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10月15日,富顺县与湖南隆平种业战略合作项目再生稻现场观摩会在古佛镇凤仪村、童寺镇西湖村召开。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湖南隆平种业相关负责人及全县20个镇乡(街道)农业分管负责人参加会议。观摩会现场在古佛镇凤仪村中稻+再生稻核心示范区和童寺镇西湖村再生稻示范区,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向现场观摩人员介绍了富顺县目前再生稻种植情况和产量情况。县农技站负责人带领全体观摩人员走进田间地头,现场查看再生稻生长情况。在座谈会上,古佛镇、童寺镇、湖南隆平种业相关负责人分别就再生稻种植工作和再生稻种植优势及种植技术进行了交流发言。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富顺县今年的再生稻长势喜人,丰收在望,作为全国再生稻年总产量最高的县,希望各个种植条件优良的镇乡(街道)继续积极推广“中稻+再生稻”种植技术,鼓励农户蓄留再生稻,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实现丰产丰收,为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作出更大贡献。(供稿:富顺县委宣传部 万聪)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0-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兰嘉  忙过了金色九月的丰收,十月,在素有“中国花椒之乡”“中国甜樱桃之乡”“西部花果第一县”美誉的汉源县,田间地头仍是一派忙碌的景象。  10月13日,笔者走进汉源县流沙河沿岸粮经复合(稻+蒜)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九襄镇堰沟村,200多亩连片栽植的大豆、水稻已在一个月前收获,但几台挖掘机又在进行土地翻耕作业。当地抓住农业生产的茬口,将梯田坡度改得更平缓,给粮蔬生产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农田创造更多收益。  汉源县立足农业之本,夯实三农之基,唱响丰收之歌。收获季,20余万亩花椒椒香四溢,5.9万亩汉源甜樱桃走向全国,10万余亩蔬菜争相上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稳居全市前列。汉源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多彩黎州,椒果飘香  10月13日,清溪镇同心村农户王定忠不时到山上的花椒园里逛逛。这里地处省五星级汉源花椒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连日来推土机、挖掘机一齐上阵,修便道、坡改梯、砌堡坎、开沟渠。在四季度,花椒现代农业园区改造提升工程紧张有序推进,完工后,园区基础设施将进一步提升,路网极大方便采摘作业,为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打下良好基础。  “4·20”芦山地震发生后,王定忠家房屋受损,灾后重建时他搬到了山下,并于2017年开办了一家民宿,今年收益达到30多万元。这段时间他还联系了20多位村民在园区改造提升项目工地务工,就近增收。  汉源县充分发挥山区农业精耕细作优势,规划布局汉源花椒、稻蒜轮作粮经复合、甜樱桃、黄果柑、枇杷、红富士苹果和高山蔬菜种养循环7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百公里百万亩特色果蔬产业带,发展“532”十大特色产业 79.3 万亩,甜樱桃、枇杷、苹果、花椒等特色“金果”量价齐升。  “过去十年,汉源农业坚持走高质量的发展道路,如今正向高端化迈进。”汉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勇说。粮经复合,农民增收  在汉源县前域镇全合村,水稻收割后,农户用稻草“打起了地铺”,作为大蒜茁壮生长的“温床”,田坎上一株株甜樱桃、脆红李扮靓了田野山间。  在宜东镇富乡村,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地花椒、苹果长势喜人。今年农户们还在幼龄果树下套种了大豆,目前大豆陆续进入采收期,农户“多收一季豆”,增产又增收。  汉源是典型的山区农业,近年来,当地克服人口多、土地少、机械化作业难等困难,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山区农业的“粮经复合”特色高效发展之路。  始终藏粮于地,2021年汉源县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19万亩,2022年启动建设高标准农田3万亩,农业底子进一步夯实;始终藏粮于技,汉源县与省农科院、川农大等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制定发布了花椒、甜樱桃等生产技术规程;与此同时,汉源县成功注册了“汉源红”公用品牌,打造了“阳光水韵、康养新城”“阳光花海、康养圣地”两大康养旅游品牌,并积极推广“稻+蒜+果”复合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今年以来,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汉源县立足山区实际,在幼龄果树下大力发展大豆复合种植,7.5万亩大豆种植任务全面完成并获得丰收。科技兴农,未来可期  在清溪镇同心村,果农们用瓶瓶罐罐给矮化修剪的果树戴上了“帽子”。“既是土办法,也是专家们指导的结果,目的是防止树枝过快生长,刺破包裹的薄膜。”同心村驻村第一书记姜晶说。  同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牟峰丽介绍,十年前,村民以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留守在家的靠种玉米、种洋芋、喂生猪维持生计,一年到头勉强够吃。这几年大家种甜樱桃和花椒,开办民宿、农家乐,做特色餐饮,收入更是迈上了新台阶,家庭人均纯收入已超3万元。  “科技兴农,科技强农。”近年来,汉源县已培育高素质农民2000余人、家庭农场119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900家。“科技赋能、数字赋能。”汉源县与阿里云合作落地建设全国第一个县域数字经济示范区,如今全县建成数字农业基地5万亩。汉源花椒的品牌价值从2016 年的7.04亿元跃升到2022年的60亿,汉源花椒精酿啤酒供不应求,花椒面膜远销各地。(汉源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0-20
(杜文龙 记者 张韵晗)金秋十月,硕果满枝。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千里之外,在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200余名村民齐聚一起,集中收看开幕会盛况,大家认真聆听报告,不时响起热烈掌声。王坪村集中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王坪村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殷文说:“今天我们在王坪村聆听了报告,非常激动,倍感鼓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给村支两委建好议,当一个得力的助手,把我们王坪村建设得更好。”据介绍,通江是原川陕苏区首府、中国红军之乡,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众多。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是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21年,中组部和财政部发出通知,决定开展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工作,包括王坪村在内,四川首批有30个村入围。“听了报告,我倍感振奋。”王坪村党委书记殷雄说,“我们将传承红军精神,进一步用好本地特有的红色资源和自然资源,建设红色美丽村庄,续写王坪美好的明天。”(供图:通江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0-19
