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乔薇 文/图)4月12日,“2024年双流区主流媒体采风活动”正式启动。28家中央驻川、省、市主流媒体先后走进黄龙溪景区和欢乐田园等地,一同调研了双流区在文体旅产业发展、公共文化供给、乡村振兴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景区智慧科技公厕等方面的发展成果。近年来,双流区着力抓好文体旅产业发展,提升黄龙溪、海滨城、欢乐田园、空港花田等地基础设施43个,开发“双流HOW礼”等旅游商品七大类60余种,培育永安湖省级水利风景区等8个旅游品牌。其中,观自在、彭镇老街、空港运动公园等6个点位获评“最成都·生活美学新场景”,双流体育中心、空港体育公园、空港花田入选成都市第三批消费新场景。彭镇老街位于双流区的永安湖城市森林公园规划面积3090亩,目前已开发完成示范段805亩。记者了解到,永安湖城市森林公园F区融合了“商业开发”和“城市营造”,以水为媒,以景观飞廊、下穿隧道为纽带,突出园区产业优势,在永安湖构建“一轴两环三分区”的格局,打造生物产业展示区、生活休闲娱乐区、生态康养度假区等,形成生态休闲和康养度假两大核心功能。同时,永安湖城市森林公园作为国际生物城的生态绿心,依托锦江、永安湖优质的水资源打造具备复合功能、活力生机的亲水空间,建造集休闲、健身、茶歇于一体的多功能共享空间,为科学家和企业家提供交流平台,激活创新动力。此外,双流区还提升打造空港创意都市现代农业园区,形成田园消费新场景。创建市级乡村旅游品牌4个,建成牧马山农业公园、广都博物馆等。深化引进企业、引带农民、引领抱团、引导扶持、引入闲房“五引”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模式改革,持续壮大集体经济,全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的组织达40个。2023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14.4亿元,增长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49元,增长5.5%。广都博物馆同时,为加快乡村振兴农商文旅融合发展,双流区还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探索“农业+”“林盘+”等发展模式,培育旅游观光、生态康养、农耕体验等业态,打造黄水镇、彭镇两个万亩产业园,做优双流“二荆条辣椒”“冬草莓”等国家地标产品品牌。同时,坚持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发展集种植、体验、观光、休闲等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打造都市近郊游目的地。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勇)农业绿色发展,是时代的需要。  早在2015年,原农业部就推行“双减”行动,即化肥、农药减量施用。在践行六年后,2021年蒲江创新提出并推广“两个替代”(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把国家战略具化成县级实践。  难能可贵的是,蒲江在全域推进“两个替代”的进程中,通过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厚积薄发,以产品优质安全不断赢得市场先机,让种植户实现“绿色增收”。蒲江县获批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两个替代”做法成功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蒲江生态茶园美如画。产业追踪 亮点频出 一路领跑  作为全国首批、四川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蒲江县在农业绿色发展的过程中敢为人先,通过成立绿色农资协会,实行农资经营“双备案”制度,从源头上做好规范和监管。  初心不改,久久为功。蒲江柑橘、猕猴桃、茶叶三大主导产业亮点频出,一路领跑:  历经8年谈判,2021年3月1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首批四川省11个地理标志,蒲江雀舌名列其中,在欧盟受到保护和使用欧盟官方标志。  2023年11月,蒲江爱媛橙获得全国首个橙类水果领先认证——由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颁发的“碳标签”,以引导绿色消费和低碳生产,为进军欧美国家市场铺平了道路。  1月上旬,蒲江耙耙柑开始上市,成都金融城双子塔被蒲江耙耙柑霸屏一周。亮相成都双流机场、天府国际机场,蒲江柑橘宣传片投放成都2700个电梯点位。2月底,蒲江县“两个替代”农产品推介暨蒲江耙耙柑品享会在成都水果地带(高新店)广场举行,让企业代表、市民游客通过“舌尖的感官体验”,直观感受蒲江农产品的优质与美味。  “两个替代”农产品已经成为蒲江一张靓丽的名片,果品销售企业纷纷前来寻求合作。3月下旬,鹤山街道以红合村、狮子树村为代表同企业签订购销协议,每斤协议价高出市场价2元以上。  依托良好的生态本底和持续改进,蒲江集中连片发展的10万亩茶叶、10万亩猕猴桃、25万亩晚熟柑橘全部获批“国家级生产标准化示范区”。“2023中国品牌价值评价结果”显示,“蒲江雀舌”“蒲江猕猴桃”“蒲江丑柑”三大地标产品稳居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榜单前40强 ,品牌价值总量达424.25亿元。酵素种植耙耙柑取得成功让刘社洪很是开心。田间探访 向新而行 充满活力  如何高质量推进“两个替代”?走进蒲江田间地头,看到的全是向新而行的办法。  “科技强村、产业兴村,不能不崇拜科学!”大兴镇水口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赵兴林感叹。在她的带领下,水口村同四川大学合作,把柑橘的废弃果粉碎后加入专用发酵菌生产酵素,再用来生产有机水溶肥。目前这个循环经济项目已经进入中试,同时水口村计划今年完成整村出口基地备案,择优同出口企业合作,按相关标准组织生产。  “我们这里有个酵素专业合作社,上一季试验了1亩,这一季9亩全用,生产成本低于常规用肥,合作社订购价比市场价高出50%。”朝阳湖镇白鹤村党委副书记赵万昌兴奋地介绍。合作社负责人刘社洪受中医启发,用柑橘残次果、中药材等生产酵素,用于施肥和防治病虫害,技术日趋成熟。  在成佳镇万民村,合作社同村集体经济共同投资发展的40亩智慧茶园里,茶树优新品种嘉竹1号和黄金叶新芽绽放。