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罗懿)4月11日,资阳市雁江区举行“乐享春光蜜柑花开”全媒体采风活动。  采风团先后来到丰裕镇半月村、同意村、高洞园区进行走访。近年来,雁江区大力推进柑橘品质提质增效工程,组建了区柑橘产业发展中心筹备组,在6个镇试点、推动新品种完成嫁接1500亩;积极拓展对外合作,与丹棱县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不断加强产业配套完善,出口备案基地增至8770亩,水果加工包装厂2家,在祥符镇桃树村建立助农直播电商中心;同时,加大品牌推广,制定宣传方案,推出种植教学,利用外立面、户外大屏、楼宇广告等持续刊播雁江蜜柑宣传标语,不断创响“雁江蜜柑”品牌。  采风团用心听,用笔记,用全媒体方式全面展现当前雁江区柑橘甜美飘香的画面,营造发展特色水果产业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浓厚社会氛围。  乡村振兴,文艺助力。此次采风活动的举办对于提升雁江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全面展现雁江区柑橘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将为雁江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6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根据四川省气象局监测,4月10日以来,四川盆地以晴间多云天气为主,气温明显回升,较历史同期偏高5~7℃,大部地方日最高气温超过30℃。  4月15日,记者从四川省气象局获悉,15日晚到16日有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17日到19日有一次明显的降雨降温天气。  强对流天气具有“突发性高、生命史短,范围小、局地性强,天气剧烈、破坏力大、极易致灾,预报难度大、预警提前量小”等特点,气象部门提醒公众需保持高度警惕,密切关注官方发布的天气信息,特别是对灾害类天气的预警信号需给予特别重视。  根据四川省气象局预测,15日傍晚至19日,盆地有一次明显的降温降雨天气过程。17日晚上至19日,盆地大部有中到大雨,东北部、南部的局部地方有暴雨;冷空气影响后盆地日平均气温累计将下降6~8℃。  随着大气中不稳定能量增强,预计17日晚上至19日,受强降雨影响部分地方发生地质灾害风险较高。  据此,四川省气象局建议,一是盆地农区要加强田间管理,防范强对流天气对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带来的危害。二是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强降雨可能引发的滑坡、垮塌、山洪等气象次生灾害带来的危害。三是抓住有利时机做好蓄水工作,为后期农业生产用水、能源保供提供保障。注意疏通沟渠,积极做好排湿降渍工作,为旱地作物创造较好的生长环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6
四川是全国农业援外历史最长、派出专家最多、取得成效最大的省份之一  1967年以来,四川先后派遣农业专家及技术人员800多人次赴非洲多国开展种植、畜牧、水产、农机等援助  当下,四川仍有4个专家组的16名专家留在非洲、坚守岗位,用知识和技术,继续体现农业援外的“四川担当”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洪瑜)北京时间4月8日晚,来自四川内江的中国援布隆迪第三期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杨华德获评“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  援外近9年,耕耘在非洲原野上,杨华德带去先进技术和优质品种,让布隆迪水稻单产提升近3倍,他用亲身实践缓解当地饥荒,也因此感动全中国。但他的经历绝非个例。  早在1967年,四川就积极参与对外农业援助。50余载风雨兼程,蜀乡大地800余人次农业技术专家背井离乡,在万里之外的他国播下希望的种子,传递先进农业技术。记者近日走访了几位四川农业援外人员,通过他们的讲述,感受农业援外的“四川担当”。杨华德与布隆迪当地人分享水稻收获的喜悦。 受访者供图“忘不了那听可乐的味道”  4月8日晚,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节目正在播出,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舒子成的手机嗡嗡作响,他的两个援外微信群炸开了锅。“可喜可贺!”“ 向杨老师学习”……一条条信息不断刷新,皆是来自全省各地援外农业专家。  舒子成本人有着两年援外经历,在得知杨华德获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后,他也是“深有触动,备受鼓舞”。时间回溯到8年前,彼时作为“85后”农业机械科研人员,舒子成参加了“南南合作”乌干达二期项目。  “和其他多年援外的老专家相比,我当时只能算个青瓜蛋子。”为做好相关工作,赴乌前,舒子成准备了大量农机资料,带上自己苦学多年的农机知识,准备一展身手。可到了非洲,他傻眼了——在这里,正经农业机械只出现在极个别的示范农场里,一般农户别说农机了,农具都凑不齐,当地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让他感觉犹如“刀耕火种一般”。  因为不知农机为何,对于当地农民而言,农机知识完全“不着边际”,大家更欢迎和接受园艺技术,这多少让舒子成心里有些“酸酸的”,但他很快调整好了心态。  在国内没有接触园艺知识,他就硬着头皮上,向认识的园艺专家请教、查阅资料,自己动手制作牛粪基质营养袋,将从国内带去的5个葡萄品种52株葡萄苗进行扦插。  从零学习,切实帮助当地农民成功嫁接苹果等经济作物后,舒子成发自内心感受到,要想当个合格的援外专家,不能仅仅聚焦个人专业,更要增加其他领域知识储备,当个多面手。  后来,中乌农业产业园将水稻生产定位于机械化耕作、机械化育插秧、机械化收获的全程机械化生产,舒子成终于有了机会一展所长。彼时,对于乌干达的普通水稻种植户而言,自动育秧播种流水线等先进设备简直闻所未闻。为了尽快培养出接受农机,并能熟练操作的当地农机手,舒子成先自己逐台机具学习掌握,再为大家操作演示。  日复一日同吃同住同劳动,当地老百姓越来越觉得中国专家是“好哥们儿”。舒子成回忆,有一次,夏日炎炎在田间忙了一整天后,他收到了一同劳作的当地农户递来的一听可乐,彼时当地人平均一天只能挣10元人民币,一听可乐相当于花去了对方半天的工资,这其中释放的友好和善意,让他深感美好,“那甜蜜的味道至今难忘”。“无论如何,先自己干起来!”  4月9日,乌干达布达卡区,364亩狐尾小米田长势良好,在阳光下更显青翠幽幽。没有人比魏润武更加懂得,眼前这片丰收在望的小米田,得来多么不易。  时间回到2012年,“南南合作”乌干达一期项目启动,这位来自简阳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的高级农艺师被分派到乌干达莫科诺地区,从事小米高产试验示范。  到了乌干达,魏润武才发现当地不仅农业基础差、技术落后,还存在理念的摩擦。“小米需要播种了,项目合作人却对我们的技术存在疑虑,他们说要种小米可以,请人和准备物资都得另外给钱。”魏润武带着小米良种和种植技术远道而来,听了这话心里难免失望。  但农时不等人,他与同事一合计,“无论如何,先自己干起来”。于是乎,两人撸起裤腿下了田,用了整整一周,耕出了两亩地。接下来是施肥,可当地农民之前不用农家肥,“因为他们觉得农家肥很脏,种出来的东西没有人吃。”