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张瑛 记者 李全民)“便民服务站不便民,村便民服务站设置在二楼尽头,老百姓办事要上楼,不方便,能把便民服务站设在一楼吗?”“天干旱,老柏堰四组河对岸有几户没有通自来水,能把自来水管网延伸到那里不?”“今年修场镇污水处理站占地老百姓的土地破坏青苗,现在处理站也修好了,什么时候能兑现补偿?”……“经村两委研究决定同意把便民服务站迁至一楼,现在已经在动工改建,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建设。”“已经向水务集团争取到主管道接入到场镇管网延伸,现在渠系已完工,预计在今年7月完成水管的接入并通水”。“对于场镇污水站占地问题,现在正在完善资料,资料完善后报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后按照国家2023年补偿标准进行赔付,预计在今年底完成。”……近日,广元市剑阁县秀钟乡“百姓问廉”活动在钟山村举办。群众代表、义务监督员、党员代表们针对当前面临的疑惑事、烦心事、揪心事,面对面的向被问政对象展开“问廉”,促进村干部履职尽责。通过群众质询、干部回答的方式,揭短亮丑,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将问题彻底解决。不仅为群众解答了疑惑,又让群众对有关政策、规定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又解决了问题,拉近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并大幅提升了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满意度。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6-27
初夏时节的茗新村,红瓦黄墙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精致亮丽。庭院前瓜果繁盛,院坝内整洁一新,美丽乡村图景跃然眼前。乡村建设从“无”到“有”,这是茗新村涅槃重生的真实映照,也是峨边一体推进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治理,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缩影。最年轻的建制村茗新村前身为四川省司法系统沙坪茶场,即沙坪劳教所。2005年,沙坪茶场机构搬走,住房、耕地等资产未及时移交政府,造成行政管理上的空白。10多年来,先后有来自大小凉山8个区县的1200余人搬进茶场空置的危房,成了一个人员混杂、社会治安问题突出、环境脏乱差的区域,又名“八县村”。“刚搬到这里的时候,小孩没学上,住的房子漏风漏雨,各种陋风陋习兴盛。”茗新村村民吉沙巫牛回忆说,“那段日子一度感到灰暗没有盼头。”2017年,脱贫奔康的春风吹到这里,茗新村作为全省最年轻的建制村批准成立。紧接着,153栋新房拔地而起,硬化村组路串珠连线,幼儿园、小学相继投用,浙川(峨边)东西部协作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农光互补产业园......茗新村一步一个脚印,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这几年家乡的变化真的很大,生活在这里很幸福,我想通过镜头向更多的人分享家乡的美。”一天一个样的茗新村,让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刷日依祖忍不住用手机记录家乡的美。2020年,在外务工多年的依祖也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后备干部,为建设茗新贡献力量。“接二连三”的产业“我有了自己的小事业!”见到村民吉沙巫牛,她自豪地向分享道。坐落在茗新村西面的“彝步千年 文旅新寨”,正是吉沙巫牛不久将任职的地方。清新淡雅,古色古香。走进“彝步千年 文旅新寨”,围炉烧烤的彝风餐厅、藏书丰富的彝风书吧、特色鲜明的彝医养生馆,还有集合了8个区县彝族文化的主题民宿,以及神秘的“十月太阳历”观景广场,多元彝族特色尽显,吃住娱一体,是探寻彝族文化的又一旅居地。“目前,项目已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预计7月初投入运营。”据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到时候在这里上班,能照看到家里的三个孩子,转正后一个月三千块钱还能减轻家里的负担。”吉沙巫牛已经开始期待,“我家就在新寨旁边,在这里上班主要也是想多学学技术,等旅游做起来了,在家做个小买卖!”“彝步千年 文旅新寨”是茗新村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探索。茗新村的农,更多地源于不远处的浙川(峨边)东西部协作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和农光互补产业园。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每年加工艾草3000多吨,同时承接外来烘干业务,年烘干各类农产品6000多吨,用工旺季每天有100多位村民在园区务工。集天麻立体栽培、农光互补、智慧农业于一体的农光互补产业园,年产商品天麻10万斤、天麻酒10万瓶,年产值3000余万元,带动300余户农户发展菌种、菌材种植,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彝步千年 文旅新寨”建成后,家家户户都可以将自己的拿手好菜端进餐厅,又多一份收入。家门口的产业发展得越来越来,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多,村民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以前我在外读书、务工很少回家,现在就喜欢待在这里,听说是茗新村人,周围的人都羡慕我!”刷日依祖腼腆地说。积分兑出新风气下个月,刷日依祖将操办自己的人生大事。“我提前跟家里人商量了,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作为茗新村移风易俗专干,依祖自觉践行文明新风。刷日依祖5岁时就跟着父辈搬到了茗新村,村子一天天建设得好,家里的日子也蒸蒸日上。然而,吃饭不上桌,上床不洗脚,席地而坐,人畜同住等陋习,严重降低了幸福感。“刚开始我就号召家里人讲卫生爱干净,尽量保持家里的整洁。”成为移风易俗专干后,依祖便发动家里人向周围邻居宣传移风易俗,带动大家树立文明新风,成为茗新村环境卫生文明标兵。为创新推动乡村治理,茗新村创立“积分超市”,村民只要讲卫生、扬文明、树新风等即可获得积分,通过积分免费兑换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截至目前,该超市村民年兑换用品价值30万元。“通过积分兑换,村民主动讲卫生,参与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更高!”刷日依祖告诉记者,最高每户村民年兑换礼品价值近2000元。正如刷日依祖所说,当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茗新村乡村建设、发展和治理中来,茗新村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供稿:峨边县融媒体中心 吴映辉)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6-26
打卡乡村民宿,一间雅室,一隅宁静。6月20日,夏日热度渐渐升腾,泸州市纳溪区上马镇龙湖水香田园综合体内却清风徐来,凉爽舒适。阳光透过斑驳的绿叶,洒进黄龙湖畔民宿点的露台。游客们纷纷走出雅室,在一个个露台上品茗聊天,欣赏远山黛绿和近湖波光。“这里有山有水,风景好美,民宿舒服惬意,是个避暑好地方。”游客郭女士约上好友来到这里,对眼前的风景赞不绝口。龙湖水香田园综合体是纳溪区产旅融合发展的新探索,依托黄龙湖的湖光山色,整体打造了万亩红豆彬林、千亩桃林等产业。园内设有飞机餐厅、爱情天梯、网红秋千、卡丁车、小火车等众多体验项目,游客们可以在青山绿水间尽享乡村田园的舒适生活。近年来,纳溪区在大力发展“竹筒子、茶杯子、酒罐子、果盘子”等“七子”特色产业的同时,瞄准乡村旅游大市场,以“旅游+”思路,促进酒旅、茶旅、竹旅、果旅等产旅深度融合,通过举办桃花节、枇杷节、杨梅节、柚子节等活动,把乡村建成休闲打卡地、消费目的地,全面激活乡村旅游产业,助力“三个高地”建设。每到茶叶采摘季,纳溪区护国镇梅岭村茶叶主题公园游人如织,欣赏茶山美景、品茗新茶、体验采摘和手工制茶的游客络绎不绝。这条集赏景游览、活动团建、采摘体验、研学旅行为一体“中国名茶之乡”、“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每天吸引上千游客前往打卡体验、观赏游玩,催生乡村旅游热潮。在素有“小峨嵋”之称的纳溪区打古镇普照山,云雾飘渺、阳光普照,千树万树杨梅透着晶莹剔透的琥珀红,掩映在绿叶丛中,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采摘。“这里的杨梅鲜爽汁多、酸甜可口,一边吃着杨梅,一边欣赏着‘一览众山小’的风景,简直太享受!”游客杨茜成了普照山的“铁粉”。以杨梅采摘为纽带,当地的普照云雾茶、“手功苕粉”、金丝黄菊等农特产品也“圈粉”无数。仲夏季节,走进纳溪区新乐镇伏龙村桃子基地,翠绿茂盛的桃叶间,红红的桃果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来自临近城市的游客竞相体前往体验采摘。当地依托近郊优势,整合桃李产业,不断推出认领桃树、品桃子酒、吃农家饭等“桃事”活动,不仅增加了桃林附加值,还提升了人气,带火了近郊休闲旅游。历史文化与白酒勾调技术完美结合的“中国白酒001号庄园”、惊险刺激的玻璃栈道、“天然氧吧”大旺竹海……纳溪区将生态山水资源、人文历史、地方特产、非遗文化等融汇到“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并付诸实践。目前,纳溪区已建成A级景区8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湿地公园1个。梯次分明、核心突出、多点支撑、结构有序产旅融合格局,不但激活了“夏日经济”,还为“天府旅游名县”注入丰富内涵。(供稿:纳溪区宣传部 赵康明 邓建刚)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6-25
(记者 乔薇 文/图)春季踏青赏花尝果、夏季踩水露营避暑、秋季赏枫徒步登高、冬季泡温泉品羊肉汤……天下穹窿,魅力威远。近年来,内江市威远县依托丰厚的乡村旅游资源,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以美丽乡村为载体,以休闲旅游为支撑,积极探索农旅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全域生态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近日,记者走进威远县,一睹当地文旅活力。威远县石板桥景区立足特产全域发展 农旅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威远有无花果、中药材、茶叶、樱桃、柑橘、精品蔬菜及优质粮油7个万亩以上的特色产业,有蚕桑、柠檬、枇杷、李子、皮球桃和青花椒6个千亩以上万亩以下的特色产业,百亩以上千亩以下的特色产业20余个,形成了“东中药材+南无花果+西樱桃+北茶叶+全域粮油生猪”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赏花可以去新场、镇西、界牌等镇,摘果可以到严陵、山王、龙会、向义、高石、新店、东联、小河、越溪等镇。”为了进一步以“文旅”促“发展”,从2月底到8月下旬,威远县结合各镇特色农业,精心设计推出了多条以踏青赏花和采摘体验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串联起当地石板河景区、康桥水乡、古佛顶旅游景区等多个景点。除拥有农业文旅资源外,威远新场镇老场村的现代农业粮油示范园区、慈菇塘森林公园、红村石油会战旧址、中华诗圣杜甫碑林园等,也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前来。据悉,近年来,威远县相继创建了世界无花果博览园、石板河旅游区、古佛顶景区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去年还获评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现在村里公路‘组组通’达100%,还安装了路灯、三格化粪池改造、新建水渠等基础设施,全村电网、气网、通讯网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明显,村民们生活也越来越好。”老场村党总支书记王淑然表示,随着当地文旅融合发展,不仅帮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促进他们致富增收,还极大改善了农村面貌,提振了人文精神。  威远县无花果产业基地(余远文 摄)持续擦亮金字招牌 推进农旅高质量发展威远作为“中国无花果之乡”,今年8月将召开2023年第七届国际园艺学会世界无花果大会,届时,全球各地的园艺专家、企业代表和游客将汇聚于此。威远县委宣传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随着无花果大会的临近,集无花果“种植科研”“观光休闲”“文化科普”“采摘体验”于一体的4A级景区世界无花果博览园附近的饭店、民宿生意火爆,游客接踵而至,众多游客走进景区参观种植基地、品尝无花果系列产品。“2023年第七届国际园艺学会世界无花果大会筹备工作正顺利推进中,其中在界牌镇南强村修建的无花果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配套基础设施‘三中心’已进入收尾阶段;镇桥凼村(康桥水乡附近)修建的无花果养生村项目所有建筑也已修建完工,建成后将成为主要参观区和接待区。” 威远县委宣传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无花果养生村建成后还将融入“互联网+智慧农业+生态旅游”,展示售卖农特产品,依托景区提供商品服务,帮助村民实现多元收入。同时,威远县还将以2023年第七届国际园艺学会世界无花果大会契机,全力打造无花果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在镇西镇、新店镇、向义镇、界牌镇、严陵镇,集中种植54平方公里的无花果,全域联动135平方公里,推动无花果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持续擦亮“中国无花果之乡”金字招牌,推动农旅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25
