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张敏)“大棚内温度有点高,需要马上降温。”4月27日,远在成都的川东北山地蔬菜大院的首席专家苗明军通过“朝天云蔬”平台,发现广元市朝天区两河口镇惠农蔬菜专业合作社温室大棚温度较高后,给出调整意见,合作社负责人蔡万平打开大棚通风降温。  “朝天云蔬”是朝天区高山蔬菜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汇聚了温室大棚内气候观测站、物联网系统、风机等设备采集的数据。蔡万平说,平台可以对农作物、生产环境实时监控,通过数字模型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以前需要人经常巡查大棚情况,现在通过平台一键就能掌握,大大节约了成本。”  高山露地蔬菜是朝天区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但以往缺乏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产销统筹体系等,区域品牌打造不太顺利。为突破发展瓶颈,朝天区在蔬菜种植核心园区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200余万元,建设“朝天云蔬”数字化平台,依托数字化技术探索标准控制。  目前,朝天区已在曾家山11个蔬菜种植基地安装65套农业四情物联设备和数字化系统,构建起农业全产业链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农户可通过“朝天云蔬”数字化平台实现对农情监测、智能灌溉、温湿控制等日常工作在线管理,生产效率提升30%。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5-09
(记者 张敏)近日,广元市政府办印发《广元市支持食品饮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八条政策措施(试行)》(以下简称《措施》),支持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食品饮料产业,“真金白银”奖励产业发展,明确对表现优异的企业最高一次性奖励200万元。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展特色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广元目标明确:致力打造500亿级食品饮料产业集群,聚力打造川陕甘渝食品饮料及预制食材生产基地。  如何从好山好水里“吃”出“500亿”?广元市从聚集群、促投资、育企业、提能级上进行了探索。“五一”假期,广元市昭化区推出“通关文牒”探秘古城、国风快闪等沉浸式旅游方式,给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旅游体验。其间,昭化区共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门票收入86.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9.41%、16.3%。 广元观察 高志农 摄建强专业园区 突出差异化发展  4月28日,广元市利州区澄明产业园——广元川味预制食材产业园传来好消息,继月初首批4家企业组团签约入驻后,又有2家来自重庆的食品企业即将入驻园区。  而在剑阁县,铁骑力士集团投资剑阁县再加码,总投资10亿元建设川陕甘渝(剑门关)国际优食谷二期项目,包括食品产业园、生猪家禽养殖等。在苍溪县,总投资10.68亿元的苍溪县果汁果酒农文旅融合项目签约落地,将充分利用苍溪的水果资源进行果汁果酒的精深加工,打造农文旅融合项目。  “一县一特色园区”,广元各地集群发展态势向上向好。“利州区发展预制菜、剑阁县走‘食旅’融合之路……每个县(区)都有专业化园区。”在广元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罗凌云看来,要打造500亿产业,就要建强园区,承载更多更强的市场主体,同时依托资源禀赋,差异化发展,引导县(区)差别竞争、特色取胜。  差异化带来的是优势放大、区域协调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目前,广元已建成食品饮料集中园区8个,建立起农特产品精深加工、饮料及饮用水、肉制品加工及预制食材“3+1”产业体系,形成茶叶、粮油、饮料、调味品等10余个产业链条,先后培育娃哈哈、中粮油脂等近150家规上企业,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食品产业名城”“中国特色天然饮用水之乡”称号。实施五大行动 实现产业突破  基础之上谋突破,广元将着力点放在推动“农户+基地+企业+消费终端”全产业链贯通上。  落户广元4年来,广元市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发展势头迅猛,全年产值约为2亿元。公司总经理助理秦莉介绍,公司对小叶芥、青菜等原材料有稳定的需求,通过“公司+基地+蔬菜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该公司已带动利州发展绿色蔬菜种植基地7000亩,“以前公司每年在外收菜的员工就有100多人,今年本地蔬菜基地供应,大大降低了原材料成本。”  此次出台的《措施》,明确鼓励“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对在当地建立原材料基地的企业给予补助。  为企业带来切实利益的不只“真金白银”的奖励。目前,广元还在推进产业集聚、项目攻坚、企业提级、转型提能、品牌培育“五大行动”,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和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食品饮料产业集群。  以支持重点企业为例,广元将重点支持吉香居、君安天源等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广元造”产品美誉度,扩大“广元造”产品市场占有率,聚力打造川陕甘渝食品饮料及预制食材生产基地。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5-09
