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9月才刚起头,红原县瓦切镇达峨村未来几天最低气温将低至 2 摄氏度。这也让红原县雅卓阳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龙让建措忙得不可开交——他得为该场400余头牦牛做好越冬准备。  除了储备好一定数量的干草、精料外,他还着重检查、修缮了4000多平方米暖棚,并在冷季牲畜进棚圈之前,提前做好消杀工作,确保牲畜住得暖和、住得健康。像这样忙碌的身影,还出现在川西高原许许多多牲畜养殖场中。暖房。受访者供图暴雪寒潮成考验牛羊保暖很关键  “在高海拔的川西地区,冬、春时节不时突降的雪灾、寒潮,长期以来给当地草畜业带来严峻生存考验。许多老、弱、病、孕、幼等体质较差的牛,即使熬过了冬天也可能熬不过春天。”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草科院”)牦牛专家安添午副研究员告诉记者,牲畜受了寒更容易生病,因此有条件的养殖场会为牦牛加盖暖棚,主要用于牲畜冬季保暖和补饲。  “近年来,红原县投入约1.5亿元,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搭建 100 平方米以上牲畜暖棚3200余个。这些暖棚不仅给牛羊提供了遮风避雪的场所,还能有效防止冬季狼群出没给养殖户造成损失。”红原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副局长郭发亮介绍,尽管当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较大,但由于起步较晚,现有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继续加强棚圈建设仍是该县当前重要的工作之一。  除了住进暖房子,部分地方的牦牛还会穿上“保暖衣”。安添午向记者介绍了一款牦牛保暖越冬背心。据了解,这种背心能包裹住弱牛小牛背部,起到保暖的作用,提升存活率。目前,给牦牛“穿衣服”的做法,普及度还不高。培育生态牧场走向现代化畜牧业  “今年夏季的热害,让今年的畜牧业越冬准备工作更加繁重,也让更多从业者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进一步思考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的必要性。”郭发亮告诉记者,建暖棚保暖,只是利用先进畜牧设施推进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措施之一。  郭发亮拿出一份规划书,用笔勾划出了红原县未来一段时间畜牧业的发展方向之一,即重点培育家庭生态牧场。现代化家庭生态牧场中不仅仅要建设配套棚圈,还应配备牲畜防疫巷道圈、饲草料库、生产管理用房、人工饲草地等配套部分,帮助改善当地牲畜“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现象。  此外,随着全球气候转暖,以红原日干乔湿地为代表的高原湿地,有趋干之势,面积日益缩小。当地不少人担心,红原大草原会像有些草原一样面临沙化、“秃头”威胁。在频繁遭遇极端天气事件的当下,红原县也走上了“保草促草”之路,以加强草原保护修复为主线,以改善草原生态质量为目标,推进草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力求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推动四川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9-09
(王鑫 记者徐中成)9月6日,阿坝州阿坝县龙藏乡塔拉村村民尕尔戈家里飘出一阵饭菜香,当女儿泽郎姐将最后一道腊肉炒白菜端上桌,一家6口人立即开动起来。  当天,尕尔戈家收到乡上和村上干部送来的“爱心物资包”。“里面的蔬菜是我们最喜欢的,太感谢了……”尕尔戈说。当前,该村169户村民全都收到“爱心物资包”。  8月24日以来,阿坝全县实行静态管理。为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居家基本生活需求,当地组织发放“爱心物资包”。据介绍,通过市场采购和社会捐赠等方式,当地筹集到生活物资283.1吨、总价值210余万元。“全县党员干部及物资保障服务队员连夜分装打包,将物资分装成3万余份爱心包,并以户为单位向全县8万余名农牧民群众免费发放,目前已全部及时发放完毕。”相关负责人介绍。  一份“爱心物资包”里有5斤大米、5斤面粉、10斤蔬菜和10个口罩。为了让“爱心物资包”精准送到农牧民群众家里,阿坝县15个乡镇、81个村的党员先锋队和志愿力量全部出动。“爱心物资包”发放过程中,为避免不必要的人员流动及聚集、接触,各乡镇还组织了村干部、网格员、包村工作人员等积极参与。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9-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张闻亚 文/图  时至金秋,川西高原日均温度已降至个位数。9月1日,红原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副局长郭发亮还没来得及感慨秋高气爽,就投入到牦牛、藏绵羊等牲畜的越冬准备工作中。  牧草丰茂的红原县,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川西北牧区核心区域,一直以来被视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聚宝盆和水源涵养区。“今夏60年难遇的干旱,导致牧草产量减少一成以上,将本就令牧民头疼的冬春饲草缺口进一步拉大,高原牛羊缺食短粮、生存艰难。”郭发亮告诉记者,当前,红原县已采取了相应措施,尽可能保证牲畜口粮。红原牦牛交易市场。200多万元青料应急必要时投喂“压缩饼干”冬天是枯草季,饲草短缺,且大雪天牦牛无法放牧采食,牛羊开始消耗秋天积累的能量,开始消瘦。红原的春天依然在寒冷中沉睡,要到5月底才又进入牧草生长季,冷季时间长达6个月,天然牧草被牲畜啃食已尽,极易造成牛羊大面积地死亡,这就是高原牧民们常说的“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  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储备冬料是确保牛羊越冬的重中之重。“我们已经在准备牦牛过冬的草料了。”郭发亮介绍,每年政府会投入200多万元购买饲料,用于冬、春两季的应急。  “为了给牦牛补充盐分、能量、微生素、微量元素等,帮助它们更好地过冬,必要时可以在放牧地点投放牦牛专用‘压缩饼干’。”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草科院”)牦牛专家安添午副研究员指的是一种高能量舔砖,其密度是草捆的7到10倍,富含牛羊所需多种营养成分。  但专家同时也指出,以上措施远远不能填补牦牛的口粮缺口,只能在突降大雪或者严重低温天气下应急,帮助牦牛保命,尽可能减少牧民的损失。若是家里没“余粮”“节衣缩食”也能过在川西高原,能为牛羊提供良好过冬条件的“大户人家”占少数,大部分养殖户还是在“靠天吃饭”。今年夏天热害造成的饲草减产,让“余粮”短缺成了普遍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安添午提出调整畜群结构,来减少因极端灾害天气和缺粮带来的损失:“一般我们会给牧民提建议,淘汰‘老弱病残’等无法越冬的牛羊,将它们在秋季最肥的时候尽可能提前出栏出售,保持最低数量的畜群。”  安添午表示,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体弱羊群无法抵抗冬季的严寒与饥饿,另一方面有助于省下一部分饲草,将有限的资源留给体质强壮、有过冬能力的牛羊。饲料厂已在建积极探索人工种草模式  采购青储饲料、投放能量舔砖的举措能解近渴,但不能解远忧。