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  一块块大屏幕上,6000个摄像头的监控画面不断轮播。6月28日,在位于仁寿县的仁寿德康农牧有限公司监控中心内,3名工作人员正认真地察看监控画面,对全县5个种猪场、3个育肥场和90个家庭代养场进行实时监控。  “我们从物资采购、人员进场、车辆管控、日常监管、猪只监测、生猪出售等环节实现监控全覆盖。”德康公司副总经理游良平介绍,监控中心24小时都有工作人员在场,通过实时监控,减少了人为差错和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能更加精准地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仅公司配备有智能化的监控中心,每个猪场也有自己的“科技范儿”。家庭代养场实现智能化养殖  在种猪场,依托物联网,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操作手机实现生产流程全监控。  在家庭代养场,自动化的饮水和喂料系统,不仅能让管理人员实现“一键喂养”,还能根据猪的实际营养需求,精确配比饲料;而断电报警和温控环控智能化系统则会在出现温度异常、氨气浓度异常等情况下自动报警。  板桥镇栢树村家庭代养场业主叶火建就享受到了科技带来的“甜头”。  “我的代养场目前已经实现自繁自养,常年存栏400头母猪和5000头商品猪,只需要几名工作人员就能完成养殖的工作。”叶火建介绍,代养模式没有市场风险,而智能化养殖又减少了人工成本,从管理、喂养到销售都有公司进行“一条龙”服务。  数字赋能,助力养猪“智能化”,是仁寿县生猪产业向“新”求质的一个缩影。  据悉,仁寿县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去年,全县生猪规模化率达60%,实现生猪出栏108.3万头,年末能繁母猪存栏6.25万头,总量位居全省前列。走出生猪养殖“仁寿经验”  近年来,仁寿县秉承科学、绿色、安全、高效的生猪产业发展理念,以“标准化、生态化、智能化、共赢化”为抓手,培育发展生猪产业新质生产力,推动生猪产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成功探索出发展生猪新质生产力的“仁寿经验”。  打造优质“川猪芯片”。大力发展生猪种业,按照“良种化、标准化、设施化、智能化”要求,建成德康曹家清泉400头种公猪站。依托汪洋、富加、慈航、禾加4座总存栏3万头德康种猪场,对县域内使用良种猪精液人工授精的农户进行补贴,保障种源优质。全县常年能繁母猪存栏达到6万余头,实现母猪、仔猪完全自给自足。  强化生猪智慧监测。为解决生猪监测“到达难、进圈难、数清难”三难问题,仁寿县安装人工智能生猪智慧化监测系统10套,通过远程数据采集、现场图像采集,快速识别个体数量,有力支撑生猪监测调查。同时,设立专人核查岗位,进行数据纠错、核查、评估,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有力支撑生猪出栏数据。  全域共建无疫小区。构建非洲猪瘟“3+1”网格化管理体系,织密织牢网格化监管,做到“村村有人看、场场有人管”。创新实施病死猪无害化、资源化处理,通过高温高压灭杀产出肥料,实现资源再利用。  “数字赋能不仅让养猪实现了从粗放到精细、从经验到科学的转变,更是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保障食品安全及促进环境友好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为行业的智能化升级铺设了坚实的道路。”仁寿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该县还将不断探索新举措,在智能化上下功夫,助力生猪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 查看更多
(郭侨 刘润红 记者 常艰)一块块大屏幕上,6000个摄像头的监控画面不断轮播,6月23日,记者在位于眉山市仁寿县的仁寿德康农牧有限公司监控中心内看到,3名工作人员认真地查看着监控画面,对全县5个种猪场、3个育肥场和90个家庭代养场进行实时监控。“我们从物资采购、人员进场、车辆管控、日常监管、猪只监测、生猪出售等环节实现监控全覆盖。”仁寿德康农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游良平介绍,监控中心24小时都有工作人员在场,通过实时监控,减少了人为犯错的机会和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能更加精准地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仁寿县板桥镇栢树村德康生猪代养场,工作人员正在常态化巡栏(潘建勇 摄)不仅公司配备有智能化的监控中心,每个猪场也有自己的“科技范儿”。在种猪场,依托物联网,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操作手机实现生产流程全监控。在家庭代养场,自动化的饮水和喂料系统,不仅能让管理人员实现“一键喂养”,还能根据猪的实际营养需求,精确配比饲料。而断电报警和温控环控智能化系统则会在出现温度异常、氨气浓度异常等情况下自动报警。位于板桥镇栢树村家庭代养场业主叶火建就享受到了科技带来的“甜头”。“我的代养场目前已经实现自繁自养,常年存栏400头母猪和5000头商品猪,只需要几名工作人员就能完成养殖工作。”叶火建介绍道,代养模式没有市场风险,而智能化养殖又减少了人工成本,从管理、喂养到销售都有公司进行“一条龙”服务。数字赋能,助力科技养猪“智能化”,是仁寿县生猪产业向“新”求质的一个缩影。据悉,仁寿县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2023年,全县生猪规模化率达60%,实现生猪出栏108.3万头,年末能繁母猪存栏6.25万头,总量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该县秉承科学、绿色、安全、高效的生猪产业发展理念,以“标准化、生态化、智能化、共赢化”为抓手,培育发展生猪产业新质生产力,推动生猪产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成功探索出一条发展生猪新质生产力的“仁寿经验”。打造优质“川猪芯片”。大力发展生猪种业,按照“良种化、标准化、设施化、智能化”要求,建成德康曹家清泉400头种公猪站。依托汪洋、富加、慈航、禾加4座总存栏3万头德康种猪场,对县域内使用良种猪精液人工授精的农户进行补贴,保障种源优质。全县常年能繁母猪存栏达到6万余头,实现母猪、仔猪完全自给自足。在仁寿县德康公司,工作人员正在监控室查看全县代养场情况(潘建勇 摄)强化生猪智慧监测。为解决生猪监测“到达难、进圈难、数清难”三难问题,仁寿县安装人工智能生猪智慧化监测系统10套,通过远程数据采集、现场图像采集,快速识别个体数量,有力支撑生猪监测调查。同时,设立专人核查岗位,进行数据纠错、核查、评估,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有力支撑生猪出栏数据。全域共建无疫小区。仁寿县始终坚持把疫情防控作为稳产保供的关键环节,构建非洲猪瘟“3+1”网格化管理体系,设立网格员2528名,实行分包制,落实各层级责任,织密织牢网格化监管,做到“村村有人看、场场有人管”。创新实施病死猪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摒弃传统化尸窖、深埋方式,采用干化化制的科学处置方式,通过高温高压灭杀产出肥料,实现资源再利用。“数字赋能不仅让养猪实现了从粗放到精细、从经验到科学的转变,更是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保障食品安全及促进环境友好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为行业的智能化升级铺设了坚实的道路。”仁寿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李超介绍,下一步,该县还将不断探索新举措,在智能化上下功夫,助力生猪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 查看更多
