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黎涛 蒲星宇 记者 李国富)6月10日,南充市顺庆区农业农村局在嘉陵江顺庆段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共投放50多万尾鱼苗。“今天增殖放流的有鳙鱼、鲢鱼、胭脂鱼,其中,鳙鱼15万尾、鲢鱼31.75万尾、胭脂鱼4万尾,规格均在5厘米以上。”顺庆区农业农村局水产站站长李天辉说,增殖放流能够改善鱼类种群结构,丰富渔业资源,对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修复嘉陵江水域生态起着重要作用。此外,还特别提醒广大市民不可自行放生,需事先向区农业农村局申报批准,经水产部门检疫合格后才可放生。据了解,嘉陵江是长江重要支流,目前正处于“十年禁捕”期,近五年来,顺庆区通过增殖放流向嘉陵江放生各类鱼苗近1000万尾。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6-13
(彭杰 记者 李国富)“你这片脆李基地总体不错,但土地肥力欠缺了一点,建议尽快施普通高钾肥……”近日,全国乡村振兴实践指导师董文斌在南充市营山县清水乡银鸽村脆李种植基地,认真“把脉问诊”后,对技术工人就剪枝、施肥等日常管理技术进行了现场教学。“县就业服务管理局想创业者所想,急创业者所急,不仅组织我们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走出去学习果树种植技术,还主动邀请专家到李子基地开展巡诊活动,帮助解决技术难题,真是太贴心了。”清水乡银鸽村脆李种植基地业主廖万顺激动地说。这是营山县就业服务管理局开展专家“巡诊”助创业的一个缩影。当天,该局邀请董文斌来到营山的多个李子种植基地,察看果树长势、病虫害防治、果子生长情况等,认真查找日常管理、施肥等存在的问题,并开出“药方”,确保李子丰收。据介绍,今年该局常态化组织开展专家“巡诊”活动,邀请专家进行实地“把脉问诊”,破解桎梏油橄榄、花椒、李子等农业产业发展难题,助农增收。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6-13
(李同周 记者李国富)近年来,西充县充分发挥以工代赈促进作用,加快补齐农村生产生活配套基础设施短板,有力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实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修建山平塘、硬化水泥路、新修产业路……6月7日,在西充县多扶镇桂花村2022年以工代赈工程建设现场,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西充县多扶镇桂花村2022年以工代赈工程建设现场。 (李同周 摄)据介绍,该村以工代赈项目共计投入资金421.32万元。主要建设产业路、水利基础设施,开展土地整理,为该村产业发展夯实基础。项目建设工期为8个月。走进桂花村,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民居、硕果累累的柑橘园……该村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招引了南充市舜之本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大力发展优质柑橘、美国黑李、黄心苕等主导产业4000亩,带动群众稳定增收。该村此次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将有效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为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用工方面我们量身定制务工岗位,最大限度为该村群众提供就业岗位。技工按每个工日180元计算,普工按每个工日120元计算。”西充县发改局农经股股长何义兵介绍,该项目预计发放劳务报酬82.45万元。“群众是根本、项目是载体,带动发展是以工代赈的目的。”西充县发改局副局长赵山川表示,近年来,该县积极探索“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模式,相继在太平镇天城乡村、常林镇金祠寺村、古楼镇新龙寺村采取村民自建方式实施了以工代赈项目,通过以工代赈扶持产业发展,借助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梓睿 马永红 特约通讯员 唐明平  近年来,仪陇按照“建设大基地、发展大产业、培育大品牌”的思路,引进香港布碧丝集团公司,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在新政、土门、铜鼓等乡镇建立有机蚕桑基地,建设百里蚕桑丝绸产业长廊,发展蚕桑产业。选茧子。  连日来,第一季春茧迎来丰收。6月5日,在蚕茧分拣收储中心,前来交茧的人早早就排起了长队,一筐筐雪白的蚕茧整齐排列在分拣中心,好不喜人。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忙着对蚕茧进行筛选、过秤,整个过程快速有序。蚕农们现场交货现场收钱,个个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我们会通过选茧、抽样、评级等7个工序对蚕茧进行定价,用最科学的方法保证业主的蚕茧能够卖上一个好价钱。”布碧丝集团公司技术部经理余建盛说。据了解,该中心首日收茧达2万公斤,预计第一季收茧可达到 12 万公斤,总产值达650万元。  一片小小的桑叶,富裕了一方百姓。余荣华是铜鼓乡余家坝的村民,今年他承包了 67 亩蚕园,通过现场定价,他的蚕茧卖到了每公斤 51 元,仅第一季喂的27张纸就卖了5万多元。  “养蚕对我们仪陇人来说本来就是传统产业,如今引进了新的养蚕模式,不仅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还解决了很多村民的务工就业问题。”余荣华对蚕桑经济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为了让利益最大化,业主们还在桑田里套种了豌豆、黄豆等农作物,每亩地套种收益可以达到500元左右。  蚕农和村民受益得益于该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采用的“三统两分一返一保底”运营机制。企业统一建设基地、技术培训和小蚕共育,并在蚕种费、供药费上对业主进行减免,业主负责桑园分管和大蚕分养,企业将建好的桑园以 50 亩起租,返租倒包给群众,按不低于每公斤35元的保护价收购蚕茧。  “通过高标准桑园建设,让蚕农告别传统的养蚕方式,走上种好桑、养好蚕、卖好茧的新路子。”该公司法人代表许少琳说,目前公司着力于打造全产业链,力争形成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炼染、成衣制造加外贸出口的一条龙产业。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09
