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李霞 记者 李全民)5月29日一早,利州区龙潭乡曙光村红梨产业园里,红梨挂满枝头。梨树下,57岁的村民程德财和老伴忙着清除杂草。瞧见眼前的光景,程德财毫不掩饰内心的喜悦。“村上重新盘活了红梨园,不仅增加了我们的务工收入,还通过‘红梨认养’模式壮大了集体经济,看着村里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打心眼里高兴!”妻子吴秀英却在一旁“揭老底”:“看把你美的,以前你一出门看到这片荒地就叹气。”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程德财坦言,农家人最见不得地荒,地里荒着这心里就没底儿。如今,荒地变良园,收入有了保障,集体经济有了新盼头,村民们的心里说不出的甜。原来,去年曙光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还是一片空白。“现在我们已经打了‘翻身仗’,半年时间集体经济收入已达30余万元。”曙光村党支部书记程德强翻开笔记本,细数着村里打“翻身仗”的点滴。去年,龙潭乡对辖区房屋、耕地、果树(红梨)等各类闲置资源资产进行全面排查,探索推行“分社起底、总社搭桥、主体经营”盘活模式,组织村集体对曙光村200亩红梨产业园进行临时代理管护,通过农技员对红梨管护技术进行专业指导,林园无公害农业专合社具体管护,持续对红梨树进行松土、施肥、除草、修枝等日常管护,让昔日的荒草园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百宝园”。对于一个“空壳村”,管护资金从何而来?这曾是摆在曙光村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多方探索,最终该村瞄准“梨树认养”模式,联合党建共建单位、国有企业、市民等认养梨树3000余棵,筹集到资金30万余元,“有了资金,管护自然跟得上。”程德强说。同时,为了实现“一园多收”,该村还在红梨树下套种了大豆、甘蓝、芍药、矢车菊、格桑花、五味子等,实现‘果蔬、果花、果药’立体发展模式。”程德强说,“套种”模式,不但丰富了产业形态,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吸引大批游客前往打卡游玩,带动当地农家乐生意以及土特产品销售,促进了当地村民持续增收。今年,该村红梨产业园还成功创建为广元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通过设置传统农耕和现代农业等劳动教育课程,将在秋季吸引学生前来体验,预计单批次实现收益2万左右。“通过认养红梨、果蔬销售、研学实践、花卉观赏等多业态,红梨产业园综合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盘算着今年的产业规划,程德强言语中透着坚定的信心。近年来,龙潭乡以现代都市农业为方向,立足“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以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为引领,以优质农旅融合项目为载体,推动农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多功能、多维度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促进村民持续增收致富。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5-30
(胡飞 记者 谢强 徐杨 文/图)提起攀枝花盐边,人们首先会想到“滋味盐边”:滚烫爽滑的羊肉米线,喷香软糯的油底肉,沁人心脾的国胜茶,还有甜蜜可口的芒果、桑椹、枇杷……当然,“滋味盐边”不仅于此,它们只是其中的美食代表。用盐边人的话说,盐边的山水、人文、物产、美食,统统属于“滋味盐边”,这些都是盐边特有的味道。在地理版图上看盐边,县域呈南北带状分布,以盐边县城所在地桐子林镇为界线,分为南部和北部地区,南部有新九和红格,主导产业以工业和康养为主,北部有渔门、惠民、永兴、国胜等9个乡镇,主导产业以农业为主。20世纪90年代建成的二滩水电站,让雅砻江惊现高峡平湖的壮美奇观,二滩库区向北延伸,止于盐边北部地区中心集镇渔门镇,与汇入的支流一道,共同滋养着盐边北部这片土地。多年来,地处大山大水中的盐边北部,因生态优美、水土肥沃、物产富饶、产业兴旺,出产了许多名优农特产品,也培育了许多知名农业企业,这里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攀枝花小江南”,并日渐成为孕育出“滋味盐边”的大地摇篮。大美二滩(盐边县委宣传部供图)绿意浓  山清水秀生态美夏日的盐边北部,青山苍翠,草木葱茏。沿着二滩环湖线一路向北,烟波浩渺的碧湖仿佛是张开的巨大臂膀,深情地将青山、田野、村镇揽入怀抱之中。盐边北部之美,主要美在生态环境。许多游客喜欢到盐边北部地区游玩,置身于大山、大水、大森林之中,与大自然同频呼吸,再加上芒果、桑椹、枇杷、国胜茶、油底肉、泡菜鱼等特色果蔬和美食,形成了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牵引力,或魔力。每年一到雨季,二滩库区大面积蓄水,二滩湖就成为盐边北部的一大盛景,山与水尽情交融,绘就了盐边的生态底色。盐边还有着攀枝花“植物王国”之称,这里野生植物有130科、372属、548种。野生中草药有104种,盐边北部的柏林山就有着“野生中草药天然宝库”之称。盐边有野生动物36目、105科、563种,有珍贵动物羚羊、小熊猫、马鹿等。鸟类有13目、16科、70余种。鱼类有4目、8科,达40余种。盐边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幽静的环境与适宜的气候,使盐边北部成为集旅游、探险、度假、疗养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旅游景区,二滩国家森林公园和二滩高峡平湖也成为盐边旅游一张响亮的名片。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盐边县一纸文件出炉,舍弃发展了近15年的网箱养鱼产业,2016年底,950多户渔民全体上岸,两亿多元的渔业产业从此退出,盐边人以主动之姿,还库区绿水碧波。7年时间过去,整个二滩库区呈现出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生态风光,景致美不胜收。如今,生态绿色发展带来的红利正在盐边不断放大,2021年,盐边县摘取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金字招牌,入选全国康养百强县。盐边桑椹(盐边县委宣传部供图)多元化  因地制宜农业兴盐边北部之美,还美在物阜民丰。北部地区出产了许多知名的农特产品,渔门蚕桑和枇杷,永兴西瓜,惠民贡米、国胜茶,还有红宝的核桃和花椒等,正是农特产品的多元化,奠定了盐边北部农业产业兴旺的坚实根基。沿着省道216线进入盐边北部,郁郁葱葱的桑树铺满山野,绿意升腾。“今年,桑椹产量高、价格好,毛利润近5万元。”渔门镇的蚕桑种植户张天顺对记者介绍道。作为盐边县现代特色农业五大主导产业之一,桑椹产业在盐边北部规模化发展已经有30年历史。到目前,北部9个乡镇、45个村、2.6万余农村家庭都种植了蚕桑。近年来,盐边县积极推广桑椹新品种,开发桑椹干、桑椹酒、桑椹茶等深加工,桑椹串联出一条“根、枝、叶、果”的综合性利用产业链。2022年,盐边县桑椹产值2亿元,蚕茧产值1.31亿元,蚕桑产业产值6.16亿元。惠民河畔,田地平整开阔,万亩良田宛若“棋盘”。5月21日,盐边县惠民镇“万象耕新 惠民有稻”贡米成长记之惠民插秧节活动在兴隆村举行,游客、村民扎堆前来体验。惠民镇有着盐边农业第一镇之称,该镇积极发挥河谷资源优势,立足万余亩优质水稻,创建了“惠民贡米”品牌。目前,该镇从品牌化、产业化、标准化上探索,聚力做强“惠民贡米”产业,努力做好“稻”文章,大力发展“稻”经济。2022年底,盐边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惠民镇开工实施,当地农田通过西瓜和水稻轮作,推动农业迈向产业化、现代化、高效化。惠民高标准农田农业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也在加持。今年5月14日,盐边县人民政府与南京漫耕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滇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黄山市诚敬和一叁号投资合伙企业举行珠芽金魔芋全产业链项目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珠芽金魔芋在盐边将从零散种植发展成集约经营,实现单一种植到产业链布局提升。在盐边北部发展成势的还有枇杷、西瓜、花椒、核桃等农特产品,产业和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极大程度上体现了当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路与智慧。国胜茶叶现代农业园动力足  振兴乡村百姓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滋味盐边”的助推之下,一年四季,盐边北部地区群众有农事、有产品、有效益,处处可见生动的乡村振兴发展图景。国胜乡小长坪村是盐边县地处相对偏远的小山村,但这里却“深藏”着盐边县茶叶现代农业园,盐边名优特产国胜茶的产出地。小长坪村茶叶种植面积近万亩,茶叶年产值超过亿元。罗顺兵,36岁,攀枝花市制茶、评茶技能大师,他的工作室就离茶叶现代农业园不远。今年是罗顺兵培育国胜有机茶的第7年。罗顺兵说,国胜有机绿茶因茶多酚、氨基酸含量高,工艺独特,深受市场和消费者喜爱,每年出产的茶叶产品都供不应求。像罗顺兵这样的“新农人”,在盐边还有很多,他们有的致力于农产品培育,有的致力于深加工,有的致力于产品开发、销售等,正一步步将芒果、桑椹、茶叶、果酒、油底肉等一批盐边名优特产推向市场,推向更多消费者。近年来,盐边县高位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并把产业发展列为重头戏,逐渐形成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产业多元化,发展可持续,乡村富了,农民乐了,乡村振兴更有底气了。2021年,永兴镇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渔门镇、渔门镇双龙村、渔门镇鳡鱼村分别被评为省乡村振兴先进镇、示范村、重点帮扶优秀村,盐边桑椹入选“中国特色优势农产品”目录,中丝天成成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桐子林镇金河村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四川产业兴旺名村。盐边县获得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取得国家高效节水示范县、省级农业对外交流合作试验区、省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省级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等荣誉。近两年,盐边县锚定攀枝花市“一品牌两中心”(即:“攀果”品牌,区域农产品深加工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布局定位,持续促进一批果蔬深加工公司建成投产、推进高标准农田、节水改造等项目建设,新增冷链物流设施库容等。今年是攀枝花市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的起步之年。盐边县提出,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目标,农村不能掉队,农民不能缺席。当前,盐边正坚定有力建设攀西“农业强县”目标,立足资源、大胆探索、积极实践,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5-29