当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正在推动全球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深度变革。在数字化、智能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正在共同见证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为社会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青神县将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数字化浪潮中借力发展,在新型基础设施、城乡融合发展、智慧农业、乡村数字经济、乡村数字治理、乡村数字文化、乡村数字惠民、智慧绿色乡村等方面,绘出数字乡村建设的壮丽图景。——城乡融合发展有“数”。在数字乡村建设的加持下,青神县持续深化全国首批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试点,统筹整合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资源;深化“学联体”建设,坚持幼儿园集团化办园、小学共同体办学、初高中衔接全部进城,推动5所县城优质学校帮带乡镇学校(幼儿园)。在走出城乡融合发展特色之路的青竹街道新光村,民宿、餐饮等业态在数百亩稻田中争相发展,背后也昭示着数字乡村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智慧农业风起云涌。走进青神县白果乡甘家沟村的柑橘良种繁育基地里,只见高清摄像机、小型气象站、物联网杀虫灯等数字化设备分布其间,数据显示屏正记录着实时数据。“原来的果园管理全凭经验判断,现在依托分布在基地里面的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设备,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对基地的两万余株柑橘苗的生长情况了如指掌,实现精准管理。”该基地管理人员介绍。与此同时,在几公里外的青神柑橘发展馆,青神县数字果园大数据应用分析平台正在综合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果树提供采前、采中、采后的全方位监测和指导,实现对果园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分析、预警、决策,让特色农业生产更“聪明”。——数字经济方兴未艾。作为全省首个电商顺差县,青神充分发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优势,是全国川味香肠最大货源地。“老丈母”等腌腊制品网销品牌全国知名。青神县积极搭建专业化的电商服务体系,打通农村地区农副产品生产、流通的堵点,壮大一批有地域特色的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的特色品牌。——乡村治理“智慧化”。在青神县西龙镇,当地科学布局“雪亮”“天网”“慧眼”等数字项目,依托智慧平台,实现对交通、环保、安全等行业视频资源的聚合共享,提高突发事件的实时监控、分析研判、联动处置质效。“上个月,我们利用数字建设成果,24小时内破获一起盗窃案,赢得群众好评,守护了一方百姓的平安。”西龙镇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放眼青神,从乡村特色竹编、柑橘产品直播带货,到服务中心里群众扫二维码办事;从覆盖城乡的5G信号,到逐步走进乡村的数字化充电桩;从乡村数字化有声图书馆,到数字化科技馆落户乡村……青神数字乡村建设大步向前,惠民利民!(供稿:青神县委宣传部 古良驹) 查看更多
(记者 粟新林 文/图)暮春时节,正是春耕春管关键期,在成都市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天府粮仓产业园)里,土壤精密传感器、智慧农业管理平台、智慧化育秧……各种代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手段,不断加入田间劳作,“智慧农业”在春耕春管中“大显身手”。天府粮仓产业园的人工智能农场打开手机就能“巡田”7000多亩!今年,农业职业经理人王伶俐管理的农田数量又创了新高,但她管理起来游刃有余,“有‘黑科技’帮忙,我们管理起来比较轻松。”王伶俐口中的“黑科技”,指的是卫星遥感技术。这项技术,源自崇州近年来引进的中化集团在天府粮仓产业园搭建的中化农业崇州MAP技术服务中心。在中化农业崇州MAP技术服务中心的智慧监控室内,数字农田遥感监测平台的大屏幕上,时时显示着麦田的各种数据,小麦生长情况一目了然。“庄稼长势的高矮、稀疏,所反射出来的波长是不一样的,我们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建模分析,跟踪作物田间长势异常情况,进行高精度的巡田指导。”中化MAP工作人员李龙说。“它可是巡田好帮手,一部手机就能搞定。”说话间,李龙在手机屏幕上简单示范:点击“MAP智农”,进入这套系统中,先在界面上划出“看遥感”,通过北斗导航系统进行精准定位,就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他所在的地块情况,颜色偏黄或者偏红的部分,说明所在位置作物的生长情况受到了影响,可能发生了一些病虫草害。种植户就根据遥感图去查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并分析造成影响的原因。这一系统还能实现的一个功能是,判断出在地块定位的1×1公里范围内,未来48小时会不会下雨,“这对于农民安排农活很有帮助。”用卫星遥感这类的高科技手段种地,农业生产的成本会不会太高?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得益于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1平方公里的卫星影像使用费用,可以控制在10元以内。“园区的种植户可以免费使用。”据介绍,目前,这项服务在天府粮仓产业园20万亩高标准农田实现了全覆盖。AI给出种植方案不同于遥感巡田助力田间管理,AI人工智能还能让不会种植的人种好田。在天府粮仓产业园的人工智能农场里,番茄在人工智能调控的适宜温度下,舒展藤蔓、吸收水肥养分。在传感器的另一头,科研人员利用人工智能“运筹帷幄”,“AI番茄”正在聚势成长。“比如,什么时间段里肥料配比是多少、什么时候增加光照、如何控制温度,这些‘下一步要做什么’的问题,电脑AI都会给出‘靠谱’的种植方案。”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科研人员周波表示,即使是缺乏温室管理经验的人,在AI的指导下,也能在这里对番茄进行很好的管理。通过这套算法,这个不到2亩的人工智能温室,半年可以产出9-10吨番茄。“大春生产在即,我们即将启动‘AI赋能天府粮仓数字化升级计划’。”周波激动地告诉记者,今年,在天府粮仓产业园,已经选出1000亩试验田,分成10块在今年的“水稻季”进行对比实验。这标志着AI农业正式走出实验室,迈步田间。如今,在以科技赋能为内核、新质生产力的加持下,天府粮仓产业园的新农人们“面朝屏幕、背靠数据”,从“会种地”朝着“慧种地”加速转变。 查看更多
(伍欧 张聚萌 记者 侯云春)时下正值春耕生产关键期,宜宾市兴文县的大春粮食作物以及部分蔬菜作物纷纷进入了秧苗移栽阶段。兴文县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区育秧育苗中心正开足马力投入运行,不断为春耕移栽输送优质的秧苗。秧苗长势喜人连日来,在兴文县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区育秧育苗中心,全自动育秧设备正高速运转,水稻、玉米、辣椒等作物秧苗长势喜人,一派郁郁葱葱景象。该中心全程采用了智能化、自动化系统进行秧苗培育,通过测控装置、传感装置、温控装置、喷雾装置等远程控制设备,及时根据实时数据自动给秧苗加湿、降温、施肥等,10—15天就可完成一个育秧周期,秧苗发芽率可达98%以上,不仅节省了人力和耕地,培育效率也更高。目前,整个3300平方米的育秧育苗中心有循环运动式育苗设备7台,潮汐灌溉式苗床980平方米,每批次可育秧1100亩。兴文县育秧育苗中心兴文县兴农集团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陈迎春表示:“兴文县一直立足于农业规模化、科技化、品牌化发展需求,以繁育优质种子,提升粮源品质为主要任务,不断推进育秧模式的智慧化发展,全力保障春耕生产顺利进行。”据悉,育秧育苗中心自去年投入使用以来,依托其智能高效的育秧生产线,全年都会根据相应时节开展不同农作物的育秧工作,已经成为该县保障农事生产的重要“作物产房”。 今年,育秧育苗中心计划在6月前完成种植面积4600亩水稻秧苗以及400万株辣椒苗和部分玉米苗的培育任务,随后将陆续转入各类蔬菜、中药材、花卉等作物的培育工作。近年来,兴文县立足农业科学化、高效化、数字化发展需求,依托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区,利用自动化、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打造现代农业服务基地,形成更系统、更整体、更专业化的农事服务,进一步整合、盘活兴文县农事服务资源,提升农业生产效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安全生产。(图片由中共兴文县委宣传部提供) 查看更多
