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高菁 张敏 记者 李全民)“以‘家风’带‘乡风’,以‘家风’促‘作风’,以‘家风’建‘新风’。”6月16日,朝天区云雾山镇中坝村举行第二届“践行好家训  传承好家风”乡风文明表彰大会,旨在营建修身自律、崇德向善、礼让宽容、家庭和睦的道德风尚,为推进创建“和谐、富足、干净、舒适”的特色中坝村提供精神动力。据了解,此次乡风文明表彰大会对具有典型性的好儿媳、好公婆、好邻里、创业致富能手、勤俭持家能手、最美庭院、爱岗敬业干部、党员先锋模范8类荣誉19名先进模范进行了表彰,并对他们的事迹进行了展播。“评选活动历时3个多月,通过组织召开评选会议,制定评选标准,并邀请村内党员干部和群众组成评审委员,带领驻村工作队多次深入农户调研核查、整理事迹,最终确定了获评名单。”作为两届乡风文明评选活动的组织者,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派驻中坝村第一书记董中垒介绍,中坝村把文明乡风、移风易俗作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切入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用榜样的力量传递正能量,树立崇德向善的精神坐标,经过大家两年的努力,中坝村的乡风文明建设有了“镜子”可照、有了“尺子”可量、有了“标尺”可比,实现了“选树一批,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家有好家训,户有好家风,村有好乡风”的格局业已形成。用勤劳的双手实现致富梦想,今年51岁的中坝村四组群众王义邦,夫妻二人均身有残疾,但他们身残志坚、不等不靠,在家积极发展种养殖业,种植玉米、粮油作物7亩多,年出栏生猪30多头、土鸡50余只,年收入超过10万元,获评“勤劳致富”先进典型。“得到了这个荣誉,我特别高兴,感觉腰杆更直了、底气更足了”,王义邦笑着告诉记者,今后,他更要当好表率,和乡亲们一起勤劳致富。当天,还举行了“博雅助学金”发放仪式,为17名学生分别发放了500元、1000元不同等级的助学金。“博雅助学金”由中坝村帮扶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和朝天区财政局提供,用于鼓励和帮助云雾山镇大、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据统计,从2021年起至今,“博雅助学金”共计向中坝村28名学生发放助学金2万余元、向云雾山镇小学学生发放助学金1.4万余元。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之举。近年来,云雾山镇以淳朴乡风引领乡村振兴,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在全镇形成了家风文明促进乡风文明、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爱心互助促进孝亲敬老的良好氛围,抒写了新时代下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的文明画卷。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6-20
(杨文波 曹宇 记者 侯东  文/图)为宣传展示非遗花灯的文化之美,营造全社会走进非遗、关注非遗、重视非遗的良好氛围,6月18日,剑阁县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剑阁县首届白龙花灯惠民展演在下寺镇天一世纪广场举行。活动现场热闹非凡活动现场热闹非凡,各式各样的花灯色彩艳丽、姿态灵动,火红的狮子随着队员轻灵舞动,时而憨厚可爱,时而霸气外露,动作千姿百态,形象传神;一条条长龙气宇轩昂,伴随着铿锵的锣鼓,上下翻腾,栩栩如生,引得众多市民驻足观看。一条条长龙气宇轩昂白龙花灯是川北花灯的代表,四川省四大花灯之一,200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白龙花灯的韵味在于“耍”,以花灯为主要道具,以“灯阵”为表演形式,以综合大型的广场群舞为手段,以民众自娱自乐为目的,演出过程中“灯不离手”,演出时长可达数小时。剑阁县现有花灯队20余支,表演人员1000余人,本次集中展演共有12支花灯队伍同台竞技,评委将对各个队伍精神状态、外观形象等进行综合评分,最终评选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这次在县上惠民展演不仅展示了我们花灯的这个面貌和艺术,还为所有的团队提供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花灯艺术水平的机会,把这民间的文艺弘扬传承光大。”白龙花灯传承人王明说。近年来,剑阁县高度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统筹推进我县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现有各级各类非遗66项,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1项,非遗项目总数居全市首位。“通过集中展演,让各支队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提高表演能力,让白龙花灯这项非遗进一步发扬光大,同时我们将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进乡村等,做好非遗+旅游,为乡村振兴贡献强劲文化力量。”剑阁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局长王清平表示。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20
(张建芳 胡先映)雨后的金坪镇青叶社区村山上,空气格外清新,漫山的李子树已经结出了饱满的果实,带着些许露珠,散发出诱人的香气。随着摘下一颗,不用水洗,果子已被雨水清洗得十分干净。咬下一口,清脆的声音从口中发出,甘甜可口的滋味顿时触动了全部的味蕾。李子成熟3月开花,6月结果。6月中下旬,正是青叶社区村李子成熟的时节。早上10点,青叶村李子园中,当地村民正在忙碌地采摘李子,全然不顾树上积存的雨水将衣服弄湿。不一会儿,树下的桶中已经装满了李子。陆续有村民骑着摩托车、开着面包车前来,将装好的李子拖下山去售卖。唐昌华是当地的李子种植专业户,栽种李子已有三十年时间了,目前,他的李子种植面积已达100余亩。今年,预计亩产李子2500斤,实现年收入70余万元。“今年李子产量很好,光照充足,口感也很好,一斤可以卖到13元左右。”唐昌华介绍,“目前,已经预订了一万多斤出去了,最贵的蜂糖李达到了80元每斤。”唐昌华表示,他已经为自家李子申报了绿色食品认证,同时通过网络、客户介绍、现场采摘、到集市售卖等方式进行销售,,李子已经供不应求了。不仅如此,他还带动当地村民种植李子2000亩,实现人均增收3000-5000元。在青叶社区村,家家户户几乎都种植了李子。该村李子种植面积2500余亩,总产值预计1200余万元。品种有大白李、蜂糖李、五月脆等。“2019年,我们向上争取到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100万元,发展李子500余亩。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98万元,收益24.6万元。今年预计收益40余万元。”青叶社区村党总支部书记、主任王时刚说。据了解,金坪镇依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种植早茶、竹樟、油茶、小水果等,小水果包括枇杷、李子、桂圆、梨子、杨梅、蓝莓等,实现综合产值4500余万元。为了让小水果产业积极健康发展,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柱,该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开展技术培训、举办采摘节,通过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该镇副镇长何蓉表示,下一步,金坪镇将继续依托优势产业,在农旅融合上下功夫,打造高标准农田,实现稻虾共养。让游客在采摘水果的时候又能体验小龙虾垂钓。同时,继续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据了解,6月22日至7月22日,金坪镇将举办第七届李子采摘节。期间,市民可自行到青叶社区村李子基地游园采摘。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6-19
6月16日,自贡西城第六届荷花文化旅游活动在贡井区建设镇五彩荷园景区拉开帷幕。6至8月,该区将在线上线下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展示贡井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建设成果,更好服务游客,促进全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清风习习,碧叶连天。五彩荷园50亩观赏荷花已枝繁叶茂,正待陆续绽放。游人结伴而来,有的悠然信步,有的精心留影,搭配水雾系统和打卡拍照点配置,更添几分情趣。近年来,贡井区着力推动以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的乡村旅游发展,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全力构建“一城一廊一园三区三带”为支撑的全域旅游布局,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优势和基础。本届自贡西城荷花文化旅游活动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市商务局指导,贡井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建设镇人民政府主办。以“魅力西城·荷你有约”为主题,在今年6至8月,线上开展抖音互动、网上订购;线下则主要以碧水荷景为核心,开展宣传推广活动,以及荷园摄影、书画展、旗袍秀、捉泥鳅、钓龙虾、抓鸡等主题活动,让游客在文化互动和参与中获得精神享受,乘兴而来,满载而归。(供稿:贡井区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6-19
