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王鑫 刘文佳 记者 徐中成)8月21日,在阿坝州若尔盖县铁布镇德玛村,一排排白色钢结构的标准化大棚内,收完羊肚菌又栽种的白萝卜苗破土而出,长势喜人。200多公里外的松潘县川主寺镇,两个智能化无土栽培大棚正在建设中,9月中旬即将投用。  铁布镇和川主寺镇平均海拔均在3000米左右,同属高海拔、高寒地区。在浙江对口支援下,两地不仅“冒”出了一个个大棚,还引进了不少果蔬新品种,带动农牧民群众增收。羊肚菌种植产业项目。受访者供图建智能大棚,产值可提高3—5倍  川主寺镇上磨村,走进桐乡—松潘高原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智能化无土栽培大棚内的防草膜、反光膜等工程已完成,工人们正忙着安装调试立体栽培架和智能种植设备。  “园区于今年3月开工建设,投入浙江援建资金1070万元。”浙江驻川干部、松潘县委常委、副县长吴建华说,园区将建8800平方米高标准联动保温大棚和4800平方米智能化无土栽培大棚。  塔金麦(嘉兴)智慧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无土栽培大棚的运营工作。该公司董事长何朝辉介绍,他们将采用NFT浅液流有机种植模式。即模拟自然种植,精准添加矿物质、小分子蛋白质等,在循环封闭的环境下种植农作物。“和传统农业相比,这一模式运行费用低、土地利用率高,产值提高3—5倍,节水70%—95%,更生态环保。”  何朝辉透露,公司还将引入新一代物联网、5G、云计算、植物生长计算机控制系统等技术,进行农作物生产环节的精细化识别、感知。同时,植保系统采用物理和生物菌技术防治病虫害,让农产品更安全。高原香香李。受访者供图引进新品种,高海拔地区也能种李子  这几天,若尔盖县铁布镇兴农枣李园,800亩高原香香李即将进入采摘期。这意味着在3000米高海拔地区也能种李子。  几年前,兴农枣李园引进培育新品种——高原香香李。“今年将达到盛产期,预计能产鲜果15万公斤,年收入可达百万元以上。”浙江驻川干部、若尔盖县政府办副主任俞锋说。  除了高原香香李,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已在若尔盖县投资123万元,帮当地建起59个大棚,试种羊肚菌,搞订单农业。“7月已把试种的羊肚菌收了,亩均收入3万元,效果还不错。”俞锋说。  村民色科就是受益者之一。“在羊肚菌种植园里务工,不光有固定收入,还学会了种羊肚菌技术。”色科说,明年自己准备试着种一两亩羊肚菌。  “我们还制定了目标——投资建设产业园进行示范。”俞锋解释,考虑到当地群众长期以来的种植习惯,想以小型特色农业示范园来引领农牧民群众转变思路,种植高效益果蔬,推动农牧业转型升级。  看到新品种、新产业带来了收益,而今,何朝辉也打算在智能大棚里引进草莓、西瓜、辣椒、青菜等果蔬新品种。“杭州市农科院培育的粉玉系列白草莓9月中旬种植,两个月就能结果。因为味道香、口感好,目前浙江市场上的卖价在240元一公斤。”何朝辉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黎文彬 沙丹 记者 刘佳  今年以来,茂县供销社主动对接浙江省平湖市帮扶工作组,借鉴“浙农服”数字为农服务平台成功经验,在茂县建立了首个“茂农服”数字为农服务平台,为农资管理、特色农产品质量把控、溯源信息、市场销售搭建了空中平台,为茂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启了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新篇章。技术员手持终端机,为果农讲解操作流程。茂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所有设备数据采集准确,业务运行正常。”近日,在浙江省平湖市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茂县凤仪镇羌脆李种植基地内工人们正在进行小型气象站观测仪器设备装配。据悉,自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开展以来,浙江省平湖市结合茂县实际,创新组建“茂农服”数字为农平台,集成解决农民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等问题,实现农民增收、集体增资、政府增效的良好局面,让数字赋能茂县农村高质量发展。目前“茂农服”项目已在茂县南新、赤不苏、土门等镇农产品生产基地安装完成8个小型气象站、20个手持终端机。  “‘茂农服’数字为农平台的建立,实现了茂县农业与数字化的有机结合,助力茂县特色农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下一步,平湖、茂县两地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力争把数字化打造成两地对口工作的金名片,助力两地共赢发展。”浙江省平湖市挂职干部、茂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陆杰介绍。  在茂县凤仪镇宗渠村羌脆李农产品基地,技术员王苗苗手持终端机,为果农张金艳讲解着终端机的硬件设施、常见功能、使用操作流程和故障处理等内容,并现场演练了高频业务事项办理流程,让果农张金艳对终端机使用及故障处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自动小型气象站是一种集气象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和管理于一体的无人值守的气象采集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到种植基地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降雨量、风速和空气质量(PM2.5),有数据接收传感器,可以将数据上传到云端,还配备400万像素的摄像头,可以实时查看基地农产品长势情况,为茂县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种植过程等数据提供追溯系统来源。  “下一步,茂县供销社将以拼的干劲、闯的作风、创的力量,以示范点先行,逐步辐射全县,通过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发挥‘茂农服’的特色优势,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茂县供销社主任周地员介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22
