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杜杰)4月22日,星期六,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宝山顶,前来瞻仰红军长征纪念总碑的游客络绎不绝。  “有培训的时候人更多。”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管理处副处长车华祥说,这里是长征精神现场教学培训的点位之一。  松潘不仅有“红军长征纪念总碑”“沙窝会议会址”等红色资源,也是岷江和涪江发源地、茶马互市集散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与独特的多元文化交融,勾勒出别具一格的旅游新图景,让松潘在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工作中有了更多的底气。非遗技艺陆续“复活”  调制颜料,持笔勾勒……4月13日,在松潘古城一家皮具店内,汪孝凌专心绘制皮具作品。她身后的货架上,传统马具、藏式曲玛带、皮具装饰画等工艺品琳琅满目,吸引不少游客驻足。  古松潘草地皮具制作的历史可追溯至清代,涉及60余道纯手工技艺。如今,汪孝凌所传承的藏族手工皮制品制作技艺(松州汪氏皮具制作技艺),已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与古松潘草地皮具制作一起融入松潘旅游市场的,还有松潘国家级非遗项目羌族多声部民歌、省级非遗项目回族花灯舞等。特别是每年花灯节期间,当地各族群众身着盛装,手拿五彩缤纷的花灯,展示传统花灯舞,让游客充分领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花灯之乡”的魅力。  在创建天府旅游名县过程中,松潘县持续强化资源保护利用,发挥民俗文化优势,做好69个具有松潘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不断增强文旅融合的“软实力”。  “今年,我们的大型沉浸式实景演出《大唐松州·瓮城传奇》将再次上演。”松潘县文体旅局产业发展股干部李德琦举例说。立足资源推出新场景  每天清晨6点过,松潘古城内的牛肉市场便热闹起来。高峰期,这里每天可宰杀牦牛200头。除了生鲜牛肉,这里还有很多卖虫草、贝母的摊位。整个市场烟火气十足,仿佛茶马古道场景再现,引得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松潘自古就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当年,各路商贾往来于松潘县西街,用骡马运来粮食、盐巴、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又运出当地出产的毛皮、茶叶、药材等。  如今,这种“茶马互市”街景正在松潘重现——立足历史文化资源,松潘不断推出新的场景业态。位于松潘县川主寺镇的德吉梅朵风情街,藏居、老墙、以茶易马等场景被一 一还原,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松潘还充分发挥江源文化优势,设立岷江源“江源文化”展示区,打造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的岷江源科普馆。在这里,游客可以通过裸眼3D技术沉浸式领略松潘美景,感受人文与自然相协调的江河源头圣地文化氛围。  当前,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精品名录”的松潘,正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着力培育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全力融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争创天府旅游名县助力增彩。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4-27
(王鑫 记者 杜杰)4月23日,在九寨沟县黑河镇绕蜡村,金棚子葡萄种植基地里的葡萄藤已经发出嫩芽,种植户忙着浇水、抹芽,精心照管。  这批葡萄来自千里之外的浙江省。黑河镇党委副书记马海生说,几年前,该镇依托对口支援九寨沟的浙江省嘉善县,引进了巨峰、阳光玫瑰等市场认可度高且具有价格优势的鲜食葡萄品种,但当地村民对葡萄种植很陌生,一开始都不太敢种。  为了让村民放心,黑河镇成功争取浙江对口支援资金280万元,绕蜡村党员带头,建立起党支部试验示范田;2019年,九寨沟县和嘉善县合作共建的58亩标准化种植大棚也建设完成;对口支援工作队还定期邀请种植专家来地里开设“田间课堂”,为种植户提供专业指导。  受地形、气候影响,这些葡萄在国庆节前后才进入成熟期,凭借“错季”“优质”吸引了不少外地采购商。如今,葡萄已经成为绕蜡村种植户致富的重要依托。  绕蜡村的葡萄,是九寨沟县当前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例子之一。“九寨沟县耕地面积小而散,我们正努力让产业变得小而精、小而特,突出品质、品牌、供销等优势。”九寨沟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副局长朱国成介绍,目前,该县已初步形成了脆李、葡萄、甜樱桃、人参等特色主导产业,全县种植脆红李、西梅李和檇李7300亩,种植甜樱桃3075亩、葡萄5100亩、苹果670亩。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4-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颜月月 何珍妮办事需要法律咨询,纠纷需要矛盾调解,案件需要法律援助……这些法律服务直接关系着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茂县切实践行法治为民服务宗旨,聚焦群众法律需求,紧盯关键环节,打造基层法治服务新模式,持续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打通法律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茂县已在全县11个镇司法所均设立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108个,实现工作站全覆盖。每个站室为群众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公证等法律服务,让群众享受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使法律援助真正走进基层、深入村(社区),“直通”千家万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4-25