(记者 王若晔)四川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人多地少的矛盾一直存在,节约集约用地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四川严格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守牢耕地保护红线。  在最基层的乡镇,耕地保护工作是如何落实的?近日,在6月25日第33个全国土地日即将来临之际,记者走进农业大县乐山市井研县王村镇蹲点探访。正在挑拣毛豆的村民。记者 王若晔 摄守好地“人防+技防”构建多级巡田机制  6月15日,小雨淅淅沥沥,田里嫩绿的稻苗轻轻摇摆,连片的绿色像地毯铺向远方。罗柱银穿着雨衣,在田间转了两圈。作为王村镇磨池村的村级田长,巡田已成为习惯。村办公室有本特殊的“账本”,厚厚的几十页记录了每次动态巡田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内容。  “村里一般是乱占耕地建房等问题,我们村委会每周、每月都会梳理一次动态,发现动土立即上门询问是否办理相关手续、土地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等。”说起田长工作,罗柱银打开了话匣子,“村级田长要把住最前端的关口。耕地保护,功夫下在平时,平常村里开会或者入户走访,我们就要宣传耕地保护。”  王村镇镇长、镇级田长王永红,则要面对“是要发展机会还是要守住良田”的选择题。  地处四县交界、有两条国道经过的王村镇,有规上工业企业5家,每天有超过8000辆货车路过镇上。“不少企业想来建厂,之前落户的企业也有扩产需求。”王永红说,县里指导镇上优先利用存量建设用地或者盘活低效闲置资产,严格执行各类土地使用标准,落实“占补平衡”“进出平衡”,坚决不流出耕地。  耕地保护责任自上而下压紧压实——省级层面足额带位置下达耕地保护目标任务,层层签订耕地保护承诺书,并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考核。井研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人防+技防”相结合的耕地保护监管体系基础上,井研构建了县、镇、村、组四级巡田监管机制。今年,还设立了耕地保护土地违法线索举报奖励制度,给予举报属实的举报者一定奖励。  “针对群众现有的用地需求,我们结合镇村片区规划工作,深入村组开展产业调查、现状分析等工作,访谈农户、业主,收集了解各方需求,在规划中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集中连片、深度融合、集聚发展,安排一定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针对有用地需求的企业,引导其向产业园区集中。”该负责人介绍。建好田土地整治等措施,耕地量质提升  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农田平坦开阔、茫溪河碧水环绕,乔幸福叉着腰微微笑着,“之前可想不到会跑到这里来种水稻。”  3个月前,接到电话邀约后,成都邛崃市的乔幸福立即动身前往王村镇。乔幸福是种田的“老把式”,在邛崃种了20余年的水稻。在王村镇镇政府会议室,他看到其他5位来自成都、眉山等地的种粮大户,他们一同受邀参加一场种粮招商会。  要流转这片土地,每年至少种一季粮食是“硬门槛”。最终,乔幸福以600多元每亩的流转价格,承包了700余亩耕地。  价格不算便宜,但是乔幸福没有多少犹豫,“这片全都改造为了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配套齐全、宜机作业、灌溉方便。”  此前,井研县针对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挖塘养鱼等违法行为进行整治,王村镇目前已退塘400余亩。“茫溪河沿岸布局成为镇上的粮油产业带,34.72公里的产业环线只种粮食。”副镇长代林说。  同时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让耕地质量和耕地面积同步提升。  “去年全镇耕地净流入127亩,土地平整及改良1723亩。目前全镇3万余亩耕地中,2万亩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代林说,“镇上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完善流入耕地属地管理制度,将地块耕种责任落实到个人,并通过招商会的形式,为每块农田选择合适的种粮人,确保流入耕地长期耕作不撂荒。”种好粮套种+复种等,力争实现千斤粮万元钱  行走在王村镇田间,记者发现相邻田地种植的作物大有不同。这边,已经抽穗的玉米间套种的大豆挂满翠绿饱满的豆荚,对面地块新种下的玉米才冒出小苗,另一块紧挨着的田里,小香葱生机勃勃。  “这片玉米已经收来卖了,翻耕后部分种了第二季玉米,部分种了葱。”井研县虎欣家庭农场负责人严虎说。  “我们镇所有的农田都要种两季以上。”代林说,通过推广套种、间种、复种等模式,重点发展粮蔬、稻鱼、稻虾等生产,提高复种指数,努力实现千斤粮、万元钱,扎紧“米袋子”的同时,又充实“钱袋子”。  “能赚钱,大家就愿意种。”严虎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旱地种玉米套大豆,一亩地能种2000株甜糯玉米,正常情况下可收获1000公斤左右,毛利润3000元。大豆可以收700公斤,卖毛豆毛利润在2500元上下。剩下品相不佳的玉米和秸秆,会卖掉做青贮饲料,每亩能卖800元。  “收了玉米之后,根据市场行情,我们会种一季蔬菜,都是订单农业。”严虎望向不远处的小葱苗说,还有各种惠农补贴的支持。  村民“钱袋子”同样鼓了起来。“不仅有土地流转费用,还能在附近工作。”在虎欣家庭农场,员工王海慧蹲在地上一边挑选着毛豆,一边抬头摆起家常。  为提升农户种粮积极性,井研县出台了发展粮油生产十条措施,对腾退低效经果林、撂荒地复耕种粮、扩种大豆等予以补贴:对腾退低效经果林种粮的每亩补贴300元,撂荒地复耕种粮的每亩补贴120元,扩种大豆的每亩补助150元。【记者手记】每个人都在用行动守护脚下这片土地  (记者 王若晔)守住“耕”基,乡镇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耕地保护的“第一公里”。因此,记者决定前往一个产粮大镇看看。  在茫溪河边,稻田如绿毯一般。“这只是局部,更美的要从空中看。”一旁的副镇长代林,拿出手机打开航拍视频。视频里,沿着茫溪河,耕地集中连片,铺就一幅田园画卷。  这样美丽画卷的背后,汇聚了众多耕地保护的力量。行走在王村镇,记者能深切感受到,从自然资源部门、县乡镇政府到村级田长、网格员、种粮人、村民对耕地的“呵护”和热爱。  平时话不多,说起保护耕地就打开话匣子的村级田长罗柱银,一双布鞋、一顶草帽,经常陪伴他奔走在田间地头。他说,我在这片土地长大,守护好是我的责任。种粮大户乔幸福则用现代种植技术,带动村民发展现代化农业,让田野在四季展现不同的美丽风景。镇上的工作人员薛伟宏,则用无人机记录下田园风光……每个人都在用行动,守护脚下这片土地。  “之前打造农耕文化,大家一致选了五谷四季为主题,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代林说,其中冬藏就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富于民”,这是大家的美好愿景,也是努力的方向。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6-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正宇 徐灿虹 胡国飞 文/图  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赛在即,6月12-13日,二十多家海外华文媒体共聚成都简阳,探访大运会柔道、跳水赛事场馆等筹办情况,并以此为契机,走进简阳乡村,现场感受简阳描绘出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向海外生动讲好简阳故事。  如何向世界传递新农村富裕后的新景象?笔者一行跟随海外华文媒体团深入简阳乡村一线,为读者带来一碗汤、一幅画、一间屋、一条链四个故事。前锋村荷塘美景。一碗汤 打开简阳味觉地图  “太美味了,我连喝了7小碗。”日本华文媒体人欧阳乐耕对简阳羊肉汤赞不绝口。6月12日,华文媒体团走进当地羊肉汤馆羊扬天下,品尝现场熬制的羊肉汤。  羊肉汤是简阳要讲的第一个故事。简阳羊肉汤历史悠久,《简州志》记载,早在汉代,简阳已是“户户具鸡豕,十里闻羊香”。简阳羊肉汤,其汤鲜、味美、香气宜人,这要得益于简阳羊品种和羊肉汤制作工艺的不断改良。据简阳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简阳羊为大耳羊品种,是由美国努比亚山羊与本地羊经五十多年的杂交选育形成的新品种类群。该品种个头大、脂肪少、纤维柔软,以此作为简阳羊肉汤的主要原料,汤味自然鲜美。  “优良的食材,只需要简单的烹饪。”羊扬天下负责人许斌介绍,通过不断创新改良,简阳羊肉汤烹饪方法历久弥新,入选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阳羊肉汤还成为中国首例汤类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成为简阳城市印记。  近年来,简阳羊肉汤赶上预制菜风口,开发出羊肉汤预制菜产品。“消费者买回家后只需要加热一道工序,就能品尝到原汁原味的简阳羊肉汤。”许斌拿起一盒简阳羊肉汤礼盒向大家介绍。据了解,简阳羊肉汤2公斤包装网上售价168元,通过全程冷链发往全国。  在简阳的老街深巷之中,简阳羊肉汤与海底捞、豌豆汤、月英凉粉、蒋卤鹅、云龙水酥、毛鸭子、大枣兔、手撕盘龙鳝一起,被誉为“简阳九绝”,共同组成简阳的味觉地图。  一碗羊肉汤,打开简阳的味觉地图。农民画画家段景春接受海外华文媒体采访。一幅画 深情描绘故土风情  乡土作家罗淑、首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克芹等文化名人辈出,薛涛、刘光祖等文人雅士在简阳留下不胜枚举的诗篇,简阳从不缺乏文化底蕴。  在简阳人的文化地图中,农民画正挥洒着浓墨重彩。在简阳平武镇尤安村,坐落着一家气质不凡的农民画艺术馆。6月13日,媒体团到访该画馆时,农民画画家段景春正聚精会神、手执画笔,画板上一位古典红衣美女跃然纸上。  简阳农民画,是简阳讲的第二个故事。农民画是上世纪50年代在我国广大农村出现的一种独特画种,简阳农民画正是萌芽于这一时期,在经历过被原国家文化部授予“民间艺术(绘画)之乡”的高光时期后,陷入沉寂。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简阳农民画被赋予更深刻的文化内涵,承担起展现新时代民间艺术的使命担当。  “我爱农民画,喜欢用画笔来描绘故土风情。”段景春是近年来简阳返乡创业的文化人之一。  如今,简阳农民画画家已达150多人,张树敏、付瑶、谢从新等脱颖而出,入展各级绘画类展览。张树敏为表达对这片养育他的土地的深情,作画时,他不曾把笔当笔,只当它是农具、锄头、镰刀、耕牛。纸就是土地,笔在纸上作画就是耕耘的过程,然后,土地上开出绚丽多彩的花,结出丰硕的果,住着幸福的人家。  