于是,魏润武和同事在田里施肥时也找不到帮手,当地老百姓会因为好奇跑过来围观,却又因受不了臭味儿躲得远远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两亩地的小米被顺利种下,并长出了健壮的幼苗。项目合作人跑来一看,中国专家不怕累不怕脏,居然还真靠自己把小米种起来了,于是转变态度积极配合,当地农民也深受触动,主动承担了后面的除草工作。  两个月细心种植,一个月悉心管理。90多天后,金灿灿、沉甸甸的小米迎风起舞。一测产,魏润武等人种出的谷子最高达到了428公斤/亩,比当地产量提高近三倍。这样的“成绩单”一出,当地农民彻底服气了。  “语言不通、理念不同、习惯相异,我们只能做给他们看。”魏润武说,“样板”做起来后,后续工作便顺利了许多,到“南南合作”乌干达二期项目时,魏润武及同事在当地进行小米、水稻、玉米高产试验示范,示范推广面积已达2200余亩,培训当地农民和技术员3000余人次。  而今,魏润武已是“南南合作”乌干达三期项目参与者,他在授人以渔的同时,也收获了信任和友谊。如今,他外出搞农业培训,当地老百姓会免费提供车辆、自愿担当向导。援外多年,魏润武的志向也更加坚定:“我希望我们的高产试验示范可以由点到面,让乌干达的老百姓不再挨饿。”“斐然成绩的背后,是他们的无私奉献”  “高兴啊!这是国家对四川农业援外工作的极大肯定。”4月9日,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陈红群与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作为四川省农业对外合作交流中心的一员,陈红群的日常工作之一,是开展四川农业援外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这项工作自1990年以来,她已经干了30余年。  “上世纪60年代后期迄今,四川参与农业援外已有50余年。”陈红群说,1967年,四川首次选派人员参加援索马里烟叶和水稻试验站项目,在当地中南部城镇乔哈尔建起了烟草、水稻试验站,并派驻专家指导水稻、烟草种植。自此发端,数十年来全省先后派遣农业专家及技术人员800多人次赴非洲多国开展种植、畜牧、水产、农机等援助,所派人次占全国派出总量近10%,是全国农业援外历史最长、派出专家最多、取得成效最大的省份之一。  “成绩斐然,离不开援外专家们的无私奉献。”陈红群告诉记者,包括杨华德在内,很多援外专家在国内都有着不错的收入、受人尊敬的工作和稳定幸福的家庭,他们大都带着“出去做点更多的事”的想法,用最真挚的情怀远赴异国他乡。在那里,他们不仅要进行农技援助,还要为了适应当地环境,培养出多种生活技能,成为“六边形”战士。  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让我国的农业对外合作结出累累硕果。在乌干达,经过示范种植,专家组种出的狐尾小米产量对比当地五指小米产量,高出近3倍;在尼日利亚,专家组带去的中国精细水稻栽培技术,让当地长年种植的优良常规稻增产310%,被当地人称为“神稻”;在布隆迪,专家组成功筛选出“川香优506”,成为在东非审定的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  而今,四川仍有4个专家组的16名专家留在非洲、坚守岗位。他们用知识和技术,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搭建中非人民友谊的桥梁,继续体现农业援外的“四川担当”。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16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4月15日中午,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一心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培训室内,年轻的农机手们正围着一台新型插秧机,交流操作技巧。合作社负责人王元威介绍:“这是今年引进的一台自走式插秧机,可以实现无人驾驶,现在抓紧时间让机手熟悉新机器,为马上到来的插秧工作做准备。”  进入春耕以来,作为四川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永丰村处处可见农忙景象。眼下,永丰村的育秧田里,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团队播下的70个水稻新品种,秧苗正茁壮成长。不远处的一百多亩田块,是新品种的大田生长的苗床,年初刚完成升级改造,等待新品种的秧苗“入住”。4月初,马钧(左二)在永丰村查看新品种秧苗长势。抢时间、提效率新设备拼出增产加速度  在永丰村水稻中试基地,育秧工作有序进行。育秧田上,一套全新的秧盘传送带正投入使用。一盘盘经暗化催芽的秧盘被传送带运到田间,工人们则娴熟地把它们整齐码好、下田。  “目前已经生产了14万盘育秧盘,预计可播种水稻7000多亩。预计育秧工作还要持续一周左右,插秧工作正在同步准备中。”王元威说,全自动水稻育秧流水线投入使用后,效率更高了,“现在一个人可以当三个人来用。”  从水稻种子落地开始,围绕水稻田间管理的农事操作就分秒必争。王元威表示,新设备的引入,除了能省人工、节省成本外,还能在紧凑的农时中“抢”出时间,保证在最佳的播种时间完成水稻播种,进而为水稻后续生长奠定更好的生长条件。  根据今年的生产需要,永丰村引进一台自走式插秧机。“与传统插秧机相比,这台自走式插秧机多了一个辅助系统,科技含量更高。”王元威介绍,传统插秧机需要两个人操作,一人负责驾驶、一人负责放秧盘,新型插秧机可以实现无人驾驶,只需要一人操控。  育秧田中,70个水稻新品种的秧苗正在阳光下微微摆动。一周前,随着气温回升,原本覆盖在育秧床上的无纺布已被揭开。“目前秧苗长势很好,再过两天,第一批秧苗就可以移栽了。”王元威说。改田块、筛品种新基地新品种拼高产  今年,马均团队筛选了70个新品种参加水稻中试。“原计划是选80多个品种,在进一步优中选优后,又淘汰了10多个未通过审定的品种,最终定下来70个苗头品种。”马均介绍。  与往年相比,新品种数量有所下降,但质量却在提升。那么,今年的70个新品种具备哪些特点?“在筛选时,高产、优质、宜机化是最重要的三个指标,其中产量考核放在第一位。”马均表示,今年的水稻中试,要为四川的单产提升行动选出更高产的优质品种。如何让秧苗更好地生长?据悉,今年永丰村针对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要求,对100多亩试验田进行了改造提升。东坡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高标准农田基础上,我们重点在田块的大小和地力提升上做了改造,进一步平整土地,提升地力,将田块由大改小,每个品种占地1亩多。”  “改造后,尽可能让每一块田的条件一致,这样能更好地观察不同品种的生长差异,得到更为科学的实验数据。”马均说。  为什么要中试?有数据显示,科技成果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而未经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只有30%。可以说中试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环节,对于降低科技研发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稻中试,是新品种走向大规模生产推广前,最后一次权威认证。在水稻中试中脱颖而出的新品种,将有机会进入更广阔的沃野,成为“天府粮仓”新单产的硬核担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6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孙谦 李彦)2024年4月15日,达州市达川区农牧行业工会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区农业农村局召开,69名农牧行业工会会员代表参加会议。       