“今年,我们村作为,全州‘三家园’建设示范村,按照规划,全村坚持艺术乡创为引领,围绕微农业微园区集群、微民宿集群、新创客集群三大集群发展,重点实施庭院环境提升,特色花卉种植、标杆民宿打造,养殖基地建设等项目,打造集观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美丽乡村示范区。”汶川县水磨凤凰村今年被确定为全州“一州两区三家园”建设示范点,村党支部书记张学林介绍,为全力推动生态美丽、和谐幸福、富裕小康“三家园”建设目标,村两委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让村民参与村庄建设,在美化环境、发展集体产业的同时,村民也能有部分经济收入。俯瞰凤凰村一角这些天正是岷江百合、金丝皇菊、玫瑰等花卉栽种的时节,在凤凰村,村民都集中起来,大家平整土地、施肥刨土、栽种花卉苗木各自忙碌开来。今年、凤凰村以乡村振兴发展为目标,着力打造山林田间休闲度假场所,形成以休闲娱乐、农业观光、科普研学、度假为主要功能的美丽乡村。“我们以花为主题,内含水磨庄园、悠哉山居、凤凰村标杆民宿为代表特色酒店民宿,已经成为游客游玩、观赏、打卡拍照的集中点,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凤凰村副主任钟配林介绍,未来全村以农林旅融合发展为途径,实行“山间花香,溪流潺潺,密林点点”的空间种植,注重生长周期的四季无缝衔接,打造集中观花期大地景观和相关体验活动,营造全季全景花海风光。逐渐形成“民俗+观光+农林业”相融合的特色产业形成一镇一村、一村一品。“我们村的环境建设越来越好,今后来这里的游客也会越来越多,今年我也扩大了柴火鸡的接待规模,现在能接纳130余人用餐,自己也养了300只土鸡,生意一天天好起来了。”村民吴代群家柴火鸡生意一直不错,看着全村正在打造“三家园”,她也决定扩大柴火鸡的规模,新建了六口土灶用于接待更多游客。凤凰村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紧扣示范目标,按照规划先行,着力实施“五美行动”扎实推进 “三家园”工程建设,以产业布局、基础提升、风貌改造等项目建设,将示范村建成绿水青山为形、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的宜居乡村。未来一个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凤凰村将展翅翱翔。(供稿:汶川县融媒体中心 伍排勇 欧阳漆)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4-24
(刘燚 索朗仁青 刘小义 记者 严易程 文/图)4月17日-21日,2023年阿坝州乡村振兴青年就业创业赋能培训开班仪式在壤塘县中壤塘创业园举行。培训结合当地产业发展优势特点,通过现场观摩、聆听讲座、交流研讨等形式开展了专题培训,吸引了不少创业青年到壤塘学习、投资兴业。开班仪式现场据了解,壤塘是2023年阿坝州乡村振兴青年就业创业赋能培训活动第二站。此次培训,将通过理论结合实际、交流探讨、互动答疑等方式,围绕人力资源、税务、电商发展等创业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授课。此外,学员们还走进壤塘县非遗超市、壤塘县电商服务中心、蒲西乡斯跃武村民宿,从壤塘集体经济与电子商务发展中汲取创业就业灵感和思路,并前往壤塘县格桑梅朵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心、石里乡森工记忆博物馆、宗科乡日斯满巴爱国实践教育基地等进行观摩。“我从事非物质文化艺术唐卡专业,壤塘非遗传习创业园的创业模式非常值得学习借鉴。”参训学员、红原县唐卡非遗传承人额日多吉在进行现场观摩后分享道。“希望通过年轻创客朋友在壤塘的所想、所见、所感、所获带回自己的家乡,从而让更多的人宣传壤塘,了解壤塘,走进壤塘!”壤塘县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培训秉持“以培训聚资源、以培训强服务、以培训增交流、以培训促成长”的理念,在观摩学习外,还在课余时间安排了创业沙龙、青年交友、雅集晚会等其他活动,通过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的培训方式,让青年朋友们收获知识、达成合作。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4-23
4月20日,一场春雨过后,袅袅炊烟里,生长在山野田间的李树绵延数里,像画卷般铺展于阿坝州茂县凤仪镇南庄村。不远处,种植大户王润清正在自家果园里察看羌脆李的长势。南庄村俯瞰茂县县城王润清是土生土长的南庄村人,羌脆李的种植也让他尝到了“甜头”。“往年我们的羌脆李价格不高,自去年开始修建大棚进行棚养以后,羌脆李品质得到了提升,销售价格也翻了一番。”王润清说,他家一共种植羌脆李20余亩,去年年收入达到60万元。“相比过去,果品优质商品率提高10%至15%,羌脆李商品率达95%。”果树种植专家张润林告诉记者,南庄村的羌脆李凭着口感好、甜度高,远销贵州等地,就连果树苗也成为了“抢手货”。专家指导据了解,南庄村是茂县水果、蔬菜主产区之一,重点发展以羌脆李为主的优质水果,并兼顾特色,适度发展苹果、甜樱桃等优势特色品种。截至目前,已建成“茂县李”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8350亩,成功培育了南庄村“茂县李”产业基地地理标志产品1个。同样,靠农业生产吃上“致富饭”的还有赤不苏镇赤不苏村。这里,地处于岷江上游,高山河谷地带,是羌区羌文化遗存最完整的村之一。赤不苏村全貌“当前全村有耕地面积接近2000亩,以前由于村里种植的苹果品质低、口感差,导致了苹果销量上不去。直到2019年开始,村里引进瑞雪、富士系列苹果进行试种,目前村里的苹果已远销省外和成都一带。”赤不苏村党委书记王成龙说,除水果种植以外,村里在“三个一亩”复合种植模式下,把一块地掰成三块种,村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茂县是阿坝州的农业大县。据了解,为摸索总结全县农业种植方式,茂县于2022年在赤不苏村率先推出了“三个一亩”复合种植模式,即果+粮+菜立体种植模式。“我们通过推行‘三个一亩’复合种植模式,把一块地掰成三块种,因地制宜、因时因季多轮套种粮食、果蔬,届时全县的耕地面积也是翻了一番。”茂县科农局党组书记、局长万力基介绍,该复合种植模式,不仅解决了耕地少、产量小、产值低等问题,还最大限度保障了群众持续增收,确保了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三个一亩’复合种植模式最大化用好土地资源,平均亩产达到年收入2.5万元,年平均亩产值从过去1.3万元,增加到去年2.5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村耕地少、产值低现状,实现了增粮、增产、增效益三重目标。”赤不苏镇党委书记陈良军表示,当前,茂县正通过建设发展赤不苏河谷特色农业园区,打造赤不苏原生态羌文化园旅游景区。赤不苏镇也将立足羌文化资源,充分挖掘羌文化内涵,建设更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羌乡魅力新村。南庄村、赤不苏村只是茂县助力“天府粮仓”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跨越的一个缩影。复合种植自去年以来,茂县通过把一块耕地做成三块耕地,全县土地产值将实现明显增长。预计到2025年,茂县将基本实现“三个一亩”模式全县农户全覆盖,建成高标准农田7万亩,实现农业总产值2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104元,具有“茂县味道”的“5+2”特色农业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建成“川西北生态农业示范地”。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4-23