  (记者 李传君)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构建起“3+3+N”的现代农业体系,即做强生猪、粮油、蔬菜,做优柑橘、木本油料、新型桑业,发展现代农业装备、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储运等N个农业支撑产业。并建成优质粮油40万亩、特色产业30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123个。  国家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嘉陵区认真贯彻落实,全区共建成“国字号”园区2个、省级四星级农业园区1个、市级五星级园区1个;并培育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4家、市级以上30家、县级以上37家。  今年以来,嘉陵区力争将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完成提档升级,成功创建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并启动创建“有机粮油+新型桑业+优质生猪”为核心的粮桑猪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再力争创建2个市级园区、1个省级园区,并坚持龙头产业培育、全产业链循环发展。  科技为后盾,一亩桑产值5万元  嘉陵区蚕桑现代农业园区位于双桂镇,涉及7个村,面积1.3万余亩,共带动2500余户农民,受益人群达1万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陈宗懋在这里设立了省级院士工作站,带领专家团队50余人,引导蚕桑产业从单一向多元发展,从低效到纵深挖掘。  “我们的产品以桑茶为主,并有桑叶粉、桑食品,还有桑枝食用菌、桑园套作豆类作物等,综合一二三产业产值,每亩产值高达5万余元。”园区基地现场负责人刘辉说。园区内,传统的蚕桑仅占很小一部分,用于科研和展示,99%为茶桑,另有少量果桑、蔬菜桑。  每年春天,要采一次春桑做茶;夏季采一次做桑叶粉,此后进行一次夏伐,枝条粉碎用来种植羊肚菌、桑黄、灵芝、鸡枞菌、平菇、香菇等食用菌,然后进行水肥管理;霜降后再采一次,用作霜桑茶;冬管伐枝后,可在桑树行间套种食用菌、豆类等作物。  产品蚕用饲料桑叶粉,是向仲怀等专家的成果之一。“蚕用饲料桑叶粉是将夏季大桑叶打成粉,制成面条或饼干状,可以不受季节限制,实现工厂化大规模养蚕。”刘辉说,园区龙头企业四川尚好茶业有限公司被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指定为蚕用饲料桑叶粉的唯一供应商。  据刘辉介绍,园区每亩可采春桑150公斤,制成春桑茶价值提升到9000元,夏季可采2000斤用作桑叶粉的桑叶,制成品价值提升到1.6万元,秋季可采用作霜桑茶的叶子2000斤,制成品价值提升至2万元以上,每亩桑枝用来种食用菌,还可增加产值9000余元。  在这每亩5.4万余元的产值蛋糕中,园区农户分享到的土地流转费和采桑等劳务收入就高达7500余元,整个园区产值达8000余万元。其中尚好茶业建成了国内首条1000吨桑茶、桑叶粉生产线,年产桑叶茶和桑叶粉3000吨、桑食品500万袋,年产值超过10亿元。  龙头为支撑,种养循环带富农民  嘉陵区大通镇生猪柠檬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为南充市五星级园区,总面积2.0885万亩,2009年开始发展柑橘和柠檬,2010年引进国家级龙头企业四川天兆猪业股份有限公司。天兆猪业年出栏仔猪14万余头,园区柑橘(柠檬)种植面积1.8万亩,其余为粮油和桑树。  “天兆猪业最大的亮点是不断升级的猪场建设模式,目前已升级至5.0版本,已获得118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公司相关负责人汪致宇说,主要特点是共设计了5层防护圈,布局上分区分流,独特的通风、降温、升温环控系统,使猪场达到无污水、臭气、蚊蝇。  “我们两个种猪场每月出栏仔猪1.2万头,除留2000头做后备种猪外,其余以销售或代养的方式输送给其他养殖户。”汪致宇说。公司在园区共带动了50余户1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且这些业主大多数既是养殖户又是种植户,其中29家种植规模超过300亩。  大通镇副镇长吴丰沛说,园区这些种养大户,基本都建有猪粪干湿分离系统和沼气发酵设施,沼液管网在种植基地覆盖率达90%以上。另外,在大通与大兴两个乡镇之间,还建有一座有机肥加工厂,产业园直接消纳不完的禽畜粪便,运到这里加工成了有机肥。  如果以300亩以上种植基地可消纳1000头规模的养殖场来算,一个这样的种养循环业主年产值可达多少呢?大通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左小辉说,按当下柑橘每斤3元、每亩产3000斤计算,每亩产值为9000元,300亩即27万元,加上1000头猪年产值将近300万元。  除此以外,园区普通群众还有“四金收入”。“土地流转收租金,产业周转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入园务工得薪金,多渠道创收得现金。”左小辉说,园区产业共覆盖人数超过2万人,综合起来人均这“四金”所得年增收至少超过2000元,整个园区超过4000万元。  创建为目标,打造国家级园区  四川正全省推行“省领导分产业推进、市(州)抓县、县管园”的产业园建设管理推进机制,特别要求县级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园长”,分管负责同志担任“执行园长”。嘉陵区编制了国、省、市、区四级园区发展详规,沿一江三河共规划布局了14个现代农业园区。  在“3+3+N”的现代农业体系中,优质粮油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嘉陵区每年利用统筹整合资金、专项项目资金等投入粮食生产3000万元以上,去年全区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到325个,同比增长135.5%。今年全区粮食播面将达到102万亩,产量超36万吨。  在制定的2023年成功创建粮桑猪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的目标中,嘉陵区尤其强调“以粮为主、粮经统筹、种养循环、‘五良’融合”。截至今年,将全部消除撂荒地10万亩,出台一揽子扶持政策推动撂荒地复耕种粮,并坚守6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和82万亩耕地红线。  嘉陵区农业农村局产业发展中心负责粮油生产的肖立说,全区能灌能排、宜机耕地占比65%,耕地有效灌面占比80%,且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0万亩,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50万亩,并确保95%以上的坝田、沟槽田、高标准农田用于种粮食。  区农投公司在全区粮食主产区投资建设了32个标准化猪场,租赁给天兆猪业,天兆猪业再流转给其他业主养猪,该模式占据了全区生猪出栏量一半以上。该区还成功创建“嘉陵柑橘”“嘉陵桑茶”“嘉陵种猪”等知名品牌,“尚好桑茶”“天兆种猪”闻名全国。  以大通万亩粮油高产示范片为核心的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和已建成的蚕桑现代农业园区、生猪柠檬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正在成为即将创建的粮桑猪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的重要基石。新的园区坚持全产业链循环大发展,并探索发展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6-08