图为:会议现场会议介绍了筹备成立达州市达川区农牧行业工会联合会相关情况;表决通过了大会《选举办法》(草案)、监票员及计票员建议名单;选举产生了达州市达川区农牧行业工会联合会第一届工会委员会委员和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并分别召开了第一届工会委员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会委员会主席及副主席、经审委主任和副主任;同时,由第一届工会委员会提名,组成了区农牧行业工会联合会第一届女职工委员会,并选举了女工委主任、副主任。大会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      图为:会议现场会上,达州市达川区总工会经审委主任刘昌永对达州市达川区农牧行业工会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筹备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大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他希望,新选举产生的第一届农牧行业工会联合会班子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实现好维护好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腔热情地为职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让工会真正成为职工的温馨之家。     图为:区总工会经审委主任刘昌永讲话新当选的第一届工会委员会主席庞厚军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他表示,全区农牧行业肩负着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等新的艰巨任务,新一届农牧行业工会联合会班子将不辱使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区总工会及局党组的领导下,紧扣区委、区政府“双争双创”大比拼活动部署,团结带领农牧行业干部职工与时俱进、克难攻坚、苦干实干,为建设“老家达县·宜美达川”贡献农牧工会力量。图为:新当选的第一届工会委员会主席庞厚军讲话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黎中华,区委农办专职副主任代炳红等出席了会议。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6
四川三农新闻网广安讯(通讯员 邱海鹰)谷雨将至,积极投入“天府粮仓”建设、守护粮食安全的四川省广安市的农民,经过蓄水保水,不仅让春耕的农田水源充足,便于及时栽插秧苗,而且星罗棋布、线条优美、水平如镜的“囤水田”,犹如一幅幅天然的水彩画,把四月的乡村点缀得格外美丽祥和。当地农民奔忙田间,开始栽插秧苗,力争粮食取得好收成。4月14日,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观塘镇莲花村星罗棋布、线条优美、水平如镜的“囤水田”和鳞次栉比的民居,在朝阳和淡淡的晨雾映衬下犹如一幅天然的水彩画(无人机照片)。4月13日,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临溪镇龙摊子村星罗棋布、线条优美、水平如镜的“囤水田”,在蓝天白云映衬下犹如一幅天然的水彩画(无人机照片)。2024年4月13日,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临溪镇龙摊子村的农民,在星罗棋布、线条优美、水平如镜的“囤水田”栽插秧苗(无人机照片)。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5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何齐斌)三台县是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2024年全县油菜制种面积约2.6万亩。为提高杂交油菜种子生产质量,确保种业安全,近期,三台县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辖区内17家油菜制种企业的制种基地进行了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基地隔离条件、父母本除杂情况等是否符合要求。经检查,制种企业都能规范操作,田间隔离、除杂工作落实到位,杂株率均未超过0.2%。在检查过程中对发现的个别制种区内存在少量十字花科蔬菜与制种油菜花期相遇问题,技术人员要求企业当场整改,为保障全县制种油菜生产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5
  (记者 李锐)3月中旬,春风拂过大渡河畔,素有“中国雪梨之乡”的四川省金川县上百万株梨花怒放,万亩梨海,百里白蕊。记者从庆宁乡的梨花大道行驶在庆松路上,沿着色尔木山盘旋到达了海拔2800米的松坪观景台,只见整个大金川河谷似茫茫雪海、银装素裹,各地游客及众多摄影爱好者在这里观赏、拍摄雪域高原的梨花奇景,领略“万顷梨园香雪海”的壮美风光。  “1985年,从庆宁村上山到松坪村是一条路面很窄的土路,2012年将土路改造成水泥路。到了2022年,庆松路被列为‘四好农村路’示范点,7.8公里的庆松路由水泥路提升为沥青路,并且将路面拓宽,增设了错车道,缩短了村落之间的距离感。”庆宁乡乡长刘筱说。  近年来,金川县坚持以“打通断头路、发展旅游路、支持产业路、建设扶贫路、提升乡村路、形成网络路”为总体要求,坚持“建设与养护并重、修路与兴业并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行”的建设理念,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构建“一横一纵、两环相扣”交通网络体系。  金川县交通运输局局长马麟告诉记者,金川县本着“一路一特色、一路一文化、一路一景观、一路一产业”的发展思路,坚持“农村道路+”模式,不断提升拓面道路运营效益,让更多农牧民直接受益。358公里的旅游路、产业路全面延伸到果园、牧区和田间地头,串联8万亩特色产业基地,有效带动特色种养业、资源开发、农村电商等产业发展。同时,依托现有农村公路网络,打造“梨花大道”“梨园环线”等乡村文旅路,将农村公路景观打造与“三乡一镇连两河”乡村振兴示范试点绿化美化工程同步实施,让公路融入乡村环境。“梨花节”“雪梨采摘节”等系列活动,也让乡村旅游知名度不断提升。  路好了,人来了,庆宁乡庆宁村夏泽兵的农家乐也红火起来了。穿过一片高大的雪梨林,记者看见夏泽兵正忙着打扫卫生准备迎接游客的到来。“过去路面破损严重,车进不来,好景也难赏。”夏泽兵告诉记者,这几年道路不仅变得平顺宽敞,也串起了沿线景点,来这里观光旅游的人翻了好几倍。  刘筱介绍,庆松路的提升改造,为庆宁乡的发展带来了三个好处:闲置的松坪村活动室改造成农家乐,盘活了村集体资产;在松坪观景台的荒山投资400多万元打造民宿群,增加集体收入;游客增多,带动了沿线农产品的销售,增加了农民收入。  截至目前,金川县公路网总里程达1493.643公里,行政村通村公路硬化率100%,行政村通农村客运率100%。这张铺陈在金川大地的公路网,将一个个乡村紧密串联,成为助力产业发展的风景路、致富路、幸福路。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4-15
