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徐昭磊)7月14日,中省主流媒体阿坝行采访一分队走进松潘县川主寺镇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特色蔬菜基地——30个巨大的大棚均匀散落在8万平方米的一片高原平地中,成熟的哈密瓜、小番茄耷拉着头挂在枝头。一旁的宫玉生动作轻柔,缓慢将刚采摘的小番茄放入手边的篮子中。蔬菜基地“这片小番茄是今年种下去的,一共种植了8亩,亩产达到了6000斤左右。”宫玉生介绍,在这30个大棚中,还分别错峰种植了哈密瓜、网纹甜瓜、草莓等不用品种的水果。2021年, 松潘县在川主寺镇着力打造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拥有30个大棚的高原现代特色蔬菜基地是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松潘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也比较长,水土以及空气都没有污染,所以我们在高原上种出来的水果品质比较高,不管往哪里销售,我们都有比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大棚里还种植了无花果、草莓以及黄瓜等果蔬。”园区现场管理人员侯健介绍,现在正是丰收的时候,而且这批水果一早就已经被成都一家高端商超预定。看着园区的瓜果被销售出去,宫玉生十分开心。作为拥有20余年种植经验的“土专家”,宫玉生对于园区内的一叶一果都有道不尽的话。“这里种植的基本都是热带水果,在高原地区种植这些水果,最大的难点就在气温上。”宫玉生指着手里的网纹甜瓜介绍,如果温度不够,或者水肥超标、不够,只要稍微出点差错,这个瓜就不会形成这样清晰的脉络,自然也卖不好价格。园区的瓜果长势如此喜人,也得益于这30个长112米,宽24米,高5.6米的大棚。侯建介绍,大棚建得如此大,也是为了能减少棚内气温的波动,保证作物处于相对稳定的温湿度条件下生长。为保证“一年四季都有‘松潘造’水果”,宫玉生和其他基地技术员在不断地探索中,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种植经验。如今,园区采取“专家大园+园区”合作模式,不仅是宫玉生这样的“土专家”,还邀请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在蔬菜产业园实施水肥一体化减施增效、土壤生物处理、生物替代化学农药等实用新技术,建成高山高原露地蔬菜化肥农药减施技术示范基地1万亩,实现化肥、农药“零”使用。不同于蔬菜基地里的土培蔬菜水果,一公里以外的桐乡--松潘高原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内,一颗颗红彤彤的草莓不在地上趴着,却躲在一排排的栽培架上。“这是全州唯一的无土栽培项目。” 浙江嘉兴对口支援工作队干部、松潘县政府办副主任沈小炎介绍,为提升松潘县农业发展水平,桐乡驻松潘工作队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理念,经过两年时间建设打造了该园区,还引进了浙江专业从事无土栽培、云农场开发建设并管理的公司来运营。据介绍,该园区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用营养液代替天然土壤作基质的栽培新技术,可满足作物整个生命周期对水分、养分、氧气及温度的需求。“与普通的土壤种植相比,无土栽培产量更高、病虫害更少且使作物彻底脱离土壤限制,解决了引进品种不适应松潘土壤的问题。”沈小炎说,而且园区采用目前国内领先的数字农业技术,通过高科技智能化全循环远程操控、无人机巡航,数字芯片等先进技术手段,可以大幅减少人工成本,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商品附加值。资金、技术的投入很快得到了成效,去年,首批种植的粉玉系列的白草莓也销售一空。“粉玉系列的白草莓是四川少有、阿坝没有的草莓品种,由杭州市农科院培育,去年9月中旬种植,两个月就成熟了。” 塔金麦(嘉兴)智慧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何朝辉介绍,由于味道香、口感好,去年第一批草莓就以120元一斤的市场价立即销售完毕。“我们现在主要是种植秋冬季蔬果。”何朝辉说,今年,园区还重点引进了越心、建德红等红草莓,还有小兰、兰芯等西瓜品种,以及四川本地品种为主的辣椒和日本小青菜、生菜等新品种,为阿坝州农业产业发展蹚出一条新路子,并推动农业产业快速步入现代化快车道。“现在我们高原现代农业园区基本能实现,一年四季都吃上‘松潘造’果蔬。” 松潘县科农局相关负责人说,松潘县高原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现已成功创建为州级3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今年争创州级4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据了解,目前,阿坝州已培育各级现代农业园区57个,其中省星级园区8个、州星级园区22个、县级园区27个。    近年来,阿坝州坚持“以产定园、以园兴产,条件成熟一个、集中建设一个、建成见效一个”总体要求,依托区域资源禀赋,突出优势产业、特色产品,以产业升级、功能拓展、带动提升为重点,聚力建园区、强龙头、补链条、树品牌,以农业园区引领高原粮仓建设。同时,制定出台农业园区发展规划,以“一园一策”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申报创建和巩固提升,到2025年,力争创建国家级产业园1个、省星级园区8个,积极培育州、县级园区,累计建成各级园区116个。(松潘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7-17
(记者 徐昭磊)从阿坝州松潘县县城一路向北,有着岷江源头第一村之称的川主寺镇安备村和九寨黄龙机场隔河相望。这里有红星岩、岷江源、七藏沟、大西天坝、小西天坝、神水、神山等自然景观,风景宜人。近年来,安备村党支部结合实际,坚持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并行,外强实力、内塑形象,积极探索出一条旅游兴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安备村以前,安备村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草畜不平衡、超载过牧,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随着九环沿线旅游经济兴起,安备村也意识到必须要守住“绿水青山”保护好生态环境,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才有将来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近年来,安备村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主动承担岷江源头保护责任,积极发挥党员作用,带动群众,开展了推进草畜平衡、减畜减载,植树造林,恢复荒山荒坡,护林防火,保护森林草原资源以及水源保护等工作,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内生态环境得以好转,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率逐年增加,守住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红线,为安备村发展旅游产业打下了基础。安备村的发展,是川主寺镇推进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积极探索“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产业模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川主寺镇党委强化上游意识,肩负上游责任,坚持保护与发展并行,坚决守住生态环境保护底线红线,努力实现自然与人文相融共生、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松潘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7-17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正勇 文/图  江水环绕,花香四溢;依山而建,整洁有序。这就是如今的松潘县镇坪乡麦吉村。这是个平均海拔2400米、距离松潘县城约60公里、与茂县接壤的边远小村落,坚持党建引领,依据“一核多点”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农旅、文旅等产业,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园村、文旅村和幸福村。麦吉村沿袭原老寨子的传统建筑风貌。农区变景区让乡村靓起来  “我们村小人少,过去都在山上劳作和生活,产业单一落后。”7月13日,在这里生活了半辈子的麦吉村村支书王金云指着彩旗飘飘的彩虹桥说,全村两个组154户村民集体从山野搬迁到这里,沿袭原老寨子的传统建筑风貌,就地取材,勾勒起传统民居的经脉与血肉,房屋冬暖夏凉,形成独具特色的羌族村落。  近年来,麦吉村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政府投资880余万元,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厕所革命等项目建设,打造凤凰花海、篝火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引水设渠,护墙亮院。立足古羌文化传承与发掘,在整村推进上保留乡土气息,在文化打造上融入古羌元素,将景观化打造与基础设施提升相结合,推进“园林式”村庄打造,实现从农区蜕变为景区。农房变客房让旅游活起来  小村落不仅鲜花遍地,而且处处可见高山核桃和蓝莓等,优美的环境吸引着不少游客前往参观游玩。  王金云介绍,为了盘活闲置资源,推动旅游产业在麦吉落地生根,麦吉村结合村情实际,依托本地深厚的羌族民俗文化和自然观光资源,将目标对准闲置农房改造,经过多次考察,鼓励返乡大学生参与其中,采取党组织引领,致富带头人、农户共同发力的“1+2”模式,在麦吉村修建起极具羌韵羌风的特色民宿。不仅留住了游客,盘活了闲置资源,还实现了集体增收、农民致富的双赢局面。产品变商品让农户富起来  居住环境改善了,如何带领村民致富增收?王金云说,麦吉村立足现有的土地资源,围绕“农旅”融合发展,种植高山蔬菜2000余亩,高山菊芋500余亩,可食用菊花20余亩,藏红花椒3000余亩,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强化技术引领,将种植出的农产品,通过线下销售和网上销售的方式销往全国各地,成功注册了品牌与商标,并衍生出菊芋泡菜、花椒手串、花椒枕头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的产品,产业链逐渐成熟,曾经的高半山“贫瘠土地”逐渐变为群众致富增收的沃土。  如今,麦吉村迈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先后荣获全省2022年度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州级“四好村”、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县级“最美村寨”等荣誉称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7-17