(杜小春 吕心怡 记者 李国富)小满时节,南充市嘉陵区各种农作物竞相生长,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上万亩粮油基地内,小麦成熟,金波荡漾,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近年来,南充市嘉陵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的指示,积极推进粮油生产,促进粮油产业兴旺,助力群众增收致富。藏粮于地  撂荒地变成聚宝盆5月22日,嘉陵区龙蟠镇鞍子山村党支部书记青建伟站在山头眺望,满眼金光,微风过处,麦浪滚滚,生机无限,他黝黑的脸颊上绽放了灿烂的笑容。“2021年前,全村有撂荒土地1000多亩,为想‘谁来开荒’‘谁来种地’‘种植什么’这些问题,经常弄得我夜里睡不着觉。”青建伟说,嘉陵区于2020年率先在全市开展撂荒土地整治,相关区级部门多次深入鞍子山村调研,指导龙蟠镇王家店社区居民陈治能成立硕丰益民粮油专业合作社,在鞍子山村开垦荒地1000多亩,在全镇流转耕地6000多亩,轮作小麦和高粱。硕丰益民粮油专业合作社小麦基地“当时荒地里灌木丛生,土里树根错综复杂,开垦难度高、工作效率低,我们烦恼了好一阵儿。”提及开荒之初的场景,陈治能记忆犹新,他说:“当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曹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帮忙联系了镇农业服务中心,请专业人员前来指导开荒。”“村里1000多亩撂荒地开垦全部清零,全村流转土地1492亩,农民通过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地力补贴增加收入,撂荒地变成了聚宝盆。”青建伟喜不自禁地说,在撂荒地整治初期,农户积极性普遍不高。为推动粮油产业发展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地落实,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帮扶单位的干部多次进村入户宣传动员,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与村集体、专合社签订种植协议,有效推动撂荒地整治工作,为“沉睡”土地资源注入新活力。在嘉陵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2021年嘉陵区完成撂荒地整治8.5万亩,2022年将实现撂荒地清零。藏粮于技  科技赋能粮油生产5月22日下午,记者来到嘉陵区龙蟠镇石板被村看到,昔日的荒地已经开垦成高标准农田,不久前播种的“金糯粱1号”高粱长出新叶,染绿绵延沃土,待高粱丰收后,将被送入四川凸酒酒业有限公司作为酿酒原料。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嘉陵区政协发挥智力密集、人才荟萃优势,把“双助活动”和“万企兴万村”结合起来,指导委员企业四川凸酒酒业就近建设技改扩能的原料基地,2021年在嘉陵区建成了优质高粱基地3.5万亩。产业要发展,科技是关键。在区委、区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四川凸酒酒业与南充市农科院、西华师大等院校合作,建立了四川九方白酒研究院、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凸酒专家工作站等科研平台,深入钻研酿酒高粱种植技术,积极开展高粱高产创建。由四川凸酒酒业向专合社、种植大户“供种子、供肥料、供技术”,以现代科技赋能农业生产,促进产业兴旺,带动农户增收,让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同时,区政协邀请四川省农科院、重庆农科院、南充市农科院的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对村干部、专合社、种植大户、农技人员开展高梁种植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户的种管水平,为高粱产业良性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保障。“公司通过不懈摸索、层层筛选,引进了现代科技含量高的‘金糯粱1号’等优质高粱品种,免费提供给高粱种植基地。”四川凸酒酒业销售公司总经理刘万栋告诉记者,比起东北高粱和进口高粱,本地高粱的支链淀粉高出10%以上,更容易酿造出口感醇厚的高品质美酒。产销合作  订单农业激发种粮热情记者走进四川凸酒酒业的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忙着对新生产出的白酒进行最后的检查,不久后它们将通过线下营销及互联网平台,远销湖北、安徽、重庆等地。“今年,全区规划种植高粱10万亩,年产量可达3.5万吨,产值达1.57亿元。”刘万栋表示,“若是高粱成熟时的市场价低于合同约定的保底价,公司将按照4.8元/公斤的保底价收购,如果高于保底价,公司则按照市场价进行收购,实实在在兜底保障农民增收。”“在每年高粱下种前,我们就会与凸酒公司达成收购协议,按需播种,再也不用担心高粱滞销和卖不到好价钱。”硕丰益民粮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对订单农业表示非常满意。据悉,近年来,嘉陵区聚焦粮油生产保供给,围绕耕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地整治、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针对优化粮油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支持措施、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等出台政策,并通过推广科学种植、发展订单农业等措施,激发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种粮热情,培育三农工作中的生力军。目前,嘉陵区水稻、玉米、油菜、大豆播面分别稳定在20.7万亩、27万亩、17万亩、5.5万亩以上,预计2025年高粱播面将达到20万亩。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30
(杜维  记者 李国富 文/图)近日,在南充市嘉陵区龙蟠镇大柏山村的田地里,金黄的麦浪翻滚。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两台收割机开足马力穿梭于麦田里,不一会儿,麦粒就装满了谷仓。据了解,嘉陵区今年小麦种植面积约21万亩,机械化率达到了75.3%。机械收割现场在机械收割现场,记者看到,收割机不停地“吞”下麦穗,尾部又不停地“吐”出秸秆麦壳等残渣,仅剩下短短一截秸秆留在麦地里。龙蟠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干部杨成银介绍,耕地、播种、收割、烘干,全程机械化,相比人工,每亩可节约成本400至500元。机械化收割节省人力,而烘干房的“加持”,让小麦晾晒不再看天色。杨成银介绍,以往小麦成熟后,必须抢抓晴好天气,抓紧晾晒。若晾晒不及时,会导致麦粒发霉。如今,收割后的小麦立即送去烘干房烘干,再也不用担心小麦受天气影响发芽、发霉了。“20吨小麦仅需12小时便可烘干,不必担心收割晾晒时天气的好坏,也不用反复晾晒。”嘉陵区硕丰益民粮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青小平说道。据了解,小麦收割完后,马上会播种大春作物高粱,到时,耕地机就会上场,将秸秆打碎翻进土中,接着就用机械播种高粱。这种高粱与小麦轮作的模式既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又可防止病虫害,减轻草害,保持土壤肥力,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5-26