一幅农民画,描出简阳的生命之美、生态之美、生活之美。一间屋 装进农旅融合理念  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一度是江南水乡的专属用词。如今,用来形容简阳的乡村,也很贴切。漫步石钟镇前锋村、平武镇尤安村,一幢幢乡村“别墅”鳞次栉比,红花绿树栽于庭前屋后,田园风光、园林布局,齐聚于此。  一间屋,是简阳讲的第三个故事。6月13日,石钟镇前锋村,原香小院的火锅、喜柿小院的围炉冰茶、石味小院的豆花……一个个“小院”错落有致,支撑起当地农旅结合的产业,有些小院更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着简阳乃至成都的市民前来打卡。  前锋村党委书记周明介绍,“这些小院都是农民自住房改建,由村集体、农户与国有企业合作,市场化运营。通过‘村集体经济+’模式,激活闲置房屋资源,为老年人留守的乡村注入活力。”  该村王永和大爷将自住房租给一家国有企业开办民宿,并成为该公司的员工。双重收入让王大爷很开心,“他们租我的房子,一年租金1.8万元,同时我在民宿打工,一年下来也有4万多元的收入。”  在平武镇尤安村,一栋栋别墅一样的房屋排列有序,俨然一个小型社区。尤安村党委副书记魏霖介绍,2017年,尤安村鼓励村民进行宅基地腾退,2019年,尤安村八成以上农民从原有住房迁出,搬进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新房,村集体建起了乡村酒店。  宅基地腾退后,恢复成耕地,自此,尤安村有了连片集中的万亩良田,为尤安村经济的后续腾飞打下坚实基础。“目前村集体经济名下有10多家全资公司,涵盖建筑、种植、酒店、商贸等领域。”魏霖表示,发展工商业获得的收益,还可以反哺农业。  一间“新屋”,装进简阳农旅融合发展的新理念。一条链 串起乡村共同富裕  在尤安村的烘干中心,大家被6台数十米高的大型烘干机所震撼。魏霖介绍,烘干中心是整合19个村的相关配套资金2000多万元建成的,在满足19个村的10万亩粮油的烘干需求以外,还能为周边县市的麦冬提供烘干服务。  一条链,是简阳讲的第四个故事。据悉,烘干中心共有8台烘干机,其中6台烘干机烘干能力达到150吨,主要用来烘干水稻、小麦和油菜等粮油作物,另外2台烘干能力达到300吨的烘干机,主要用来烘干玉米。  烘干中心由简阳市六联共兴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该公司的成立及发展是简阳市打破镇域行政边界,推进“六联共兴”等集体经济抱团合作模式、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尤安村为中心的19个村抱团发展,4.5万亩土地入股,成立了简阳市六联共兴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化运作,将村与村的资源、产业、利益等联结在一起,形成一条共同富裕“链”。魏霖介绍,去年该公司收益达到2000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6-20
自贡市沿滩区沿滩镇人民村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并重,全面聚焦乡风文明建设突出问题,咬定目标、铆足干劲,重点在人居环境整治、涵养乡风文明等方面持续发力,奋力擦亮乡村振兴靓丽底色。走进人民村,干净整洁的柏油马路,清新芬芳的绿植鲜花点缀两旁,新农村美景尽收眼底。“现在看到的一切,都离不开大家的努力,我们全村拧成一股绳,积极开展创建省级文明村工作。”人民村党支部书记罗俊伟说。近年来,人民村持续加大力度整治村容环境,清理占道“五乱”,加强道路两旁及房屋周边绿化,杜绝“脏、乱、差”现象。及时对208户厕所进行三格式无害化改造,全村厕所已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积极成立保洁小组,定期对全村路面进行保洁,村容村貌质效提升。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人民村有效借助党群服务中、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活动阵地,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宣传活动30余次,向村民普及卫生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引导群众自觉改变行为陋习,推动形成文明乡风,合力打造睦邻友好、崇德向善的新农村。(供稿:沿滩区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6-19
(记者 蔡宇 )6月18日,端午节前最后一个周末,成都大邑县祥和村“稻香渔歌”现代农业主题公园依旧人头攒动。15000亩广阔天地里,50余个川西林盘,是近年来都市人群追捧的近郊乡村游热门目的地。创意民宿、艺术中心、生态美食、乡村绿道……作为特色旅游型川西林盘代表的“稻香渔歌”,仅仅是成都保护修复1005个川西林盘中的一个。林盘已渐变金盘,这一成都空间结构调整典型案例,折射出成都聚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开展的具有城市特点和首创精神的有益探索。来自市发改委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市休闲农业收入达122亿元,接待4460余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9.75%和30.08%。特色鲜明的川西林盘,令人流连忘返捋清底 确定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成都以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其中,在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方面,川西林盘保护修复成为探索和实践的突破口。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特有的乡村聚落形式,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为复合型农村人居环境形态,涉及全市17个涉农区(市)县。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市西部大部分林盘区域生态环境的敏感性、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和传承农耕文化的必要性,都决定了川西林盘不宜像国内其他区域一样,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城镇化、工业化开发,必须探索保护修复、生态价值转化途径。捋清了川西林盘的“底”,成都确定保护修复行动的“策”——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建设高标准农田,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绿色制造、文化旅游等特色经济,为城市持续健康发展拓展战略空间。成都构建多组团复合化的现代乡村田园景观设标准 引业态千余个川西林盘启动保护修复成都全面梳理川西林盘资源,科学优化川西林盘保护修复点位布局,印发川西林盘保护修复规划,建立生态资源数据库。顶层设计之下,1005个川西林盘启动保护修复。川西林盘数量多且分布区域广,保护修复讲究“章法”,需要统一建设标准。按照“本土化、现代化、特色化”,成都系统编制《川西林盘生态修复和景观设计导则》《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建筑风貌塑造导则》,在保护生态本底的基础上强化对林盘的有效管控。林盘点缀乡村,天然富含诗意,如何凸显美学价值成为保护修复行动中着重考虑的细节。聚焦留住乡愁、留住美丽,成都组建中国“九大美院”乡村社区空间美学研究创作基地,围绕雪山、森林、温泉、古镇、田园等独特优势,构建多组团复合化的现代乡村田园景观。以多元业态引入,营造多元消费场景。在绿道、驿站等林盘公园嵌入服务功能,植入文创、体验、运动、研学等多元化融合发展新业态,打造可进入、可参与、可消费、可体验的高品质生活新消费场景集聚区。以“农耕文化”为魂,孵化“明月酿、明月陶、明月笋”“雪山大邑·天府林盘”“七里诗乡”等特色IP,打造艺术博物馆、匠心体验馆、艺人工坊等,讲好林盘文旅故事。高颜值 有特色反哺成都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今,漫步在成都近郊乡村,个个高颜值且地方特色鲜明的川西林盘,令人流连忘返。位于邛崃的十方堂邛窑考古遗址公园林盘,共有邛窑遗址窑包14处,林盘内部及周边植入文创、文博、旅游、研习等多元业态,“推窗见田、开门见绿”。青白江狮子村冀翔狮子林盘面积约1000亩,这里青石小路交错,多彩稻田环绕,俊秀的农业大地景观与旅游业有机融合,既保证粮油产量,又体现粮油产业的大田文创美学。看得见的美景之外,获修复的诸多川西林盘还藏着许多看不见的“功夫”。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机制便是其中之一,成都聚焦完善商业载体、壮大市场队伍、优化市场环境、提高流通效率,举办川西林盘投资推介会,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把每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每个精品林盘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以姚林盘为代表的农业衍生型、以稻香渔歌为代表的特色旅游型、以桐林林盘为代表的文化艺术型等特色林盘陆续亮相,成都乡村环境实现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转变。焕发新生机的川西林盘,品牌外溢效应日益明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以生态优势实现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市发改委供图)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3-06-19
眼下正是李子成熟的季节,合江县大桥镇留学堂村的300余亩李子喜获丰收,不少市民利用周末闲暇时间,走进果园,采摘尝鲜。在大桥镇留学堂村的李子基地里,成片的李子树郁郁葱葱,一颗颗圆润饱满的紫红色李子缀满枝头,弥漫着诱人的果香。农户们忙着采摘、挑选、装桶,享受着丰收的喜悦。游客们也纷纷来到果园采摘李子,感受别样的田园风光。李子丰收游客曾露说:“周末特地和朋友一起带着孩子来李子园里采摘,体验采摘的乐趣,这里的李子不仅个头大,口感也好。”大桥镇地处长江边,得益于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这里的李子口感多汁甜润、清脆爽口,受到消费者青睐,每天都有商户上门收购,将李子销往成都、重庆、贵州等地,目前果园里每天都有10个工人帮忙采摘,平均每人每天能采摘上百斤。李子基地负责人、乡贤陈正荣说:“我们果园主要有3个品种,目前成熟的是五月脆,蜂糖李预计还有一周左右才能成熟,还有就是脆红李,3个品种总产量有3万斤左右,预计明年达到10万斤是没有问题的。”大桥镇留学堂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良才说:“留学堂村通过‘党支部+业主+农户’的模式,鼓励乡贤返乡创业成为业主,大力发展李子、花椒等特色产业,把一片片坡台地变成生机勃勃的果园,既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还可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近年来,大桥镇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探索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发展路径,让香脆可口的“红果果”成为致富的“金果果”,开启乡村振兴“致富门”。(供稿:合江县委统战部 刘有慧)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6-16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王傲  陈瑶)合江县先滩镇人大自开展“选民说事”活动以来,将“选民说事”平台建在代表之家、联络站,落脚在微信群、院坝会,找准群众当前关心关切的难点热点问题,引导选民围绕先滩镇项目建设开展“点题说事”,让选民都知道有问题不仅可以在代表接待日找代表反映,现在还可以在家中随时都@代表说出自己的意见建议。