(记者 严易程 文/图)茂县,阿坝州东大门,地处九寨沟、黄龙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中转站,是联结“九寨沟”“大熊猫”“三星堆”三个四川省旅游品牌的纽带,是阿坝州构建“旅游高地”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拥有神秘的古羌文化,是展示中国羌族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重要窗口。美丽茂县阿坝州建州70年来,茂县坚持“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理念,持续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大力推进农产品绿色化、特色化、标准化、品牌化种植,实践探索出了“三个一亩”复(套)种模式,并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导向,通过技能改造升级、产业链延伸,工业产业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同时,培育“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康养”等旅游新业态,周末、假日、夜间、避暑、冰雪五大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已然成形,文旅产业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7月12日,行走在茂州大地上,记者看到,无论是高山羌寨还是河谷村落,文旅事业、生态农业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一曲曲新时代欢歌在茂县3000多公里的土地上奏响。文旅+  古羌文化“活”起来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被誉为“云朵上的民族”。当天,恰逢一场羌族婚礼接亲仪式正在中国古羌城举行,记者沿着羌文化广场顺着台阶拾级而上,穿过巍峨的古羌城城门,进去便是羌王官寨。羌王官寨作为展示羌族社会文化的地方,共有三层。走进第一层,这里主要展示办案、议事的功能区。此时,阵阵羌笛声从二层传出,循声而去登上第二层,两位传承人正在演奏羌笛,一旁,羌绣传承人也在官寨窗前展示羌绣技艺。中国古羌城“官寨内不仅展示了羌族人在祭祀、聚会、婚娶、农耕等各个场景,游客还能近距离了解羌族文化和习俗。”中国古羌城负责人介绍,中国古羌城保持了羌族原有的建筑风貌、民风民俗、祭祀礼仪,充分体现了羌文化的原生态环境和羌民族的生息特点。羌绣是一种传统刺绣艺术,也是具有代表性的羌族文化符号。绣花鸟、绣山水、绣羌族建筑……在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羌绣传承人李兴秀,正埋着头,全神贯注飞针走线。羌绣制作“羌绣越来越‘火’了。”李兴秀说,她每年都会带一些展品去国外展示,最后都会被抢购一空,她制作的羌绣已经远销加拿大、荷兰、泰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如何让羌文化留下来、记得住?在茂县图书馆,建有阿坝州目前唯一一个羌族数字资源室,将全县羌族文献的资源有效整合,通过视频、图片和汉字,让羌文化留下来、记得住。同时,借力古羌文化传承、保护和弘扬的民间力量,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羌族萨郎、肩铃舞、羌绣、羌笛等项目培训,发展壮大了传承弘扬古羌文化的力量。近年来,茂县不断夯实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服务配套、提升旅游品牌、拓展旅游市场、优化旅游环境,整合中国羌族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羌王官寨、演艺中心、金龟寨等景观景点及特色建筑打造中国古羌城,将中国古羌城打造成为了我国规模最大、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羌文化核心展示地,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通过古羌族原有的民风民俗、祭祀礼仪等“活态文化”演示,搭建了羌文化对外展示交流的平台,丰富了古羌城旅游业态,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体旅互动、农旅协同、商旅一体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成为了羌文化旅游主要目的地之一和成都通往川西北高原主要的旅游集散地之一。农业+  因地制宜“富”起来茂县地处川西高原,拥有得天独厚的光照、湿度、温差、土壤等环境优势,种出的李子、苹果等深受各地消费者喜爱。一场小雨过后,山野田间薄雾浮动,生长在其间的苹果林绵延数里,像画卷般铺展于阿坝州茂县赤不苏镇赤不苏村。不远处,村民王明正在自家果园里察看苹果的长势。“我们村山高地偏,以往光种青稞、玉米等传统农作物,收入并不高。”赤不苏村村民王明曾经守着3亩地,过活了大半辈子,从来不知道还有“复合种植”这种种植模式。去年,在村支部书记王成龙的鼓动下,王明地里种下了2亩瑞雪苹果,根据时令,苹果树下又套种起青稞、玉米和莴笋等粮食蔬菜,加上养猪、园区务工和发展民宿,一年下来,有4万多元的进账。赤不苏村耕地少、产量小、产值低,赤不苏这样的高半山村应如何作答高标准建设“天府粮仓”的考题?据了解,作为阿坝州的农业大县,茂县摸索总结全县农业种植方式,2022年在赤不苏村率先推出“一亩稳定粮、一亩高产果、一亩增收菜”的“三个一亩”复合种植模式,即果+粮+菜立体种植模式,将一块地掰成三块种,年平均亩产值从过去1.3万元,增加到去年2.5万元,实现了增粮、增产、增效益三重目标。“过去,由于村里种植的苹果品质低、口感差,导致了苹果销量上不去。直到2019年开始,村里引进瑞雪、富士系列苹果进行试种,目前村里的苹果已远销省外和成都一带。”赤不苏村党委书记王成龙说,除水果种植以外,村里在“三个一亩”复合种植模式下,把一块地掰成三块种,村民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三个一亩’复合种植模式最大化用好土地资源,平均亩产达到年收入2.5万元,不仅装满了老百姓的‘粮仓’,还有效解决了农村耕地少、产值低现状,实现了增粮、增产、增效益三重目标。”赤不苏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罗晨洋说,当前,通过建设发展赤不苏河谷特色农业园区,赤不苏村在高半山建设生猪养殖场,在低半山种植果蔬粮食,大力发展起了“种养循环”产业,未来将立足羌文化资源,充分挖掘羌文化内涵,建设更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羌乡魅力新村。苹果长势喜人按照发展规划,到2025年,茂县将基本实现“三个一亩”模式全县农户全覆盖。届时,全县将建成标准农田7万亩,实现农业总产值2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104元,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建设高半山生态粮食区、助力“天府粮仓”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赤不苏村只是茂县助力“天府粮仓”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跨越的一个缩影。走进上关村岷江百合花谷内,一阵阵花香扑鼻而来。“当前,我们正按照‘闻花香、品花味、寻花趣、赏花色’的乡村旅游打造思路,通过丰富旅游业态,让花开遍上关、让花香弥漫上关,让游客游遍上关,把上关打造成一个集民宿、观光采摘、文化教育等为一体的乡村休闲度假综合体。”茂县富顺镇上关村有关负责人如是说。游客打卡岷江百合花谷园近年来,上关村依托自然禀赋,倾力打造岷江百合花谷园,修建了游客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亲子游乐、露营烧烤等基础配套设施,通过“公司+村集体+党支部+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做到了新农村建设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并先后荣获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阿坝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阿坝州乡村振兴示范村、茂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先进集体和 “茂县县级(3A)先进村党组织”等荣誉称号,也为乡村振兴战略增添了新动力。70载风雨兼程,70载沧桑巨变。70年来,茂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公共设施日趋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历史机遇,茂县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铿锵的脚步,走向灿烂的明天,走向崭新的辉煌。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7-14