(杨柳 记者 陈昊)10月18日8时30分,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柏条河畔的绿道旁,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蹲下身子,双手拉着河边不同位置的围栏,时不时趴在草地上观察。作为柏条河战旗村段河长,他每周至少巡河两次,“检查围栏、水质,看看有没有隐蔽的入河排污口。”  高德敏走得很慢,看得很仔细。“聆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感觉责任重大,工作要进一步做细做实。”高德敏说。俯瞰战旗村。  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近年来,战旗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先后关闭9家污染企业,搬迁规模养殖场4户,常态化落实“河长制”,建成柏条河生态湿地,持续保持生态环境优美的乡村景观。  记者来到乡村十八坊酱园坊,只见负责人刘畅熟练地把手工酿造酱油递到游客张学兵手中。4年前,刘畅回乡创业,与另一家人合伙开办了酱园坊。依托战旗村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刘畅的家庭年收入翻了3倍。目前,酱园坊年产量达10余万斤,“下一步还要扩大规模,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刘畅说。  “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除了工资、土地流转费,还有合作社分红。”战旗村6组村民苏运刚在田间挥动着锄头,一旁的村民张会兰种下一棵棵白菜苗,“刚收了水稻,虽然今年遇到高温干旱天气,但产量不比去年少。”  在成都市富友绿色调味品有限公司,也是同样的繁忙。53岁的生产工人陈正福通过机械化操作,将翻晒好的郫县豆瓣打包、装箱。“搅拌、调配、翻晒、灌装,全程机械化,这在几年前是不敢想的。”该公司总经理杨奎晒了一笔账:10年来,公司员工没有增加,年产值却翻了10倍,达到6000多万元。“目前正准备投入多元化产品线,打造郫县豆瓣升级产品。”  高德敏说,近年来,战旗村探索出“农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建成乡村十八坊、壹里老街、天府战旗酒店、生菜基地等项目,解决了本村1300多人的就地就业问题,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5万元。  高德敏介绍,下一步,战旗村将结合实际做好村庄规划,继续坚持经营村庄的理念,“像经营家庭一样经营村庄,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提升村庄治理能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努力走在前列,把战旗村建设得更加绿色、生态、宜居、幸福、美丽。”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0-19
(记者 赵一)昨日,记者来到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只见村庄入口处,“走在前列、起好示范”8个大字异常醒目,道路两旁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新建成的战旗广场、刚刚投入使用的战旗酒店、运动中心、初心馆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资料图片: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村委会办公室里,村党委书记高德敏与党委副书记李光菊,以及到战旗村挂职的党委第一书记卢星宇等党员干部一道,一边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一边热火朝天地讨论着战旗村未来的发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战旗村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火车头作用,探索出了战旗村“农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通过集体经济组织搭建平台,引入产业、建成乡村十八坊、壹里老街、天府战旗酒店等一个个新地标、新项目,解决了本村1300多人就地就业问题,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5万元,村民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为战旗村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德敏告诉记者,战旗村要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大力抓产业发展,继续努力奋斗,“把村庄建设得更加生态宜居幸福美丽,再请总书记来看一看我们的新变化。”“乡村的发展不能就乡村说乡村,要跳出乡村发展乡村,走城乡融合的发展道路,比如让农产品进社区。” 从郫都区交通运输局到战旗村挂职的卢星宇说,过去几年,战旗村营造了许多文旅时尚新场景,下一步还要将传统的农副产品“品牌化”,打造“战旗”品牌,提升产品的质量与附加值。“战旗村在下一步的发展中,要更好地夯实粮食安全,牢牢守住耕地红线。”李光菊表示,作为农民肯定不能脱离农业,“首先要让我们农民的饭碗装着自己种的粮食。”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今已成为战旗村重点工作之一。高德敏介绍,战旗村的高标准农田以水稻种植为主,如今正联合周边几个村共同为农田配建烘干仓储中心。据他透露,国庆节前,战旗村还签约了投资上亿元的台丽农牧现代农业园项目,将建设种苗研发繁育基地、农产品供应链基地、研学培训及现代农业园,为战旗村乡村振兴增添新的动力。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2-10-18
自贡市大安区庙坝镇九房村深入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激发乡村文化活力,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突出四项重点,打造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助力乡村振兴。突出配套设施完善,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完善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广播室、多功能运动场等综合性文化设施,设置阅报栏、宣传栏、文化墙、乡村文化振兴大舞台,配备体育健身设施、器材设备。文化活动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依托村村响、音响、微信群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及时向广大村民群众提供文化、科普、农技、思想教育、法治宣传等各方面信息,有效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突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在文化活动场所、人员密集场所、村组道路沿线等醒目位置悬挂核心价值观宣传画、喷绘,利用LED电子屏宣传,大力营造氛围。扎实开展五好文明家庭、身边先进典型等选树活动,弘扬社会正能量。坚持推进移风易俗,开展“崇德尚善 厉行法治”“洁净乡村、生态乡村、美丽乡村”等主题文明活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破除陋俗、倡树文明新风。突出载体活动频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形式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不断丰富村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依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围绕森林防火、疫情防控、环境卫生整治、防灾减灾、技能培训、法治教育等,每月开展体育健身、文化活动、科普宣传、理论宣讲、市民教育等五大类志愿服务活动不少于8次,结合重要节日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在三八节组织妇女踏青健身,在六一儿童节为困难家庭儿童送慰问,在暑假为留守儿童送关爱,在重阳节走访高龄、独居老人,在夜间为群众送上公益电影,在日间为群众送上赛事演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富足。突出文化产业融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产业为核心、文化为灵魂,大力推进九房村农业产业发展,在传统的水稻、高粱、玉米、大豆种植基础上,打造柑橘、花椒、肉鸡、肉猪等特色农产品,建成高标准柑橘生态种植园50亩,花椒基地110亩,年出栏肉鸡15万羽、肉猪2000头,推进产业文化融合发展,推出《产业兴起巩固脱贫成果,环境优美增长幸福指数》视频宣传片参与省第二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依托洞子沟水库人工开凿绝壁石屋,打造秀水青山之生态九房。10月,庙坝镇九房村被命名为大安区第二批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九房将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再创新业、再立新功。(供稿:大安区委宣传部 陈葭叶)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0-17