 (记者  庄媛)“天路摇曳在群山上,弯弯山路连着圆圆的月亮……”8月16日,记者在阿坝州壤塘县上南路上,偶遇一位哼着歌驱车行驶的当地牧民,正准备将家里做好的酥油面饼和凉菜送至远山牧场上给放牧的家里人。这位名叫罗波的牧民是上杜柯乡吾克基村人,他说:“有了这条路,去牧场一个小时就搞定,以前来回骑马要走上一天一夜,晚上走起来危险得很。”美丽的上南路记者从壤塘县委宣传部了解到,2016年,曾经让壤塘县杜柯片区和南木达片区近400户牧民饱受“路痛”的崇山峻岭,在交通运输部定点扶贫的大力支持下,投入5000余万元,200余交通人克服天寒地冻、高原缺氧,仅用1年时间规划,1年时间修建,于2018年6月修建起这条总长近40公里的上南路。该路起于壤塘县上杜柯乡吾克基村,止于南木达镇阿斯玛村,同时也可通往三郎村,路面最宽处达到6米。上南路因为海拔高,也被称为“上南天路”,道理修通后直接惠及周边2000余名牧民出行和生产生活。俯瞰上南天路对相邻的南木达镇阿斯玛村牧民尕玛陈勒而言,这条路更是连接着家的“生命路”,过去4000米海拔的阿斯玛村唯一的出路就是牧道。因为交通的制约,每次出山采购甚至是搬牧场也成了当地最头痛的事情,十几里路的路程不得不风餐露宿地走上一天半。当地群众出行更方便随着“上南天路”的正式贯通,距离最近的吾克基村和阿斯玛村牧民的生产生活悄然发生“质”的转变。路通后,牧民们买上了汽车、拖拉机,过去“马背牛驮”式的搬牧场变成汽车运送。对于牧民而言,这更是一条脱贫致富路。以前路没通,牛奶还没有拿到卖的地方就坏了,只能卖存放时间长一点的酥油和奶渣,现在不仅卖酥油、奶渣,还能卖牛奶。“上南天路”,景如其名,是壤塘孩子们的求学路,是牧民出行和放牧的方便路,也是美景更迭的景观路。当地牧民就近搞起了旅游走在“上南天路”上,清晨的阳光穿过云雾,直射海拔三千米之上那条绵长久远的路,集苍茫、野性、深沉、温婉于一身。由于“上南天路”穿越的是高山、草场,天蓝、景美、空气好,这条公路成了当地一道靓丽的最美“天路”,慕名而来的自驾游客络绎不绝。牧民尕尔玛兰波开起“藏家乐”,去年7、8两个月里净赚2万元。在上南天路几十公里外的壤塘海子山,也因其独特的风景引来众多游客。海子山距壤塘县城70余公里,海拔4760米。风景区外围是高山牧场,绿草茵茵,牛羊如织;景区内的海子山主峰白雪皑皑,巍峨雄伟;山腰和各个沟壑,布满森林和药用植物,里面鸟语花香,珍禽异兽生息繁衍;35个高山湖泊集中分布于海子山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不已。穿越崇山峻岭的天路路修到哪,观念更新就到哪,乡村振兴有了“出路”。近年来,在交通运输部的定点帮扶下,壤塘县的交通迎来了重大变革,壤塘县不仅于2016年、2019年实现了100%乡镇、100%建制村 “通硬化路、通客车” 的“两通”目标,从过去的 “出行难”变 “交通畅”。交通也从“出行路”向“产业路”“旅游路”延伸拓展。这些穿越崇山峻岭的山路,成为沿线的民众通往幸福的“天路”。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8-17
(孔解 记者 庄媛)近期持续高温少雨,致使农作物灌溉用水困难。面对“烤”验,黑水县木苏镇别窝村驻点干部、驻村工作组、村干部和在家党员开展“藜麦抗旱保收”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打好抗旱攻坚战。“藜麦抗旱保收”党员志愿者在行动“高温抗旱正当时,主动作为在路上。”8月15日,30余名党员干部头戴草帽,挽起裤腿,对木苏镇别窝村内水利设施进行清理修缮,全力保障人畜灌溉用水需求,最大限度降低旱情带来的损失。同时,对种植的藜麦和成渝大豆进行浇水、除草、添加复合肥等作业,有效促成了农作物的后期增产保收。为农作物添加复合肥“我们这儿很久没下雨了,天气热,人能往阴处躲,农作物可没地儿躲。”种植户尔古基告诉记者,自家种植了2余亩藜麦,当前正是生长期,庄稼缺水严重。“幸好,党员干部帮我们解决了水问题,还帮我们灌溉,太感谢了。”活动中,党员干部纷纷表示,将继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想方设法保障农业灌溉,最大限度降低农业受旱损失,坚决打好抗旱保民生攻坚战,让农民丰收“水”到渠成。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8-17
(孔解  记者 庄媛)眼下正值青红脆李挂果期,8月16日,记者在黑水县木苏镇青红脆李基地看到,成片的李子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一株株李树上,挂满了颗颗拇指般大小的李子,预示着今年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年。树下,种植户东生正忙着为李子树除草、疏果、浇水。东生的木苏镇青红脆李基地见记者到来,东生立马推销起了这“致富果”:“今年是我种植青红脆李的第6个年头,这几天只需要除草、浇水就可以了,预计八九月开始陆续上市。”过去木苏村以种植玉米、小麦、土豆等农作物为主,产量低、收入少,针对这种情况,很多村民选择了外出务工。东生也不例外,他摆过地摊、学过厨师、开过大车……接触过很多不同的行业,学会了不少手艺和技术,但长期的漂泊,让他有了回家创业的念头。   虽然身在异乡,但东生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近几年他了解到,黑水大力发展“六大产业”,并持续出台了很多产业扶持优惠政策,对种植业有着浓厚兴趣的他,顿时也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结果的青脆李说干就干,2016年怀揣创业梦想,他毅然放弃在外丰厚的收入,回到木苏承包土地发展成水果种植产业,开启了他的致富之路。“我以前也在果园打过工,有种植的经验和技术,所以对种植青红脆李还挺有信心。”东生告诉记者,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基地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从开始的300多亩发展到如今500多亩青红脆李,今年预计产量可达15万斤,按市场价2元一斤计算,年收入将达到30多万元。多年的种植经历,让东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果园施肥、除草、摘果等方面都有了一套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并常常向有种植兴趣的村民传授李子种植的技术,帮助他们解决种植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因为有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有了乡亲们的支持和帮助,我的产业才能搞起来,所以我有责任带领和帮助乡亲们一起致富,一个人富了不算富,乡亲们都富了那才算富。”东生说道。东生在给果树浇水如今,东生的青脆李丰收了,他周边的村民也都受了益。“每到田间管理较为繁忙的时候,我就会请30多名村民来帮忙。”东生说,特别是摘果的季节,来基地务工的村民几乎要干上整整一个月,他们每天可获得100元的报酬。“我在李子基地务工,每天可以得到100元的工资,在家门口务工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而且免费学习了种植技术。” 村民阿初乐呵呵的说道。谈到下一步的发展,东生表示,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不断探索学习,摸索新方向,新模式,新技术,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都鼓起来,日子过的甜起来。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8-17