为突破牦牛标准养殖饲草料瓶颈问题,红原县不仅积极探索人工种草模式,还鼓励园企合作开发优质牦牛饲料,建设生物发酵饲料加工厂。  “红原大草原应大力推广一些以本地牧草资源为基础培育的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质牧草品种,并建植适度规模的高产人工草地,高产人工草地优质牧草产量可达天然草原草产量的 5-8倍。”省草科院副院长李达旭举例,如果选用 5%-10%的草地面积种植优质牧草,不仅可以解决牦牛冬春饲料的缺口,而且还可以减轻天然草场的压力,达到“建小保大”的目的。  当前红原全县规划人工饲草基地22万余亩,建设全机械化万亩人工饲草基地1个,开展人工种草,实现年生产优质牧草1500余吨,扶持养殖户实施卧圈种草2.7万亩。郭发亮告诉记者,年生产优质饲料1.5万吨、能够为全县标准化养殖基地供应饲草的生物发酵饲料加工厂,预计明年年中就能够建成投入生产。  此外,李达旭还建议,加强对退化草原的生态修复,通过补播不同类型的乡土草种,来增加草原植被盖度,提高草原的抗压能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9-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张闻亚 文/图  “这里本是秀美的高原湿地,今年很多地方都见不到水。”8月28日,看着红原日干乔湿地,藏族小伙尼玛话语里透着担忧。  尼玛是本地牧民,家里有上百头牦牛,也是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草科院”)的工作人员。他告诉记者,今年极端高温,对红原大草原的影响很大。  尽管在游客眼中,仍有野花零星绽放的大草原依然美丽多彩,但危机已然埋伏在提前泛黄的草原中。8月中旬,白河下游牧民在放牧。现状降雨量少于同期河流水位下降  牧草丰茂的红原县,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川西北牧区核心区域,一直以来被视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聚宝盆和水源涵养区。红原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副局长郭发亮告诉记者,这里常年降雨量达到753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但今年6月到8月,本该是雨水最丰沛的时候,下雨的时间和次数都比往年少了许多。”  当地气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红原县今年6月降水量为63.7毫米,不到多年6月平均降雨量的一半;7月降水量为95.6毫米,较多年7月平均降雨量少2成,8月虽然情况好转,但降雨量依然少于多年平均水平。  一方面,降雨量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当地平均气温明显偏高,三个月平均温度偏高1.5摄氏度,导致水分蒸发量增加。省草科院牦牛专家安添午副研究员告诉记者,红原县是黄河上游两条主要支流白河与黑河的流经地。今年白河和黑河水位比常年下降了5-8厘米。而正常年份总保有5厘米水深的日干乔湿地,同样水位下降,很多地方甚至难觅水的踪影。后果草叶枯黄牧草减产10%至15%  “部分草的叶子,从8月中旬就开始泛起黄色,较往年提前了两周左右。”省草科院副院长李达旭解释说,这种看似美丽的颜色,是由于缺水引起的叶片提前枯黄,而非正常情况下草籽成熟、意味着丰收的喜庆金黄。  夏季是饲草生长的旺季。在此期间,饲草需要汲取大量水分,在适宜的温度和良好的光照作用下,才能“长高长壮”。由于缺水,当地饲草长势不旺,较往年低矮了些,草的籽粒也干瘪不饱满;另外,异常的天气,使得饲草生长发育期提前了15至20天结束,好比原本还能“蹿个子”长高的青少年,因营养缺乏而提前结束发育。李达旭告诉记者,今年的干旱导致草原生物量减少10%至15%,“这个减少量相当大。”  人以食为天,牛羊也一样。饲草是红原县牦牛、藏绵羊等牲畜的重要口粮。缺水导致饲草减产,高原牛羊“缺食短粮”生存艰难。担忧饲草缺口扩大牛羊越冬过“生死关”  眼看着中秋节将近,四川各地都“喜提”降温。海拔更高、离天空更近的川西高原,秋意更是渐浓,日均温度已降至个位数。“受环境制约,每一年的冷季,对于川西高原上的牲畜来说,都是一场考验。”郭发亮解释道。  许多人不知道,冬天是枯草季,饲草短缺,且大雪天牦牛无法放牧采食,极易造成牛羊大面积地死亡。牛羊因全年营养摄入季节性不平衡问题,极易走入“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当地都会以储备冬料作为越冬工作的重中之重。  眼看天气转寒,饲草减产定局无疑让本就艰难的越冬形势更加严峻。  如何保证牛羊冬季的口粮?这是当地牧民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共同焦虑的问题。  对此,红原县当地已经采取相应行动,我省科研院所的专家们也在行动中。到底有哪些具体举措?将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四川农村日报记者将带来持续的报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9-07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刘小义 记者 罗敏  “爱心人士王钦甲1.1万斤、凯越集团6000斤、一诺高分子5000斤、雅颂文化1017斤……”8月25日,处暑刚过,酷热依旧,绵阳市游仙区一场高原萝卜助销接力活动正在火热进行。  “这萝卜真甜,我们买回去慢慢吃!”“这萝卜品质好,吃了对身体有益!”约摸10多平方米的停车场角落里,前来提货的绵阳市民络绎不绝,大家你五袋、我十袋争相购买。现场一面卸货分装一面排队付款,7万斤萝卜不到24小时就销售一空。  在巩固脱贫成果迈步乡村振兴征程中,阿坝州壤塘县茸木达乡巴尔依村今年以集体经济形式种植优质萝卜20余亩,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时值初秋,该村萝卜喜获丰收,预计产量可达10万余斤,但喜中有忧的是萝卜面临着销售难题。  作为结对帮扶市区,绵阳市对口帮扶壤塘前线工作队得知消息后,及时与绵阳市相关单位和企业联系,纾困解难。游仙区工商联及时发出助销倡议并广泛动员,绵阳市及游仙区餐饮业协会积极行动,多家爱心企业和单位、社会人士参与接力,一场“绵阳爱心消费帮扶助力壤塘乡村振兴”的蔬菜助销行动顺利达成。经过及时采收、打包、装车,8月25日凌晨,一辆满载着新鲜萝卜的大卡车从高原壤巴拉出发,一路星夜疾驰,当天中午抵达游仙区。  这边收钱、那边分装……随货车一同前来的巴尔依村第一书记郭大中来回奔忙,连声感谢:“真是帮了我们村大忙!”  据了解,巴尔依村剩余的3万余斤萝卜将在党员干部的对接下以零售方式卖往壤塘各单位、市场,全村10万余斤萝卜预计纯收益将达6万余元。该村还计划用1万斤左右萝卜进行泡菜实验,邀请专业泡菜技术人员教授技术,为明年萝卜扩大种植规模、增加产业业态打好基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9-02