(吴飞)在成都市温江区上班6年多,四川科伦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员工狄廷娣已成为一个地道的“新温江人”。  举家搬迁至温江后,这些年,狄廷娣对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体会深刻,“既有风景又有前景,公园城市有机成长,宜居宜业指数倍增。”  温江,地处天府之国腹心,素有“金温江”美誉,2019—2021年连续三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天气晴朗的日子,温江人的朋友圈常会被这些颜色刷屏——“成都蓝”“夕阳红”“雪山白”,那些清新、绮丽的自然色彩,带给温江人喜悦和幸福。  非凡十年,温江交出新时代的新答卷。生活的变化、城市的发展,温江人感受明显。过去十年,温江管理服务人口从58.1万增至103.6万,增幅78.2%,人才“用脚投票”是对“幸福温江·美好之城”的鲜明印证。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挥棒”,温江锚定“幸福温江·美好之城”的奋斗目标,加快建设创新开放“三产共兴”的希望之区、南城北林“两河一心”的大美之区、温暖如家共担共享的心安之区,将城市发展成果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幸福美好体验,让城市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鲁家滩生态湿地。 张志强 摄夯实生态本底擦亮城市幸福底色  金马河鲁家滩公园的浅滩前,绿水潺潺、绿道蜿蜒、林园相融,绿道上,跑步、健身的人们神采奕奕……国庆假期,“2022天府绿道户外生活季”活动在此举行,不少游客到此体验。  如今成为“网红”打卡地的鲁家滩公园,以前却是另外一番模样。这里过去是人工养鱼场,道路泥泞、垃圾遍布。十年前,温江区开始系统推进“水·路·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鲁家滩被推上“风口”,在当地群众以及水务、环保等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集生态保护、文化展示、休闲游憩为一体的大美湿地公园样貌全新呈现。  鲁家滩“变脸”的背后,是温江不断夯实生态本底、厚植生态优势的动人实践。  南城北林的空间格局、得天独厚的林水资源,是温江的独特魅力。近年来,温江一方面认真审视资源和空间趋紧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立足良好资源禀赋,不断寻求生态价值转化路径,通过深化对区域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的再认知,将温江的“父亲河”金马河、“母亲河”江安河和流淌着鲜活历史文脉的鱼凫文庙定义为“两河一心”,高标准策划营建江安河活力新潮消费带、金马河运动休闲消费带、文庙国潮文化街区,按照亲水、近水的特质和近地、开敞的范式,构建以带状为特质的生态性消费空间和消费性生态空间,推动新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落细落实。  “两河一心”的变化,正悄然发生,给人满满惊喜。  国庆假期,温江北林绿道游人如织,细心的游客留意到,鲁家滩游客服务中心至康家浩湿地公园这段绿道旁边多了一些新装置——供往来行人免费饮水的直饮水设备,每间隔1公里设置1台。这些设备喷水龙头采用按压式,免杯饮水,符合低碳环保理念,人们只需轻轻按压龙头,俯身向前,便能喝上安全、卫生的直饮水。  暖心举措折射城市为民服务的初心:营建“两河一心”不仅厚植了绿色生态本底、塑造了公园城市优美形态,更是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创造了宜居的环境,形成了公园城市民生福祉的温江表达。  从生态出发,让幸福落脚。绿意尽染,生机勃发,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件件民生实事、一个个满意点赞,擦亮了幸福温江的鲜明底色。24小时留灯书屋。 杨莎 摄强化民生保障提升城市宜居品质  从工作在温江到安家在温江,狄廷娣的奋斗故事,成为越来越多“新温江人”的共同选择。  成都百裕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从温江本土成长起来的全国知名医药企业。公司总经理高志文切身感受到温江吸引力的变化曲线,“如今,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会把外面的人才吸引到温江来,只有人心安定,企业才能长足发展。”  四川海思科制药有限公司负责人有着相同感受,“项目刚落地温江时,员工通勤线路覆盖成都各地,公司接驳班车线路有十多条。现在温江交通出行便利,‘三高八快七轨十互通’综合交通体系四通八达,举家搬迁到温江的员工越来越多,接驳班车线路只有高峰时的一半,大家感慨‘走哪儿都方便’!”  城为民建,市为民享。过去十年,温江持续优化民生服务,为人民群众创造品质生活。学到温江、健康到温江、舒适到温江三大民生品牌的打造,提升了区域的教育、医疗、生活水平,惠及广大群众。  就医更方便。温江拥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温江院区、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温江区人民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高端康养服务成为西部标杆。  教育更优质。温江全区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5所,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占比91%,城乡教育水平更加优质均衡;落户3所“双一流”高校;率先在全市实现了3岁前婴幼儿托育服务工作满覆盖。  配套更贴心。伊藤洋华堂、新光三越百货等高端商业综合体云集,建成了以百亿级光华商圈为中轴,城市慢行系统串联的“15分钟公共服务圈”24个,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此学习、生活、就业。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温江的城市理想和市民的理想城市,正一步步照进现实。成都地铁17号线金星站。 张志强 摄浸润人文价值凝聚城市奋进力量  点亮一盏阅读的灯,温暖一座幸福的城。  9月30日,温江区万春镇24小时留灯书屋——文家老书房正式对外开放,与其他新式书屋不同,文家老书房是基于成都市历史建筑文家院子打造而成。在国庆大假期间,市民游客争相到此一睹风采。  “将高品质的文化供给,作为基本民生予以保障”,这是温江对市民作出的郑重承诺,也是推动24小时留灯书屋打造的初衷。目前,温江已创新建设15个留灯书屋,免费向市民开放。  这些书屋形式多样,以“温暖·相伴·归属”为理念而规划设计。在设计之初,便以市民需求为导向,对书屋的建设地点、服务范围、功能需求进行了走访调研,征求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  一个个留灯书屋在南城北林点亮,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更可感可及的空间载体。  城市,随市民需求而动;营城,像绣花一样精细;幸福,在温江持续升温。  纵观温江系列实践:创设“对话书记”活动,为各界人士搭建起平等交流的平台,表达各自的诉求,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评选“感恩温江”十大人物,以城市之名感恩在温江大地上传递爱心、温暖他人的人们;创设公益慈善常态化制度,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带动全体市民释放传播社会慈善公益价值,用平凡善举守护初心、践行使命,以“万点微光”点亮“万家灯火”。  一纸民生答卷、满满为民情怀,这座“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美丽宜居城区”实至名归。迈步在新征程上的温江广大干部群众正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携手共创幸福温江的美好未来。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0-17