(记者 杜杰)7月12日下午,记者在阿坝州阿坝县高原黑青稞天然生物开发有限公司见到总经理俄周时,他正和工人一起将生产好的青稞糌粑打包、装箱。  俄周介绍,去年,他们公司在阿坝本地采购黑青稞约60万公斤,总金额近400万元。目前公司开发出的糌粑、奶茶、饼干等青稞系列产品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地热销。  生产车间里,青稞奶茶、青稞饼两条生产线不停运转,而在公司另一边的阿坝县青稞现代农业园区里,黑青稞郁郁葱葱、成片相连。  “全县青稞种植面积超过6万亩,今年2月,阿坝县青稞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为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阿坝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水务局局长康成品介绍,园区推行“龙头企业+核心区+合作社+农户”“土地流转+优先雇佣”模式,完善“种、产、供、销”联农带农机制,辐射带动8个乡镇、7822户、41175名群众,每年人均增收650元,扭转了过去阿坝县农业靠天吃饭、产小质弱的状况。  数据显示,阿坝县青稞现代农业园区以黑青稞为主的粮食产量,已从2020年的8925吨提高到2022年的10793吨;研发生产的黑青稞系列产品,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消费扶贫等方式,2022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我们力争在今年底创建为省五星级青稞现代农业园区。”康成品表示,接下来将完善青稞种养循环标准化质量体系,确保青稞年产量达到1.13万吨以上。  县上有动作,俄周也没闲着,目前公司占地2400平方米的二期厂房正加紧修建。“今年底建成,明年初投产。”俄周憧憬着阿坝的黑青稞产品,有朝一日能卖出国门。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7-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李正勇 文/图  7月13日,午后的赤不苏河谷,蓝天白云,日照充足,湍急的岷江水奔流不息。  在茂县这个耕地少、产量小、产值低的川西高山峡谷,如何确保粮食稳定,农业增产增收?  记者了解到,茂县赤不苏镇采用“果蔬套种”和“粮经复合”的种植模式,大力推进“三个一亩田”(套种)模式,不仅稳住了粮食,更让当地老百姓年收入翻了番。这也是位于川西高原的茂县,在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一个生动实践。高姝介绍全县产业规划。  果蔬套种农民增产增收  “我们村山高地窄,以前种青稞、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加上养殖,一年就七八千元收入。”54岁的赤不苏村村民王明未曾想到,如今还能通过复合种植模式增产增收。  去年,在村党支部书记王成龙的鼓励引导下,他种了2亩瑞雪苹果,根据时令在苹果树下套种青稞、玉米和莴笋等,加上养猪、园区务工和发展民宿,如今一年可实现4万多元的收入。  “我们这里高山峡谷,是典型空壳村,全是老人在家。通过引进企业,流转土地、复合种植模式最大化利用土地资源,全村老百姓亩均年收2.5万元左右。这种模式不仅装满了老百姓的‘粮仓’,也鼓了他们的‘腰包’。”赤不苏镇镇长罗晨洋说。  2022年,茂县在赤不苏村率先推出“一亩稳定粮、一亩高产果、一亩增收菜”的“三个一亩”复合种植模式,将一块地“掰成三块种”,年平均亩产值从过去的1.3万元增加到去年的2.5万元,实现了增粮、增产、增效益目标。  园区引领建设“天府粮仓”  在村子靠近岷江一侧,茂县赤不苏河谷茂汶苹果现代农业园区的牌子十分醒目。园区内苹果套种大豆和玉米,长势喜人。滴灌技术、种养循环农业在这里运用已经成熟,田地四周正在修建咖啡屋和民宿。罗晨洋说:“通过建设赤不苏河谷现代农业园区,在高半山建生猪养殖场,在低半山种植果蔬、粮食,镇里在这里大力发展‘种养循环’产业。”  近年来,茂县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精心打造特色果蔬万亩示范区5个、核心示范基地28个,培育地理标志认证产品3个、绿色食品24个,已建成省级园区1个、州级园区3个、县级园区2个。  茂县科农局副局长高姝介绍,茂县全县耕地总面积58695亩,平均每个家庭拥有土地不足2亩,按一年一季种植计算,一亩蔬菜或水果年收入约1万元,一个家庭年均收入2万元。  茂县科农局局长万力基算了一笔账,通过推行“三个一亩”复合种植模式,把一块地“掰成三块种”,因地制宜、因时因季多轮套种粮食、果蔬,以每季度耕作1亩为单元计算,全县农业产值提高2倍左右,既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又保障了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  按照发展规划,到2025年,茂县将基本实现“三个一亩”模式全县农户全覆盖。届时,全县将建成标准农田7万亩,实现农业总产值2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104元,建设好高原地区高半山生态粮食区,为“天府粮仓”建设做出茂县担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7-14
(记者 严易程 文/图)汶川,阿坝州南大门,是藏羌回汉等民族交汇融合的地带,是全国最大的羌民族集中聚居区之一,也是“成都后花园”入口区,其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有“川西锁钥”和“西羌门户”之称。康养汶川阿坝州建州70年来,汶川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走出了一条富民强县的高质量发展“涅槃”之路。通过实施“旅游+”“+旅游”,做好“农牧业、工业、第三产业、文化、体育、康养、教育、养老+旅游”的大文章,加快推进“目的地”“景镇一体化”建设,提升新兴场景业态倍增培育工程,打造了一批标志性文旅品牌,全力推进了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展示全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窗口。从跟跑者到成为阿坝州经济发展的典型,汶川如何实现“领跑”?7月11日,记者在汶川县找到了产业融合发展迈向新高度的答案。农旅融合 “一三”互动带来“蝴蝶效应”汶川是“樱桃之乡”,世界甜樱桃最优质产区之一,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汶川已将甜樱桃发展成为老百姓的“感恩果、致富果、幸福果”。同时,汶川县积极抢抓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巨大机遇,按照省委“粮经统筹、农牧并重、种养循环”的农业发展思路,聚焦“6+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动汶川茶业振兴,持续促进了区域内群众巩固脱贫成果,不断满足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之需。映秀作为茶马古道川藏线灌松古道的贯通之地,当地产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随着旅游高峰的到来,镇上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每天都会将泡好的茶放在门口,让来到映秀的客人能品尝到我们当地的茶。”汶川县映秀镇“茶祥子”创始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蒙顶山茶制作工艺的传承人蒋维明一边制茶一边告诉记者,“茶祥子”的茶,大部分都来自村民上山采摘的荒荒茶、野生金银花。蒋维明正在察看茶的发酵据了解,“茶祥子”创立以来,带动了村民创业增收,保障了汶川茶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并成为了汶川南林茶业产业复兴事业对外展示的窗口,为汶川以茶为媒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了新路径。以茶为媒,链接世界。为了让映秀与世界相连,“茶祥子”建起了丝路非遗文创中心、一带一路中茶西饮评测中心、茶叶储存深冻库等。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制出的茶产品卖到了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希腊等“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成为了中国茶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茶的重要“载体”。“我还将继续打造‘地球茶仓’,以茶为媒,让茶与文旅结合起来。”蒋维明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在汶川,像蒋维明一样为农旅融合发展带来“蝴蝶效应”的还有汶川县水磨镇凤凰村“艺术村长”黄洋。凤凰村全貌“这面墙我们想想,再画点什么,与周围的景致更搭?”给学院学生上完课,黄洋一有空便往凤凰村跑。不仅自己跑,还带着一大群学生到村上。到了村上不是闲逛游玩,而是一起参与到村子建设和乡村创作中来。黄洋是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另一个身份是阿坝州汶川县水磨镇凤凰村“艺术村长”。去年11月,汶川县建立了首批艺术乡创指导团队,10位行业导师定点入村担任“艺术村长”,构建乡村新兴场景,挖掘乡村创意人才,让创意的浪潮流进乡村,让乡村的创意走向城市。今年4月,黄洋开始担任凤凰村“艺术村长”。通过对公路的改造、农家乐的整体装修风格统一、菜地的重新规划种植,以及组织学生在村民的屋旁墙面上画壁画,黄洋把乡村变为艺术空间,将田野化为画布舞台,利用专业优势,带领学生通过乡创环节,将乡村打造为创意来源、创新策源地,让乡野源创力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新动力。曾经靠种植土豆玉米讨生活的落后山村,在艺术乡创的作用力下已经大变样。“现在进入避暑旅游高峰,房间至少需要提前三四天预订。”水磨镇凤凰村悠哉民居负责人李林说,进入避暑旅游高峰后村里的客流源源不断,民宿的房间大部分已经被预订,主要是来自成都、重庆以及广东的游客。