项目建设“点题说事”,让代表、选民、施工方和代表联络站、镇人大主席团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为共同推动先滩镇民生项目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村民们帮助施工方进行土地调解从“我议”到“我监督”先滩镇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因其高温多雨、气候湿润、植被茂密的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先滩大米、九叶青花椒、中药材、高山冷水鱼、林下养殖、岩蜂糖等“六大产业”。为壮大金钗石斛和九叶青花椒两大产业规模,镇政府争取资金390万元,准备实施黄背溪至河沟湾产业发展项目,硬化产业基地生产公路2.8公里、新建蓄水池3口、铺设水管网9公里、土地整理80亩。今年年初,项目动工后,周边村民非常关心项目实施情况,还有很多村民到施工现场观看施工情况。“选民代表们,镇政府为我们村争取的产业发展项目刚开始动工,大家有啥子意见建议没有?想到啥子就说啥子!”梨树塆村联络站站长、党组织书记徐良田在“选民说事”群里的一句“点题说事”让这个微信群顿时活跃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畅所欲言。“在我看来,你们应该让施工方把项目施工的时间、工程质量标准公示出来,让我们心里有个底。”2社村民李显尧第一个发声,“对头,有了公示,我们才晓得他们的工程干的怎么样!”“政府为我们争取的项目,我们自己要上心看到起!”……徐站长收集到选民的意见后,第一时间召集村上的镇人大代表和项目施工方召开座谈会,协商项目公示内容以及如何让群众参与到项目监督中来。经协商,项目施工方把施工完成时间及施工质量标准进行公示,并由徐站长牵头,邀请有威望、有正义感的热心群众组建项目志愿监督小组,每周五由站长带队,在施工方的带领下,到项目施工现场查看。目前,群众对项目质量的质疑声为0,项目施工也正在有序推进。站长带领热心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监督从“我想”到“我来干”定钟寺村村民曾伯超在定钟寺村“点题说事”院坝会上问:“可以帮我问哈施工方,先滩中学附近那条公路修建要招工不?要的话,给我报个名,我之前在重庆工地上干过的。”“我也要来干工地!”“给我也报个名!”……定钟寺村联络站站长杜元楷表示,会把收集到的意见向镇人大主席团反映,并积极和施工方进行协商。镇人大主席团收到建议后,召集县镇代表,组织镇项目办、农业农村办、社事办、在建项目负责人召开“代表议事会”。会上统一意见,同意“两个倾向”:一是项目用工,倾向聘请区域内农村劳动力参与工程建设;二是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开设工程项目管理、维护和运营等公益性岗位,倾向聘用附近村民就地就近就业。此外,县人大代表蹇良伟提出“在保证项目建设正常施工的情况下,可以实行弹性工作制,村民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工作时间,务农和打工挣钱两不误”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先滩镇在今年的建项目中,最多的时候一共吸纳了200多名当地村民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累计发放劳动服务费约101万元。镇人大主席团提出的“两个倾向”的做法得到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全镇推广。通过“点题说事”,选民的意见得到解决、代表的建议得到有效办理、施工单位避免了“用工难”的发生,实现了三方共赢。村民在项目建设上热火朝天地干活从“我说”到“我调解”“老陈啊!消消火,知道这次修建生产便道占用了你半块土,心里不舒服,但是修好后,我们好多乡亲种植花椒更方便,过路也要方便些啥。”“老陈,这是大家的致富路哦,你挡了道,本社的乡亲以后要怪你哦!”“老陈老陈,实在不行,我把挨到你屋门口那块土换给你,你看可以不?路修好,大家都享福啥!”……“要的要的,不说了,我老陈不拖后腿,就依大家的办!”显云寺村4社的几个村民在显云寺村花椒基地积极调解矛盾,帮助施工方做村民陈化文的思想工作,因占了自家土而阻挠施工的问题在村民的协助下轻松化解。在代表联络站的组织下,项目所在地的村民有的在项目上务工,有的成为项目志愿监督小组成员,村民们对项目的质量和效益都“有目共睹”,都希望能够早日把项目建设完毕惠及大家。不少热心村民主动帮助施工方进行土地协调,矛盾调解,处理社与社之间、村与村之间的矛盾纠纷,在土地协调和利益分配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大减轻了村级党组织的工作压力。先滩镇自项目建设“点题说事”活动开展后,人大代表牵线搭桥,选民与施工方良性互动,形成了共同推动项目开展的良好氛围,施工过程中的杂音基本消失,项目推进速度也明显优于以前。村民们切身感受到了人大代表联络站这座“连心桥”,联系服务群众零距离的真情,也进一步增进了人大代表与选民之间的距离,让人大代表与选民靠得更近,心贴得更紧 !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6-15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刘传福 李悦 文/图)一朵大红色的玫瑰花在阳台上悄然开放,微风拂过,一阵阵幽香迎面而来,透过干净的玻璃窗,摩尼镇摩尼社区的王成凤翻出几片茶叶,倒上开水泡上一杯热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像王成凤这样的人,这里还有269户1027人,从贫穷落后的大山搬到条件优越的街上生活,是他们这辈子做梦都没有想到的。2018年,在脱贫攻坚中,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摩尼镇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来自该镇10个村的脱贫户,从“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土瓦房,搬迁到大银盘集中安置点宽敞明亮的“小洋房”。这里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有便民服务中心、学校、医院、停车场等,加上多渠道的就业岗位、丰富的文化,幸福的生活实打实让人羡慕。大银盘集中安置点航拍搬进来 上学不愁就医无忧“现在孩子读书太近了,也不用受苦了。”日前,说起搬迁后带来的变化,何丽芳沉浸在一种喜悦之中。何丽芳老家李红村交通不便,据她介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来往镇上的“标配”,水靴也挡不住雨天的泥水,搬到镇上后,孩子读书近了,她也告别了昔日的“狼狈”。李红村距离场镇有近10公里,走路来镇上起码要一个半小时以上,李红村3社搬过来的王俊会以前不得不将孩子送到离学校较近的娘家寄宿,“现在好了,附近就是幼儿园,5分钟就到了,自己也可以带娃了。”大银盘集中安置点选址在场镇,不仅紧邻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甚至还有专门的孩子托管机构,解决了孩子们家门口就读的问题;同时,配套有镇卫生院,也解决了居民们的就医之忧。 “现在几分钟就到医院,做梦都没有想到能在这里生活。”何丽芳回忆,2013年冬天,孩子半夜感冒发烧,只能走泥泞小道送往镇上卫生院,到了都已经凌晨一点过了,好在孩子没有大碍。而对于患有腰椎间盘突出、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王成凤而言,身体不好需要长期吃药,“家挨着医院,心里踏实了不少。”  “上学不愁、就医无忧,少了一份对家人的担忧,就放心出来创业了。”2021年,告别老人和孩子,曹凤国和妻子在温州开起了面馆,当起了老板。何丽芳的爱人李廷美,也跟着亲戚学装修,并在周边接活,收入超过了以前好几倍。大银盘集中安置点居民王成凤正在阳台上修剪花枝能致富 农民变身老板和技术工“没想到我还能在街上开超市,在家门口轻松就业了。”在安置点临近的一个超市里,老板王家琴的生意红红火火,忙碌之余掩饰不住脸上的笑容。据她介绍,金榜村4社搬过来的她,平时身体并不好,也干不了重活,当时帮扶干部建议她做点小生意,王家琴便在楼下租赁一件店铺,开起以百货、副食为主的欣鑫旺超市,一年营业额达30万余元。从农村人变成“街上人”,不少农民变身为技术工,甚至是老板。“比起种庄稼来,现在不晒太阳也不淋雨。”在摩尼镇“扶贫车间”内,刘兴连正在给扎染手提包安上提手,自“扶贫车间”成立以来,通过免费的培训,她全面学习画、扎、浸、染、煮、拆、晒七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流程,已经在车间工作了几年,早已成为技艺能手,平均月收入近2000元。2018年,在脱贫攻坚战中,该镇整合蜡染、扎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立“摩尼镇手工扎染蜡染扶贫车间”,为家门口50余人提供了就业平台。笔者看到,在安置点背后,是一个菌子生产厂区,工人正在察看马桑菌的长势。为进一步拓展就业岗位,2021年,该镇还引进云上菌业公司,先后吸纳数十人到此务工。何宣强,是摩尼社区一组组长,作为大银盘集中安置点的“管家”,是群众口中典型的“百事通”。他与各行各业都有密切联系,几年下来,已经为搬迁户介绍用工岗位8000余人次。截至目前,该安置点已实现务工就业490人,其中,技术工285人,普工205人。当中,18人创业当上老板,涵盖了副食百货、装修装饰等行业。大银盘集中安置点的农民们正在扶贫车间制作扎染手工制品。享生活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真的没想到,在年老后还能过上这样的幸福生活。”田义村5社67岁的许绍伍入住大银盘后,作为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群众,他积极参加安置点国学馆、泸州市老年大学(摩尼教学点)、社区养老服务点的各类培训和文化活动。在国学馆内,许绍伍正在练习毛笔书法,这是他在国学馆新学的一门“新手艺”。作为一名“文化人”,许绍伍参加书法培训后,水平从无到有,并有了长足进步,在许多婚丧嫁娶的重要场合,他都义务去舞笔挥毫。李子潘,在老年大学免费培训,仅仅参加了1次培训,就会写自己的名字。“这就是今年一季度的红黑榜,红榜有拾金不昧、家庭环境好,黑榜有乱扔垃圾、违规用火……”在安置点公告栏前,禹登平正在为他的老伙计们解读公告栏上的内容。60岁的禹登平已参加老年大学一年多的培训,从不识字到简单识字、理解国家政策,还将自学到的农业常识应用到种庄稼的实践中。“王大姐,走,跳舞了。”傍晚,在许绍伍家楼下,三三两两的阿姨向楼上呼喊,结伴去广场锻炼。王大姐,是许绍伍的老伴儿王泽润,是“广场舞大妈”队伍中的一员。谈起跳舞健身带来的好处,她乐在其中,“跳舞不仅打发了时间,长期下来,我的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症状也有了明显的好转。”目前,安置点设有老年大学、国学馆、社区养老服务点、小广场等文化娱乐场所,并开展象棋、围棋、广场舞等免费培训,开启“享生活”模式。截至目前,每年培训500余人次,开展老年活动20余次。采访手记:采访中,笔者了解到,该镇易地扶贫搬迁根据人口设置了6类房型,搬迁户以人均2500元、每户不超过10000元的标准,便可获得一套属于自己装修一新的“小洋楼”,今昔相比,搬迁户终于告别大山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幸福感、获得感成色饱满。在我国的广大农村,相信随着乡村振兴步伐的不断迈进,广大干群齐心协力,因地制宜埋头实干苦干,幸福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甜。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6-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文/图  6月8日一早,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供销合作社,陆续迎来光顾的客人。“这是绿色精品大米,10斤装的礼盒,99.9元……”一进门,货架显眼位置放着“永丰大米”,售货员王利赶忙招呼顾客。  这是永丰村供销合作社开业的第三天。王利告诉记者,自从村集体商贸公司注册了“永丰大米”品牌,到目前已卖出6万多斤。  曾经永丰村成堆的稻米被村外大米加工企业直接收走,如今包装起来的“永丰大米”,成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拳头产品”。  一粒稻米,经历了什么?  去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首站来到永丰村。如今,永丰村人气旺了,环境更好了,是“永丰大米”好销的外部条件;科学、绿色、高效种粮,更是“永丰大米”热销的内在品质保障。  记者重访永丰村,真切感受永丰村涌动着的新气象。永丰村荷塘美景。种出粮食“长”出产业繁茂  初夏的永丰村,晴空之下,是一望无垠的绿,齐整布列的白色生物防虫板,犹如田间“卫士”。当日,东坡区“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主题党日活动在此举行。  