(记者 张敏)5月5日,记者从广元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获悉,这个“五一”假期,古蜀道游持续火爆。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广元市古蜀道沿线45家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51.89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769.92万元。在不久前举行的2024年“古蜀道徒步游”活动上,来广元“邂逅”古驿、古树、古桥的游客超过万人,较去年同期增长超50%。  两组数据折射的是古蜀道游的“火热”程度。在2024年“古蜀道徒步游”新闻发布会上,广元市副市长刘素英介绍,蜀道徒步游、绿色生态游成为广元旅游新热点,自去年9月推出“古蜀道徒步游”活动以来,已吸引超20万人次参与。  古蜀道游火了,广元如何抢占文旅发展新风口?2024年“古蜀道徒步游”活动上,来广元“邂逅”古驿、古树、古桥的游客超过万人,同比增长超50%。 广元观察 高志农 摄以活动“代言” 古蜀道游再添一把火4月23日,2024年“古蜀道徒步游”活动在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高庙铺和剑阁县普安镇拦马墙两地同时进行,超万名徒步游爱好者和本地干部群众参加。  这是广元第二次举办“徒步古蜀道,对话翠云廊”活动。自去年9月中旬解锁“徒步游”新玩法以来,广元在古蜀道游玩方式上持续创新。  从人员构成上看,本次活动吸引了更多文艺界、体育界人士,文化旅游、生态康养、户外运动等行业协会代表,以及网络短视频、旅游、徒步博主,还有海外游客也加入“讲古蜀道故事”的行列。  在演绎内容上,除了延续“张飞植柏”“点树交印”等沉浸式表演和“通关文牒”打卡等内容,今年新增了司马错入蜀、张飞战马超等蜀道历史故事,以及蜀道赋诗、三国群英cosplay等传统和流行相结合的内容。  以活动为古蜀道游“代言”,带动效果明显。据统计,古蜀道高庙铺至松宁桥段有2.2公里,近期每天有2000多人次来此游览。  广元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罗全生认为,古蜀道游的“火”,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的稀缺性,二是在保护前提下的活化利用,三是大力的宣传推介和配套服务。”  古蜀道在广元境内绵延近300公里,共有文化遗产点130余处,沿路古道、古关、古城等文化遗产保存完好,尤其是与古道相伴而生的古柏,仅剑阁县境内就有7778株。近年来广元落实“一树一策”“一树一码”等措施,并整修古蜀道个别地段,增加了指示牌、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为徒步游客提供更完善的配套服务。同时,当地还推出3条精品徒步旅游路线,并走进重庆、西安等地推介,不到一年时间,就吸引超20万人次走进古蜀道。流量变“留量”还需培养更多“忠粉”先后四次徒步古蜀道的旅行家吴涛对徒步人数的变化感受直观。长期研究旅游,他对这一变化有着冷静的思考:要考虑如何把古蜀道当前的流量变成“留量”。  参与两次“古蜀道徒步游”活动前期准备工作,广元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规划指导与资源开发科负责人任玲认为,目前广元的“古蜀道徒步游”处于起步阶段,要吸引并留住更多游客,还得从完善配套设施设备做起。  任玲以公共交通配套为例作了解释:“徒步是单方向的,哪怕是自驾来的游客,徒步结束后也需要折返回停车场。”目前,广元开通了部分路段公交车等,但仍无法完全满足游客需要,要提升精准化服务水平,如定制出行服务等。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孙华认为,徒步游客是在蜀道上走着看,就必须解决“动观”和“静观”、走着看和站着看的矛盾,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兴趣爱好、体力情况、时间情况合理安排,设定不同的路线、路段和行走方式,同时做好道路畅通、导游等方面的服务。  采访中,不管是本地文旅工作者还是行业专家学者,都提到了让古蜀道游长火的举措:在加大古道、古树、古关、古桥等保护力度的同时,经常性举办蜀道文化旅游活动,让更多人关心蜀道、参观蜀道,直至培养出一批古蜀道游的“忠粉”。古道焕“新生”政策引导促破圈更新“让人走起来,古蜀道才能‘活起来’。”罗全生表示,在推动古蜀道游中,政府应该回到引导位置,积极做好蜀道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常态化运营等职责则应该交还市场。  具体而言,广元市一方面将积极配合国家、省级文物部门做好“蜀道金牛—蜀道(梓剑昭段)文物主题游径”规划建设;另一方面计划将古蜀道游与当前人们喜爱、热爱的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古蜀道徒步游”常态化赛事等,持续不断吸引游客打卡,让古蜀道更有现代感,助力蜀道文化焕发新生机,规划打造世界级步游道。  近期,《广元市推动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试行)》出台,明确给予旅游民宿项目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补助,新修订公布的《广元市旅游营销奖励政策》也增加了研学旅行等奖励类型。日前,广元还邀请到全国34个省份的120余家旅行社走蜀道,借助旅行社的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介古蜀道游。  古蜀道游的内容还在不断更新。目前,剑阁县即将完成古蜀道龙源段和白龙段两条精品线路共11公里的整修工作,计划于今年下半年适时对外发布开放,届时广元的“古蜀道徒步游”精品线路将从3条增加至5条。  下一步,广元还将陆续推出古蜀道利阆道、米仓道、阴平道等徒步游线路,进一步延伸古蜀道的游览长度,挖掘古蜀道的文化深度。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5-09
(记者 王晋朝)5月8日,全省乡村旅游专题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工作批示要求,为推进全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举措。副省长胡云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四川作为旅游大省,资源禀赋丰富、旅游业态完备,旅游行业尤其乡村旅游加快复苏。随着乡村振兴工作向纵深推进,乡村旅游已成为我省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和路径。  会议强调,各地各部门要围绕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坚持以农促旅、以旅兴农、文旅结合,加快构建“以农为基、以文为魂、以旅为体”乡村产业体系,培育“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乡村业态。要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总体谋划、系统推进,完善乡村旅游要素保障、优化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建立乡村旅游指标评价体系,切实守牢安全底线、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推动全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会上,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对全省乡村旅游工作情况进行了汇报。