(记者 李倩薇)山高云低,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美兴镇下马厂村麻足寨的山顶,村民唐裕龙正给养殖场的牦牛喂饲草、铲牛粪。阿坝州远龙养殖有限公司的这个养殖场养了400多头牦牛,产生的牛粪被收集起来,再运到旁边的一个大棚。在大棚里,牛粪底下生活着密密麻麻的蚯蚓。与牛粪大棚扑鼻的异味相比,记者在蚯蚓大棚里却闻不到异味。阿坝州远龙养殖有限公司的养牛场。(受访对象供图)“牛粪可以养蚯蚓,而蚯蚓消化牛粪后剩下的残渣和排泄物又成为有机肥,有机肥可以用来种蔬果。”阿坝州远龙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光波说,该养殖场每年约产生1000吨牛粪,共养殖6亩蚯蚓,大部分牛粪被改造成有机肥。马光波介绍,牛粪、蚯蚓、有机肥之间形成的种养循环立体农业模式,不仅大大减少了高原环境污染,还能变废为宝、产生效益。此前,这块属于下马厂村集体的场地闲置了6年。现在,村集体每年有7万元租金收入,养殖场还吸纳20多名村民务工。同时,公司将牛粪养蚯蚓的技术传授给当地村民,与村民签订有机肥、蚯蚓收购合同,村民每亩年均有2万余元的收入。“现在每个月有5000多元的务工收入。”唐裕龙告诉记者,自己还在学习养殖技术,下一步准备在家里用牛粪养蚯蚓,增加收入。按照四川省内对口帮扶政策,成都市新津区对口帮扶小金县。阿坝州远龙养殖有限公司就是由新津区引进1800万元社会资本与小金县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下一步,这种种养循环模式将在小金县进一步推广,盘活更多闲置农场,带动更多村民增收。”新津区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周振林说。在海拔3100米的美兴镇大坝村饲草种植基地,种植着150亩饲草。在小金县,像这样的基地还有不少,全县饲草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年均产出约2400吨干草。小金县畜牧中心主任潘朝勇说,小金县地处川西北高原,山多地少,牦牛养殖产业是高半山上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但冬春季草场资源缺乏。为解决这一难题,小金县和新津区对口支援工作队在全县盘活高半山撂荒土地资源,今年增加饲草种植面积近3000亩,同时,加大饲草加工点建设和移动式小型加工机械配备。饲草是前端,养殖和销售是中后端。今年5月,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小金县70多个养牛大户联合成立“牦牛健康养殖协会”,成立疫病防治、养殖、选牛3个技术组,带动全县牦牛产业发展。目前,小金县牦牛存栏量10万余头,已建成牦牛标准化养殖场及合作社76个,牦牛适度规模养殖覆盖农户460余户,每年户均增收1.2万元。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8-17
(杨玉红 刘文佳 记者 徐中成 文/图)“早上5点多就开始摘,经过散热、分拣、称重、包装后,脆李将被运到浙江。”8月13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木苏镇罗窝村青红脆李种植基地,成片的李子林郁郁葱葱,一颗颗脆李缀满枝头。罗窝村村民、58岁的基地负责人东生和其他十来位村民忙着将采摘的脆李装车。东生正将收获的脆李称重、包装。  装满脆李的货车驶过一条泥石小路,来到半山一处现代农业冷链仓储库。库里是成堆的脆李,村民正忙着分拣、称重、包装等。“千万记住,称重的时候一定要去皮清零。”“脆李没有放凉不能装箱,要不然装箱就要烂。”来自浙江的公益人士李静谊在一旁提醒村民。  东生是第一批返乡创业的黑水人,“很早就外出务工,开过茶楼、做过餐饮。年龄越大越想念家乡。”  2016年,东生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成立巴热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每亩26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种植青红脆李,成为当地第一个带头创业种植青红脆李的人。  刚开始,荒废的土地长满了草,他整整打理了一个月。很快,种下的青红脆李果树长了起来,合作社还吸纳罗窝村30余户村民加入。  去年,青红脆李逐步上市零售,卖了10万余元,合作社开始有部分收益。“相比去年,今年收成更好,预估能收6.5万多公斤。”产量提升本是好事,东生却发起愁来,“这么大的产量,不晓得该去哪里找买家。”  “我们在下乡走访中发现,黑水本地种植的一些水果滞销。”李静谊说,他们一边通过网红孵化基地进行网络宣传,一边发挥浙江社会力量,鼓励批量预订。  李静谊口中的网红孵化基地,于6月18日在黑水揭牌成立。在浙江海宁对口支援黑水过程中,海宁发挥主播人才、供应链、运营、物流等方面的优势,帮助黑水县孵化本土直播电商人才,提升运营能力,建立农产品供应链。  “3年内,我们要推动黑水县网红孵化基地实现农特产品销售额2000万元。”浙江援川干部、黑水县委常委、副县长沈晓冬说,希望未来,网红孵化基地不仅能让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更能吸引越来越多外地游客“走进来”,为地处高山峡谷的黑水乡村振兴蹚出一条发展之路。罗窝村青红脆李种植基地中,村民正在摘李子。  通过宣传推介,黑水脆李迎来浙江政府部门、爱心企业等的采购订单。8月14日上午11时,这批脆李起运,将于16日到达浙江省海宁市。本次发货还有几个新尝试,首先是冷链车运输,其次是使用纳米保鲜袋和定制礼盒包装。  数据显示,浙江海宁已帮助黑水县各乡镇销售脆李1.3万公斤左右,加上本次运到浙江的脆李,一共2万公斤左右。李静谊表示,下一步,要继续发挥浙江援建力量,打通供应链、提升农民收益,真正发挥对口支援、消费助农的力量。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16
近日,由绵阳市农科院、松潘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和松潘县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的2022年高原莴笋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现场会在松潘县川主寺镇麻依村召开。参加现场会的有松潘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松潘县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负责人以及蔬菜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代表等50余人。推广现场绵阳市农科院果蔬研究所专家李家慧向参会人员介绍了此次现场会主推品种“高原青”,该品种已在红原县、松潘县和若尔盖县等地大面积种植,受到种植户肯定。同时介绍2项配套高效栽培技术,这2项技术在莴笋生产中能够节约用种量和劳动力投入、增加莴笋抗逆性,提质增效显著。现场会上,绵阳市农科院果蔬研究所所长黄海涛向大家介绍了绵阳市农科院2017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松潘县莴笋产业发展,与松潘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合作,先后在松潘县川主寺镇、镇江关镇、红土镇等多个乡镇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绵阳市农科院果蔬研究所选育的莴笋新品种在松潘县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0亩以上,莴笋绿色高效栽培新技术3项,培训600余人次,帮扶合作社2个。参会的种植户与绵阳市农科院莴笋选育专家进行深入交流,专家们针对种植户的需求,推荐相应的品种,共同探讨莴笋品种特征特性及市场需求,通过交流,促进种植户科学选择用种,也为专家们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松潘县种植户马俊表示:“此次现场会对我们种植莴笋非常有帮助,我们学到了新技术,对今后的种植又有一个提升”。