(饶雪梅 杨宗友)10月10日一大早,梓潼县长卿村村民老蒲就来到了村口的党群活动家园,准备参加当天的金融知识宣讲大会。因前不久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梓潼县支行刚给自己授信了20万元贷款,老蒲正和村民们商讨着下一步的种植产业计划。“村里时不时会组织类似的宣传活动,给村民们普及‘信用村’建设知识、反诈知识、金融知识等,大家都挺乐意来的。”老蒲说。据悉,今年7月,邮储银行梓潼县支行在长卿村举行了“信用村”授牌仪式,意味着长卿村村民将享受贷款优先、额度放宽等优惠政策,村里的“信用户”可向邮储银行申请小额信用贷款,授信额度高于一般农户。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因为“信用村”的建设,长卿村村民们的日子渐渐变得富裕了起来。村民老何也有着自己的“农业梦”。在邮储银行30万元小额信用贷款的支持下,老何的水稻、玉米种植面积已达560余亩。“长卿村是附近几个村授信最多的,像老何这样致力于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种植的村民很多,‘信用村’实实在在地为村民们解决了融资难题。”邮储银行工作人员介绍到。信用“浇灌”农田,金融“贷”来财富。自长卿村挂牌“信用村”以来,邮储银行梓潼县支行立足城乡、服务“三农”,积极开展整村授信工作,逐步打造“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信用体系,切实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截至9月底,累计为长卿村30余户“信用户”授信300余万元,发放贷款300余万元。“邮储银行的贷款给了我们发展的机会,以前苦日子多,现在好日子来了!”村民们表示,以前没这么方便,贷款额度也不高,自从“信用村”挂牌以后,现在很快就能获得贷款,平时要用钱,就通过邮储银行手机银行申请贷款,审核也很快,最快当天钱就能到账。“我们银行主要解决了农户贷款无担保的问题,并且贷款额度增加,优先办理,利率优惠。目前,长卿村村民个人可贷款金额一般在2-20万元之间,根据每个人信用评级不同授信额度也有所不同,在额度内,村民们需要多少就支用多少。”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梓潼县支行行长王健说,通过“信用村”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大对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信用户贷款的支持力度。赋能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梓潼县支行始终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积极探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新思路,聚焦地方特色产业,不断加大服务创新和信贷投放力度,以金融“活水”浇灌“产业之花”,谱写幸福美丽乡村“新画卷”。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梓潼县支行在梓潼已挂牌118个“信用村。”(图据梓潼县融媒体中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0-14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羊丽 谢勇 陈永龙)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在首都北京胜利开幕之际,10月12日,以三台武引祠堂湾水库开建为代表,四川省绵阳市重大水利项目17个,总投资100.18亿元全面启动。其中,三台县境内的祠堂湾水库工程、县域水网一期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南、北片区)规建投资25.39亿元,占绵阳市重大水利项目四分之一。绵阳市水利局局长马建光认为:“绵阳各地按照储备一批,开工加快建设一批,尽快投产一批来推动民生水利建设发展,形成全市完备的水网,确保拼经济、搞建设、促发展系列年度目标的实现,确保水利百日攻坚战早日完成。”三台县委书记吴明禹强调:此次推进会在三台召开,无疑是对全县重点水利项目推进工作的充分肯定,也为三台干群进一步开展“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提振了信心。当前正值水利施工黄金季,县委县府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增进质量安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民生项目早建成、早见效。继上世纪修成“都江堰人民渠鲁班水库、团结水库、永和堰、红旗堰和武引一期工程”之后,祠堂湾水库无疑成为三台县又一重大标志性水利,也是四川省绵阳市这10年来开工建设的唯一一座中型水库。项目建成后可保障每年1100余万立方米供水和8万余亩农业灌溉以及县乡50多万人的安全应急用水。绵阳宏达环水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助理李彬说:我们将添措施、抓落实,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狠抓进度,为项目建设早日发挥效益全力以赴。今年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在水土资源适宜地区发展一批现代灌区,优先推动建成高标准农田。为此,绵阳三台坚定贯彻中央和省市县委决策部署,科学规划,系统治理,以补齐民生水利短板、改善用水环境为出发点,全力疏通城乡供用水“最后一公里”,确保防汛抗旱、减灾保灌“源头活水”及时送达田间地头。位于水库枢纽下的村民谢方海说:从1958年开始,三上两下兴修武引水利,谢家祠堂周边群众盼了六十多年,现在这座大水库终于动工,太好啦!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0-14
八月已尽,秋意渐浓,农家小院星罗棋布于层层绿叶间。随着旅游公路漫步至村口,只见一方青绿色巨石矗立于广场中央,石上书有“玉章故里”几字,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温润。这里是荣县双石镇蔡家堰村、吴玉章的出生地、全国第三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打造红色品牌,让红色文化传承起来在新建成的吴玉章生平陈列展上,“一辈子做好事”六个大字始终闪耀着光辉。蔡家堰村作为吴玉章的出生地,也是他组织农民运动的重要据点,处处留下了吴玉章的身影,见证了吴玉章从青葱少年到杰出革命家的成长历程,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浓厚的红色血脉。蔡家堰村依托“玉章故里”AAAA级文旅核心区,充分利用好吴玉章故居、吴玉章生平陈列展和县委党校新校区三大载体,打造集党性教育、廉政教育、基层党建和规范化展示为一体的红色教育品牌,让红色文化继续流淌。善用红色资源,让红色村庄富裕起来作为全国第三批红色魅力村庄试点村,蔡家堰村将党建文化、红色旅游、川南风光三元素有机结合,农旅、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为红色美丽村庄提供了新的发展引擎。随着蔡家堰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休闲娱乐设施的不断增添,周边游客们也将蔡家堰村作为了短期休闲旅行的目的地,为村民们提供了一本新的“致富经”。蔡家堰村还引入职业经理人,以“技术+管理”入股,对百余亩的集体经济优质果园进行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种植、精细化培育、组织化销售,2021年全年的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66.96万元。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村民文明起来每天7点半,伴随着太阳升起的不仅是村里的大喇叭,还有蔡家堰人集体歌唱的红色歌曲,引导着玉章好儿女们以积极心态开始新的生活。全村以党建引领突出村民自治、文化得治、文明法治,创成了无诉新村和全国文明村,老百姓的幸福感、自豪感、获得感全面提升。蔡家堰村以建设好家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打造“玉章家风长廊”,通过展示吴玉章的人生箴言,营造出党风正、政风清、民风淳、家风好的良好氛围,潜移默化着影响村民生活,争吵拌嘴已成过去,不良卫生习惯也再不复返,村民们迈上了文明生活新的台阶。回首过去,蔡家堰村已获得累累荣誉,再看未来,蔡家堰村仍将奋勇向前,坚持“县级统筹、乡镇实施、村级协同”总体思路,继续推进红色村庄建设,走好红色发展之路。(周昀鑫、杨培铭)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0-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霞  10月8日,雨后的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澄澈如洗,抖音主播“花小姐”赵小菊摘满一篮黄瓜辣椒,来到红砖灶台前,洗菜、生火、做饭,过着农家“慢生活”。  赵小菊所住的小院,原本是龙潭乡回民村的一处闲置老宅。“原生态的土墙黛瓦老宅,房前屋后绿树环绕、瓜果飘香,第一次见到它,便觉得充满儿时家乡的味道。”赵小菊说,一个月前,她从外地来此租住,并给小院取名“东篱小筑”,她每天在这方“小天地”里直播乡村生活,吸引了近8万粉丝关注。  而与“东篱小筑”一山之隔的静心云舍小院,也因其清新、文艺的装修风格成为近日众多游客前来打卡的“网红地”。  “这里远山如黛,近景如画,很有田园味道,充满文艺气息,每天接待三五桌游客,这样的日子十分惬意。”静心云舍的主人保莉说,她租下眼前这栋老宅和近4亩的空地,改造成花园式的观景小院,过上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般的诗意生活。  曾经闲置的老宅和荒地被认领“包装”后,既保存了原有风貌,又增添了烟火气息。  从无人问津到“诗意栖居”,这改变源自龙潭乡大力开展“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助力‘拼经济、搞建设’”。