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对于本报记者而言,他们常年奔走在蜀乡广袤无垠的田野间,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熟悉、不一样的“三农”故事:或聚焦于农业之“芯”,或落笔于托底帮扶的温情,又或展现着“新农人”“乡旅筑梦者”的执着追求,以及乡村体育文化振兴的生机活力。这些故事,都是对这片土地深情厚谊的细腻描绘。记者 裴玉松关键词:科技良种 前段时间,我前往绵阳市平武县采访魔芋新品种“鄂魔一号”发展情况。随着采访的深入,我发现当地魔芋发展,呈现出“群众争着种、企业抢着要”的良好局面。 过去,平武县农户有种植魔芋的传统,但本土老品种易爆发软腐病。为此,平武县联系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希望引进新品种“鄂魔一号”,破解良种难题。专家们将白魔芋和花魔芋进行杂交,通过持续的科研攻关,选育出抗病性强的基因,将软腐病发病率控制在了10%以内。 良种有了,产业发展基础就坚实了。 2021 年,平武县在古城镇等乡镇试点推广了几百亩新品种“鄂魔一号”,选取部分村委干部带头先闯先试。慢慢地,村民看到新品种魔芋控制软腐病的情况不错,产量也还可以,便纷纷加入进来。平武县也及时招引魔芋加工企业,延长加工链条,提升附加值。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挖掘种子潜力是提升农业产能的重要手段。科技加持的良种,是打开魔芋产业之门的“金钥匙”。在此基础之上,当地再配套推动良法推广、大户培育、精深加工等举措,让小小的魔芋变成了群众的“金疙瘩”。记者 袁宇君关键词:乡旅筑梦人 “导航让直走,其实左转有条更美的银杏小路直达村里。”“吃饭就去邓公场,跟老板打暗号可以点出隐藏菜单……”11月7日,郭俊拨亮转向灯左打方向盘,拐进成都市新津区永商镇梨花村,看似随意的话语里,透露着对这片乡镇的了如指掌。 郭俊,新津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的乡村旅 游 线 路 拓 展 工 作者。为当地乡镇和村庄策划文化博览、农旅融合旅游线路踩点采风,是他的日常。下乡久了,犄角旮旯里一砖一瓦的历史、一蔬一饭的滋味,他都铭记于心。 郭俊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经手的第一条线路,起始于兴义镇张河村。他回忆道:“5年前去的时候,村里什么也没有。景色、人文、历史、产业,都跟其他村子没什么两样。” 刚投身乡野,郭俊一腔热血,看着冷冷清清、留不住人的村子,心里着急。接下来,他和地方宣传部打成一片,白天深挖乡村亮点串起旅游路线,晚上熬夜为招商引资写材料。 多方努力下,张河村“灵动”了起来:春季有人赏花,夏天踩水摸螃蟹的亲子游走红,桂花香风里“捡秋”徒步的团队多了,冬日农家乐火锅一座难求——“空心村”变旅游目的地。美好景象的实现,用去了这个小伙子 3年的青春岁月。 郭俊脚踩泥土、挑灯夜战的背影折射的,是四川基层农旅宣传设计岗位上千千万万的年轻人。他们有人生长在乡村、视振兴家乡为己任;也有人来自城市却爱上乡村,要把大地之美传递给更多人。记者 徐灿红关键词:托底性帮扶 今年以来,四川省欠发达县域造血功能逐步增强。11月4日-8日,我跟随“万千气象看四川”四季度集中采访活动采访团,深入甘孜道孚、炉霍以及阿坝壤塘、理县等四县,探寻当地托底性帮扶成效。用笔去记录欠发达县域翻天覆地的变化,用镜头去捕捉采访对象感人的瞬间,让更多的读者能在图文中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与时代同频共振。 托底性帮扶,关键是从长远谋划布局,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从输血到造血,从引进投资到留住产业,从引进外地人才到培养当地人才,真正发挥欠发达县域的资源、地理、人才、文化等优势,让当地人主动融入到产业发展中,让产业振兴的一池春水活起来。 在甘孜道孚,华能四川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利用当地高原光照资源优势,投资26亿元建起500兆瓦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站,同时最大限度保护生态,为当地牧民保留了冬牧场,源源不断地为当地造血。 在甘孜炉霍,该地成立县国有企业,开发当地独有的特色植物—俄色树,瞄准大健康产业,开发出一系列俄色茶(果)产品,让在鲜水河畔沉寂百年的野生树,变成当地村民的“摇钱树”。 