(记者 高杲)近日,在2023年“5·19中国旅游日”资阳市主题活动暨“资足常乐”文旅推介活动上,资阳以“安逸四川·相遇资阳”为主题,对外推介了5条精品旅游线路,涉及圆觉洞、陈毅纪念馆等多个景点。  资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李炜表示,希望通过这5条精品线路,叫响蜀人原乡、石刻之乡、红色帅乡等资阳文旅名片,挖掘区域文化内涵,培育文旅消费市场,为地方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注入更强动能。近日航拍的位于资阳市雁江区的天府花溪景区。 吴昊江 摄深挖资源,擦亮文旅强市招牌  5条精品旅游线路分别是“遇见石刻唐风宋韵”“遇见乡愁 邂逅田园”“遇见帅乡 红色热土”“遇见成长 研学之旅”和“遇见美食 有‘资’有味”。“发布这些线路的目的在于擦亮资阳文旅强市的招牌。”李炜说。  资阳文旅资源丰富,全市有古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点18988处,旅游资源点3507处,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点601处。但在李炜看来,资源优势背后,却隐藏着转化“变现”力度不足的尴尬。  以安岳为例,当地现有唐宋时期摩崖石刻造像10万余尊,安岳石刻“古多精美”的特点全国罕见,但很多外地游客提到石刻时,只知有大足,不知有安岳。“究其原因,是当地旅游特色还不够明显,品牌还不够突出。”安岳县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该如何破局?资阳在寻找自身特色。比如,安岳石刻是中国中晚期石窟的最后遗存和中国南方石窟的重要代表,毗卢洞北宋紫竹观音被誉为“中国最精美的观音经变像”,玄妙观拥有唐代四川地区最典型的佛道合龛石刻群;资阳市雁江区享有“中国长寿之乡”的美誉,辖区内保和镇晏家坝村获评四川省天府旅游名村,黄谷村入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思路由此清晰——资阳通过深挖唐宋石刻、水库湖泊、美丽乡村等文旅资源,塑造区域文化旅游品牌,打造红色印记、和美乡村、石窟石刻、研学探秘等精品路线,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串珠成链,把握融合发展机遇  记者注意到,这些线路并非各区县“单兵作战”——雁江区、乐至县、安岳县等地的文旅资源通过线路分别串联起来,呈现出区域协同、抱团发展的态势。  比如在“遇见石刻 唐风宋韵”线路中,既有位于雁江区半月山大佛,也有安岳县的圆觉洞等景点;而在“遇见帅乡 红色热土”中,既有来自乐至县的陈毅纪念馆、陈毅旧居等点位,也有安岳县的文家寨等。  “这是为了突出特色,放大资源优势。”资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曾中表示,整合成线路后,更有利于共同开展文化交流和招商宣传活动。  除了在量上做加法外,资阳还在质上做乘法。在安岳县卧佛镇卧佛村,围绕“石刻+”,一个集旅游、会议酒店、考古研究、商业物流于一体的禅养旅居度假目的地正在打造成型。  “在全力提升文旅特色辨识度的同时,我们还努力拓展形成‘文旅+’产业。”曾中表示,以资阳丰富的自然、文旅资源为基底,当地推进城旅、文旅、农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文化创意、文化娱乐等业态,让文旅资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释放更大潜力。  此外,当地还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资同城化发展、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等机遇,积极推动和成都都市圈以及重庆市大足、荣昌、潼南等地区的合作,共同打造成都东部精品线路、川渝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和川渝石窟走廊,加快打造旅游产业生态和产业集群,着力建设成都都市圈近郊游目的地。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6-19
(记者 程文雯)6月18日,2023“甜城湖·绿水青山”中国休闲运动首届挑战赛暨内江第十一届大千龙舟文化节开幕式在内江甜城湖畔举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莉出席并宣布开幕。  活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关于加快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要求,将端午传统文化与巴蜀特色文化有机结合,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上,舞狮、武术、川剧、资中木偶戏等民俗展示和水上表演、观众席方阵表演等节目精彩纷呈。《甜城湖上好风光》《心有所蜀》《甜城内江有点甜》等一批内江特色原创文艺作品集中展演。参加500米直道竞速赛的16支龙舟队分为4组展开激烈角逐,甜城湖两岸,上万名观众现场观赛。  据悉,今年的大千龙舟文化节将持续到7月2日,举办运动、文化、经贸、体验4大类共12项活动。除了丰富多彩的民俗体验,还将举办“中国甜食之都”内江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推进会、内江市甜城风物展、“让世界爱上内江甜”大型演唱会、首届甜蜜消夏啤酒节等文旅经贸活动,进一步释放消费活力。2023“甜城湖·绿水青山”中国休闲运动首届挑战赛也将于6月20日举行,着力打造“体育+旅游”品牌赛事,助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6-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徐灿红 记者 刘佳近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成都举行2023年第八届凉山彝族火把节暨夏季清凉凉山游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  本届活动以“清凉夏日燃情火把·领略彝风玩转凉山”为主题,以“文化搭台、旅游牵引、经济腾飞”为目标,以开展火把狂欢夜等系列活动为载体,着力提升凉山形象、打造凉山品牌、推动文化创新,最大限度扩内需、促消费,让“凉山文旅”这块品牌更加鲜明、更加闪亮。  活动将于2023年7月20日—8月30日举行,其中8月10日在主会场西昌举办开幕式和火把篝火狂欢夜,各县市分会场联动开展系列民俗活动,民族文化与经济活动相结合,活动充满民族特色。  本届凉山彝族火把节传统活动是重点,包括周周火把节、广场舞展演、精品剧目展演、开幕式暨火把狂欢夜、彝族传统选美等5大主题活动。  本届火把节活动还包括大凉山美食大赛(西昌美食季)、“游遍凉山”精品旅游线路推介、招商引资推介会等三大主题活动,借火把节促进经济发展。  据了解,今年也是凉山时隔8年再次举办全域火把节系列活动,是凉山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覆盖范围最广的惠民活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6-19
(梁潼 钟正有 记者 闫新宇 文/图)6月1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的“继光故里 四季村晚”2023全国“四季村晚”夏季示范展示活动中江会场在此举办,活动通过多个线上平台面向全国观众进行同步直播。继光湖景区此次活动围绕中江风味、乡村有个宝、乡村有传承、局长说文旅等内容,通过特色文艺节目、乡村好物展示、旅游推介等形式,深入挖掘展示中江县文化资源和乡村旅游资源,生动呈现广大农村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硕成果,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文艺表演现场,歌舞《苕坡村的故事》、舞蹈《李子熟了》《遇见龙台遇见你》《英雄儿女心向党》等富有中江本土特色和情怀的节目轮番上演,收获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好物推介官推介本土特产此外,互动访谈环节《乡村有个宝》更是将现场气氛带向高潮,“中江挂面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制作工艺特别有讲究,大工艺18道,小工艺72道,是餐桌上的非遗……”中江挂面传承人钟巧林娓娓道来,让现场和镜头前的观众细细感受中江挂面的独特魅力。该环节中,来自各领域的好物推介官还对中江花石、中江丹参、八宝油糕、稻虾米、菜籽油、桑叶茶等中江本土好物进行了推介,物产富饶的大美中江更加深入人心。中江是全国“双百人物”、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故乡,历史文化悠久,人文风情独特,历来有“青山翠叠、三江织城、隋刹宋塔、园中之城”的美誉。中江县围绕德阳市委文旅争先战略、打造精品景区和完善旅游服务体系等重点,精心策划推出了“七个一”文旅品牌。当天,中江县文旅局局长李金勇对“七个一”文旅品牌进行了现场推介。即:“一座馆”黄继光纪念馆、“一支乐”仓山大乐、“一方湖”继光湖、“一碗面”中江挂面、“一块石”石林谷、“一朵花”芍药花、“一盏灯”沼源小镇……“七个一”文旅品牌各具特色、各显魅力,是中江文旅名片,为中江文旅争先注入了强劲动力。“本次活动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中江‘一方湖’的魅力,接下来,我们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精准把握文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新机遇,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持续扩大‘七个一’文旅品牌影响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江特色的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李金勇表示。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安峥 记者 罗敏  6月2日一大早,绵阳市安州区黄土镇喇叭村就鼓乐震天。71岁的村民汪仁雪一大早赶来观看演出,她自豪地告诉记者,村上这大舞台一办就是好多年,“每月2号,成了我们的节日,大家聚在一起看了演出,也联络了感情,很安逸!”  从2010年起,每月的2日,就是“喇叭大舞台”开演的日子,村子周边的农民文艺爱好者欢聚一堂,通过表演丰富多彩的节目,全方位展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气象。  一方小小的乡村舞台,晒出了群众的新风采。这场村民唱主角的“村晚”,一演就是13年。“喇叭大舞台”成为村民的“文娱乐园”。冯婉萍摄  接地气村民欢天喜地过“节日”  “这句唱词还要注意下衔接。”“道具没问题了吧?”……6月2日,“喇叭大舞台”演出日,喇叭村8组组长蹇少虎忙得嗓子有些沙哑了。作为组织者,蹇少虎要确保每一个环节衔接好,不能出错。  “嘿!舞狮队来了!”随着两只狮子伴着鼓点走来,现场人群纷纷站起来,举着手机拍摄。属于他们一月一度的“喇叭大舞台”开演。  当天上午天降小雨,但丝毫不影响村民参与的热情。“现在村里广场设施齐全,有舞台、健身器材、乒乓球台,农闲时过来跳跳舞、打打球,互相切磋交流。”村民谢桂俊说着笑着,搬来板凳,满脸期待地落座。  “乡亲们呐听我讲,幸福全靠共产党……”在表演队伍中,由几位平均年龄超70岁的村民组成的“老年歌舞队”,是一帮“老戏骨”,为大家带来了原创说唱节目《十颂党恩》。接地气的表演服装,有年代感的打板伴奏,再加上质朴形象的台词、一说一唱的新颖形式,赢得了台下观众阵阵喝彩。  老年歌舞队队长张启会告诉记者,她来自相邻的芋河村,几乎每个月都来参演。为了演出更加精彩,队员们经常聚在一起排练。