自利州区委九届三次全会提出“拼字当头、产业为先、环境为要”,龙潭乡打破思维僵局,通过政府主动搭台、全员参与“推介+招商”的方式,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盘活闲置资源资产,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村民大多外出务工,很多村落‘人去楼空’,大量资源和资产闲置。而龙潭群山环绕、环境优美,距城区不到半小时车程。”龙潭乡党委书记何兵告诉笔者,背靠城市、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是龙潭乡发展的最大优势,该乡积极盘活闲置资产,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为实现都市农业稳区战略先行先试。  连日来,龙潭乡按照“分社起底、总社搭桥”模式,将现有闲置资产存量进行起底排查,将优质的闲置资源拍成短视频,“搬上”抖音、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多元推介,并组建专班进行精准推荐对接,吸引了众多客商前来洽谈,赵小菊和保莉便是最早“落地”的两位。  “自相关视频发布以来,我们官方抖音账号新增浏览量20万余次、留言咨询量近1000条,电话也是接二连三的,大多是咨询招商信息的。”龙潭乡党委委员、副乡长杨文林介绍,截至目前,该乡已吸引广元享月荟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广元市霖泽卡尔温泉酒店等100余家企业及个体实地考察,初步达成投资意向的闲置资产有13处,签约落地4处。  “ 唤醒沉睡资源,变‘闲’为‘宝’。下一步,我们还将持续创新方式方法,将龙潭的闲置资产资源向外推介,吸引更多客商前来签约落地,同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用心为落地企业、个体提供贴心服务,助推企业发展,助力群众增收,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说起盘活闲置资产助力“拼经济、搞建设”,何兵信心满满。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0-13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聚焦“重大产业项目攻坚年”经济工作主题,树牢“拼经济首要的是拼实体经济,搞建设关键的是搞项目建设”的理念,抓住“抢进度、战项目、挺优势、强弱项、保目标”这条主线,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乐山市市中区场镇提升工作指挥部积极对接全区11个集镇和大佛街道、全福街道,紧扣“路整平、地扫净、服务好、治污染、面貌新”和“五个一”建设目标,聚焦短板改风貌,紧盯违建抓整治,着眼长远谋规划,打造靓丽“颜值”与惠民“里子”,集镇秩序明显改观,集镇面貌焕然一新。刷白墙、拌水泥、铺设人行便道……眼下,市中区茅桥镇场镇提升工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来到茅桥镇法治广场,全新的广场干净宽敞,墙上的四幅壁画十分有特色,有村民最熟悉的黄桷树、正在打造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园区、茅桥粮油产业田区、农作物丰收的景色。这四幅画既是茅桥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写,同时也是茅桥镇居民幸福生活的缩影。“作为一个老茅桥人,现在我们的生活真的非常幸福!广场修起了,路平整了,晚上出来散步也有路灯,感觉和城里面的生活没区别。”茅桥镇居民罗红高兴地说。参照“白墙黛瓦坡屋顶”的川西民居建筑风貌,当前,青平镇正实施全镇风貌整治,一排排老房穿上了“新衣”,道路平整干净,车辆有序停放,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我们住的房子已经很多年了,现在翻新了,很漂亮,我们住在这里也感觉很舒服。”青平镇居民周大富说道。自场镇提升工程开始以来,茅桥镇共黑化集镇道路5481平方米,新安装太阳能路灯161盏,改建综合性的多功能文化休闲广场1处,增设2处免费便民停车场,共有停车位130个。这一个个简单的数字背后蕴藏的是茅桥镇居民日益增加的幸福感。瞄准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优化群众“生活圈”和“服务圈”,市中区乡镇场镇帮扶队积极对接市、区相关部门和企业,利用正在实施的场镇建设项目,指导帮助场镇建设做规划、谋长远,着力解决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据了解,市中区场镇提升项目投资约1.2亿元,各镇、街道从今年4月陆续进场施工,主要围绕提升场镇配套功能、人居环境、管理能力三大内容,从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推进公共场所改造等方面着手,一镇街一方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有序推进。通过实施场镇提升,将市中区镇(街)打造成为特色鲜明、产城融合、美丽宜居、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开放型场镇。截至目前,市中区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2%,预计9月底陆续完工。(供稿:乐山市市中区融媒体中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0-12
(赵小雪 尕让泽登 记者 庄媛)金秋10月,从阿坝州阿坝县城沿着“哇查”环线,以茸安大峡谷为目的地,一路山环水绕,美丽风光不断,越接近中心地带,风景越发瑰丽,淳朴自然的气息也越发浓郁。色彩斑斓的彩林沿着河谷蔓延,独具特色的藏寨村落点缀其间,三五成群的牛羊自在地觅食,还有林间薄雾、袅袅炊烟……目之所及,好一幅山野秋韵图,好一派静谧和谐景。阿坝县茸安峡谷美如画 茸安乡是阿坝县地处高山峡谷地带,在该乡达尔仓沟口,海拔仅有2900米,加上丰富的森林资源、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让这里的氧气更为充足,气候更为温暖,茸安乡也一直享有阿坝县“小江南”的美誉。“风景太美了,我们今天还看到了彩林,真的好看。特别是这边的天空,简直太蓝了。”10月10日,自驾从成都到阿坝县旅游的陈先生表示,这里是喜欢高原风光的游客探秘自然神奇的绝佳地。乡村旧貌换新颜这样沁人心脾的美景得益于当地强有力的环保措施。据了解,为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茸安乡建立了乡村两级党组织引领、党员干部带头、志愿组织助推和广大群众参与的生态环境大整治、大保护、大提升机制,唱好环境保护“进行曲”。“这是我们2018年种植的高山寒柳,现在可以在树荫下遮阳了。”看着入户路两旁随风摇摆的柳枝,茸安乡阿斯玖村村民泽柔脸上满是喜悦。2022年6月,由省农业农村厅和州人民政府主办的大渡河上游鱼类栖息地保护河段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在阿坝县阿柯河干流茸安乡石门坎举行,这为当地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再次提振了信心。石门坎是茸安峡谷亮眼的名片,一湾绿水在一跨步宽的石岩中咆哮而过,刹那间激起千层浪,水的力量、石的质感扑面而来,独特的风景震撼心灵。通村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前些年,因为道路不通,此景被掩藏在高山峡谷间,几乎只有当地人观赏。现在,随着S220线阿坝县城至茸安乡夏尔尕村路段的全线贯通,村民进县办事更加便利,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在此观光旅游。“以前我们这里是泥石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上县城要3个多小时,如果往返,半天的时间就耽搁在路上了,现在1个多小时就到了,路平整又安全。”茸安乡夏尔嘎村村民更仲的女儿在阿坝县城读书,他每周都要在村和县城之间往返,便捷的交通让他省事很多。据了解,目前,茸安乡到马尔康市草登乡、日部乡,茸安乡到柯河乡、垮沙乡的交通建设项目也在有序推进,预计2-3年完工。“等这些线路贯通了,茸安乡就从交通闭塞之地变得四通八达。”茸安乡主要负责同志认为,交通的改善为茸安乡在“十四五”期间,走“林旅结合”之路,发展生态产业、旅游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2022年,阿坝县委、县政府在该乡投资了900多万元,用于打造安坝红色旅游村寨。“1935年4月至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相继进入阿坝。”安坝村驻村第一书记黄军对村上的红色文化很是了解,他还带记者观看了村上收集的红军用过的老物件。透过这些老物件,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不畏困苦、勇往直前的峥嵘岁月。长势良好的青稞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之一,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是茸安乡始终坚持的发展思路。“糌粑是藏族群众最主要的食粮,据说以前红军在茸安也喜欢吃糌粑……”一说起糌粑,茸安乡蒙古村副书记何胡勇就停不下来。“蒙古糌粑”是阿坝县的“三绝”之一,因采用优质黑青稞,由传统水磨磨成,口感细腻、香味醇厚,受到顾客广泛喜爱。“蒙古糌粑”也是村上自主成立的集体经济,从青稞的挑选、晾晒、炒制,到售卖都由村上群众完成。“在脱贫攻坚战之前,茸安乡6个村都没有集体经济,现在每个村都有集体经济。”该乡乡村振兴办工作人员罗鑫告诉记者。据了解,茸安乡的集体经济主要涉及大型机械租赁、债券投资、产业扶持资金转投等,村民自主参与的较少。为进一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茸安乡不断在摸索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今年,茸安乡试验种植了高原香香李、高原玉米等适合大面积推广的农作物。试种的玉米新品种“4月份,州农科所在我家试验种植了28个品种的玉米,长势很好,收成达到了预期。”茸安乡蒙古村村民旦真王甲今年试种了1.5亩玉米,目前已到收获季,每亩产出的玉米有400到500公斤、产出的秸秆有4到5吨,产出的玉米可供食用,玉米秸秆就拿来喂牛、喂羊。“比起种植传统的青稞,种玉米的产出价值更高,而且到了冬天也不担心牛、羊的口粮了。”往年让旦真王甲忧心的阶段性牧草短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0-12