近年来,雨城区望鱼镇沙坪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功能,通过供需对接、融合发展,推进“大动员”、打造“大产业”、带来“大变化”。党建引领,“小团队”推进“大动员”两级书记强引领。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工作原则,推行镇级负责、村级落实工作制度,形成镇党委书记亲自抓,村党委书记具体抓的责任落实机制。三类干部壮队伍。推进镇干部、驻村第一书记与村“两委”结对,手把手教思路、教方法,组织党员群众开展“沙坪村发展谁来干、怎么干”大讨论,让党员群众议项目、谋产业、话发展。多个朋友聚合力。按照“对内发力抓产业,对外借力联部门、搭企业”的发展思路,与区人大、区税务局、雅安小航电器有限责任公司“交朋友”,建立“支部共建+党员互带”机制,解决思路不清、融资不足等问题。供需对接,“小优势”打造“大产业”小竹笋创“绿品牌”。立足竹林资源,建设竹笋加工厂,实现原料竹500元/吨到生态干笋16万元/吨产业价值提升,获得雨城区首个“天府乡村”集体商标标识使用授权。七彩蛋获“好口碑”。调研市场需求,锁定“笋+鸡”套养方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深化“合作社+企业”帮着卖和“线上+线下”一起卖两种销售路径,每年销售五黑鸡约2000只、七彩蛋约30万枚。合作社拓“大市场”。以“竹笋+五黑鸡+七彩蛋”农副产品为主导产业,成立四基平养殖专业合作社,把分散农户“整合”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凝聚农户一条心,预估2023年销售收入破100万元。融合发展,“小尝试”带来“大变化”筚路蓝缕开竹林。立足竹林多、山地多,人少、钱少实际情况,通过第一书记出办法、帮扶部门出资金、沙坪村民出力气的方式,争取“创业”资金10余万元,购买1万余只五黑鸡鸡苗分发给村民,赚取“第一桶金”,实现贫困村“超车”。顺势而为增收入。按照竹笋就近卖减少人工成本,鸡、蛋走远卖提高产品价格的原则,村民从2017年人均年收入不到5000元,到2022年突破1.6万元,腰包鼓了,底气足了,日子一天过得比一天好了。幸福生活别样红。村党委探索以村集体经济划拨为主、政策支持为辅的“互助共享基金”模式,用于村内教育资助、困难救助等,真正使村集体经济发展受益于民。(供稿:雨城区委宣传部 邓梦婷)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5-26
(陈珮云 记者 张韵晗 摄影报道)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民群众健康,事关美丽中国建设。近年来,巴中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农村环境整治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统筹财力物力,整合资源力量,分批次、分重点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近日,巴中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把2023年巴中市农村环境整治新闻发布会搬到了田间地头,让记者更直观地感受和了解巴中市农村环境整治成效,切身体会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等给村容村貌带来的变化与提升。  因地制宜创新机制 人居环境“展新颜”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健全机制、统筹推进、因地制宜是根本。近年来,巴中市创新建立“344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机制和“四个一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资金筹措机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明显。  走进巴中市恩阳区明阳镇高店子社区,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通往家家户户,农家小院的小苗圃内种植着各种花草,与四周摇曳生姿的绿树交相辉映……村民推窗见绿、移步见景,俨然一幅生机蓬勃的美丽乡村新画卷。看着眼前这个美丽乡村,很难想象过去的高店子社区“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景象。  “社区涅槃成生态美丽新村,离不开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垃圾处置。”高店子社区党总支书记杨丽君告诉记者,近年来,明阳镇高店子社区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建设为载体,坚持厕污共治,创新“四个一点”运维保障机制,走出了一片后发展地区、边远山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天地,被评为省级四好村、全国文明村、省级“乡风文明”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全国民主法治建设示范村,实现了人居环境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根本转变。  探索资源化利用模式 实现生活污水“再就业”  在恩阳区柳林镇海山村高标准农田附近,一块用蓝白色栅栏围着的小菜园格外显眼,栅栏旁竖立着一块写有“格栅池”的牌子。这里是海山村生活污水处理点。  “我们采取的是‘集中三格式化粪池+资源化利用’治理模式。”海山村相关负责人指着展示板上的工艺流程介绍道,海山村现建有三格式化粪池556口,受益人口达3100多人,80%以上农户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净化后的水用于农田灌溉,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水质水量波动大难以稳定处理的问题。  据了解,巴中属于典型的山区丘陵地势地貌,农村面积广阔、村民居住分散,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起步较晚。针对巴中的市情实际,结合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物浓度低、排放分散、季节性时段性强等特点,巴中市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应治尽治、利用为先”原则,探索出了污水收集全、运维费用省、群众乐意用、环境改善好的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  “生活污水通过化粪池处理后经无动力灌溉系统资源化利用,相比于动力设施,免去了用电、药剂等费用,同时自流灌溉管线布设到田间地头,打通了资源利用的‘最后一公里’。”巴中市生态环境局农村科科长邓华容告诉记者,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因劳动力缺乏而不便或不愿使用的问题,这样低成本的运维和高频率的利用,既经济实用又有利于保障设施长效稳定运行。  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治理 实施厕污共治  “垃圾越来越少,环境越来越好,日子也越来越舒适。”恩阳区明阳镇高店子社区居民董治顺感慨道。如今,高店子社区家家户户门前都放着蓝、绿、灰3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类后的垃圾通过“分级、分类、消纳、回收、清运”等方式,进行就近就地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截至目前,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行政村保洁员配备率均达99%以上。  “2023年我们将持续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治理,补短板、强弱项,建机制、重长效。”新闻发布会上,巴中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村镇建设中心主任余智表示,年底前,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并逐步建立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持续推行行政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城乡居民自觉摒弃乱扔乱丢垃圾行为陋习,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创建垃圾分类示范村78个,已有281个行政村(社区)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占比达16%。  此外,巴中实施部门联动厕污共治,将“千村示范工程”与“厕所革命”统一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实行统筹推动一体化实施。截至2022年底,全市累计实施了25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建设,累计建成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361个、新(改)建农村户厕55万余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8.5%,68.3%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2023年将继续高质量完成64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建设。”巴中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成平向记者介绍道。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5-25
自城乡环境综合提质三年行动开展以来,涪城区丰谷镇理思路、集益智、想办法、谋突破,在常态保持、场镇管理、机制建立、攻坚克难、亮点打造等方面持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提升,坚持以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为根本出发点,因地制宜,千方百计,同心协力,西蜀古镇“丰谷”越来越美。该镇加大路面清扫保洁力度,坚持对辖区120余公里道路安排专人负责定期清扫;加大洒水降尘力度,每日坚持对重点区域常态化开展2至5次冲洗作业,必要时对辖区主要干道进行洒水冲洗,确保全镇道路清爽干净;场镇保洁坚持每天2至3次清扫,白天其余时段进行维护,全镇109个居民小组保洁员全覆盖。为确保场镇交通秩序安全方便有序,该镇认真落实“街长制”“门前五包”等长效机制,定期组织派出所、交警、执法中队和市场监管所联合执法,刚柔并济治理场镇顽苛固疾;聘请场镇秩序维护员,对车辆乱停乱放、商家占道经营等不良行为进行劝导,规范场镇秩序;合理设置“三小摊位”,既保证群众自产农产品有地销,又方便群众购物;新增交通标线、安全设施和停车位。同时,该镇定期召开推进会、总结会,集思广益、创新工作思路,形成日检查、周通报、月自评、季考评运行机制,建成生活垃圾“户投、村收、镇转、市处”良性运转体系。截至目前,已开展检查300余次,通报问题800余处,立行立改700余处,限期整改100余处。据了解,该镇还投入资金累计2000余万,梳理“三线”1.1万余米,新铺设破损路面约10公里,清理违规广告、乱拉乱扯横幅、小广告、破损广告等820余处,累计整治占道经营300余处等。并组织参观镇内庭院治理和柴火堆放规范的点位,相互借鉴学习,多措并举促提高。此外,该镇依托口袋公园、“微景观”、主题公园、大型河堤、不断涌现的民宿等建设持续扮靓丰谷。截至目前,“蔬香绿野主题公园”五彩部落、拾光小院、花涧水塘、村里味道等景点精彩呈现,木言花竹居、阡陌农场、晨曦森林、竹荷小院等民宿犹如明灯点亮丰谷,新增花卉绿化面积约3.8万余平方米,建成口袋公园3处,微景观20余处。(供稿:涪城区丰谷镇 何江)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5-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海燕 特约通讯员 田明霞 徐玮文/图  5月22日清晨,小满节气后迎来一次降温天气,让绵州大地相当凉爽。漫步在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万和村,连行成片的桑林经过降雨洗涤,更加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跟随养蚕人谭运斌来到他在万和村承建的蚕棚里,层层叠叠的蚕床上满是胖嘟嘟白花花的蚕宝宝,正在“沙沙沙”地咀嚼桑叶。