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自然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农村厅、水利厅、商务厅、省统计局、省林草局等有关负责人围绕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进行讨论发言。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5-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罗青山 张玺 特约通讯员 廖小兵  位于广安市广安区花桥镇消河村的生态肉鸡养殖共富示范基地是浙川(南浔·广安)东西部协作项目——这里,科学饲养手段与智能化系统相得益彰,“公司+业主+农户”的运营模式成果斐然,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带动就业、助力环保,成为养殖业的独特范例。  5月7日,笔者走进该示范基地,首先吸引人的不是现代化鸡舍,而是从扬声器中发出来的悠扬旋律。这是一处与众不同的养殖环境,音乐不间断地在鸡棚内回荡。原来,这是基地采用的一项科学饲养手段,通过播放音乐降低鸡群应激反应,促进其健康成长。  基地的另一大亮点便是智能化的投喂、消毒和温湿度调节系统。投喂系统根据鸡群生长阶段自动调节饲料和水配比与投放量,精准满足营养需求;消毒系统定时启动,确保养殖环境无菌安全。相比传统养殖模式,人工成本节省了约70%。“采用了全自动的智能设备后,我们一个人可以喂养2万到3万只鸡。”业主周亮亮说。  该基地占地30余亩,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790万元修建。基地采用“公司+业主+农户”运营模式,由政府招引的温氏集团提供鸡苗、饲料和技术支持,业主承包鸡棚同时负责日常管理和养殖,农户到基地务工。周亮亮介绍,“我们把鸡喂出来之后公司统一回收,公司付我们管理费用。我承包的4个棚利润在18万元左右。”当地村民李兰兰告诉笔者,她在这里边打工边学技术,等学会了自己也打算搞一个养鸡场。  消河村党支部副书记胡明介绍,目前基地内建有10个鸡棚,养殖的是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黑鸡、瑶鸡、黄鸡等品种。基地每年出栏肉鸡29万只左右,年产值约1200万元,实现纯收入100万元以上。同时,基地还带动了周边约100户农户就业,平均每户年增收约8000元。鸡场建起后不但增加了村上的集体收入,还解决了当地村民就业问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5-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欧阳 特约通讯员 贾明高 文/图  日前,在射洪市香山镇新城坝村蔬菜种植基地,一排排翠绿的菜椒挂满枝头,色彩鲜亮,长势喜人。趁着雨后天晴,荣豪家庭农场业主王先荣组织了几十名村民正在基地里忙活着,采摘、装筐、运输……现场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  菜椒营养丰富、口感鲜嫩,深受市场青睐。眼前这一片近300亩菜椒基地,亩产可达4吨,将会分批次采摘。4月—7月为采摘期,预计今年会有200多万元的收益。菜椒丰收,村民正在将采收的菜椒装车。  “我们主要销往川内各地,以及贵州、重庆、湖北。现在的价格还可以,市场价至少在1元多一斤。”王先荣兴奋地说。  菜椒种植是每年10月开始育苗,次年7月上旬全部采收完。从育苗、栽种、管护到成熟采摘,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当地农户不仅可以得到土地流转的租金费用,还享受到了在家门口就业带来的工资收益。  “我在荣豪家庭农场已经干了4年多,每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也不累,基本就是做点手边活,感觉很好。”正在地里采摘菜椒的新城坝村村民谢刚全说。  近年来,香山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不断引导业主发展市场销路稳、经济效益好的订单农业。如今菜椒种植已成为该镇增收致富“新引擎”,不仅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增收致富的喜悦,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菜椒产业属于新城坝村的主导产业,目前面积有600余亩,不仅解决150个就业岗位,还为村民增加了收入。下一步,我们将拓展规模,壮大特色,让‘发财椒’成为乡村振兴大产业。”新城坝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陈朝甫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5-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梅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时下,正值苦竹笋采摘旺季。5月5日,笔者走进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龙蟠村,在郁郁葱葱的竹林里,一根根厚实肥嫩的苦竹笋破土而出,迸发勃勃生机。71岁的种植大户梁应生每天早早就穿梭在竹林中采挖竹笋。他动作娴熟,手脚麻利,一天下来,要采挖120多斤鲜笋。“按竹笋收购商给的批发价来算,一天至少也要卖上 300元钱。”梁应生算起了经济账。发展竹产业栽一次可连续收获20年  地处纳溪城郊的龙蟠村,平均海拔都在 500 米以上。近些年来,该村“两委”针对村里耕地少、荒山荒坡多的情况,积极将荒坡荒山地利用起来发展竹产业。目前,全村苦竹、毛竹 种 植 面 积 超 过 3000亩。“我们之所以引导村民种植毛竹、苦竹,除了竹子可以卖钱,每年苦竹笋和毛竹的冬笋春笋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甚至超过了竹子的收入,且栽一次可连续收获 20 多年。”该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文海欣喜地介绍说。  面对市场俏销的毛竹笋和苦笋,从2012年以来,龙蟠村在调整产业结构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积极壮大发展毛竹和苦竹产业,并及时引导竹农采挖竹笋增收。“我一共种植了15亩毛竹和苦竹,经过这些年的精心管理,现在已经全部投产。”谈到这些年种竹挖笋带来的好处,梁应生高兴地说,由于儿女们都已外出创业成家,他和老伴选择留在家中,通过精心照料竹林,卖笋所挣的收入不但解决了家里的开支,每年还有4万多元的节余。3000余亩竹笋增收达600万元  过去,龙蟠村的竹笋大多是村民自家食用,也有一部分村民选择卖鲜笋,却因地势偏远、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卖笋难、笋价低,竹笋并没有产生规模经济效益。2012年,在龙蟠村党支部的努力争取和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投入200余万元加上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将通往山上的6.2公里毛坯路硬化成了4米宽的水泥路,畅通了村民下山售卖鲜笋和商贩上山收购的道路。  