近年来,清溪镇灌引村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理念,以党组织核心引领为“花蕊”,产业发展、环境治理、服务群众、能人引育、乡风文明为“花瓣”,全面激活“茉莉花”党建品牌活力。建强组织保障和产业支撑,推动党建工作“脱虚向实”,擦亮茉莉“金名片”,扩宽产业“金链条”。“一蕊强引”助推产业兴旺。以“茉莉花党建”品牌为中心辐射点,党组织核心引领为“花蕊”,确定“建组织、聚人才、强动能、树品牌”的工作思路,力争将茉莉花特色产业优势做到最大化。实行“党组织+集体经济+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种植大户”模式,持续发动村民实施土地连片流转,稳步扩大种植面积,促进茉莉花现代农业园区、世界茉莉博览园、中国最美乡村“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倾力打造“中华茉莉谷”。目前,全镇特色产业年产值超2亿元,提供稳定就业岗位500余个,村集体经济享农旅红利连年递增,党组织成为农旅互推、致富增收的红色驱动。 “五瓣齐绽”凸显治理实效。坚持镇党委带动、村党委推动、党员促动、党群互动的党建+治理模式。调动“犍嬢嬢”“茉莉青年”“村小二”3支党员志愿队伍力量,通过制定完善“茉莉公约”,实施“文明诚信积分”制度,发放“积分存折”,积极引导和鼓励党员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充分发挥党员在产业发展、环境治理、服务群众、能人引育、乡风文明“五瓣”上的“经脉”作用,实现党组织为“蕊”、党员为“脉”,心脉相联不断为“花瓣”输水供氧,持续激发基层党建新活力。 “精耕细作” 扶植品牌内涵。为扩大服务半径,进一步做优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将灌引村阵地升级打造为集便民服务大厅、妇女儿童之家、村民议坊、“村小二”驿站、“茉莉花”党建主题馆于一体的多功能亲民化阵地。根植清溪“茉莉”底蕴,结合茉莉花洁白、清香等特点,紧扣共产党人“默默无闻、历久弥坚”的“末利”精神,充分挖掘茉莉花洁白无暇的品格和其在四季变幻中不争名利、台前幕后甘于奉献的独特花性,着力将党组织引领的红色效能转化为镇村发展动能,将党组织和党员的影响力贯穿党建品牌创建全过程。(供稿:犍为县清溪镇 向雨欣)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0-11
(王珺玮 记者 谢强 徐杨)“绿树环绕,鲜花绽放,风景如画......”这是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安宁河畔的攀枝花市米易县白马镇高龙村看到的场景,这里也是攀枝花市最大的移民新村。高龙村新貌搬迁前,村民大多数居住在二半山区,主要靠种植土豆、玉米维持生计。2016年,高龙移民新村建成后,通过产业发展,种植1500余亩大棚蔬菜和700余亩芒果。2021年,高龙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6680元,是搬迁前的3倍。高龙村新貌如今的高龙村,一排排农家小院整齐划一、一条条进村道路干净整洁,党建主题公园、综治中心、村史馆等基层治理阵地一应俱全,全村716户3511名村民住进新家园、发展新产业、享受新生活、形成新风气,该村也成为了攀枝花市米易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实践。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0-10
日前,省司法厅、省民政厅正式命名全省200个村(社区)为第一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大安区何市镇雨山村喜获殊荣。雨山村毗邻何市场镇,由原蔡家村和原永丰村合并而成。合并后,村“两委”干部由8人减少至6人,辖区企业数增至70余个,幅员面积增至4.5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小组998户3368人,党员84人。近年来,该村秉承内外兼修原则,以党建为引领,依托“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载体,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新路径,走出了“崇尚法律、重视民情、淳化民风、依法治理”新路子,构建起基层民主法治新格局。党建引领基层法治建设。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健全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村委会、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参与的村级组织架构。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使党内政治生活、村级议事决策等更加规范民主科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依托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发动群众积极参加普法志愿服务、齐心参与村级民主法治实践,实现党建引领法治的功能效应拓展延伸,全面激发基层法治建设内生动力。    打造普法阵地润泽民心。通过打造开放式普法阵地,将法治元素嵌入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了法治宣传墙等,让村民在生活中处处都能感受到法治在身边,潜移默化浸润民心,全方位提高群众法治意识。通过流动普法摊点、专题普法讲座等形式载体,充分调动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行动自觉,群众法治信仰显著增强。法治护航乡村社会治理。将法治贯穿社会综合治理始终,积极建立社会综合治理平台,大力完善村规民约及议事规则,推进实施村级重大决策法律,壮大培育人民调解员队伍,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禁毒反诈等平安法治主题实践,为依法治理和推进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满意度明显提升保驾护航。  法治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坚持法治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同频共振,受益于安定有序的民主法治环境,全村集体产业振兴发展迎来崭新机遇,立华牧业、盐味源、吉星药业等8家优质企业先后落户雨山村,以肉鸡、蔬菜、稻鱼为主导产业,农业产值5500余万元,增添了村级集体经济主体和活力,为有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奠定坚实基础。(供稿:大安区委宣传部 刘哲伶)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0-09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曾晓芳)今年以来,梓潼县卧龙镇按照市、县人居环境三年提质工作要求,深入推进最美宜居集镇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文明城市创建三项重大工作,巧用“加减乘除法”,提前谋划,扎实推进,高效作为,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推进城乡环境提质增效。治乱减脏扮靓生活环境。为切实推动美丽镇村建设,卧龙镇大力推进清脏治乱工作,从环境综合整治入手,大力实施村社“五清”、场镇“四定”工程,打造宜居生活环境。半年来,共组织干群清扫路面200余次,处理乱堆乱放的秸秆100余处,累计出动车辆、机械50余台次,整治脏乱差院落673户,整治规范集镇市场摊位142个。清运随意堆放垃圾50余处,新建便民垃圾池8个,清理水面白色垃圾、杂草等24处,清除城市牛皮癣1200余处,拆除旧损雨棚72处,清理行道树80余棵。私搭乱建、占道经营、垃圾乱倒等现象得到有效治理,环境大为改观,居民幸福感不断提升。