谭运斌的蚕茧被收购,经过公司加工后,将漂洋过海,进入欧洲市场,成为爱马仕、LV、香奈儿等奢侈品牌的指定原材料。高品质蚕茧也为谭运斌和周边数千户蚕农带来了回报。  今年3月,杨家镇因其蚕桑产业发展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古老的蚕桑产业如何走上“新丝路”,又如何成就了一个村?笔者来到杨家镇一探究竟。绣娘在蚕桑文化主题公园里刺绣。构建新机制万亩蚕桑园区织就致富路  “2018年我到万和村流转了80余亩桑园,2022年蚕茧收入达到30余万元。”谈及这几年养蚕为自己带来的“红利”,谭运斌脸上掩饰不住的喜悦。  今年59岁的谭运斌是吴家镇石洞河村的村民。他说:“以前一年只能养3批次的蚕,目前我有两个蚕棚,采用的多批次饲养,一年可以养 8批,收入也比以前翻了好几番。”  谭运斌流转的桑树林,是由涪城蚕桑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天虹丝绸提供的。公司通过统一集中、连片流转土地等方式,由企业全额投资新建维护,将桑园返包给普通农户管护、养蚕。这种“大园区小业主”现代蚕桑产业园运行模式,还通过让利收购吸引农户加入养蚕队伍中。  蚕桑产业是个延续了千年的古老产业,但在时代的变化中不再风光无限,曾经繁荣的涪城蚕桑产业也一度衰落。不过,中国人自古就有丝绸情结。“你看,现在生活水平高了,出去旅游的孃孃们哪个不戴丝巾?这就是市场!”涪城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涪城区在十多年前就决定重新点燃这个传统产业的火种,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建包管’、土地租金‘减免返’、产品收购‘积分保’、生产物资‘奖送补’,构建起四位一体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返包大户500余户,带动3000余户农民栽桑养蚕。”该负责人介绍,到目前,涪城区共建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蚕桑基地1.15万余亩,培育家庭农场主101 户,带动养蚕农户3200余户,配套建设标准化养蚕大棚217个,蚕桑产业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新丝路”。力推新技术地标产品走向高端市场  “最近一定要注意喂养的桑叶量、蚕棚内的干湿度。”在谭运斌的小蚕共育室内,其妻子在蚕桑技术员王用坤的指导下,正忙着加工桑叶,投喂小蚕。笔者看到其共育室内配备了智能化温、湿度控制器。  “这些控制器都具有自动升温、降温、补湿等功能。”王用坤说,时下正值春蚕饲养期,由于近段时间天气转热等原因,给春蚕饲养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公司每天都会派技术员上农户家里指导养蚕。近年来,公司成功研发多项专利产品,助力养蚕的生产效率提升10倍以上。  为推动蚕桑产业的不断发展,涪城区积极探索蚕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按照“生产标准、技术服务、小蚕共育、管理模式、收购产品”五统一的要求,不断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蚕桑生产的品质和效益,涪城区杨家镇还在桑园内使用栽桑覆膜机、桑园耕整机、绿色防控灯等13项技术和产品,采用标准的温控和消毒措施,在统一的技术指导下对蚕茧生产进行全过程、全要素把关。  “目前,‘涪城蚕茧’和‘七彩之虹’精品生丝是茧丝绸行业优质产品的标杆,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涪城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涪城蚕茧”在中国纤检局公布的抽样检验中各单项及综合指标排名全国第一。“七彩之虹”6A顶级精品生丝是爱马仕、LV、香奈儿等奢侈品牌的指定原材料;开发生产的高档蚕丝被,赴迪拜、欧洲展销,销售近万床。打造新业态全产业链丰富“蚕乡故事”  “桑叶露枝蚕向老,菜花成荚蝶犹来。”一头连着桑园,一头连着市场,在推动蚕桑产业发展中,杨家镇积极挖掘打造“一条龙”式蚕桑全产业链,开发形成桑林鸡、桑叶茶、桑枝菌、桑葚酒、蚕沙枕、丝绸衣、蚕蛹餐、观光蚕等8个蚕桑主导产业链延伸产品。  笔者走进天虹丝绸产品体验中心,只见那些色彩斑斓的丝织品、绸缎、丝绵、床上用品一应俱全,令人眼花缭乱,虽价格不菲,但销路不错。“我们生产的桑果干、桑果酱也远销广东、上海等地。”指着一件件展品,天虹丝绸负责人薛忆说。  同时,当地还依托蚕桑产业,于2021年成功打造出“千鹤桑田”蚕桑文化农业主题公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展“蚕乡故事”书画展,举办桑果、桑枝食用菌采摘节……“千鹤桑田”蚕桑文化主题公园核心区位于杨家镇,涉及9个村,规划面积3673公顷。公园将特色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休闲等一、二、三产业整合,实现农科文旅商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桑蚕专合组织和家庭农场,强力推动着乡村振兴上档升级。  “蚕桑八宝研学教育基地已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绵阳市民观光、休闲、科普、文化体验的优美场所。”涪城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涪城区还新建了“千鹤丝语”展示馆及主题民宿文化酒店、高档丝绸服饰和蚕丝被展销、蜀绣展馆与绣娘培训、蚕桑文化书画展、品桑葚酒休闲等项目。而在涪城区杨家镇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后,当地也正以现代都市农业为发展方向,实现农科文旅商“五态”融合,着力打造现代化农旅胜地,提升“千鹤桑田”蚕桑文化农业主题公园影响力和竞争力,将涪城乡村打造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5-24
(吴华丽 记者 李全民)位居嘉陵江支流白溪浩河畔、西河经流的广元市剑阁县公兴镇,土地平坦肥沃,日照充足,水质优良,产业多元发展,其优质稻、小麦、大豆、玉米、辣椒蔬菜、柑橘等支柱产业达4万亩。近日,剑南粮油(圈龙)现代农业园区里小麦、油菜即将迎来丰收;天星村、石马村、吼狮村蔬菜种植基地里辣椒移栽热火朝天;生猪肉牛养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干群齐心,奋战明天,呈现出一幅幅产业兴旺、描绘发展的生动图景。近年来,公兴镇聚焦“抓发展、促振兴”目标,因地制宜,全力壮大农业产业链条,重点推进粮油、果蔬、生猪肉牛三大产业,全力以赴拼经济、比发展,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日前,2022年度县级乡村振兴先进乡镇名单出炉,公兴镇位列其中,下辖的人马垭村、金山村荣获乡村振兴示范村称号。粮油现代农业园“一基地三核心片”打造万亩粮油产业园近日,走进圈龙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金灿灿的麦田,等待收割油菜籽,田坎间绿油油错落有致的柑橘正含苞待放。农户们正忙着小春作物管护,大春作物育苗,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今年3月,剑阁县粮油园区被省政府命名为2022年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标志着公兴镇打造的剑南粮油(圈龙)现代农业园区取得实质性进展,开启了优质粮油品质发展新征程。圈龙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西河支流蜿蜒而过,造就了公兴镇最大的良田坝区,借县级打造“鱼米之乡”契机,该镇按照良田、良水、良机、良种、良制“五良”标准,将坝区散小良田整治成高标准良田6300亩,建成绿色高效粮油综合种植示范基地1个、核心片3个,5100亩,同时新建和改造道路21公里,新建提灌站21个。发展稻鱼综合养殖3600亩,大力发展“田坎经济”和“庭院经济”,补充种植田坎大豆、田坎柑橘2700亩,带动农户打造庭院、菜园、果园2600余亩,实现“一田多种、一地双收”,成为川北粮仓剑阁新样板的典范。近年来,公兴镇党委政府围绕“规模怎么扩、品质怎么提、风险怎么降、市场怎么拓”等方面,不断完善设施配套,推动农业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做到联农带农、惠农富农。2022年,建成粮油综合体一处,集育苗、耕种、防控、收割、烘干、仓储、物流为一体,全程机械化率达95%以上。成功引进成都天润金穗农业专合社、凌氏家庭农场等企业进驻,探索实践“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农户”联农带农机制,推行代耕代种、股份合作、返租倒包、联建共营等发展模式,促进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全镇共培育新型经营主体36家,带动1132户农户加入农业专合社,实现村村有产业,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8.2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4万元。小辣椒种出“火红”大产业“移栽时做到浅露根、深不埋叶,移栽10-15天进行施肥和打第一次预防药。”四川省农科院技术指导员大声说道。近日,在剑阁县公兴镇石马村辣椒种植示范基地,镇党委政府联合惠丰家庭农场组织开展辣椒大田移栽培训现场会,并邀请四川省农科院技术指导员现场指导,让村民在短时间内掌握辣椒种植技能,为抢抓节气完成辣椒移栽做好充分准备。据公兴镇镇长李木鑫介绍,为解决产业发展“缺资金、缺技术”和示范带动弱的双重问题,镇政府和与县农业农村局协同发力,2023年引进惠丰家庭农场,继续扶持本地蔬菜种植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打造特色辣椒产业项目。项目集中流转土地500亩,形成3个示范片,集中连片种植鲜食椒、酱用椒500亩,辐射带动全镇各村参与种植2000亩。同时开展辣椒套种时令蔬菜、南瓜种植200亩。“辣椒亩产量预计在4000斤左右,根据土地大小、土壤质量、交通、水源条件不同,我们向农户每亩每年支付220元至500元的土地流转费,从育苗、移栽、管护、采摘他们还可以到基地务工”。惠丰家庭农场主凌建斌表示。公兴镇作为农业大镇,有多年辣椒种植史,但多为分散种植、散、小、乱的状况,制约了产业发展。近年来,该镇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坚持“点上突破,连片发展、示范带动”工作思路,2021年至2022年,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社,招引本村致富带头人入股,通过订单种植,建成了天星村为核心的种植区,发展辣椒220亩,总产量近100万斤,向周边务工的群众共发放费10万余元。2023年,该镇在各村全面推广天星村的经验,又形成石马村和吼狮村示范片,各村支持辣椒种植的积极性一度高涨,部分村民纷纷向合作社流转土地,自己则在基地务工,一些村民则利用在基地务工和参加培训学到的技术开始转型种起了辣椒,预计今年种植面积比突破2000亩。三年多时间,该镇辣椒产业由小做大,由弱到强,户户分散的“小地块”逐步发展形成集中连片种植园,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有望发展成为该镇乡村振兴持久、长久的富民产业。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5-23