悠哉民居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水磨镇凤凰村已经成为避暑旅游的新“胜地”。作为阿坝州今年建设的60个“三家园”抓点示范村之一,当前该村“三家园”建设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再加把劲,争取7月底全部完工。”这几天,凤凰村“三家园”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村党支部书记张学林每天早出晚归,农房风貌改造、小景观打造设计他都在现场盯着。在张学林看来,以前村子穷,没有产业支撑,如今随着汶川农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为村子带来了希望,为村民打通了“致富路”。“当前,我们正借势全力打造集休闲娱乐、住宿、旅游为一体的休闲目的地,加快步入乡村旅游发展快车道。”张学林如是说。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大禹文化旅游节、樱桃采摘节、熊猫音乐节等活动常态举办,康养人群逐年递增,是宜居宜游宜养的成渝西花园、多样多元多彩的阿坝百花园,成为成渝地区纵享清凉、心之所向的避暑胜地。连续两年上榜“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荣获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四川省首批天府旅游名县等殊荣。近6年5次获评四川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经济发展领跑全州,农旅融合发展,已成为了汶川农旅产业版图上的又一张新名片。生态为先  开启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路径”随着“蓝天、碧水、净土、青山”概念的深入人心,生态为先的理念正深深烙印在汶川发展的每一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同时,一大批绿色工业也在踔厉崛起,成为了汶川工业经济的强力支撑。在汶川工业经济发展进程中,生动的“绿色实践”越来越多……汶川县漩口新型工业集中区内的神州锆业科技有限公司正是汶川绿色工业发展的新亮点。漩口新型工业集中区“作为人造宝石生产企业,对环境要求高,公司几经辗转从福建到广西再到四川汶川,是看重汶川水电资源丰富,环境好。”神州锆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国珍说,汶川县委、县政府给予了落户企业优厚的政策支持,加之基础建设不断完善,交通物流越来越便利,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今年公司预计可实现营业收入3亿元。同样,在进驻汶川发展16年,从事电极铝箔、电容器及相关电子零件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加工的立敦电子(阿坝州)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公司副厂长汤智铭正组织160余名员工开足马力加快生产。“目前,我们38条生产线全部投产,今年计划建设的4条生产线各项准备工作也已经完成,预计在11月份将正式投产。”汤智铭告诉记者,2022年公司销售额达到3.8亿元。当前正是产品销售的“黄金期”,公司正在全力以赴加快生产,抢抓机遇。近年来,汶川对工业布局进行重新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引进先进产能,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调整水磨、漩口和桃关工业园区布局,将大多数高耗能、污染大的工业硅、电石企业全部外迁建设,“一园四区一线+飞地”工业发展布局全面构建,开启了转型发展的新路径,正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水电、铝、锂、人造宝石等绿色工业,助推电商物流等产业不断集聚延伸,农产品加工工业逐步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已成功培育神州锆业科技有限公司、立敦电子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户,汶川杨华珍藏羌织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户,规上企业43户,绿色工业提档升级。2022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1.1亿元,工业化率达到36.4%。新入库规上工业企业4户,全县规上工业企业达到43户,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04.7亿元。汶创 HUI下一步,汶川将坚持“育新”与“优旧”并重,用好3000万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阿坝矿业、鸿泰镐业、中胜建材等企业加快完成节能审查和新建项目技改转型,强化“一企一策”帮扶力度,制发《汶川县2023年“一区两地六示范”执行库(第一批)项目台账》,建立“四个一批”项目库。同时,还将把汶川IP大熊猫、特色非遗文化、文创、企创、校创等特色文化形态深度融合,挖掘地域特色,打造个性化创意平台,通过“汶创 HUI”来挖掘汶川地域特色,积极创新赋能,锚定“创新型”汶川建设目标,加速“路过经济”向“目的地经济”转变。汶川以“闯”的精神,一直立足于阿坝州前列。站在新时代新起点,汶川正吹响蓄势发力的集结号,全力推进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同步迈入现代化四川建设新征程中,加快推进“一区两地六示范”和“四型汶川”建设,积极探索生态禀赋向绿色财富转化路径,以“高颜值”生态推动高质量发展。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7-13
(记者 袁城霖)今年3月,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黄洋收到一份特别的聘书,担任起汶川县水磨镇凤凰村的“艺术村主任”。为拿出适合当地的文旅项目和文化建设方案,几个月来,黄洋频繁到凤凰村调研走访。  7月11日下午,记者在凤凰村党群服务中心见到了黄洋。他设计的“凤凰村自然生态村落乡旅景观规划”囊括旅游线路设计、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策略、社会生态和产业生态策略等。黄洋说,他的目标是用艺术扮靓乡村,助力凤凰村美丽乡村建设。  凤凰村属于高半山村,平均海拔1150米,以百合、金菊、玫瑰为媒,发展休闲娱乐、农业观光、康养度假、科普研学等产业。凤凰村党支部书记张学林介绍,全村已发展起8家农家乐,再加上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带动周边村民就近务工。目前,全村1122名户籍人口中,常住人口有940余人。  受聘“艺术村主任”,黄洋觉得身上多了份责任。几个月来,他对通村公路改造、农家乐整体装修风格、菜地种植布局等提出意见。“‘一村一品’还不够,要‘一户一品’。”他不仅要给村里做整体艺术设计,还要“点对点”给发展农家乐的民居做单独设计,“经过调研,目前六七户居民有做墙绘的意愿。”  不仅凤凰村,以建设生态美丽、和谐幸福、富裕小康“三家园”为目标,汶川县建立了首批“艺术乡创”导师团队,10位行业导师定点入村担任“艺术村主任”,通过引入行业领域优秀人才,孵化文创成果,培育乡村文创产业,助推村落传统经济转型升级。  目前,水磨镇有3个村聘用了“艺术村主任”。水磨镇干部张建介绍,另外两位“艺术村主任”也来自阿坝师范学院,分别是音乐舞蹈学院院长、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他们利用高校的专业优势,让艺术与乡村‘共振’,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张建透露,近年水磨镇文旅产业加速发展,去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综合收入1.2亿元。下一步,水磨镇将按照乡村主题化、体验生活化、农业现代化、镇村景区化的思路,进一步丰富农文旅融合业态,建设乡村旅游综合体,使乡村既有“颜值”又有“产值”。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7-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曾晓文当下正是金银花采摘时节,汶川县水磨镇马家营村连片的金银花散发出阵阵清香。7月6日,笔者来到水磨镇马家营村4组的金银花试种田,在这里,随处可见一簇簇、一串串的金银花随风摇曳。田地里,村民们三五成群,手执竹筐在田间采摘花苞,丰收的喜悦挂满脸庞。采摘金银花  “我们种的金银花是从湖南引进过来的,名叫湘蕾,目前还在试种阶段,是两年前开始试种的,去年开始开花,目前来看,效果还不错。我们一共种了8亩,以后会逐步扩大规模,带动周边农户跟我们一起搞这个产业。”马家营村金银花种植带头人谭强说。  金银花独特的药用功效使其在中药材中的应用经久不衰,近几年的疫情更是让金银花成了“香饽饽”。谭强介绍:“目前金银花的市场比较好,价格都还不错,未来很有前景。感谢党委政府对我们的支持,为我们提供了种植技术指导。”  据悉,该村目前试种金银花面积约8亩,平均每亩产值500至1000元,直接销往成都各大药厂。金银花种植周期为6个月,花期仅20天,目前正是采摘阶段。由于金银花仅花苞可入药,因此需要在花开之前进行采摘。  近年来,马家营村不断加强特色种植产业的示范引领,引进技术资金推广集约经营、拓宽种植品种、优化产业结构,并结合本土旅游资源和特色农业种植业发展特色农旅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就业”深度融合,形成集体增收、群众受惠的“多赢”局面,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7-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李正勇  “现在民宿、花田、餐饮这些有了,但外墙立面和外观都要改。”7月11日,在汶川县水磨镇官山半山腰的凤凰村一组,59岁的村支书张学林,正在和“艺术村长”——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黄洋商量,不仅要让村里有收入,还要让村庄有颜值。凤凰村的房屋外墙和道路都有了统一规划。