  (记者 唐旭)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通报表扬2023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的通知》,对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等99个措施有力、成效突出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含县级乡镇、街道、团场)予以通报表扬。  《通知》指出,5年多来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扎实组织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村庄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村容村貌持续改善,村庄清洁行动成为组织农民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也是花小钱办好事的关键载体。  《通知》强调,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协调会同有关部门,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聚焦“清洁乡村、净美家园”主题,拓展深化行动内容,广泛动员农民群众,着眼常态化长效化,扎实有序推进2024年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带动农村人居环境面上提升。  《通知》要求,深入推进村庄清洁行动着力围绕四个突出。一是突出节俭节约便捷管用。因地制宜确定差异化目标任务,不搞“一刀切”,从清洁农户庭院内外环境入手,在面上清洁基础上拓展提升,逐步实现美丽宜居。二是突出激发农民内生动力。注重发挥榜样示范、典型引路和共青团、妇联、少先队等帮带促动作用,开展清洁村庄健康生活科普宣传,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三是突出健全常态长效机制。完善日常清洁规范,探索发展环境卫生等农村生活性服务业。健全“门前三包”等制度,持续巩固村庄清洁成果。四是突出生产生活生态联动。将村庄清洁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等有机结合,打通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转化通道,实现环境清洁与乡风文明互促共进。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4-15
(熊俊宇 记者 李全民)“路打通了,终于通车了,再也不用肩挑背扛走路进城了,从此告别了‘泥腿子’,也不用操心安全问题,家里种啥养啥很快就能拉出去,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好项目,让我们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旺苍县张华镇2023年省级财政以工代赈任务项目建成通车时,村民们交口称赞。近年来,旺苍县把以工代赈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之一,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强了乡村振兴的整体信心和内生动力。旺苍县地处川东北地区,是川陕革命老区、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张华镇位于旺苍县南部山区,近年来,张华镇连续遭受暴雨洪灾袭击,通往外界的交通线多处路基冲毁、下陷、裂缝,路面断裂,涵洞及挡护工程被毁,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为彻底消除当地群众出行安全隐患和经济发展难题,张华镇积极发挥以工代赈“赈”的作用,加快补齐交通设施短板,张华镇2023年省级财政以工代赈任务项目规划在岐山村实施,项目建设区域覆盖岐山村13个社和岐山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项目计划改(扩)建村社道路4.94公里,其中:扩建村社道路4.15公里,改建村社道路0.79公里,率先打通了岐山村至枣林村这一重要连接道路,铺就了一条通往小康的致富路。以工代赈是政府投资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工程,由项目所在地农村劳动力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据了解,该项目按照“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模式,采取村民自建的方式予以实施。项目区115名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务工群众共发放劳务报酬80.812万元。不仅解决了当地部分老百姓就地务工的问题,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同时还解决了百姓出行困难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张华镇乡村振兴新面貌。为实施好以工代赈项目,旺苍县高度重视,前期组织相关单位认真学习了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的程序和规范,组织全县乡镇长对以工代赈的要求和规范进行了培训,县发展改革局梳理政策要义,珍惜每一个争取项目、按照“一个项目、一名县级领导、一个主抓班子、一名专职人员、一套考核办法”模式,层层压实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和属地责任,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全力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实际困难,确保项目按期高质量完工。下一步,旺苍县还将继续发挥以工代赈促进作用,凝聚乡村振兴合力,不断铺就乡村振兴的“致富路”。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5
(周瑜原 朱思雨 摄影报道)4月12日,翠屏区李端镇第七届桑葚采摘嘉年华暨招商引资推介会活动在太公文化广场举行。活动以“‘桑’甜李端·‘葚’是美好”为主题,近千人在现场参加活动,共同品尝桑果甜美、体验自然趣味。活动现场活动在精彩的舞狮表演中拉开帷幕,随后,舞蹈《欢声笑语话农桑》、歌舞《我们都是追梦人》等节目接连登台,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活动中,李端镇作了招商引资推介,并与翠屏区供销合作社、四川紫贡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签约仪式。值得一提的是,现场还设有特色产品展销区和桑葚采摘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打卡”,大家逛桑园、品桑果、拍美照,尽情享受春日美好。市民王先生介绍,他是长宁县的人,每年李端镇举行桑葚采摘活动的时候,他都会前来采摘。今天,他约上10多个骑友,专门骑摩托车来采摘,采摘回去的桑葚还准备拿一部分来泡酒饮用。李端镇的桑葚品质非常的好,周末他准备将孩子带来开展亲子采摘,让孩子体验生活。