(蒋旭辉 记者 李国富)嘉山钟灵毓秀,嘉水烟波浩渺。南充市嘉陵区人文厚重、山青水美,太和鹭乡、曲水晴波、田坝会馆、七宝古刹、节孝牌坊等自然人文资源星罗棋布,还是联合国老龄所认证的“世界长寿乡”,也是“中国桑茶之乡”“中国蚕丝被之乡”。近年来,该区立足生态和人文两大资源优势,全面拓展“+旅游”深度广度,全区旅游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天乐谷旅游度假区一角。杜成澄 摄“文化+旅游”雕琢文旅新名片5月20日,记者来到七宝寺书香文旅项目建设现场,看到修葺一新的南池书院充满悠远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庄重而不失典雅,淡泊而难隐辉煌。每一组院落石碑、每一处砖瓦,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光辉,散发着经年积淀的书卷气息。嘉陵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七宝寺南池书院为明清建筑,是川东北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书院建筑群之一,孕育出书院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几经风雨沧桑,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南池书院损毁严重。为保护七宝寺明清古建筑群,2020年,该区启动了七宝寺书香文旅项目,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以七宝寺南池书院为核心,以印象西溪河·书香七宝寺为主题,深度挖掘书院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等文化内涵。目前,文物本体修复、西溪河产水配套项目已全部完成。今年将重点完善南池书院布展,开展研学体验;推进七宝寺旧场镇改造,完成文化街区打造提升;完成七宝寺中学改造;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项目等。文化搭台、旅游唱戏。近年来,该区深度挖掘丝绸文化、长寿文化、三国文化、仁孝文化,为一个个文旅项目赋予更多文化内涵。“三产+旅游”融合效益凸显湖面游船、观光小火车、星空帐篷、户外烧烤、休闲小游戏……5月20日,记者在位于天乐谷旅游度假区的凤垭山森林奇幻城看到,该景点“爱琴海”区域已向游客开放。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游客们或游船赏景、或拍照录像,别有一番乐趣。“预计今年6月,森林水世界也将对游客开放。”凤垭山森林奇幻城相关负责人介绍,森林奇幻城项目核心景点森林水世界规划面积158亩,包括深渊滑梯、彩虹滑梯、家庭漂流滑梯,以及眼镜王蛇滑梯等大型设备,带给游客一场惊奇旅程。据介绍,天乐谷旅游度假区规划面积约28平方公里,项目主要分为休闲游乐、运动康养、田园综合体、智慧社区四大板块。该区依托天乐谷旅游度假区项目,将建设集生态观光、康体运动、亲子游乐、仁孝文化、养生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典范游憩区。围绕城郊游、乡村游、工业游三大板块,该区精心推出一日游、精品游、环线游,升华各景点主题,形成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精品线路体系。2021年,全区共接待游客867.0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35亿元。“农业+旅游”助推乡村发展初夏的五月,繁花吐蕊、绿意葱茏。在大通镇弥陀院村的花园民宿庭院里,鲜艳娇媚的花朵与翠绿的青山相映成趣,引来大批游客观光住宿。“我在民宿打工,月收入3000多元,还不耽误种地,照顾一家老小。”村民樊家秀在花园民宿当服务员,这份工作让她十分满意。随着花园民宿的品牌渐渐打响,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一些原本在外地打工的村民也回到村里,吃起了“旅游饭”。弥陀院村党支部书记杜建兵介绍,近年来,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该村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借助产业扶持政策,引来“神奇天笙寨”文旅项目。该项目由华中水电集团公司和四川花香子公司联合投资开发并管理运营,先后打造了绣球花园、书房山庄仿古建筑、曲水河休闲步道等景点。如今,该村采取企业经营、农户参与、入股分红的模式,让老百姓成为乡村旅游的受益者。2021年,该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20824元,村集体经济收入7.25万元。近年来,该区以“农业+旅游”模式,依托茶桑、柠檬等农业特色产业及蛴蟆节、年猪节等地域特色文化,立足全域旅游,大力发展乡村游、观光游、体验游,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5-26
(吕芝姝 兰靖雯 记者 张斌)“当年红军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攻克鹅项颈,夺下陈大寨,战士们英勇战斗、排除万难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5月21日,站在“营渠战役”纪念碑前,61岁的南充市营山县明德乡明渠村老村支书鲜春明感慨道。  红色是这片土地的鲜明印记。如今,这片红色的沃土孕育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传统节气“小满”当天,记者走进明德乡,放眼望去,一排排翠绿的茶园错落有致、连绵起伏,铺展出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从一地看一域。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充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红色打底,让产业更兴旺、乡村更宜居、乡风更文明、生活更富裕,昂首阔步迈向振兴新发展。美丽的蓬安县巨龙镇合作村。 刘永红 摄产业富民补短板 培育发展新动能  “以前,早上采的鲜茶叶如果不及时送下山就容易坏。”“现在有了标准化的生产设备,采的鲜叶可以随时卖过来。”在营山县明德乡明渠村的一处茶园,脱贫户肖建珍与茶叶种植大户张代志拉起了家常……  明德乡地处秦巴山区余脉,上世纪60年代,乡里开始发展茶产业,在鼎盛时期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树。后来,因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等原因一度荒废。2011年,返乡创业的张代志一眼瞅准了茶产业,在2014年成立了营山县营渠茶叶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30余名群众加入茶产业中来,肖建珍就是其中一位。  因为残疾,肖建珍只能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2014年,她主动申请到合作社务工,“现在,仅务工的收入一年就有4000多元,再加上自家卖鲜茶叶的收入,一年能有一万多元。”  