受访者供图  凤凰村位于水磨镇北部,下辖5个村民小组,有户籍人口347户961人,森林覆盖面积达80%。为高质量建设阿坝州“三家园”抓点示范村,近年来,水磨镇立足“一心一环五组团”发展思路,以花为媒,聚焦品质品牌品位提升,打造休闲娱乐、农业观光、科普研学、康养度假为主要功能的微景观乡创精品艺术村。同时,培育星创客,做精微民宿集群,做深微产业链,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目前,凤凰村已有悠哉山居、花涧集等精品民宿,云上羌寨·柴火鸡等乡愁美食,岷江百合等艺术景观已成为凤凰村乡村建设个性化和五美乡村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乡村振兴源活力。  “我们对这里的外墙和道路等都统一规划,提前介入。”黄洋老师指着美术学院给村里按照不同主题设计的乡村规划图介绍,今年4月,受聘后,这里就成了同学们的写生基地。“我一有空就往村里跑,不仅自己跑,还要带一大群学生村上,一起参与村子建设和乡村创作。”通村公路、农家乐的整体改造和装修风格、菜地的重新规划,在墙面上画壁画,黄洋都亲力亲为,把乡村变为艺术创作空间和教学课堂。  据悉,去年11月,汶川县建立了首批艺术乡创指导团队,10位行业导师定点入村担任“艺术村长”,构建乡村新兴场景,挖掘乡村创意人才,让创意的浪潮流进乡村,让乡村的创意走向城市。利用专业优势,带领学生通过乡创环节,将乡村打造为创意来源、创新策源地,乡野源创力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曾经靠种植土豆玉米讨生活的落后山村,在艺术乡创的作用力下,如今已经大变样。现在村庄变美了,业态逐渐完善,村民们也纷纷加入其中。张学林介绍,现在已经有七八家人在腾挪房屋,准备加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7-13
(余玉燕 记者 严易程 文/图)7月5日,一批从四川省阿坝州理县出发的西门塔尔黄牛在历经21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后顺利抵达浙江省乐清市。这意味着,来自阿坝高原的优质牛肉将通过乐清各大菜市场端上当地人的餐桌。据了解,这是乐清市结对帮扶理县的“西牛东送”消费帮扶和产业合作项目销售的第一批西门塔尔黄牛。首批出栏肉牛装车发展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据了解,去年6月底,乐清市与理县朴头镇一颗印村签订“西牛东送”消费帮扶和产业合作项目,共计投入28万元,约定在一颗印村建立标准化规模化肉牛养殖场,积极探索“肉牛+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新模式,按照统一引导、统一管理,科学定位,大力发展“西门塔尔”优良肉牛养殖产业。经过一年的精心管理养殖,49头牛集中出栏,增强了一颗印村养殖的积极性,有望成为当地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来源。工作人员打扫牛舍走进朴头镇一颗印村犇犇专业合作社西门塔尔黄牛养殖基地里,记者见到管理人员和村民正忙着给牛喂料、打扫卫生、赶牛、装车。“这批牛是去年6月底从吉林引进过来的,通过东西部协作帮扶项目在理县落地,经过一年的养殖,这批牛的重量平均值达到1500斤,单头利润是5000元,预计村集体能够分红60000元,集资户能够获利190000元。”理县犇犇专业合作社养殖负责人肖琦说,肉牛养殖新路子在一颗印村创造了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下一步,浙江省乐清市还将延伸养殖产业链条,持续为理县引进更多肉牛,精准提供服务保障,助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更多群众稳定增收,让肉牛产业成为惠民、富民产业。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7-06
(记者 严易程 文/图)“一朵玫瑰花,共富千万家。”这是小金高原玫瑰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6月26日,小金县第四届高原玫瑰采摘季拉开帷幕。据悉,此次玫瑰采摘季活动不仅包含丰收采摘、庆丰收仪式、专家授牌及花农歌舞庆丰收等活动,还在现场设有小金特色农产集市、主题打卡造型墙、玫瑰特色餐品品鉴等。玫瑰纯露、玫瑰花饼、玫瑰精油、苹果干、沙棘含片……在高原玫瑰博览园,特色农产集市上小金的农特产品琳琅满目,前来参加活动的嘉宾、游客们兴趣浓浓,纷纷驻足品尝和拍照留念,共享丰收的喜悦。活动现场活动中,小金还与高原玫瑰人才工作站驻站专家进行了签约并授牌。村民们带来的歌舞节目精彩纷呈,一波又一波的互动抽奖环节将活动氛围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在随后召开的嘉宾交流会上,来自行业内的专家们围绕玫瑰产业、技术、品牌进行了研讨。玫瑰采摘小金高原玫瑰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光照条件,长达3个半月的花期梯度,使得花朵饱满,香气浓郁,提炼的精油纯度高,其产品远销国内外。近年来,小金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高原玫瑰产业作为“五大产业”之一,带动了该县万余名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全县玫瑰种植面积达1.5万余亩,覆盖13个乡镇46个村、3000余户群众,户均增收1万余元。下一步,小金县将把玫瑰产业与旅游发展相结合,走出“农旅文”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提高“小金高原玫瑰”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助力小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28
(肖启鹏 巴桑措么 王鑫 记者 杜杰)6月18日,乘车沿松潘县毛儿盖镇草原村三组未铺装的牧道前行,道路并不好走。5公里左右的路程,花了近半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草原村村委会副主任罗让却习以为常:“雨水多的时候,牧道成了稀泥巴路,那才叫不好走,汽车很容易打滑。”  路如此难走,草原村三组的村民却每天都要骑马、骑摩托或开汽车,轮流到黄河上游二级支流——美特托河畔,查看高山柳、云杉的生长情况。  “也有不用走路的办法。”这几年,40多岁的罗让学会了操作无人机。像他这样能“耍”无人机的牧民,全镇已有20余人。增绿不断档  种植云杉等成了村民每年固定“动作”  在美特托河畔,贴着河道牧道,只见铁丝网拉开了一道“防护墙”,里面的高山柳已经抽出嫩芽。“这是我们今年种植的。”罗让说,每天,巡护的村民要到这里看生态防护栏有没有被破坏,种植的高山柳是否发芽,如果发现树苗死亡,还要及时补种。  作为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阿坝州全州黄河流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为了扛起上游责任,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去年4月,阿坝州正式启动黄河干支流域生态防护带建设。  松潘县内黄河流域面积81.2平方公里,涉及黄河流域河流支流3条,分别是美特托河、嘎让托合河、鄂隆河,可以说是阿坝州境内黄河流域面积最小的县。  面积小,但责任重大,护好一小节,更是为了护好一大段。  早在2015年,草原村三组37位村民就在村干部和党员的带领下,在美特托河、鄂隆河附近种植政府发放的云杉。如今,种植云杉等绿植也成了村民每年的固定“动作”。“种得好更要护得好。”草原村三组组长吾洛说,高山柳、云杉的巡护工作还将在全体村民参与下持续开展。  在毛儿盖镇阿俄村、克藏村,总投资700万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刚刚完工,主要通过提高地表植被覆盖、固持水土等林草措施和封禁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法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  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松潘生态防护带建设共计治理27.636公里、1510.95亩。减畜不减效  生态牛肉可追溯,牧民放牧用起无人机  6月19日,草原绿意盎然,牦牛三五成群,悠闲吃草。站在不远处静静看着这一幕的,正是草原村牧民扎西。虽然是草原村人,扎西却选择在相邻的川主寺镇牧场村放牧。  为啥要跨镇放牧?“这片草场的主人请我过来帮忙放牛,我的牛也拉过来一起放了。”扎西解释。  “草原村是全县唯一的纯牧区。草畜不平衡问题是生态保护最大的难题,自从县上推行‘四带四帮’党内帮扶工程,我们村与牧场村结对共建,区域内草场等资源共治共享,不仅较好地解决了草畜平衡难题,还加强了牧民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草原村党支部书记娄巴说,3年来,草原村已实现人均减畜10头牛。  措施不止于此。草原村还依托自身优势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牦牛先生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航空牧场三方合作协议,建设航空生态牧场。“依托北斗基站、地理信息系统,利用牧牛项圈、智慧拱门、放牧无人机等终端设备,开发集三维数字地图、数据采集、数据通信、养殖管理以及商城销售为一体的智能系统。”松潘牦牛鲜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世杰说,项目能对牧场300余头牦牛实现24小时监控追溯,并运用大数据分析牦牛生命体征,生成“生态健康肉牛报告”,形成可追溯的生态牦牛肉,通过提高牦牛肉质量和价格,增加农牧民收入。  在该项目的影响带动下,毛儿盖镇20余位牧民成为了无人机操作手,实现了无人机放牧。“以前翻山越岭几个小时的路程,现在无人机一飞,几分钟就能看到牦牛的情况了。”罗让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6-28