“我对绵阳市农科院5年来对松潘莴笋产业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希望在双方合作的推动下,绵阳市农科院继续支持松潘莴笋产业发展,助推松潘莴笋再上新台阶”。松潘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副局长贾庆如是说。松潘县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杨开军说:“感谢绵阳市农科院为松潘莴笋更新换代、提高种植户种植水平所作出的努力,希望将来种植户在绵阳市农科院的科技帮扶下,不断提高种植水平,把松潘莴笋做大做强”。绵阳市农科院果蔬研究所一直致力于高山高原地区莴笋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为松潘莴笋品种更新换代、种植轻简化和节本增收等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接下来,绵阳市农科院果蔬研究所将继续针对该区域莴笋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的开展研发,助力松潘县莴笋的轻简化栽培和莴笋产业链延伸等方面,为松潘莴笋产业兴旺献力献策。(供稿:松潘融媒体中心 苏曾群 )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8-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小义 记者罗敏  “恢复得不错!这段时间把支具戴上,不干重活!三个月后基本就能好了!”8月2日,赤日炎炎,阿坝州壤塘县上壤塘乡仁棚村村民央宗家迎来了特殊的客人——绵阳对口帮扶壤塘县医疗分队队长李明勇。  为改善高原地区医疗条件,在绵阳、壤塘新一轮对口帮扶中,壤塘县人民医院于2021年起由绵阳四〇四医院“全托管”。通过“托管+组团式”帮扶,建立干部培养机制、技术职称助推机制,组建区域间特色专科联盟,全力推进医疗建设走上新台阶。  “ 没想到在‘ 家门口’就把手术做了,真是太感谢了!”如今身体渐渐康复,已经能做一些家务活的央宗,提及这次腰椎手术,她和丈夫李粮记都感动不已。央宗患腰椎疾病长达3年之久,随着病情加重以致于行走站立都十分困难。今年6月,央宗来到壤塘县人民医院接受检查治疗。“当时听说有脊柱外科专家能为我们做手术根治,我们感到很幸运很放心。”一家人合计后,央宗欣然接受了由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援壤医生杨剑为其主刀的腰椎滑脱复位手术。目前恢复良好。  脊柱手术的成功实施是壤塘县医疗水平提升的有力证明。“每次遇到疑难重症我们都会组织本院专家团队综合会诊,或是通过远程向‘医联体’专家请教;前来派驻支援的专家老师每次手术或查房都会带领我们本院的医务人员观摩协助,‘手把手’进行指导。”壤塘县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廖红说道,通过“托管”模式,医院整体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去年至今,壤塘县人民医院以每月10余台手术的高频率开展大骨节病手术100余例、白内障手术80余例,壤塘群众重大疾病县内救治率90%以上,更为重要的是,该院去年平均住院费人均下降27%。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11
 (仁箫琳  记者 庄媛)当下,正值阿坝州高山蔬菜无筋豆成熟采收旺季。8月9日,在黑水县沙板沟村农支友农民种植养殖合作社蔬菜基地里,工人们正利用晴好天气抓紧采收无筋豆,争取卖个好价钱。工人在采收无筋豆记者在蔬菜基地田间看到,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豆架上面结满了无筋豆,村民们穿行垄间,娴熟地采摘着成熟的无筋豆,装篓打包后再进行挑选分级,搬运装车,田间地头呈现一派繁忙景象。“这一批无筋豆有50亩,5月种下去,8月开始采摘,可以持续采摘到9月,亩产量能达4500斤左右,亩产值6700余元。”基地负责人陈富波告诉记者。记者了解到,除了种植有无筋豆外,该基地在全年不同时段,采取“适季适种”的方式,还种植有鸡心白、花菜、青椒等多种蔬菜,基地种植面积达420亩,各色时令蔬菜年产量在250余万斤左右,主要售往都江堰、成都等地。采摘装篓据黑水县科农畜局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黑水县依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阿坝州农科所蔬菜研究室,先后引进国内外优质高山蔬菜新品种进行示范种植,黑水沙板沟村种植的无筋豆、散花菜就是其中的两个品种。高山蔬菜规模化种植,也催生了一批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和专业技术带头人,沙板沟村农支友农民种养殖合作社也是他们中的一个代表。该基地除了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特色高山蔬菜,还通过长期用工、季节用工、临时用工等方式,吸纳了当地40多名村民长期在该基地务工。“我一天工资有120元,一年下来可以挣一万多元。”沙板沟村村民若满一直在基地务工,她说自己现在不仅可以在家门口挣钱,还能照顾家庭。该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在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同时,有效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即将运输出去售卖的高山蔬菜据悉,阿坝州蔬菜产量逐年增加,产业经济效益连年提升,蔬菜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1%左右;在该州理县、茂县及其他蔬菜主产区,农民人均收入中30%以上来自于蔬菜产业。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8-10
(陈科 汪梅 记者 庄媛)今年各地频发高温预警,避暑纳凉成为众多游客的首要选择,理县宜人的气候、舒适的温度、良好的生态引得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尤其进入暑期以来,每逢周末都有大量游客涌入理县,各酒店、民宿更是一房难求。8月9日,在理县上孟乡日波村的孟屯印象酒店,老板邱清龙正忙着为客人们准备午餐,午餐的菜品很丰富,大部分是当地的一些特产和农家菜。据邱清龙介绍,早在5月下旬,便有游客通过电话、网售、微信等方式预订下了暑期住房。暑期到来之后,他家的36间客房更是爆满。前来的游客以家庭式的避暑游为主,许多游客都是一住就是半个月以上。孟屯河谷各酒店顺势推出了农家生活体验套餐,可自行摘菜做饭回归生活,丰富了游客的游玩体验。记者了解到,7月理县发布的4条夏季旅游线路和1条非遗体验线路,串联了县域内毕棚沟、古尔沟、孟屯河谷、桃坪羌寨、甘堡藏寨、薛城古镇等生态人文景点,展示了碉楼营造技艺、口弦、羌笛、羌绣等非遗民族文化,受到很多家长、学生的欢迎。同时,各大景区推出的优惠活动更是让暑假期间到理县的家庭式、研学式、体验式旅游人气剧增。“趁暑假,带孩子出来看看风景,多体验下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族文化,放松平时学习带来的压力。”来自遂宁船山的蒋女士说道。游客的到来,也带火了当地的优质农副产品市场。在县城菜市场、桃坪羌寨、毕棚沟景区周边、317国道沿线农副产品集中售卖点等地可以看到,前来购买瓜果、蔬菜、野山菌、花椒等农副产品的游客络绎不绝,不少游客更是满载而归。据理县文体旅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暑期以来,理县借助自然环境因素和地域优势,打出推动旅游业复苏的政策“组合拳”,出台多项旅游优惠政策,促使理县旅游业快速回暖升温,接待游客量不断增高。截至目前,累计接待游客146.54万人次,同比增长5.5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67亿元;同比增长2%。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8-10