(泽郎初 记者 庄媛)谷雨时节,正是蔬菜种植的黄金时节。在平均海拔2900米的阿坝州黑水县扎窝镇高山蔬菜种植基地里,眼下村民们正抢抓时机,积极开展蔬菜种植作业,田间地头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村民抢抓时机种植蔬菜4月20日,在扎窝镇俄窝村高半山蔬菜基地,伴随着机械的转动声,一台开沟机向前缓慢驶过,松软的土壤上被均匀地开出一道道深达30厘米左右的地沟。技术员鲁平告诉记者:“使用开沟机,一天即可完成约二十亩地的开沟工作,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为今年的蔬菜种植和农业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远处田地里,村民们头戴草帽,在基地里紧张的作业,一片一片土地在不断翻新,一块块农田盖上了“被子”,一眼望去,整齐划一,井然有序,田间施肥、铺膜的群众忙不亦乐乎。“这个膜要拉均匀,不要拉太紧,盖膜的时候尽量不要漏气……”在种植基地,黑水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高级农艺师从整地、放苗、水肥等每个环节,耐心仔细地为村民们教授种植技术。“每天我从家里出发,步行十几分钟就能到达种植基地,不仅每天有120元的工资,每月还有固定工资1000元,并且年底可以分红。”当地村民俄木妹说。在务工挣钱的同时,她还在努力学习蔬菜种植技术,等到时机成熟自己也打算在家发展种植业,提高家庭收入。去年该基地承包商黑水县睿禾亮农业有限公司看准了扎窝镇海拔适宜、光照充足,日照长的地理优势,在俄窝村流转土地200余亩,种上了荷兰豆、红菜苔等生态蔬菜,在农技人员的技术指导和基地务工人员的精心管护下,获得了大丰收,种植的生态蔬菜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还远销到了内地。初尝种植荷兰豆的甜头后,对种植生态蔬菜充满了信心,今年该公司又在该村流转了980亩土地,在基地种植了豌豆、叶类菜等20多种蔬菜。该公司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公司还计划通过订单种植,标准示范的模式,扩展基地规模,以订单农业的方式吸引更多当地农户通过参与蔬菜种植获得收益。扎窝镇副镇长王付寿告诉记者,近年来,扎窝镇立足当地优厚的资源禀赋和良好的地理条件,持续调整优化农业种植模式,全面推进农作物种植机械化,不断推动传统农业向科技农业转型,采取“公司+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吸引农业科技公司入驻,全力打造高标准的粮食、蔬菜轮种示范基地,发挥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助力周边群众致富增收。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4-21
(记者 严易程 )近日,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的省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市、区)会议上,阿坝州壤塘县成功入选四川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也是阿坝州唯一入选的县(市)。壤巴拉文化旅游景区壤塘县位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部,依山傍水,丛林苍翠,民风淳朴,旅游资源丰富。有圣洁的香拉东吉圣山、古老的觉囊文化中心、神秘的野人大峡谷、美丽的海子山、神奇的棒托寺石刻藏经、日斯满巴碉房以及围柯原始森林等。是阿坝州藏羌文化走廊及川西宗教文化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素有“雪域高原的文化明珠”“悬天净土的圣洁之地”等美誉,也是传说中“财神居住的地方”。壤塘现有国家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2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近年来,壤塘县为实现文化资源大县向文化产业强县的转变,陆续以觉囊梵音、藏医药、藏纸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为核心,创办了47个非遗传习所,逐渐形成了“壤巴拉非遗传习”体系,打造了非遗全域开花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壤塘县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挖掘并保护当地原生态文化,进一步发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县的重要作用,认真聚焦文化产业8大重点领域,力争壤塘县成功创建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县,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富民增收。(图片由中共壤塘县委宣传部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4-20
(记者 严易程 文/图)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首批四川传统村落名录。根据《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经各地申报、专家审查并向社会公示,省政府决定将成都市青白江区姚渡镇光明村等1165个村落列入四川传统村落名录。其中,阿坝州146个村入选。村落一隅据了解,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年代久远,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能较完整体现传统风貌或者地域文化特色,并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四川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4-20
(记者 严易程 文/图)近日,四川省文旅厅、四川省财政厅联合公布2023年度四川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项目拟支持项目名单,阿坝州叠溪蚕陵重镇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入选。蚕陵重镇全景据了解,阿坝州叠溪蚕陵重镇文旅融合示范项目位于阿坝州茂县,是继2019年小金斯古拉文化城项目后,阿坝州成功创建的第七个文旅融合示范项目。该区域文脉底蕴深厚,资源禀赋优越——是古蜀文明发源地、蚕丛文化核心地、羌族聚居地和羌文化保护区、红军长征的途经地、世界上保护最完整的地震遗址之一,同时也是叠溪松坪沟4A级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以蚕丛故国为背景,依托古蜀文化、羌文化、红色文化、地震地质文化,开发文化艺术中心、演艺项目、红色文化展厅、地震地质研学等产品,着力将项目地打造成集文化体验、观光休闲、生态度假、宝石时尚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核心引擎。”据介绍,茂县保存的古蜀文化、羌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在叠溪古镇遗址基础上建设而成,而蚕陵重镇则是荟萃古蜀蚕丛文化的重要载体。一边是古羌文化,一边是古蜀文化。近年来,茂县借力文旅融合推进全域旅游,依托民族特色打造运动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新业态,通过产业深度融合,全域旅游产品和业态不断创新升级,逐步呈现文旅产业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茂县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紧紧围绕“一州两区三家园”以及“国际羌文化旅游目的地”战略目标,结合文化特色塑魂、文化展演活游、艺术工艺创品等形式,探索出一条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4-18