(林立 文/图)5月20日,是峨眉山“中国禅茶第一村”雪芽村正式挂牌三周年的纪念日,笔者走进了这座因茶得名、隐于峨眉山绿色林海中的旅游山村,了解峨眉山千古禅茶的悠久历史,感受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峨眉雪芽”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蒲公礼佛之地万年寺雪芽村地处峨眉山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之一,相传为汉代采药老人蒲公礼佛之地万年寺对面的二逗岩下,海拔1000至1500多米。走进雪芽村,当地村民告之,雪芽村原名黑水村,因二逗岩上黑水寺而得名。相传,黑水寺创自晋代肇公。现仅存筑殴三层台基及正殿石级。寺后有株一千年茶树,尤为名贵,其嫩芽制成的"雪芽",为茶中的上品。早在隋唐两代,“峨眉雪芽”就已成为名茶,并作为贡茶年年进贡朝廷,一直延至宋、明、清等朝代,备受皇亲国戚和名人雅士的青睐。除黑水寺、万年寺等寺庙制作贡茶外,黑水寺周边的农户也建起了茶坊制作贡茶。如今,农家茶坊已毁,部分贡房遗址尚存,见证着“千古禅茶”发祥地的一段段贡茶制作历史。有故事的“雪芽村”2007年,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以“峨眉雪芽”之名成立了峨眉雪芽茶业集团,并在黑水寺遗址所在的黑水村建有3000多亩标准化生产的“峨眉雪芽”有机茶生产基地。2020年5月20日,峨眉山市将黑水村和邻近的木瓜村合为“雪芽村”, 从此,一个以茶名命名的村庄在峨眉山市诞生,从而形成了中国绿茶“东有龙井村、西有雪芽村”的“茶缘”新格局,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名茶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去年5月20日,正值“雪芽村”挂牌两周年庆典之日,也是第三个“国际茶日”(每年的5月21日) 到来之际,“峨眉雪芽”茶业集团组织当地文史专家、茶界专家走进 “雪芽村”,登上了海拔1000多米高的张山贡茶作坊遗址,聆听了贡房主人后代讲述那一段段贡茶制造史,深感能在这个承载着悠久茶叶历史的村落入驻,必然担起传承和发展峨眉山“千古禅茶”的重任。在“峨眉雪芽”有机茶生产基地,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峨眉雪芽茶业集团总经理何群讲述了峨眉山“千古禅茶”的故事。峨眉山是中国茶叶最古老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禅茶的发祥地之一。唐代学者李善曾在《昭明文选注》中载曰:“峨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今黑水寺后绝崖种茶,味佳而二年白一年绿,间出有常,不知地气所钟,何以互更”。千百年来,峨眉山僧人种茶、制茶、品茶,尤以茶道为明心见性之重要手段。“峨眉雪芽”之名乃隋末唐初峨眉山佛门茶僧所取,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峨眉山地处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山高林密、风光旖旎,每年农历10月,山上普降瑞雪,中山区和高山区的森林被白雪覆盖,至第二年雨水时节,雪地中的峨眉山茶发出新芽,此时,残雪中露出点点新绿,于是就有了“雪芽”之名。“峨眉雪芽”唐时又名“峨眉白芽”“峨眉雪茗”,宋、明时又有了“雪香”“清明香”等雅称,自古就是峨眉山名茶中之精品。在隋末唐初时期,“峨眉雪芽”就以中国十大名茶的显赫地位被著录于茶圣陆羽的《茶经》和李肇的《唐国史补》等古籍之中。2002年,中国茶业界泰斗、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主编出版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也将“峨眉雪芽”载入了唐、宋名茶名录之中。美丽茶园迎客来茶圣陆羽的后代、南宋爱国诗人,世居江南的品茶高手陆游在嘉州为官时,与友同品“峨眉雪芽”后,写下了“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的经典诗句,使“峨眉雪芽”的名气代代相传。如今,地处北纬30°峨眉山黄金产茶带的黑水村因“峨眉雪芽”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而更改为雪芽村,其意义旨在让雪芽村成为峨眉山“千古禅茶”的一张亮丽名片,向世界彰显中国茶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魅力。座落于雪芽村腹地的“峨眉雪芽”有机茶园基地,依托峨眉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坐拥数万亩高山标准生态茶园。以一杯高品质、高品位的健康茶“峨眉雪芽”有机茶恭迎着海内外茶友们的到来。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5-22
 (王琳璐 章綦 记者 蒋培路)日前,记者在乐山市五通桥区老城片区城市更新外立面改造项目施工现场看到,抹灰、贴片、固定……升降车上,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此次纳入外立面改造的房屋大多建成时间较长,主要涉及104省道(杨柳湾-黄桷井大桥)、文化街和佑君街等。据悉,作为乐山市五通桥区“三大目标”百日攻坚行动的老城片区城市更新外立面改造项目于去年11月开工建设,目前已进入尾声。已改造完成的佑君街部分老旧小区五通桥老城片区城市更新项目经理杨良武告诉记者:“目前我们省道104线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正在进行的是文化路和佑君街的最后五栋的收尾工作,整个项目完成了95% ,预计本月底全面完工。”家住竹根镇佑君社区的李红,在建设街已经居住有近40个年头。她告诉记者:“我们的房子很老旧,外观也不美观,有很多钢筋、水泥都是裸露,甚至要掉下来的情况,现在党委、政府给我们进行外墙改造过后,变得非常美了,感觉住进新房子一样,老百姓很满意。”焕然一新的部分老城片区层次丰富的色彩效果,自然典雅的石艺质感,绿色环保的涂装体系,使整个效果呈现出来更具有品质感。“建筑立面改造采用两种不同的外墙材料,分别为真石漆和软磁片。”五通桥老城片区城市更新项目驻场设计王延平向记者介绍道:“软磁片一般用在办公区域和个别建筑轮廓符合民国风的建筑,真石漆一般用在普通民用建筑和住房区,颜色主要根据整体的民国风进行配色,总体起到美观大方耐用的效果。”据了解,五通桥区老城片区城市更新外立面改造项目涉及房屋285栋,惠及居民近5000户。除此之外,老城片区城市更新项目还包括雨污分类收集、市政设施改造等,总投资约1.2亿元,目前也正有序推进。“我们五通桥近几年的变化是越来越大,房屋也越来越新,街道也越来越整洁,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也达到了提升,对未来五通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市民谢玖琳高兴地说道。(图片由五通桥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5-19
(刘亚蓉 记者 严易程 文/图)一条条通村入户路干净整洁,一排排特色民居错落有致,一户户美丽庭院花香满园……5月16日,记者走进阿坝州黑水县维古乡西市窝村,处处生机盎然,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美丽乡村据了解,维古乡把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作为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重要抓手和务实举措,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调动群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打造宜居宜业新乡村,实现生态增绿、群众增收目标。不只是维古乡,黑水县猛河两岸的城乡、村落皆美如画卷。近年来,黑水县持续加大城乡建设力度,提升城乡社区绿化水平、加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处置、切实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生态颜值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如今,黑水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为巩固阶段性成果,黑水县针对环境治理工作逐项查漏补缺,针对性地建立完善各项管理措施,充分利用公益性岗位,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城乡环境质量,营造整洁优美、文明健康的人居环境。环境优美“现在,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家家户户收拾得干干净净。村里6个小组都专门设立公益性岗位,打扫公共卫生。”西尔镇云林寺村村民二木基说起家乡的环境变化,满脸幸福。行走在黑水县的村村寨寨,随处可见村民主动捡拾地上的垃圾,“村庄是我家,环境靠大家”已成为村民们的共识。这一切,得益于黑水县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坚定行动。推动城乡环境由“脏、乱、差”向“净、绿、美”转变,猛河两岸绘就了“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的美丽新画卷。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5-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小芳 特约通讯员罗沾 文/图  入夏时节,微风习习,晨光熹微。高县来复镇文和村村民何玉香一早就来到村里的龙虾养殖基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老板包生活,每月工资至少2500元。”对于何玉香来说,这份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又能照顾家里的工作,让她感到很知足。  近年来,文和村立足村情,以产业谋发展,定绿色调、走生态路,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展产业 壮大村集体经济  何玉香所在的龙虾养殖基地是当地“两委”将原闲置虾田进行盘活后对外招租的项目,既发展了产业,又解决了部分村民就近就业增收问题,也是文和村“两委”积极探索、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的生动实践。  据悉,该村以“返租倒包”的方式,将200余农户的363亩土地流转到村集体公司对外招商引资,每年收取土地流转费20万元以上;并将以前年度亏损、闲置的扶贫资产食用菌生产基地进行盘活后对外招租,加上虾田,共增加集体经济收入9万余元。2022年,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30万元。  同时,该村“两委”立足村情定下产业发展的“绿色调”,依托文和村区位、交通优势,引导村民发展壮大柑橘、李子、苦竹等绿色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路”。  “修枝一定要留主枝,修剪后的树型做到‘ 远看一把伞,近看光杆杆’……”这是近日该村6组柑橘种植户付夕洪为乡邻讲解示范柑橘管理技术的场景。  在文和村,像付夕洪这样到田间地头为其他村民“传经送宝”的“土专家”还有很多。该村“两委”在邀请农技人员到村指导的同时,还动员组织村内种植户、“土专家”等深入田间地头送农业科技,提升了农户种植的科技含量。  目前,文和村已发展李子450余亩、柑橘400余亩、苦竹700余亩,不仅绿了山坡,还鼓起了村民的“腰包”,2022年,该村村民人均纯收入21800元。  “下一步,文和村将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发展鲜果采摘、垂钓体验、特色农家乐等,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打造城市近郊平坝农业示范园区。”说起文和村今后产业的发展,该村第一书记李航江信心满满。润物无声 文明新风扑面来  树木繁茂、公路蜿蜒、民房整洁……初夏的文和村生机勃勃。  一栋庭院,开窗见绿,推门闻香。这是该村6组村民付俊华的家。气派的楼房、满院的绿植、收拾得整齐干净的房前屋后让人眼前一亮。  “你们看嘛,这就是我们家得到的‘牌牌’,县上、镇上发的。”站在牌匾之下,说起荣誉,女主人陈均连满脸自豪。  近年来,文和村“两委”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着力破陋俗、立新规、树新风,让文明新风拂过家家户户,吹进村民心田。  “‘示范户’不仅是一张牌牌一个荣誉,更是一家人的‘面子’。”李航江说,文和村通过“美丽家园”示范户的创建评比,让村民身边有了可学可比的“活模子”,潜移默化中转变了村民思想观念,促进了全村村容村貌的提升。润物无声中,村民“讲卫生、爱家园、促和谐”逐渐形成了一种自觉,全村形成了你追我赶、向上向善尚美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文和村“美丽家园”示范户已达159户。  “烧天然气、喝自来水、上互联网……”该村副主任黄时兵说,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明显提升了群众的生活品质,群众的幸福生活指数不断攀升。全村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丰富起来,村民日子越来越红火。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5-17