(记者  庄媛)提到四川阿坝,你会想到什么?是美丽的童话世界九寨沟,还是人间瑶池松潘黄龙,抑或是户外天堂四姑娘山?如今的阿坝,除了这些令人神往的世界级风景,这片川西高原还孕育出碉楼藏寨间梨花次第开放的万亩金川梨现代农业园区、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麦浪的阿坝县千亩青稞农业园……3月时节的金川梨现代农业园区在大美川西这片沃土,依靠传统种植的阿坝农业,近年来随着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已悄然改观。阿坝州围绕“一屏四带、全域生态”发展新格局,坚持差异化、特色化路径,以产业振兴为重点,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加速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阿坝人蓦然发现:传统农业和生态发展相结合,竟耦合裂变出令人欣喜的累累硕果,为大美川西农业产业的升级和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辟出了一条蹊径。“阿坝江南”的特色路径带动产业振兴每年三月,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原生态高海拔雪梨种植区——素有“阿坝江南”之称的金川县大金川河谷,随着天气转暖,梨花次第开放。碉楼藏寨间,和煦春光里,一株株成排的梨树枝条上,淡雅洁白的梨花花蕾含苞待放,把初春的山村装扮得生机盎然。梨树下,田地里,一片绿油油的小麦长势喜人,油菜花也绽放出星星点点的金黄。金川梨现代农业园区春色站在金川梨现代农业园区,一眼望去:路上山、田成格、渠成网,过去的坡地闲田经过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4年时间的建设改造,已经实施完成了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覆盖了全县范围内的勒乌、沙尔、咯耳、庆宁、河东、河西、独松、安宁、卡撒、马奈、曾达、卡拉脚、二嘎里、俄热、观音桥、集沐等16个乡镇的61个村。金川梨现代农业园区是阿坝州“高效农业及景观集成示范轴和现代农业样板区、农旅融合体验区”,该园区面积1.2万亩,采取“一轴两区”的功能布局,雪梨林下种植小麦、油菜。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期间,金川县科农畜局对园区二期土地整治、高原特色红梨示范基地建设、基地饮水工程等项目进行提档升级,又派出技术人员开展雪梨树的浇灌越冬水、清园、刮翘皮、涂白、修剪等“五项管理”技术指导。园区灌溉渠今年夏季,受极端天气影响,金川县持续高温少雨,旱情严重。为保障农田灌溉用水,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保水抗旱作用,金川县启动运行了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灌溉设施,伴随着哗哗的流水声,源源不断的山泉水,通过渠道和管道向远处的田地输送水源,减轻了旱情带来的影响,受到当地群众交口称赞, 沙耳乡农民王忠朝就是其中的受益者。王忠朝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是2020年的项目,去年竣工完成。王忠朝说,现在田里新增了作业便道、灌溉渠系和电力设施等。今年,他家的土地全部种上了玉米。在沙耳乡山埂子村,村民苏承勇表示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后,他家自己的田和从其他村民处流转的共有11亩土地,一直分两季种植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达到每亩800斤和每亩1600斤,比项目实施前每亩增产15%左右。作为金川产业发展之首的雪梨,除了“一果”的效益外,还有“一花一叶”的效能,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和产业振兴。今年,金川核心区梨产品预计产值可达102万元,全县引进培育的藏家乐、旅游民宿有78家,实现产值约3.45亿元。“净土阿坝”的黑青稞远销浙江、甘肃8月的川西高原,正是青稞成熟的季节。走进“草原商城”阿坝县,黑青稞产业园区里,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麦浪,美丽的藏族姑娘伫立其间,俨然一幅秋季最美田园画卷。川西高原青稞熟了近年来,随着高原特色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阿坝县将青稞产业园区建设作为主攻点,积极推广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以提升青稞单产为根本目标,以青稞产业精深加工为重点,强化政府资金投入,健全政策激励机制,强力推进青稞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擦亮高原特色农业名片。 阿坝县“围绕产业建园区、围绕园区引企业”的发展路子,编制了《阿坝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阿坝县黑青稞产业园区建设规划》。立足县内耕地集中连片,河流纵横交错,土地平坦肥沃,各类农田水利设施布点多、覆盖广、渠系配套完善等优势资源条件和黑青稞产业发展基础、前景,按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标准,建立黑青稞种植区、生产加工区、休闲观光体验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服务中心等。还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协调合作,成立专家服务团队,研发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研发黑青稞系列产品20多个,不断丰富青稞产品种类,提升青稞产品质效。 并在“产”上下功夫,在“销”上做文章,以打造“净土阿坝”农产品区域品牌为重点,积极推进产地市场和冷链物流建设,发展订单农业和电子商务。如今,阿坝县22个黑青稞系列产品已远销浙江、甘肃、青海等地,并成为川甘青交界地区部分学校学生营养餐供给产品。 播种青稞在阿坝县黑青稞产业园区内的德格乡日进贡村,60多岁的直麦家的青稞地和村里其他3000多亩青稞地一样,也进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直麦一家7口人种了35亩地的青稞,直麦说,自己和家人依靠上山挖药和种青稞生活,挖药靠运气,种青稞则要看收成。去年,阿坝县科农牧水局出资帮助自己把家里的35亩耕地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行“ 土壤培肥”提升土地质量,眼看着今年的青稞长势喜人,直麦一家脸上洋溢着丰收在望的喜悦。据日进贡村村支书严木戈介绍,日进贡村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州县农业部门主要是通过田间道路建设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行“ 土壤培肥”来完成的。土壤培肥是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通过人的生产活动,构建良好的土体,培育肥沃耕作层,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的过程。 阿坝县科农牧水局采用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来协调青稞对养分的需求、土壤的供应和施肥补充这三方面的关系, 对青稞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实现了全面、均衡的供给, 最终实现节支增效、优质高产的目的。收获青稞阿坝县科农畜水局副局长李辉告诉记者,按照“基础围绕园区建、项目跟住产业走”的原则,阿坝县整合水、电、路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入到园区项目建设,实施重点项目32个,建成高标准农田7000亩,完成园区田间路网、水网,建成田间机耕道15公里,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培育阿坝县黑青稞农业种植有限公司、阿坝县高原黑青稞天然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四川托岗食品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发出糌粑、黑青稞酒、黑青稞麦片、黑青稞饼干、黑青稞面条等系列产品,并远销浙江、甘肃、青海、西藏等地。  