(赵怡 刘元顺 记者 庄媛)记者从阿坝州农业农村局获悉,为响应国家发展粮油号召,切实保障粮油供给安全,完善油菜生产产业链,填补四川夏季观赏油菜花的空白,助推农牧旅“三业”融合发展,近年来,阿坝州着力打造观光春油菜项目并取得成效。高原观光油菜2020年,阿坝州在阿坝、若尔盖、壤塘、松潘和九寨沟5县成功实施观光春油菜项目。2021年,阿坝、若尔盖、壤塘、松潘、九寨沟、小金和茂县7县被省农业农村厅列入“天府菜油”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实施县每年将获得项目计划资金300万元,上述7县3年将共计获得6300万元资金支持,加之2020年实施的5县1500万元,观光春油菜项目共计将获得上级支持资金7800万元。优质粮油是阿坝州构建“6+N”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新体系的主导产业,截至目前,阿坝州有州级三星级油菜农业产业园1个,即3000亩的壤塘县壤巴拉高原“双低”油菜现代农业园;有县级农业产业园1个,即5000亩的阿坝县高原油菜现代农业园。2021年是阿坝州落实“三年行动”计划第一年,共落实油菜项目资金2100万元,当年共计实施核心区观光春油菜1.56万亩,辐射带动油菜种植3.5万余亩。截至目前,阿坝、若尔盖、壤塘、松潘、九寨沟、小金和茂县7县种植春油菜5.8万亩。预计在“十四五”期间,全州春油菜种植面积将达10万亩,建设油菜标准化基地3.5万亩。在实施油菜种植项目过程中,阿坝州农业生产部门积极对接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邀请专家到阿坝州油菜种植各项目县,通过开展田间试验、技术指导、管理培训、病虫害防治,助力当地油菜产能提升。在油菜种植各环节,先后邀请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培训累计4.1万余人次,开展田间种植试验示范15600亩,全州累计开展病虫害防治14次,为阿坝州油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智力支撑。阿坝州高原油菜在每年六七月开花,刚好与平原地区的油菜花赏花期形成“错峰”,阿坝州油菜种植地壤塘、阿坝、若尔盖、松潘、小金、茂县等地还抓住油菜花盛开的契机,着力加大旅游宣传力度,积极举办赏花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的赏花游客,有效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目前,阿坝州已打造形成了茂县、松潘、九寨沟、若尔盖、阿坝、壤塘、小金在内的高原油菜闭环线路,以及经壤塘县外接甘孜的高原油菜旅游线。下一步,阿坝州将着力打造高原春油菜生态旅游环线,并以此推动“菜、花、蜜、油、粕”多业态融合发展。同时,将开展观光油菜的研究与应用,进一步加强高原油菜全价值链挖掘,实现农业牧业旅游业“三业”融合发展,切实发挥油菜产业助农增收致富功能。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8-10
(索仁 记者 庄媛 文/图)8月8日,记者前往黑水县芦花镇热拉村,沿着一条黝黑的油柏路便可到达,路面虽不太宽阔但平整光滑又整洁,这条全长9.218公里的热拉路,是黑水县“四好农村示范路”,今年刚投资780万元进行了升级改造,如今成了当地村民的致富路。升级改造道路“以前我们这里土地贫瘠,自然资源匮乏,各家各户的房屋分布又散,只有一条泥巴路,没有通车,去镇上、县上办事情,要么走路,要么骑摩托车,最怕下雨天,走几步。裤子和鞋子全是泥。现在道路顺了,乡村专用客运也有了,还有很多农民也买了私家车,我们村从一个闭塞村变成了旅游和商业村。”黑水县芦花镇热拉村党支部书记兰卡提起通到村口的油柏路,脸上写满了满意的笑容。农村公路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为了管护好村里联通外面这条“四好农村示范路”,黑水县今年不仅投资780万元对热拉路进行了升级改造,按照“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还设立路长1名,全面负责协调道路的建、管、养、运工作,同时安排公益性岗位养护员三3名进行定期养护,保证了道路的畅、安、舒、美。兰卡自豪地说道:“因为路修得好,乡村客运通进村,村里人上学就医、出门办事、进城购物不再担心路难走或者路上时间耽搁太长,想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回来都是可以的。现在还有很多城里人和外地游客自驾来村里游玩,也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道路通了,热拉村修建了“牦牛健康养殖基地”,每年能为热拉村带来约400万元的产值;在村组道沿线,还建起了“好牛家庭农场”,成立了黑水“冰山小丫头”食品公司,群众走上了致富奔康路。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8-09
禾雨(图片由新津区委宣传部提供)在阿坝州优质苹果主产区小金县,苹果收获的时节即将到来,这段时间,沃日镇木栏村村民朱学江每天都要去自家2亩地转一转,地里种着150棵苹果树,“城里人认养了苹果树,我要管理好,等苹果熟了就给他们寄过去。”  7月11日,由阿坝州小金县沃日镇木栏村、成都市新津区总商会、途远集团联合发起的“我在雪山脚下有棵苹果树”新型互联网助农活动在木栏村正式启动。木栏村共有200户果农,每户果农拿出50棵苹果树(共计1万棵)供认养。  一颗苹果牵动两地情。2016年,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成都市新津区结对帮扶阿坝州小金县。为帮助小金县做强苹果产业,新津区把在本地探索形成的模式成功复制到小金县,让当地农民不仅通过卖苹果实现增收,还吃上了“旅游饭”。  苹果的故事,只是帮扶工作中的一个生动剪影。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6年来,在小金县这片土地上,“津金”同心,一路同行。小金·苹果共享农庄。一种模式 种下扎根本土的产业之树  作为阿坝州优质苹果主产区,小金县地处川西高原,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造就了小金苹果“果大色鲜、味美香甜”等特点,小金县也享有“苹果之乡”的美誉。  过去,“小金苹果”虽名声在外,可传统品种“金冠”一直卖不起价,“金冠的批发价大概5毛钱一斤,后来引进了红富士,每斤能卖3—4元,可一到大量上市的时候,价格就会下降。”朱学江说。  帮扶的关键是“造血”。在结对帮扶中,新津区将小金县原本就有一定基础的苹果产业作为产业帮扶的具体切入点。  2019年,新津区把在天府农博园核心区张河村探索形成的“互联网+共享经济”模式复制到小金县,发挥天府农博园“窗口+基地”平台作用,依托小金县在地资源,推动“互联网+共享农庄”模式在小金县沃日镇木栏村推广,形成“农博+小金·苹果共享农庄”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奔康新模式。