由于严格按“两个替代”进行管理,首次开采的19.6斤鲜茶,卖了2000多元,并且所产茶叶都被合作茶企包收。  组织人去长秋山上采摘有机茶,安排工人对园子里的猕猴桃去花,鹤山街道梁江社区蒲江县花田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杨欣最近非常忙,该农场2012年获得有机认证,获评国家级生态农场,行走其间,可以闻到泥土的芳香。  杨欣还在当地实现了技术输出,为西来镇铁牛村高标准生态绿色示范园提供技术支持。经过成都专业机构检测,示范园的果子273项农残均未检出,收购价是市场价两倍以上,还对外合作开发出系列加工产品。  类似的故事,在田间在村集体在合作社,比比皆是。蒲江猕猴桃丰产优质。发展问道 围绕绿色 形成合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内在的逻辑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蒲江创新提出“两个替代”,脚踏实地开展示范推广到全域推进,让特色农产品因为安全优质进入国内高端市场、出口国外,被誉为农业的天花板,其实也是现实的选择。  近年来,蒲江农业三大主导产业被其他地方广泛复制推广,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特色农产品质效降低便成了蒲江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这也是全国范围内传统农业发展问题的一个缩影。  “我们通过实施‘两个替代’工程来破解这个难题,其实是用差异化发展来应对同质化竞争,通过‘绿色供给’实现‘绿色增收’。”蒲江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吴疆一语中的。  2021年蒲江提出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福地、大美小城”,就把绿色发展放在三条发展主线的最前面,在“八大行动”中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生态价值提升行动、现代农业提升行动,特别强调“农产品品质是决定农业成败的关键。要坚持绿色种植,全域实施‘两个替代’工程和绿色种养循环工程,扩大绿色、有机认证规模,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  正是蒲江县委县政府的高瞻远瞩,并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形成合力,创新建立养土肥田、生物防控、有机物循环利用“5+1”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两个替代”实施模式10余种,让蒲江农业绿色发展之路走得更稳、行得更远。(受访者供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6
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通讯员 唐世杰)4月11日,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王甲云率队到邛,调研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邛崃市委书记刘刚参加。在天府现代种业园,王甲云一行走进天府种业创新中心,参观了农创工坊一楼展厅,详细了解园区规划建设、企业招引、种业科研创新等情况,并前往种业实验中心三楼四川天豫兴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地了解培育成果转化工作。2023年,邛崃市粮食种植面积58.94万亩,全市农机保有量达1.9万台(套)以上,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92.68%,拥有农机合作社34家,其中四川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3家。邛崃获评全国第二批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天府现代种业园获评四川省“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示范区。2024年2月,我市顺利入选第一批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规模养殖类)创建名单。调研中,王甲云对邛崃推进种业振兴的相关做法和成绩给予肯定,同时强调,邛崃市天府现代种业园作为国家级种业园区,要坚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齐发力,持续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种业全链条发展体系,全力打造全国领先的种业振兴增长极,为加快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更多力量。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同志,邛崃市领导吕如蓝、李敏等参加调研。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2
(杨柳 记者 许芸浩 苏俊)近日,省委宣传部公布城乡公共文化融合发展县域试点名单,温江作为成都唯一区(市)县成功入选全省6个试点县域之一。温江将以此为契机,加快打造城乡联动的公共文化共同体,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普惠共享,让普惠公共文化更加可感可及,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深挖历史文化资源禀赋  加强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近年来,温江坚持深度挖掘千年鱼凫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创新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积极推动文庙历史文化街区、子仪生活美学博物馆、太岁博物馆、光祈音乐空间、盛河影视产业园等文化项目建设,打造和合之道国际艺术区、岷江美术馆、杏林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空间,并利用“金边银角”,盘活街头艺人等文艺资源,打造举步可及的互动性演艺空间、“小而精”文化美空间,不断丰富“家门口”的文化空间地图。