结合阿坝县旅游产业特色和优势,黑青稞产业园区还利用青稞夏秋季生长、成熟季打造休闲农业。在龙藏村、查不让村建成休闲观光亭2个、田间休闲碎石道路2公里,方便游客观赏风吹麦浪景观,尝试探索休闲农业新模式。阿坝油菜田阿坝州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书俊告诉记者,阿坝州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3000元/亩的投入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极大地提高了全州耕地地力和生产力,为保障粮食安全、建好现代农业园区、助力农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州自2019年以来已建设高标准农田25.28万亩,今年还将建设8万亩高标准农田。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8-31
(记者 樊邦平)“太感谢你了,多亏了你们的产业帮扶基金,才让我的餐厅渡过难关。”8月24日,阿坝州阿坝县查理乡神座村村民谢拉径直来到村两委办公室,一见到蜀道集团驻村干部方栋宇,便不住地向对方表达着感激之情。  谢拉在村上经营着一家餐厅,今年由于资金短缺,餐厅面临经营困难。方栋宇帮助谢拉以免利息形式,借到了蜀道集团为该村专门设立的产业帮扶基金4万元,解了谢拉的燃眉之急。  今年以来,蜀道集团已为神座村5户村民提供了无息借款,累计借款50万元,此举为村民发展民宿和餐饮等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为村民提供无利息的产业帮扶基金是蜀道集团创新工作方法推动定点帮扶工作上新台阶的一个生动探索。2021年7月以来,面对新时期定点帮扶提出的新要求,蜀道集团帮扶干部迅速转变角色,充分发挥行业特点和企业优势,聚焦“产业帮扶赋能、消费帮扶成链”,创新开展定点帮扶工作。  “修路架桥,我们是内行,但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我们却是‘外行’。”方栋宇介绍,为了尽快打开工作局面,蜀道集团不仅帮助神座村打通了对外交通大通道,还为村上捐建2个文旅场馆,确立14个帮扶项目,并开展“订单种植养殖”,指导村民规范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通过建立集团“1N”农特产品产销对接机制,帮助村民解决农副产品的销路。  综合施策,一群筑路人为神座村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如今,神座村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全村村民也吃上了高质量的旅游饭。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31
 (孔解  记者  庄媛)8月末,走进黑水县石碉楼乡扎基村,阵阵药香随风弥漫,郎朗笑声覆满药田。8月29日,51岁的中药材种植户水常保在扎基村中药材基地里劳作着,看到眼前的一株株中草药长势喜人,水常保笑容满面。“种植中药材比普通农作物收益要高出几倍,我在扎基村种中药材已9年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年收入差不多在10多万元以上。”水常保告诉记者,自从2004年开始种植中药材,他家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经从30亩发展到了300余亩。水常保在查看中药材长势“今年的中药材长势很好,这几天只需要除草、浇水就可以了,预计9月底开始陆续采收。”水常保说道。2004年起,水常保在石碉楼乡扎基村流转了30亩林下土地开始种植中药材,目前主要种植人参果、山莨菪等中药材。经过多年积累,该基地与成都成一、聚苻等多家药企达成合作,药材销路不愁,不仅让闲置的山林变成了“致富地”,同时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就近就业机会,让村民在务工的同时也学习到种植、管护技术。“我们自己家农活做完了,来中药材基地打工,一天120元,离家又近,人也轻松。”村民苏郎初说,此外,这里还能学到种植技术,可以学会后在自己家里种中药材,增加收入。道地药材种植成村民致富金“药”匙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谈到下一步的发展,水常保说,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不断完善种植、加工、销售等中药材产业链条,努力推动中药材产业由小变大、由大变强、由强变优,让扎基村中药材产业创出品牌,带动更多村民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打开致富金“药”匙。近年来,黑水县石碉楼乡紧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题,努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探索建立中草药育苗、种植、收购、销售一条龙的一体化模式,种植中药材面积达300多亩,走出了一条土地流转、劳务增收、合作共赢的致富路。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8-30
(记者 徐中成)8月24日,在松潘县镇坪乡解放村一处花椒地,种植户将竹篓挂在腰间,正采摘藏红花椒。  解放村是松潘县藏红花椒产业园核心区。“今年全村种植3500亩,平均每亩能产干花椒200斤左右,按市场价算,亩产值可达1.5万元。另外我们还定制了2000斤花椒锅巴,今年将完成40万元的花椒锅巴收入。”该村党支部书记、满山红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熊天忠说。  去年,通过对口支援松潘的成都市大邑县牵线搭桥,合作社和成都市皇城老妈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产销战略合作协议,为全村花椒打开了销路。7月初正式上线的花椒锅巴则是合作社对花椒附加值提升的一个新探索。  “接下来还会有花椒麻花、足浴包等产品不断上新。”熊天忠说,合作社还将对藏红花椒进行榨油实验,准备投产花椒油。  完善产业链,在大邑县的对口帮扶下,镇坪乡藏红花椒主题公园农旅融合项目——麦吉椒香建设进度已经过半。“园里将安装轨道运输车,不仅方便种植户运输花椒,游客也可以乘坐轨道运输车,到花椒园区内观光和体验农事活动。”熊天忠说。  “通过我们一系列的帮扶,目前藏红花椒品牌度有一定提升。”大邑第六批对口支援松潘工作队队员、松潘县畜牧中心副主任闫杰说,围绕花椒主题公园建设项目,大邑两年来已投入资金70万元,接下来三年,每年将投入40万元,助力松潘将藏红花椒打造成一张新名片。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30