党员干部行走在永丰村高标准农田间,秧苗绿意盎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  “野香优2998”“品香优 2115”“晶两优534”等近百个水稻品种标识牌矗立田间。“试验田的新品种,要用好、推广好。”眉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东坡区委书记廖小宁蹲下身去细细查看。“要种出高产粮,就必须走因地制宜、科技赋能的路子。”他说,要确保东坡区39.93万亩耕地、35.5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多种粮、种好粮。  人群中,记者注意到身着白色T恤、模样精干的种粮大户赵友勇。在他看来,要多种粮、种好粮,机械化助力是关键。  35岁的赵友勇2011年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2015年返乡创业,流转600多亩地种植水稻。既是农技员,也是农机手的他,对水稻生产用的拖拉机、插秧机、烘干机是“懂而精”。“昨天下午,我们开展稻田无人机飞防,两个小时就作业了100多亩,都用不着人着地。”赵友勇一脸轻松地说。  一旁的种植大户王元威接过话茬,一季水稻收割后,他紧跟着在同一块地种植蔬菜和药材,通过“稻—菜—菜”和“稻—药—菜”轮作,总收入不比外出务工差。  两天前,东坡永丰水稻“科技小院”揭牌,对种植户而言,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目标的信心更足了。  此外,从种粮里“衍生”出来的产业更丰了。  跟随太和镇党委书记张曾翔,记者参观了刚运营的综合服务中心“丰收里”。走在丰收邮局、村史馆、丰收书吧、永丰论稻展馆,处处可见来参观的游人、村民。东坡区基层党组织在永丰村开展“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主题党日活动。聚起人心村民游人共享美好生活  永丰村文化院坝上,一大早就热闹起来。一辆辆载着游人的公交专线巴士,沿着进村的柏油路到达永丰村。  自从今年“五一”期间开通了从永丰村到三苏祠的公交线,村里游客量更大了。只见他们三五成群,或驻足参观,或拍照留影,或悠闲赏景。  对于村民而言,6月8日这一天具有重要意义。村道上、广场前,每个村民脸上都洋溢着“过节”的喜悦。“现在路修巴适了,屋子也翻修了,门前屋后环境更好了,看着都高兴。”村民王志群质朴的话里,是对一年来村上变化最直观的感受。  行走在荷叶连天的木栈道上放眼望去,掩映其中的生活污水处理池很容易就被“忽略”了。以生态可循环模式建的污水处理池与周边的池塘融为一体,既可美化环境,也发挥着大作用。据永丰村第一书记刘超介绍,这样的“厌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模式已在该村广泛采用。  此外,永丰村还有这样一些变化:新硬化黑化道路13.8公里;新安装太阳能路灯80盏;打造美丽庭院120户;农业科技小院4座 ……老百姓的美好生活赫然在眼前。  荷塘边村道上,村民李树全拿着秤杆,给游人摘下来的李子称重,满脸笑容地做起了“生意”。他说,咋也没想到,自家门前种的两棵李子树,以前都是自家摘了吃,搞不赢吃的就随它掉地上,现在竟也能卖钱了。  文化院坝旁的何光云家,占据了极佳位置,把小吃摊摆在了家门口。来来往往的游人,让老两口来了干劲:“这个季节卖冰粉、卖水果和水之类的,轻松,还增加收入。”在他看来,不闲着有事做,就是他的老有所乐。  “乡亲们吃穿不愁后,最关心的就是医药问题。要加强乡村卫生体系建设,保障好广大农民群众基本医疗。”耳畔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记者来到位于永丰村党群服务中心左侧的村卫生室,见到了村医周良伦。25年驻守乡村卫生室,有他村民才有安心。  这些年来基层医疗条件的巨变,让周良伦感慨万千,“尤其是这一年来,村里的医疗软硬件进一步提升。”  记者看到,永丰村的卫生室一共有三间。一间门诊室,一间中医理疗室,一间包含国家基本药物、“两病”药物的药房。这里理疗床、牵引凳、便携式心电图机器、快速检测仪、医用氧气瓶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  “现在村民可以用医保卡进行实时结算,非常方便。”周良伦说,卫生室还有眉山市中医医院两名医生轮换坐诊,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  村民的日子越过越舒心,百姓对村“两委”越来越认可……这样的变化,辐射到整个永丰片区。  与之相邻的四维村,第一书记李楠看着欣欣向荣的永丰村,内心涌动着发展的信心和干劲。四维村这一年有了“乡村集市”、邻里中心、文化长廊,村集体经济大幅提升。  对未来乡村振兴事业和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李楠还有许多期盼和待落实的事项,主题党日活动上,对着党旗他许下铮铮誓言,其身后碧绿的稻田里秧苗在阳光沐浴下正茁壮生长。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6-14
(记者 徐杨)孟夏时节,攀枝花市米易县安宁河谷郁郁葱葱,银色的钢架大棚、翠绿的稻田、丰收的果蔬、奔忙的农人和车流,与河岸边的村庄相映成景,构成一幅生动的乡村田园画卷。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县、国家“南菜北调”基地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全省首批乡村振兴先进县……米易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先后收获国家级、省级荣誉20余项,递交出一份亮眼、厚重的“答卷”。近年来,米易县积极贯彻落实省委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和攀枝花市委加快构建“4+1”现代特色农业体系的决策部署,依托生产基础好、设施水平高、产业链条全、经营体系完备、农业环境友好、政策支持有力等有利条件,按照构建“6+3”农业产业体系和“三带四环十园”的总体布局,推动全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大步向前。米易县稻菜轮作产业园六大主导产业特色优势凸显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地处安宁河谷的米易县就被列为四川省立体农业试点县。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米易农业已呈现出特色鲜明、效益显著、层状分布的“三带”产业布局,即:安宁河谷粮经复合产业带、二半山区特色水果产业带和中高山干果烤烟畜牧产业带。米易县安宁河谷粮经复合产业带,是全省连片规模最大的设施蔬菜基地,高效节水灌溉覆盖率达100%,年产出各类蔬菜52.8万吨、优质稻谷6万吨,粮经复合产值超过26亿元。目前,产业带已建成10万亩稻菜粮经复合基地,冬春种植番茄、辣椒、茄子、黄瓜、苦瓜、小南瓜、豇豆、菜豆等喜温蔬菜,夏秋种植优质水稻。5月6日,在米易县攀莲镇观音村,由袁隆平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及种植指导的第三代杂交水稻超高产攻关项目米易示范片的示范田里,第三代杂交水稻开始大田移栽,经过一番忙碌,绿油油的秧苗在田间铺展开来。“2021年水稻亩产1085.99公斤,2022年水稻亩产1097.56公斤,今年期待更高的产量。”负责项目实施的稻本稻农业公司总经理卢波说,该稻菜轮作产业园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名副其实的藏粮宝地。伴随着农业栽培技术进步,产地基地规模扩大,品种结构优化,单位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如今,在安宁河谷粮经复合产业带,每亩耕地具有产出“两千斤稻谷+两万斤蔬菜”的综合生产能力,平均每亩耕地产值在3万元以上。在二半山区特色水果产业带,米易枇杷产业规模达到3.2万亩,主要分布在海拔1300米—1800米区域,形成草场镇、丙谷镇、白马镇3个集中种植区,枇杷年产量1.58万吨、产值4亿元以上;晚熟芒果连片成带生态发展,全县晚熟芒果产业规模超过14.5万亩,投产面积达12万余亩,芒果产量10万吨,产值5.2亿元。据米易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米易县“6+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的“6”是指粮食、蔬菜、水果、烤烟、畜牧、花卉等6个特色优势产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米易县实现农业总产值59.82亿元,一产增加值40.19亿元、增速5.0%,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02 元、同比增长6.3% 。“过去种地看天色、看地况、看收成,如今种地讲科学、讲技术、讲效益。”米易县丙谷镇沙沟村村民曾代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中8亩多地,近几年,每年粮食和大棚蔬菜产值近20万元,除去种子、肥料、农药等成本,纯收入15万元以上,家中6口人,人均收入超25000元。”米易枇杷生态园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米易现代农业产业体系“6+3”中的“3”,是指加快补齐现代种业、现代装备、冷链物流3大支撑性短板。为此,米易县以安宁河谷综合开发为重点,制定“三带四环十园”的立体布局,以工业思维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成熟、成型。按照“三带四环十园”布局思路,米易县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主导,先后出台《米易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方案》,编制《米易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米易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米易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规划》《米易县丙谷稻菜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等园区建设规划,突出补齐加工、科技、农旅融合短板,完善现代农业发展要素,统筹建设“十大”现代农业园区。“四环”,即重点打造南部科技创新环线、北部产业融合环线、西北部百里果香环线、西南部生态旅游环线;“十园区”,即围绕稻菜基础产业、特色水果、优质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以“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融合”为重点,建设10个现代农业园区。放眼丙谷镇稻菜现代农业园区,万亩稻菜轮作格子形田宽阔平坦,宛如“大地粮仓”。该园区是首批省级培育园区,2019年被认定为攀枝花市五星级园区,2021年评为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园区规划总面积2.5万亩,主导产业为早春蔬菜+水稻,生产模式为“稻—菜”水旱轮作,产业基地面积达2.14万亩,园区农业总产值达6.1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6万元。位于白马镇高龙村,总面积近2000亩的红旗河谷现代农业产业园,集康养休闲、观光旅游、采摘体验和餐饮娱乐为一体,是省级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示范片。园区内有成熟的稻菜轮作基地和渔米阳光休闲度假基地、四川益满达渔业有限公司、攀西大华园艺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与此同时,米易县农产品加工业也迅速发展。目前,米易县已建成果蔬冷藏保鲜库212座、烘干房12座、农产品分级分选线3条,农产品初加工能力达50万吨,外销农产品初加工率达85%以上。围绕果蔬、核桃等产品加工,引进吉香居等食品深加工企业,建成米易时光实业食品加工厂等项目。抓农村加工作坊建设,建成龙华枇杷膏加工坊、普威雪梨膏加工坊、撒莲土红糖加工坊等。“有发展之天时,得区域之地利,享环境之人和。”在米易县投资经营的攀西大华园艺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米易县气候环境好,农业产业布局合理,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大,企业未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米易现代农业大数据中心支撑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如何做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保障体系?