(刘文佳 记者 徐中成)4月13日,黄河沿岸的阿坝县求吉玛乡索日玛村,一群人在忙着挖坑、撒肥、埋苗、填土、浇水……“我们今天一共栽了20多棵树苗。”牧民泽让说。当天,阿坝州在此启动“黄河添新绿 清水向东流”义务植树活动,当地500余名干群和学生栽树种草。“去年,我们完成了黄河干流37.6公里和黄河支流19.3公里的生态防护带建设任务。”阿坝州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何晓宇说,今年将完成黄河干流98公里和黄河支流500多公里的建设任务。“今年,我们要基本建成阿坝黄河干支流域生态防护带。”  在海拔3000多米的黄河边栽树种草并不简单,特别的考究。“按照‘适地、适树、适草、适种源’原则,我们结合流域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土壤环境等条件,综合分析、充分论证,选的都是州内乡土树草种,并按一定的混交比例进行栽种。”一旁指导栽树的阿坝州林草局高级工程师刘扬青告诉记者,主要栽种的是云杉、垂柳、高山柳和披碱草、老芒麦、燕麦。  为最大限度保证成活率、成林率,阿坝州借助专家力量和技术支持,总结出了“大穴浅栽、有机打底、根舒苗正、压紧垒圈、浇足培土”20字栽树要点。记者在现场看到,按照划定的区域,党政林、双拥林、团结林、巾帼林……一片接一片,一段接一段加快栽种。经过3个多小时的义务劳动,当天共栽植苗木6800余株,撒播草种330余公斤,完成植树56亩。这也意味着,作为黄河入川的第一站,经过两年持续栽树种草,全长25公里的阿坝县段黄河干流生态防护带基本建成。  作为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黄河干流流经四川阿坝州174公里,占黄河总长度的3.18%;阿坝州流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面积的2.26%,每年补水量占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7.59%。但长期以来,阿坝州黄河干支流域岸线侵蚀严重,草原“两化三害”问题突出,既影响中下游整体生态功能,也影响当地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去年4月,阿坝州正式启动黄河干支流域生态防护带建设,成立由阿坝州委书记和阿坝州州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锚定“两年建成、三年管护、五年见效”目标,采取统筹干支联动、整体推进的策略实施,抓住每年3月至5月的窗口期,重点在黄河干支流域宜林宜草区域分期分批开展种草植树,建成建好黄河干流174公里、近2.7万亩绿色生态屏障,确保黄河一江清水向东流。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4-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4月12日至14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若尔盖县科技特派团油菜、大麦青稞、肉羊、肉牛牦牛、绒毛用羊、中药材和牧草等7个产业组的17名省内外专家,一路风尘奔赴若尔盖县开展2023年工作推进会,实地指导当地特色产业,为农技干部和农牧民开展科技培训。  4月13日上午,若尔盖科技特派团团长、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李浩杰研究员总结了2022年特派团帮扶成效并安排部署了2023年工作计划。  李浩杰表示,“2023年,科技特派团继续按照‘三覆盖,两促进,四个明显提升’的要求,聚焦县域短板弱项,立足产业发展布局实际,以项目化形式带动若尔盖县产业技术推广,着力破解农畜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  当天下午,科技特派团为若尔盖县科农局和乡镇的40余名技术人员进行专题技术培训。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4-17
(武媛媛 王鑫 记者 杜杰)4月9日早上8点过,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许村镇翁埠村党委书记翁子龙来到村上的“飞地共富菜园”。每天来这里转一转,查看农作物的长势,已成为他的习惯。翁埠村“飞地共富菜园”中,黑水的玉米已经发出嫩芽。  前不久,他们的对口支援结对村阿坝州黑水县色尔古镇五里村寄来了今年的玉米种子。翁埠村组织了20多名党员干部在“飞地共富菜园”进行播种。  今年是两地合作的第三个年头。这几年,每年五里村都会给翁埠村寄去优质的种子、种苗。“‘飞地共富菜园’一年能种两季,第一季农作物预计7月就可以收获。”翁子龙透露,经过种植管理、销售“飞地共富菜园”的农产品,翁埠村年底会再给五里村3万元的分红。  除了“飞地共富菜园”项目,翁埠村每年还会发动企业家、乡贤等,购买黑水县高品质的蜂蜜、脆李、苹果等特色产品。  得到海宁支持的不止五里村。3月底,海宁市许村镇相关干部来到对口支援结对乡镇黑水县色尔古镇学习考察,并启动2023年度共同富裕结对项目。两镇以党建引领“共同富裕”为主题,结合村与村之间的实际情况实施增收模式。例如,除翁埠村与五里村签订“共富菜园”深化项目协议促农增收外,永福村与色尔古村签订“共富投”项目协议,实现“村民变股民”;李家村与斯侗村签订“共富伴”项目协议,实现少儿助学;许巷村与麻都社区签订“共富助”项目协议,实现养老助老;荡湾村与地渔村签订“共富岗”项目协议,实现精准就业。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4-13
(记者 乔薇)感受民族文化、品尝特色美食、赏冰瀑美景、晒春日暖阳……入春以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进入旅游旺季。近日,记者走进松潘,去一睹其春日风情和乡村振兴新图景。据悉,近年来,松潘县以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为抓手,依托全县浓郁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优渥独特的旅游资源,按照1个绿色生态园和5个特色农牧产业园区的“1+5”产业布局,有效促进了全县乡村旅游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旅游促振兴、发展共富裕”的路径。青云镇新貌(摄影:龙波)补短板完善基础设施走进松潘县青云镇谷斯村,印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条干净宽敞的道路和错落有致的藏式民居,墙壁上还整齐地书写着村规民约。 据悉,随着“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工作的持续深入,为激发乡村旅游活力,松潘县全力补齐各项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建设农村公路、水电设施、信号基站以及布局乡村公交线路。