(王鑫 记者 徐中成)8月24日,在黑水县沙石多镇羊茸村一处藏式民居院坝内,50岁的阿斯达和几名工人忙着搬木板,精心装修房子,准备尝试搞乡村旅游接待,“这段时间都是加班到晚上。看红叶的季节快到了,得早点把房子装修好。”  阿斯达是村里的脱贫户,也是目前全村唯一还没有搞民宿接待的村民。为何不跟大家一起搞旅游?阿斯达的担忧是:年纪大了,怕经营不好,而民宿装修也需要不小的投入,“之前在州里打工,一年也能挣好几万块钱。”近日航拍黑水彩林沟羊茸村。 赖格林 摄  改变源于今年6月。受高温天气影响,原本处于旅游淡季的羊茸村陆续迎来了不少避暑的游客。特别是从7月底开始,羊茸村所有的民宿房间天天爆满,一房难求。看着周围的村民都靠着民宿接待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阿斯达一咬牙,决定向亲友借些钱装修房子,也来“吃旅游饭”。  “装修总共投入40万元,其中借了20万元。”阿斯达说,这次准备装修出8个房间用于接待游客,“争取9月开张迎客。”  羊茸村又叫羊茸哈德,地处黑水彩林沟,属奶子沟八十里彩林区精品景点核心区,拥有丰富的彩林资源和浓郁的藏民族风情。近年来,全村42户村民都选择搞民宿旅游接待,并组建了羊茸哈德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在浙江海宁对口支援力量的帮助下,黑水县建立了网红孵化基地,羊茸村也被确定为重要的直播点。经过基地的孵化培训,一批黑水籍主播顺利“上岗”,羊茸哈德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的运营总监诺布卓玛就从6月20日起率先开始了“直播推介羊茸村”的工作。  “每天上午下午各直播1场,主要介绍羊茸村的民宿、美食、舞蹈,还有黑水特产、景点以及游玩路线,直播时间为1至2个小时。”诺布卓玛介绍,短短2个月时间,她的粉丝量已破万。“通过直播,村里的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好,从今年6月至今,全村接待游客1.64万人次,实现旅游接待收入162万元。”  诺布卓玛介绍,接下来,村里还将在“吃”上做文章,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比如青稞饼、红雪茶等,促进旅游消费。  上个月底,阿坝州召开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集中攻坚动员部署大会,将集中攻坚,加快创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黑水县委书记杨莉表示,作为全州东北精品文化旅游带的重要部分,黑水将以彩林冰川为核心,围绕“一城两心三区三带”县域旅游空间结构,加快松黑路提升改造,与松潘构建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旅游环线,促进区域间资源整合、产业融合,推动户外探险、冰雪体验、文创制作、康养度假业态,增强“冰川彩林”沉浸式体验感。同时,加快卡龙沟、三奥雪山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观节点等配套设施,积极推动三奥雪山、芦花会议会址创国家3A级景区。  羊茸村也将进一步“焕新”。据悉,9月黑水县将投入浙江援藏资金170万元,引入灯彩项目,让羊茸村增光添彩,吸引更多游客。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30
(王鑫 刘文佳 记者 徐中成)高亢的唱腔、精彩的对白、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让观众不时拍掌叫好。8月21日,壤塘县壤巴拉藏戏团在中壤塘镇演出名为《智美更登》的藏戏,为观众端上一道非遗文化大餐。  这场精彩的藏戏专场表演,是壤塘县“喜迎二十大、奋进壤巴拉”2022年壤巴拉文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壤巴拉文旅活动分壤塘、成都两个会场举行,以“一节一展一会+N个子活动”为主线,以非遗文化活动为主打,将持续到9月。  其中,“一节”即壤巴拉节,这也是壤塘县最重要的民俗节日,藏语意为“财神的节日”。壤塘县每年都会以干部群众大联欢的形式举行系列活动,包括开展非遗文化展示、服饰走秀、壤巴拉藏戏、民歌弹唱、赛马等民俗文化活动。活动中最紧张刺激、扣人心弦的项目,就是壤塘赛马会。在赛马场,来自四川、青海等地的485匹马聚在一起,围绕1000米、2000米、3000米速度赛和10000米耐力赛等项目,上演一场为期5天的“速度与激情”比赛,冠军最高可获得6万元奖金。  此外,民间工艺制作暨农民工技能大赛也备受关注,来自壤塘县的104名选手分别在石刻技艺、唐卡绘画、书法艺术、摄影艺术、服饰缝纫、石墙筑砌、藏式陶艺、藏式熏香、钻石贴画等9个民族特色非遗项目中,一展技能风采。  而在成都举行的则主要是壤巴拉文化艺术展览、壤塘文化专场演出、文化沙龙、非遗大讲堂等,其间,有上千件非遗产品在成都文轩美术馆亮相展览。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30
 (伍排勇 欧阳漆  记者 庄媛)“今年卖的李子已经采摘到高半山了,现在价格三四元,再有两天就都卖完了。”目前,汶川县高半山的青脆李已经全面成熟上市,进入最后采摘期。果农在挑选刚刚采摘下来的青脆李8月25日,在汶川县灞州镇克枯村高半山大寺组,一颗颗饱满的李子挂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村党支部副书记周植勇介绍,青脆李成熟以来,来自各地的客商纷纷前来收购,村民们则忙着采摘、运输、分拣、装箱,大家忙的忙得不亦乐乎,心里也是充满丰收的喜悦。村民余志民家里种植有3亩青脆李,受天气影响,产量在3000斤左右,今天他家里迎来了成熟采摘的时刻。附近的村民纷纷前来帮忙,将李子采摘后运往村里的田间二级市场,尽管天气十分炎热,果棚内村民分工负责,大家选果、包装、称重、装车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我们这里李子口感非常好,很多收购商都是回头客,今天受天气影响,青脆李只摘了3000多斤,收入有1万多元。”青脆李采摘后,余志民说,接下来他将对4亩地红脆李进行田间管理,争取能卖个好价钱。灞州镇克枯村依托当地的海拔、气温、光照、水源等独特的地理及气候条件,村民大力发展特色水果种植,也造就了当地青脆李优质的品质。同时,作为汶川特色水果,全县结合线上线下销售和网络直播平台、电子商务、微信朋友圈销售方式,不断扩宽销售渠道,将汶川青脆李销售至成都、重庆等地。成框的李子准备装箱发售近年来,汶川县通过引进新品种,强化果树四季管理,采用施有机肥、病虫害的绿色防控、保花坐果梳果等订单式培训,邀请省农科院、川农大等省州县专家,采用种植大户集中学、产业大村田间学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汶川特色水果品质。通过引进新品种,强化果树四季管理,采用施有机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全面提升汶川特色水果品质。并根据汶川气候特征,按照“南林北果+特色畜牧”的农业产业布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特色水果“汶川三宝”真正实现提质增效。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8-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张闻亚  8月23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川主寺镇松潘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天堂香谷景区里,近千亩薰衣草绽放,游人如织;花田不远处,30个比常规规模更大的崭新设施大棚中,西瓜、甜瓜、番茄等作物长势良好,正等待成熟后游客来采摘。  美景美食,一幅动人的高原农旅产业融合画卷正徐徐展开。大棚内种满各种瓜果。旅游交通枢纽  美丽薰衣草让游客在这里“刹一脚”  川主寺镇是阿坝州的交通枢纽,向东能到达国家5A级旅游景区黄龙景区,向北能到达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九寨沟景区,向西能到达高原“金银滩”红原大草原,向北能到达若尔盖县的黄河九曲第一弯。天南地北的游客中,不少人会在这里“刹一脚”,只为了一睹绚丽薰衣草芳容。天堂香谷景区。  在松潘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2015年就种下的200多亩薰衣草,每年从6月中旬绽放到10月中旬,期间恰恰与阿坝州的旅游旺季相吻合。