(记者 陈秋吉)5月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统计局、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等单位联合发起的“中国美好生活城市发布盛典”在成都举行。巴中市入选“十大秀美之城”,成为四川唯一获得此称号的城市。  据了解,“秀美之城”侧重于评估城市的生态环境、旅游资源、营商环境和公共服务能力。2021年,巴中提出突破发展文旅康养首位产业,将在“十四五”期间建成文旅强市,大幅提升文旅康养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积极向旅游收入千亿俱乐部迈进。  目标既定,巴中围绕“诗意山水·红色巴中”定位大步向前,不断擦亮山水巴中、洞天巴中、红色巴中、人文巴中、康养巴中“五大金字招牌”。截至目前,巴中已先后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1个。“五一”假期,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迎来众多游客。 平昌县委宣传部供图挖掘文旅特色IP  “‘五一’假期的民宿客房提前半个月就被预订完了。”5月4日,平昌县驷马双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皮桂鑫告诉记者,自去年“巴山美村·父亲原乡”开园以来,生意一直火爆,今年“五一”假期仅民宿酒店收入就超10万元。  上世纪60年代,著名油画家罗中立来到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写生,以该村村民邓开选为原型,创作出享誉世界的油画——《父亲》。双城村也因此得到一个称号——“父亲的村庄”。  如何用好“父亲文化”这块招牌?2021年,双城村开始实施“巴山美村·父亲原乡”项目,打造集民宿、艺术、民俗、美食、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集散地。  “村里还趁势发展粮经复合种植园200亩、蚕桑产业园800亩。”驷马镇党委书记夏照祥介绍,如今游客来村里,可以赏花、采摘、体验养蚕,“丰富了文旅业态,也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不仅如此,双城村还积极延伸发展“父亲”主题产业和服务,进一步做强“父亲文化”IP。双城村党支部书记周银平说,目前该村被四川美术学院确定为“乡村振兴实习创作基地”,不少美院学子来写生创作,感受文化氛围。  而在距此50公里外的通江花月夜景区,一座以银耳IP为主题的“不夜城”也正拉动当地“夜经济”发展。“五一”假期,该景区共接待游客15.2万人次,旅游综合消费收入59.7万余元。  双城村与通江县的探索,是巴中市打造优质文化IP的缩影。接下来,巴中市还将持续推进全域旅游产业链的构建,深化文化和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创新文旅消费场景  “太精彩了,这样沉浸式体验,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习俗。”5月3日,在巴中市恩阳区恩阳古镇,刚体验完“恩阳船说”项目的游客白奉灵赞不绝口。  记者了解到,古镇利用恩阳河道往返6公里的滨河景观,通过灯光秀、纱幕、水幕表演、实景剧目等方式,打造了“恩阳船说”夜游项目。游客可以登上乌篷船,体验千年前“早晚恩阳河”的盛景。据统计,“五一”期间“恩阳船说”项目实现营收同比增长148%。  在巴中,越来越多的景区尝试以传统文旅资源为基础,创新发展游玩形式,力争打造开发出特色消费场景,培育辨识度高、感受度强、美誉度好的消费品牌和项目。  南江县光雾山景区就以巴山背二哥与巴山幺妹的故事为原型,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山背二歌”,打造大型行浸式山水夜游项目《梦境光雾山》。  在光雾山镇经营一家农家乐的郭意波是这个项目的受益人之一。2019年,他被招募参与《梦境光雾山》的演出,“白天当厨师,晚上扮‘背二哥’,每月增收至少1500元。”  “我们将继续培育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业态、新场景。”巴中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巴中将积极运用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数字博物馆、线上演艺、文博游、节会游、民俗游、工业游等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等新模式。医养结合全面发展  5月11日,在通江县南教城国有林场,南教城森林康养中心建设项目正有序施工,工人开始进行瞭望塔钢结构主体建设。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占地260余亩,总投资2亿元,建成投产后预计年综合收入可达5000万元,将为当地发展生态旅游、康养休闲产业等增加新动力。通江县文旅康养投资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杨佳鑫表示,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9000万元,预计7月完成一期工程,达到试营业标准。  文旅康养项目建设的“加速跑”,离不开政策上的“强支撑”。  今年2月底,巴中市印发《卫生健康促进文旅康养首位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发挥中医药医康养独特优势,延伸医疗服务产业链条,着力推进康复进院区养病、医养进社区养老、康养进景区养性、药养进林区养生,以强有力的卫生健康服务保障,促进文旅康养首位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将实施品牌塑造工程,打造知名医养基地。”巴中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支持医养结合机构集团化、连锁化发展,将南江县光雾和谷、通江县颐椿和大椿两家养老康复中心打造成知名的医康养目的地。同时,实施“四进四养”工程,推动中医药与文旅康养全链条发展,到2025年,力争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超200亿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5-16
王一 (图片由资阳市雁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近日,在资阳市雁江区宝台镇东角村,漫山遍野的柑橘树挂满花蕾,传来阵阵清香。“去年柑橘树挂果7万多斤,今年收成会更好。”村民李忠友一边梳理花芽,一边说。  近年来,雁江区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发展,扎实做好“三农”各项工作,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加速迈进。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雁江区全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62.6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706元,同比增长6.3%。丹山镇千亩高标准农田。谋大局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2022年,雁江区粮食产量实现“十五连丰”,增产增收的原因何在?雁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给出的答案是:始终把粮食稳产增产摆在突出位置。  围绕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雁江区锚定多产粮、产好粮,打出一系列粮食扩面增产的组合拳。  ——立足区情农情绘制“施工图”。2022年12月,雁江区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高品质农业开发区,描绘了雁江乡村振兴工作新蓝图。今年3月,雁江区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提出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加强耕地保护、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进一步细化部署相关工作。  ——筑牢织密耕地保护“安全网”。聚焦守好“产粮宝地”,雁江区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建设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深做实“田长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每周都要巡田,确保一分都不能少。”雁江区中和镇干沟村相关负责人说,自“田长制”建立以来,村民轮流巡护农田已是常态。  ——要数量也要质量。围绕将永久基本农田逐步建成“旱能灌、涝能排”和“宜机作业”的高标准农田,去年,雁江区建成高标准农田6.23万亩。“下一步,我们还要加大力度,争取6月底前完成2022年5.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9月底前开工建设2023年4.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雁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科技支撑、改革激活,挖掘增产“新潜力”。锚定向技术要粮和向政策要粮,当地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做好技术指导;提升种粮大户补贴标准,为种粮农户送上“定心丸”。  去年,资阳粮食产量达50.1万吨,克服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影响,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雁江区稻渔种养现代农业园区智慧平台。看布局做好产业振兴大文章  “吃一瓣柑橘,从舌尖甜到心里。”每到丰收季,雁江区丰裕镇同意村柑橘种植大户罗泽逢人便推荐村里的这个土特产。  但在几年前,情况完全不同。“最便宜的时候,一斤才卖两角钱。”罗泽回忆说,那时的柑橘不仅卖不上好价钱,产量也低。通过改种等方式,罗泽种植的柑橘不仅实现了价格翻番,还带动周边村民创收,“现在柑橘可以卖到好几块钱一斤”。  罗泽的经历是雁江区做好农产品这篇大文章的缩影。近年来,当地扭住产业发展这个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持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做强做优做大柑橘等特色产业,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在招商引资上,雁江区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资同城化发展机遇,聚焦生猪全产业链、设施农业、冷链物流三大主攻方向,全力引进一批产值高、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比如在生猪全产业链上,当地积极整合市、区国有企业资源资本,加快引进现代化生猪养殖一体化项目——正大凤凰6000头种猪场建设,力争尽早在中和工业园建成A类现代化生猪屠宰厂、肉食品加工厂,实现生猪深加工“零的突破”。在冷链物流方面,当地加快与京东集团的洽谈进度,以形成分拨、加工、中央厨房、冷链仓储产业链为导向,力争项目尽快落地。  在园区建设上,雁江区坚定把现代农业园作为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建设了丹山稻渔现代农业产业园、佛山橘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宝台红薯现代农业园区、老君(保和)稻油农业园区等多个园区。