农忙时利用栽完秧子、种完玉米的空闲时间,一遍遍地改台词,并写下来记牢。  “我们每月一次的演出走过了十多年风雨,实属不易!”说起“喇叭大舞台”十几年间的变迁,时任石鸭村村支书的刘远平感慨万千。  刘远平说,当年,村民们农闲时没事就喝酒、打牌,村上想着每个月都搞场演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让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最开始,参与演出的人不多,也没有经费,全靠大伙的热情。为了建村民活动广场,村里想尽办法,最终由党员干部带头,一户一户做工作,投入70多万元建起了这个占地千余平方米的法治文化广场。  2020年黄土镇石鸭村、北真村和喇叭村三村合一,很好地延续了石鸭村每月的大舞台活动。为了办得更好,村上拿主意,本村企业家杨德胜等人赞助了经费,如今舞台、灯光、音响等设备一应俱全。  如今的“喇叭大舞台”演出队伍也由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百余人,小到十几岁、大到八十岁。  聚民心土节目演出了“草根”香  “‘喇叭大舞台’不仅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升了村民素质,促进了家庭和美、邻里和顺、乡风文明。”村妇女主任黄庆艳说,一个个土节目演出了“草根”香。  如今的喇叭村月月有演出、年年有盛会、人人可以当主角,参与其中、快乐无穷。文化繁荣助推乡村振兴,近年来,村上大力发展生姜、羊肚菌等特色产业种植,村民们年收入翻了番。  通过演出舞台,村上的农副产品也有了展示的平台,扩大了村上十多个种植合作社的销路。近些年,喇叭村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公路修了,路灯亮了,村民腰包也鼓起来了。“我们还要继续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把喇叭村建成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幸福家园!”刘远平表示。  “喇叭村乡村大舞台真正做到了为百姓搭舞台,让群众唱主角,用村民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了文化生活。”黄土镇组宣委员周伦表示,在“喇叭大舞台”上,身边人演身边事,演员演得带劲、观众看得起劲,接地气、连人心。  “一处文化广场,一个乡村舞台,搭起一个精神平台,成了村民共同的乐园,更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风景线。”安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敬表示,让每一个村民都能树立自信,在田间地头唱起来,在村里村外舞起来,乡村文化就能实实在在焕发活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6-16
(张延 记者 张宇 文/图)寻北川味道、尝致富金果、过羌调生活。6月13日,第二届北川白山羊美食文化活动、第三届厨艺大赛决赛暨第十一届枇杷促销活动在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羌寨举行。在前期的启动活动中,19个乡镇的25道菜品脱颖而出进入决赛,当天,参赛厨师现场烹饪制作,按得分高低依次评选出获奖菜品。活动现场远近闻名的北川老腊肉,绿色无污染的高山蔬菜,香高味浓的苔子茶,吃厚柏、喝山泉水的白山羊,还有各种时令野菜和菌类,都成为了参赛选手们调出“羌味”、烹饪美食的素材。曲山镇的“羌乡全家福”、都贯乡的“天麻野菌铜锅羊肉”、 永安镇的“春色满园”、白坭乡的“腊椿鲜”……一大批质量高、创意新、特色浓、味道佳的烹饪菜品闪亮登场,美味的菜品香飘四溢,挑起了全场人的味蕾。“我们选的是四斤左右的草鱼,都是养殖的生态鱼。”永昌镇参赛选手张强熟练地将鱼改花刀后裹上面粉油炸,造型成玉米模样,再淋上自制的南瓜汁,一道“丰收的喜悦”就做好了。张强说,想通过这道菜来表达丰收的喜悦,也寓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决赛现场,参赛厨师正在烹饪美食开坪乡参赛选手谌永均制作的药膳鸡,由当地出产的跑山鸡和当归、党参等高山药材制作而成,烹饪手法采用了蒸而不是常见的微火慢炖。“绿色食品加上新的烹饪方式,这样吃起来口感鲜美,汤味醇郁。”一道道羌味美食,色香味俱全,在制作过程中将羌族的民族风俗、饮食习惯、烹调方法、人文历史和特有的生态资源进行了有机融合和创新,迸发出独具羌山特色的激情与魅力。专业烹饪评委进行现场品评、打分,经过激烈角逐,最终永昌镇的“丰收的喜悦”、通泉镇的“吉祥如意”分别获得热菜、凉菜的一等奖,白什乡的“滋味羊杂”、漩坪乡的“传统蒸蛋糕”等参赛菜品获得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及最佳组织奖。“作为天府旅游名县之一,我们也想以此进一步提高影响力,让广大游客吃在北川、享在北川、留在北川。”北川县商务经合局副局长李代兴介绍,大赛活动旨在从众多羌族美食爱好者、行家里手中,遴选出最具羌族特色的精湛厨艺和特色美食标杆,并通过厨艺比拼和美食制作,展示北川有特色的生态食材和羌族美食,分享北川舌尖上的美味和故事,传承和弘扬北川美食文化。在第十一届枇杷促销活动的“果王”评选环节,十余位当地百姓将自己种植的枇杷精心挑选,现场称重计数,评出最有“分量”的“果王”。现场还举行了农特产品展示展销、羌山非遗探索游、枇杷果园“蜜”林游、化石公园穿越游等活动。当前,北川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前夕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总书记“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的殷殷嘱托,大力实施产业倍增发展攻坚行动,紧紧围绕北川县委“生态立县、文旅兴县、工业富县、开放活县、城乡融合”的战略部署,着力挖掘打造北川特色饮食文化,进一步擦亮“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以节促农、以节带销、以节兴业,推动美食、农特产品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文旅消费提档升级,助力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全国禹羌文化全域旅游目的地。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洪瑜6月12日,第二届四川开江·田城文化旅游艺术展演暨“冰镇小龙虾·开江爽一夏”小龙虾粉丝狂欢季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举行。记者获悉,本次活动由省旅游协会、省文化产业商会、开江田城集团共同主办,相关活动将于6月20日启动。新闻发布会现场  活动期间,开江将开展三大配套活动:一是发放政府消费券,从6月16日起,开江县人民政府将投入60万元,通过“建行生活”APP,连续10周,每周星期五上午10点发放“小龙虾”主题消费券6万元,消费者可以通过领取消费券享受到“满500减150”“满200减50”“满100减30”的优惠。二是开展“买二送一”促销活动,引导开江本地餐饮店,凡是顾客消费2斤开江小龙虾,就赠送1斤同等规格的开江小龙虾,目前“买二送一”促销活动已经启动,将持续到整个小龙虾粉丝狂欢季结束。三是开展主题啤酒音乐节,7月还将举办“吃龙虾、看大运”为主题的开江小龙虾啤酒音乐节,让消费者感受大运激情,享受冰镇小龙虾的美味和清爽。  开江冰镇小龙虾有哪些优势?“开江地处北纬31°,适宜小龙虾生长。同时采用饮用水源养殖、合理控制密度、确保生长周期。开江小龙虾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让人尽享品味。”开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开江小龙虾坚持本土化育种,采取“稻虾共作+稻虾连作”模式,并坚持标准化养殖,早起稻田中配养珍珠蚌、鳜鱼等净化水质,建好水下生态系统。与此同时,以“虾中极品、龙虾新贵”冰镇小龙虾为主打的玉龙店、飞龙菜、金龙厨“三龙”招牌广为流传。开江小龙虾“飞龙”菜系采用本地盛产的长岭竹根姜、回龙青花椒、普安红头蒜等为辅料,独创鲜辣芥末、山胡椒、剁椒辣、酸辣酱汁、青柠话梅“五种蘸酱”,造就地道美食,让人畅享美味。展示的冰镇小龙虾 摄影 尹娱  记者获悉,近年来开江先后引入了开江民生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成都大胃王集团有限公司等水产龙头企业,带动本地农户发展虾、蟹特色水产养殖产业,现年产值达2.4亿元。并成立开江县水产协会编制《开江小龙虾养殖技术标准》,规范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未来我们将在扩面、增量和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发力,推动小龙虾、大闸蟹等特色水产养殖与农文旅产业融合一体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开江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6-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6月14日,记者从四川省“百舟竞渡迎端午”集中展演活动新闻通气会上获悉,2023年四川省“百舟竞渡迎端午”集中展演活动将于6月21日在乐山市夹江县举办,同时,还将在绵阳市仙海区等多地开展“百舟竞渡迎端午”示范展演。  本次展演活动包含2023年四川省“百舟竞渡迎端午”集中展演、夹江县龙舟文化活动、2023年“大灌区”文旅发展联盟会议等3项主体活动;以及社坛街·新街子开街、“消费一夏·品味夹江”啤酒龙虾音乐美食节活动、凤山社区李子采摘节、我们的节日——端午节:“粽”情“粽”意包粽子比赛、“纸乡风·端午情”四川省线上征稿等5项配套活动。  此次活动选择夹江县作为会场,具有特别的意义。夹江县是中国首批世界灌溉遗产东风堰所在地、“大灌区”文旅发展联盟轮值理事单位。  端午龙舟示范展演活动还在全省多地上演:6月18日,2023内江第十一届大千龙舟文化节在内江甜城湖进行;6月22日,“我们的节日·精神的家园·端午”绵阳市示范活动在绵阳市仙海区开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6-15