截至目前,全区已经建成28个“留灯书屋”,成为温江百姓学习、休闲、交友、研讨的理想之所。留灯书屋此外,温江坚持盘活城乡现有资源促进公共文化设施融合,根据行政区划,优化“区、镇街、社区、小区”四级服务网络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不断强化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涵盖国家一级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国有及非国有博物馆、综合文化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及24小时留灯书屋联动发展的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支撑体系,并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度融合,横向融合区文化馆、基层文化站、文艺创作交流基地、“文艺两新”集聚发展基地等实践功能,拓宽公共文化服务与文明实践服务半径,以城乡联动“一站式”公服枢纽更好地满足城乡差异化文化需求。以要素融合创新文化供给  构建“菜单式”服务体系伴随着悠扬古典的乐曲,或戏服华丽、或妆容素雅的选手纷纷亮相登台,将一段段经典戏曲剧目演绎得淋漓尽致……在今年清明小长假期间,温江文庙广场上演了“文化润清廉 戏曲进社区”2024温江区戏曲惠民艺术月系列活动,让市民近距离感受传统戏剧的魅力,共享一场传统文化盛宴。“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融合,要把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选择权、决定权交给市民群众,实现公共文化项目与城乡居民文化需求对接。”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温江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单位,按照“组建特色文艺队伍、培育民间文艺团体、搭建供需长效机制”三步走策略,定期开展需求征集和评价反馈,全面推进“群众点单、社区接单、群众评单的“菜单式”精准服务供给,实现文化供给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温江青年CSA社区截至目前,温江已挖掘、培育、扶持了社会文化组织15家,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500余次,提供文化惠民活动万余场次,市民艺术学校提供美术、书法、舞蹈等文娱培训3000余场次。此外,为有效覆盖更多城乡居民,温江还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把技术应用于信息发布、文物展览、艺术培训、非遗展演等环节,搭建文化天府、温江文博、云上温江等线上平台,建立起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库,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触网”“上线”,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共享公共文化便利服务。(图源:温江融媒体中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12
(程琪霖 记者 粟新林 文/图)眼下正值早稻育秧的关键时期,育秧工作从水田搬进了“工厂”。昨日,记者走进崇州市天府粮仓智能育秧中心内,全自动育秧流水生产线映入眼帘,秧盘输送带、喷灌器等设备,俨然一个“现代工厂”。育秧流水线上,一个个空育秧盘在智能化操作下,经过撒土、撒种、浇水、盖土、出盘等程序,完成整个装盘流程。“一条流水线一小时可以装1200—1600个秧盘。既省时,又省心。”天府粮仓智能育秧中心技术管理任健告诉记者,“我们从今年4月1日开始育秧,每天育1.2万盘左右。一天的作业量能够供应大田1000亩。”一条全自动育秧流水生产线一小时可以装1200—1600个秧盘“秧苗育得好不好,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天府粮仓智能育秧中心技术管理负责人王伶俐端起一盘秧苗看得仔细。她告诉记者,与传统育秧方式相比,首先是人力成本的节约,传统的育秧流水线需要10多个人,现在的智能流水线5个人就能完成作业,同时,智能化育苗成本更低,以前每亩田育秧需要4斤种子,现在只需要2.5斤,每亩地可以节约大约60元,成苗率还能提升到95%以上,提高秧苗质量,实现低耗能、高产出、高效益,推进粮食生产增产高效。“我们培育秧苗目前主要供给了崇州市本地的合作社,也有成都周边双流等区(市)县,今年育秧的订单是2万亩大田生产。”王伶俐表示,今年是智能育秧中心第一年投入使用,下一步,将根据订单量调整育秧产能。同样忙着育秧的还有隆兴镇千功村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在水稻育秧区,工作人员正在机械化设备上繁忙作业。只见工作人员将土壤运输到空盘里,经过一系列专业操作后,一盘盘装好的育秧盘便出现在大家眼前。一旁的田间道路上,叉车将育秧盘运到传送带前,再由人工搬上传送带送到育秧田里。一辆叉车一次可以运输360盘,每天有1.5万—2万盘育秧盘摆放在田里。致力于打造成天府粮仓成都片区核心示范区,2024年,崇州计划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7.9万亩,较2023年增加300亩。其中,大春粮食中,水稻播种面积31.8万亩。截至目前,崇州20余家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承接了近20万亩的水稻育秧任务,计划4月下旬全面完成育秧工作。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4-04-12