其中,丹山稻渔现代农业产业园将抓好星级园区奖补资金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力争创建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佛山橘海现代农业产业园抓好柑橘品种改良和品质提升,确保全年柑橘品种改良2000亩,力争成功创建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宝台红薯现代农业园区继续强化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的交流合作,加大研发力度,引进红薯种苗脱毒、组培等先进技术,加快建成园区综合服务中心、专家工作站、组培中心等。  产业载体明确,体系建设加快,农业产业文章越做越大。去年,雁江区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7万吨,同比增加686吨,增长2.6%;柑橘产量43万吨,同比增加3万吨,增长7.5%;蔬菜总产量64万吨,同比增加2.7万吨,增长4.4%。2022年10月,丰裕镇柑橘丰收。开新局“和美乡村”建设跑出加速度  河畔青柳依依,野鸭、白鹭徜徉在碧波之上,灰瓦白墙的小楼排列有序……漫步在雁江区保和镇晏家坝村,就像是在逛公园,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贫穷的小村庄。“以前,这里没有像样的公路,村民卖农产品,需要翻两座山、蹚两条河。”晏家坝村党总支书记查玉春说。  从昔日贫穷的小村庄,到如今获评全国美丽宜居村庄,晏家坝村的蝶变离不开当地推行的农村综合改革。改革红利不断释放,雁江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美丽乡村更宜居。借助“美丽雁江·宜居乡村”建设五年行动,实施村庄风貌营造、农村亮化等重点工程,宝台镇、东峰镇等中心场镇“美丽场镇”建设加快推进,场镇街区公园、停车场、加油站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当地乡镇“颜值”进一步提升。  乡风文明气象新。当地持续深化“六无”平安村(社区)建设,不断完善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着力健全防范和整治“村霸”问题长效机制。此外,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文明镇、4个国家级文明村、3个省级文明村镇、79个市级文明村镇。  活力乡村更宜业。当地积极搭建城乡融合发展对接平台,探索“平台+村集体经济”模式,推动城区机关、学校、企业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开展购销合作,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持续推广“农业共营制”试点,实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打造一批集体经济示范村,辐射带动全区集体经济发展。  “和美乡村”建设跑出加速度。2022年,雁江区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62.6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06元,同比增长6.3%,居资阳市第一。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5-15
68岁的居民刘国华最近有了新爱好,每天早上都要在家门口的釜溪滨河公园里走一圈,和风徐来、波光潋滟,散散步、观观景,“感觉一天都活力满满”。早年在外打拼的刘国华,前两年回到老家富顺县,在水岸城小区买了房养老。现在,他对家门口的环境变化连连称赞:“一辈子走南闯北,没想到老了还能住在风景如画的环境里……”出门有绿道、转角是公园、湖泊在身边……近年来,富顺县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加速建设绿化公园、持续扮靓城市颜值、提质提速城市建设,为构建园城一体、情景交融、诗意栖居的山水城市新形态而不懈努力。眼下,一座高品质生活宜居滨江之城正加速崛起。创新公园形态 生活更加多彩初夏时节,走进富顺北湖健康主题公园,阳光穿透蓝花楹的枝叶,投射在朱红色的步道上,明暗交错,光怪陆离,道路两旁的花儿随风摇曳,不时飘来阵阵花香。登上木质栈道,随山势拾级而上,来到观景塔,凭栏眺望,花团锦簇、绿意盎然,游人漫步其间,美景尽收眼底。市民李先生说,他家住北湖半岛,自从北湖公园开放后,每天早晚他和家人都会到公园散步,“以前散步找不到好地方,现在家门口有公园,我们游玩太方便了,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北湖公园占地面积约520亩,是富顺县城区占地面积最大的城市公园,也是富顺县第一座开放式城市综合公园。该公园充分利用天然山水、苗木、地形地貌等现有资源,重点打造集休闲廊道、人工湖、湿地水系、绿化景观、文化广场、老年活动中心、小型剧场、文化书院等多功能建筑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生态休闲公园。如今,环境优美的北湖公园被富顺人民誉为富顺城区“城市绿肺”、市民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游玩、放松心情的好去处。在富顺县,像这样的市民可感知、可参与的“公园+”“绿色+”新场景、新模式,正加速呈现。最近,不少富顺市民都惊喜地发现,在富州大道至光明路段,原本陈旧的区域,经过几个月的绿化提升改造后焕然一新,转变为绿意盎然、设施齐全的“带状公园”,成为富顺市民休闲娱乐的新选择。出门走绿道,抬腿逛公园。即将全面完工的二环路带状公园是富顺县城市花园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由带状公园西区医院、带状公园瑞和逸景、带状公园财富广场组成,包括园林绿化、人行园路、特色景墙、仿古亭、特色卡座、游乐广场、儿童沙坑等项目建设。目前,带状公园西区医院基本建设完成,带状公园财富广场进行扫尾工程,带状公园瑞和逸景已基本完工。全面完工投用后,将为富顺市民提供一片休憩、游玩、运动的全新空间。公园、绿地、绿道、河流……一幅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城市画卷正在富顺徐徐展开。持续增绿添景 人城和谐发展5月7日恰逢周末,在釜江大道与宋渡路附近,釜溪滨河公园内春花烂漫、绿意丛生,不少市民在散步、遛狗、跳舞、晨练……大家三五成群,休憩娱乐,好不热闹。从昔日“河边荒地”到如今方便市民的“湿地公园”,年逾古稀的居民刘成见证了这片区域的“前世今生”。他感触地说:“以前这里是县城的边缘,住在这儿,大家都说我住在‘乡坝头’。短短几年变化大哟,不仅有了漂亮的湿地公园,学校、商城、酒店,啥子都修起来了。”城市公园的加速建设让市民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除了像釜溪滨河公园这样的大型开放式公园,不断增添的“微绿地”“小游园”也不断改善着富顺人民身边的生活环境,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提升,“开门见绿、推窗见景、百米见园”的公园城市美景在细微处一步步成为现实。“五一”假期,北湖半岛、海棠锦城口袋公园内绿意盎然、热闹非凡。不少居民或是沿着观景步道悠闲散步,或是在口袋公园内健身活动、休憩娱乐,享受着难得的静谧与闲适。市民叶阿姨对刚刚投用的口袋公园十分满意,她说:“家门口就有小公园太方便了,茶余饭后有了遛弯的好去处,既锻炼了身体又欣赏了美丽的景色。”市民的惬意生活得益于富顺县首批口袋公园的建成投用。“口袋公园”也称“袖珍公园”,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常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主要服务于当地居民。城市中的各种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小型运动场所等都是身边常见的口袋公园,因其小巧多样、环境友好、使用方便等特点,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近年来,富顺县全面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在老城区内“见缝插绿”,利用一处处不起眼的闲置地、边角地,见缝插针地建起了一座座城市公园、口袋公园,让市民们生活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环境里。目前,已建成投用的有老农业局、北湖、海棠锦城、伊顿东方等口袋公园,老卫校、老环保局两个口袋公园及邓家湾公园正在建设中,年内将陆续投用。擦亮“宜居名片” 未来更加美好上了年纪的富顺人一定记得,多年前去西湖边喝茶,往往要走上好半天,才能找到看不见垃圾污泥、闻不到臭水怪味的位置。如今,随便在花园湾、龙凤桥、马门口、读易硐找个地方坐下,映入眼帘的便是依依杨柳、清清湖水、亭亭碧荷,好不惬意、舒心。建设四川高品质生活宜居滨江之城,是富顺县的时代课题,也是富顺人对理想城市发展模式的探索。2021年,在富顺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富顺县委响亮提出加快建设“四川高品质生活宜居滨江之城”的目标,并拉开建设大幕。富顺西湖的变化,折射出建设成效。富顺人向往的宜居城市,已不再只是梦想。“现在我每天带着孙子到几个公园转,孩子跑得开,也安全。”5月7日清晨,背上水壶、提上滑板车,家住公园世家小区的张阿姨带着5岁的小孙子出门了,“今天出门早,孙子想去釜溪滨河公园耍。”如今,张阿姨的生活和公园密不可分——出门晚了,就去家门口的北湖公园转转;时间宽裕,便到稍远一点儿的釜溪滨河公园、老虎山公园玩玩。周末,全家老小还会开着车、带上零食,到青山岭公园、万象童话王国森林公园、钟秀山生态公园等公园郊游。张阿姨是“老富顺”,“我们年轻那会儿,一年都去不了几次公园,谁能想到现在到处都有,抬脚就能到。”当生态宜居成为城市的共同追求,公园已然是市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近几年,富顺县牢固树立生态环保理念,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建成了一批山体公园、湿地公园、街头绿地,倾力打造集生态、文化、休闲、健身、旅游于一体的釜溪滨河公园二期、邓家湾公园、北湖公园二期、二环路带状公园等,大力推进规划建绿、见隙插绿、拆围透绿、立体增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6.2%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50%,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实现“园林城市、森林集镇、绿色新村”三位一体绿色全覆盖,四川高品质生活宜居滨江之城加快成形。(供稿:富顺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5-12