近日,四川省委网信办到大安区考察数字乡村建设工作,三多寨镇八甲村作为大安区首个建成开通并投入使用的数字乡村村级平台接受了点位调研。现场,三多寨镇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就三多寨镇数字乡村平台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讲解。随后,相关负责同志向来访领导演示了数字乡村平台的主要页面和使用方法。数字乡村平台是面向乡村治理数字化、农村产业智能化、村民生活智慧化的多场景应用,该平台还可运用信息化解决乡村社区在基层党建管理、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实际需求。一直以来,三多寨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切实以数字化推动农文旅融合、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并于2023年11月开始谋划数字乡村建设,经过与中国电信前期讨论、规划模块、导入数据、安装调试等步骤,最终于2024年3月正式启用数字乡村平台。接下来,三多寨镇将坚持数字赋能,以“数字+”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惠民服务,切实提高乡村治理水平,激发和美乡村建设新动能。(供稿:大安区委宣传部)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东沛 文/图  日前,攀枝花市首个“数字乡村”平台在仁和区福田镇建成投用,实现镇村两级应急广播、重要路段监控、服务信息推送等功能智能化管理,通过数字科技赋能乡村治理、基层服务、产业发展。  “现在是森林防火高风险期,严禁携带火源进入林区。”近日,在福田镇福田街社区,居民陶显瑜接通来自数字平台的电话,一项项森林防火知识在电话那头播报。“数字乡村”平台的监控大屏。  “以前都是社区工作人员发微信通知大家,一不注意就看漏消息。现在平台打电话后,能够及时收到,真的很方便。”陶显瑜说。  福田镇地处川滇交界,辖区面积大、人口多,每年森林防火、防汛等关键时期,村社区工作人员需要发微信、打电话、入户宣传,挨家挨户通知群众注意安全,有时还需反复上门,确保信息通知到位,工作量大。  2023年10月,福田镇和中国电信攀枝花分公司达成合作,进行“数字乡村”平台建设,将数字党建、综合治理、惠民服务等功能加入其中,并将全镇已有的60个摄像头并入监控网,实现全镇24小时服务、监控、预警全覆盖。  “管理人员只需要点开手机APP,就能实现乡村治理‘一屏知全域、一网管全局’。”中国电信攀枝花分公司区域副总经理姚欢介绍。  此外,“数字乡村”平台还新增了监控语音提醒功能,管理人员可自定义播报内容,将防诈宣传、森林防火、交通安全等知识播报给村民,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  “后续,我们还会将冻库、耕地、重点人群、水库等方面监控纳入平台进行监管,建立AI系统,将读取到的信息,短信通知管理人员,方便镇、村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真正让数字化平台建得起、用得好。”福田镇副镇长张琪介绍。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代阁 特约通讯员 王晓林  “有了移动互联网的助力,今年全镇香椿销售火爆,售卖期较往年延长近1个月,电商物流推动香椿销量、产值‘双提升’,销售香椿1.1万吨,实现产值2.12亿元。”10月10日上午,在大竹县石河镇新华村香椿集中交易中心,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周亭谈到今年的香椿销售,一脸写满了喜悦。  通过数字技术助力特色农产品销售是石河镇打造“数字乡村”智慧治理平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镇依托移动数字平台,构建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善政惠民互通、数字三农应用三大体系,助力提升基层政府的治理效率取得了良好成效。  石河镇是大竹县香椿的核心种植地,小龙虾、青脆李等特色农产品畅销远近各地,打造“石小河”抖音号及微信视频号,挖掘吸引 20 余名本土抖音达人、自媒体大V,通过直播带货农产品。同时,强化农业园区智慧管理,利用数字乡村平台,通过高精度传感器采集各类生长和环境数据,提供农作物环境监测、智能灌溉、病虫害防治、设备智能决策,实现全程一体化的科学监控、科学分析、科学处置,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石河镇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着力打造“云治理”平台,实现远程监测、远程调度,在地质灾害点、森林防火点、垃圾倾倒点等52处重点区域建设监控节点,同步将村民、企业户外公共区域500余处摄像头资源共同接入“千里眼”平台。在28个村(社区)搭建红喇叭56个,以中国移动覆盖的 4G、5G 网络为管道,以APP或云话筒为播放载体,以云广播平台为核心枢纽,通过物联网技术,远程播报,及时传递风险预警、应急措施等信息,实现足不出户治理乡镇,为基层减负赋能。  据了解,自该镇智慧平台随手拍功能上线以来,共受理各级各类问题、隐患、矛盾纠纷86件,并实现受理率和按期办结率100%。同时,通过慧村微信小程序,村民可以上报生活垃圾、便民事项申请等事项,镇村干部可以迅速接收反馈并跟踪处理,人大代表及时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村民针对处理结果进行满意度评价。镇村对已处理问题按月分类分析,整合数据,精准把控村民生活堵点难点。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杨黎明  9月27日一大早,广元市昭化区太公镇水磨村村民阳明朝走进村便民服务室,找到村里的代办员陈文建,想查询一下自己的养老保险是否缴纳成功。  陈文建将阳明朝的社保卡信息,通过扫描仪传给太公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再通过可视电话视频连线,便与镇上建起了实时现场查询通道。很快,阳明朝的相关信息就查到了。“成功续保了哈。”听到视频里的答复,阳明朝笑道,“以前要办这些事儿,需要来回赶车,现在好了,在村上就能办理,太方便了!”  近年来,得益于数字技术赋能,昭化区加快推动数字技术走进乡村田园,让农民生活更便捷,为振兴“锦上添花”。如今,残疾人护理补贴资格认证、林木采伐许可证等238项便民服务事项,已经实现了在村上办理。下放权限、优化流程,既能提高群众办事的便捷度,又能提升为民服务的精准性,很大程度上打通了基层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  现在不出村便能快速地办理业务,得益于当地建立推行的“村能办”便民服务智慧平台。  一台彩色打印机、一台高倍扫描仪、一部可视电话、一台电视、一套政务外网、一本记录台账,搭建起村(社区)与镇、镇与区实时对接的“视频审批”通道。“通过可视化的预审系统,村一级进行初审和上传资料,镇级服务中心即可现场办结,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把‘村代办、村帮办’转变为‘村能办’,真正打通了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太公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王睿说。  王睿介绍,过去村里帮村民代办业务,通常是把要办的事情集中起来,三五天统一去镇上办理一次。由于代办时限较长,不少村民不愿意让村级代办员帮忙办理。但村民自己去办理,就需要花费时间和车费。  2021年10月以来,昭化区利用数字化手段破解群众办事难题,在全区推行“村能办”便民服务体系改革,将与农村群众密切相关的61项服务事项前移到村,以前需要到镇上办理的事项如今在村里就能办理。  群众办事,最怕“麻烦”二字;全程代办,尤需不畏繁难。基层党员、干部越是不怕麻烦,越是精心办事,群众就越能感知他们为民服务的力度、温度。昭化区松林村地处群山之中,过去村民办事很不方便,“到镇上来回2 个多小时,去区里花的时间更多”。倘若群众不清楚办事流程、所需材料,还要多次跑、反复跑。如今,通过“村能办”,省去了不少环节,很多事项在村里、家里就能办好。基层党员、干部多上心、勤办事,群众才能少操心、早受益,更多更好享受政策红利。 查看更多
(张天文 记者 何金委 文/图)温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光照传感器、风速控制器……9月18日,记者走进位于广安市邻水县柑子镇菜垭村的四川缪氏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缪氏庄园葡萄基地发现,这里到处是“机关”,工作人员只需动动手指,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就能实现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排放等环境参数的自动控制,营造出适合葡萄生长的良好环境。智慧农业现场当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春风”吹遍邻水“三山两槽”时,这里的葡萄产业率先完成了从手工化农艺到智能化生产的升级。“在我身后种植的是8亩葡萄,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只需20至30分钟就能完成浇水工作。”该葡萄基地研究院研发主管李昆仑介绍,眼下正值葡萄收获后果树的关键养护期,如果是传统人工作业,这片果园需5、6名工人,花费1天的时间才能完成灌溉,而使用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更加省时省力,且喷洒更均匀。据悉,缪氏庄园葡萄基地信息化建设项目于今年1月启动建设,3月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行,总投资8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苗情监测高清摄像机、室外设备箱、太阳能杀虫灯以及相关配套设施设备;同时,构建了生产管理、农产品质量溯源、投入品管理、智能远程虫情测报等系统。“监测监控系统可以实时把病虫害、苗木生长、温湿度情况反馈给技术人员,技术人员通过综合判断,决定是否使用天窗降温,是否使用水肥一体化进行灌溉、施肥,是否使用温湿度来调整整个大棚里葡萄的生长环境。”