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修建通村公路、新建园区便道、安装滴灌设备、帮助拓宽市场……“发展的信心更足了。”就在去年,张代志再次改扩建了茶叶生产标准化厂房和冷库,添置了自动化炒茶设备,进一步提升茶叶生产品质。  如今,茶产业已经成为明德乡的特色产业。在端稳粮食饭碗的同时,全乡茶园面积3000亩左右,产值超过600万元。产业的兴旺,让更多老区人民鼓起了腰包,踏上了致富路。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南充以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补齐发展短板,优化产业布局,逐步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产业基地大格局。  在阆中市老观镇岳林垭村,当地大力发展水果、蔬菜种植,走出了一条订单式农业发展之路;在仪陇县马鞍镇朱德故里景区,村民将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在南部长坪山,晚熟柑橘产业园的建成,让当地百姓人均年增收1.2万元。文明宜居育人才 争当振兴“排头兵”  “在服务细节上还可以再提升,比如多开发新菜品、把民宿做起来。”“要得,我再研究研究……”在营山县新店镇千坵村的一处坝坝上,村党支部书记熊亮与农家乐经营者罗宁正在探讨如何提升旅游服务。“村干部帮我理清了发展思路,让我信心更足了。”罗宁兴奋地说。  作为红军取得“营渠战役”最后胜利的决策地之一,新店镇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打造千坵村3A级农旅景观、挖掘红九军政治部红色资源,深度推动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  “以一根针串起千条线。”南充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充分发挥基层人才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打造文明宜居新示范。  新风扑面、乡村宜居。目前,仅在营山,已有明德乡明渠村、新店镇千坵村等9个村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南充市也成功获评2021年度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市。  同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在蓬安县金甲乡,近年来根据市场发展所需,培育50多名种粮大户流转撂荒土地5000多亩,进行“粮经套作”。金甲乡焰山村茶叶、果山村花椒等一批特色农产品正随着一位位新农人的加入,销路也日渐提升。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南充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南充细化实施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行动”,在南部等3个县区试点探索,重点培育带头能人、技术能手、乡土工匠、行业专才、乡贤创客等6类2.8万名本土人才,推动1.1万名医卫人才下乡、机关人才帮村、农技人才入户。政策点击这些政策助推老区乡村振兴四川省政府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产业振兴方面。支持革命老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引导、促进相关单位和主体对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进行许可、认证或登记并加强监督管理。  人才振兴方面。支持革命老区发展职业教育,支持重点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和就业培训,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  文化振兴方面。促进红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鼓励革命老区以红色文化公园、红色传承教育培训基地等为载体,创新推动建设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集中连片和跨区域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经典景区。  生态振兴方面。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优先将革命老区纳入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5-26
(廖桂华 记者 李国富)眼下,正值秧苗移栽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小麦的丰收时节。在西充田间地头,农人收麦插秧,一派繁忙景象,农机开足马力、纵横驰骋,在广袤乡村勾勒出一幅美丽画卷。近日,在西充县仁和镇联合村,只见连片的稻田里绿意盎然,村民驾驶着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机械驶过之处,一行行秧苗快速整齐、深浅均匀地栽插在田间,为水田披上了一袭新绿。“以前人工插秧,一个人每天最多插1亩地,现在我们1台机器1个小时就能插3亩,每亩地节约人工成本约300元,省时省力又省钱!”西充民丰联谊种养殖专合社负责人谢志鹏说,他在该村流转土地900亩,种植小麦、油菜、水稻、玉米等粮油作物,今年500亩水田全部采用机插秧,预计5月底全面完成秧苗栽插工作。在该县关文镇祈嗣庵村,1300亩小麦迎来了丰收,5月20日,该村麦地里4台收割机同时作业进行小麦收割。“目前正值插秧收麦两头忙的黄金时期,我们组织进行机插机收,通过机械作业提升工作效率。”西充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张泽良说,截至目前,全县共调集2.4万余台农机具服务于农业生产,全县机插机收率达51%以上。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5-24
(张亚斌 记者 张斌)日前,记者从南充市民生办获悉,《2022年南充市30件民生实事实施方案》已正式印发。今年,南充市实施的30件民生实事计划安排资金128.33亿元。  这30件民生实事项目包括省定实事28项、自选实事17项,经类别整合、归纳合并为30件45项,涵盖交通出行、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就业促进、住房保障、人居环境提升、“一老一小”等方面。  近年来,南充市持续每年实施“30件民生实事”,围绕老百姓“急难愁盼”,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在今年的30件民生实事出炉过程中,相关部门通过多个途径收集群众意见,并从众多意见建议中,筛选出可行性项目、开展调研论证,形成清单方案,经相关流程审议通过。  “30件民生实事既立足补短板、强弱项,又注重‘量体裁衣’、力所能及,力争给群众带来更多民生福祉。”南充市民生办负责人告诉记者。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5-23