薰衣草花期,每天都有成千上万游客涌入园区,观赏花田盛景。去年,园区门票收入达到100多万元。  “我们今年在园区增加西兰花、莴笋、棒菜等高山蔬菜,与平原地区可以打一个时间差。”景区负责人何伟告诉记者,这些品种外形美观,不仅像普通经济作物一样能有收成,而且还具备观赏价值,能进一步增加旅游收入。此外,由于园区蔬菜与平原地区上市时间错开,价格普遍会更高。大棚高原阳光充足  设施大棚里的瓜果效益高  千年川主寺,悠悠高原情。接近3000米的海拔,让这片沃土处在典型高原气候的笼罩下,昼夜温差大,年日照量2000小时,气候干燥。如何利用好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推动农旅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是当地人从未停止思考的问题。  2021年底,天堂香谷景区旁,30个农业设施大棚拔地而起,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记者留意到,这里建起的大棚,和在成都平原常看到的大棚有很大不同,个头足足大几倍。  此处一个棚长达 112米,宽24米,高5.6米,每个棚的占地面积约为4亩。为什么这里的大棚那么大呢?  现代产业园生产负责人侯健介绍,棚大能减少棚内气温的波动,保证作物处于相对稳定的温湿度条件下生长。记者还发现,大棚顶部还准备了“被子”,当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将其放下,为棚内作物保暖。当前,大棚里种有3个甜瓜、2个哈密瓜、2个西瓜和6个小番茄品种。一周后甜瓜即将迎来成熟上市。而西瓜还处于刚挂果不久的阶段,距离成熟还需要等待一个月左右。而长势正好的小番茄,亩产预计能达到6000斤以上。  “今年5到7月,我们已收了一批甜瓜,以‘游客体验采摘’的形式,按照15元/斤的价格卖,加上园区的番茄,一共收入100多万元。”侯健算了笔账,一个大棚一年种两季番茄、甜瓜外加一季其他蔬菜。一个大棚投入成本80多万元,预计4年能收回成本。30个大棚错时种,可以保证月月有瓜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文/图  8月18日,茂县凤仪镇南庄雅李苑热闹得像集会。当地的小伙子们将成熟度正好、青翠中带点微黄的羌脆李,从果园一车又一车拉到空地上,早已折好纸箱“严阵以待”的阿姐们,熟练地将果子按不同大小打包。  “这些果子,很快就会出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大城市的高端商超货架上。”业主付德志高兴地介绍,在周围有些乡亲露地栽培的李子只能卖到3.5元-4.5元每斤的时候,他家果子收购价今年达到10元一斤。李子身价倍增的秘密,就藏在李子园的避雨顶棚里。羌脆李。受访者供图李子“爆炸”减产 村民苦不堪言  在种了20多年李子的付德志看来,李子果实成熟期与雨季相撞引起裂果,是最令他头大的事情。每年这个阶段,最怕的就是果肉吸收过多雨水、果皮生长速度跟不上而引起裂果:“果子‘开膛破肚’,商品性完全没了,还怎么卖?”  2020年,是许多茂县李子种植户不愿意回想的一年。李子果实成熟期连续遭遇降雨,不少种植户果园里的李子裂果,减产超三分之一,每亩损失近6000元。  以往遇到这种问题,可以通过适当使用化学调控手段来避免。但是掌握这项技术有一定难度,用少了没有效果,施多了可能有害,不少李子种植户感到难以精准把控药剂用量。  对此,与茂县李子产业结下20年缘分的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吕秀兰及其专家团队,与茂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携手,为当地李子种植户提供了一种李标准化管理模式的方案。茂县的李子避雨栽培设施。良种也需防雨 水肥配套产量  今年是付德志的家庭农场试点实施标准化管理模式的第二年,模式包括“新品种优化”“避雨栽培”“精准肥水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四项新技术和栽培技术统一、农资配送统一、绿色防控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品牌建设统一、分级包装统一和分户种植的“六统一分”。  他选栽吕秀兰团队选育的优质李子品种羌脆李的同时,以每亩3.5万元的成本搭建起避雨设施。看似简单的“小屋顶”,给果子来带大收益:雨水顺着导管排走,就避免了与李子产生直接接触。大大降低了以雨水为媒介的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也帮助减少了化学药剂的施用量,为进一步开展绿色防控打下基础。  “李子水肥管理方案根据每棵树产量量身定制。刚投产的新树施肥不宜过量;丰产期树水肥施用到位产量才有保障。”吕秀兰给记者展示团队提供的水肥管理方案,只见萌芽、壮果、采前、采后不同生育期,水肥施用量都跟产量配套。  “良种、良技打配合,我的李子亩产4000斤,比当地传统栽种品种更脆甜,价格高了一倍多,产值更是突破了4.5万元一亩。”付德志掰着手指算,今年果子卖完后,成本就能收回来。工人将新鲜羌脆李打包称重。新技术助力 村民种出“幸福果”  “在我们技术支持下,种植户种出的李子,单果重35克以上,差不多10个就有一斤,可溶性固形物(即含糖量)也比普通品种的 12%高出4个点。”团队专家周小婷介绍,“避雨栽培”和“六统一分”等新技术、新模式,两年试点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也吸引了更多种植户的关注,当前已有十余户其他果农正在筹划实施,预计茂县明年新技术、新模式的实施规模将超过300亩,帮助更多的种植户提升产业效益。  目前,我省李子栽培面积已经达到150万亩,投产面积约120万亩,产量近140万吨,产值近80亿元,在全省21个市(州)都有规模化种植。此时恰是茂县李子品质最佳的时节。  “若从半空中俯瞰,能看到此时的茂县点缀着成片青绿、艳黄和紫红的李子,总面积10万亩左右,这些李子今年将为本地带来13亿元左右产值。”茂县乡村振兴局局长万力基告诉记者,李子不仅形成了高效独特的乡村振兴支柱产业,也成为了当地名副其实的“幸福果”。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25
(王鑫 刘文佳 记者 徐中成)8月21日,在阿坝州若尔盖县铁布镇德玛村,一排排白色钢结构的标准化大棚内,收完羊肚菌又栽种的白萝卜苗破土而出,长势喜人。200多公里外的松潘县川主寺镇,两个智能化无土栽培大棚正在建设中,9月中旬即将投用。  铁布镇和川主寺镇平均海拔均在3000米左右,同属高海拔、高寒地区。在浙江对口支援下,两地不仅“冒”出了一个个大棚,还引进了不少果蔬新品种,带动农牧民群众增收。羊肚菌种植产业项目。受访者供图建智能大棚,产值可提高3—5倍  川主寺镇上磨村,走进桐乡—松潘高原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智能化无土栽培大棚内的防草膜、反光膜等工程已完成,工人们正忙着安装调试立体栽培架和智能种植设备。  “园区于今年3月开工建设,投入浙江援建资金1070万元。”浙江驻川干部、松潘县委常委、副县长吴建华说,园区将建8800平方米高标准联动保温大棚和4800平方米智能化无土栽培大棚。  塔金麦(嘉兴)智慧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无土栽培大棚的运营工作。该公司董事长何朝辉介绍,他们将采用NFT浅液流有机种植模式。即模拟自然种植,精准添加矿物质、小分子蛋白质等,在循环封闭的环境下种植农作物。“和传统农业相比,这一模式运行费用低、土地利用率高,产值提高3—5倍,节水70%—95%,更生态环保。”  何朝辉透露,公司还将引入新一代物联网、5G、云计算、植物生长计算机控制系统等技术,进行农作物生产环节的精细化识别、感知。同时,植保系统采用物理和生物菌技术防治病虫害,让农产品更安全。