李昆仑介绍,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就是通过传感器技术、边缘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基地的每台设备、每个大棚实时连接起来,并将生产过程中的所有设备状态信息、葡萄生长数据,以最快速度存储到工业级的实时数据库中,实现了从土地墒情到葡萄种植、病虫害防治、质量管控、产品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工作人员正在操作智能化设备据介绍,四川缪氏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4月,是一家以葡萄种植、技术研发、产品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得益于科技加持,在这种优质环境中生长起来的葡萄,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的标准产品一样,口味和规格均处于最佳状态,产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下一步,我们将集中在两个方向发力,一是继续完善数字农业管理的设施设备,二是深耕研究院,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让公司可以在国际国内葡萄领域形成自己独有的标准,把中国品牌擦亮。”该公司产业发展部负责人蒋飞表示。近年来,邻水县加大乡村5G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截至目前,已建成投用5G基站345个,实现了场镇和交通干线5G信号连续覆盖,形成了柑子镇缪氏庄园、袁市镇现代农业园区等一批智能化应用场景。如今,基于5G应用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农业生产方式正在被“重塑”,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查看更多
(李米 记者 张宇)8月16日,绵阳三台县新鲁镇双泉村村民张金华一早便骑着摩托来到该村五组唐英的家里。作为新鲁镇农本调查点“点长”,张金华每天都要抽出时间走访农户,这已经成了他多年的习惯。麦冬机收场景张金华介绍,近三年来,通过农本调查和比对,双泉村先后种植籼米、水稻晶粮等优新品种,经过成本分析和调查比较,农户纷纷选择水稻晶粮进行种植,亩产能达到650公斤左右。“数据都是采自田间地头,很接地气,对农业种植方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张金华说。当天,他还分别到该村几户农民家里走访和调查。张金华不知道的是,这些经他手收集上来的数据最终会与其他农本数据一起,汇总成一个个农本调查指标,进入大数据中心,为上级业务部门提供详实的成本调查数据和分析,也为服务地方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农本调查员深入农户家中收集数据近年来,三台县大数据中心和涉农部门整合全县农业重要领域数据资源,围绕数字农业产业服务、乡村公共信息服务、乡村数字治理服务等方面,建成数字农业信息资源平台,全县农业大数据覆盖率达到50%以上,逐步形成支撑未来乡村发展的数字生态系统,全面提升全县三农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断石乡白阳村是该县“数字乡村”试点村。村民打开手机,平台上便会出现智慧党建、政务服务、平安乡镇、招工信息等栏目,通过这些栏目,村民能及时了解到最新的政策和信息。 在位于芦溪麦冬大健康产业园的代代为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厅内,工作人员轻点鼠标,麦冬基地生产管理情况就一目了然。“从土壤酸碱度、大气温湿度、有效积温、水肥使用、产品采收到生产加工,通过移动网络与基地的环控设备形成信息直连。”工作人员介绍,ERP本草溯源系统实现了麦冬优质产品“看得见、追得到、信得过”。三台县是中国麦冬之乡,目前已建成麦冬种植基地6万余亩,产量1.5万余吨,总产值近40亿元,麦冬产量占全国7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80%以上。近年来,该县先后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大学药学院等近十所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组建四川省麦冬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麦冬基础研究,强化麦冬资源圃收集、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提升、绿色生态防控等,对麦冬品质进行科学检测分析,建立完善产业环境、生产、加工、流通等全程标准体系和可追溯体系,使“涪城麦冬”真正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喊得响、叫得应”的大健康品牌。三台县大数据中心副主任周刚介绍,该县发改局、农业农村局联合大数据中心始终围绕麦冬产业发展中的重点、焦点问题,服务大局,着力提升工作服务水平,做到“信息采集快、调查分析准、数据提供全”,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做好参谋,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同时,坚持问题导向,把开发利用农本数据作为服务农业发展的主要抓手,用“死数据”解决“活情况”,将“活情况”转化为“好建议”,充分发挥出了数据的集成效益。另悉,该县实施粮油全程追溯系统工程,实现粮油产业生产管理全环节追溯、可视化监测覆盖率达到70%;病虫智慧测报及智慧渔政系统实现了重要监测、监控点位全部纳入可视化监测监控;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改造提升120个一类益农信息社,中国麦冬电子交易市场、国家生猪交易市场-四川市场平台交易额稳步上升。(图片由中共三台县委宣传部提供) 查看更多
(衡欢 记者 李国富)眼下,忙碌的春耕生产全面展开,西充作为全省10个智慧农机装备提升示范区项目实施地之一,智慧农机助力春耕生产成为今年一大亮点。全县39家农机专合社的1万余台(套)智慧农机在田间地头往来穿梭,跑出了春耕生产“加速度”。近日,在关文镇塔水桥村的南充市涛哥哥农业有限公司豆玉复合种植基地,装有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的气吸式北斗导航精播机正在进行播种作业,随着机械隆隆而过,一粒粒饱满的大豆、玉米良种便躺进松软的泥土里。记者注意到,气吸式北斗导航精播机每一个播种口都安装有红外报警器,导航系统屏幕上,清晰显示着提前规划好的播种路线和行距,精播机按照既定路线精准播种。“凭借北斗高精度的定位能力,驾驶员基本不用操纵方向盘,通过导航系统自动控制,便能一次性完成玉米、大豆播种以及施肥作业,省时又省力。”南充市涛哥哥农业有限公司种植项目负责人罗梦雅介绍,气吸式北斗导航精播机每小时能完成10亩地左右的播种任务,极大提高了播种效率,由于安装了红外报警器,可有效避免重播、漏播现象。与传统农机相比,气吸式北斗导航精播机依托智能技术可保障作业质量、提高作业效率,同时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实现了舒适化操作。气吸式北斗导航精播机的使用是西充采用数字技术赋能农用设备,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的一个缩影。据记者了解,为了提高种植效益,破解农业生产成本高等难题,该县建设了智慧农机+综合农事服务综合体,把全县农机纳入智能化管理,通过农机智慧服务手机APP,实现“找农机、找农活、找机手”网络化、一站式无缝对接。目前,全县39家农机专合社,1万余台机具,500余名机手信息,24家农机维修、配件销售网点全部进入平台,实现智能化管理。2022年网上服务交易2378单、作业面积120万亩。同时,该县积极做好社会化服务,开展西充县拓展农业托管、农资配送和农机维修“三大”业务,扶持发展农机专合社,大力开展农资、育苗、机耕、机播、机种、机收等各类培训,建立各类社会化专业服务队伍,全力构建“主体多元、市场运作、竞争有序、服务优良”的农业生产社会化体系,打造集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的服务园区。2023年,全县新培训机手200余人次,全县农作物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覆盖面积18万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9.49%。 查看更多