(林立 文/图)2023年,中国茶业市场迎来了新的春天,如何在新的一年,找准发展方向,闯出新路子,重振中国茶业雄风,全国各地借春茶上市之势吹响了中国茶业复兴的进军号。茶博会接踵而至,茶广告铺天盖地,茶活动丰富多彩。面对新的形势和中国茶业市场的变革,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世界绿茶发祥地之一,四川唯一的国家现代农业茶产业园区峨眉山市的峨眉雪芽茶业集团,高擎文化赋能大旗,开创了一条儒释道文化铺路,文旅茶融合发展的文旅兴“茶”新路径。一场“茶”戏  从雪芽村唱到全国各地2月21日,农历“二月二”, 相传是“龙抬头”的日子。龙抬头,和风化雨,更是春茶发芽的“黄金季”。在峨眉山海拔1000多米的雪芽村“峨眉雪芽”高山生态有机茶基地,一场让人震撼的“峨眉雪芽” 传统茶园采新活动在此举行。击鼓喊山釆新茶伴着隆隆鼓声和荡气回肠的喊山,峨眉雪芽新茶开采,制茶大师现场展示“非遗”手工制茶技艺。茶园里,嘉宾们饱览无限春光,感受“非遗” 文化,体验新茶采摘,祈盼新年风调雨顺,万事吉祥,祝福“峨眉雪芽”新年新风再创新的辉煌。当天,还在千年古刹万年寺举行了2022年3月启航于此的“峨眉雪芽般若茶会”,将千年禅茶真味再次呈现,从而唱响了2023年度“峨眉雪芽”文旅兴“茶”的开场大戏。接着,“峨眉雪芽般若茶会”于4月25日在海拔3000多米的峨眉山金顶景区第三届“峨眉金顶 佛国花海”峨眉山杜鹃花节上与游客分享。5月26日,千古禅茶“峨眉雪芽”祈福活动在亚洲最大的四方丛林峨眉山大佛禅院举行,在“茶香世界”园内徐徐展开的“峨眉雪芽般若茶会”,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茶友及广大市民亲身体验和感受到了峨眉山传统文化“茶禅一味”的独特魅力。走出雪芽村,走出峨眉山,伴着浓浓的茶香,“峨眉雪芽般若茶会”于今年5月再起航,同时在上海“中国品牌博览会”和成都“第十二届四川国际茶叶博览会”亮相,并于6月5日走进了“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为世界茶友献上了“一山一茶,禅茶一味”的般若之味。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是中国禅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峨眉山僧人种茶、制茶、品茶,尤以茶道为明心见性之重要手段,峨眉茶道由此而成为峨眉山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峨眉山唐代高僧昌福禅师创编的峨眉茶道及茶道律谱《峨眉茶道宗法清律》将“诚、静、和、清、道、然、德、空”,确立为峨眉茶道精神世代传承。《峨眉茶道宗法清律》是中国禅茶文化中的瑰宝,是对中国茶文化的一大贡献。缘起千年古刹,由峨眉雪芽茶业集团精心传承的“峨眉雪芽般若茶会”,通过庄严的茶会仪式弘扬昌福禅师“茶全禅性,禅全茶德”的茶禅一味内涵,再现了“焙香醉禅意,佛语入天堂”的峨眉山茶之道法真境,为茶客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精神食粮。从去年以来,已先后在峨眉山、成都、重庆、北京等地举行的十多场峨眉山文旅营销发布会上做主题表演,开启了中国茶文化营销的新模式。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峨眉雪芽茶业集团总经理何群认为,“峨眉雪芽般若茶会”的精髓在于禅茶合一,每道茶中都蕴含了曼妙高深的禅理。通过庄严的茶会活动,将峨眉茶道传承下去,让古老的禅茶文化历久弥新。同时,也让游客加深对禅茶文化的崇敬和礼重,加深对峨眉山的热爱与向往,从而吸引更多的客人来峨眉山游览,为峨眉山市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贡献力量。雪芽近自峨眉得一叶乾坤  让名山文化赋能茶产业自古名山出好茶,般若之味冠天下。峨眉山,享誉世界的佛教圣地,坐落在神秘的北纬30°黄金产茶带上,被联合国专家称为世界上同纬度、植被保护最好的地区,云雾多、光照短、强度低,空气与土壤湿度大,自古就是茶叶生长的天然胜地。唐代学者李善在《昭明文选注》中记载:“峨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今黑水寺后绝崖种茶,味佳而二年白一年绿,间出有常,不知地气所钟,何以互更。”文中所载的黑水寺始建于晋代,位于峨眉山万年寺对面海拔1000多米的“雪芽村”境内,是千古禅茶“峨眉雪芽”的发祥地。“峨眉雪芽”之名乃隋末唐初峨眉山佛门茶僧所取,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峨眉山地处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山高林密、风光旖旎,每年农历10月,山上普降瑞雪,中山区和高山区的森林被白雪覆盖,至第二年雨水时节,雪地中的峨眉山茶发出新芽,此时,残雪中露出点点新绿,于是就有了“雪芽”之名。“峨眉雪芽”唐时又名“峨眉白芽”“峨眉雪茗”,宋、明时又有了“雪香”“清明香”等雅称,自古就是峨眉山名茶中之精品。在隋末唐初时期,“峨眉雪芽”就以中国十大名茶的显赫地位被著录于茶圣陆羽的《茶经》和李肇的《唐国史补》等古籍之中。2002年,中国茶业界泰斗、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主编出版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也将“峨眉雪芽”载入了唐、宋名茶名录之中。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世居江南名茶之乡,是品茶高手,曾在嘉州任通判时就与峨眉山别峰禅师结成忘年之交。当陆游将离任嘉州时,别峰自制了“峨眉雪芽”赠予陆游以作道别之礼,陆游便邀请茶道挚友在嘉州丁东院的寺庙内,取清泉筑灶煮茶,共享仙山香茗“峨眉雪芽”,并写下了“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的传世茶诗。从此,“峨眉雪芽”也借该诗之名成为“千古禅茶”香飘天下。一叶乾坤,史载千秋。如何让名山文化赋能茶产业,峨眉雪芽茶业集团一直在积极探索并精勤践行,从2013起,历经10载,以其自然天成的品质和悠远深厚的佛教文化,成为中国禅茶的典范和四川名茶的代表,独秀于众多的知名茶叶品牌之中。峨眉老茶树如今,一年一度的峨眉山祈福法会,已成为峨眉山标志性的文化名片和传统盛典。每年法会特供的祈福禅茶,正是“峨眉雪芽”公司采自清明前高山生态有机茶园的首批鲜嫩茶芽,经大师数十道焙茶工序精制。庄严的禅茶盛典活动,加深了大众对峨眉山佛教文化、禅茶文化更直观而深刻的理解,已融入了峨眉山全域旅游的大潮之中。为了彰显“峨眉雪芽”禅茶文化的魅力,“峨眉雪芽”公司除了开展多层次的“峨眉雪芽般若茶会”外,还在产品的提升上融入了峨眉茶道精神等禅茶文化。在今年的法会活动中,“峨眉雪芽”公司新升级的峨眉雪芽禅茶,包含有机绿茶和有机红茶两类,皆采自峨眉山核心景区800-1500米古刹周边的有机茶园。采摘后,经禅茶焙制大师多道焙茶工序层层精制而成为茶之精品。其精选内容和包装设计,可谓是独具匠心。在包装上,“峨眉雪芽”禅茶以“天圆地方”的东方文化观念为理念,表现出禅意哲学意象。圆盘图形中融入峨眉茶道文献中提炼之要义以及“一山一茶 峨眉雪芽”的产品价值表述,将禅茶之渊源直观点明。左右两面以代表峨眉山佛学文化的白象图案和如意图案加以装饰,进一步展示了“峨眉雪芽”禅茶文化的传承与魅力。在“峨眉雪芽”禅茶包装内置有书法作品《峨眉茶道宗法清律》,木盒上刻有《峨眉雪芽赋》,充分呈现了“峨眉雪芽”的深厚人文积淀和悠久文脉,更体现了“峨眉雪芽”禅茶“茶全禅性,禅全茶德”的文化价值,彰显出“峨眉雪芽”禅茶“禅、茶、香三道合一”的产品价值。同时,“峨眉雪芽”禅茶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顶盖采用山水造型手法设计,展现峨眉山金顶、万佛顶、千佛顶三主峰造型,周边群山加以衬托,突出产地及其优良的自然禀赋;内置的瓷罐既是茶叶罐也是香薰炉,国宴骨瓷的工艺品质,浑厚的方锥体造型,进一步表达了“峨眉雪芽”高山林间茶的高端品质与自然禀赋。“峨眉雪芽”高山生态有机茶基地近年来,“峨眉雪芽”已成为峨眉山最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绿茶、红茶、有机茶、茉莉花茶等百余种产品可供游客挑选。以“黑水问茶,万年祈福”茶文化线路为代表的一批文旅产品,让游客在感受峨眉山自然美景的同时,现场体验茶叶采摘、茶山坝坝宴、茶山狂欢夜以及参观各种纪念品制作等精彩活动,在丰富游客需求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景区旅游的品质。名山名茶,香飘万家。一片茶叶蕴含着峨眉山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韵。依托峨眉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大IP,峨眉雪芽茶业集团还将景点的秀丽美景以彩绘素描等形式印制在茶叶产品的包装上,让游客在购买茶叶的同时,也将“峨眉山风光”带回家,随时都能品尝到美丽的峨眉山四季风味。峨眉雪芽茶艺展示一杯好茶  在文化传承中泡出健康名饮茶是世界性文化饮品,中国文化国粹,茶文化的核心是服务好大众,让人人都能喝到一杯真正的好茶,让消费者喝出健康,喝出品味,品出美感。“峨眉雪芽”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峨眉山—峨眉山茶—峨眉雪芽”文化主脉,把“打造一杯好茶、打造一杯放心茶”放在首位,致力于“大品牌、大文旅、大资源、大康养”品牌营销战略,倾力打造“中国高山林间茶”首席茶叶品牌,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安全生态的健康好茶。在峨眉山海拔800至1500米的核心景区,数万亩 “峨眉雪芽”高山生态有机茶,生长在常年云雾缭绕,雾凇、雨凇、雪霁等自然景观终年轮值,土壤肥沃,雨量充沛,万物竞天的山林中。5000余种野生动植物组成的自然基因库,成就了“峨眉雪芽”的纯正品质。再经“峨眉雪芽” 制茶大师的精心制作,使茶品成为茶之上品。作为峨眉山茶的代表,四川上市国有公司精心打造的峨眉雪芽茶业集团已跨入了中国著名茶企20强之列。先后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 “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 “中国茶叶连锁加盟十强企业” “全国茉莉花茶十大创新品牌” 和“四川十大茶叶企业”“四川十大产业杰出企业”等荣誉,并成功将“峨眉雪芽”禅茶制作技艺申报为峨眉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峨眉山市级“非遗”项目。峨眉雪芽茶业集团不仅拥有数万亩林茶共生的高山生态有机茶园,还拥有彭文志等一批能创造世界级精品好茶的优秀制茶大师和“峨眉雪芽”手工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他们在坚守与创新中携手共进,创造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峨眉雪芽”禅茶精品,多次获得“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特别金奖”“世界佳茗大奖”“中华旅游文化杰出贡献奖”“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等业内大奖,并获得“最具影响力诚信品牌”奖牌。峨眉雪芽茶业集团在抓好生产销售的同时,努力传承悠久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建立了“彭文志大师工作室”, 积极发掘“雪芽问茶 万年祈福”“康养峨眉山”等文化体验,将游客变成茶客,不断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利用仪式感极强的“峨眉雪芽般若茶会”,书写“峨眉派”茶禅一味的江湖故事,彰显禅茶文化的神奇,把清风与圣洁、健康与快乐带到千家万户。 “峨眉雪芽”高山生态有机茶基地所在的黑水村是历史上最早制作贡茶的地方。