高原香香李。受访者供图引进新品种,高海拔地区也能种李子  这几天,若尔盖县铁布镇兴农枣李园,800亩高原香香李即将进入采摘期。这意味着在3000米高海拔地区也能种李子。  几年前,兴农枣李园引进培育新品种——高原香香李。“今年将达到盛产期,预计能产鲜果15万公斤,年收入可达百万元以上。”浙江驻川干部、若尔盖县政府办副主任俞锋说。  除了高原香香李,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已在若尔盖县投资123万元,帮当地建起59个大棚,试种羊肚菌,搞订单农业。“7月已把试种的羊肚菌收了,亩均收入3万元,效果还不错。”俞锋说。  村民色科就是受益者之一。“在羊肚菌种植园里务工,不光有固定收入,还学会了种羊肚菌技术。”色科说,明年自己准备试着种一两亩羊肚菌。  “我们还制定了目标——投资建设产业园进行示范。”俞锋解释,考虑到当地群众长期以来的种植习惯,想以小型特色农业示范园来引领农牧民群众转变思路,种植高效益果蔬,推动农牧业转型升级。  看到新品种、新产业带来了收益,而今,何朝辉也打算在智能大棚里引进草莓、西瓜、辣椒、青菜等果蔬新品种。“杭州市农科院培育的粉玉系列白草莓9月中旬种植,两个月就能结果。因为味道香、口感好,目前浙江市场上的卖价在240元一公斤。”何朝辉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黎文彬 沙丹 记者 刘佳  今年以来,茂县供销社主动对接浙江省平湖市帮扶工作组,借鉴“浙农服”数字为农服务平台成功经验,在茂县建立了首个“茂农服”数字为农服务平台,为农资管理、特色农产品质量把控、溯源信息、市场销售搭建了空中平台,为茂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启了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新篇章。技术员手持终端机,为果农讲解操作流程。茂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所有设备数据采集准确,业务运行正常。”近日,在浙江省平湖市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茂县凤仪镇羌脆李种植基地内工人们正在进行小型气象站观测仪器设备装配。据悉,自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开展以来,浙江省平湖市结合茂县实际,创新组建“茂农服”数字为农平台,集成解决农民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等问题,实现农民增收、集体增资、政府增效的良好局面,让数字赋能茂县农村高质量发展。目前“茂农服”项目已在茂县南新、赤不苏、土门等镇农产品生产基地安装完成8个小型气象站、20个手持终端机。  “‘茂农服’数字为农平台的建立,实现了茂县农业与数字化的有机结合,助力茂县特色农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下一步,平湖、茂县两地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力争把数字化打造成两地对口工作的金名片,助力两地共赢发展。”浙江省平湖市挂职干部、茂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陆杰介绍。  在茂县凤仪镇宗渠村羌脆李农产品基地,技术员王苗苗手持终端机,为果农张金艳讲解着终端机的硬件设施、常见功能、使用操作流程和故障处理等内容,并现场演练了高频业务事项办理流程,让果农张金艳对终端机使用及故障处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自动小型气象站是一种集气象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和管理于一体的无人值守的气象采集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到种植基地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降雨量、风速和空气质量(PM2.5),有数据接收传感器,可以将数据上传到云端,还配备400万像素的摄像头,可以实时查看基地农产品长势情况,为茂县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种植过程等数据提供追溯系统来源。  “下一步,茂县供销社将以拼的干劲、闯的作风、创的力量,以示范点先行,逐步辐射全县,通过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发挥‘茂农服’的特色优势,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茂县供销社主任周地员介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22
 (记者  庄媛)“天路摇曳在群山上,弯弯山路连着圆圆的月亮……”8月16日,记者在阿坝州壤塘县上南路上,偶遇一位哼着歌驱车行驶的当地牧民,正准备将家里做好的酥油面饼和凉菜送至远山牧场上给放牧的家里人。这位名叫罗波的牧民是上杜柯乡吾克基村人,他说:“有了这条路,去牧场一个小时就搞定,以前来回骑马要走上一天一夜,晚上走起来危险得很。”美丽的上南路记者从壤塘县委宣传部了解到,2016年,曾经让壤塘县杜柯片区和南木达片区近400户牧民饱受“路痛”的崇山峻岭,在交通运输部定点扶贫的大力支持下,投入5000余万元,200余交通人克服天寒地冻、高原缺氧,仅用1年时间规划,1年时间修建,于2018年6月修建起这条总长近40公里的上南路。该路起于壤塘县上杜柯乡吾克基村,止于南木达镇阿斯玛村,同时也可通往三郎村,路面最宽处达到6米。上南路因为海拔高,也被称为“上南天路”,道理修通后直接惠及周边2000余名牧民出行和生产生活。俯瞰上南天路对相邻的南木达镇阿斯玛村牧民尕玛陈勒而言,这条路更是连接着家的“生命路”,过去4000米海拔的阿斯玛村唯一的出路就是牧道。因为交通的制约,每次出山采购甚至是搬牧场也成了当地最头痛的事情,十几里路的路程不得不风餐露宿地走上一天半。当地群众出行更方便随着“上南天路”的正式贯通,距离最近的吾克基村和阿斯玛村牧民的生产生活悄然发生“质”的转变。路通后,牧民们买上了汽车、拖拉机,过去“马背牛驮”式的搬牧场变成汽车运送。对于牧民而言,这更是一条脱贫致富路。以前路没通,牛奶还没有拿到卖的地方就坏了,只能卖存放时间长一点的酥油和奶渣,现在不仅卖酥油、奶渣,还能卖牛奶。“上南天路”,景如其名,是壤塘孩子们的求学路,是牧民出行和放牧的方便路,也是美景更迭的景观路。当地牧民就近搞起了旅游走在“上南天路”上,清晨的阳光穿过云雾,直射海拔三千米之上那条绵长久远的路,集苍茫、野性、深沉、温婉于一身。由于“上南天路”穿越的是高山、草场,天蓝、景美、空气好,这条公路成了当地一道靓丽的最美“天路”,慕名而来的自驾游客络绎不绝。牧民尕尔玛兰波开起“藏家乐”,去年7、8两个月里净赚2万元。在上南天路几十公里外的壤塘海子山,也因其独特的风景引来众多游客。海子山距壤塘县城70余公里,海拔4760米。风景区外围是高山牧场,绿草茵茵,牛羊如织;景区内的海子山主峰白雪皑皑,巍峨雄伟;山腰和各个沟壑,布满森林和药用植物,里面鸟语花香,珍禽异兽生息繁衍;35个高山湖泊集中分布于海子山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不已。穿越崇山峻岭的天路路修到哪,观念更新就到哪,乡村振兴有了“出路”。近年来,在交通运输部的定点帮扶下,壤塘县的交通迎来了重大变革,壤塘县不仅于2016年、2019年实现了100%乡镇、100%建制村 “通硬化路、通客车” 的“两通”目标,从过去的 “出行难”变 “交通畅”。交通也从“出行路”向“产业路”“旅游路”延伸拓展。这些穿越崇山峻岭的山路,成为沿线的民众通往幸福的“天路”。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8-17