目前,松潘县已实现了100%的建制村“客车村村通”的目标。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前提下,松潘县还积极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以青云镇为例,该镇向上争取了400余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乡村旅游区建设。“所有资金都围绕乡村旅游发展使用,就是要让我们的乡村实现振兴发展。”青云镇党委政府负责人陈伦说。短板补齐了,资金跟上了,旅游发展了,一批批民宿、土特产店、民俗风情体验馆也兴起了,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了致富的希望,更为松潘县乡村振兴奠定了底气。上磨风光 (摄影:何强)促发展丰富业态产品“以前只是到黄龙景区游玩,现在还能去乡村买点绿色果蔬、吃点藏式美食、住一住藏羌民宿,晚上还能围着篝火跳锅庄吃烧烤,体验越来越好了。”自驾前往松潘的游客江依林分享了自己的旅游体验。近年来,松潘县全力推进乡村旅游与文化、农业融合发展,在保留地域特色、生态风貌、民族风情基础上,打造了一系列新产品、新业态, 推出了一条串联各景区景点的独特民俗风景线,构建了“全域、全时、多元”的生态文化旅游格局。据悉,松潘县目前已经建成了上磨村、牟尼沟村等10个精品旅游村寨,完成了17个乡镇的25个特色微景观打造,形成了一批集休闲旅游观光、生态康养、乡村亲子互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产品。此外,松潘县还深入挖掘民族特色,利用民族歌舞、民俗民风等独特资源,培育出了一批具有互动性、参与感的体验项目,也受到了各地游客的喜爱。助增收致富更有保障为了带动当地群众致富,松潘县还大力推动农旅结合体系发展,形成了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采摘体验、消费购物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旅游体系,让当地农业和旅游业实现了协同发展。“景区每年门票收入达到170多万元,景区内的餐厅、咖啡厅和其他娱乐设施则请当地群众务工,有效带动大家就业创收。”松潘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负责人李谋向记者介绍道。记者在松潘县看到,随着松潘县旅游的蓬勃发展,一家家餐馆开了起来,一栋栋民宿办了起来,当地农村群众利用自家房屋,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民宿的成功“出圈”还带动着当地村民的就业。据悉,有的村民成为了藏餐厨师,有的成为民宿管家,有的成为民宿摄影师。上纳咪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全村51户村民以土地入股,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每年村民们都能收到一笔不菲的分红。松潘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负责人车铃表示,松潘县未来还将持续做精、做优、做细、做强乡村旅游产业,助力全县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实现旅游惠民、富民的美好愿景。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3-04-10
(记者 徐中成 杜杰)九黄机场升格为口岸机场,国际旅游更方便快捷;成兰铁路穿城而过,开通在即;“高原粮仓”加快推进,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建成投用……在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全景图中,阿坝州松潘县如何做强文旅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实现乡村振兴?近日,松潘县委书记王世伟接受了记者专访。谈生态既要“修复治理”还要“价值转化”  记者:大熊猫国家公园、若尔盖国家公园及长征、长江、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松潘都有涉及。如何认识松潘的独特定位?  王世伟:松潘作为岷江、涪江发源地和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屏障,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重要组成部分。松潘将积极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五大“国字号”公园生态资源,推动公园建设提质增效转型发展,全域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全力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全面推动生态价值转化,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建设高原生态家园。  记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全国两会精神及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松潘有何思考?  王世伟:县委提出坚持推进“一城两心三地”发展战略、构建“四片”发展布局,建设产业松潘、文化松潘、生态松潘、平安松潘、幸福松潘“五个松潘”的战略思考和宏观谋划,明确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新松潘。  记者:立足既有优势,松潘如何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王世伟:松潘将加快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全面梳理县域生态资源资产,建立生态资源大数据动态管理平台,推进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加强绿色金融创新,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参与体系,大力发展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谈发展依托优势围绕一二三产靶向发力  记者:怎么看待产业发展对壮大县域经济所起到的作用?  王世伟:产业发展是松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松潘围绕绿色发展“五条路径”主动作为,逐步形成以旅游导向型服务业为主导、以高原特色农牧业为支撑、以生态工业融合发展为补充的产业体系,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记者: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王世伟:我们将牢固树立产业思维,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三产之间紧密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借力“铁公机”交通优势,依托良好的区位和自然优势,围绕一二三产靶向发力:  一产方面,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标准化养殖和设施农业,努力打造亿元级产业园、建成一批千万级基地,建设“高原粮仓”,助力筑牢“天府粮仓”。  