  (记者 余瑶)“这款浠水手擀鱼面适合买给家里老人、小孩,有鱼肉的营养又不需要担心鱼刺。”“朋友们,这款英吉沙杏肉特有嚼劲!”……  主持人倾情吆喝,网友们热情下单。9月23日上午11点,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天,“丰收好物计划”开启12个小时的助农专场直播。《农民日报》视频号直播间里,汇聚了来自地方县域的百款特色农产品。9月24日,又进行了4小时的爆款返场直播。直播累计吸引超160万人次观看、超46万点赞,列巴、狗头枣、黑豆乳酪、十月大米和贝贝南瓜等多款产品热销。  2021年起,在农业农村部指导下,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与腾讯广告联合发起专项助农项目“丰收好物计划”。今年,腾讯与中国社会帮扶网、农民日报社及各地方政府合作,依托其产品与技术优势,助力农产品产销对接、数字营销人才培养,提升县域农产品品牌数字化能力,探索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并非人人具备驾驭“信息高速”的能力  在直播间里,公众只需点击右下角的“购物袋”链接,就可以进入中国社会帮扶网的平台——“丰收好物馆”小程序商店,选择自己心仪的产品下单,品尝地方风味。  县域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此次直播间的百款农产品全部来自县域一线。这些农产品品类多样,包含零食速食、南北干货、厨房调料、生鲜肉禽、手工艺品等,山西的黑豆乳酪饼、内蒙古察右前旗的裸燕麦、重庆酉阳的茶油、湖南湘西的血粑鸭……都通过主播们的介绍依次跟公众“见面”。  让地方优质的特色农产品被更多人看到、帮助它们打开线上销路,进而助力企业和农民增收,正是“丰收好物计划”助农直播的“初心”。  武陵山腹地,重庆市酉阳县。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万亩油茶正在孕育一场成熟。在可大乡可大村一组,年轻的可大油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冉庭瑞一度心事重重。这些年,在他的带动下,村里油茶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随着油茶产量增加,如何打开销路成为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  酉阳平均气温15℃,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土壤含硒,是油茶生长繁育的天然福地。目前,酉阳打造了2个2万亩、4个1万亩、6个5000亩的高标准油茶示范基地,油茶年加工能力达1000吨。小小油茶成为酉阳致富支柱产业,油茶产业发展直接关系脱贫成果巩固、农民持续增收。  “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酉阳茶油,让更多人吃到这样绿色健康的食品。”冉庭瑞说。冉庭瑞的烦恼也是许多农民的心声:如何把好产品卖出去,如何卖个好价钱?  数字经济的兴起,让农民有了更多直接拥抱大市场的机会。“事实上,直播带货、电商售卖不是一句话的事情,而是需要整个前-中-后端体系的建立。”中国社会帮扶网副总经理王蓓说。  一根网线加上一部手机,“信息高速”看似畅通无阻,但并非人人具备驾驭高速的能力。当前,直播带货赛道竞争日趋激烈,能力不足、人才缺乏、不熟悉市场需求、缺乏流量扶持等,成为农产品产销对接、品牌提升面临的一大难题。  为此,“丰收好物计划”给出了自己的解题思路。  以县域为切口 凝聚数字助农合力  9月20日,2022腾讯“丰收好物计划”在山西临县碛口古镇正式启动。今年的“丰收好物计划”在山西临县、重庆酉阳县、内蒙古察右前旗3个县试点,通过中台搭建、流量扶持、KOL助力等方式,把全域经营、内容运营、达人培育等融入县域场景,在县域尝试腾讯“以社交为基础,以私域资产建设为内核,以内容运营为牵引”的打法,助力实现“私域粉丝可持续运营、内容可持续生产、团队可持续成长”的创新路径。  县城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键节点,以县城为切口、连城带乡,便于更好统筹县域内部农产品资源、对接城市消费需求。在山西临县,腾讯助力当地打造了一个县域运营中台,包括临县官方“青柠智选”视频号、公众号、企业微信、小程序商店(线上店铺)以及“丰收好物&青柠智选”在碛口古镇打造的线下直播间。线上线下合力,助力县域内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  23日,山西临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吕鹏现身“丰收好物计划”直播推介活动,出镜为临县特色农产品代言。红枣核桃糕、黑豆乳酪、小米、枣夹核桃、葡萄干……他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有县里为地方农产品把关,精心挑选绿色优质、带动农户能力强的‘好物’,也是对消费者负责的表现。”据了解,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对入选产品经过层层把关,质量、价格、是否有完备的供应链、此前的销售服务评价以及是否有帮扶属性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帮扶属性是指农产品的生产链条中要与脱贫户有关,比如原材料提供或者加工生产环节有脱贫户参与等。  “丰收好物计划”并不止步于简单的农产品助销,还对县域农产品品牌进行扶持。腾讯计划以返乡创业青年、高素质农民、新型经营主体为落点支撑,通过对其进行培训与内容生产扶持,提升其运用县域平台、微信生态等一系列数字化工具及内容生产能力,培育一批县域达人,带动打造一批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  临县雷家碛乡双井沟村人高小聪,运营“农民大春”账号,在各类短视频平台上的粉丝超过50万。通过制作短视频、直播带货等途径,他帮助乡亲们销售红枣、核桃、肾形大豆等,每年销售额达100多万元。“希望在‘丰收好物计划’帮助下,我们的视频创作能力有所提升,作出自己的特色,避免陷入同质竞争。”高小聪说。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肖黎明告诉记者,“丰收好物计划”的探索,正是期望为返乡创业青年提供更低成本、更高效的数字化创业工具与技能培养。  发挥合作思维 实现助农可持续  2016年,长期从事健康养生行业的柳树兴,从河南来到察右前旗,一眼就“相中”了当地裸燕麦。他创建内蒙古塞主粮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致力于推广来自内蒙古草原黄金纬度的优质燕麦。公司借助直播带货、社群运营等数字化经营方式,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进行产品推广,实现线上线下齐头并进。  丰收节当天,塞主粮裸燕麦也被察右前旗旗委常委、政府副旗长张鸿带进了“丰收好物”直播间。这是张鸿首次参与直播带货,除了裸燕麦,他还带来了星华源羊杂、十二洲贝贝南瓜。内蒙古的独特风味颇受网友欢迎。  一段时期以来,地方直播带货非常红火,而“丰收好物计划”有何优势?  腾讯依托微信生态,覆盖面广、用户关注度高,具备渠道优势、流量优势。今年,腾讯助力中国社会帮扶网搭建“丰收好物平台”,共创共建农产品品牌数字化提升的标杆平台。  “这是一个开端,是中国社会帮扶网在消费帮扶领域与互联网渠道的首次合作。”王蓓说。  刚脱贫不久,察右前旗农产品销售目前较大程度上仍依赖对口单位帮扶。“从自身发展出发,我们非常希望借助‘丰收好物计划’,利用腾讯、中国社会帮扶网的平台渠道和影响力,助力农企、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提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用市场力量赋能发展。”张鸿说。  “丰收好物计划”如何行稳致远、打造为常态化可持续的助农平台?既要发挥腾讯技术优势,还要不断挖掘优质农产品,提升整体运营能力,更要对外积极传播,提升大众关注度。  “期待‘丰收好物计划’接下来给我们小镇创业者的专门培训,提升我们使用数字化系列工具的能力,让消费者都能吃上来自乌兰察布的裸燕麦。”柳树兴对未来充满期待。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黎文彬 沙丹 记者 刘佳  今年以来,茂县供销社主动对接浙江省平湖市帮扶工作组,借鉴“浙农服”数字为农服务平台成功经验,在茂县建立了首个“茂农服”数字为农服务平台,为农资管理、特色农产品质量把控、溯源信息、市场销售搭建了空中平台,为茂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启了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新篇章。技术员手持终端机,为果农讲解操作流程。茂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所有设备数据采集准确,业务运行正常。”近日,在浙江省平湖市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茂县凤仪镇羌脆李种植基地内工人们正在进行小型气象站观测仪器设备装配。据悉,自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开展以来,浙江省平湖市结合茂县实际,创新组建“茂农服”数字为农平台,集成解决农民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等问题,实现农民增收、集体增资、政府增效的良好局面,让数字赋能茂县农村高质量发展。目前“茂农服”项目已在茂县南新、赤不苏、土门等镇农产品生产基地安装完成8个小型气象站、20个手持终端机。  “‘茂农服’数字为农平台的建立,实现了茂县农业与数字化的有机结合,助力茂县特色农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下一步,平湖、茂县两地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力争把数字化打造成两地对口工作的金名片,助力两地共赢发展。”