钟元春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文/图  不同于传统土塘养殖及网箱养殖,鱼苗“悬浮式桶养”你见过吗?近日,在位于成都市新津区花源街道共和村的利水湾生态农业总部项目现场,数个浮式生态桶迎来首批“入住”的40万尾大口黑鲈。随着鱼苗住进“另类新家”,标志着该深水桶养产业园项目正式投用。  作为设施养鱼的新兴装备,有何不同之处?记者仔细观察发现,这些生态桶上部有一圈换水小孔,在换水过程中,形成轻缓冲击力,帮助鱼儿“健身”,增强鱼儿肉质紧实度;生态桶底部为锥形,便于集中鱼类粪便并通过底部吸出;吸出的粪便等污物将在岸上的尾水收集区进行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利水湾生态农业总部暨深水桶养产业园项目一期。  “浮式生态桶随着水位变化自动上浮或下降,能够较好抵御夏季水位快速变化对水产养殖带来的风险。”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采取了独家专利“浮式生态桶养”技术,具有集约管理、高产高效、生态环保等特点,可有效利用大水面资源发展生态养殖、促进水产品稳产保供。“并且采用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鱼苗分桶独立养殖,不仅便于打捞,也使喂养、病害防治、管理更精准、科学,实现养殖存活率最大化。”  不仅如此,据介绍,该技术鱼粪回收效率在90%以上,可制成有机肥料并成为替代化肥的主要肥源,解决了传统网箱养殖水体污染问题。  “我们了解到,四川市场每年消费的鲈鱼有60%都是从外地引入的,可见其市场广阔。因此,我们主要养殖了大口黑鲈。”利水湾生态农业总部暨深水桶养产业园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总投资 2 亿元,分为三期进行建设。本次投苗的为项目一期,占水面及土地125亩。  “我们挑选了川内很多地方,最终确定新津为我们的总部及养殖园。”该负责人表示,新津五河汇聚,水资源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水温常年处于19°左右,适宜鲈鱼生长。项目所在地的宽阔自然坑塘,水源多为地下渗水,水质较好。且该区域临近天府农博园核心区兴义镇、成都二绕,发展养殖业区位优势明显。  从品种上看,“投放的大口黑鲈鱼种经过挑选培育,无病毒,具有抗菌抗病能力强等‘高抗’特色,鱼苗成长速度快、条形好。”该负责人介绍,此批次鱼苗预计今年9月左右上市,产量约为40万斤,产值将达600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0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洪瑜  东非国家布隆迪时间4月8日18时44分,60岁的杨华德匆匆扒了两口饭,继续接受记者采访之余,依然不忘关心布隆迪布班扎省林格四村和布琼布拉农村省鲁卡拉姆垦区等地,杂交水稻示范田和制种田的抽穗开花、灌浆结实情况。  北京时间4月8日,“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作为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中心选派的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来自四川内江威远的杨华德,凭借9年援非农业工作中的突出贡献,高票当选。  在接受家乡媒体四川农村日报记者电话采访时,杨华德并未过多谈起援非条件的艰难与农业工作的辛苦,反而亲切地提到了他的“孩子们”。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基航加县,中国援布农业专家组组长杨华德在田间查看杂交水稻(右)和当地水稻。视稻为子:播撒丰产希望在布隆迪,杨华德等中国农业专家被视为稻田里的“魔术师”。他们的到来促进布隆迪水稻单产由每公顷2吨左右(约每亩133.33公斤),上升至每公顷 9—10 吨(约每亩 600公斤至每亩666.66公斤),“像魔术一样”。  这个转变,绝非轻易获得。时间回到2015年年底,作为第三批中国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杨华德与另外7名专家首次踏上布隆迪的土地。经过半年左右的调研,专家发现当地“人多地少”,粮食缺口很大。  “品种不佳、技术落后、病害严重……”为破重重困局,杨华德和其他专家取得共识,决定在布隆迪试种杂交水稻。长期在国内从事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杨华德深知杂交水稻稳定、高产的优势。  2016年起,中国专家组从国内优选了7个杂交水稻品种,引进到布隆迪试种,虽然国内已有成熟的栽培技术规范,但因气候条件差异,这些规范并不能直接套用。  有的水稻品种,在四川全生育期是150多天,而在布隆迪是120天。缩短30天意味着整个栽培技术体系要进行调整,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就像毫无经验的育儿新手从零开始摸索”。  学农、务农几十年的“老农人”,很容易把作物当成自己的孩子,杨华德也不例外。在如待亲子般悉心照料下,中国专家第一期试种的杂交水稻产量惊人。最高产的是超级稻品种Y两优900,做到了13.86吨每公顷(约每亩924公斤),高出当地平均水平五六倍,“引起当地轰动”。挂心农民:桃李惊喜来电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布隆迪共和国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签署,两国在基础设施、民生等领域开展更为紧密的合作。  也就是从这时起,中国专家组选择布隆迪布班扎省基航佳县林格四村作为示范村,启动了杂交水稻在布隆迪的示范推广。之后,在与布隆迪方面密切合作下,杂交水稻示范村逐渐增多。  布隆迪农业基础薄弱,仅靠中国专家组的力量无法实施这么多示范村,“还是得让农民自己掌握技术”。专家组转变思路,从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青年带头人进行培养,最后选出了48个语言水平、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年轻人。  恩达伊克基便是其中一位。他也是农民的孩子。杨华德回忆起,当时的他,大学“毕业即失业”,但英语“过关”,肯协助专家工作。2016年,27岁的他被选为农业技术员,开始跟随中国专家学习种植技术及管理知识。由于表现出色,伊克基不仅逐渐成长为推广杂交水稻技术的能手和布隆迪全国闻名的创业典型,还进入政府工作。“2019年,这个学生被任命为内政部地方发展司司长时,第一个打电话告诉我。”杨华德坦言,这是他援非9年中,印象最深的事。  “中国农业专家组培养了我。”已经担任高级官员、成为布隆迪国家合作经济发展署署长的伊克基始终感念杨华德等专家的培养之恩。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伊克基给自己的大女儿起了一个杨姓的汉语名字“杨玉兰”。家人支持:“缺席”却非缺憾9年时间,足够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孩,长成灵活顽皮的儿童。  9年来,杨华德团结带领组内专家,帮助解决当地稻瘟病、黄叶症等历史性难题,实施种子工程,促进布隆迪水稻单产翻倍;在布建立56个减贫示范村,首个减贫示范村已实现脱贫;培养了110位青年带头人,点燃了布隆迪农业产业发展的星星之火。  