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模式已在全国18个省50个县(市、区)复制推广,并入选中央党校脱贫攻坚实践案例。  如今的木栏村苹果共享农庄里,“村庄变景区、苹果变礼品”,一举构建起吃住游购娱全链条。同时,以“互联网+”为小金县发展注入新动能,通过邀请抖音、淘宝、拼多多主播“带货直播”方式,推动“小金苹果”全网销售。小金县沃日镇党委书记阳代兵说,“在新津区的帮扶支持下,木栏村的面貌日新月异,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  在对口帮扶的过程中,扎根本土的产业项目“开花结果”:小金牦牛适度规模养殖覆盖农户460余户,年户均增收1.2万元;高山生态蔬菜种植带动5000余户菜农,实现年人均增收1200余元;苹果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农户4200余户,实现年人均增收600元。  产业帮扶助力经济发展,小金县于2019年4月退出贫困县序列。小金县苹果标准化示范基地内,村民正在给果树“拉枝”。一项任务 留下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新津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帮扶干部孟强,被小金县人民视为“白衣天使”。6年的帮扶中,新津区涌现出了一批像孟强这样的帮扶干部。去年,成都市对口支援阿坝州甘孜州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表扬2020年度对口支援阿坝州甘孜州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一批新津援藏干部被表彰为先进个人。  精神在传承。2021年,新津区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进驻小金县,25名队员主动出击,通力协作,以产业振兴为突破口,一个乡一个乡开展摸排,问需求、找项目、做策划,短短两个月时间,跑完了全县18个乡镇。  工作在接续。加强自身队伍建设的同时,新津区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以夯实人才发展根基。接过“接力棒”,新津区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围绕“人才培养”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提能强智”培训——新津区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会同小金县相关部门,开展“传承红色精神,感召时代使命,锻造过硬队伍”主题建设活动和津金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先后完成对小金县110名部门、乡镇干部以及业务骨干开展乡村振兴业务能力培训;对56名乡镇、机关团委(支部)书记、创业青年、农村致富带头人、村(社区)后备干部人才开展培训;开展“共享餐厅最美厨娘”培训1次,15人接受培训。  “名师讲团”行动——在新津全区筛选名师、优秀干部等组成“新津区干部教师讲学团”,来到小金县开展“名师献课”,形成良性互动,助推小金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在小金县美兴中学创新承办“津金同心·初中班”,示范提升小金县初中阶段的基础教育水平。  “医卫帮带”工程——新津区派出10名对口支援医疗专家,依托特色专科优势,帮助小金县建设特色专科,通过“一对一”“一带二”等带教方式培养骨干人才。通过教学查房、手术示范、疑难病例讨论和学术讲座,提高小金县多发病、部分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能力,全力保障群众身体健康。一份规划 激发新一轮对口帮扶活力  7月12日,在“津金同心·共同富裕”产业支援签约仪式上,苹果园共享农庄深度合作经营、小金牦牛全产业链开发、夹金村全域旅游与乡村旅游度假产业开发等七大产业项目签约。今年9月,由新津区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发起的全国首届牦牛产业发展峰会将在小金县召开,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展开。  随着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深入推进,“津金同心·共同富裕”正在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新的突破。结合实际情况,新津区会同小金县科学编制了2021年—2025年对口帮扶《规划》。按照《规划》,未来5年,新津区将投入支援资金5300余万元,聚焦小金苹果、高山玫瑰、酿酒葡萄、生态蔬菜、高原牦牛等五大主导产业,全面加快牦牛产业生态链建设项目、高端品质樱桃示范基地等19个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动支援帮扶项目在小金县建成。  新津区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周振林介绍说,新一轮对口帮扶工作将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主题,突出一个“新”字:依托“强链补链+联农带农”,建设“新牦牛”项目;依托“红色文化+研学旅行”,建设“新夹金”项目;依托“商业逻辑+乡村振兴”,建设“新木栏”项目;依托“名校引领+合作办学”,建设“新教育”项目;依托“人才培养+结对帮扶”,建设“新人才”项目。  拥有四姑娘山和夹金山等多个知名旅游景区的小金县,被誉为大渡河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周振林说,工作队将充分利用达维镇夹金村打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节点和夹金山隧道开工建设优势,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引入知名企业,主动参与夹金片区“红色文化”村落建设,以夹金村红色研学旅行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围绕高标准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精品民宿,建设“新夹金”村史馆,营造红色文化氛围,推进3A级景区创建和“三家园”建设,打造名副其实的“夹金山下第一村”。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张立峰  8月1日,阿坝州黑水县气温升高至30摄氏度,创下当地近期新高。在该县洛多乡洛河村,按往年习惯,本该在树荫下乘凉休憩的村民们,今年却挥汗如雨,伴着机械的轰鸣声与艳阳共舞。原来,大家在忙着平路基、浇路面,打通村里的致富路。  记者从黑水县交通局了解到,黑水县今年计划建设13条四好农村路,分布于县内沙石多镇、西尔镇和维古乡等地,路线长约92.7公里,投资约9941万元。施工队正在修路。 黑水县宣传部供图发展产业方便生活沙尘路变成示范路  8月1日,看着施工队伍忙碌的身影,洛河村村干部克基十分激动。“以前这条路泥泞狭窄,稍微大点的车就没法通过,对我们村发展产业影响很大。”