路通了,近几年龙蟠村党支部又依托该村地处城郊的优势,推出了挖笋、吃竹笋宴等以笋为主题的农事体验活动,家家都为游客准备了锄头等挖笋工具。该活动一经推出,备受城里人青睐。  李文海介绍,由于这几年尝到了游客进竹林体验采挖笋子的甜头,现在村民们加强了对竹林的管护,逐渐形成“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的致富理念,适时为竹林中耕除草、松土、间伐老竹,提高了竹笋产量,也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据不完全统计,今春仅毛竹春笋和苦笋,每亩平均就可采挖1000斤,平均每斤按 2 元计,全村3000余亩毛竹笋和苦竹笋可实现增收600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5-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陈宇)近日,威远县龙会镇龙会村李家湾聚居点一条泥巴路完成了硬化改造。村民何遂林决定拆掉老院墙,在自家门口建起“微菜园”,“住起来舒服多了。”龙会村大变样,得益于威远县因地制宜推进农村面貌改善,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农村面貌改善不仅要改“面子”,关键要强“里子”。在提升基础设施的同时,龙会村还通过“专合社+农场”模式,成片集约化发展枇杷种植,推动产村融合,业兴村更美。  不只是龙会村。威远县通过严格落实“一村一案、一户一策”要求,有效提升农房质量,凸显特色面貌;结合农房安全隐患排查和自建房安全风险专项排查整治工作,全面摸清土坯房底数,明确脱贫户、监测户土坯房数量,采取“拆旧建新、保护修缮、维修加固、限期拆除、拆旧留权、拆旧退权”等方式实施土坯房整治;完善农房功能,改善居住环境,提升村民获得感与幸福感。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5-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官国平 张辉 文/图  当前正是油菜籽、胡豆等农作物丰收的季节,各类秸秆堆放在田间地头、道路两旁,不仅影响村庄环境卫生,也存在极大的火灾隐患。近日,乐山峨眉山市胜利街道接到辖区内居民耿学光反映:“为保护环境,这秸秆不能烧!但又没地方扔,应该怎么办呢?总不能就堆在田里和路边吧!”清运秸秆  胜利街道接到百姓的问题反映后,立即通过“田间议事”的方式,与老百姓进行了深入沟通。经过商议后,决定由胜利街道东胜社区牵头对接环保部门,利用物料垃圾粉碎车将田间秸秆先粉碎,再进行无公害无污染化处理。这样就解决了秸秆既不能焚烧,又没地方丢的问题。  同时,为能够快速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胜利街道还组织50余名工作人员与志愿者,加入到秸秆清运队伍当中。经过两天的“上门回收”,集中收集了10余吨秸秆和废旧垃圾,从根源上解决了秸秆焚烧的问题。  胜利街道主要负责人表示,秸秆禁烧是大事,它不仅有助于减轻大气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更有利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街道将持续打好秸秆清理和人居环境整治“组合拳”,切实将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走深做实,创建美好宜居乡村,提升村民生活品质,促进乡村文明和谐。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5-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稳)“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近日,笔者来到夹江县吴场镇光辉村,诗人杜甫笔下《江村》描写的美景映入眼帘。“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活污水是影响农村环境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精准破题,我们以光辉村为样本,精准把脉问诊,大力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实现从‘污水靠挥发’到‘清水绕人家’的转变。”吴场镇环保办负责人李鹤军说。周围住户较多怎么办 微动力设备集中处理  “我们这里大大小小住了51户人,原来没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大家三天两头都为这家的脏水流到那家去了拌嘴。邻里之间连最基本的和谐都没了,还谈什么和美乡村。”光辉村2组村民陈大姐说。  “此类情况,适用于‘管网收集—微动力设备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治理模式。”吴场镇环保办工作人员肖敏介绍。为此,夹江县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建设一座工艺为“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生态湿地+低污染生物净化膜床”的污水处理设施,配套污水收集管网2622米。光辉村2队51户人家生活污水通过管网收集,再经微动力设备系统处理后回灌农田,缓解了农忙时期灌溉用水压力,将污水变废为宝。周围住户较少怎么办 生态沟集中处理  “我们是四兄弟分家出来修的房子,附近就我们这四家人住。我们房前屋后都有地,一般生活废水就排到地里,不仅不美观,有时候还要把庄稼害了。我们一直想搭伙挖个水池处理生活污水,好节约土地。”光辉村村民雷大哥说。  “此类情况,适用于‘管网收集—生态沟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模式。”肖敏介绍。首先,在规划范围内选取地势较低处,修建生态沟,用入户支管将每家每户厨房废水、浴室废水、洗手池洗菜池废水等灰水引至生态沟。经隔油池过滤网、PP过滤网、水生植物吸附区、砾石过滤区净化处理后,引流至灌溉沟渠中进行资源化利用。这样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方便了农户灌溉,而且生态沟表层种植净水水生植物与村居外观、景观步道相得益彰,大大提升了村庄颜值。目前光辉村有23户家庭通过此种模式解决了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周围几乎没住户怎么办 沼气池+五格化粪池  “生态宜居的队伍不能漏掉一人,像光辉村3组汪大爷家周围只有他一户这种情况比较普遍。而光辉村还有一个特点是,长期以来产业发展以种养循环为主,大多数人屋头都有沼气池。”李鹤军说。  吴场镇根据散户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类施策。对于有密闭化粪池的,安装连接管网将生活污水引流至化粪池,由农户定期对处理后的尾水进行还田资源化利用。对于化粪池有溢流口的情况,根据农户意愿进行密闭改造,若农户不愿进行密闭改造则通过地埋引流管的方式,将溢流液引流至附近生态沟,经生态净化后还田。