2020年5月20日,因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与邻近的木瓜村合为“雪芽村”,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以茶名命名的村庄,标志着中华茶文化的新地标在中国西部、中国峨眉山落地,形成了“东有龙井村,西有雪芽村”的东西部中华名茶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为了深挖峨眉山贡茶悠久的历史文化,2022年5月20日,在“雪芽村”挂牌两周年庆典之日,峨眉雪芽茶业集团组织了当地文史专家与茶界专家走进了“雪芽村”,登上海拔1000多米高的张山贡茶作坊遗址,聆听贡房主人后代讲述历史上村民们贡茶制作的故事,深刻感受到在这个承载着悠久茶叶历史的村落入驻,应当承担起峨眉山“千古禅茶”传承和发展的重任。峨眉雪芽手工制茶随着峨眉山旅游业的迅速复苏,“峨眉雪芽”茶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中华茶文化的新地标,承担着峨眉山茶业发展历史的新使命。峨眉雪芽茶业集团将努力把峨眉雪芽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成最美的“峨眉山禅茶生态康养基地”和研学体验基地,并将打造成一个集茶叶生产加工、厂区参观、采茶体验、禅意空间品茗于一体的茶旅融合博览地,向中外游客讲述千年禅茶的故事,让客人们感受“峨眉雪芽”发祥地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峨眉雪芽茶业集团开展的茶文化研学活动中,“峨眉山”茶的传统文化融入了其中,不仅吸引了广大游客参与体验,还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纷纷组织学生前往基地研学,开展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大家对茶文化的探索兴趣,通过感悟古人情怀,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茶树之根在中国,茶道之魂在华夏。作为“峨眉山茶”的典型代表、中国高山林间茶的倡导者和峨眉山康养生活的践行者、中国禅茶文化的传承者,峨眉雪芽茶业集团始终坚定文化赋能茶产业的信念,积极开拓文旅茶融合发展的新途径,努力实现“茶文化与茶旅游”的完美结合,让千古禅茶 “峨眉雪芽”与世界“双遗”峨眉山两大品牌同时深入人心,共放异彩,为人类的健康生活贡献新的力量。一座佛教名山,一杯千古禅茶,景茗双仙香飘九州,文化传承光彩照人。数千年来,“峨眉雪芽”与峨眉仙山相生相伴、生生不息、世代飘香。它和峨眉山儒、释、道文化相互融合,组成了博大精深的峨眉山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中一张亮丽的名片。一片茶叶蕴含着峨眉山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韵。“峨眉雪芽”独一无二的无穷文化魅力将永续闪耀,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14
记者 杨艺茂【故事切片】深挖文化强互动“夜游锦江”游客量翻倍涨  6月8日傍晚,成都锦江东门码头聚集了众多游客。古彩戏法、茶百戏等特色表演,“李白”“杜甫”穿越时空畅谈诗词……精彩纷呈的节目让“夜游锦江”异常火爆。“每天基本无空船,客流量翻倍涨!”谈起“夜游锦江”项目今年来的变化,游客数量大幅增加是项目营销负责人杨苛最直观的感受。  北起活水公园码头,南至东湖公园,串联起10公里水上游线……“夜游锦江”项目自启动以来,凭借独特的路线规划和丰富的主题活动成为成都夜间消费热门新场景,不少游客甚至不惜花时间排长队体验,直呼“太火了”。杨苛介绍,今年1月至5月,“夜游锦江”项目,累计接待游客92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667%,其中省外及境外游客占比47%,累计收入120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84%。  “夜游锦江”的亮眼成绩来源于不断开展新尝试。成都市紧抓机会,乘势而起,以完善成都滨水空间综合体打造为核心支撑点,通过新场景、新消费,拉动夜间经济增长,有效实现了营收新突破。  成绩取得得益于利好政策支撑——“36条”明确,打造“商文旅交体康”多元融合的消费新场景,支持地方发放文旅消费券、实施入境旅游市场提振行动等措施,进一步激发了游客消费热情。  如今,“夜游锦江”项目深挖历史底蕴,将成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名人、文物、场景等卡通化、情节化、时代化;同时,在东门码头、“十二月市”、安顺廊桥等点位设置了一系列更具互动性的节目,不断增强游客体验感。  “今年春节开始,我们不断升级迭代各类活动和场景。”杨苛介绍,今年“五一”假期,“锦江夜行”正式启动,创新推出“寻味锦江”“西行锦江”“烟火锦江”“乐游锦江”四条精品线路,赚足眼球和人气。为让游玩体验更加新颖化,围绕跨界融合,“夜游锦江”还创新推出“游船+运动”主题线路、《望江犹记锦官城》沉浸式剧游等多样化活动。【记者观察】有政策支撑,更要谋新求变  今年以来,四川文旅迎来复苏,文旅消费快速回暖。同时,随着节假日出游热情快速释放,“36条”对文旅市场的“造血”功能强劲且持续。  “现在排队的人太多了,项目急需提高运力……”如今,“夜游锦江”的火爆也让该项目工作人员喜中带“忧”。为此,今年6月至8月,以成都大运会为契机,“夜游锦江”还开通了水上公交“锦江水巴”,引进新能源动力船只,依托5G、AR等技术推进游船硬件智能化改造,打造“水上美食”“水上电影”“水上会务”等高品质特色服务,不断满足更多需求。  从“夜游锦江”项目透析四川文旅消费市场回暖,不仅在于相关消费数据发生显著变化,更在于项目背后所折射的四川文旅人积极促进文旅消费升级的“有为精神”——在利好政策支持下,四川文旅业态不断创新升级、加速跨界融合。  自“36条”发布以来,四川文旅动作频频:从发布四川春季旅游精品线路到举办省第十四届(春季)乡村文化旅游节,从“花开天府·安逸四川”四川文旅推介到“潮玩天府·安逸四川”四川文旅推广,再加上发布《四川省发展入境旅游激励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新活动,助力全面激活全省文旅消费潜力,四川文旅聚人气、促消费的步伐掷地有声,全省文旅消费持续向好。  “消费热情如今得到强劲释放!”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紧盯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四川文旅将持续建立长效机制,以创新求突破,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产品创新、场景创新、业态创新,不断探索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新模式。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6-14
(记者 余如波)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近期四川文艺界和文化领域的关键词。  6月12日,纪录片《寻古中国·古蜀记》继续在央视综合频道热播。第三集以《三星夺目》为题,通过新亮相文物和新研究成果,带领观众感受三星堆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在四川省川剧院,工作重心转到即将到来的香港“中国戏曲节”。6月30日至7月2日,川剧大幕戏《白蛇传》《和亲记》以及折子戏专场,将在香江之畔隆重上演。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近年来,我省持续推动文艺创作、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传播推广,多姿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四川不断取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话剧《苏东坡》剧照守正创新,文化创造文化自信彼此增益《宋元以来苏学文献大系》《三苏文化普及丛书》《叶嘉莹论苏轼词》《中国有三苏 三苏家风家教》……6月8日,三苏文化出版工程首批成果发布会亮相眉山东坡书院。墨香四溢的19种、416册图书,从不同角度满足读者阅读需求。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来到三苏祠。实地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更有感触:“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别开生面地展现中华文化之美,让文化创造与文化自信相互激荡、彼此增益。  一年来,三苏文化传承发展创新不断:话剧《苏东坡》提档升级,开启2023年全国巡演;创意视频《唤鱼清歌》正式开拍,融入舞蹈、音乐、美术、诗词、戏剧等元素;川剧《苏东坡》、音乐剧《苏东坡》、舞剧《东坡》、川剧戏歌《记梦》……形式多样,备受瞩目。  纵观四川历史与当下,古蜀文明独具魅力,巴蜀文化丰富多彩,民族文化绚丽多姿,红色文化基因深厚。我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新时代华章。  今年以来,我省公布第二批四川省戏曲名家工作室名单,全省工作室数量累计达17个;安排23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与重庆推进川剧保护传承协同立法,助推川剧振兴发展,擦亮川剧文化名片。“从巴蜀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创作了一批弘扬时代正气、彰显中国风格、讴歌四川发展成就的精品力作。”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川剧《草鞋县令》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四川扬琴《蜀道》获第十九届群星奖,全年入选国家级展演及重要活动、获国家级奖项共102项。自贡灯会现场勇立潮头,让优质文化资源“吸睛”更“吸金”2022年实现营收4797.3亿元,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8位,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和总体实力居全国第一梯队和西部第一。日前举行的第十九届文博会上,一串数字在四川展区相继点亮,记录下文化川军的“高光时刻”。  文化川军自信“弄潮”,源于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自贡彩灯是传承传统民俗与现代彩灯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自贡乃至我省对外宣传的一张文化名片。一季度,自贡在美国、法国、爱尔兰、智利等10个国家开展境外彩灯项目35个,实现文化出口1470万美元。  