浙江省平湖市挂职干部、茂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陆杰介绍。  在茂县凤仪镇宗渠村羌脆李农产品基地,技术员王苗苗手持终端机,为果农张金艳讲解着终端机的硬件设施、常见功能、使用操作流程和故障处理等内容,并现场演练了高频业务事项办理流程,让果农张金艳对终端机使用及故障处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自动小型气象站是一种集气象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和管理于一体的无人值守的气象采集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到种植基地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降雨量、风速和空气质量(PM2.5),有数据接收传感器,可以将数据上传到云端,还配备400万像素的摄像头,可以实时查看基地农产品长势情况,为茂县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种植过程等数据提供追溯系统来源。  “下一步,茂县供销社将以拼的干劲、闯的作风、创的力量,以示范点先行,逐步辐射全县,通过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发挥‘茂农服’的特色优势,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茂县供销社主任周地员介绍。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颖昳 文/图  6月16日,走进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东升农场,现代化标准蔬菜大棚格外耀眼,大棚内没有工人,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各类蔬菜长势喜人……  “我们充分运用数字技术,从蔬菜选种、育苗、栽培、病害防控、分拣清洗、包装、冷藏保鲜、物流配送等,对蔬菜标准化栽培、加工,开展技术推广应用及示范展示。”东升农场技术顾问富洪涛对记者说。  东升农场的数字科技大棚,只是旌阳区发展数字农业的一个缩影。2021年4月,旌阳区启动数字农业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一年多来,已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农业“旌阳模式”。旌阳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的智能灌溉系统。生产流程更加智能  在旌阳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稻田成方成块,绿油油的秧苗茁壮成长。园区负责人站在田边,掏出平板电脑,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只需要手中简单地几下操作,就能够调度灌溉设备、无人农机等。”  “我们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遥感和无线射频等技术,依托部署在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和无线通信网络,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生长特征等信息进行实时采集,通过将采集的数据信息转换和汇总,上传至智能管理系统。”德阳市旌阳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曾飞龙介绍。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旌阳区在现代农业园区的生产管理实践中,根据农作物耕种、植保、收割等实际需要,开展农机的智能调度,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机的无人化操作和农业机器人的推广使用。  同时,为了让数字技术更好赋能农业生产,旌阳区充分整合全区涉农数据,利用遥感技术对全区所有农业用地进行数字可视化编码,赋予每个地块一张“身份证”,全区42.9万亩耕地等数据实时上图,通过对耕地利用现状、生产现状实时跟踪与督查管理,推动粮食安全监管,为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提供了数字技术支撑。农产品安全有迹可循  在旌阳农业数创中心,记者通过手机扫描农产品外包装的二维码,可看到产品的来源、生产日期、检测结果等相关信息。“自从推行农产品溯源码以来,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进一步增强了,销量和价格比以往都有提升。”德阳链农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杰说。  “除了旌阳特色农副产品的展销和线上直播销售外,这里还承担着旌阳数字人才培育的功能。”王杰介绍。截至目前,上链运营优质农业经营主体已有35家,链上销售额突破60万元,完成农业数字化人才培训200余人次,孵化30个主播。  为了解决金融服务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旌阳链还联合中信、农行、工行等机构为链上企业和农户开通数字金融,链上授信总额达到15亿元。同时,对接四川“蜀信链”,实现链上数据共享互信,进一步放大“旌阳链”的商用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通过一年来的不懈努力,旌阳数字农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一步,我们将在前期建设基础上,不断充实完善系统功能,扩大应用面并发挥数字效益,推动数字农业在旌阳区的全域覆盖和可持续发展。”旌阳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未来将通过在旌阳区先行先试,总结提炼数字农业建设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具体做法,形成“研发投入成果在旌阳、其他地区可购买成果服务”的建设路径,实现模式可推广、可复制。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颖昳  盛夏时节,大邑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绿油油的秧苗迎风轻摆,生机勃勃。“秧苗已经全部栽插完毕,这两天要注意补施肥和除草。”园区内成都市耕读田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马凤娟说。  马凤娟的公司种植水稻2000亩,“基本不下田,对农业种植确实也不太懂。”马凤娟并不遮掩自己对农业种植的“外行”,并爽快地道出了她的“秘密武器”——“吉时雨”手机App。“查看App上的数据和分析,就能清晰、全面地掌握自家田里农作物的长势情况,土壤墒情、空气湿度、温度、风向等一目了然,最终达到减肥减药、增产增效……”  在大邑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近500户粮食种植大户都用上了数字化种田。大邑县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已编制完成了数字乡村建设规划,建成了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150个数字农场和全省首个“无人农场”。数字技术成为种田“金锄头”  6月6日,芒种时节。马凤娟流转的2000亩地已经完成了水稻栽插,坐在办公室里,她拿出手机打开种田App测量田块,“这个软件连接了物联网平台,我能够核实到今年到底种植了多少水稻。”  不仅如此,如今的种田App 从作物栽种到施肥除草,成熟收割到销售,包括农业生产所需的农机服务,都能手机下单,实现一条龙服务。“田里发生病虫害还能收到预警,跟着导航,可以精准定位到病虫害发生位置。”马凤娟说。  马凤娟口中的App来自四川润地农业有限公司,该公司负责人李宗滨介绍,“润地吉时雨”数字农业服务平台综合5G、多光谱、近地遥感、大数据等技术,构建农作物生长模型、测土配方模型、产量预测模型、农作物长势模型等,实现对农作物的精细化管理。  “在个人用户端,平台为农民种田提供‘管农场’‘管农资’‘管作业’‘管金融’‘管销售’的粮食生产全链条、一站式的数字化服务;在政府端,为政府农业管理部门在农政监管和决策上提供数据支撑;在商家端,我们能够为农业服务商提供订单和交易服务。”李宗滨表示,通过服务,把数字技术下沉贯穿到粮食耕种收的生产全过程和产供销的经营全链条,一是能够帮助农民在生产上节本增收,二是帮助农民在经营上能够对接大市场,三是帮助农民在生产方式上进行数字化转型和升级,同时也能助力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无人农机农业生产“机器换人”5月中旬,位于大邑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的我省首个“无人农场”喜获丰收,现场工作人员按下遥控器上的启动键,一台无人驾驶收获机就沿着规划好的路径开进了无人农场的麦田,并自主收割小麦。  