添砖加瓦提升镇乡底蕴。卧龙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开展街道集市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不断打造靓丽城市风景线。目前已划定停车位800余个,亮化街道2条,美化广场2座,新建公厕1个。开展“厕所革命”整村推进工程,共完成旱厕改造1762户,安装生活污水收集设施700余套,配套管网3000米,新建垃圾分类收集房18座。打造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农业文化、廉政文化等微景观4处,安装彩色木条围栏10个,规范靓化金鹤街绿化带800余米。各街道利用废弃竹枝扎起小篱笆,建起小花园,种植花草10000余株、新栽植红叶石楠、三角梅、月季等800余株。房前屋后整洁了,蚊虫病害减少了,生活美心情更好,农户居住环境有了飞跃式提升,场镇各处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景象。破除陋习培育文明新风。为培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群众自治水平,卧龙镇探索出了一系列群众乐于接受的长效机制。建立了“镇包村、村包组、组包户、户“三包”的有效治理模式,精细化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提质工作。建立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场镇秩序整治、违建清除、垃圾清扫等工作。建立最美庭院、卫生文明户的评比机制,已经评选出最美庭院 10户,卫生家庭12户。将环境卫生评比纳入村规民约,形成人人参与环境整治、人人共享整治成果的良好局面。通过党建引领垃圾分类,坝坝会、微信、抖音加大宣传力度,讲文明爱卫生的风尚蔚然成风。探索环境卫生“红黑”榜制度,引导群众知荣辱,珍惜环境整治成果,自觉爱护环境卫生。建立集体经济提留资金助力环境卫生事业制度,实现资金保障。通过一系列的努力,群众能自发收拾门前屋后“烂摊子”,家家户户门前干净整洁,比干净、比漂亮的风气初见成效。乘势而上描绘发展蓝图。从“微景观”到“大前景”,卧龙镇镇村建设不断升级。 G347 和 G5 京昆高速广绵复线穿境而过,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区域物流发展潜力巨大,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质农业发展、充足的水源涵养,进一步增强发展底气。在北边,逐渐形成了以五一村为中心的牛头山农文旅融合发展片区,片区内以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旅游资源为支撑,走文旅融合发展路子。在南边,以金谷村为中心,以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和梓潼县水稻制种示范片为主的卧龙山特色农业现代种业片区逐步完善,通过打造万亩生态农业观光园,实现成方连片、区域发展,走出一条富民强村、富农强镇的美丽经济新路径。宜居环境万民喜,卧龙腾飞正当时。伴随着城乡容貌改观、环境治理有序、发展环境优化、居民素质提高的良好局面形成,卧龙镇正乘着时代之东风,着力于打造种业强镇、物流重镇、旅游名镇、宜居新镇,构建出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新姿态。(供稿梓潼县卧龙镇曾晓芳)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0-08
(韦者时布 记者 王晋朝)“5号桌麻婆豆腐、回锅肉、粉蒸肉各来一份。”近日,在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五渡镇先锋村的杨蓉饭店,老板吴明全吆喝着。作为村里“老字号”的负责人,吴明全一心想着如何提升菜品和服务来吸引游客。峨边大渡河骑行道。峨边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吴明全所在的先锋村,依大渡河而建,宛如河畔的一颗明珠。2017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模样。“路不通,村民进出都困难,更不要说发展。以前我们出行只能走路,或是坐船,或是去对岸坐火车。”吴明全回忆。  谈到家乡的变化,吴明全脸上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几年,他看着村里的路从最早的乡村路慢慢变成水泥路,再升级为现在的柏油路,还打造了慢行骑道。“现在开车半个多小时就能到县城。”  改变得益于当地政府在大渡河沿线村落进行的旅游景观工程建设。2017年底,峨边县投入2700余万元,实施先锋旅游景观打造一期工程,先后打造了激流勇进、烟波月上、峥嵘岁月、国色天香、红雨古渡等8个景点。此外,当地还积极探索“交通+旅游+扶贫”融合发展模式,依托大渡河沿岸秀美山水风光,投资9.8亿元,建成一条全长36公里的慢行骑道。  先锋村里的桃花古渡口也焕发出勃勃生机。看到机遇,吴明全主动开起全村第一家农家乐,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随后,不到1个月时间,先锋村新开了12家农家乐。“农家乐生意好,差不多每天都住满了人,年收入10万元没问题。”吴明全说。  先锋村的变迁,是峨边将山水、历史、人文、产业融合开发的一个缩影。峨边大渡河骑行道。峨边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近年来,峨边聚力全域旅游,推动乡村错位发展,立体打造了铜河村、底底古村、先锋村等一批特色鲜明、风情浓郁、充满乡愁的活力村寨,进一步拓展当地全域旅游版图,丰富游客旅游体验。  “随着慢行骑道以及滨河骑道、彝风彝韵、古渡先峰的村舍逐渐成形,景区的区位优势开始逐渐显现。”峨边彝族自治县水务局总工程师何明昱表示,当地将继续按照生态化、低造价、低维护要求,加快推进峨(边)轸(溪)路旅游通道建设,着力将其打造成山水景观大道。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0-08
(刘春燕 记者 张琳琪)金秋时节,农事正酣。9月28日,记者走进蓬溪县槐花镇松柏沟村,晨雾尚未完全散去,新鲜泥土的清香与雾气在空中交织弥漫,一辆旋耕机正在田间作业,一块块土地翻耕整理成型,村民们和一群党员志愿者们正在田间地头翻耕、下种、施肥。套种轮作秋洋芋油菜“一地多收”增收致富记者在松柏沟秋洋芋种植基地看到:村民李清海、索春华配合默契,一人打窝,一人下种。“老乡们,请注意,我们先在窄行种两行洋芋,行距50厘米、株距30厘米,宽行留作将来移栽油菜。”槐花镇农技人员杨东林细心地给村民传授种植技巧。“往年这个季节我们就只种油菜,今年我们试行洋芋和油菜套种。现在离油菜最佳播种时间还有大半个月,我们利用茬口间隙增种了洋芋,实现一地多收。”杨东林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们抓好‘芋+油’套种,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只有让群众看见实实在在的效益,才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种植积极性,走上共同致富之路。”槐花镇松柏沟村支书陈丽红告诉记者。“松柏沟村采取‘支部+联合社+业主’模式,动员全村17名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建引领,立足村资源条件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发展晚秋生产。”陈丽红说,“目前村集体已种植秋洋芋150亩,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增收3.6万元;引进业主发展白菜、大棚无筋豆等秋菜150亩;成功解决本村30名闲散劳动力就近务工,预计增加农户收入1.5万元。”党员志愿者一线助力助力晚秋生产高质高效晚秋生产是全年粮油生产的最后一道关口,抓好晚秋生产对确保圆满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至关重要。槐花镇以党建为引领,班子成员、党员带头,探索乡村振兴善治新路,为美丽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据了解,槐花镇把“主题党日”、志愿服务活动和晚秋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利用“1+1+17”撂荒地根治攻坚体系,派出党员服务队、青年突击队40余人助农兴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晚秋生产高质高效。“松柏沟的晚秋洋芋种植是我镇推行‘芋+油’套种模式的成功案例。”槐花镇组织委员方莉介绍,槐花镇积极响应“抗旱减灾、稳产保供”号召,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按照“突出重点、集中连片、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思路,大力推行“芋+油、芋+菜、芋+果”等套种模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造现代农业示范点。地不留空、季不留闲。据了解,槐花镇正以松柏沟村为核心,加快建设300亩以上集中示范片1个,在石门垭村、桑树湾村建设100亩以上示范点2个,在双凤桥村、狮桥村、黑湖沟村建设50亩以上示范点7个,以点带面,示范引领,鼓励农户补种、改种。现已栽种秋洋芋1890亩、秋菜1800亩,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5万元以上。目前,槐花镇党委政府以创建蓬溪县乡村振兴示范镇为目标,以现代农业示范片建设为主抓手,强力抓好晚秋生产,全力确保粮食安全,守住农民“粮袋子”,努力建好“天府粮仓”。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9-30