李端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张俊介绍,近年来,李端镇以太公田园综合体为依托,以“太公文化”赋能为突破,以果酒精深加工带动桑葚种植,延伸桑果产业链,促进生态观光旅游。突出发展“以果为媒、以节会友、以节招商”的特色旅游经济,实现“二产带三产促一产”融合发展,推动“村企民”共富共同体建设,李端镇“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特色餐饮”的乡村农业旅游也日趋成熟,全镇初步形成一二三产融合格局和两片、三线、四园、六产业的特色产业格局。翠屏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翠屏区全力推动特色农业与乡村振兴、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依托独特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百村示范、千村达标”工程,因地制宜发展“一域一业、一村一品”,乡村近郊旅游初具规模,宜长兴农旅融合示范片与北域新G247乡村振兴示范片形成南北呼应,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两线五片多点”发展新格局正逐步展现。近年来,李端镇立足翠屏区“天府粮仓〞“一核两带七园区〞总体布局,高标准规划建设翠屏区“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赋能、品牌创建、文旅融合等重点工作任务,“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李端镇获评全市乡村振兴示范镇、板栗村获评全市“百千工程〞示范村。本届采摘节活动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各企业的大力支持,太公田园才能呈现出独具韵味的“田园情怀”。希望大家能尽情享受春末初夏的休闲时光,品尝新鲜桑果的甜美,体验回归自然的乐趣。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5
(刘晓东 胡莎莎 记者 刘佳慧 文/图)眼下,虽还未到小龙虾集中上市的时节,但在绵阳市梓潼县卧龙镇拦河村,小龙虾迎来了第一波丰收,“赶早”抢占市场。4月11日,在该村小龙虾养殖户阎成果的虾塘里,工人们穿着下水裤,正忙着收获今年第一批小龙虾。在工人们熟练的操作下,虾网一步步被收拢,一只只生龙活虎、体型硕大的小龙虾顺势落入盆内,引来田埂上围观的村民跑来拍照。“相比往年,今年这批小龙虾提前了十多天。”阎成果介绍,大学毕业后,他就回乡创业开始小龙虾养殖,在卧龙镇养殖有20多亩,其他乡镇养殖有80多亩。据了解,小龙虾在早春时节成熟,虾肉紧实、口感鲜美。“小龙虾是上市越早卖得越贵,今年的行情也比去年更好。”阎成果说,他的小龙虾销路不愁,县城有专门的收购网点,销往绵阳及周边城市。“批发的价钱还是满意的,现在小龙虾的大虾是32元,中虾也能达到25元。”“全年产量预计能达三四万斤,收入也有三四十万元。”阎成果对小龙虾产生的效益很是满意,越做越有信心。不仅如此,随着小龙虾盛产期即将来临,他还提供季节性岗位,带动周边村民务工增收。据悉,近年来,梓潼县大力发展池塘养虾,稻田养虾产业,不断探索小龙虾产业链的延伸,除了传统的捕捞和垂钓,农家乐、民宿等产业也逐步兴起,围绕着吃、住、行、游等环节,以小龙虾为核心积极打造特色品牌IP,着力壮大农旅产业,以产业高质量发展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5
(邓钰卓 陈舒笛 记者 刘佳慧 文/图)一山千行绿,阡陌茶飘香。随着气温回暖,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9.2万余亩茶叶已陆续开采,茶园充满了浓烈的茶香,茶农们正抢抓有利时节采摘春茶,在茶园里忙得不亦乐乎,勾勒出一幅“春日采茶忙”的生动画卷。在陈家坝镇金鼓村茶叶基地,一行行茶树似波浪绵延起伏,生机勃勃,嫩绿新芽长满枝头,青翠欲滴。茶农们挎着茶篓在茶园里穿梭,手法娴熟地采摘春茶,嫩绿的茶芽从指间不停地“流”入腰间的茶篓里,“茶叶经济”让村民们充满致富希望。当地的村民吴会容,有近十年采茶的经验。“摘这个茶是有讲究的,摘的时候要‘一芽一叶’,老叶子不能在里面,还有就是不能掐,掐了它的杆就会变颜色,所以只能往上提。”吴会容讲道。据介绍,陈家坝镇金鼓村毛坪茶叶基地建设于2014年,属于北川茶产业的优势区域,相对集中连片,平均海拔在1200米以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每年春茶采摘时期,吸纳许多周边的村民就近务工。像吴会容这样的茶农有很多,他们每天早上在园区里采茶,到了中午太阳大了就回家起锅做饭,村民们都觉得这样的日子很不错。“这个茶园是村上办的,到了采茶的时候就可以到这里来采摘,一天还是可以挣到八九十元,离家也很近,也方便照顾家里,我觉得很好。” 吴会容说。据了解,为了确保茶叶的新鲜度和品质,采摘下来的茶叶会马上进行加工处理。在配套建起的茶叶加工厂中,师傅们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精心制作出香气扑鼻、口感醇厚的优质绿茶。“刚刚看到的这个过程是禹露龙爪的加工过程,鲜叶采摘回来后经过摊凉、杀青、捋条、(热风)风干,我们进行一个筛选整理,然后包装上市。”正在加工茶叶的北川禹露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绪恩说道。茶产业是北川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围绕茶产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五个一”的发展思路,制定一个全产业链发展规划,出台一套导向明确可操作性强的支持政策,建立一套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质量标准体系,培育一批叫得响市场认可度高的茶叶品牌,坚持一种高质量发展理念,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结合现代化制茶工艺,逐步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已发展茶叶9万多余亩。2023年,全县茶叶综合产值达6.05亿元,鲜叶产量7500余吨,鲜叶销售价格上升15%左右,带动群众增收8600余万元,今年预估综合产值7.5亿元,小茶叶成了北川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小金叶”。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5
4月11日,在自贡市沿滩区沿滩镇田铺村5组的农田里,前期播种的向日葵已陆续钻出地面。田垄间,几位村民正忙着破膜浇水。沿滩镇通过统一种植,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减少成本的同时还能提高育苗成活率。周围的村民也可以在这里做一些日常管护,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据悉,本次共培育了5亩的向日葵苗,将在一周之后移栽到复合绿道周围,预计将形成400亩左右向日葵观赏带,并在6月左右成熟。届时,蓝天白云下,绿油油的硕大葵花叶与金灿灿的葵花朵相映成趣,微风拂过,淡花飘香,游客可以在花海中漫步、驻足、观赏、拍照,在美丽的自然中惬意徜徉。今年以来,沿滩镇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四季花田·四季果园”模式,以花为媒、以节促旅,推动“花经济”开花结果,持续激活文旅经济,千方百计地满足群众文旅需求。下一步,沿滩镇将以“农业+旅游”为抓手,立足釜溪河复合绿道生态优势,着力打造有产业支撑、有旅游品位、有乡土风味、有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旅游胜地。(供稿:沿滩区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5