对于没有化粪池的情况,结合乡村振兴“厕所革命”,对已有旱厕进行五格化粪池改造,通过连接管网将生活污水接入第四格沉渣池沉淀,再经第五格湿地池过滤后进行还田利用。  目前,光辉村390户农户生活污水得到了有效治理,治理率达86%。“下一步,我们要将光辉村生活污水处理经验上升为‘吴场模式’,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李鹤军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5-0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文/图  一个名为“苏梦5号”的小西瓜新品种,因为具有早熟、脆甜、果形漂亮等优势,正逐渐受到省内种植户的喜爱。  5月6日,在成都市新津区兴义镇先主寺村西瓜种植大户蒋友全的瓜棚里,一个个圆滚滚的“苏梦5号”匍匐在地,已至成熟期。已经成熟的“苏梦5号”。  “这个‘苏梦5号’我去年才只有2亩,今年就扩种到了33亩。”蒋友全高兴地说,“这个瓜早熟,比我过去种的老品种早上市1周左右。而且,它还是大红瓤、皮薄、脆甜,坐果好,果形好。采收期也长,从4月下旬可采到9月下旬。去年,亩产达到了7000斤以上,批发价是2元/斤;今年,4月底上市的头茬瓜,卖到了3元/斤。价格都比老品种高出了0.2—0.3元/斤!”  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研究员房超介绍,“苏梦5号”是国家西甜瓜体系淮安站育成的优质早熟小型西瓜新品种。从3年前开始,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在简阳市、彭州市、成都市新津区进行引种筛选,发现“苏梦5号”适合在四川进行大棚早熟栽培,具有耐低温弱光能力强,早熟、坐果能力强,品质好、产量高等特点。“抗病性和抗逆性都比较好。而且,在3月份就能坐果,坐果比其他品种好,采收期长达5个月,亩产可上万斤。”  于是,房超的团队将“苏梦5号”推荐给了四川贝迪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进一步在种植户中示范、推广。  四川贝迪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世孟说:“一个新品种,我们要推广之前,主要看三点:一是适应性,‘苏梦5号’适合四川低温寡照、阴雨天较多的气候。二是栽培的成功性,‘苏梦5号’的抗病性、抗逆性都还不错。三是商品性,通过试种,我们发现‘苏梦5号’外形好,商品性佳。”  李世孟顺利拿到了“苏梦5号”西南区代理的资格。从2021年开始在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地进行推销,种苗从一年仅售几万株增长到了200万株。李世孟说:“目前,在四川的西瓜产区几乎都有种‘苏梦5号’的。只要种过的,都觉得好。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这个品种有啥明显的不足。”  自从去年蒋友全等种植户在新津区率先种植“苏梦5号”之后,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周围种植户纷纷前往观摩,有的从去年底就种上了“苏梦5号”。  “我去年就考察过‘苏梦5号’,感觉它入口化渣,甘甜爽口,回味无穷。在同样的环境下,它还比我过去种的老品种能早熟一周左右,这样,就可以卖个好的价格。”新津区宝墩镇狮子村业主吴润洪说,“我去年底就种了20多亩‘苏梦5号’,到4月19日就上市了,地头价都卖到了3.5元/斤。地头价都卖到3元/斤以上的西瓜品种,可少得很哦。”  吴润洪估计,“苏梦5号”在长达5个月的采收期内,只要风调雨顺,亩产上万斤没有问题,亩产值也可达两三万元。除去他新建棚亩投入1万元左右的成本,效益还是不错的。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5-0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 文/图  打开系统,猪舍湿度、温度等数据一目了然;轻点鼠标,猪饲料实现定点定时投喂。在凉山州德昌县巨星办公大楼3楼电脑上,德昌巨星总经办主任王伟给记者进行了实时操控。4月初,总投资30亿元、满产后可年出栏生猪100万头的智慧养猪园区正式投用。  四川省畜牧总站高级畜牧师刘一辉介绍,该园区是四川单体规模最大的一体化生猪养殖项目。项目有何智慧之处?项目对当地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近日,记者来到园区进行了探访。德昌巨星智慧生猪养殖现代农业园区全景图。智慧物联网控制养殖参数  来到园区所在地——德昌县德州街道大坪村,占地面积1450亩的7栋现代化猪舍矗立半山腰。  “只能在外面看看,不能进去哈!”在金桔基地旁边,德昌巨星智慧园区项目工程负责人刘一平指着远处的隔离墙说道。4万头种猪,刚刚入住这里。智能养猪场运用了先进的工业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智能化、自动化控制。  智慧化体现在哪里?从饲料原料进入园区、成品饲料运输、小猪喂养,到水、电、网等设施,都由每栋智能猪舍的中央控制室远程操控。每天,定量的饲料、饮水会通过自动料线和管道送到饲料槽,而猪群产生的粪便也有自动清粪系统打扫清理。每栋猪舍的智能生产管理系统,还可自动监测、调整猪场内的风速、温度、湿度等数据。电脑显示屏上,实时记录着生猪的饮食时间、饮水量等。一旦猪只有异常表现,园区智能化管理系统就会精准捕捉,工作人员会及时采取措施。通过集中统一管理、分析研判参数,能保证生猪吃好、喝好、睡好。  生物安全防控是养殖企业的生命线。园区配置了智能化检疫设备,所有进入园区的车辆、人员和设备都要经过严格的防疫检测。园区还根据生物安全等级严格实行净污分道、分区管理,降低生物安全风险。  在环境保护方面,猪场通过干清粪工艺、全方位多层次的节水设施设备,集中处理外排气体,做到无污水、无臭气、无蚊蝇。“进入园区的每一滴水,都将进行过滤处理。”王伟告诉记者,这些举措能有效防范各类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意义联农助农稳产保供  “相较传统养殖模式,项目可节约用地约 90%,实现了从生产到出栏的高度集约,用地节约,效果明显。”德昌县农业农村局融合发展与农业园区股负责人刘俊认为,项目有效带动了当地及周边发展,联农助农效益正逐步显现。园区用工优先照顾当地脱贫户,人均收入可实现每月5000元以上。园区满产后,将为720余名当地百姓提供就业岗位。  项目所在村、农业生产等也将从园区发展中受益。大坪村党支部书记告诉记者,项目建设直接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方便了村民出行,助力了当地发展。基地内,园区采用“养殖—有机肥—种植”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随处可见刚刚种下的金桔幼苗。王伟表示,园区计划今后将粪便进行有机发酵后提供给周边村民,提升耕地肥力,提升粮食作物产出。  按照生产计划,园区今年11月将产出第一批猪仔。明年满产后,园区每天可向市场供给健康生猪2000余头。