克基介绍说,如今看着施工队一点一点把沥青路铺到家门口,他已经在谋划下一步该怎么发展产业了。据黑水县交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条路名叫维洛路,项目起于维古乡俄石坝村,终于洛多乡洛河村,全长17.63公里,8月2日完工。  “最近县里面完工的还有沙石多镇羊茸老寨的道路,这条路是通往县里高端民宿嘎尔庄园的唯一道路。”该负责人介绍说,由于维护困难、地质灾害等原因,该路段多处破损,车辆通过时尘土飞扬,连老司机都会对这条路退而远之,大大制约了该村旅游发展,“今年县交通局的统筹升级改造中,这条曾困扰游客出游的沙尘路,已蜕变为‘畅、洁、安、美、优’的美丽农村路。”  看着平坦而宽阔的农村公路,串联起一个又一个村庄,黑水县西尔镇云林寺村村民罗尔基木高兴地说道:“以前只有一条泥巴路,没有通车,去镇上、县上办事情,要么走路,要么骑摩托车,最怕下雨天,走几步,裤腿上全是泥。现在家门口的泥巴路变成了幸福路、致富路,我打心底里高兴。”  “黑水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地理条件受限,地质灾害频发,农村交通一直是困扰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大难题。”该负责人表示,黑水县先后筹措资金1.8亿元打造“四好农村路”示范路、美丽乡村路,全县通车里程已达1487公里,实现村组户100%通硬化路、建制村100%通客运。建得好还要管得好构建农村公路网络  农村公路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如何管好山间的这一条条道路?记者了解到,当地按照“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层层落实养护责任。全县实行“三级路长制”的管理模式,设置县道路长9名、乡道路长30名、村道路长101名,全面实现‘县有路政员、乡(镇)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目标。此外,全县还将爱路、护路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拆违建、清路障、保畅安,坚持严格落实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  “路管得好,还很美呢。”罗尔基木告诉记者,现在行驶在黑水县宽阔平坦的乡村道路上,沥青路两旁的民居坐落有序,笔直整洁的硬化道路直通村民家门口,田在路旁、树随路走、人在景中,有一种“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的确,路确实变美了,大伙都这么觉得。”克基表示,现在县上狠抓农村公路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设立有乡级交通管理站和村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队伍,还有大量的农村公路养护公益性岗位,不少群众成了乡村道路养护的“管家”。  “路修好了,游客多了,来重走红军长征路的、赏彩林的、登雪山的、看冰川的,数不胜数,我们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好。”黑水某农家乐老板泽郎表示,宽阔平坦的柏油路让黑水人享受到了“交通红利”。  修建一条公路,串联一路风景,带动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百姓。记者从黑水县交通局了解到,构建以县道为骨架、乡道为支线、村道为脉络的农村公路网络,让“交通线”变“风景线”,“乡村道”变“产业带”,“四好路”变“致富路”,已成为黑水现代化新农村的重要承载支撑。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05
 (仁箫琳  记者 庄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近年来,黑水县石碉楼乡依托优良的生态资源,大力推动蜜蜂养殖特色产业发展,让小小的蜜蜂甜了群众心田,鼓了群众腰包,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西米村果树下的蜂箱八月的黑水,透蓝的天空下,繁花似锦。在石碉楼乡西米村的一片果树下,一个个蜂箱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寻着嗡嗡声望去,蜂箱入口处,勤劳的蜜蜂进进出出忙着采蜜。比起蜜蜂,蜂农三保和家人更加忙碌,查看进蜜情况、清理蜂箱、密切关注着蜂群,尤其是近期,蜜源丰富,他每天都要查看进蜜情况,随时准备采收蜂蜜。要想让蜜蜂储更多蜜,就要确保它们一年四季都有充足的食物,保证蜜蜂安全过冬。石碉楼乡地处黑水县东南部,这里日照充足,气温年差较小,日差较大,生物物种多样,凤毛菊 、密齿柳、五倍子等各类蜜粉源植物为中蜂的生存提供了优良的环境,纯天然的野生蜜粉源为中蜂酿造高品质蜂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黑水中蜂为确保蜜蜂冬天也有充足的食物,能够安全过冬,三保一家将未封盖蜜刮下保存,用于冬天饲养蜜蜂。封盖好的蜂蜜进行层层过滤,去除杂质,确保蜂蜜晶莹剔透,蜜质和浓度达到最佳。“我们的蜂蜜一年可以取三次,目前已经取了两次了,大概有两千多斤。”三保开心的说道:“下半年还可以取一次,大概有一千多斤,加起来能挣十多万,收入很不错。”   取蜜三保告诉记者,自己的养蜂路要从2020年说起。2020年,他看到养殖蜜蜂产业投资小、见效快、无污染、回报高的特点,便在黑水县畜牧部门的帮助下开始钻研养蜂技术。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他养殖的黑水中蜂从创业起步的50箱发展到现在168箱,走出了一条创业致富的路子。致富不忘本,饮水常思源。三保在闯出一条脱贫致富路后,主动向周边群众传授黑水中蜂养殖技术,带动5户村民做起了“养蜂人”。“通过倾囊相授,带动石碉楼乡更多的养蜂人‘酿出’致富路,让我很有成就感。”三保说。  村民都来做养蜂人在三保的带动下,如今,石碉楼中蜂养殖量达到了600多群。石碉楼乡副乡长杨生宝告诉记者: “我们石碉楼乡今年已经采集了四千多斤蜂蜜,村民养蜂的年总收入在30万元左右。”小小中蜂,成为了全乡的一大特色产业。 据了解,为增加群众收入,石碉楼乡党委政府正在积极规范中蜂场地建设、扩大种群数量,致力提升蜂蜜品质、推动中蜂养殖再上新台阶。并不断开拓浙江、成都、彭州及州内等地的商超市场,拓宽群众销售渠道,提升黑水中蜂的知名度和附加值,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8-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黄强 何清海 记者 刘佳盛夏时节,阿坝州茂县青脆李陆续成熟,进入采摘季。7月28日,在茂县南新镇文攀村,只见李树上一颗颗饱满的李子挂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来自各地的客商纷纷前来收购,村民们忙着采摘、装箱、装车……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农户收获青脆李。 茂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茂县青脆李每年7月成熟上市,采摘期从7月到9月底。当地的海拔、气温、光照、水源等独特的地理及气候条件造就了茂县青脆李优质的品质。  近年来茂县充分利用各项惠农政策,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同时,通过结合线下销售和网络直播平台、电子商务服务站、微信朋友圈等线上销售方式,不断扩宽销售渠道,将茂县青脆李销售至成都、广州、上海等地。  据悉,今年茂县青脆李种植面积达5.6万亩,预计产量达2.3亿斤,产值达7亿元,青脆李已成为全县农民持续增收的特色水果产业之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03