松树上结松子不稀奇,松树上长铁皮石斛,相信不少人没有听说过。在位于富顺县琵琶镇青山岭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里,一棵棵翠绿铁皮石斛正从松树的树干上长出,这就是青山岭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利用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的铁皮石斛种植技术。利用青山岭天然森林资源,活树附生原生态栽培技术,在松树上种植铁皮石斛,这些被捆绑在松树上的铁皮石斛幼苗长出根系后,就在树身上“扎根”,通过吸收树皮上的营养来保证生长,种出的铁皮石斛品质特别好。基地负责人四川联华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古良云介绍,基地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石斛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基地引进中科金斛1号产业化示范,采取贴树栽培法,利用青山岭林地仿野生种植石斛,不占农田不毁林地,既节约种植空间,又能提高种植面积,同时依附在树上的铁皮石斛主要依靠自身根系吸收树木和空气中的营养,顺应其生物习性,减少人工干预,更接近野生品质,具有胶质多、渣少、多糖含量高等特点,取得较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近年来,石斛产业为当地的经济注入了强心剂,也让群众走上了致富路。四川联华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古良云表示,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下乡,公司和四川农业大学罗敖学教授科研团队合作,利用青山岭丰富的林业资源引进课题组,在青山岭推广林下种植石斛及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500余亩,今年每亩可采收中药材500公斤,亩产值可达2万余元,同时还解决了周边农户80余人就业问题,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林下种植中药材1000余亩。目前,通过仿野生技术每年可产药材80吨,种苗2000万株。种苗主要销往云、贵、皖、浙等地,药材则销往成都、上海、广东,下一步准备向深加工发展,增加铁皮石斛的附加值,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供稿:富顺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5
4月12日,“相约福善·共品春茶”——富顺县福善镇茶叶采摘活动在该镇周安村四合香茶叶基地茶叶初加工厂举行,现场采茶、炒茶、品茶,“茶”香四溢,“茶文化”的气息扑鼻而来。在活动现场,采来的茶叶可以现场进行炒制,喝上一杯自己采摘的绿茶,可以说是一种不一样的体验。用手快速翻炒,揉搓、抖散……炒茶对于63岁的覃仁义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而经验丰富的他还是福善镇当地第一批种植茶叶的农民,在上世纪90年代,覃仁义便主动联系从雅安购买了茶树苗,种了四五亩。“当时选择种茶,主要由于是岩区,种粮食的话只够吃,收入很低。”覃仁义回忆,当时自己的土地不种粮食,改种茶树了,还受到一些村民的质疑。“种茶挣得到啥子钱哦,当时都在怀疑我,土地不种红苕、花生、菜籽,还种啥子。”在周围的质疑声中,覃仁义坚持下来,而自己种茶的收入则是最好的回应,从最初春茶最高40元一斤到今年最高110元一斤,种茶的收入越来越高,种茶的面积也越变越大。如今覃仁义的种茶面积扩大到了8亩多,年收益四五万元。“今年家里我们两个人采摘春茶鲜叶收入人均五六百一天,收入是完全够用的。”覃仁义说道。如今,一眼望去漫山遍野皆是绿色的茶叶,在阳光下、在雨露中恣意生长,为这个地处富顺县西南的乡镇带来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希望。当天上午,在周安村村民刘祖明的茶园里,迎来了本次活动重要的采摘环节,一排排整齐的茶树,冒出嫩绿的新芽,指尖忙碌的采茶人与盎然绿意共同构成生机勃勃的乡村春景。不少参加活动的游客在听完讲解和演示采茶手法后,走进茶树丛中跃跃欲试。“我之前在广东打工,是2017年回来的,由于自己年纪也大了,回来也可以照顾家人,当时自己了解到种茶收益也可以,镇政府还免费送茶树苗,所以就抱着试试的心态种了3亩。”刘祖明说道,今年自己的春茶鲜叶就卖了一万多元,一年下来自己10多亩茶园管理得好,能有四万多的收入,而且现在党委政府又给了这么多扶持,让自己更有信心把茶种好、管好。福善镇山水条件得天独厚,是优质茶叶适产区。随着种茶带来的好收益,在福善镇茶叶种植面积越来越广,规模也越来越大,岩区变“茶园”,越来越多的农户也纷纷当上了“茶农”的同时。在化解茶产业发展瓶颈,实现产业转型上,近年来,福善镇积极探索茶产业精品化、品牌化、规模化“三化”同步发展模式,择优选育福选9号、名选131茶叶新品种,成立富顺县四合香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注册“青岩春雾”茶叶商标,成功创建县级茶产业园区。截至目前,茶叶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亩均产值6000元。此外,福善镇还素有“绿色氧吧”“生态福地”之美誉, 茶叶不仅有经济效益,也有生态效益。在此次采摘活动上,分别就康养文旅建设项目和茶叶产业投资签订了框架协议,以“茶”破题,推动茶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福善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县级茶叶园区为依托,聚力“山水福善、生态茶乡”建设,盘活农村土地资源,采取“引进来+深度培育”体验模式,呼天然氧吧、品“青岩春雾”、体农耕文化,力争在2025年实现采茶区、加工区、体验区深度融合发展,有望实现年收入5000万元。(供稿:富顺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5
行走在贡井的田间乡野,一辆辆拖拉机、旋耕机、施肥机、播种机……来回穿梭作业,各式各样颜值高、气质足、功能全的农具活跃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让春耕生产越来越有“科技范儿”。农机“奋蹄”扬起耕种新希望4月9日,一走进桥头镇团结村村委会,便能看见醒目的“团结村农机专业合作社”牌匾。团结村党支部书记余庚友正和农机手徐德兵对一台小型旋耕机进行维修,经过一年的使用,旋耕机刀片有些磨损。“大一点的田地用大型旋耕机,小的土地则比较适合这种小型机器。”余庚友说。在“团结村农机专业合作社”内,大中型旋耕机5台、收割机1台、植保无人机1台、播种机1台、秸秆还田机1台……各类农机共20余台,总价值100多万元。对于这些农机,余庚友如数家珍。在距离团结村村委会不远的川中川南大豆玉米复合种植产业集群“豆玉种业发展工程”试验示范基地内,农机手杨波正驾驶着一台大型旋耕机在开展作业,只见旋耕机铆足了劲在地里来回松土,一台大型复合播种机紧跟其后,按照预设的行间距和播种深度,匀速地开展玉米机播。“1小时作业3亩没有一点问题,要是地形再平坦宽阔点,每小时可以耕种5亩。”