今年,“彩灯艺术设计师”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 年版)》;“彩灯艺术设计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工作完成前期准备,力争年底前完成编制;《自贡彩灯行业自律公约》等正式发布或初步编制,助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睛”更“吸金”,我省实招频出:创办天府文创大赛,打响“四川造”系列文创品牌;推出面向全省的“文产贷”,单户企业每年累计贷款额最高1000万元,还能享受贷款贴息等多种补助;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创意产业联盟发挥上千家成员单位的资源和人才优势,打通创意设计、生产制造、品牌管理等全产业链,助推品牌培育……  种种务实和创新举措,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厚植土壤,筑巢引凤。  不久前,四川文化产业投资推介会在深圳举行,15个项目引来“双向奔赴”。环球网总经理单成彪对四川民族文化等印象深刻:“这次合作‘接四川地气’,同时发挥我们的传播优势,共同提升巴蜀优质文化资源的国际影响力。”“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大展现场焕彩呈现,高品质文化资源触手可及“最后冲刺!在赶工中找寻质感,希望尽可能完美呈现。”成都某设计品牌创始人张灿,最近正带领团队抓紧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内部施工。  7月底,这座备受瞩目的公共文化场馆,将在成都大运会开幕当日正式开放。  建筑设计暗藏匠心,展览展示也将精彩纷呈。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介绍,新馆基本陈列将强化且紧扣“古城古国古蜀文化”展开,将系统陈列展示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重大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文物。  四川博物院的“盛世莲开——中国文化中的莲荷意象特展”、成都博物馆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大展、成都市美术馆的“与天地精神往来——黄宾虹艺术研究展”……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里,四川观众“挑花了眼”。不仅众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大展全新启幕或持续展出,绝大多数还免费开放。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水城表示:“这些展览档次高,一级文物占有很大比重,对公众和学界都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也是一次文化的享受。”  文化传播推广,同样搭上创新的快车道,媒体融合发展时代,“线上”“线下”齐头并进。通过互联网和数字技术,高品质文化资源触手可及。成都市文化馆推出“那时的蓉漂”系列短视频,聚焦对成都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名人。成都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挖掘成都人文历史,加深人们对成都、对四川的了解和热爱。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6-14
史雨 贺先强 曾静 曹帅 (图片由小金县委宣传部提供)6月13日至14日,2023年四川旅游景区发展大会将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召开,并同步开展绿色旅游景区相关展示推介活动,深入开展景区服务质量提升工作,着力推动绿色旅游景区建设,全面促进旅游资源产品转型升级,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这是小金县近期的旅游大事之一。在刚刚过去的两周里,小金县还分别在成都、重庆两地举办“相约四姑娘 遇见小金喜”文化旅游暨招商引资推介会,签署旅游路线和旅游产品、农产品品牌打造和销售相关合作协议6个,签署总投资达1亿元的投资协议1个。  小金县文旅发展呈现活跃态势,这源于自身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更得益于文旅发展思路不断创新。创建全国首个山地户外5A级景区,从山地观光向山地户外转型是小金县文旅发展正在迈出的重要一步。据悉,四姑娘山景区已在攀岩、攀冰、漂流、滑翔、科考、探秘、摄影、露营等方面构建了完善的产业项目,成为国内建设全科门类山地户外产业的龙头景区。截至目前,四姑娘山景区与超过1000家国内外户外组织和机构达成紧密合作,年接待专业户外运动人员超过20000人次,其在山地户外旅游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聚焦全域旅游、转型升级,近年来,小金县抢抓旅游业发展契机,以“处处宜旅游、行行有旅游、时时可旅游”为目标,做好“传统文化加旅游”“红色资源加旅游”“特色农业加旅游”“体育赛事加旅游”“交通事业加旅游”“生态环境加旅游”6道旅游加法,跑出了全域旅游“加速度”。俯瞰小金县城全景。全域旅游布局 做精“6道加法”  小金县地处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南端,该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秀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红色文化、浓郁的民俗风情、生态的农特产品是小金特有的“4张名片”。近年来,小金县将旅游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构建起品牌形象特色鲜明的“小金IP”,形成了以核心景区为龙头、乡村旅游为补充、美食购物为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  “小金旅游果然名不虚传,自然风光、红色文化、农特产品等让我们惊叹不已,‘网红打卡地’让人流连忘返,这趟旅游让我们收获满满。”在四姑娘山镇斯古拉文旅城,游客们纷纷表示。  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小金县结合自身特色,在“文化+旅游”上下足功夫,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不断扩大文化产品供给。据悉,小金县共申报认定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109人,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6个;建成马尔锅庄传习所、汗牛布扎戏传习所、别斯满服饰展示厅等非遗传习展示场所,开展结斯服饰展演等展示活动;连续举办3届四姑娘山传统朝山会、6届小金县苹果采摘节、5届环四姑娘山超级越野跑等文旅、体旅特色活动,四姑娘山被列入全国十大登山名山之一,打响了小金节会品牌,全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2023年小金县文化旅游暨招商引资推介会。推进项目建设 做优“6道加法”  斯古拉文旅城省级文旅融合示范项目、玫瑰博览园、苹果共享农庄、四姑娘山阿来书屋、天空之城悬崖酒店、网红孵化基地……随着一个个旅游项目建设完成,小金文旅融合发展“好戏连台”。  在做好“红色+旅游”的同时,小金县按照“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思路,“农业+旅游”农旅融合发展下足“绣花功夫”,小金苹果、高山玫瑰、酿酒葡萄、生态蔬菜、高原牦牛五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为“旅游后备箱经济”提供了有力保障。  数据是有力的佐证。目前,小金县种植小金苹果2.5万亩、高山玫瑰1.5万亩、生态蔬菜2.9万亩,建成牦牛标准化养殖场79个,小金苹果、小金松茸、小金酿酒葡萄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小金苹果获得“2018年四川省优质品牌农产品”称号,小金成为“四川蔬菜直供港澳基地试点县”。  此外,小金县把让游客“畅心游、舒心游、放心游”作为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全国首个山地轨道交通项目——都江堰至四姑娘山山地轨道交通扶贫项目建设有序推进,该项目是联接川西高原和成都平原的又一大交通通道,建成后将进一步助推全域旅游发展。四姑娘山。擦亮金字招牌 做强“6道加法”  随着全县“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功能设施进一步完善,接待能力、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小金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今年“五一”假期,小金县共接待游客24.5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1.33%、189.93%。  “小金县一直注重会节带动旅游发展,通过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举办苹果采摘节等活动,打造特色节会品牌,带动‘全民兴旅’。”小金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今年小金县除了承办两个省级会议——四川省2023年旅游景区发展大会、四川省“红色美丽村庄”党建案例评选暨第二批“红色村落”数字化服务平台发布和红色村“四项活动”启动仪式外,还将继续举办四姑娘山传统朝山活动、中国·小金高山玫瑰采摘季、夹金山越野跑、苹果采摘节等一系列文旅节会活动,全力打响小金节会品牌。  截至目前,小金县两河口会议纪念地旅游景区已建成国家4A级景区,四姑娘山创建国家5A级景区有序推进,四姑娘山镇创建为天府旅游名镇、阿坝州首批特色文化旅游名镇,四姑娘山镇长坪村被评为全国第三批乡村旅游重点村,金锋村被评为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沃日镇官寨村被评为阿坝州首批特色文化旅游名村,四姑娘山被认定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一份份荣誉花落小金,是对该县发展全域旅游的认可,是小金县以全域旅游为抓手,积极实行“6道旅游加法”行动,延伸旅游产业链,融合再创旅游新业态结出的硕果。  号角吹响,战鼓擂动。小金县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擦亮“纯净小金、户外天堂、红色家园”金字招牌。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6-13