无人农场,即在人工不进入农场的情况下,通过对农场设施、装备、机械等远程控制,或通过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自主作业,完成所有农场生产、管理任务的一种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生产作业模式。  “在这个农场,我们从旋耕作业到小麦播种,从田管到收割都采用了无人化机械作业。300亩的示范区,只需要2-3名管理人员,在电脑或者手机平台进行智能控制,偶尔进行田间视察、设备维护和能源补给工作。”西华大学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教授王霜介绍。  大邑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高度集成化、智能化的农业装备加快普及,一些技术产品应用成本逐渐下降,使无人化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成为可能。“以数字、数据为基础,未来农业生产‘机器换人’将是必然,应用领域也将逐渐扩大,并且可以实现在无人的环境下精准、高效作业,从而解决作业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精准度要求高、安全风险防范难的有关问题。”  据了解,未来,大邑县还将在农资数字化、农业作业数字化、农业金融数字化、农业营销数字化等方面大做文章,努力建成四川数字化农业“标杆”。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袁宇君立夏时节,蜀乡大地春耕走向高潮。这几天,邛崃稻渔源农业合作联社负责人黄祥忙得两脚不沾地,一边指导工人实施水稻秧苗机械栽插,自己还忙着调试农用无人机……这,是四川农业农村智慧化、信息化发展的一例“盆景”。从“盆景”如何走向“风景”?“十四五“是关键期。近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四川省“十四五”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推进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把握这个关键期提供行动指南。  “我省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从无到有,第二步是从少到多,第三步要从弱变强。”省农业农村厅信息中心主任唐丹告诉记者,“十三五”阶段已经走到“第二步”,《方案》明确要向“第三步”推进。  向“第三步”推进,有不少难点需要突破。目前,与北京、上海、江苏、福建等发达地区相比,我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滞后,体现在省级层面顶层设计不足,数字农业基础较为薄弱,数字农业方面人才缺乏、人才体系不完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滞后,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偏低,数字产业化滞后等方面。  怎么破?唐丹介绍,要从农业、农村、农民三个维度入手。  农业维度方面,要加快数字技术推广应用,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打通农业全产业链的数据采集、分析、应用闭环系统,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服务网格化和管理智慧化水平。“今后,我省现代农业园区数字农业、智慧养殖猪场、鸡场信息化管理平台都将有通用技术规范,真正实现从田间地头到猪圈鱼塘,用数字化发展农业生产力。”唐丹告诉记者,我省将开展农业农村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在农作物(动物)生长等重点领域编制数据标准规范。  农村维度方面,要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信息化,建立健全农村各类资产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利用农业、农村、农民数据资源,研究制定农业农村大数据标准及涉农信息资源目录,加快建设四川省数字“三农”大数据信息平台,将是首要任务。  以地理信息数据为底图,聚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等基础数据的四川省“三农”大数据“一张图”将铺开。  农民维度方面,要逐步推动惠民服务便捷化,实现各类服务向农村延伸,让农民可以便捷地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各类服务。例如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智能监测体系,秸秆、农膜、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长期定点观测,农村水源地、规模化养殖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点、农业废弃物处理点远程监测。建设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  《方案》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推动全省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5年,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预期达到健全农业农村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全省“三农”大数据平台及共享体系,推动5G、大数据等新基础设施在农业中的应用,推进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提高农业农村数字化治理水平等方面的工作目标,有力支撑数字乡村战略实施。 查看更多
 新华社记者 王思北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近日联合印发《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工作要点部署了构筑粮食安全数字化屏障等10方面重点任务。  工作要点提出今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目标,到2022年底,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数字技术有力支撑农业基本盘更加稳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夯实。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5G网络实现重点乡镇和部分重点行政村覆盖,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60%。乡村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电商网络零售额突破4300亿元。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信息惠民服务持续深化,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有效提升,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初见成效。  根据工作要点,构筑粮食安全数字化屏障方面,将加强农业稳产保供信息监测,强化粮食购销领域数字化监管,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分类分品种加强调控和应急保障。同时,提高农田建设管理数字化水平,加快建成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平台,完善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构建全国农田建设“一张图”。 查看更多