(刘亚蓉  记者  庄媛)黑水瓦布贝母个大,药效好,容易人工栽培,其碱含量是其他贝母的4-7倍,亩产量高出其他贝母3倍多,为进一步提高种植户对种植瓦布贝母等中药材的积极性,7月28日,黑水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在洛多乡沃河村开展特派团中药材产业现场会,为黑水县致诚道地中药材联合社社员培训种植技能。现场培训会开进瓦布贝母基地在沃河村瓦布贝母种植地里,黑水县道地中药材科技特派团就瓦布贝母病虫害防治、贝母采挖进行了现场技术指导,并针对瓦布贝母如何才能不受雨季影响进行了分析,对如何选择最佳种植基地,以减少种植户的经济损失为大家支招。黑水瓦布贝母个大质优“我种植瓦布贝母已经十年了,在黑水县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今年合作社迎来了瓦布贝母大丰收,2亩瓦布贝母预计可采收贝母500公斤,产值30余万元。”联合社生产技术能手杨古基还现场给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种植经验和生产技巧。杨古基告诉记者,平时基地的生产用工都是附近的剩余劳动力,他们在这里干活不仅可以学到贝母的种植技术,还可以挣钱补贴家用。他表示,将毫无保留的向社员们分享种植技术和经验,带动大家一起发展致富,为黑水的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微薄之力。在基地干活的附近群众据黑水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相关人员介绍,培训会旨在通过特派员开展技术服务、种植户分享经验,把群众最需要的中药材种植思路及种植技术经验进行免费推广,帮助农户们提高种植技能,实现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8-01
(伍排勇 欧阳漆 记者 庄媛)今年,四川盆地温度骤升,让这个夏天比往年温度高了许多。内地游客纷纷涌入阿坝州康养避暑。沿着国道350线一路前行,在汶川县耿达镇、卧龙镇,悬挂着外地牌照的车辆走走停停,不时下车拍照,体验着当地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大量的游客涌入,当地集镇一派繁忙的热闹景象。卧龙镇的民宿“我们是专程从成都到这里旅游、避暑的,在这里感觉非常地舒服,各类设施设备条件都非常完善。”来自成都的游客郭吉新一行,在这个暑期选择到卧龙耿达避暑,在这里住了十余天,当地适宜的气候条件和美丽的自然生态风光让他们深深地喜欢上这个地方。精品民宿在卧龙镇卧龙关村,村民蒲俊和家里的亲戚朋友共同投资2000余万元,打造了精品民宿。沿着小桥流水,走进山水环绕的民宿,仿佛置身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意境。“我们依托当地的生态自然资源,尽最大努力为游客创造最舒适的空间、最好的环境和管家式的贴心服务,让来我们这里的客人都能体验到当地的生活,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更感受到当地暖暖的人情。”如今,蒲俊已经成为当地一家精品民宿的总经理。她说,投资建设精品民宿,是想通过民宿的发展,迈出乡村振兴发展的第一步。同时,她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卧龙镇当地民宿发展的“领头羊”,为当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都市游客在此避暑记者看到,这家民宿以自然、简约设计理念为主导,充分依托当地依山傍水的自然生态环境,将民居置身于自然之中。除了山水一体,民宿还配套有会议室、健身房、篮球场、儿童娱乐区、特色餐厅、露营、烧烤、水果采摘、农耕体验等,在这里,春可体验播种,夏可避暑纳凉,秋可采摘果蔬,冬可纵情冰雪。得天独厚的条件让民宿自去年4月正式投入营运以来便受到众多游客的追捧。美丽的环境“我们共有32个房间,这段时间几乎天天客满,游客这段时间过来需要提前预订。”蒲俊说,随着暑期的到来,民宿也迎来了客流高峰,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今年已经接待4000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万元。据了解,近年来,卧龙镇高度重视生态旅游发展,全镇以“绿水青山、生态家园”为基调,围绕自然环境优势,着力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民宿旅游度假项目。目前,全镇共有民宿酒店120余家,能同时接待5000余人。今年以来,从民宿酒店接待数据显示,当地接待游客已突破50000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00余万元。“我们卧龙镇共辖三个村,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我们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对于入住的游客都签订了游客安全告知书,同时针对食品、消防、防疫、防汛等日常工作进行定期检查、督导,保证当地群众旅游增收的同时,也确保了游客和当地村民的健康、安全。”卧龙镇副镇长邓晴表示。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7-29
(塔木 黑融 记者 庄媛)7月26日,黑水县扎窝镇俄窝村的一片小麦地里,一串串沉甸甸的杏黄色麦穗弯了腰,收割机和单轨运输车在田间齐作业,俄窝村的200余亩小麦迎来丰收季节。看到眼前黄澄澄金灿灿的麦穗,扎窝镇副镇长王付寿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农户们脸也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笑容更加灿烂。机械化收割小麦据王付寿介绍,小麦是扎窝镇农业的重点产业,每年的粮食产量达全县粮食产量的十分之一,素有“黑水粮仓”之美誉。扎窝镇围绕“生态田园、粮仓扎窝”建设,多措并举抓好农业工作。该镇积极整合土地资源,优化产业结构,立足生态发展,突出绿色主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绿色化、数字化、产业化进程,坚持走生态高效产业发展之路,积极打造“生态田园,粮仓扎窝”名片。今年,扎窝镇俄窝村率先在辖区海拔2800米以上的地区实现机械化收割运输小麦,这不仅大大降低了收割成本,提高了收割效率,还推动了辖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据了解,俄窝村使用收割机及单轨运输车一天可收割30亩地的小麦,转运30000斤左右的粮食作物,能够一次完成收割、分离茎秆、清除杂余物等工序,是传统人工收割运输10人15天左右的作业量,极大地提高了小麦收割工作效率。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7-2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