目前,“示范村建设”和“青年带头人培养”等模式已在非洲推广至津巴布韦、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布基纳法索等国家。中国援助布隆迪示范村水稻总产量3年间增幅达365%,直接受益人口达3.9万人。布隆迪总统恩达·伊施米耶亲自授予杨华德“国家功勋成就奖”。  要说这9年里,杨华德有什么“想要弥补的事”,那就是2020年缺席了独子的婚礼。当时,他作为中国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组的组长,身在万里之外的非洲大地,不能回到威远县,感受和见证这份浓浓的亲情和华丽的盛典,只能在孩子的婚礼上,以视频祝福的方式表露心声。  即便如此,杨华德的家人们依然与他“心意相通”,对于援非事业给予他满分的理解与支持。杨华德的同事们评价,虽然“缺席”,却因爱与包容未成“缺憾”,这何尝不是另一段佳话呢?  今年,第六期赴非援布中国专家组,为期3年的工作已展开。本该退休安享晚年的杨华德还是选择留下来。“若能全面推广杂交水稻至10万公顷(150万亩),基本上就把这个国家的粮食问题解决了。”杨华德预计,实现这个目标,得到2029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0
(记者  苏俊  毛春燕  张恭浩楠  汤斌)三月的简阳,春意融融。连日来,在四川空分设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验室里,工程师们正精神饱满地加班加点打造新的“黑科技”。近年来,四川空分开发出国内首创的产品65项,其中BOG提氦、天然气液化、冷能利用、稀有气体提取、富氧空分、氦液化等多项技术和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在世界领先。其产品遍及欧洲、美洲、非洲及中东、南亚、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无独有偶,距离四川空分不远的四川凯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同样呈现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生产景象。环抱叉车马力全开,高效进行轮胎分装作业;生产车间内,工人师傅正在有序地操作,一个个轮胎相继产出……“我们的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销往多个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东南亚一带。”该公司负责人表示。今年,简阳提出要擦亮“天府门户、空港简阳”的金字招牌。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经济发展主体的工业企业正借助这一“简阳新优势”,乘风破浪、扬帆出海。一年春作首,万事竞争先。1月30日,简阳市委十六届七次全会召开。会上,市委书记王凯提出要坚定不移走好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闯出县域高质量发展新天地,齐心协力绘就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简阳新画卷。新起点建设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港产城乡融合示范城市新起点,新作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简阳撤县设市30周年。“三十而立”,站在“东简”一体发展持续深化、“双简”联动发展破题起势、全域GDP突破800亿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全国百强”等发展基础上,面临战略机遇叠加期、追赶跨越窗口期、城市能级跃升期、爬坡过坎关键期等关键时刻,简阳提出,要坚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坚持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坚持以城乡融合为主线、区域联动为抓手、建圈强链为重点,全面提升“天府门户、空港简阳”显示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加快打造国际临港商务区、成渝制造新基地、和美乡村丘区范,全面建设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港产城乡融合示范城市。“站上新起点,绘就新蓝图,破题的关键在于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在采访中,简阳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简阳将从“简阳市域、成都全域、成渝区域”三个维度,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为此,简阳提出“简阳市域‘小融合’、成都全域‘中融合’、成渝区域‘大融合’”的全新思路。在实现“小融合”上,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重点提升城市、社区、园区、开放四大功能。其中,统筹实施“面子”工程和“里子”工程,构建宜居安全韧性智慧城市功能体系;依托社区建设7个15分钟便民生活圈。构建“5+N”产业生态,在园区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小试中试、中介机构、企业孵化等平台,同时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政务、法务、关务配套设施,推进智慧韧性园区、“近零碳”园区建设;用好用活国际空港枢纽战略资源,塑造“天府门户、空港简阳”城市品牌。重点是发挥空港区位优势,建设城市“候机楼”和国际时尚高端消费商圈,吸引机场流量,让简阳成为“成都走向世界的起点、世界走进成都的首站”。做精做实中心镇。深入实施产业融合提能、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提质、扩权赋能增效“四大行动”,梯度培育一批省级精品村和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在促进成都全域“中融合”上,推进“东双简”协同联动发展,共同打造全国临空经济区示范样板。