二产方面,大力发展“风、光、水、储、氢”清洁能源,牦牛肉(乳)、手工杂糖等农副产品加工和现代物流产业,实现生态工业突破。  三产方面,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高原文创IP,实现现代化服务业提升。同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壮大经营主体,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谈旅游推动形成“众星捧月”全域旅游之势  记者:松潘去年入选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做强文旅产业,松潘有何思考?  王世伟:“推动旅游导向型现代服务业提升”“建设文化松潘”是下步发展目标。  我们将加快把松潘创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县,突出黄龙-牟尼沟、松州古城、红军长征纪念总碑3个核心支撑,融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打造古城花灯会、黄龙庙会,规划打造“红色教育松潘环线”教学线路,实施“旅游+”“+旅游”战略,开发建设滑雪场、温泉、精品民宿等旅游业态,推出一批精品旅游“打卡地”,推动形成“众星捧月”全域旅游之势。  同时,借力九黄机场,将旅游客户精准到东南亚国家,形成体验反差游;抢抓成兰铁路通车机遇,加大物流设施建设,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开发中高端文旅商品,加快提升服务接待水平。  记者: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松潘如何发力?  王世伟:我们将充分依托东西部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政策,通过产业松潘建设夯实物质富裕基础,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补齐教育、医疗等民生短板;通过文化松潘建设,巩固民族团结,提升精神文明,激发干群内生动力;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4-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光富 文/图  4月5日,2023首届“汶川之南有好茶”采茶节活动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举行。该活动通过汶川味道、汶川文化、汶川旅游、汶川农业的串联,让广大游客亲身体验“在青山之间奔赴一场春日茶叙”的奇妙之旅,以茶赋能,巧借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采摘春茶。  活动现场,上万亩春茶陆续开采,茶农和游客忙着采摘今年的第一拨春茶。体验采茶制茶场景、欣赏茶园风光、感受手工茶非遗制作技艺、观看茶艺表演、品尝茶点、赢取水磨茶礼……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视听体验,让现场观众、游客在汶川南部片区驻足打卡、流连不已。“这次来汶川,我们既能体验采茶、制茶、品茶的乐趣,又能置身大自然放松身心。希望明年还能举办这样的活动,我一定会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游客谭女士说。  目前,汶川茶叶种植面积约有1万亩,年加工茶叶产量60余吨,主要分布在水磨镇、映秀镇、漩口镇等。其中,水磨镇茶园是西路边茶园区的重要茶叶种植基地。该区域平均海拔在1300米以上,常年雨水丰富、土壤洁净,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适宜茶叶生长,为生产绿色优质的茶提供了天然条件。  近年来,随着“合作社+茶农”“公司+农户”模式的成型,“汶川红”“储秀灵芽”等10个品牌竞相涌现,水磨镇茶园核心区正不断推动着汶川茶叶品种优化、品牌价值提升、茶产业生态圈构建以及销售渠道拓宽,成为汶川茶业振兴的代表和典型。水磨镇茶园核心区已完成“茶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培育茶采摘体验基地达400余亩。汶川县水磨镇西路边茶现代农业园区于2021 年成功创建阿坝州级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2022年成功创建阿坝州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4-10
4月5日,由阿坝州汶川特别旅游区管委会、汶川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主办,汶川县水磨镇、映秀镇、三江镇、漩口镇和阿坝师范学院共同承办的2023首届“汶川之南有好茶”采茶节活动如期开幕。作为首次举办的采茶节,该活动标志着汶川正式开启以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全新篇章。以茶赋能 汶川探路农旅融合促乡村振兴本次活动以“汶川之南有好茶”为主题,是汶川近年来首度以茶为元素打造的节庆活动IP,通过汶川味道、汶川文化、汶川旅游、汶川农业的串联,让广大游客亲身体验“在青山之间,奔赴一场春日茶叙”的奇妙之旅。在活动现场,体验采茶制茶场景、欣赏茶园风光、感受手工茶非遗制作技艺、观看茶艺表演、品尝茶点、赢取水磨茶礼……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视听体验,让现场观众、游客、群众在汶川南部片区驻足打卡。“这次来汶川,我们既能体验采茶、制茶、品茶的乐趣,又能置身大自然放松身心,这一趟没白来。希望明年还能举办,我一定会安利给更多朋友。”游客谭女士说,这是一次难忘有趣的茶文化之旅。据悉,本次活动涵盖“清明见新芽•无忧采茶趣”采茶仪式、“寻春山水间·问道故乡茶”春茶体验活动、“春茶的约会”茶语沙龙、“人间茶事·精彩开市”春茶集市活动、“南方以南·为春而行”礼遇生活体验之旅等内容。其中,活动主办方推出的“南方以南·为春而行”礼遇生活体验之旅格外引人注意。游客们可到卧龙中华大熊猫苑神树坪基地,与萌宝大熊猫来一次亲密接触。游客们可前往映秀镇,在茶祥子品一盏袅袅清茶,回味叙旧。游客还可前往三江镇,明月湖掩映烟雨三江,欣赏细雨朦胧中的宁静湖面——可来到云顶山庄,在自然中寻找诗情画意。春茶飘香 汶川之南采茶忙催生产业旺清明时节,在汶川之南,上万亩的春茶陆续开采,趁着天气晴朗,茶农们忙着采摘今年的第一拨春茶。据了解,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汶川县南部片区自然生态环境适宜茶叶生长,产茶制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茶叶至今仍在当地农业产业中占有重要比重,茶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汶川县积极抢抓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巨大机遇,聚焦“6+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动汶川茶业振兴。