余庚友介绍,村内的600亩宜机化农田,将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不仅能大大提高种地效率,还能让种地省时又省力。余庚友介绍,团结村现有人口1824人,但是60%的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导致三分之一的耕地因无人耕种而撂荒。2021年,团结村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刀阔斧的整治了340亩撂荒地,不到一年时间,为集体经济增收近20万元。现在的团结村早已成为依靠农业机械化等措施蹚出整治撂荒地新路径的成功“标杆”。农机强农奏响振兴小康曲到土豆丰收季节,如果前往贡井区五宝镇万亩马铃薯示范粮油园区,一定能听到不停地马达轰鸣声,一派田间好“丰”景映入眼帘。在这里,一台雷沃中型拖拉机驶过之后,一颗颗偌大的马铃薯便散布在地表,村民们跟在后面忙着采挖、分拣,包装后便以最快的速度销售到全省各地。“一台马铃薯收获机一天作业下来,可收获马铃薯30亩,节约30多个人工。”五宝安捷农机合作社社长彭长明介绍,规模种植的马铃薯收获期较短,仅仅依靠人力劳动不行。“机械化收获不仅缩短了收获期,更有效促进了马铃薯产业发展,为下一步发展机播,实现播种、收获双机械化提供了坚实保障。”五宝土豆是贡井区农业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全区土豆种植总面积达3万亩,总产量达0.95万吨。为实现了补短板、提质量、降成本、增效能,贡井区以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契机,引进土豆生产机械设备42台,实现了土豆种植关键环节生产机械化、智能化,让传统生产实现了规模和品质双提升。今年以来,贡井区以提升农业机械总动力、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为目标,持续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目前,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3.19万KW,全区配套大中型拖拉机5台,拖拉机配套农具79台,耕整地机械3600余台,谷物联合收割机56台,马铃薯收获机12台,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5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46.15%。“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农机服务的功能,继续加大农业机械设备的投入,加强技术人员培训,不断壮大发展全区农机服务队伍,探索出一条集春耕生产,庄稼收割,粮食运输等多元化服务为一身的新型农业合作化发展之路。”贡井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农机一小步,农业一大步。从传统的“镐锄镰犁”到如今的“金戈铁马”,借着现代农业建设的春风,贡井沃野里跳跃着科技、发展、振兴的音符,集聚起现代化的新动能,产业发展更旺了,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了。(供稿:贡井区融媒体中心 程洁)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5
“你好,我是资阳市民余鹏,目前在丹棱县务工,今天想来看看租房信息。”“好的,目前我们这里有150条房屋租赁信息,您慢慢挑选!”4月11日,丹棱县齐乐镇新桥社区农民工综合服务站,来自资阳市的务工人员余鹏在站点工作人员帮助下,短短半小时就在务工地附近选到了自己心仪的房屋,解决了自己的后顾之忧。在新桥社区农民工综合服务站,余鹏找到心仪的住房“要不是社区服务站的帮助,我孩子入学的大难题还不知道该怎么解决。”2023年初,眼看着入学季来临,因为孩子的学籍在上海市无法跟随自己就地入学,从广汉市到丹棱经开区务工的田川急得焦头烂额。新桥社区农民工综合服务站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立即联系齐乐镇、丹棱县教体局和学校相关负责人,通过多方多次协调,田川的孩子顺利在丹棱县齐乐镇小学校入学。回想起这件事,田川感慨地告诉笔者,孩子入学难题一解决,心里的石头落了地,终于可以安心上班。新桥社区是丹棱经开区所在地,是产业工人聚居区,居住在该社区的各地农民工达1100余人,如何为他们服好务,是当地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群众在农民工综合服务站咨询就业政策2023年1月,丹棱县首批农民工综合服务站挂牌成立,新桥社区就是其中之一。成立一年多来,新桥社区农民工综合服务站累计服务农民工3000余人次,发布就业信息、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生活服务、矛盾纠纷调解等数千余次。随着丹棱县文旅事业蓬勃发展,作为该县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块金字招牌——幸福古村也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批以工代赈和参照以工代赈方式运作的项目落户村上,幸福村农民工综合服务站应运而生,承担起了发布用工信息、组织用工人员、培训劳务技能等职能。“今年,通过村上的农民工综合服务站介绍,我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前不久,丹棱县顺龙乡五保户李光连领到了今年第三笔劳务收入,数着刚从银行取出的崭新钞票,李光连很是开心。在幸福古村,群众实现家门口务工随着该村十余个项目的顺利实施,村容村貌显著改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仅2024年以来,幸福村农民工综合服务站就发布用工信息15次、组织群众就地就业上千人次、人均增收一万元以上。在农民工综合服务站,政务服务、生活服务、金融服务和邮政服务是每一个站点的基本职能职责。除此之外,各村(社区)还结合实际,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服务功能,形成“4+X”的功能定位。共享菜园就是新桥社区农民工综合服务站探索出的第“X”种服务品牌。在新桥社区,一大片共享菜地被整齐地划分为43小块,莴笋、莲花白、辣椒、番茄等时令蔬菜长势喜人。4月11日一大早,来自丹棱县张场镇的务工人员张茜来到自己承租的20平米“自留地”开始劳作,这里不但是自家的蔬菜供给处,也是自己亲子娱乐和放松身心的好去处。新桥社区里的共享菜园“这片共享菜园为我们提供了不小的生活便利,一年仅需花费一百多元钱,就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菜园子’,吃上自己种的新鲜蔬菜。”张茜说道。近年来,丹棱县加快开展“一村(社区)一站”建设,通过整合村级农民工政务服务内容和村(社区)邮政、电信、金融服务点等现有资源,建立起功能强大的综合服务站点,农民工在此不仅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还可以了解学习各类政策信息。截至今年3月底,该县50个村(社区)全部完成站点建设,并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71名,累计提供政务服务6790人次、金融服务844人次、邮政服务3764人次、生活服务等19510人次,累计解决各类问题难题150余件。曾经,就业政策、用工信息、房源信息、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政策等事务让务工人员“跑断腿、问破嘴”,而如今在小小的一个农民工综合服务站就可以一网打尽、一窗办理,这里成为广大务工人员的温馨“娘家”。“今年,我们将以加强站点运营管理和争先创优为重点,提升站点服务能力,切实发挥综合服务站在做好农民工服务保障和助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把服务保障工作做到农民工心坎上。”丹棱县劳务开发暨农民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汪佩玲介绍。(供稿:丹棱县委宣传部 程欢悦)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5