围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型材料、数字经济、绿色新型建材等重点产业,探索“总部+基地”“链主+配套”“技术+应用”等深度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在助推成渝区域“大融合”上,主动担当成渝相向发展“桥头堡”使命,充分发挥简阳作为成渝交通枢纽、主轴重要节点的作用,持续推进“川渝通办”“跨省通办”,推动构建协作协同、互利共生的区域发展格局。新路径建圈强链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人勤春来早,简阳企业忙。龙年春节刚过,位于成都空天产业功能区的中冶西部钢构生产基地内,火花飞溅,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各自岗位上忙碌,切割、焊接、打磨,各项工作紧张有序推进。作为简阳建筑领域的链主企业,具备“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的全产业链服务优势的中冶西部钢构有限公司正加班加点,为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场馆生产钢结构件。而作为专门从事低温阀门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和服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川力机械也正开足马力,抢抓订单生产。除上述企业外,总投资50亿元、新落地的汉玉能源(深圳)有限公司“7GWH储能及消费电池生产基地”项目也在抓紧开工建设,作为简阳市首家锂电生产企业,有望成为百亿级本土链主企业,并成为赋能简阳市新型工业化、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企业,同时为成都新能源产业建圈强链注入新动能。简阳市经济科技和信息化局刘正和表示:“我们正聚焦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招大引强为抓手,加快推动产业建圈强链,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简阳的新质生产力。”“紧盯新型工业化关键任务,持续增强产业感知力、政策应用力、要素保障力、科技创新力,提升制造业发展能级,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支撑。”刘正和同时表示,简阳所要构建的是一个全新的产业发展格局。要加快支柱产业迭代升级。突出创新驱动、数智赋能、节约集约、绿色低碳,优化提升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支柱产业能级。梯度培育推动工业企业“四上”,确保新增5户以上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8户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户以上规上工业企业。要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抢抓川渝共建国家战略产业备份基地机遇,紧扣空天园区功能定位,聚焦卫星互联网、工业无人机、工业母机等产业细分领域,开辟新赛道。持续推进新能源、智能制造装备等新兴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努力让更多龙头企业“扎根”、配套企业“扎堆”、产业人才“扎营”。同时,要突出科技创新赋能提质。制定《简阳市推动科技创新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联动高校、大院大所、链上龙头企业等共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中试熟化基地,推动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此外,还要深化项目攻坚,持续扩大有效投资。要把抓项目、促投资作为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推动扩量增效。加快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重点片区、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帮助企业解决经营成本上升、人才短缺、融资困难、中介服务缺失等问题,让各类市场主体轻装上阵、安心发展。新未来绘就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简阳新画卷凝心聚力谋发展,团结奋进谱新篇。今天的简阳,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向着建设“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港产城乡融合示范城市”不断迈进。按照规划,简阳将用三年时间努力实现“两个赶超”目标:做大工业规模,在成都市排位上升3位;提升工业占比,达到成都市平均水平。——到2026年,简阳新型工业化呈现出全新态势: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比达55%,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速同比达到10%,完成工业上云服务中心硬件载体、云服务平台建设,智改数转率达到75%,累计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60个以上。同时,简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80户、规上工业企业总量突破120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30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7户、“四上”企业梯队持续壮大。