“项目对全省生猪稳产保供、增加优质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刘一辉如此评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5-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周天宇)5月6日上午,在雅安市名山区万亩粮经现代农业园区内,3台收割机轰鸣着在田间来回作业,抢抓农时收割成熟的油菜。  伴随着隆隆的响声,农机手驾驶着履带式收割机,将一茬茬饱满的油菜割入机箱中,油菜果壳和油菜秸秆则被收割机碾成碎片,从尾部喷出,均匀地撒回田地,成为生态肥料。收割机收割油菜  “油菜籽已经达到成熟期,趁着天气晴好,我们从5月6日开始收割,3天时间就可完成抢收任务。油菜籽产量大概有80吨,预计榨油4万多斤。”现场管理人员姚青邦介绍。  据了解,在1200余亩油菜籽完成收割后,这些田块将进行耕地翻种、水稻插秧,同时将采取轮作种植模式,充分利用土地、减少化肥使用量,实现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和高效化。经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后的耕地“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通过平整土地、将零散土地聚合成大地块,实现田、土、水、路、电、技、管综合配套,将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下一步,名山区将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5-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汪邦坤 李静洁 何建平)麦浪翻滚,金穗飘香。眼下,绵阳市游仙区15.9万亩小麦陆续进入成熟期,农户们抢抓晴好天气,开镰收割,田间地头呈现出一片热闹的丰收景象。  在游仙区仙鹤镇金柏村帽儿山,放眼望去一片金色麦田,微风拂过,麦穗摇曳,麦浪滚滚。4台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在麦田里来回穿梭。  一簇簇小麦被卷入收割机仓,收割、脱粒、除杂一气呵成,沉甸甸的麦穗摇身一变成为颗颗饱满的麦粒。金色麦粒倾泻而下,一辆辆运粮车满载而归。  今年72岁的全国种粮大户唐以全,看着自己的小麦被收割,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我种了2000亩小麦,估计亩产可以达到800斤,总产量能达到160万斤,预计收入在200万元左右。”他说。  据了解,唐以全从事农业生产已有50多个年头,农业机械化也早已成为他种粮的最大“帮手”。  “我们今天开始收割,用了4台收割机,之后还会陆续增加收割机数量,估计最高峰一天会有10台收割机下地,计划10天内完成全部收割工作。”唐以全介绍,收割后的小麦会全部进行烘干处理,之后上交国家粮库。“现在国家有补助,粮价也有保护价,总体来说,我们的收益还是比较可观。”  游仙区作为产粮大县,今年全区小麦种植面积达15.9 万亩,预计产量可达5.52万吨。为保障小麦收割工作顺利开展,该区农业农村局农机中心组织调配780台联合收割机下田作业,力争5月中旬完成全区所有小麦的收割任务,确保小麦颗粒归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5-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书浩)花香变油香,油菜收割忙。5月7日,巴中市平昌县南天门管委会红山村的油菜已大片成熟,饱满的菜籽角挂满油菜秆,农机手正驾驶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  随着收割机齿轮转动,一株株油菜被快速投入机器,完成收割、脱粒、分离等工序,油菜籽则通过卸粮口源源不断地涌进车斗中。油菜壳、油菜秸秆被自动粉碎成细末,均匀抛撒在田间,实现秸秆还田。农机手驾驶收割机在油菜田来回穿梭  “我们采用机械化收割,相比传统人工收割的效率要高上几十倍,10多分钟就可以收完一亩。”农机手唐仕红介绍,传统人工收割2个人一天才收一亩,机械收割一天就能收50亩到60亩。  机械化收割油菜,不仅可以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等工作,还能实现菜籽壳均匀还田,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农民节支增收。  “今年收成很好,昨天收了52亩,收获近1.8万斤菜籽。”四川平昌金福康粮油科技有限公司农技师方强介绍,该地油菜平均亩产300余斤,最高单产可达600余斤。按照目前的进度,每天可收割油菜150余亩。  油菜籽源源不断地从田地里收割回来,大量的油菜籽如何晾晒?为保障菜籽晾晒质量不受天气影响,该公司新购入2台烘干机,一天可烘干油菜籽40吨。“我们根据作物的含水量来设置作业时间,平均15小时可烘干一批。”该公司烘干区负责人马仕俊说。  油菜是红山村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为保障粮油生产高产高效,该村采取平台公司、村集体、农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四方共建”+农业农村部门技术服务支撑模式,配备气象、虫情、墒情、苗情等智能监测系统,促进粮油生产现代化、智能化、高效化发展。巴中市平昌县南天门管委会红山村的油菜已大片成熟  “目前已进入大忙季节,辖区9000余亩油菜正积极抢收。有了机械化农机的助力,很快就能完成收割工作。”南天门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任新平介绍,油菜收割后的旱地将全面推行夏玉米和高粱种植,水田则“无缝衔接”水稻种植,确保种满种尽,保障粮食安全。  据了解,今年平昌县共种植油菜43.4万亩,目前收割工作已完成50%,预计本月内可全面完成。近年来,该县聚力打造“优质粮油+巴山肉牛”现代农业园区,坚持以农业公司为引领,大力推行农机社会化服务,着力构建集烘干、仓储、粮油加工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目前,全县已有农机专业合作社12个、各类农用机械装备13万余台(套),其中大中型农机300多台,覆盖耕、种、防、收、灌溉等各环节,机械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5-09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为了解农村消费环境现状、发现消费中的问题和痛点,为促进农村消费提质升级提供参考依据,近期,成德眉资四市消委会联合开展了农村消费环境评议调查,并于5月7日发布农村消费环境评议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购物便利性和售后服务不足,物流配送欠发达,电商服务欠缺”是农村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另一大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问题是“农村消费者观念和行为制约因素”。  本次评议调查针对成德眉资四市的174个行政乡镇、327个行政村,有效样本1921个。报告显示,在百分制下,成德眉资四市的农村消费环境满意度的综合得分为80.62分,总体表现良好。