近年来,米易县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持续提升保障能力水平、产业园区化水平,扩大特色农业品牌影响力。截至目前,米易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8.1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31.56万亩的57.35%;建成各类农田水利工程15912处,农业生产蓄、引、提能力达4.14亿立方米;建成标准化塑料大棚设施6.2万亩,蔬菜设施栽培覆盖率达90%以上。在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方面,米易县持续巩固拓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省级试点成果,培育多元化农村市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达436个,其中省级以上示范社30个(国家级示范社4个);家庭农场总量达1709家,其中市级以上示范场144家;农业龙头企业16家,其中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 在提升保障能力水平方面,米易县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和农机装备。目前,全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覆盖率达85%,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7.2%。建成新型农机专业合作组织2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2个,田间机耕作业道硬化率达65%。全县农机总动力达22.9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1.5%;不断提高仓储冷链保鲜能力,全县累计建成果蔬冷藏保鲜库212座,总库容8.9万立方米,农产品初加工能力达50万吨,外销农产品初加工率达 85% 以上。提升生产社会化服务能力,全县有16家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主体进入国家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名录系统,总服务能力达20万亩次。在提升产业园区化水平方面,建成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个,建成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星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园区主导产业包括稻菜粮经、优势特色水果、水产养殖等。全县建成园区总面积27.34万亩(含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面积),农业产值达37.5亿元,园区综合产值达78亿元,产业园区化、标准化、集约化、绿色化、规模化生产水平持续提升 。在增强特色农业品牌影响力方面,米易县全面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探索“合格证+追溯码”标识应用,入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200家,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99%以上;全县有“二品一标”农产品26个,与“盒马鲜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先后完成“糃·味道”“糃·珍享”“糃·印象”“颛”“顼” 等县域特色商标注册;培育农业企业品牌32个,省级知名企业品牌4个。2022年,“阳光米易”入围中国蔬菜品牌大会最具影响力蔬菜公用区域品牌,成功创建第二批省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此外,米易县还建立了农特产品专营店、撒莲塘坊、电商直播基地等线上、线下特色农产品销售主体。2022年,米易县全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10.32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15.38亿元。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米易按照“三带四环十园”的布局思路,持续优化提升“三个产业带”和“六大优势产业”,突出抓好种养结构优化、基础设施配套、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装备水平提升和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做响农业品牌、做大精深加工、做优服务支撑、做实经营主体、做好融合文章,加快建设安宁河流域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力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全力构建“6+3”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米易县主要领导表示,当前,米易县已全面启动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工作,正统筹推进四川种业“南繁”基地、农产品分拣定标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园区道路建设环线、高标准农田和水利配套设施等六大项目,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同时,积极为打造“天府第二粮仓”核心区贡献米易力量。(米易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13
 (记者 孙晓容) 近日,成都市新都区军屯镇以天府大道北延线“天府粮仓”精品区27公里精品旅游环线军屯段打造为抓手,对静天路两侧人居环境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治理工作。为全面推进“天府粮仓”精品区建设、擦亮“天府粮仓·和美田园·绿色军屯”名片,针对沿线私搭乱建、农房房前屋后堆砌杂物、建筑外立面风化老化、农业设施大棚杂乱、道路破损、农田枯枝落叶堆放等突出问题,梳理形成台账清单,多次召开会议研讨整治方案,多措并举,逐一击破,掀起了一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新高潮。截至目前,军屯镇静天路路面已完成修整美化,道路两侧绿化种植工作即将竣工;拆除农房和农业设施私搭乱建21处,共计1511平方米;清理垃圾和房前屋后杂物75吨;铺设弱电下地管道约4000米;美化农房等建筑外立面约10000平方米。下一步,军屯镇将持续巩固静天路两侧人居环境治理成效,以重要节点打造、民俗图案上墙等为抓手,提升精品区一级环线沿途风貌,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军屯,助力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精品区建设。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3-06-13
(记者 严易程 文/图)“村集体经济收入近三年年复合增长率近50%,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更是超70万元,村民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6月9日,在阿坝州壤塘县蒲西乡伊里村,驻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李登科一边带领记者向卡龙沟深处走去,一边向记者盘点“沟域经济”为村上发展带来的变化。卡龙沟伊里村位于阿坝州壤塘县南部,G317穿境而过,海拔3600米,境内分布着大量的荒坡、荒沟。2021年,李登科从四川省人民医院被选派到阿坝州壤塘县蒲西乡伊里村,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面对一沟多湾又多山的劣势地貌,初来高原的李登科“犯了难”。大山深处地广分散、难连成片,特色农业种植难度大、成效慢,经济发展滞后,带动村民发展产业增收尤为迫切。“卡龙沟风景秀美,气候宜人,有着适合特色禽类养殖的天然基础。”经过反复论证,李登科决定,按照山上养牛、山脚养猪、河谷养鱼的循环产业思路,带领村民走“沟域经济”路子。山上的牦牛卡龙沟深处,连绵起伏的高山上,几百余头牦牛正奔走在山坡上觅食。“我们的牦牛每天都会在这山沟里进行放养。”李登科说,过去,村民靠天养畜,牦牛以散养为主,经过两年的发展,合作社规模不断壮大,逐步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养殖规模也发展到如今的几百余头,村里的养殖业越来越红火。除了壮大“牦牛生意”,卡龙沟还有其他产业。不远处,伊里村冷水鱼养殖基地内,村民索青正忙着给鱼塘里的裂腹鱼投喂“午餐”;“啰啰啰……”另一旁,随着索青妻子金钟的呼唤,一头头藏香猪从圈舍蜂拥而出,陆续聚集在金钟的周围,哼哼争食。索青给鱼投喂饲料“这两年来,村里的集体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了,合作社给村里带来的变化真的是太大了。”索青说,合作社刚成立时他和妻子就在村上工作,负责村里藏香猪和冷水鱼养殖,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年底还能拿到合作社分红。近年来,伊里村坚持党建引领,以“产业兴旺”为目标,立足本地丰富的资源优势,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在养殖业上不断尝试,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畜牧产业,让特色产业成为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推动了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此外,还成功创建阿坝州乡村振兴示范村、阿坝州三家园示范村和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金钟抱着刚出生的小猪跳出沟域看沟域,深山开辟新天地。今年以来,壤塘县按照“4332”产业发展思路,立足国土空间规划与要素配置,以“兴产业、搞加工、强配套、促融合、抓示范”为主要抓手,进一步支持鼓励群众深度参与到沿线文旅资源的挖掘与开发,着力打造沟域经济带,通过重点项目、重要园区的建设串珠成链打造G317沿线生态农林牧产业文旅融合示范发展的壤塘样板。伊里村,只是壤塘县发展沟域经济,打造G317沿线生态农林牧产业文旅融合示范发展样板的一个缩影。“到2025年底,力争全县发展沟域经济的四个乡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元。”壤塘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李家强表示,通过2—3年的持续努力,将建立起四个各具特色的沟域经济业态,实现农林牧产业“标准化、现代化、品牌化”的转型升级,达到“十万木耳、万亩药、万株椒、万头畜、万箱蜂、千名技工”总目标。从无到有,壤塘县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乡村振兴战略重要部署,坚持把发展沟域经济作为高原山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着力破解增收难题,探索了一条构建内容多样、形式不同、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沟域经济发展新模式之路,助力壤塘县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一路高歌”,逐步实现“荒沟变绿沟、穷沟变富沟”的华丽转变。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12