如今,汶川茶叶种植面积约有10000亩,现有茶叶超过5000亩,年加工茶叶产量超过60余吨,主要分布在水磨、映秀、漩口等镇。其中,水磨镇茶园是西路边茶园区的重要茶叶种植基地。该区域平均海拔在1300米以上,常年雨水丰富,土壤洁净,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极其适宜茶叶生长,为生产绿色优质的茶提供了天然条件。近年来,随着“合作社+茶农”、“公司+农户”模式的成型,“汶川红”“储秀灵芽”等10个品牌竞相涌现,水磨镇茶园核心区正不断推动着汶川茶叶品种优化、品牌价值提升、茶产业生态圈构建以及销售渠道拓宽,成为汶川茶业振兴的代表和典型。目前,水磨镇茶园核心区已成功完成“茶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培育茶采摘体验基地达400余亩。汶川县水磨镇西路边茶现代农业园区于2021年成功创建阿坝州级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2022年成功创建阿坝州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据介绍,本次活动巧妙地将汶川特色农业、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不仅为人们呈上了丰富多彩的“消费大餐”,促进着消费的提档升级,更是以三产互促的方式,赋能“一州两区三家园”和“一区两地六示范”建设,激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动能。(供稿:汶川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4-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双玉 特约通讯员 叶强平横平竖直、砂浆饱满、上下错接,其中搭接不小于四分之一……日前,理塘县甲洼镇下甲洼村村民卓玛曲章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争取第二天能顺利结业。  为提高脱贫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能力,增强就业技能,3月18日至27日,理塘县就业局在甲洼镇开展一期砌筑工技能培训,培训时限10天,卓玛曲章就是参训的35名农牧民中的一个。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工作相结合,全程有双语干部将老师所讲的知识进行翻译。老师一对一、手把手进行指导,确保学懂技能。  像这样的技能培训,最近奔戈乡、藏坝乡、麦洼乡也在开展,拉开了理塘县2023 年技能培训的序幕。为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乡(镇)就业服务协理员以“监督+翻译”的模式全程参与,强化教师与学员之间沟通的桥梁及培训监管作用,同时培训采取“理论+实操”的方式,培训老师一边向学员详细讲解相关技能知识,一边让学员进行实际操作,使他们真正掌握就业技能,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目前,乡镇技能培训班共有190余人参加,前后预计培训20天。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4-06
(记者 郑志浩)“噢呀!(藏语‘好’)”从清晨开始,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茶祥子”制茶坊就被老主顾熟悉的问候声唤醒。蒋维明打开门扉,途经的居民选择在这里小憩片刻。  小巧的茶盏里,茶叶浸入热水后浑身舒展,如同一叶叶扁舟。从这间制茶坊里走出的茶叶,也如不惧风雨的船只,驶到五湖四海的国际友人桌前。过去10多年,蒋维明把来自四川的茶叶品牌推上世界舞台。未来10年,蒋维明的心中还有更大的心愿,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西路边茶的融合创新发展贡献力量。蒋维明回归天府沃土钻研茶之道  “尚武好动”,这是父亲对小时候的蒋维明的评价。从儿时开始,蒋维明就喜欢耍枪弄棒。当兵退役后,他回到家乡成都一家军工厂工作。  上世纪90年代的“下海潮”来临后,蒋维明也泛起心思,只身一人“北漂”,到当时繁荣初显的中关村从事IT行业。时代的风口上,蒋维明创业也小有成就。但高节奏的创业生活,也让在外漂泊的蒋维明心头总感觉有些失落。一次次的办公室熬夜,能在深夜里给他提供一份安定感的,就是茶。  “有次下班在路边看到有卖龙井茶的,咬了咬牙买了一两,花了70块钱。”蒋维明笑道,当时的70元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小心翼翼捏出一小撮茶叶放在茶杯里,拿起电壶缓缓地往茶杯里倒上热水,咂一口,感觉一天的疲劳尽数消散。“从那时起,我就知道自己离不开茶叶了。”  不过,在事业上,蒋维明逐渐从创业的“后浪”变成“前浪”。“信息技术行业更新迭代的节奏太快了,我们一直如履薄冰,生怕踩错一步。”在“红海”竞争中看不清未来的方向,蒋维明最终和合伙人选择散伙。  2002年开始,拿上自己的创业积蓄,蒋维明决定去各类知名茶叶原产地学习制茶技艺。福建武夷山、安徽黄山、云南思茅……遍访国内知名茶山,蒋维明系统学习制茶工艺,并在家人的召唤下,最终回到四川,落脚雅安蒙顶山开始打造自己的茶叶品牌。  这一阶段,蒋维明借助自己创业时候的人脉,加入了研究茶叶医学价值的研究团队。“在制茶经验这一角度上,我还有机会从生物化学知识的角度深入了解茶叶,对我之后的发展助益良多。”用“荒荒茶”成功复原西路边茶  2011年,蒋维明带着原创茶品到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参展,引起了阿坝州文旅部门的关注。  “映秀山上还有很多老茶树和荒芜的茶园,我们非常期待你来抢救濒临失传的西路边茶。”阿坝州文旅部门发出邀请。  此前,蒋维明制茶的大本营雅安拥有深厚的南路边茶文化基础。“茶马古道”中的四川边茶被分为两路。一路是从雅安专销青藏高原地区的南路边茶;另一路就是都江堰、汶川等地所产专销川西北茂县、松潘等地的西路边茶。然而,受到地震的破坏和当地老茶厂衰落的影响,汶川的西路边茶面临失传的危险。2012年,阿坝州在映秀镇打造文化创业园。蒋维明应邀入驻,决心复原西路边茶。  映秀镇荒坡多,茶树东一窝西一窝的,被称为“荒荒茶”。蒋维明就从这一窝窝零散的茶树开始寻觅。白天翻山越岭找原料,一棵棵古茶树似乎正张开怀抱迎接他;晚上,一份份试验品在热水激荡下飘出茶香。但张口一抿,蒋维明总感觉离真正的西路边茶还有差距。“泡出来后总觉得欠缺了一份醇厚,当时百思不得其解。”  历时3个多月的寻找,他终于在当地老茶厂的老员工点拨下有了方向。“想要口感醇浓,不只要有当季茶,更要搭配不同季节的茶叶来配比。”蒋维明介绍,他将当地收购来的秋叶、秋梗作为主要原料,再按不同比例配以夏茶、夏梗、春梗,复原出红、浓、醇、陈的西路边茶。“这一口下去,味道终于对了!”一场邮轮之旅开启开拓海外市场之路  西路边茶得到复原后,还需要解决的一个任务是开拓市场。相比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蒋维明将视线投向了海外。他介绍,国内推广茶叶品牌往往强调名山上的名茶,这种方式很难照搬到海外。外国消费者难以完全理解,他们喝茶更注重味道和提神的功能价值。  讲好西路边茶的故事,靠的是一座座看似不起眼的木房子与玻璃房子。“茶祥子”制茶坊在半山腰上落成的木制房屋是茶叶的口味测试实验室;不远处的玻璃房,是制作茶叶的无菌车间,并实现了制茶过程的洁净化、数据化、信息化。  “外国消费者认可的是现代科学背书的通用语言,西路边茶在海外推广的定位就是口腔里的香水、肠道里的良药。”蒋维明介绍,在利用现代工艺理解和掌握古法制茶技术基础上,西路边茶逐渐实现了发酵的温度、湿度等主要指标的精细化控制,告别了以往过于依赖制茶人个人经验的弊端。  “例如,结合摩洛哥人喜欢的喝茶方式,我们的产品会加点薄荷来调味。”蒋维明介绍,标准化生产既实现了茶叶口感的稳定,也能根据不同消费者的偏好进行定制化生产。  “走出去”的第一批种子用户来源于一场邮轮之旅。2017年,作为中国茶叶品牌的唯一主讲,蒋维明参加了“沿海上丝路,讲中国故事”活动,在“盛世公主”号邮轮上向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人士作了“熊猫故乡的茶”主旨演讲并取得成功,顺利打开国外市场。  在映秀镇党委副书记魏贵斌看来,蒋维明既有文人的温和特质,也有武人身上的韧劲,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非遗手艺人。“本地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加入茶产业发展,他们也有了从农工变技工、从技工变非遗传承人的新的成长路径。”  在蒋维明看来,复原并打开西路边茶的市场,只是刚刚迈出了从零到一的第一步,他的心里还有着更大的愿望。“希望再用10到15年时间,在金字塔、卢浮宫等世界知名文旅景点的附近打造茶文化体验中心,让我们的西路边茶作为四川茶业乃至中国茶叶的代表被全世界所认可。”蒋维明  “茶祥子”,本名蒋维明,阿坝州西路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茶祥子”复原并创新推广的西路边茶,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和喜爱。在“茶祥子”的带动下,汶川映秀镇的茶产业逐渐成为本地老百姓的一大增收产业。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4-04
(丛雨萌 记者 李婷)在四川省茶叶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元,稳居全国第三位时,羌茶作为其中一个充满民族韵味的别致分支,在这个春天萌发着新生命力。3月15日,四川绿茶制作技艺(羌族罐罐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牛义贵起了个大早,要去见他在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漩坪乡桐麻村的“老朋友”——上百亩的野生古茶树,这是他制作羌茶的主要原料之一。“去看看今年古茶树的长势、状态,简单说就是看今年大家能赚多少钱,当然……”牛义贵压低了声音,“看看今年村民有没有保护好它们。”牛义贵在制作罐罐茶。早春溯源头 探访百年古茶树  从成都到桐麻村需要近4小时车程,这些野生古茶树被称为“苔子茶”,长在海拔1000多米的群山间,被浓密的水杉林和蛇形环山路围绕,山路沿途盛开着桃花、辛夷花、杏花。牛义贵大步踩着落叶堆满的山坡,脚下的枯叶嘎吱嘎吱地响,但他如履平地。羌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骨子里的基因已让他非常习惯高海拔生活与工作。  这些古茶树是羌族茶叶史的缩影,北川峡谷是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之一。据当地文献记载,北川茶叶在唐朝已经非常有名,民国时期北川开了丰盛和、义合全、本立生、聚盛源等茶号,通过茶马古道将北川茶叶卖到边疆地区,羌族罐罐茶制作技艺,是羌族人古老的制茶技艺。  村民有些兴奋地告诉牛义贵,最近发现了一棵非常古老的古茶树:“比学者用碳14方法认定的百年古茶树都还粗一圈。”牛义贵在村民的带领下找到了这棵茶树,他拿出卷尺量了量:“主干有将近15厘米。”牛义贵仔细观察,他扒开茶树树枝,顺手拿出剪刀为这棵茶树剪掉多余的枯枝。这棵茶树的长势也不错,虽然没有人照顾,但幸好周围的水杉没有完全遮蔽它的阳光,露出了自然的三角形“向阳处”,顶端的叶子今年还生出了新绿。牛义贵估算:“这棵树至少是有100年以上了,甚至是150年到更久。”他叮嘱村民一定要保护好这棵茶树,多浇水修枝保持光照,不要让周围的植物夺去了它的养分。  在另一片古茶树林里,牛义贵刚好遇上村里采茶的80岁老夫妻,今年春季的雨水比往年少,老人家有些担心。茶树不同的部分和季节产出的羌茶茶品也不同,由于生产羌茶的芽头目前发得比较少,无法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这些“茶源”对春季羌茶市场显得格外重要。一棵由北川羌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编号的MK-2022053苔子茶母株,长出了几节嫩芽,这让人欣喜。和牛义贵一道过来的北川羌族自治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李倩说:“老人家现在采的这个尖尖就可以做羌茶里的雀舌,这棵节状的嫩芽就可以用来做旗羌。”  北川有着典型的高山峡谷风貌。全境皆山,峰峦起伏,沟壑纵横,溪流密布,境内上百年树龄的古茶树现有15000多亩,最高树龄达700余年。“从食到饮” 羌族罐罐茶走过百年  最初,羌人饮“罐罐茶”更像是一种日常饮食。牛义贵回忆,小时候他放学回家,常常闻到家里的茶香,这一定又是母亲在锅里给茶杀青,这个香味是他日常的“小确幸”。他听说爷爷奶奶甚至更远的祖先制作羌族罐罐茶时,会选取茶树新梢往根部一尺长左右的茶树枝,加工茶叶时甚至还会用火“烫”茶,然后把制好的茶装入土陶坛中保存发酵。  羌族罐罐茶的土陶罐一般高五寸,口径三寸左右。由于羌族人也喜欢在火塘边生活,早起时就会把水和茶叶放在一起煨煮,水开后加入荞麦面、酥豆、青稞等五谷杂粮及羊肉、小鱼干等,煮好后或加入盐巴、蜂蜜等调味品进行调味食用,发酵后的茶叶含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物质,羌族绿茶的清香中又有粮食的美味。牛义贵说:“这可能是属于我们羌族人百年前的‘围炉煮茶’了。”  如今成为非遗传承人以后,牛义贵总结了一套制作加工罐罐茶的行业标准,如嫩梢采割、过红火灰杀青、清洗、摘叶、摊晾、揉制、嫩茎再过红火灰、切茶、晒干、保存、煮茶、加料等技法。牛义贵用手背就能感知温度。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羌族罐罐茶也从食用功能转变为饮用功能,茶水里的其他食材越来越少,人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来人来客煨煮一罐清澈的罐罐茶,清新爽口又别有韵味。虽然羌茶比起其他川茶品种较为“小众”,但资深茶客还是愿意每年从北川地区或者网络上购买羌茶,现代羌茶可卖发酵散茶、茶饼、压力方砖茶等。  有研究者表示,罐罐茶制作技艺传承年代也有几百年,在茶叶制作技艺中独树一帜,是羌人追求原生态生活方式的精神象征。其就地取材、随性制作的方式体现了羌人崇尚自然的习性,其价值在于倡导世人回归自然,过质朴的本质生活。牛义贵  国家一级评茶师、茶艺师,四川省制茶大师,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罐罐茶制作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现任北川羌族自治县茶叶产业协会顾问。他精于制茶中火候的掌握,发酵过程中发酵程度的把握,善于研究茶文化,为传播羌茶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4-04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