在阿坝壤塘,当地建起非遗传习创业园,免费传授技艺以及安稳的学习环境,让一群放牛娃安心地成为非遗传承人。 在阿坝理县,丘地村、甲米村等村庄,利用冷水资源,建起水电站和冷水鱼养殖基地,让冷水成为当地村民创业的热土。 上高原,过雪山,一路风景壮美震撼人心,更震撼我的,则是在托底性帮扶行动下,这些欠发达县域发生的时代巨变。记者 周金泉关键词:传统农人转型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农村种植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出于对“梨乡刀儿客”的关注,我采写了《好“刀功”用在哪儿?“梨乡刀儿客”悄悄变了……》一稿,从侧面反映了农村、农民的与时俱进,积极应对时代之变,再寻生机。 原来,随着国家整治“非粮化”政策的持续深入,农村种粮的多了,新种植果树的大为减少,这对走南闯北擅长果树幼苗嫁接的“梨乡刀儿客”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何另辟产业新战场?身经百战的“刀儿客”们不怨天尤人,积极思变、变被动为主动,认真分析市场态势,认为老果园、低产低效果园仍有高改嫁接的市场需求。同时,各地的绿化工程长年也需要绿化嫁接苗,这都为“刀儿客”的转型提供了机遇。于是,他们一边跑市场、拓展新的客户,一边苦练绿化苗嫁接技术,最终实现成功转型。 这一案例,在当前农村具有典型性和借鉴性,给我们以启迪。面对变化的“三农”政策,农业生产者必须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积极研判政策影响,分析市场及产业发展趋势,不断提升自身职业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政策宣传与解读,开展新技能培训,为农民提供劳动力转型的新方向。记者 洪瑜关键词:新农人 “从湖南来到开江,当时我下了很大的决心。”11月4日,达州开江举办大闸蟹捕捞和品鉴活动,开江水产龙头企业负责人熊吉兵介绍,在来到开江前,他原本将进入酒企担任高管,而如今却扎根四川乡村。这背后有专业上的选择,更有对农业的热爱。 湖南常德,曾是中国珍珠蚌养殖核心区,身为常德人的熊吉兵从事着珍珠蚌养殖相关行业,尤其擅长珍珠蚌插片手术和管理(珍珠蚌养成珍珠的一道重要工序)。2017 年,开江县委县政府赴安徽招商引资,将有着丰富水产养殖经验的吴贤进带到开江,按照“水体上层养珍珠蚌、中层养鱼、底层养虾蟹螺”的发展策略,吴贤进亟需一个强有力的帮手,对整条珍珠蚌生产线全权负责。而此前吴贤进与熊吉兵因巧合得以相识,“我相信吴贤进,对他的为人处世非常认可,所以他需要我,我会帮他。”熊吉兵经过一番思考后来到了开江。 几间铁皮房,一间办公室,和普通水产工人吃住在一起,缺技术工人就培养,缺苗种就繁育,缺管理就成立行业协会……正如他们预料的那样,乡镇上的生活简约质朴,但乐在其中。在开江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年发展,开江水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如今的“开江大闸蟹”“开江小龙虾”成为四川水产领域的靓丽名片,成为开江“三农”领域的支柱产业。值得一提的是,开江目前正基于本土养出的珍珠蚌,打造“西部珠宝城”。 正如熊吉兵、吴贤进所言,农业的发展,除了专业知识之外,更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作支撑、热爱作动力,才能预见更好的未来。记者 苏杭关键词:乡村体育文化振兴 试问今年蜀乡大地什么“火”,“村BA”一定少不了。从川东北到川南,从成都平原到攀西,从基层赛到总决赛,从线上到线下,历时半年的“村BA”将篮球这项运动变成了全民文体盛事。 我有幸深入参与到本届“村BA”多场区域赛和总决赛的报道中,也通过一场场比赛、一次次对话,更深刻地感受到体育在乡村掀起的波澜。 在新津,以前天黑后就关门熄灯的村民,也会趁着夜色,赶去球场看个热闹,比赛结束后,还意犹未尽;在青川,鲜有人知的地坪村涌入了大量游客观众,让乡镇干部感叹“省了好多宣传费”;在马边,幼时在水泥球场上奔跑的少年,成了篮球教练,为新一代的青少年们种下热爱的种子;在崇州,居家带娃的年轻妈妈也能趁着比赛的热度,摆个小摊挣钱补贴家用…… 乡村振兴,不仅要产业振兴,更要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其中,体育的力量不可或缺。“村 BA”在蜀乡大地刮起一阵强风,不仅送去了乡村新机遇,也带来了乡风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