(王世良 王舒燕 记者 何勤华)5月21日,会东县姜州镇建设村,一幅幅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彩绘图画跃然于农房外墙上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  “房前屋后变美,我们维护环境卫生的劲头也更足了。”建设村村民黄坤指着自家房屋外墙上的彩绘图画高兴地说。  这是姜州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该镇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激发群众致富动力的同时,注重美丽乡村建设,而“微景观”与“文化墙”的有机结合,成为当地美化乡村的点睛之笔。  以墙面为载体,用彩绘等形式,姜州镇将农耕文化、乡村实景、农业生产、乡风文明、村规民约等主题内容呈现在农房外墙上,与一处处“微景观”相结合,弘扬传统文化、培育乡风文明,让冷冰冰的墙面变成了“会说话”的文化墙,将文明新风送到千家万户。  既要乡村“外在美”,也要文明“内在美”。姜州镇还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并深入开展典型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该镇还完善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载体内容,将移风易俗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在寓教于乐中传播文明。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6-12
(记者 史晓露)6月的川南小镇暑热渐盛。一大早,泸州市古蔺县二郎镇就弥漫着浓郁的酒味儿。“00后”小伙王俊帅换上蓝色工作服,在家门口坐上班车,5分钟就抵达四川省古蔺郎酒厂有限公司的酒厂。  王俊帅大专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和父母一样成为酿酒工人。  二郎镇地处川黔交界的赤水河畔,这里是郎酒之乡,与习酒公司隔河相望,上游则是茅台酒厂。二郎镇人口6.5万人,近六分之一的人口在郎酒厂上班。其中,不少人是王俊帅这样的“郎二代”。  去年,二郎镇GDP达83.13亿元,其中白酒产业贡献占九成以上,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引擎。位于古蔺县二郎镇的郎酒厂。 郎酒股份供图一家酒企的生长  从茅台镇到二郎镇的49公里赤水河流域,是中国酱酒黄金产区,分布着上百家酒企,赤水河因此得名“美酒河”。  1957年,国营四川省古蔺郎酒厂成立。其后,经过改制成为民营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如今,郎酒公司的数栋酿酒车间就分布在赤水河左岸。车间里,用红砂石砌成的窖池旁,正摊晾着深褐色的酒糟。在郎酒厂工作了20个年头的酿酒部副部长王从坤说:“离了赤水河,就酿不出好酱酒。”  郎酒养活了这座小镇。目前,郎酒公司在当地用工量达1万余人,人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今年59岁的高级调酒师何平,1993年进酒厂,做过酿酒工、保管员、勾兑师等。 “企业效益好,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30年来,何平的月工资从两三百元涨到1万多元,如今他的儿子何正也成为酒厂的一名调酒师。  公司制定了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机制。王俊帅是车间的糖化工人,入厂已有2年,一直跟着师傅学习。他说:“争取学好技术,成为一名工匠。”  一代代人的坚守、传承、创新,推动着企业发展壮大。去年四川郎酒股份有限公司营收突破200亿元,在全国酒企中排第6位。当前,白酒行业进入产业深度调整期。“虽然白酒总产量在下降,但去年全国白酒产业销售额却同比增长9.6%,表明消费高端酒的人越来越多。”郎酒集团党委书记李明政认为,白酒行业要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需要依靠科技赋能,在传承中创新。  近年来,郎酒股份已成立院士领衔的品质研究院,并推动产学研合作,在酿酒关键工艺和发酵机制等方面深入研究,推动白酒品质升级。“这是我们的一个研究成果。”王从坤指着车间内一个个不锈钢储酒罐介绍,上面印着窖面酱香、窖中醇甜、窖底底香等字样。原来研究发现,即便是同一个窖池的酒醅,不同的深度,酒醅风味也不同。分层提取酿造后,可取出层次更加丰富的原酒,开发出新品。郎酒厂的酿造车间内,工人正在进行上甑操作。 郎酒股份供图一个产业集群的培育  “全镇白酒产业仍面临龙头企业偏少、产业集群发育不足等短板。”二郎镇镇长王滔表示,近年来,二郎镇一方面关停落后产能,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和人才回引力度。  2019年,在福建经商的吴忠旺返乡创业,在二郎镇创办了四川爱的是酒酒业有限公司。当地水电路等硬件环境好,项目建设速度远超预期,2019年3月拿地,仅7个月就顺利投产。4年来,企业从1栋车间、30名工人,发展到10栋车间、420名工人,产能翻了10倍。去年,该公司白酒产值已达2.8亿元。  “我们成立工作专班,全力保障项目建设速度。”王滔介绍,目前二郎镇已有8家中小型酒企,白酒行业从业人数达1.2万余人。2022年,全镇酱酒产能突破7万吨、储能28万吨。  做强白酒产业也迎来政策机遇。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支持宜宾、泸州共建世界优质白酒产业集群。日前泸州也提出,加快建设赤水河左岸世界级优质酱酒集群,力争“十四五”末,白酒实现千亿产值。“在打造优质酱酒产业发展带中,二郎镇要发挥重要作用。”王滔表示,下一步要强化龙头带动作用,积极回引酒业配套产业,培育壮大“1+ N”酒企发展梯队。二郎镇雷家沟村村民甘宗伦在自己的养殖场内喂牛。史晓露 摄一条新产业链的兴起  六月的二郎镇,建设正酣:郎酒储酒区、物流包装中心、科研楼等配套项目正加快建设。一个个项目工地上,一片火热景象。  在这座因酒而兴的小镇里,人们的生活也因酒业振兴而改变。一条条水泥公路通往村组,外地来的白酒经销商越来越多;场镇上,小饭馆、便利店生意越来越红火;不少农民住进场镇上的小区,水电气配套齐全;种高粱的农民,更尝到了白酒产业链带来的甜头。  “酒企效益好,种的高粱不愁销。”二郎镇雷家沟村村民甘宗伦种植了7亩高粱,保底价收购,亩均收入2100元。甘宗伦还养殖了30头肉牛,喂牛的酒糟全部来自郎酒厂。“依靠种植养殖业,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  高粱酿酒—酒糟养牛—牛粪还田—田种高粱,围绕白酒产业,全镇发展起绿色循环种养模式;农户和酒企签订单,带动全镇种植高粱3.5万亩,养殖肉牛1.6万头。去年,全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3万元。  游客也慕名而来。2020年,郎酒股份用时12年在二郎镇建设的郎酒庄园正式投用。庄园配备了度假酒店、山谷光影秀、私人定制收藏中心、品酒中心等设施,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  如何承接住郎酒庄园的外溢游客,成为当地政府的新课题。“我们将围绕打造‘郎酒特色小镇’进行综合提升。”王滔介绍,下一步要邀请知名规划设计院进行全域设计,开展“郎酒·红色之旅”,培育酒庄经济,力争到2026年,创成四渡赤水旅游5A景区,全镇旅游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6-12
(王敏子 记者 常艰)“分秧及初夏,渐喜风叶举。月明看露上,一一珠垂缕。”眼下,“天府粮仓”洪雅示范区的田间,正如苏轼诗句中这番模样。初夏,秧苗已种在田里,我们带着欢喜的心情看着叶子长大。夜晚,明月升起,稻田里起了露水,每片秧叶都垂着晶莹的露珠。放眼洪雅乡村,白墙青瓦的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片星罗棋布,蜿蜒的生产便道又将示范片划分成一块块或长方形、或梯形的稻田,田间劳作的农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一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和谐乡村很是入画。高标准农田粮田 良田20世纪90年代,洪雅效益型生态农业全省闻名。进入新时代,洪雅推进种养循环,全省领先。2011年,洪雅被列为四川省第一批农业循环经济项目试点县,累计投资6000余万元铺设的沼液管道绵延600千米,建成种养循环经济示范区10万亩。全域推进化肥、化学农药减量增效,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持续擦亮洪雅农业金字招牌。让农田变粮田——2022年,眉山市委作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的决定,赋予洪雅建设“青衣江流域粮食生产示范带”的重要任务,就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洪雅示范区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规划建设。该县提出,着力构建“一园一核三片N个基地”粮食产业发展格局。即:1个青衣江流域粮食现代农业园区,1个止戈安宁万亩核心示范区,“柳江—东岳”“中保—槽渔滩”“余坪—将军”3个万亩现代粮食产业示范片,洪川镇、中山镇等N个连片粮食生产基地。全面推进“保量扩面、农田建设、稳产增产、科技支撑、主体培育、绿色发展、产业融合”七大工程,建设具有洪雅特色的“天府粮仓”洪雅示范区,为全国全省全市粮食生产贡献更多力量。洪雅,地貌呈“七山二水一分田”,农田耕地面积有限。如何让有限的农田变粮田?该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推动应耕尽耕、应种尽种、应收尽收,最大限度扩大种粮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同时,坚持粮经统筹,按照平坝、丘陵、山区农业生产特点,突出‘以粮为主’,科学统筹粮食生产和特色产业发展,大力推广粮经复合、间种套种模式,全力以赴促产增收。”让粮田变良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6月7日,记者走进“天府粮仓”洪雅示范区柳江—东岳示范片,高标准农田让强迫症都被治愈了。“高标准农田稳定了种粮收益,为粮食连年丰收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洪雅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赵永祥介绍,“高标准农田实现路、渠、水、电四网联通,通过机械化耕种和地力培肥,每亩能节支增收300元。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把老百姓从繁冗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同时有助于农田的规模性流转,流转后又可以实现稻鱼、稻药、稻油、稻菜轮作,老百姓除了土地的租金收益,还能就近务工增收。”该示范片是洪雅县2023年重点建设的粮食产业示范片,涉及柳江镇、东岳镇,耕地面积近万亩,粮食种植面积8100亩。其中,中心区域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000亩。过去一年,洪雅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任务,全县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增加,其中水稻播种进一步扩面,预计2023年水稻总产量7.6万吨,较去年有望增收3000吨。今年,洪雅县又被确定为全省“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县”,年内将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2.8万亩,并在2年内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努力探索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洪雅模式”。农艺师下田指导粮技 良机绿色种植——6月5日一大早,高级农艺师李世洪便来到“天府粮仓”洪雅示范区柳江—东岳高标准农田现场,“小刘,这些秧苗可以分栽,这些田需要放水了,不然天热了秧苗要死,这些都是细活,马虎不得。”秧田管理是插秧以后的日常工作,农技人员经常奔走在田里,给种植户技术指导。李世洪介绍,这段期间主要进行水分管理、肥料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为确保粮食优质安全,洪雅坚持实施绿色生产。李世洪介绍:“我们的稻田都是施有机肥,用生物农药,每亩田要施有机肥300公斤、沼液3000公斤。”在“柳江—东岳”示范片,今年新建了20公里沼液管网,率先探索沼液、水肥一体化精量灌溉,实现水肥自动调配,集成推广化肥农药减量技术。