(孔云 王垚秋 记者  陈家明)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这是自贡市贡井区建设镇重滩村身披的多项荣誉称号。今年,农业农村部官网公示了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榜上有名的重滩村又多了一个响当当的称号,作为自贡市唯一获此殊荣的村落,重滩村到底有何魅力?重滩村风貌产业美 美了家乡鼓了腰包春季满山滴翠、夏季荷塘飘香、秋季梦幻如画、冬季梅香四溢,四季有花赏,景色各不同。近日,记者走进五彩荷园景区,初秋的粉黛刚好长出一抹粉红,放眼望去连绵成片,行走其间,粉雾氤氲,伴着秋天的微风,掀起一阵阵粉色波浪。不少游客穿行其间,拍着浪漫的照片和视频,享受着粉色的初秋。“太漂亮了,我拍了好多照片,看到这一片粉红还以为是在春天呢。”来自市区的游客李欣瑷乐呵呵地说。“我们配置了大量‘微景观’花卉元素,如梦幻草、向日葵园、玫瑰园、红梅区等,每年都有很多游客来拍照和拍摄短视频。”五彩荷园负责人何同强介绍道。 近年来,重滩村扎实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近郊特色效益农业助推乡村旅游,引导五彩荷园、花香田园等业主投入近 3 亿元,打造星级景区品牌,助力乡旅产业提档升级,五彩荷园、花香田园成功创建为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达 120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 4000万元左右。“我们每年都会利用特色产业优势,举办以荷花、香柚、血橙、枇杷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特色活动。”重滩村村支部书记张岳容介绍,重滩村还创新利用“抖音”、“邮乐购”等 APP平台开展农产品直播带货,实现从果园到市场“零距离”。同时,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全村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810名,其中农民就有793名。“从我家到景区走路都要不到十分钟,太方便了。”家住五彩荷园景区附近的吴从德表示,在景区工作上班挣钱和顾家两不误,每年光是土地流转和打工的收入,都可以增收两万多元。新农村示范点人才美 美了产业会了技能引进返乡创业人才、培育多元化农业市场主体、对人才开展技能培训是重滩村头顶光环背后不可或缺的一环。“喂养要定时定量,先粗后细,少喂勤添。”“要保持牛体清洁,才能更好的产奶。”在重滩村万鑫奶牛养殖场,来自贡井区畜牧局的专家正在给养殖户们开展培训,指导他们奶牛繁殖和防疫等方面的专业技巧。“听了专家的讲课,才晓得那么多饲养奶牛的技巧,真的是收获多多呀。”重滩村奶牛养殖户赖文良表示,他有信心将家里的十多头奶牛养得更好。无独有偶,一场电工培训班也在重滩村村办公室开班,几十名村民端坐在教室里,认认真真听老师讲课,学习电工的相关知识。“老师讲得好,我学了过后都可以自己简单安装和检修一下家里的电路咯,不像以前一样摸不着头脑!”重滩村村民邱玉萍说。近年来,重滩村对返乡创业致富带头人、农村艺人和岗位能人,通过农民夜校、座谈会、培训会、茶话会等形式,常态化开展种养殖技术、电焊技术和农业技能培训,以技术带动村民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2017 年以来,重滩村在返乡创业上狠下功夫,累计开办农民夜校 67 期,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0 余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150 名,培育专业大户 48 户、家庭农场 24 户,激励更多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兴业,助力乡村振兴。文化美 美了生活富了心灵宽敞平坦的道路,清新舒适的环境,风貌统一的院落......这是重滩村以“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规划思路打造的具有川南民居风格的新村聚居点,配套建设有道路、广场、文化娱乐、污水处理等设施设备。“每年的夏令营,都有村干部和志愿者们主动申请在村里的儿童之家给孩子们讲暑假安全、疫情知识、垃圾分类等知识,很受欢迎呢。”村支部书记张岳容带着记者一边参观村里的文化墙,一边介绍说。在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张岳容告诉记者,近年来,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道德讲堂、儿童之家室等相继完成。同时,积极引导群众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并深入开展最美家庭、巾帼文明岗等评选,引导群众见贤思齐,汇聚正能量。“群众的日子一天天富裕了,大家对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需求越来越热切,我们将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村民,让村民生活得更舒心、更安宁、更幸福。”张岳容如是说。据悉,重滩村先后建造了篮球场1个、健身广场2个、文化广场1个,确保了村里各项文体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突出抓好农村乡风文明和文化生活建设,村里由内到外越来越美,大家实实在在有了更多的幸福感。生态美 美了环境乐了生活初秋,行走在重滩村新村聚居点的道路上,一路绿树环绕,在山水之间蜿蜒伸展,串起一户户人家,呈现出一幅粉墙黛瓦篱笆、蔬菜瓜果鸡鸭的田园风光。路硬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住宅美化、集中垃圾处理...... 一系列改善人居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加上村里优秀的自然条件,不仅让重滩“颜值”飙升,也让当地群众感受到了“稳稳的幸福”。傍晚时分,村文体广场上热闹非凡。不少村民聚集在这里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我早晨和晚上都来这锻炼身体。这几年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重滩村16组村民王代仙的感慨,代表了众多村民的心声。近年来,重滩村集中规划打造 9 栋 18 套新村聚居点房屋主体并完成水、电、气三通的配齐建设,新建安全堡坎及安全栏杆 200 米、化粪池两座、自动化污水提升设备一个,被拆迁户集中安置率达 100%。严格落实河长制,完成“一江两河”绿色长廊工程 200 亩,新增花卉苗木 50 亩,村容村貌脱胎换骨,群众满意度、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组织美 美了作风火了日子“书记,我今天又得了一个五星好评。”村干部廖桂琼乐呵呵地跟村支部书记张岳容说。群众打分的背后,是重滩村把群众放在首位的生动体现。近年来,重滩村在全市率先开展村组干部作风民主评议“五星评价法”,由群众对村组干部作出 1—5 颗星评价,最高分 25 颗星,最低分 0 颗星,真正实现了村组干部作风好不好,由“群众说了算”。“没想到这种‘打好评’的方式会运用在干部作风的评价上,让我们非常的有参与感和归属感,现在我们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咯。”新村聚居点的村民罗大贵告诉记者。以“荷”喻德,以“莲”寄志,重滩村在“五彩荷园”的环绕中,着力打造以重滩村特色产业“莲花”为主题的“清风红莲、美丽重滩”党建品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莲映像”廉政品牌。同时,以党员干部廉政教育为“切入点”,以“标准化+清廉党建+亲切服务+多元共治”为内容,探索构建权责明确、公开透明、操作规范、简便高效、监督有力的村级“微权力”运行机制,为基层党建注入丰富内涵,不断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实现基层自治组织多元协同。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重滩村将通过精美乡村建设,吸引周边游客到乡村住下来、游起来,讲好那山那水那人那事,满足游客望山看水忆乡愁的需求,真正将“美丽产业”与“旅游元素”相融合,推动“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乡村变景区、劳作变体验”,释放乡村“美丽经济”潜能。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9-2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