(记者 杜杰)6月22日,阿坝州九寨沟县南坪镇双河村村委会副主任杨永勤起了个大早,给庭院花草浇完水,又忙着收拾客房卫生。  3月底,随着九寨沟县农文旅融合试点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在双河村打造“康养避暑第一村”,杨永勤家的老房子迎来了“华丽变身”,在统一规划设计和施工下,建起庭院、装修民宿,4间客房于6月迎来了第一批游客。双河村的民宿。  双河村村民杨建辉也是九寨沟县农文旅融合试点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第一期受益人,端午假期,他还在忙着民宿内部装修,想争取在7月开门迎客。  “我们第一期共在双河村选定11个院落、38间房,共计50个床位,投资金额500万元,打造康养避暑、度假旅游、民宿餐饮、儿童旅游等营运项目。”省直部门(单位)援藏定点帮扶工作队队长、九寨沟县委常委、副县长王千军告诉记者,通过招商引资,村民纷纷加入农文旅融合发展,将农房变客房,家园变花园,以集体经济的形式经营发展,目前村上14家民宿已经开门迎客。美丽的双河村  双河村是九寨沟县实施“全域发展、绿色崛起”总体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九寨沟县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功能,旅游交通全面突破、城镇建设高位推进、旅游服务高端配套,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依靠旅游充实“钱袋子”。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6-28
(记者 杜杰)6月21日,在阿坝州金川县咯尔乡金江村的一片梨园中,种植大户刘维建正忙着疏果。“一根枝条上留多少个果子,是有讲究的。”种了半辈子的雪梨,刘维建不仅在种植、管护上摸索出一套经验,还开了工厂做起雪梨的精深加工。“2200余株梨树,今年预计产量可达5万斤。卖鲜果加上制作雪梨膏和酿造雪梨酒等,一年有20多万元收入。”  近几年,借势金川县举办的梨花节,刘维建还吃上了旅游饭。金川县有着“中国雪梨之乡”的美誉,目前,全县雪梨产业已达到110余万株的成林规模、100余公里分布广度,全县雪梨年产量达3万吨,实现年产值1.2亿元。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阿坝州坚持培育产业、园区、主体、市场、规模和品牌,开发乡土资源,突出地域特色,形成规模产业,念好“土”“特”“产”三字经,不断繁荣乡村休闲游、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若尔盖县达扎寺镇岭嘎村。 阿坝州乡村振兴局供图多彩民俗土有味  实施“全域旅游+”,深挖乡土资源,培育民俗风情游、康养休闲游等新业态,助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独具特色的羌式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树之中,松潘县镇坪乡麦吉村村民杨君武将自家的老寨羌房打扫干净,接待游客。麦吉村古羌文化浓厚,其全新打造的文旅场景凤凰花海,今年“五一”假期全面开放迎客。  “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村里投资880余万元,打造凤凰花海、篝火广场、生态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麦吉村党支部书记王金云介绍,立足古羌文化传承与发掘,麦吉村在整村推进上保留乡土气息,在文化打造上融入古羌元素,将景观化打造与基础设施提升相结合,并开办特色民宿、小酒馆,建立羌绣手工艺品合作社,展示加工羌绣、羌服等,吸引过往游客走进来、留下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接待村落。  6月22日,茂县中国古羌城人山人海,“2023中国非遗茂县瓦尔俄足节”庆祝活动拉开序幕。70多公里外,瓦尔俄足节发源地茂县赤不苏镇曲谷村西湖寨也同步举办民俗活动。趁着端午假期,不少游客与当地羌族群众载歌载舞,共同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瓦尔俄足节民俗活动的开展,可以更好地挖掘乡土资源,传承民族文化,助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赤不苏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罗晨洋说。  阿坝州乡土资源丰富,近年来,通过坚持绿色发展,实施“全域旅游+”,阿坝着力开发乡土资源,培育民俗风情游、康养休闲游等新业态,带动近2万名脱贫人口持续增收。金川县观音桥镇观音村。 阿坝州乡村振兴局供图因地制宜特出品  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旅则旅、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原则,重点在产业园区建设、示范乡村打造和乡村人才培养上下功夫  家门口就业是促进乡村焕发活力、助力百姓增收的有力措施之一。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壤塘县,以“兴产业、搞加工、强配套、促融合、抓示范”为主要抓手,着力破解增收难题。  梳理牦牛绒、捻线、制作帽子……6月22日,壤塘县上杜柯乡鱼托村巾帼手工艺合作社里,不少妇女聚在一起,十分忙碌。  “以前,我们靠养牛放牧维持生活,没想到牦牛绒能变废为宝,现在在家门口挣了钱,还不耽误照顾孩子。”村民学木措说。  “牦牛绒比普通羊毛更加保暖柔软,一顶成品牦牛绒帽子可以卖到500元,制作牦牛绒手工艺品,可以实现人均年增收5000元。”壤塘县委办派驻鱼托村第一书记余苟强说,下一步,乡上还将引进印花机等设备,逐步开展裁剪、缝纫藏毯等技能培训,并积极申报州级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基地,实现村民稳定增收。  在黑水县知木林镇维多村核桃基地,一颗颗青绿色的核桃果挂满枝头,核桃主题的雕塑、墙绘随处可见。  2013年至今,知木林镇因地制宜打造“核桃之乡”,发展了1540亩的核桃基地,建成了全县第一个早实核桃产业基地。  “核桃成熟时,游客来到村里体验采摘之乐,享受乡村慢生活。”维多村第一书记马世强说,随着村里的核桃产业逐渐壮大,目前已形成“早实核桃+加工厂+电商平台”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多元化拓展特产销路的同时,村上还修建了酒店、民宿、亲子采摘乐园等设施,激发乡村活力。  因地制宜、突出特点,阿坝州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旅则旅、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原则,重点在产业园区建设、示范乡村打造和乡村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力争到2025年创建10个省级以上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区,培养1000名乡村产业、技术、管理等人才,创建100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村。”阿坝州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建强体系产成群围绕特色水果、高原蔬菜、道地中药材、牦牛、中蜂、生猪等产业,不断延链强链富农增收,一系列“藏字号”“羌字号”产品走出大山,迈向全国  6月22日一大早,红原县瓦切镇达峨村牧民秋尔科带上刚挤好的新鲜牦牛奶,骑着摩托车,赶往村上的八十公里牦牛奶收购站。  “平均每天有100余户牧民送来5吨左右的鲜牦牛奶,我们收购后在当天就送往红原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加工制成奶制品。”八十公里牦牛奶收购站站长王吉科说。  “在政府支持下,我们加强了牧区基地和奶源建设,修建了两个中心奶站和多个联户牧场、50多个收奶站,形成了以红原县为中心,辐射周边200公里的收奶网络,在收奶更加便捷的同时,保障了食品安全质量。”红原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税晓燕介绍,公司全力构建“企业+农户”产业链,与6000余户牧民签约收购鲜奶,通过建立稳固的收奶体系,既保证了奶源的安全和新鲜,又为牧民创造了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  “供不应求,忙不过来!”这几天,在位于汶川县威州镇布瓦村的四川九耕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汶川分公司的甜樱桃园中,一斤有机甜樱桃可以卖上100多元,公司负责人刘明清整日忙于处理网上订单和包装发货。与纯牧业县红原县不同,汶川县依托气候、生态、区位等优势,发展特色水果产业,全县建成20.95万亩有机农产品基地,以甜樱桃为主的特色水果产业每年可吸引10万人次前来采摘,实现销售收入超6亿元,带动果农人均增收超7600元。  当前,阿坝州正围绕“6+N”高原特色农牧产业新体系,大力实施“特色农牧产业+”“全域旅游+”“互联网+”等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创建天府旅游名镇、名村20个,阿坝州特色文化旅游名镇、名村21个。围绕特色水果、高原蔬菜、道地中药材、牦牛、中蜂、生猪等产业,不断延链强链富农增收,建成现代农业园区57个,园区内高水平主导产业基地25.51万亩,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场753个,“三品一标”农产品累计达222个,成功认证“净土阿坝”品牌产品187个,一系列“藏字号”“羌字号”产品走出大山,迈向全国。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6-28
近年来,阿坝州松潘县的白羊乡坚持党建引领为先、企业带动为强、合作组织为要、群众致富为本,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依托海拔较低、温度适宜、常年鲜花盛开、蜜源丰富等天然的资源优势,养殖出来的蜂蜜营养丰富、绵软细腻、口味纯正,并创建了“百草天纯”蜂蜜品牌,对全乡辖区内养蜂户年产量20余吨的蜂蜜检验、回收、加工、生产、销售,推动白羊蜂蜜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不仅乡镇有了品牌加工销售企业,而且村集体经济也不断发展壮大,更重要的是蜜蜂养殖让群众实现了增收致富。该乡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大力提升乡党委、村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引领力,组织动员全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绿水青山中挖掘资源优势、做大产业规模、实现共同富裕,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供稿 松潘县委组织部 姜桂敏)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6-27