成都市得分为79.80分,德阳市得分为81.56分,眉山市得分为76.73分,资阳市得分为85.27分。受访者对“违法事件的打击”“购物方便性”“产品种类的丰富度”“申诉举报的渠道”等比较满意,“虚假夸大宣传的管控”“网络信号”这两方面的满意度相比其他方面低。  调查发现,“购物便利性和售后服务不足,物流配送欠发达,电商服务欠缺”是农村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部分受访者表示,由于居住地区的地理位置偏远,物流配送尚未完全覆盖,在农村难以享受到便捷的快递服务,还有的虽设有快递网点,但营业时间不确定或长期处于闭店状态,影响了购物体验。极少数受访者因不识字或没有手机,无法接收快递网点的电话或信息通知,需要自行前往快递网点询问物流信息,另外,出现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农村消费者观念和行为制约因素”是通过调查发现的制约农村市场发展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消费专家分析认为,农民受传统的消费观念影响,习惯于节俭生活,同时由于文化程度较低,缺乏科学消费理念和知识,易上当受骗,一些农村地区的市场环境较差,商品和售后服务质量问题频发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使农民感到消费信心不足。  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成德眉资四市消委会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对农村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现象,维护农村市场的正常秩序;加大消费教育、强化监督执法、推动消费升级、提供专业服务,引导农民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理念,保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建议鼓励多元化的商业业态进入农村,鼓励物流企业扩大经营范围,深入农村开展物流技术培训,加强农民电商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广电商示范案例等。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5-0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文/图  5月8日,在三台县建平镇,四川农业大学和三台县农业农村局承担的四川省油菜产业集群项目——“油稻轮作模式下油菜机械化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经专家组田间验收,专家组认为该地区示范的稻茬油菜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先进、实用,建议进一步推广。  当天,专家组现场进行了测产,亩产为234.78公斤,最高产量达到240公斤。验收现场  据了解,这一佳绩得益于“油稻轮作模式下油菜机械化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在三台开展的示范。近两年来,项目组组建了农业机械、油菜栽培和育种相结合的科技攻关创新服务专家团队,筛选并推广适宜机械化生产的“川油 81”“川油101”和“绵油51”等耐密抗倒高产油菜品种。研发的2BYFQ-6型气送式油菜精量联合播种机在三台县推广应用,实现一次性完成开厢沟、旋耕、播种、施肥,达到以密控草、以密保墒的作用,抵御了湿害和冷害天气。同时,应用推广“油菜联合精量播种、无人机施肥植保、机收减损”为核心的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节本增效达20%以上。  “今年,我们在这里的核心示范面积由去年的三五十亩扩大到了300亩以上!示范的品种除主导品种‘川油81’外,还增加了‘十四五’生物育种育成的重大新品种‘川油101’‘绵油51’,其中‘川油101’抗倒性强、能抗根肿病,‘绵油51’抗倒伏、稳产性好、含油率高。”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吴永成说,“而且,今年的有效密度由去年的 2 万~2.5 万株/亩提高到了3万~3.5万株/亩,进一步体现了密植能增产、控草、适宜机收的特点。”  四川农业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雷小龙说:“这是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集成示范。除新品种外,我们采用的2BYFQ-6型气送式油菜精量联合播种机,一次性就能完成开厢沟、播种、施肥、浅旋等工序;同时,运用了油菜抗湿联合播种、机播全苗壮苗、无人机施肥植保、化控+联合机收减损等关键技术。这是良田良种良法良机配套的综合结果,是油菜全程机械化新质生产力的体现。”  三台县建平镇邦福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邦福连续两年参加了示范,得知测产结果,他高兴地说:“我从2012年就开始种油菜,但过去都是人工播种、人工施肥,均匀度不好,亩产能有150公斤都不错了。自从2022年9月、10月,我采用了2BYFQ-6型气送式油菜精量联合播种机,就发现种子和肥料不仅可根据土壤的干湿情况进行控制,做到精量播种,而且种子和肥料都整得很均匀。去年,平均亩产就达到了210公斤。今天这个结果也就在我的意料之中了。”  专家组根据现场考察和测产结果建议,在四川省内主要油菜种植区,进一步扩大“稻茬直播油菜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的示范推广面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5-0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5月7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天府良机”薄弱环节关键技术装备“揭榜挂帅”项目榜单,面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优势团队开展挂帅揭榜攻关。  据悉,该项目榜单是根据《四川省加力补齐农机装备短板加快打造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天府良机”行动方案(2023—2025年)》(川办发〔2023〕42号)文件要求,深入实施“天府良机”行动,旨在聚合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各方力量,加力补齐农机装备短板,合力提升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  项目榜单以“需求牵引”为原则,着眼于农业急需、农民急用,立足于解决农机化领域“卡脖子”问题,从《四川省农机装备需求清单(2024—2026年)》中筛选出5个项目,分别为:轻简履带型玉米收获机(2~3行)熟化推广应用攻关项目、旱地多功能施肥播种机研发攻关项目、轻量化低损广适割台研发攻关项目、林竹采伐及运输装备熟化推广应用攻关项目、空地一体丘陵山地农机协同作业系统研发攻关项目。  