(记者 燕巧 文/图)3月21日,走进广元市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白叶一号”茶叶产业基地,记者发现基地里多了好几个摄像头。  “这是我们新安装的摄像头,浙江的专家通过摄像头,可以清楚看到茶苗的长势。”挂职青川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浙江省杭州市援川干部何立剑介绍,除了摄像头,土壤里还埋设了检测土壤墒情的物理传感器,可检测土壤的水分和氮。“如果地里缺水缺氮,可向负责这个地块的网格员发送管护短信,实现管护‘自动派单’。”  青坪村的白茶从浙江安吉“远嫁”而来。2018年,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青川县是受捐地之一。截至2021年,青川县建成“白叶一号”茶叶产业基地5217亩,其中受捐茶苗基地1517亩。数字驾驶舱让管护更精准  “‘白叶一号’茶苗成活率较好,但由于浙川两地地理气候存在差异,部分茶苗生长不够、植株较小、整齐度不好。”青坪村党支部书记王永明介绍,青坪村有1226亩“白叶一号”茶叶产业基地,是四川最大的浙江扶贫茶基地。  为更精准地管护白茶,去年,青川县、杭州市西湖区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50万元,在青坪村“白叶一号”茶叶产业基地选取150亩,开展数字化种植管护试点工作,打造“白叶一号”数字驾驶舱。  “这就是我们打造的数字驾驶舱,也被称作‘青川茶智’,连接了基地22个摄像头。”3月21日,在青坪村村委会,记者见到“白叶一号”数字驾驶舱,通过它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地块茶苗的长势。  点开“观景台下方右侧区域”地块,何立剑演示了土壤墒情的检测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地块土壤的氮含量少于正常范围。这个时候系统就会发出预警,派出农事任务给网格员。”  “观景台下方右侧区域网格员焦万军分配了一条农事任务给种植户姚玉成。”在屏幕右边,出现这样一条信息。何立剑介绍,不管是青川专家还是浙江专家都可以看到“白叶一号”的管护情况,需要做什么,专家给予指导,系统可以“派单”给网格员和种植户。欲实现生产端销售端数字化  以前,青川县茶产业以绿茶为主,种植户对“白叶一号”的特性不甚了解,对降水、光照等气象因素的特殊要求也掌握不足。数字驾驶舱通过综合气象站、土壤墒情设备、鹰眼监控设备等物理传感器采集茶叶生长环境数据,可生成围绕青川“白叶一号”的定制化设计,实现精准管护,让茶苗长得更好。  “数字管护也破解了专家不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解决问题的窘境。”何立剑介绍,2018年“白叶一号”落户青川以来,安吉县组建了专家队伍,为受捐地种植户提供专业化指导。但两地相隔1700余公里,安吉专家往返一趟时间和经济成本较高,如果栽种管护时遇到突发状况,专家不能第一时间开展研判,也不利于茶叶生长。“通过数字驾驶舱,安吉专家足不出户便可实时看到‘白叶一号’的生长状况,并可在线指导青川茶农。”  今年,青川县计划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000万元,再建设“白叶一号”标准化种植基地1700亩。项目建成后,青川县“白叶一号”种植面积将达到7000亩以上。同时,杭州市西湖区将采取数字化手段持续为木鱼镇100亩“白叶一号”标准化种植基地、蒿溪乡地坪村800亩绿茶基地种植管护赋能。  种植端的数字化管护只是青川白茶“数字化”的第一步。“我们还将对新建的茶旅综合体厂房进行数字化赋能,实现生产端和销售端的数字化。”何立剑介绍,未来将实现以“白叶一号”数字驾驶舱为中枢,综合集成数字生态茶园、品牌综合保护、产业公共服务、全产业链监管和茶村共同富裕等五大业务应用模块,实现青川“白叶一号”品牌品质提升,打造东西部协作数字乡村领域实践样本。 查看更多
(记者 洪继东 大邑县委宣传部供图)正值小春时节,成都平原上,农田被金灿灿的油菜花和绿油油的小麦覆盖。大邑县王泗镇涌泉村的钟艳萍,对农业种植并不精通,但她却是资格的“农场主”,2230亩土地流转在她手上从事农业种植。“基本不下田,下了也不是看得很懂。”钟艳萍并不掩饰自己的外行。“你请了帮手?”对记者的疑问,钟艳萍爽快地说:“对,请了帮手,而且这个帮手还不简单。”“一机在手,种田不愁。”钟艳萍告诉记者,通过手机App,就能清晰、全面地掌握自家田里农作物的长势情况,土壤墒情、空气湿度、温度、风向……“发生了病虫害都会给你发送预警信息,跟着导航,可以精准定位到病虫害发生位置。”据钟艳萍介绍,如今的种田App从作物栽种到肥料播撒,成熟收割到销售,所有农业生产所需的农机服务,都能手机下单,实现一条龙服务。有了智慧农业的加持,在大邑,像钟艳萍这样的农场主并非个例。“像钟艳萍这样的农业种植大户有近500户。”四川润地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孟义介绍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作为全国首批、全市唯一的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大邑县编制完成了数字乡村建设规划,建成了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150个数字农场和全省首个“无人农场”。智慧农业的实践正在大邑快速发展,通过插上智慧农业的翅膀,数字平台服务农作物面积14.5万亩,带动项目区农业产业节本增效15%以上、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8%。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大片农田只需数名人员管理。一机在手,种田不愁手机一点——农机服务谁价格优惠选谁,粮食销售谁给的价格高卖谁……钟艳萍流转的2230亩土地种植农作物,覆盖安仁、王泗和新场三个场镇,涉及农户2000户。正如钟艳萍所说,数字化农业让她有了当农场主的底气。“自从手机能‘装’下农田后,从生产到服务端,全产业链打通,解决了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不愁销也不愁种啥。”钟艳萍算了一笔账,以播撒化肥为例,手机下单,无人机服务就来了,一架无人机一天播撒好几百亩地,2000多亩几天就搞定。大邑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做了分析,大邑县实施数字农业试点项目以来,水稻每亩生产物资成本降低35元,劳动力成本每亩降低40元,农药化肥污染程度降低10%。大邑县安仁镇永兴村的智慧农业产业园,是国家大田数字农业试点项目的承载区,建设面积1.5万亩,辐射带动面积10万亩,总投资2.8亿元。该产业园区打造了“润地吉时雨”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在监控屏幕上,运用北斗卫星技术,细致到每个地块都被精准定位,每块田里都埋设了数字化感应设备,建成“天空地”一体化大田农情监测系统、农业生产精准管理决策系统和农业高效生产公共服务系统,实现大田生产过程信息化、精准化、智能化。开发推出的“吉时雨”手机App,实实在在让农民“一机在手,种田不愁”。在这个园区,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管理体系深度融合,依托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滴滴农服及智慧农资管理系统,实现覆盖生产全链条的信息化监测与管理,提升粮食品质。建立以“平台+中心+农场”为核心的社会化大服务体系,着力推进社会化大服务。润地农业公司副总经理孟义介绍,从农资购买、农田管理到粮食收购全产业链服务,免去他们种田过程中的烦恼。一部手机在手,所有事情全搞定。据了解,未来,大邑县还将在农资数字化、农业作业数字化、农业金融数字化、农业营销数字化等方面大做文章,努力建成四川数字化农业“标杆”。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农田信息即时呈现。“无人农场”,效益更优打开APP,勾选机器,勾选编号地块,点击“打火”,无人驾驶的拖拉机便立即从机库开出,缓缓驶向农田。直行、拐弯、掉头,驾驶座上空无一人的拖拉机牵引着旋耕机,准确地沿着田坎边,把田土翻犁了一遍。在犁好的地里,无人直播机则会自行播种秧苗……今后的收割、脱粒、装袋、运送都将是无人化机械操作。安仁镇新华社区党委书记张良刚向记者演示了无人农场如何进行无人化农业生产。“人们只需在田边等着,轻点手机或者电脑屏幕发出指令。”这是大邑县安仁镇新华社区的“数字化无人农场”,也是四川省首个“五良”融合无人农场。“智慧农业主要包括智慧农业生产、智慧农业管理、智慧农业信息、服务等,而无人农场则是智慧农业发展的具体体现。”大邑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无人农场是通过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高度融合,能实现农业劳动力最大限度地解放,其基本特征是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作业。据西华大学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科研人员介绍,300亩示范区的机库陈列着拖拉机、平地机、旋耕机、播种机、无人植保机等农业机械装备,可以涵盖农田生产全环节所用到的装备。300亩的示范区,只需要2-3名管理人员,在电脑或者手机平台进行智能控制,偶尔进行田间视察、设备维护和能源补给工作。“无人农场”种地的效益如何呢?张良刚介绍说,以播种为例,小麦播种机提高了播种行直线度,行距更均匀,通风透气采光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可提高作物产量2%-3%,减少肥料和农药用量5%-10%,降低生产成本5%~10%;由于接行准确,可提高土地利用率0.5%~1%;由于可以24小时不间断作业,提高了农机利用率;节本增收效益显著。据了解,目前,大邑县编制完成了数字乡村建设规划,下一步,大邑县将用好数字农业服务平台,建成200个智慧农场,实现40万亩耕地良田智能化监管、“耕种防收”智慧化服务,智能监控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积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 查看更多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