(记者 严易程 文/图)5月9日,走进阿坝州红原县刷经寺镇,只见整洁热闹的街道和商铺,设施齐全的村民服务中心,整齐划一的藏式建筑和青山绿水耕地浑然一体,一条条新修的水泥路通往各户农家小院,一幅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在记者眼前徐徐展开。美丽乡村刷经寺镇只是红原县“三家园”建设的一个缩影。自去年以来,红原县围绕打造生态美丽、和谐幸福、富裕小康家园目标,投入3.78亿元,完成了3个示范乡镇、4个示范村、2个重点帮扶村抓点示范创建工作。今年,计划整合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黄河流域生态高质量发展专项、灾后重建等各类资金4.6亿元,着力打造刷经寺、龙日、麦洼、江茸、查尔玛5个“三家园”抓点示范建设乡镇。同时,计划投入1.2亿元,对这5个乡镇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乡村管理等方面进行提档升级。红原县以“三家园”抓点示范工程建设为抓手,用好用活“三家园”抓点示范建设这个重要载体,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目标,不断促进红原县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按照“整乡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开花”思路,红原县聚焦阶段任务,瞄准特色、找准定位,把握关键点、排出优先序,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在推进抓点示范重心放在了产业培育上,不断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构建全产业链条,利用好现有的优质资源,以生态有效保护促进草畜平衡,加快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同时,坚持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切实整合乡村资源,建园区、扩规模、提品质、增效益,打造优势产业,形成抱团发展、连片振兴的良好局面,持续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不断优化完善县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盘活绿色产业园物流区闲置资产,支持物流企业租赁集体经济铺面,作为城区收取件点,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产业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群众更向往。”红原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对标目标任务,狠抓执行落实,全力推进年度重点任务落实落地见效,为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全面乡村振兴见实效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向阿坝州建州70周年献礼。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5-10
(杨玉红 记者 严易程 文/图)5月8日,艳阳当空,阿坝州马尔康市马尔康镇查北村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村里的“嘉绒里”项目正加快推进。查北村位于马尔康市区内,紧挨阿坝州人民医院、阿坝州博物馆、马尔康中学,属典型的“城中村”。“以前这里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太差,各种管线杂乱无章,排水排污不畅,垃圾成灾,巷道狭窄、拥挤,还存在消防隐患。”马尔康镇副镇长龙军说,如今,发展改变已经成全镇全村的共识。改造后的街道改变脏乱差  全村大改造从阿坝州人民医院门口向阿坝州博物馆前行,便是查北村入口,一直向里直走约百米,右转就来到村庄。一路走来,楼里楼外,街道两边,整个查北村进入大建设期。“我们将完善化粪池、院坝硬化、给水管、排水管、挡土墙、场地绿化、电力缆线、休憩石凳等基础设施。”龙军说。来到一条巷子,台阶整齐,硬化路面平整,这里的整改已经初见成效。“可以,可以,可以。”72岁的藏族大爷泽斯登连连称赞,从小在本地长大的他给我们回忆了以前的场景——“晴天一路灰,雨天一地泥”。在整个建设中,受惠的还包括查北村村民。“我们的收入大多靠收租、打零工为主。”村民周晓荣说,以前整个环境脏乱差,房租价格一直很低,一晚20元的都有,长租一月也差不多就100元至200元。如今整体环境好了,房间差了就租不出去。为此,镇里村里也在积极想办法。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加码”,查北村集体经济也在“筑巢引凤”。来到一处民居2楼,房间改造已现雏形,3个独立单间被改成2个套房,新增了卫生间。这处被流转的70余间民宿和村入口的20间商铺,作为村集体经济也在提档升级。“这周星期三,我们将组织面向全社会招商,下个月将逐步营业。”龙军说。实施新项目  村庄换新颜“城中村”是城市的一块“夹缝地”。而查北村的变化,得益于在乡村振兴这个大背景下,马尔康市将查北村纳入“三家园”抓点示范建设,实施“嘉绒里”项目。“所谓‘嘉绒里’,即保护和挖掘藏式村落民居建筑特色与嘉绒民族风情。”马尔康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在查北村打造嘉绒民俗文化观光区、特色“农旅”展示区和梦回“嘉绒”康养体验区,并布局有餐饮、民宿、茶馆、酒吧、书屋等业态。沿着查北村街道一路走下去,村入口道路是商业区,村庄主街前段是嘉绒历史文化区,村中是手工非遗区、嘉绒美食区,村出口是民俗文化区、新时代文化区。在这里,可领略婆陵甲萨、莫斯都岩画、哈休遗址等著名景观,可了解四土起源、克莎民居、茶马古道文化、古道马帮、茶马互市、祥巴文化 、加绒锅庄,还可品尝传统嘉绒美食糌粑、酥油茶、烧馍馍。“我们的目的是塑造‘宽窄巷子’类型的美食街、文化街,将‘城中村’提升为‘城中景’。”马尔康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既可向游客展示藏族特色文化,打造成标志性旅游目的地,还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马尔康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中。未来的查北村将成为嘉绒文化聚集展示的地方,将成为马尔康市区的休闲、餐饮、文化核心区域。据了解,“嘉绒里”项目总投资3805万元,分土建和文创两个部分。目前项目土建部分已完成项目工程量的90%,文创部分已完成项目工程量的60%,计划于今年6月30日前全面完工,7月举行“嘉绒里”开街仪式。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5-10
(记者 燕巧)乐山市马边县荣丁镇光荣村是一个彝汉杂居村,彝族群众占比70%,因地处偏远、发展基础薄弱,2014年被列为省定贫困村,2021年又被列入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但“小凉山”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在2022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村集体经济突破100万元,80户350名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17147元,较2021年增长17.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三分之一。  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构建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体系”更是今年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工作之一。  光荣村是如何实现脱贫群众收入稳中有增的?5月4日—5日,记者前往光荣村蹲点采访,寻找增收“密码”。光荣村集中安置区。 受访者供图种菜失败后选择从头再来引进龙头企业,请来技术人员指导,菜农终于赚钱了  走进光荣村村委会会议室,一张村子的乡村振兴规划图映入眼帘:蔬菜、佛手柑、黄茶、白竹……产业发展情况清晰明了。  其中,蔬菜是光荣村的“头号”产业。5月4日,村党支部书记李易坤和驻村第一书记祝伟正在蔬菜大棚里组织黄瓜采摘。当天,1万多斤黄瓜将被运到峨眉山市的批发市场,根据品相定价4角到1元。“隔两天就可以摘一次,月底开始种番茄。通过种蔬菜,一亩地一年收益近万元没问题。”李易坤说。  但在两年前,李易坤自己都不相信种蔬菜能赚钱。2019年,光荣村争取了8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发展蔬菜产业。村集体建起80亩高山蔬菜基地,但第二年蔬菜刚上市就“吃了瘪”。  “卖不脱。”李易坤说,当时种了几十个品种的蔬菜,但由于缺技术,产量不高、品相差,凌晨两三点到县里批发不掉,又到乡镇菜市场卖,跑断了腿也没见什么收益。到2021年,蔬菜基地产值才10多万元,扣除各项人工费用后是亏损的。  “种亏了,土地租金都给不起,碰到老百姓头都抬不起来。”面对村民的质疑,李易坤准备辞去村支书。  2021年6月,乐山市委组织部派来的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总结经验教训,一致认为马边本地蔬菜种植少,种植高山蔬菜这个发展方向没有错,失败原因是缺技术和销路。  就在当年,光荣村引进峨眉山市龙池镇蔬菜种植龙头企业,成立荣时鲜农业专业合作社,高薪聘请技术人员驻守基地,从育苗、播种、施肥、采收等多个环节把关,同时企业包销售。  吃了亏钱的苦,村里先试点种了10多亩三月瓜。1个多月后,错峰上市的三月瓜售价达到2.5元1斤,每亩纯收入6000元。  挣到“第一桶金”后,当地干部发动村民种植,但大家的积极性还是不高。“那时候舅舅都不相信我。”李易坤笑着说,舅舅陈虎林家3亩地紧挨着蔬菜基地,怎么劝说他都宁愿种玉米。  脱贫户徐春林是首批种植的7户农户之一。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徐春林报名种植2亩地。“但当天晚上,老徐就有点打退堂鼓,给我说只想种1亩。”祝伟说,经过再三保证销路没问题,徐春林才又流转了3亩地,加上自己的2亩地,加入了荣时鲜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指导下,徐春林种上了莲花白,当年就实现产值3万余元,去年继续流转土地,共种植了10亩蔬菜。  看着基地和邻居种菜都赚了钱,去年陈虎林花2万多元给3亩地架起大棚,也跟着村集体种上了蔬菜。“一季莲花白就卖了1.7万多元,是比种玉米赚钱。”陈虎林笑着对记者说。  如今,光荣村村集体种植了200余亩蔬菜,常年约有50人稳定务工,示范带动全村60余户参与蔬菜种植100余亩,亩均增收8000元以上。“村民既有经营性收入,还有工资性收入。”祝伟说,村集体每年出60余万元用于支付农户在基地务工的报酬,以工代学,正努力实现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益。光荣村村民正在蔬菜基地移栽菜苗。 受访者供图易地搬迁后有人打工有人创业150余人搬下山,外出就业、盘活迁出地资源是重要增收方式  光荣村村委会背后,就是光荣村的易地搬迁安置区。2016年,37户150余名脱贫群众从偏远高山搬迁至这里。如何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增收,是光荣村面临的另一考题。  安置区内,大部分家门紧闭。“很多都外出打工了。”村党支部副书记赫勒石批介绍,光荣村600多个劳动力,一半左右在家务农,一半外出务工。安置区内大部分住的彝族群众,老家土地远了,增收主要靠外出务工。  脱贫户严者转波家开着门。2个月前,他从广西回家照顾生病的妻子。  以前,严者转波一家4口住在5组高山上,主要种玉米、黄豆。搬下来后,参加了村里组织的技能培训,严者转波外出当起隧道工,两个儿子初中毕业后也跟着干,学塔吊。“隧道工每个月工资6000元以上,塔吊工资收入还要高点,一年可以收入10多万元。”严者转波介绍,因为要照顾妻子,自己一年外出工作半年左右,儿子工作10个月左右,每年还可以拿到1000元的奖励。  “对每年稳定外出就业3个月以上的脱贫户,会有500—2000元的奖励。”祝伟介绍,安置区已鼓励和引导50余人外出务工。  对于搬迁群众来说,外出就业是增收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与此同时,盘活迁出地资源,也是增收方式之一。  从3组搬迁下来的脱贫户吉黑六根住在严者转波家背后。5月5日白天,吉黑六根一直不在家,直到晚上7点才回来。“老家高山养了十几只羊、16头牛、40多头跑山猪,每天都要回去照料。”吉黑六根说。如果算账,吉黑六根的这部分“资产”已达60余万元。  “刚开始也走了很多弯路。”2014年,吉黑六根准备在家发展养殖业,但缺资金、缺技术,养猪失败了。后来,村里送给吉黑六根8只羊,由荣丁镇畜牧站免费提供一对一指导。渐渐地,吉黑六根逐步养到了80多只羊,又开始养殖跑山猪。现在每年出栏一批羊和跑山猪,稳定收入10多万元。  2019年,吉黑六根又跟着李易坤学习养牛。“一头牛都没卖,想多养一段时间,把数量先涨起来。”吉黑六根说,现在自己还想贷款,继续把牛产业做大。  在安置区,像吉黑六根这样在老家发展养殖业的脱贫户还有10户。“村里正在规划建设集中养殖点。”祝伟介绍,另外,每年村里组织两次职业技能培训,对有劳动能力的鼓励外出务工,对留在家里的则指导发展养殖业等,目前全村还有53个公益性岗位,让弱半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特写监测户的收入账本  (记者 燕巧)“卖猪儿 16040 元,薅苗苗13000元,砍荒16000元,打笋子13100元,摘黄茶1800元,打零工2000元……”5月5日,在光荣村唯一的监测户马黑斌儿家,记者看到了他的收入账本——黑皮笔记本的中间一页,几个字符简单地记录着今年以来的每一笔收入。  以前,没上过学的马黑斌儿并没有记账的习惯。记账,是从养猪开始的。  44岁的马黑斌儿身材高大,但因左眼有残疾,只能干体力活。原本,马黑斌儿在外干隧道工,每个月有6000元以上的稳定收入,妻子就在家照顾5个小孩。2020年底,马黑斌儿突发车祸,家庭收入一下没了着落,“当时看病都要借钱。”  2021年,马黑斌儿被确定为监测户:全家纳入低保,送两头母猪给他家作为长效产业,还帮他申请了一次性救济金5000元用于修猪圈,并鼓励其妻子在村集体基地务工。  2022年,马黑斌儿的妻子还成为村里的保洁员,每个月多了400元的收入。马边县乡村振兴局局长代玺艳介绍,过渡期以来,马边县针对监测户中的弱半劳动力,利用防止致贫返贫基金,开发保洁保绿、护路护水等188个公益性岗位。  在家养伤期间,马黑斌儿则主要以养猪作为收入来源。去年以来,猪价持续低位,马黑斌儿开始记账。“算下刨去饲料成本,究竟养猪赚钱没有。”去年,马黑斌儿卖了10头肥猪,一算下来,赚了一万多元。  今年马黑斌儿身体逐渐恢复。养猪的同时,马黑斌儿带着妻子外出打笋、干零工,光荣村和驻村工作队则帮他联系了沐川的砍荒工作,目前工资收入就有4万多元,马黑斌儿账本上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收入上来了,去年马黑斌儿在镇上买了套沙发摆在客厅,还花3200元买了一台铡草机,不再手动给猪铡草,“要享受也要发展嘛。”马黑斌儿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5-10