(孔解 记者 庄媛)近期持续高温少雨,致使农作物灌溉用水困难。面对“烤”验,黑水县木苏镇别窝村驻点干部、驻村工作组、村干部和在家党员开展“藜麦抗旱保收”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打好抗旱攻坚战。“藜麦抗旱保收”党员志愿者在行动“高温抗旱正当时,主动作为在路上。”8月15日,30余名党员干部头戴草帽,挽起裤腿,对木苏镇别窝村内水利设施进行清理修缮,全力保障人畜灌溉用水需求,最大限度降低旱情带来的损失。同时,对种植的藜麦和成渝大豆进行浇水、除草、添加复合肥等作业,有效促成了农作物的后期增产保收。为农作物添加复合肥“我们这儿很久没下雨了,天气热,人能往阴处躲,农作物可没地儿躲。”种植户尔古基告诉记者,自家种植了2余亩藜麦,当前正是生长期,庄稼缺水严重。“幸好,党员干部帮我们解决了水问题,还帮我们灌溉,太感谢了。”活动中,党员干部纷纷表示,将继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想方设法保障农业灌溉,最大限度降低农业受旱损失,坚决打好抗旱保民生攻坚战,让农民丰收“水”到渠成。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8-17
(孔解  记者 庄媛)眼下正值青红脆李挂果期,8月16日,记者在黑水县木苏镇青红脆李基地看到,成片的李子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一株株李树上,挂满了颗颗拇指般大小的李子,预示着今年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年。树下,种植户东生正忙着为李子树除草、疏果、浇水。东生的木苏镇青红脆李基地见记者到来,东生立马推销起了这“致富果”:“今年是我种植青红脆李的第6个年头,这几天只需要除草、浇水就可以了,预计八九月开始陆续上市。”过去木苏村以种植玉米、小麦、土豆等农作物为主,产量低、收入少,针对这种情况,很多村民选择了外出务工。东生也不例外,他摆过地摊、学过厨师、开过大车……接触过很多不同的行业,学会了不少手艺和技术,但长期的漂泊,让他有了回家创业的念头。   虽然身在异乡,但东生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近几年他了解到,黑水大力发展“六大产业”,并持续出台了很多产业扶持优惠政策,对种植业有着浓厚兴趣的他,顿时也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结果的青脆李说干就干,2016年怀揣创业梦想,他毅然放弃在外丰厚的收入,回到木苏承包土地发展成水果种植产业,开启了他的致富之路。“我以前也在果园打过工,有种植的经验和技术,所以对种植青红脆李还挺有信心。”东生告诉记者,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基地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从开始的300多亩发展到如今500多亩青红脆李,今年预计产量可达15万斤,按市场价2元一斤计算,年收入将达到30多万元。多年的种植经历,让东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果园施肥、除草、摘果等方面都有了一套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并常常向有种植兴趣的村民传授李子种植的技术,帮助他们解决种植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因为有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有了乡亲们的支持和帮助,我的产业才能搞起来,所以我有责任带领和帮助乡亲们一起致富,一个人富了不算富,乡亲们都富了那才算富。”东生说道。东生在给果树浇水如今,东生的青脆李丰收了,他周边的村民也都受了益。“每到田间管理较为繁忙的时候,我就会请30多名村民来帮忙。”东生说,特别是摘果的季节,来基地务工的村民几乎要干上整整一个月,他们每天可获得100元的报酬。“我在李子基地务工,每天可以得到100元的工资,在家门口务工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而且免费学习了种植技术。” 村民阿初乐呵呵的说道。谈到下一步的发展,东生表示,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不断探索学习,摸索新方向,新模式,新技术,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都鼓起来,日子过的甜起来。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8-17
(记者 李倩薇)山高云低,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美兴镇下马厂村麻足寨的山顶,村民唐裕龙正给养殖场的牦牛喂饲草、铲牛粪。阿坝州远龙养殖有限公司的这个养殖场养了400多头牦牛,产生的牛粪被收集起来,再运到旁边的一个大棚。在大棚里,牛粪底下生活着密密麻麻的蚯蚓。与牛粪大棚扑鼻的异味相比,记者在蚯蚓大棚里却闻不到异味。阿坝州远龙养殖有限公司的养牛场。(受访对象供图)“牛粪可以养蚯蚓,而蚯蚓消化牛粪后剩下的残渣和排泄物又成为有机肥,有机肥可以用来种蔬果。”阿坝州远龙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光波说,该养殖场每年约产生1000吨牛粪,共养殖6亩蚯蚓,大部分牛粪被改造成有机肥。马光波介绍,牛粪、蚯蚓、有机肥之间形成的种养循环立体农业模式,不仅大大减少了高原环境污染,还能变废为宝、产生效益。此前,这块属于下马厂村集体的场地闲置了6年。现在,村集体每年有7万元租金收入,养殖场还吸纳20多名村民务工。同时,公司将牛粪养蚯蚓的技术传授给当地村民,与村民签订有机肥、蚯蚓收购合同,村民每亩年均有2万余元的收入。“现在每个月有5000多元的务工收入。”唐裕龙告诉记者,自己还在学习养殖技术,下一步准备在家里用牛粪养蚯蚓,增加收入。按照四川省内对口帮扶政策,成都市新津区对口帮扶小金县。阿坝州远龙养殖有限公司就是由新津区引进1800万元社会资本与小金县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下一步,这种种养循环模式将在小金县进一步推广,盘活更多闲置农场,带动更多村民增收。”新津区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周振林说。在海拔3100米的美兴镇大坝村饲草种植基地,种植着150亩饲草。在小金县,像这样的基地还有不少,全县饲草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年均产出约2400吨干草。小金县畜牧中心主任潘朝勇说,小金县地处川西北高原,山多地少,牦牛养殖产业是高半山上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但冬春季草场资源缺乏。为解决这一难题,小金县和新津区对口支援工作队在全县盘活高半山撂荒土地资源,今年增加饲草种植面积近3000亩,同时,加大饲草加工点建设和移动式小型加工机械配备。饲草是前端,养殖和销售是中后端。今年5月,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小金县70多个养牛大户联合成立“牦牛健康养殖协会”,成立疫病防治、养殖、选牛3个技术组,带动全县牦牛产业发展。目前,小金县牦牛存栏量10万余头,已建成牦牛标准化养殖场及合作社76个,牦牛适度规模养殖覆盖农户460余户,每年户均增收1.2万元。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8-17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