——到2027年,临空商务片区成型成势,“天府门户、空港简阳”城市品牌初步彰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临空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能级明显提升,城乡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百强县中取得更高位势;城镇功能基本完善,宜居品质大幅提升,人口吸附力和综合承载力明显增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明显,沱东“天府粮仓”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加完善,文明程度和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城乡互补、区域协调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港产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开放活跃的国际临港商务区全面成势、动能充沛的成渝制造新基地蓬勃发展、魅力独特的和美乡村丘区示范全面彰显,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港产城乡融合示范城市全面建成。站在龙泉山之巅,领略“天府门户、空港简阳”奔腾的势能,一幅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简阳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09
(记者 毛春燕)优美宜人的环境,是人们记忆里的乡村田园图景,是原野、是乡愁,更是故乡。实施乡村振兴,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山野铺就更厚重的绿色,让田野更加清新明朗。添绿增金、借绿生金、守绿换金。近年来,成都市龙泉驿区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绿色生产力相结合,让良好生态释放出无穷的经济价值,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产业兴旺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添绿增金,人与青山的双向奔赴“植”此青绿,不负青山。春风拂过,龙泉山再度披上绿装,山里也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植树造林、抚育森林的人们。“最近,每天都有许多单位、个人来植树、除草,有时一天有好几批。”龙泉山深处的洛带镇原新桥村境内,森林管护站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协助不少前来履责的市民种下一株株香樟、银杏,并为幼林除草。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正在这里持续开展,人们用实际行动为龙泉山添绿。市民积极参与义务植树这样的添绿行动并非偶然。党政领导带头植树,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龙泉驿区连续多年承办四川省直机关、高校、企业、金融机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包山头”植树履责活动、承接植树履责46万余人次、植树2万余亩。连续3年,国家储备林暨龙泉山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完成的造林绿化面积分别为0.3万亩、2.37万亩、2万亩,更多更高质量的绿已在龙泉山生长。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23年,龙泉驿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2.5%。年复一年的持续种植、精益求精的管理呵护,造就了愈加葱翠的龙泉山,也给了人们更好的生态自然环境。在龙泉山看日出、望雪山、守候夕阳与晚霞,正成为越来越多人走进龙泉山的理由,并在守望中渐渐爱上这座青山。借绿生金,仙野迷踪的自然馈赠家住山泉镇大佛村的夏大哥一家怎么也没有想到,山顶这条村民走了多年、只是用于种地的小路近两年突然火了。春秋季节,经此徒步前往石经寺的游客络绎不绝。在地里干活常常被“借水”的夏大哥在徒友们的建议下,与家人在山顶开起了一间无人值守的小卖部,既为过往游客提供方便,也为家里挣得一份收入。去年起,“龙泉山野生徒步路线”频频登上许多社交媒体。深入龙泉山腹地,在山林间穿梭,沿着线路攀爬,正成为许多年轻人热衷的新鲜事、健康事。除了游客可以徒步、溯溪,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以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回馈着守护着大山的人们。除了夏大哥一家,一公里之外的大尖山顶也有村民开起了小卖部。而在香樟小院的徒步线路起点,村民则将房前屋后的空地整理出来作为停车场,既利用了空间又挣得了收入,还为前来徒步的市民提供了方便。如果说“野生徒步”是龙泉山里的小众玩法,那依托绿水青山成势、生态本底厚植而不断兴起的民宿产业,则是生态环境价值转化更为直接的体现。从长松村、宝狮村,到花果村、桃源村,再到美满村、红旗村,从南至北,绵延起伏的龙泉山上,200余家风格各异、特色明显的农家乐、精品民宿、文化商贸、休闲运动业态正成为青山里的龙泉驿的“接待窗口”,迎接着一批又一批游客。其中,各类精品民宿达48家,近两年已推动实现龙泉山乡村旅游年均总收入达1.7亿元。 过去一年,龙泉驿区着眼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巩固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成果,在大部分农户已完成户厕改造的基础上新增农村户厕改造400余户,清理农村垃圾1200余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背后,是生态优势正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真实写照,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生的动人篇章。在实践中,龙泉驿不断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有效途径,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将生态的“高颜值”转化为经济的“高产值”,让“含绿量”不断演化为“含金量”,在守住绿水青山中,共建共享金山银山,龙泉驿还大有可为。(图片由中共成都市龙泉驿区委宣传部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08