(张立祥)“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四川省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在这里展现得活灵活现。不到两年时间,驷马镇双城村实现了蝶变新生。双城村以绿色生态为切入点,用艺术开道,打造“巴山美村·父亲原乡”,赋能乡村振兴。驷马镇双城村艺术联姻旅游  油画《父亲》诞生地成网红打卡点“半个月前,民俗酒店的假期客房就售罄,‘五一’假期的住宿是‘一房难求’。”5月4日,平昌县驷马双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皮桂鑫介绍,自去年“巴山美村·父亲原乡”开园迎客以来,生意一直火爆,今年“五一”假期仅民宿酒店收入超10万元。双城村,是著名油画家罗中立上世纪60年代的写生创作地,画家以该村村民邓开选为原型,创作了享誉世界的油画《父亲》,因此双城村被誉为“父亲的村庄”。平昌县依托这独一无二的“父亲文化”、原汁原味的生态本底、青瓦泥墙的传统村落等资源禀赋,规划实施“巴山美村·父亲原乡”项目,采用“无痕式”规划、组团式布局和生态化改造,把双城村打造成集民宿、艺术、民俗、美食、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集散地。“在家门口务工,每月有3000元的工资,公司还购买了‘五险一金’。”双城村村民周武林很满意这份工作。曾在福建、广东等地打“散工”的周武林返乡后,在民俗酒店前台工作,其工作能力和态度深得酒店老板的赏识。“村子变美了,烟火气更浓了,人气更旺了。”说起双城村的变化,该村支部书记周银平难掩兴奋,更让周银平高兴的是,村里在外务工的年轻人陆续回来了。“在园区、公司务工的工作人员几乎是本地村民,村子又焕发出生机啦。”“双城村紧抓旅游开发的机遇,大力整治摞荒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粮经复合种植园200亩,建有蚕桑产业园800亩。”驷马镇党委书记夏照祥介绍说,赏油菜花、采摘桑葚、体验养蚕,农文旅融合,既丰富了游客赏玩的“花样”,又拓宽了村民增收的渠道。双城村仅是驷马水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一部分。历经10年的打造,驷马水乡探索出了农业、工业、旅游业“三产融合”、生活、生态、生产“三生相融”、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的乡村振兴新路,华油中蓝清洁能源产品畅销全国,“父亲的村庄”、水乡大峡谷、高空玻璃栈道等景点游人如织,现代农业园区的农产品销往周边市场。以“父亲”为核心  打造独一无二的父亲文化IP5月3日,在平昌县酒乡广场大型书画展览现场,人山人海的群众观赏父亲主题书画作品。4月初,平昌县面向全国发出父亲主题文艺作品征集活动,共征集摄影、文学、音乐、画作等父亲主题原创作品3724件。据该县文广旅局局长向东介绍,将把获奖的32件文艺作品全部收藏到“巴山美村·父亲原乡”的父亲记忆馆里展出,并免费对外开放。“亲子游、家庭游最多,这些游客一定会到父亲记忆馆里观赏油画《父亲》,感悟父亲文化。”皮桂鑫说,“展馆里增加了很多父亲主题文艺作品,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打卡旅游。”经四川美术学院与平昌县多次沟通洽谈后,“巴山美村·父亲原乡”被设立为“四川美术学院乡村振兴实习创作基地”。周银平说,每逢假期,有很多美术学院的师生来双城村写生。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5-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天将 李思言 特约通讯员 王晓林  人间四月天,万物吐新绿。4 月 24 日上午,笔者来到位于大竹县观音镇境内的平滩河段,沿长约11公里的河道边行走,只见河水潺潺,蜿蜒流淌;鱼儿在清澈的水里追逐嬉戏;净水湿地,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赏花观叶、笑谈家常……眼前的美景,仿佛将人带入了山水画廊之中。  然而在2021年7月以前,该河段河道狭窄,生态流量小,流域内乡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低,沿河畜禽养殖偷排、漏排,河流生态破坏严重,导致牛角滩断面水质一直不达标,一度跌至劣V类。美丽的平滩河重拳治污 还河段一汪清水  平滩河为长江四级支流、川渝跨界河流铜钵河的发源段。该河段绕流观音场镇后,在牛角滩断面进入重庆市梁平区境内,为川渝跨省交界断面,2021年起纳入国考断面。  大竹县以深入开展“环保世纪行”活动为抓手,聚焦县域水环境方面突出问题,将平滩河牛角滩水质情况作为县人大依法监督的重要内容,制定了“控源、净污、清河、护岸、活水”治理方案,推动各项治理工程项目快速落地落实。累计新(改)建污水管网18.8公里,建成观音镇污水处理厂二期,改造一期污水处理工艺,建成1.8万平方米观音镇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项目。  大竹县强力推进平滩河治理,制定并完善平滩河生态补水计划,整合小型水库治理资金396万元,完成病险水库整治。投入资金 3000 余万元,实施平滩河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恢复河流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平滩河河道 3550 米,新建堤防4483 米、护岸 347 米,清淤疏浚743米,拆除重建人行桥1座。完成平滩河河道划界18.6公里,督促沿岸乡镇明确管护林地,新增一批绿地面积。大力开展“清河、净水”行动,全覆盖建成垃圾转运和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基础设施。重拳大治理 还污染河段一汪清水共抓共管 为乡村治理提供动能  大竹县抢抓“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等战略机遇,深化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治,加强与重庆市梁平区的协调联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开展执法检查、调研视察等,及时解决相关问题,保障平滩河流域“活水长流”。  大竹县切实加强平滩河流域的执法监督力度,加强牛角滩断面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污染物指标监测,做好数据分析和研判预警,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落实常态长效管护措施,助推构建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常态监管,不断提升水环境质量。  通过多方协作、共同发力,2021年7月以来,平滩河牛角滩断面一直保持在Ⅲ类以上水质。尤为可喜的是,平滩河沿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产能大幅提升,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良好的水环境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5-08
(张娟 记者 闫新宇)绵竹市富新镇文永村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第一引擎”,大力整合村组资产、资源,创新推动实施“整组流转、统规布局、反包倒租”的农业共营机制,种植粮食作物和特色经济作物,推动村组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带动村民户均年收入达4万元以上。这是绵竹市推进产村融合,打造大美宜居乡村的一个缩影。目前,绵竹市已成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153个。绵竹乡村振兴近年来,绵竹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坚持把产村融合发展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以打造大美乡村为目标,依托省市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推动乡村形态美、功能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五美”融合,先后有14个村被评为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其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0%至20%。在奖励扶持方面,绵竹市充分发挥政策支持的引导作用,将产村融合发展的理念贯穿于《绵竹市乡村振兴规划》《绵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涉农规划和各类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和大美乡村建设的政策文件中,出台了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奖补政策、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一镇一基础设施项目等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农村投入,加快农业产业规模化、现代化、融合化发展,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更多强农惠农政策向农村倾斜,也让越来越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愿意扎根乡村,建设家乡,不仅盘活了当地的闲置土地资源,也为闲散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激活了乡村自我“造血”功能。目前,全市有德阳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37家、在库家庭农场1471家,从业人员26500余人,实现涉农经营收入86.84亿元,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9.28亿元、家庭农场3.16亿元、专合社4.4亿元,基本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融合发展经营格局,成为绵竹“三农”发展、产村融合的主力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5-06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