(记者 严易程 文/图)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作为全省第二大林区、全国重要生态屏障、长江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地,九寨沟县历来以生态立县。近年来,九寨沟县通过打响生态品牌,实现了绿色崛起,成就了“人间天堂、童话世界”的美誉。同时,争当绿色发展新典范,引进一批绿色产业,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布局落地,地方经济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酿酒师张洪正在品酒6月18日,记者走进九寨沟县酿酒葡萄现代农业园区看到,葡萄种植基地里的葡萄藤已经发出嫩芽;酒庄内,酿酒师张洪穿行在酒罐间、徜徉于酒窖内的橡木桶旁,专注地用舌尖品味着葡萄酒发酵的变化。“我们现在基地内种植葡萄3000余亩,有6个品种,今年预计丰产后能达到营收2000余万元。”张洪介绍说,该葡萄现代农业园区以优质高原特色酿酒葡萄生产与加工为主导,以生态农业观光休闲为辅助,是集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生产、休闲观光旅游、科技示范推广为一体的高原现代农业园区。俯瞰千户寨景观据了解,现代农业园区葡萄味美,风景也十分优美。其所在罗依片区,地貌属峡谷盆地,形似葫芦,入口极狭,入之则豁然开朗,宛若进入世外桃源。因此,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探密寻幽。“在园区不仅可以俯瞰千户寨景观,有的季节还可以看花海、吃葡萄、观雪山。”园区负责人陈凯斌告诉记者,每逢周末,这里日均游客量大约在400-500人。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园区内的云端观景酒店、小木屋、星空房的入住率更是达到100%,日均接待游客大约在3000余人。如今,这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和本地企业入驻,带动了乡村振兴。九寨沟县酿酒葡萄现代农业园区,正是当下九寨沟县依托良好的生态本底,积极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构建全域旅游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年来,九寨沟县持续推动一二三产业不断融合,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产品深加工等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旅游与农业的叠加效应日益显现。今年以来,九寨沟县进一步落实“全域旅游、生态九寨”战略布局,持续推进“全域发展,绿色崛起”战略,立足生态优势和旅游资源,坚持农旅、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全力打造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培育绿色经济增长极,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九寨沟景区一隅“我们坚持走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先后引入39家大型企业落户、20余家星级或国际知名品牌酒店入驻,建成一大批精品旅游项目,成为四川乃至全国旅游发展极快、极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九寨沟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副局长何玉林告诉记者,在做好生态农业方面,九寨沟县还积极构建“6+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刀党、中蜂、花椒等六大农业特色产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种养基地和农旅融合示范园,构建生态采摘、观光旅游等多种新型业态,已荣获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国家级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县等称号。此外,据介绍,九寨沟县还积极推动手工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探索生态旅游产品订单式加工模式,打造生态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守护自然山水,激活绿色动能。当前,九寨沟县正努力续写“生态+”这篇大文章,以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核心支撑,加快推进生态农业、绿色工业和全域旅游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跑出了经济发展“加速度”。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21
(记者 严易程 文/图)红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屏障,拥有1100万亩天然草场。从巍峨的雪山到广袤的湿地草原,清新的空气、肥沃的土壤、纯净的冰川水源、天地滋养的青草,共同孕育了红原麦洼牦牛的自然品质。红原县乡村一隅红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麦洼牦牛的原产地和主产区,拥有青藏高原最优质天然牧场,是生产名优特色农产品的优质基地。近年来,红原县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畜牧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一个“畜”势勃发的“红原模式”,正加快引领青藏高原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草原上散养的牦牛“抱团发展”打破瓶颈 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这几年牦牛效益不错,我也将继续扩大规模,进一步改良牦牛喂养技术,带动更多的养殖户发展壮大牦牛养殖产业,增加养殖效益。”6月14日,记者走进红原县瓦切镇达俄村雅卓阳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龙让建措正忙着将一头头壮硕的麦洼牦牛从圈舍赶至大草原上。龙让建措说,以前养牦牛多为散养的粗放式养殖方式,而现在通过“传统放牧+现代养殖+联牧联营”的方式,不仅健全了牦牛养殖体系,还开启了养殖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的发展新路。目前,他家的养牛场有350多头牛,还成立了自己的合作社,不仅牦牛的“身价”涨了,还带动周边牧民提高了养殖效益。雅卓阳养殖合作社是红原县全力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成功范例。当前,红原县正加快建立全产业链条有机标准,推动技术绿色化、模式生态化、产品有机化,实现草原畜牧业发展与草原生态环境改善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力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同样,瓦切镇唐日村唐日合作社作为红原县首批成立和重点扶持的合作社,也是省级示范合作社。其创新性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的“抱团发展”模式,为红原县乃至整个川西北牧区提供了先进的“红原”模式。来到唐日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王青泽朗正在监控室监测着圈舍内牦牛的动态。“通过屏幕,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每一头牛的喂养情况。”王青泽朗说,目前合作社通过“抱团发展”模式,不仅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同时把个体优势转化成了规模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了产业优势,出栏量由210头左右增加至800头左右,产奶周期和产奶量也得到了延长和增加。唐日合作社据悉,通过唐日合作社的示范带动,红原县农民合作社也在蓬勃发展。在唐日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下衍生出了查尔玛、阿木、麦洼等多个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的合作社。打破发展瓶颈,找准撬动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新支点,在不断探索创新中谋转型。在红原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机关党委书记王春贵看来,合作社已经成为了农牧民群众致富的“金桥”,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强绿色工业主导地位,大力发展牧区新型服务业,还将促进红原县一二三产结构协调,有力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健全产业链、一体推进“产学研”数字技术赋能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每年5月中旬至11月,是达峨村牧民秋尔科最忙碌的时候,除了放牧,他每天都会骑着摩托车在九红草原风光路上往返70公里,把一早挤出的新鲜牛奶送到八十公里收购站。