(记者 张斌)5月14日,营山县新店镇千坵村1号院落里,村“五老调解会”成员、72岁的老党员朱有毅语重心长地为一对闹别扭的老夫妻做工作。这样的“小型院落调解会”,已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千坵村延伸党建服务的常态。  原千坵村因易地扶贫搬迁形成4个聚居点,2019年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020年末,原新店镇铧镆村并入千坵村,5个聚居点形成6个小型院落。围绕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近年来,千坵村以院落为单位,组织成立了“五老调解会”,朱有毅等老党员被聘为院落“五老调解会”成员。  “老党员有威望,小矛盾很快化解在院落内部。”千坵村党支部书记熊亮说,依靠院落老党员,千坵村常态化开展积分超市、流动红旗、“红袖标”志愿队等活动,带动村民形成新生活风尚。“现在村民磕磕碰碰少了,发展经济的干劲更足了。”千坵村另一位“五老调解会”成员、老党员朱全林说。  “示范村”的探索,也为营山县推动基层党建和乡村治理融合提升打开思路。记者从营山县委组织部了解到,该县正分领域推进示范体系建设,在农村、城市、机关等8个领域已创建精品党建示范点15个,评选基层治理示范点41个,以点带面、分层分类推进,推动全县基层治理工作提档升级、提质增效。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5-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古诗中充满诗情画意的浮萍,在乡野和水塘不时可见,往往密密匝匝飘浮于水面。  在浮萍大家族中,有一种红萍,密布水面蔚为壮观,俗称“满江红”,四川亦称“红浮漂”。在农田里,红萍是一大宝贝,可作为水稻的优良绿肥。红萍也可做饲料,并可发展“稻—萍—鸭”立体生态种植养殖业。  目前,适宜四川生长的红萍新品种正在南充市农科院的基地进行培育和扩繁,以期将来应用到生产中去。稻田里的“红浮漂”,受访者供图从来生性“娇气”却是优良绿肥  5月17日,在南充市顺庆区芦溪镇南充市农科院基地,记者看到刚栽了秧苗的试验田布满了红萍,恰似飘浮在水中的一张红毯。在一个大棚里,若干泡沫箱和水盆里也飘浮着不同种类的红萍,红萍在试验棚里得到精心的培育、扩繁,长年不绝。  “绿肥有旱生和水生之分,红萍是一种生长快、产量高、肥效好的优良水生绿肥。”南充市农科院土肥所助理研究员梁琴介绍,四川红萍种植历史悠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四川曾引进细绿萍(红萍的一种)普遍推广,在水稻稳产增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药、化肥的大量投入,红萍的种植利用也大大减弱了。  为了推进农田化肥减量、提高绿肥在农田的应用,南充市农科院土肥所于2017年从福建省农科院生态所引进了8个红萍品种,一步步筛选出了适合四川土壤、气候的羽叶萍、官路萍等好品种。  据记者了解,刚开始萌发出来的红萍,颜色偏绿,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色,在冬季,其颜色大部分是红色的。由于红萍生性“娇气”,对气温颇为敏感,气温高了或低了,均不肯生长,因而,专家们为红萍搭建了大棚,确保红萍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既保了种又能不断扩繁。  5年来,南充市农科院土肥所在稻田里开展“稻—萍”模式研究,记者在基地看到9块稻田投放了红萍,还有1块稻田未有投放红萍,进行对比试验。据研究人员介绍,投放了红萍的稻田可减少20%化肥使用量。全身都是宝贝助力种养产业  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南充综合试验站站长韩文斌说:“红萍是依靠孢子果无性繁殖,孢子果就相当于植物的种子。只需在第一年往每亩稻田投放200公斤左右的种萍,即可生长扩展铺满整个水面,红萍可依靠每年掉落在水里和泥里的孢子果于每年底开始新一轮萌发、繁殖。稻田里施用一定的有机肥,还可促进红萍快速生长,1亩稻田至少可长出两三千公斤的红萍。为了促进红萍的生长,可将水稻施肥量的20%前移到红萍生长阶段使用。根据红萍的长势及产量,水稻可减少 20%-30%的化肥使用量。”  韩文斌说,红萍一般从11月至12月投放种萍,次年2、3、4、5月是红萍的生长期,在此期间可起到净化稻田水质的作用,随后,红萍自然腐烂成为绿肥。但为了抢种水稻的需要,往往会施用一定的碳酸氢氨,促使红萍快速腐烂,保证水稻及时栽插。  “红萍的蛋白含量也比较高,可作为家畜和牲畜的饲料。”韩文斌说,“我们也正在探索‘稻—萍—鸭’的集成技术模式,1亩田投放一二十只鸭子,让鸭子吃红萍补充营养并减少其他饲料的投喂。”  另外,红萍还有一个“见缝插针”的特点,也就是说,通过分萍——不断的打捞红萍,捞起来的红萍越多,水面腾出的空间越多,花不了多少时间,就有新的红萍长出来填满这些空间,这就意味着,在其生长期内可源源不断地提供饲料。  据韩文斌介绍,红萍的叶子多呈三角形、菱形或类圆形,具有较强的固氮、富钾、固碳能力,不仅是很好的绿肥和饲料,同时还有益于生态环境建设。但是,稻田中还常见一种绿色的、叶子呈圆形的杂萍,杂萍不固氮,不仅会与水稻争抢营养,还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通过在稻田投放红萍则可抑制杂萍的生长。  “1亩稻田种植红萍成本需要100元左右。”韩文斌说,“下一步,若要在稻田大面积推广红萍,既要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做好示范引导。同时,国家还需出台相应的政策予以激励,提高种植红萍的积极性。”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明平  “樱桃树体经前期生长发育等过程,消耗了树体内贮藏的大量营养。至采收后,才进入光合作用的营养积累阶段,此期的管理能否到位,将直接影响明年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加强采果后科学管理尤为重要。”近日,在仪陇县永乐镇楼子沟村樱桃种植基地樱桃采果后管理培训会上,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特色产业站站长农艺师邓声彬正在向广大农户讲解樱桃采果后的管理技术。  樱桃采果后要及时追肥和早施基肥。一般在6月底至7月上旬,也就是在采果后的半个月时间内及时补肥,增加树体贮备。追肥常用方法是沟施腐熟人粪尿、撒施复合肥及叶面喷肥。结果大树一般每株施用30~50公斤或腐熟豆饼2~3公斤或不含氯化物的氮磷钾多元复合肥1公斤,采用沟施,沟深20~40厘米左右,施肥后及时覆土并灌水。叶面追肥于7~9月进行。每隔15天左右叶面喷施各种叶面肥或 0.3%尿素+ 0.3%磷酸二氢钾或800倍泰宝2~3次,以有效控制土壤中氮肥的含量,延缓果树叶片衰老,增强果树贮藏营养。基肥要早施,一般8月上旬到9月下旬施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无机肥和微量元素。每亩施入腐熟鸡粪或有机肥2500~5000公斤,在距树干1米处,挖放射状沟施入。沟不宜太深,20厘米即可,以免伤根太多不利树体生长。  果实采收后,是树体恢复和花芽分化的重要时期。此时,雨季未到,雨水少,而气温高,日照强,水分蒸发量很大,樱桃不抗旱,不耐涝。因此,应根据土壤墒情结合施肥及时进行灌水。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采用喷灌、滴灌和微喷灌,不仅可以节省人工、节约用水,灌水均匀,减轻土壤养分流失,避免土壤板结,保持土壤团粒结构,还可以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果园的小气候,减轻干热风对樱桃树的危害。没有以上条件的可采用沟灌和漫灌的方式,但要求单株分别灌,以防土壤根癌病菌互相传染。