(记者 吴晓铃)5月30日,300余万字的《金沙遗址——祭祀区发掘报告》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报告在考古发掘22年后,再次以详实的材料揭开古蜀文明都邑性遗址金沙遗址祭祀文化的神秘面纱,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再添实证。  此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巴蜀全书》结项。20余名学者用时13年厘清了蜀学的重要成就和思想体系,摸清了巴蜀文献的家底,梳理出了历代巴蜀学人独具洞见、引领风骚的思想和创新创造。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文化底蕴深厚,绚丽多彩。近年来,四川不断通过考古发掘、历史研究和古籍的收藏与整理,助力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和巴蜀文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了巴蜀学界的智慧和力量。成都宝墩遗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考古实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成都宝墩古城遗址,考古人员发现距今4500年左右,古蜀文明就已在这里开始孕育。2020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此发现了距今约4500年的水稻田遗迹,证实古蜀先民在当时已开始食用大米。  在广汉三星堆遗址,6座新发现祭祀坑出土的精美文物再次证明早在3000多年前,在中国西南便诞生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明。  在成都金沙遗址,考古人员发现在距今3500年至2500年,这里作为祭祀中心延续了一千年。  在成都天府广场,伴随着东华门遗址的考古发掘,从战国晚期至明清的文化遗存,证明了成都2000多年来城址未变。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表示,既通过考古构建了四川历史发展的脉络,同时也实证了巴蜀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中华文明的创新和包容,三星堆是一个生动缩影。唐飞表示,正是古蜀先民以开放包容的胸襟不断吸纳来自中原文明和长江中下游文明,才有了玉璋、三足陶盉以及青铜尊等器物在三星堆的出现,“在对外来文化和技术的消化吸收基础上,三星堆先民创造出了神秘浪漫、高大肃穆的青铜神树、纵目面具等,即使在全世界的青铜文明中也独特而精彩。”  巴蜀文化的创新基因,还体现在蜀锦织造技艺上。2012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汉代织机模型,证明了2000多年前四川的蜀锦织造技艺已十分成熟。 伴随着盐源老龙头墓地考古工作的开展,我们得以了解早在商代晚期到西汉,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及欧亚草原青铜文化便开始交流的历史,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体现。研究阐释在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巴蜀全书》项目首席专家、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舒大刚表示:“梳理古人的智慧结晶,我们可以看到巴蜀先贤以开放包容的文化气度,兼容并包、集杂成纯、敢为人先、勇于创造,演绎了丰富多彩的制度文明和文化成果。加强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将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寻根溯源提供新的方向。”  巴蜀文化,生动印证了中华文明连续、创新、统一、包容、和平的五大特质。  “统一性与和平性在巴蜀文化中表现十分明显。”舒大刚说,“巴蜀在三皇五帝时就创立了阴阳五行等,后来成为全国共同意识的观念。大禹成九州共主,天下从此一统。从哲学的角度为中华民族树立了共同的文化观和天下观。”  从古至今,各民族在巴蜀地区和平相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众多,史学家蒙文通考证西汉以前在此生存的民族多达上百个,其中巴与蜀作为“戎狄之长”,却和周边地区相处友好。穿过西南的崇山峻岭,从蜀地出发的南方丝绸之路一路蜿蜒到了今天的阿富汗、印度等地,成为古蜀先民即使群山环绕也要走出盆地的见证。  中华传统文化多个“第一”在巴蜀诞生:中国第一部佛教木刻大藏经《开宝藏》率先完成于成都;儒家“十三经”的首次结集《蜀石经》刻于成都;川人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号称“方志鼻祖”;第一部妇科著作来自巴蜀……  近年来,伴随着四川9座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的成立,四川加快构建弘扬中国精神、体现四川特色的研究阐发体系。《天回医简》的整理出版,展现了中医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长达22卷的《巴蜀文化通史》是国内首套全面研究巴蜀文化的通史性学术专著,填补了巴蜀文化研究的空白。盛世修文让古籍文献延续中华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版本馆考察时殷殷嘱托:“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古代典籍卷帙浩繁的四川,以不同方式延续着中华文脉。  2021年7月,四川省图书馆馆长王龙在全省图书馆长会上公布了四川古籍普查数据,四川已普查发现汉文古籍23万余部、187万余册,有246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古籍数量居全国第五位、西部第一位。  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建立珍贵古籍档案、一二级破损古籍本体抢救性修复等推动古籍保护管理和利用措施相继出炉。对标《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四川古籍收藏单位全面改善古籍保护条件,全面建成达标书库,重点古籍全面实行专库(柜、架)、专项、专人管理。全省373种古籍入选《第一批四川省珍贵古籍名录》。今年6月,第二批四川省珍贵古籍名录评审也已启动。  伴随着四川省古籍修复中心、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等机构的成立,古籍保护工作进一步提速。王龙介绍,四川在古籍修复基础上已完成再造善本数十种,解决了古籍“藏”与“用”之间的矛盾。如今,四川已完成再造宋刻本《茶经》、宋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明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明嘉靖刻本《华阳国志》等国家珍贵古籍以及一批特色古籍。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6-13
(吴纹锋 记者 李全民)嘉陵江群山深处,广元市昭化区射箭镇药博园内。早上6点,闹钟准时响起,刘琼华的一天开始了。近50岁的她在村里经营一家农家乐,常有游客慕名而来,只为尝尝地道的养生药膳,“游客多了,生意红火起来啦。”刘琼华说。忙着准备食材时,刘琼华也随口说说各种食材的特点。给客人既美味又营养的菜肴,是她的原则,也是山乡人的待客之道。园里,各种中药材的介绍挂在道路两旁;穿过五彩长廊,透明的玻璃房子里摆满了盆栽;灵芝、天麻、黄精,不同的药材在土壤里欢快的生长着……“元旦以来,接待客人约20万人次,营业额超70万元。”看着账本,刘琼华干劲十足。初夏时节,万物并秀。在这个令人倍感舒适的时节,游客出游热情不断高涨,昭化区旅游市场呈持续回暖的强劲态势。1-5月,全区共接待游客479.81万人次,同比增长12.94%;旅游总收入33.174亿元,同比增长15.22%。数据背后是市场的认可与游客的好口碑。那么,昭化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从何而来?高标准定位,推进旅游景区升级华灯初上,夜色撩人。昭化古城景区灯火阑珊,流光溢彩,院落、楼阁、古巷……在五彩的灯光下轮廓毕现,勾勒出一幅幅古城的梦幻篇章。在昭化西市,前来体验沉浸式表演——《葭萌春秋》的游客排起长长的队伍,而院落门前一盏高高挂起红灯笼,别有一番风味。工作人员介绍说,一个晚上有200多人次观看演出。看美景、赏夜色、品民俗,尽情享受浪漫十足的“夜昭化”。“昭化古城太美了,白天走在青石板街上很舒服惬意,晚上给人辉煌震撼的感觉,古城的历史人文风俗都很棒。”来自陕西的游客李名说。“升级昭化古城夜景,是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昭化古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个创建’的重要内容,少不了专家团队的智慧。”区文旅体局局长仲传武说道,一条条建议,一次次学习,一场场调研,都为昭化区旅游高质量发展赋能。据了解,昭化区聚焦全省大蜀道、巴蜀文化走廊核心区建设,邀请四川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团队和本土文史专家,深入挖掘三国历史文化、巴蜀文化、川北民俗文化。串联开发天雄关、牛头山、大朝驿、照壁崖等旅游资源,组团开发建设曲回坝、水通坝高端商贸旅游设施。目前,完成中军帐、天雄关、怡心园、益合堂等文旅项目建设。强配套设施,旅游服务提档升级“手机没电了,这里可以充电;想喝热水,这里也免费提供;讲解员,一个电话就可以约到,真不错!”6月3日,来自甘肃的姚彦女士带着家人到栖凤峡景区旅游,在景区入口处的服务中心便体会到了满满的幸福感。“服务好不好,厕所里面找。”出行难,有时候就难在如厕难,对很多游客而言,厕所也是景区服务品质的一个反映,而在昭化区,随处可见的高品质旅游厕所让游客舒心来游“完全没想到,昭化的旅游厕所不仅整洁干净,还配了齐全的现代化设备,跟大城市的没差别。”不久前,跟家人从成都自驾来昭化景区游玩,上完厕所的胡女士由衷地感叹,“还设置有第三卫生间和母婴室,充分照顾到不同群众和游客的需求。”旅行者带着愉快的心情行走在路上,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他们的心情。近年来,昭化区紧盯“吃住行游购娱”要素,加快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着力打造高质量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成肥肠特色美食街、滨河、花园休闲夜市,培育“四川特色餐饮名店”“昭化名厨”等30余家,研发“昭化生态鱼”“昭化肥肠”等特色餐饮品牌、小吃30余类,形成特色旅游商品50余种。建成卡尔温泉综合体、半山星宿、近悦·远来、且慢·帐篷里等民宿酒店,各类接待服务设施达到600余家。开通城市观光巴士线路5条、旅游专线26条,建成游客中心12个、服务站5个。用好互联网,延伸全域旅游链条“4年前我来昭化古城,景区的售票处排着长长队伍。今年计划再来时,我都在网上预约、购票,扫码进景区,不排队,游览畅通多了,游玩时间也变长了。”来自成都的游客黄先生对昭化古城旅游新体验连连点赞,“扫码景点二维码就能享受在线导览讲解服务,既方便又有新意,很方便。”“借助大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自驾游游客呈上升趋势。未来,游客集散中心将设置自驾游服务点,为广大自驾游游客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服务。”区文旅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来,区上加大旅游大数据等智慧旅游平台建设,上线了昭化智慧旅游导览地图,游客集散地和A级景区安装了智能终端查询机,方便了游客。“更重要的是,通过数据分析,有助于我们不断提升服务‘软实力’。”游客的热爱与热情,正通过“互联网+”转变为真实可见的数据。从不了解用户意向、到准确把握用户喜好,最终完成体验设计,昭化区的旅游目的地正通过互联网把游客口碑变成品牌。昭化区以“旅游+互联网”为支撑,建立区大数据中心,实现省、市、区旅游数据互联互通,4A级景区、主要乡村旅游点和民宿实现在线预订、网上支付等功能。发展月光经济、首店经济,催生旅游新业态23个。建成朝阳桃博园、五房药博园、滨湖农博园等农旅融合产业园区12个,省级、市级研学基地等5个。昭化镇、元坝镇拣银岩村、昭化镇朝阳村、柏林沟镇向阳村入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村名单。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6-12