“我们收购站每天都会收购105户牧民的牛奶,每年五月中旬开始进行收购,整个收购时间将持续到11月份。”八十公里收购站站长王吉科说,当前每天能够收购鲜奶5吨左右,收购的鲜奶也将在当天送往红原县绿色产业经济园区内的红原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生产加工。牛奶收购据了解,红原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阿坝州唯一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是全世界海拔最高、设备最先进的现代化牦牛乳制品厂,也是青藏高原第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乳制品加工厂。生产车间内,阵阵奶香扑鼻而来,生产线上的工人们按照流程有序操作,保证着牛奶的品质和新鲜度。“我们在政府支持下,加强了牧区基地和奶源建设,修建了两个中心奶站和多个联户牧场、50多个收奶站,形成了以红原县为中心,辐射周边200公里的收奶网络,能更便捷安全收奶的同时,保障了食品安全质量。”红原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税晓燕介绍,公司全力构建“企业+农户”产业链,与6000余户牧户签约收购鲜奶,通过建立稳固的收奶体系,既保证了奶源的安全和新鲜,又为牧民创造了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近年来,红原县依托四川省现代草原畜牧业试点示范县建设,累计投入资金8.7亿元,实施43个畜牧业发展重点项目;积极与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成都生物所、西南民族大学等6个院所合作,将科研基地落户红原,构建起牧区少有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截至目前,已建成“麦洼牦牛”国家级核心育种场1个,有适宜人工种草地350余万亩;建成标准化养殖基地5个、家庭牧场348个、联户联营基地100个;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6个,建成川甘青结合部最大的活畜交易市场1个;通过配套畜牧业物联网设备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对家畜进行监管检测,建立数字技术服务应用管理系统与APP,真正用数字技术让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农牧业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做好草场保护与畜牧业发展“平衡式”擦亮绿色低碳产业招牌草场保护和畜牧业发展一直是红原县长期需要平衡的一个问题。2021年,国家启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工作。2022年,红原县成功申报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项目,经过一年建设,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后劲日益持续。“我们园区是集良种繁育、牧草种植、标准养殖、精深加工、市场销售、展览展示于一体打造的全产业链体系。”在红原县牦牛现代农业园区综合服务厅内,王春贵告诉记者,当前园区正以国家级园区的创建与实施为契机,探索适宜青藏高原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探索高原牧区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路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路径,促进青藏高原草原生态保护、产业高质量发展。牦牛现代农业园区在此基础上,红原县以建设“国家级畜牧产业园区”为目标,按照“兴工业、强产业、促就业、助增收”的思路,依托优势资源,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先导,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培育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户,其中国家级1户、省级2户、州级3户。因地制宜梯次培育“绿色、特色、高效、活力、智慧、开放”的现代农业园区,是阿坝州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的又一瞄准点,也是加快构建“6+N”高原特色农牧业新体系的重要举措。红原县牦牛现代农业园区只是阿坝州培育全产业链现代农业园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们正加快构建绿色工业体系,全力推进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在聚力绿色产业经济园区建设上下功夫,加快推进融合发展进程,增强绿色产业集聚集约效应,融入省、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实现绿色化转型。”红原县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依托优势畜牧业、清洁能源等资源禀赋,加快建设优势聚合、产业融合的高原现代绿色工业基地,打造有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做强红原绿色低碳产业招牌,带动全县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强、群众富。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19
(刘亚蓉 记者 严易程 文/图)6月16日,记者走进黑水县知木林镇维多村核桃基地,只见密密匝匝的核桃树上,一颗颗青绿色的核桃果挂满枝头,沿着田间小路,随处可见核桃主题雕塑、建筑以及核桃种植科普知识展板、墙绘,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繁荣兴旺的喜人景象。核桃基地“我们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民宿产业的方式,助推乡村振兴。”维多村第一书记马世强向记者介绍,村里的核桃产业逐渐壮大,已形成了“早实核桃+加工厂+电商平台”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并且多元化地拓展特产销路。同时,为吸引广大游客,该村还在产业园区修建了酒店、民宿、亲子采摘乐园等设施。扎西藏家、阿尔麦农家等特色各异的民宿就散落在村道两旁。“一到秋天核桃成熟的时候,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大家在体验采摘之乐的同时,还可以住在特色民宿里,享受乡村慢生活。”村民何学他说,2019年,通过政府补贴2万元加上自家核桃地的收入,自己把原来的旧房提升改造成了民宿,成为了知木林镇首批旅游示范户。谈起民宿发展,何学他算起了一笔收入账——“游客住宿可增加收入,同时,我们还可以销售土特产,比如核桃以及加工的核桃糖、核桃油之类的,销量都很不错。”望着挂满枝头的核桃,何学他满怀期待,相信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知木林镇素有“核桃之乡”之美誉,从2013年至今建成1540亩的核桃基地,建成了全县第一个早实核桃产业基地,核桃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当地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村民们在核桃产业和民宿产业的带动下,共享美好生活,共绘乡村振兴画卷。近年来,黑水县已建成多个集核桃生产、科研、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专合组织,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同核桃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并大力发展林下种养和循环农业,形成了可供游客观赏的林下经济,提高了当地农业综合效益。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19
四川农村日报讯记者 袁宇君6月15日,由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联合授予的“小金牦牛科技小院”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新桥乡挂牌。该小院是目前四川省唯一一所、全国第三所在牦牛领域设立的农业科技小院。  牦牛养殖业长期采用靠天吃饭的传统放牧方式,由于高原独特的生态环境,我国现有牦牛每年冬春掉膘损失折算为413.9万头,掉膘造成的损失大于每年380万头的牦牛屠宰量。并且由于高原生态条件限制,牦牛每年集中在8-11月进行屠宰上市,其余季节则无法供货,呈现出严重的季节性生产特点。科技小院养殖基地的牦牛。受访者供图  目前,传统方式屠宰的多为淘汰老龄牦牛,导致上市牦牛肉质欠佳,消费者并未吃到均衡饲养并适时屠宰的牦牛肉;另外,我国牦牛大多未经过系统选育,牦牛多为地方遗传资源性品种,缺乏经过系统选育的优良肉用品种,也导致市场上牦牛肉质不佳。  我国在牦牛领域设立农业科技小院,目的是为高原地区培养更多的本地“新牧人”,为青藏高原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并且把高校业已形成的农业科学技术通过科技小院这一平台向地方沉淀。  小金牦牛科技小院首席专家、西南民族大学畜牧兽医学院江明锋教授告诉记者,西南民族大学投入了大量的科技力量进行研究,在全国率先提出青藏高原的农牧区耦合区试行“牦牛全年均衡出栏 4218 模式”,破解了牦牛冬春掉膘、全年均衡出栏和肉质不佳等牦牛养殖业中的痼疾。团队将充分利用好小金牦牛科技小院平台,为牦牛的种、养、繁、产品等全产业链打造新的运营模式,将高校业已存在的技术沉淀到基层和生产一线,探索青藏高原牦牛养殖新模式,为我国青藏高原牦牛养殖打造新模式走出四川道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6-1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