同时遇到雨水天气,要及时排涝。  夏季修剪可以调整树体结构,改善树冠内的透风透光条件。樱桃应在采果后立即进行。  采果后对严重影响树冠内部通风透光,又无保留价值的强旺大枝及细弱枝、过密的小枝,可以从基部疏除。解决树冠内风、光条件;对于严重影响冠内风、光条件的直立强旺枝,要从基部疏除;对树冠外围骨干枝和多年生枝,也应从基部疏除。疏大枝时,一定要谨慎小心,不要操之过急,一年不要疏枝过多,以防处理不当,引起树势返旺。一般在2~3年内处理完毕为宜。剪锯口应及时用愈合剂密封保护。  对只影响树冠局部光照条件,但有一定结果能力的大枝,可在分枝角度较大又有生长能力的较大分枝处缩剪。  5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缓和旺梢长势,增加枝量,当新梢长到30厘米时,留15厘米摘心,再次摘心时留10厘米。如果树势旺盛,摘心后副梢仍很旺,可连续进行2~3次摘心,能促进形成短果枝和花束状果枝,形成花芽。  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新梢尚未木质化时,将背上直立枝、竞争枝及内膛临时性枝条,在距枝条基部5~6个叶芽处,用拇指或食指内轻轻扭转枝条180度,使木质部、韧皮部有部分裂痕,但以不折断为度,枝头别向下斜,防止再直立起,促进花芽形成。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19
(樊俊 记者 李国富)近日,记者在南充市嘉陵区李渡镇阁老村看到,一株株柑橘树、柠檬树绿意盎然。“别小看这些柑橘、柠檬树,它们可是我们山区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南充市嘉陵区李渡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南充市嘉陵区李渡镇柑橘柠檬产业基地航拍据了解,近年来,该区坚持“着眼全局布局产业、着眼实力拓展产业、着眼效益开发产业”的发展思路,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集中成片推进”的原则,已集中成片建成优质柑橘、柠檬产业基地13万余亩,并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入园务工等方式,带动了近2万余户农户实现了稳定增收。仅2021年,南充市嘉陵区柑橘、柠檬产量4.8万余吨,主要销往俄罗斯、东南亚等国际市场以及北京、上海、广东、川渝等国内市场,实现产值近2亿元。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5-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又到一年小麦黄。穿上工作装,戴上防护罩,南部县南隆街道办大山湾村90后种粮小伙谢松驾驶着“铁牛”在田间来回奔驰。5月13日,南充市农业科学院邀请有关专家对该示范区进行实产验收,最终测产结果为平均亩产367.98公斤,最高亩产达到411.3公斤。  “比上一年又有所提高。对于坡坡地而言,小麦亩产能够达到350公斤以上,已经很不错了!”现场验收专家组组长、省农科院作物所副所长汤永禄研究员宣布测产结果后,感叹道。汤永禄(左)和王淑荣(右)在讨论小麦麦穗长势。  谢松也满意地告诉记者:“我所在的益发合作社今年在小春作物生产上继续采用的是机播,在各位专家的技术指导下,结合花期的一喷三防等管理,产量再次提高,我很满意这个结果。”  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容易。作为该示范区的实施单位,南充市农科院麦作研究所副所长蒋进介绍,丘陵区土壤瘠薄,这季小麦在播期受土壤湿害影响,进入后期,还面临干旱的威胁。  “为此,我们依托三区人才项目,通过选用抗病性好的南麦660等优良品种,实行全程机械化种植,在南部县示范推广优质小麦品种和绿色高效种植技术,以此为当地的粮油产业发展赋能。”南充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王淑荣告诉记者。  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刘登才介绍,作为丘陵旱地,该生态区的小麦丰产及种植为小麦育种和旱地耕作栽培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平均亩产再创新高的背后,还折射出种粮户的自主学习性。“身为一个新农人,我的责任就是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把产量提上去。”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粮食生产者)获得者,谢松从2014年底回到家乡开荒,发展至今,专合社的种植面积达700亩,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  “最大程度使用农用机械,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是获得效益的关键因素。”谢松说,今年土地的肥力还未完全跟上来,在精细化耕作方面还也有所欠缺。接下来,在相关技术的配套和指导下,将着重在这些板块上发力,增产30公斤以上不成问题。  “针对丘陵区小麦种植,我院麦作所集成的丘陵区小麦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为川东北地区粮食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南充市农科院院长黎德富介绍,麦作所近年来先后育成高产优质多抗小麦品种8个。下一步,全院将继续做好新品种选育、强化种质资源创新,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夯实基础,打好种业翻身仗,积极保障粮食安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18
(黎涛 陈静 记者 李国富 文/图)农时紧迫,插秧正当时。近段时间,南充市顺庆区水稻进入插秧季,种植户们抢抓农时,通过机械化插秧等方式提高栽种效率,田间呈现出热闹的劳作景象。“两台机器都快没有秧苗了,再运点秧苗来……”5月11日下午,记者在该区李家镇新桥村4组田野上看到,平整的稻田内,两名中年人各操作着一台手扶式插秧机,伴随着机械声响起,插秧机满载着一盘盘水稻秧苗,所过之处留下了4行双拢宽窄分明的绿油油秧苗,划出一条条漂亮的直线向远处延伸。村民忙着插秧驾驶手扶式插秧机的中年人分别是新桥村4组和8组的村民小组长王永胜和刘小松,务农20多年,两人不仅是种植大户,目前还成了村里的插秧“能手”。这其实与去年村上发展村集体经济,花费4万多元购置了2台手扶式插秧机有关,这两台“宝贝疙瘩”在去年插秧季每天能抵得上几十个人的工作量,这让二人兴奋得睡不着觉,其余村民小组长同样羡慕不已。“去年,我们在区上农业部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会了如何使用这款手扶式插秧机,一台机器一天就能完成8到10亩的秧苗栽种任务,既快又方便。”王永胜笑着说,在完成本村插秧任务后去年还去其他村插秧,两台机器为村集体增收实现了1万元以上。在另一侧的秧田内同样是一片忙碌,该村请来的大型插秧机在田内来回奔忙。“这款插秧机每天可以完成30亩左右的插秧任务。”李家镇新桥村党支部书记张林杰介绍,村上有着800多亩秧田,通过机插秧和人工栽秧相结合的方式,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每天可完成50亩以上的插秧任务,预计插秧将持续到本月下旬。与手扶式插秧机不同的是传统的人工栽秧,这在该村仍然在沿用。