作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省第一批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县,洪雅县全面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化肥农药减量示范”,突出绿色种养循环,建绿色粮仓。目前,铺设沼液管网600千米,实现1.84万头奶牛粪污变“废”为宝,年消纳沼液50万吨,建成覆盖10万亩的绿色种养循环示范区。科技兴农——工厂化育秧、机器插秧、无人机植保……这些都是科技带来的农耕新变化。2月,翻耕土地时,无人驾驶拖拉机通过北斗卫星导航高效犁地;5月,水稻栽插时,插秧机来回穿梭;6月,田间管理时,无人机喷洒施肥……农业机械化在推广普及的过程中不断升级,农业生产更加智能化,效率也进一步提升。“我们‘柳江—东岳’示范片3000亩农田全面推行机械化耕种,每亩节约成本近百元。同时,机械化标准耕种后,我们的粮食产量能增产10%以上。”洪雅县锦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当前环境温度26.6℃,环境湿度57.8%,风速0.4米/秒。”走近数字平台和病虫害观测站,你随时可以听到系统播报的声音,而这些气象数据和病虫害观测数据已同步传回数字中心。为实现智慧农业管理和监测“一张网”,洪雅县推进数字赋能“天府粮仓”建设,完成数字平台搭建和病虫害观测场建设,建立化肥农药固定监测点3个、减量示范点1个。同时,完成了地方标准《洪雅大米原料稻谷生产技术规程》编制。在“柳江—东岳”示范片兴胜村的高标准农田现场,一列一列秧田里插着标识牌:“隆平铁杆稻”“锦城优丝苗”“水稻轻简高效新技术示范”……这是洪雅县与省农科院合作,建设水稻中试熟化基地,基地引进“稻香杯”获奖的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48个进行展示评价,同时开展高食味水稻品种筛选,集成推广沼液精量施用、化肥农药减量、病虫草害生态防控、秸秆黄贮等有机化技术,为大面积增产增粮提供解决方案。辛勤劳作换取可喜回馈。从“春种一粒粟”到“秋收万亩粮”,当镰刀和锄头被无人机、大型喷雾机、装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插秧机取而代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故事在新时代“天府粮仓”建设中有了新诠释,这便是科技兴农的意义。中保镇桐升社区万人插秧活动粮农 良品种地吧!新农人——6月5日,随着最后50亩秧苗插完,新农人任爱君所在农业公司流转的中保镇120亩农田,已顺利完成插秧工作。“这50亩插秧插得迟,是因为我们实行的稻药轮作,中药材川芎才收完。虽然插秧迟一点,但不影响秋收。”任爱君介绍。而这50亩田的秧苗都是由90后“新机手”何科操作手持式插秧机大干3天完成的。任爱君算了一笔账:“请人插秧150元/亩,50亩就要7500元,而买一台手持式插秧机12000元,补助了4500元,实际花了7500元,和请人价格一样的。而且,插秧完成,我们还添置了一台农机,以后120元每亩的人工费都节约了。”任爱君是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系毕业生,通过新农人培训、专业知识学习、考试、答辩,2019年她考取了高级农艺师证,算是非科班出身但拥有农业专业知识的新农人。而她所在的农业公司共有10个人,其中本科生7个,平均年龄30岁。任爱君说:“去年,我们种了水稻70亩,然后稻药轮作。今年,是120亩,秋收后我们想探索种植小麦。120亩其实不算种植大户,但我们想做成自己的生态品牌。”“新机手”何科喜欢搞机器,所以自告奋勇的学习了新机器操作后,就下田实操了。累吗?当然累,但他说:“我们都是农民的孩子,能吃苦,能干活,很有成就感。”据了解,接下来,洪雅将实施主体培育工程,壮大职业农人群体,提高粮食致富带头人经营能力。加快发展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构建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规模经营。奔跑吧!洪雅粮——6月,东岳镇骑龙村的稻田里,绿油油的水稻随风摇曳。该村种粮大户梁斌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了田间查看水稻长势,组织工人开展田间管护。梁斌作为土生土长的“老农民”,带领村民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打造区域特色农业品牌,形成以“骑龙大米”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IP,把优质粮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经济优势。梁斌介绍:“我们在2017年就注册了‘骑龙一品’和‘骑龙’两个商标,通过几年努力,骑龙大米品牌逐步得到消费者青睐。目前,市场零售价卖到了10元每斤。”在梁斌的带动下,先后有128户社员加入合作社,水稻种植面积也发展到了如今的800余亩,预计今年的总产量350吨。崇尚自然、热爱土地,科学种田、做好农业是梁斌的追求和梦想。梁斌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将“骑龙大米”品牌做大做强,让更多人吃上“天府粮仓”优质粮。据介绍,洪雅将开展粮食品牌培育计划,积极培育“洪雅大米”农产品地理标志,支持“骑龙大米”品牌做大做强。同时,深入挖掘在地文化、农耕文化,打造一批田园景观、研学基地,拓展农业生态价值,推进粮旅融合发展,让绿色生态优质的“洪雅粮”成为眉山乃至成都平原地区名片。当前洪雅,沃野良田卧山水,朝气蓬勃产业兴。一批批乡村特色产业正以蓬勃之势发展壮大,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崭新画卷正铺展开来。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09
平坦整洁的村道、清澈见底的池塘、干净敞亮的庭院……走进资中县球溪镇大象寺村,一幅秀美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球溪镇大象寺村沱江河流域水流清澈 近期,资中县球溪镇大象寺村文明治理“积分”热潮不但未退,还激起一股“幸福”新浪潮,上演了一幕幕文明积分改善幸福指数的乡村振兴“大戏”。在镇党委政府倡议下,乡风文明治理的实惠“大礼包”兑换出的不仅仅是提高乡风文明程度,更是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指数。广大村民群众在参与中激发出乡村治理“新动力”,乡村治理“新效能”,乡村文明“新气象”。党建夯基,激活乡村治理“新效能”。走进大象寺,以党员+村社干部+志愿者为代表的突击队成为村里一道靓丽风景线。乡风文明治理下,党员干部充分发挥表率作用,遇到困难大家敢冲敢闯、敢于担当,遇到问题大家敢于劝阻、敢于叫停,敢于同陈规陋习做斗争。对违反规定的党员干部严格依法依规惩治,对违反规定的群众严格批评教育。大力整治陈规陋习、封建迷信活动、高价彩礼,提倡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推进移风易俗的文明进程,进一步引领村民群众更新思想观念、革除陈规陋习,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善向上的文明新风尚。带动群众自觉做基层治理的倡导者、乡风文明的推动者、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把思想、道德、观念等教育内容融入担重任、做实事等载体之中,使乡风文明具体化、实践化。真正培育良好的家风、民风、村风,让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村风民风,让乡风文明的“良好新风”变成乡村治理的“淳朴民风”,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百米”。撂荒地、图斑整治、坑塘变良田文明铸魂,激发乡村治理“新动力”。村两委创新乡村治理方式,积极鼓励引导多主体参与,推进自治、法治与德治的“三治”融合。以乡风文明促进撂荒地整治、图斑整治、人居环境改善行动为契机,村两委联合驻村工作队、村社干部、志愿者、村民群众共同行动起来。鼓励村民参与整治活动、自发清扫自家庭院环境,保持屋内外干净整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用实际行动推进城乡面貌改善提升。将庭前院后变成“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同时,通过创建“红黑榜”,“红榜”表扬先进、树立榜样,“黑榜”鞭策上进、传导压力,对违反村规民约的实行“黑”榜公示,对履行村规民约的好示范实行“红榜”公示,让群众有规可依,让乡风文明蔚然成风,用乡风文明“软实力”筑牢乡村振兴“硬环境”,村民群众不仅成为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建设者、监督者。实践赋能,激起乡风文明“新气象”。文明乡风,始终把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全村“聚重点、攻难点,树新规、易旧俗,育新风、展新颜”。着力不断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文明力量。随着乡村治理工作的扎实推进,村里的乡村文明风尚日渐浓厚。大象寺村通过多措并举赋能乡村振兴,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乡村综合治理等方面多点发力,奋力打造乡村美丽、产业升级、农民富足的乡村振兴发展新面貌。同时,结合大象寺村“柠檬柚+血橙”特色,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好乡村特色果业、集体经济等,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乡风文明治理下小村庄换新颜 如今,撂荒地变成了屯粮田,图斑地种上了大豆、秧苗。村民纷纷登上乡村振兴的舞台“唱大戏”“唱好戏”。“星级文明户”“乡风文明示范家庭”“清洁农户”“好媳妇、好公婆”等评选让先进典型频频涌现,文明乡风不断焕发新气象。文明新风尚不断滋养乡亲们的幸福生活。乡风文明积的是“党心”,积分制积的是“民心”,乡村治理推动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三重奏’正在奏响。球溪镇“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村”“柠檬柚特色产业园”的高颜值”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变为现实,乡村振兴下,小村庄正在蝶变成为向往的诗和远方。(来源:资中县球溪镇 周忠杰)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6-08
(曾妮 王颖 钟正有)瓜果飘香、暖阳微风,当前正是蓝莓成熟的季节。近日,德阳市旌阳区新中镇龙居村上农蓝莓小镇120余亩蓝莓已经成熟,酸甜可口的夏日滋味令人向往。 蓝莓采摘一进入园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翠绿蓝莓树,枝头挂满了一串串可爱的“蓝精灵”。工人们在园区里来回穿梭,小心地将成熟的果子采摘下来装入筐中。“园区已种植蓝莓120亩,主要有奥尼尔、法新、密斯提、莱格西4个优质品种,采用绿色有机的种植模式,产出的蓝莓果型饱满、口感细腻,绿色天然。” 业主邓德斌说。到了蓝莓采摘季,从管护到采摘,各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因此也为龙居村的村民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园区蓝莓年产量达4万余斤,年产值200余万元,带动周边老百姓务工50余人,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 邓德斌表示,小小的蓝莓不仅成了村里的“致富果”,也为他们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促增收的“甜蜜产业”。“我在这里已经干了10年了,每年都能给家里增加一两万元的收入,补贴家用。”龙居村村民吴学莲说。龙居村的蓝莓园只是新中镇乡村振兴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新中镇充分发挥该镇产业基础和资源、环境禀赋,通过农旅融合来激活乡村“瓜果经济”,实现助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下一步,新中镇将通过“夯实农业基底”“完善配套基础”“发展文旅业态”“壮大集体经济”等方式,努力招商引资打造全时段乡村旅游消费场景,让乡村文旅融合更具吸引力,为旌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新中力量。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0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