、季军3名,冠军获得800元现场购物券。主会场举行了开幕式。开幕式上邀请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胡尚连教授作报告,并举行了亲子剥笋比赛、跟峨边“笋子”有关的知识抢答赛等。在活动广场,还举行了“琳三妹”直播带货,与会领导和游客还品尝了彝家老腊肉、坨坨鸡、坨坨肉、“全笋宴”等独具彝家特色风情的美食佳肴。峨边彝族自治县政协主席余平在致辞中表示,峨边将积极落实“科技”赋能先行战略,加强与高校及科研单位联动,在优质笋用竹种质资源挖掘、创制与推广示范,笋用竹下游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与品牌打造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峨边本土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开幕式上,峨边县政府与西南科技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峨边欣一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与四川川润盛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杨河乡高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竹笋订购签约。并举行“一院三站两基地”揭牌仪式。一根翠竹,护一方生态,靓一片风景,衍千亿产业,富万千百姓。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峨边县境内富集的竹类资源。据悉,峨边全县竹资源面积达38万余亩,有三月竹、八月竹、油竹、蜘蛛竹、牛尾竹、苦竹等20余种,尤以“梦笋”驰名,全年鲜笋上市时间长达9个月。各类笋用竹中以三月竹居多,总面积达20多万亩。近年来,该县整合各级资金在13个乡镇人工栽植培育竹产业面积5.76万亩,建成省级竹产业示范基地1个。2022年,峨边彝族自治县竹笋产量0.75万吨、产值1.75亿元,峨边竹产业综合产值达3.4亿元。本次采笋节由峨边彝族自治县惠康农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杨河乡高湾村股份合作社承办。旨在以笋为媒、以笋会友、以笋招商,探索亲子研学新路子,向市民和游客推介峨边优质的笋竹产品、淳朴的乡风民情,拓宽鲜笋销售渠道,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4-17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