今年54岁的张宴平和51岁的冯全英是夫妻,同样也是地地道道的老农民,当天下午正在自家接近3亩的秧田忙碌。定行距、分选秧苗、插秧……动作如行云流水,在二人的努力下,田内的秧苗也渐渐“冒”了出来。“别看就只有不到3亩田,我和老伴都已经忙了快两天时间了。”张宴平告诉记者,因为有插秧机、无人机播种这些新设备和技术,像他们这种人工插秧方式正在逐渐减少。村民忙着插秧李家镇为顺庆重要的粮油产地,目前有着8500亩左右秧田正在栽秧。“我们共有稻田1.1万余亩,前期通过无人机直播的方式完成了3000亩左右水稻播种。”李家镇副镇长柏大全介绍,插秧时间对水稻生长至关重要,早插秧一天,水稻大概能早成熟3至5天,对于产量和品质可能都有好处,目前该镇正抢抓农时,完成水稻栽种。根据顺庆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南充市顺庆区2022年粮油生产意见》文件要求,今年该区共需完成近12万亩水稻播种任务。此前,该区已通过无人机播种等方式已完成近8000余亩水稻种植,当前正采取种植大户机插秧、农户自主栽种等多种方式,全力确保目标完成。“接下来,我们将按农时进度对农户做好引导,以抢抓农时、标准提升、质量不减的原则,全力协助种植户高标准做好插秧工作,确保粮食生产。”顺庆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13
(杜小春  记者  李国富  文/图)5月11日上午,记者站在南充市嘉陵区龙蟠镇鞍子山村的一处山头眺望,在硕丰益民粮油专合社的种植基地内,小麦熟透,遍地金黄,微风过处,麦浪翻滚,昔日黄土地像是变成了“黄金滩”。合作社种植基地2020年以前,龙蟠镇鞍子山村有上千亩撂荒地。2020年开始,硕丰益民粮油专合社在此开荒垦地,把荒地恢复成耕地,并依靠科学手段种植小麦、高粱等粮食作物,连续两年获得丰收。“去年硕丰益民粮油专合社在鞍子山村种植了1000余亩小麦,在今年收割期经过农技专家测算,亩产量约350公斤,对地力较弱的整治撂荒地来说算是丰产丰收。”硕丰益民粮油专合社负责人介绍道,仅此撂荒地的产值就达100万元,极大地减少了土地资源的浪费,提升了耕地质量,保障了粮食安全。农技专家测小麦亩产量嘉陵区地处川东北,是典型的丘陵地区、劳务输出大区,过去土地撂荒问题突出。2020年以来,该区大规模开展撂荒土地整治,优先用于粮食生产,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截止2021年底累计整治撂荒地8.5万亩,用于种植小麦3.5万亩,预计实现产值近3000万元,让种植户们不仅装满了“粮袋子”,还鼓起了“钱袋子”。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明平  “蛋白虫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氨基酸,是易于被消费者接受的一种食用昆虫,市场需求量极大,是一个投资小、见效快的‘冷门’养殖项目……”近日,在仪陇县金城镇长青村蛋白虫养殖场内,只见三名妇女忙得不亦乐乎,其中一名妇女指着即将上市的蛋白虫笑呵呵地说。王晶和罗容华正在查看蛋白虫生长情况。  这三名妇女就是蛋白虫养殖场的异姓三姐妹王晶、罗容华和陈丽华,大伙们都诙谐地称她们“蛋白虫三姐妹”。  “蛋白虫全身都是宝,它富含高蛋白,能应用于美容、化妆、医疗等多个行业,还非常适合做宠物和家禽的饲料。因为仪陇养殖蛋白虫的人不多,所以销售市场、行情都很好。”王晶告诉笔者。  养殖蛋白虫成本省,收益快。蛋白虫两天只需饲喂一次,一人可养殖1000箱;每箱1万只,虫体仅占地0.5平方米,可进行集约养殖;一箱蛋白虫每天只需0.2公斤的麸皮和玉米粉,外加少量的蔬菜。  在养殖中,姐妹三人整天泡在孵化场和养殖场里,仔细观察,详细记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摸清了蛋白虫的习性和生活规律并加大管理力度,养殖取得了成功。  “我们现在主要以培养种虫为主,还处于试验性养殖阶段,今后会不断扩大养殖规模,采取‘合作社+基地+社员’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同时带动周边村民的养殖积极性,形成规模效应。”王晶说,养殖蛋白虫前景看好,一些乡邻也纷纷前来求教,姐妹三人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他们传授技术,并跟踪服务。如今,在她们的带动下,蛋白虫养殖户已发展10余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11
(范娇 记者李国富)近年来,西充县面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始终坚持初心不改、力度不减、脚步不停,积极突破发展桎梏、接续奋斗,推动县域农村发展进入“快车道”,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跳蹬河村荷花盛开1+3成队,是西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劲力量。“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真正来地里面写,才叫真本事。”为持续推进跳蹬河村全面振兴发展,打破发展形式单一等突出问题,省农业农村厅下派1名优秀博士后选调生,西充县农业农村局、双凤镇人民政府选派3名优秀干部分别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在此期间,四人各自发挥自身优势、整合资源、献策献力,秉承“抓一个、带一片”的接续培养模式,累计培养种养殖特色致富带头人30名,探索创新社会化服务模式,开展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的一条龙服务。协调各类专项资金120万元,在原有“跳蹬河山庄”的基础上修葺改建,做强特色农旅产业,带动全村880名群众人均增收3000余元。 西充县双凤镇跳蹬河村航拍图。1200亩数,是西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勤勉努力。常林镇活佛山村土地面积2489多亩,多年来,土地利用率低一直阻碍村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驻村工作队的“心病”。近年,在村内党员、群众的支持下,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努力探索、大胆实践,积极推动流转土地建设1200亩产业园,通过“村支部+合作社+农户”的集体经营模式,着力打造了精品果园75亩、花椒产业园350亩作为村内的特色支柱产业,解决全村50余人务工问题,实现年总产值400余万元,人均年增收5105元。西充县常林镇活佛山村50公里,是西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艰辛距离。罐垭乡羊角湾村地处西充县西北角,位于西南盐三县交界处,地理位置较偏僻,素有“一步跨三县,鸡鸣三县闻”之称。近些年,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面对“距离远、发展难”等困境,持续推动、主动作为。联合村党支部全力破解交通限制,积极协调资金480余万元,修建4米5宽的通村硬化路、社道路和盐井河产业桥,并安装太阳能路灯68盏,受益群众达818户。联合村内群众全力破解发展限制,积极协调资金230万元新建柑橘产业园,成立金城种养殖专合社,并邀请农技专家到村指导,种植大雅共计800亩,年收益达45万元。(由西充县委组织部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10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