(记者 徐杨)颛顼故里,阳光米易。“米易”名称的由来,在民间流传着多种版本。古称“迷昜”,是一个太阳迷恋的地方,因其光热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渥,被誉为扁担插在地里都能发芽。后来,民间“大米来得很容易”的说法相传甚广,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名字——米易。但无论哪个版本,都很契合米易的形象特点,证明这里是一片农耕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天府旅游名县、中国颛顼文化之乡、中国傈僳族祖居圣地……近年来,米易县深度挖掘、呈现颛顼文化、傈僳文化等文化资源内涵,积极搭建文化载体平台,让文化成为了米易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事业强劲的内生力,多元化的历史、民族、农耕、生活文化形式,赋能全县农文旅事业蓬勃发展,文化自信也如春风扑面,荡漾在各族群众的脸上。颛顼文化广场颛顼故里焕发新魅力龙肘山下,安宁河畔,攀西地区有名的颛顼龙洞,深藏于米易县白马镇龙吟峡谷,石雕龙目“凝视”之下,安宁河谷土地肥沃,人烟阜盛。颛顼文化广场上,颛顼像、挂榜台、祭祖堂、颛顼浮雕墙、九州版图平台等气势恢弘,景区四周,山峦叠翠、绿树成荫、溪流幽谷,景致优美,颛顼文化、溶洞景观、峡谷瀑布、山地花海、优质气候五大特点集聚,让自然与人文、历史与文化在这里交融。但在2015年以前,这里还仅仅只有一个“溶洞”。为深入挖掘、打造颛顼文化,米易县整合全县力量,从硬件提升、文化艺术、学术交流、旅游产业、文创产品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长远规划,充分挖掘颛顼文化内涵,“颛顼故里游学之旅”“颛顼故里农耕文化”等一批文化产品相继出炉,不断提升着“颛顼故里·阳光米易”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2019年,颛顼龙洞被纳入“茶马古道非遗之旅”线路。 2020年9月,米易县获评天府旅游名县并被授牌;2021年7月,颛顼龙洞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米易县还利用春节和国庆黄金周等,在颛顼龙洞景区推出“颛顼故里游学之旅”文旅康体验活动,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随着颛顼文化声名鹊起,慕名前来的游客倍增,以颛顼文化为牵引,带动了米易县交通运营、农产品销售、康养民宿等产业发展。景区附近的农民,春夏农忙时种地,冬季经营康养农家乐,自发成为颛顼龙洞的导游、宣传员,日子过得忙碌、充实、富足。旅游人气旺民族文化呈现多元化米易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全县有汉族、傈僳族、彝族、回族等26个民族,多元的民族文化,赋予了乡村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新山傈僳族乡,曾经是一片贫瘠的山乡土地,如今,这里已成为米易县少数民族文化振兴的代表之一。每年农历三月,村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载歌载舞,欢庆自己的节日,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梯田栈道、阿考广场、傈僳族祖居圣地民俗博物馆等基础设施成为当地傈僳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造就了“约德节”“葫芦笙舞”等18项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山傈僳族乡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1300平方米的乡综合文化站配备了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培训室、会议室、多功能活动室,傈僳族群众的文化涵养不断提升。“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大家的生活越过越好。”说起近年来发生的变化,新山村村委会副主任张华美把自信和幸福洋溢在脸上。在麻陇彝族乡中心村彝族文化展览馆,陈列和展示着当地彝族的文化底蕴,通过深入挖掘麻陇当地特色,展览馆收集展示了各种农耕用具、器具、民族传统服饰、首饰、刺绣等1000余件,每一件都讲述着彝族的悠久故事。每年,麻陇彝族乡举办“妞妞桃”采摘节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采摘、感受彝族文化,成为推动当地乡村发展的动力。近年来,米易县不断厚植文化沃土,深挖民族文化潜力,相继开展古镇、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开发,先后建成傈僳族博物馆、麻陇彝族博物馆、回族文化展厅,成功打造了普威明清风情旅游小镇、白马历史文化古镇、田坝清真民族示范村等一批各具特色文化旅游名村名镇,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不断为乡村振兴发展赋能。2023年,米易县以“糃”(táng)文化为统领,发掘本地历史文化、人文风情,融合米易元素、米易精神,组织专家对“糃”文化进行研究挖掘,打造米易文化新IP,旨在推出系列研究成果、文化产品,有力推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米易糃文化乡村文化培育新载体文化因旅游更富活力,旅游因文化彰显魅力。2022年6月30日晚,一场以“喜迎党的二十大,庆祝建党101周年”为主题的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晚会在米易县文化广场上演,晚会以乡村发展为大背景、以文化振兴为主旋律,各乡镇带来了各具特色的文艺节目,各民族群众自己为担任角色,展现群众积极的精神面貌和不同地域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年初,米易县作出开展“3+12”文化活动安排,创新开展“阳光米易 精彩十二月”农文旅融合节庆系列活动。先后成功举办中国年味·米易浓系列活动、清凉度假·在米易宣传推介会、番茄节、枇杷节、赏花节、樱桃节等活动。以活动为媒“搭台”,将农业、乡村旅游、商贸等有机结合,提前发布体验线路图、进行宣传氛围营造,融入现场体验、园游会、美食长廊、特色农家餐品鉴等环节,游客在参加互动的同时,还能享受丰富的体验。近年来,米易县围绕“全国文明城市”“中国颛顼文化之乡”和“中国傈僳族祖居圣地”做足文章,深入挖掘“糃”文化内涵等,在常态化举办“颛顼故里、游学之旅”文旅体验活动和颛顼龙舟大赛、傈僳族约德节等文化节庆活动的同时,精细培育“清凉度假·在米易”“深呼吸·在米易”等阳光康养旅游品牌,适时举办系列农事文化活动,逐渐搭建起新形式的新农村文化载体。米易县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润城、以文惠民,全域推进“人文美”建设,持续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力度,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本土特色文化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节庆活动、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开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乡村文化之风宛如春风拂面。在厚植文化底蕴的背景下,米易县文旅产业也迎来了飞速发展,并成为全县做大经济“蛋糕”又一个巨大增量。据统计,2022年,米易县全年接待游客8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0亿元,文旅事业的强力推进,不仅为未来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也近一步擦亮了“颛顼故里·阳光米易”名片。(米易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6月8日,普格县招商引资推介会暨重点项目签约仪式在成都举行。  推介会上,普格县重点推出了螺髻“九十九里”温泉度假区文旅产业综合体、凉山州中药材种植现代农林园区、绿色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小兴场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万亩白肉枇杷现代产业园、黑水河流域万亩特色水果产业园等50多个项目。  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上,普格县政府与投资方就普格·螺髻“九十九里”温泉度假区文旅产业综合体项目、凉山州中药材种植现代农林园区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  普格县委副书记、县长刘环宇表示,普格县委、县政府将全力支持优质签约项目落户普格县,用心用情做好各项服务保障,最大程度为企业减负,最大力度支持企业建设,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发展,实现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切实做到与各企业真正走在一起、干在一起、赢在一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6-12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