揭榜方资质方面,要求揭榜方须为省内有能力解决榜单任务的高校、科研院所、农机推广机构、农机制造企业、农业农村部门等单位。  值得注意的是,项目榜单鼓励产学研推用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揭榜。要求创新联合体须包括省内有研发制造实力的农机制造企业,原则上为农机产品头部企业(包含整机及农机零部件),应长期从事农机生产。  资金支撑方面,省级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支持开展“天府良机”薄弱环节关键技术装备攻关,其中轻简履带型(高效)玉米收获机(2~3行)熟化推广应用攻关项目投入资金400万元,旱地多功能施肥播种机研发攻关项目投入资金460万元,轻量化低损广适割台研发攻关项目投入资金160万元,林竹采伐及运输装备熟化推广应用攻关项目投入资金350万元,空地一体丘陵山地农机协同作业系统研发攻关项目投入资金630万元。  据悉,本揭榜项目实施时间原则上为1年,完成各项揭榜任务和资金支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5-0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乡镇政府负责农村住房建设的监督管理服务工作,村民不得擅自变动住房主体和承重结构,农村住房不得随意改变用途……5月8日,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举行了《四川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修订)》(以下简称《办法》)政策宣讲会,对农村住房建设的新规定、新要求进行了介绍。  提升农村住房建设品质,是回应农民群众期盼、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举措。新修订的《办法》,科学界定了适用范围,厘清了部门权利职责,规范了农村住房建设活动,强化了监督管理,有许多新内容值得关注。比如,在建设审批上,《办法》特别指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推动建立农村住房规划、用地、设计、建设、使用等全过程管理制度;在安全监管上,各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定期对农村住房建设开展监督检查,也规定了住建、村委会等的相应职责范围。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处处长何国林认为,这些根据实际调整的规定,让农村住房建设全过程各部门的责任更清晰,也更容易形成工作推进合力。  村民施工和改扩建农村住房,安全如何保障?《办法》明确,新建农村住房应有规范的施工图,或选用政府免费的农村住房设计通用图集,由培训合格的乡村建设工匠或具有执业资格的建造师或者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建筑施工。竣工后,乡镇政府安排人员到现场对是否符合用地、规划、安全防护等进行核实验收。验收合格后,村民方可使用房屋,并申请办理不动产登记。在房屋的安全使用责任上,《办法》规定,农村住房所有权人不得擅自加层、擅自变动住房主体和承重结构等;农村住房不得随意改变用途,转为经营用途的必须取得相关经营许可。《办法》还提出,培养乡村建设工匠,切实提升施工人员技能和从业素质,有效解决村民寻求指导“求助无门”的现实问题。  在完善农村住房保障服务方面,《办法》也明确了一些奖补措施。比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制定支持农村住房建设的补助政策,对选用政府免费提供的通用图集等情况的农村住房给予一定补助。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计财处处长张波告诉记者,以前的《办法》中没有这个政策,修订过程中,将最初的“应该”改为“可以”,实现了奖补政策从无到有的变化。“这一细节更加彰显了我省希望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引导村民规范建房的信心决心。”他说。  据初步估计,全省每年约有10万栋新修的农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田文表示,新修订的《办法》就是要加强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推动农房建设从“无序建设”向“规范施工”转变,从源头上保障农房建设质量,让农民朋友住上安全房。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5-09
(林巧 记者 毛春燕 李弘 文/图)“庆油8号油菜产量212.3公斤/亩。”5月7日一早,隆昌市农业农村局粮油股股长魏林通过电话告诉记者测产结果。不久前,在4月29日,内江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省、市专家,对隆昌市2023年产油大县建设“天府菜油”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油菜绿色高效生产进行了田间现场考察和产量验收。成片丰收的油菜当日的测产中,专家组选择长螺村100亩田块进行两段机收测产,测产品种为庆油8号。油菜收割机首先上场,将9成熟的油菜成片收割到一侧,联合收割机再将之前割倒的油菜“吃”进去,身后吐出的油菜秆碎屑直接还田。隆昌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邱生花介绍,4月28日晚下了大雨,部分油菜出现了倒伏状况,通过现场实割、脱粒、去杂、称重、测水等环节粗略计算出粮食产量,为获得更精准的产量数据,在天气晴好时,将油菜籽进行晾晒后再测重,以保障油菜数据可靠。“‘庆油8号’,矮秆耐密,抗病抗倒,优质高产并且宜机收。”通过现场验收,专家组认为,隆昌市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采用高密度种植节本增效、前茬秸秆还田、两段式机收等技术,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建议加大推广力度。“今年天气好,油菜结荚多,颗粒饱满,产量可观。”邱生花介绍,种植油菜,开花期可供人们踏青观赏,成熟期可收割菜籽榨油增收。水分检测近年来,隆昌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大力推广“油菜玉米(高粱)”轮作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粮油提产增收。“今年隆昌市油菜种植面积达18.5万亩,通过实施轮作休耕,统一优质品种,主推配方施肥、机械直播、绿色防控等轻简高效实用技术,现正值油菜成熟收获期,全市油菜产量总体好于去年。”邱生花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5-0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