又到一年春耕季,4月的洪雅,千里沃野满花香,万亩良田见农忙。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洪雅县围绕“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总体目标,通过加快推进中型灌区改造建设,加强渠系治理、维修养护等有力措施,扎实开展春灌保供工作,为夺取粮食丰收年保驾护航。花溪渠春灌近日,在柳新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施工现场,数名工人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施工作业,施工单位负责人黄秋说:“我们组织了精干队伍,对工期进行了详细计划,确保工程保质保量如期完成”。在另一处施工现场,几名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防汛抢险道路的施工。“正在新建的道路不仅为我们渠道防汛抢险和日常管护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渠道周边居住村民的交通条件,当地村民非常支持”。项目业主柳新渠服务站站长陈钢介绍道。柳新渠灌区工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为柳江镇、原花溪镇、东岳镇绝大部分灌面提供灌溉用水,骨干渠系带病运行多年,安全隐患重重,严重影响着工程安全运行和综合效益的发挥,制约着灌区高质量发展。2023年9月,柳新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4944余万元,将于2024年12月全面竣工,截至目前,完成工程总进度约60%。建成后,不仅能新增节水能力,配建的智能信息化系统还能对水量进行精准调控,让每一渠清水都能流到需要的田间地头。“为更好地保障春灌用水,全县围绕‘早、抢、保’”三字诀,提前部署,投入50万元资金,组织部分受益群众和必要的机械力量,对现有4个中型灌区渠道及其附属设施进行维修养护,全力保障春耕生产供水畅通。”该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洪雅春灌供水已陆续拉开帷幕,据了解,已供水总量约800万立方米,解决了1万余亩农作物灌溉用水。下一步,洪雅县将加强灌区供水量调度,做好用水时段和流量分配,做好应急供水准备,确保不误农时,适时栽种,让汩汩春水继续润泽洪州。(供稿:洪雅县委宣传部 张勇)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5
( 鄢怀林 记者 侯东 文/图)春风拂过,绿意环绕的青川县木鱼镇红旗现代农业园区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段木黑木耳种植基地更是生机盎然,一簇簇肥嫩的段木黑木耳正沐浴在阳光下,今春“头茬”黑木耳迎来了采摘季。青川是中国“食用菌之乡”。4月12日,记者走进青川县木鱼镇红旗现代农业园区段木黑木耳种植基地,看到一排排木耳段木整齐排列着,段木上一簇簇黑木耳和采摘工人挥舞着的双手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丰收图”。采摘黑木耳“基地占地面积30亩,共种植了150000根段木黑木耳。”基地老板左军阳介绍,这批段木耳是去年春季种植的,这些木耳的种植周期为两年,其间可采耳12茬,一根耳棒便能产出丰厚的黑木耳,两年下来,预计可产干木耳6万余斤,综合产值高达300余万元。小小的黑木耳,承载着民众的生活希望。从打孔、种植到采收、晾干,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当地村民的辛勤汗水。红旗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产业的兴旺,更为农村闲散劳动力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我是一位陪读妈妈,在闲余时间里经常在红旗现代农业园区务工,一天100元,既能照顾孩子,也能挣到钱,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事情。”在暖暖的阳光下,头戴草帽正在采摘春耳的陈小凤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像陈小凤这样,春季里,红旗现代农业园区每天都有100 多顶“草帽”忙碌地穿梭着采摘木耳。青川黑木耳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而闻名遐迩,红旗农业园区木耳种植基地的段木黑木耳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朵大质厚、色泽深邃、口感滑美,深受消费者喜爱。左军阳自豪地表示,今春的第一茬木耳预计可采收4000斤以上干品,早已吸引了来自浙江、陕西等地的客商前来订购。青川本地的企业也纷纷伸出橄榄枝,争相收购这珍贵的春耳。在市场的热捧下,春耳的单斤价格可卖到50元以上,销售前景一片光明。青川县青冈段木林资源的丰富为黑木耳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地理条件独特、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这些自然因素共同孕育出了品质上乘的段木黑木耳。青川县农业农村局山珍药业办主任胥烜勋介绍,该县拥有120万亩青冈树林资源,每年可砍伐一定数量的段木用于食用菌种植。目前,该县已发展段木黑木耳6000亩,共计3000万棒,年产量高达6000余吨,产值更是达到了惊人的7.2亿元。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产业兴旺是关键,生活富裕是目标。青川县以黑木耳为特色产业,积极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致富的金钥匙,而这3000万棒段木耳,只是青川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冰山一角。近年来,该县围绕“2+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食用菌培育、种植、加工销售等产业链,让食用菌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据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青川县食用菌种植面积已达2.5万亩,全年食用菌产量预计将达到1.25万吨,综合产值有望达到15亿元。这一串串喜人的数字背后,是青川县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在这片土地上结出的丰硕果实。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15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