(记者 闫新宇)“砍杩槎,放水咯!”4月4日,在2024都江堰放水节现场,随着主祭官一声令下,几名堰工登上竹笼杩槎筑成地临时围堰,挥舞利斧砍断捆绑杩槎的绳索。杩槎开处,滚滚岷江水倾泻而下,灌向广袤的成都平原,游客欢呼声四起。今年是都江堰建堰2280周年,此次都江堰放水节以“水润天府·万千气象”为主题,完整再现古法围堰、截流、祭祀、放水等实景,通过“古堰源起”“往事如水”“今朝胜昔”“来日可期”四大篇章,系统讲述了李冰率众建堰,千年造福川蜀百姓的历史传奇。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江堰放水节不仅是川西平原重要的一项民俗活动,它的举行也意味着都江堰灌区在岷江水源的滋养下迎来了春耕农忙时节。放水节现场礼敬治水先贤 灌区代表齐聚拜水感恩上午10点,都江堰水利工程飞沙堰(溢洪道)处旗鼓铮铮,热闹非凡,全体嘉宾身着秦朝服饰,早早到场等候。“泱泱中华,尧邦禹甸……”活动现场,伴随领诵者声音响起,在主祭官的带领下,全体人员学习秦朝礼仪,按照古法庄严祭祀,千人合颂《放水赋》,感念秦堰之功、礼敬治水先贤。祭祀大典之上,来自成都、德阳、绵阳、眉山、乐山、资阳、遂宁等7市40县(市、区)的灌区代表纷纷呈上特产祭品。随后,24面代表二十四个节气的大鼓敲响,独特的节奏伴随着呐喊、肢体动作和队形的变化,构成具有震慑力的大型鼓阵,气势雄壮。“郡守有令,放水!”紧接着,传令官扬鞭策马奔到主祭官前,传达郡守允许放水的号令,砍杩槎放水仪式正式开始。都江堰滋养的良田护航天府粮仓 灌区面积跃升至1154.8万亩据了解,都江堰灌区近三年通过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改善灌溉面积62.81万亩,新增节水能力7885万立方米,灌区灌溉面积和输水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今年都江堰灌区的灌溉面积跃升至1154.8万亩,相比去年增长21.6万亩,稳居全国大型灌区第一,其中成都市566.9万亩、德阳市245.5万亩、绵阳市71.9万亩、遂宁市43.8万亩、资阳市29.8万亩、乐山市19.7万亩、眉山市177.2万亩。同时,保障水稻栽插面积也增加到598.4万亩,相比去年增加了1.5万亩,将进一步筑牢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冬春蓄水是保障春灌用水工作的关键,自去年冬季以来,都江堰灌区积极以蓄、引、输相结合的方式推动蓄水工作,目前灌区蓄水11.6亿立方米,较多年同期多蓄水8907万立方米,蓄水情况总体较好,能够保障灌区春灌用水需求。同时,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还将坚持上下游联动,统筹做好平坝灌区向丘陵灌区的输水工作,优化调度减少输水损失,保障水稻满栽满插。供水结构转变 年均供水80亿立方米都江堰灌区水资源总量272亿立方米,近年来都江堰渠首六大干渠年均引水量107亿立方米,年均供水量80.1亿立方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江堰灌区水利工作重点从传统的“农业的命脉”,逐步转变为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水利、社会水利、生态水利和要素水利。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灌区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用水结构正不断优化,灌溉水利用系数已提升至0.47,用水效率不断提高,生活、工业、生态用水占比从2014年的40%上升至2023年的51%,供水保障的时间线也从农业生产集中期拉长至全年各时段,“三生”用水得到全面保障。以数字孪生灌区建设为契机,都江堰灌区在全国首创了灌区标准化“量水秤”体系,完成了渠首枢纽数字孪生试点,灌区正逐步迈入智慧化管水调水的高质量发展轨道。(图片由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07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牛血尿是啥原因,怎么治疗?”3月31日,在成都市举办的一场肉牛疫病防控技术培训会上,省内肉牛相关专家就目前国内肉牛养殖情况、饲养管理情况以及肉牛饲料现状及发展等方面做了分享,并现场为养殖户答疑解惑。  “牛血尿是尿液中混有红细胞或者血红蛋白。”四川肉牛创新团队肉牛主要疾病防控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岗位专家、四川省科技下乡万里行73团首席专家马晓平副教授说,造成牛血尿的原因很多,在临床诊治中要具体分析。  “饲料过于单一,饲养管理不到位,可能会造成牛的泌尿器官发生血管破裂,从而出现牛尿液带血的现象。肾炎、尿道炎、膀胱炎等疾病,以及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中毒等也会导致牛尿血的情况。如果是放牧牛尿血,发生焦虫病的可能性比较大。”马晓平指出。  如何诊治?马晓平认为,应明确具体的致病原因,采取对症用药的措施进行针对性防控。  “对于泌尿器官存在严重病变的,应采用抗菌消炎的原则进行治疗。当尿液中有大量血液后,可静脉注射0.5%的安络血注射液或者止血敏。如果确诊为焦虫病,可以采用注射贝尼尔或者黄色素的方法来进行治疗。”四川肉牛创新团队成员苟丽萍建议。  培训会上,专家们还对肉牛运输应激的综合防控技术及真菌性皮肤病、牛结节性皮肤病、螨虫性皮肤病等肉牛常见病防控技术做了详细讲解。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03
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通讯员唐文迪 伍有兴)近日,笔者来到环境优美的成都邛崃市羊安中心敬老院,见老人们有的坐在幽静的小亭子内聊天,有的在健身娱乐区健身娱乐……整个敬老院充满温馨和谐的气氛。走进李秋明老人的房间,“小度小度,请播放电影《武则天》!”随着李大爷一句简单的指令,床头柜上的小度智能屏便开始播放电影。67岁的李秋明老人笑呵呵地说:“以前自己一个人住在家里,最怕的就是生病。现在居住在敬老院,不仅衣食住行没有担忧,房间里还有贴心‘小度’陪伴,躺在床上,就连开关灯也只需要‘吆喝’一声就行,哪里不舒服,床头还有警报器,一按工作人员就来到床前……真是想不到,我一个孤寡老人,还能过上这温暖幸福的晚年生活!”“我们在敬老院所有老人的房间,都安装了小度智能屏。”敬老院副院长刘小磊介绍,“小度智能屏不仅能播放老人喜欢的音乐、电影和戏曲,还能查天气等,如果绑定了APP,还可以网络视频电话、看电视、听新闻等,让老人们享受语音操控‘动口不动手’的智能生活。”据了解,近两年,羊安中心敬老院以互联网和智能化设施设备为依托,先后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改造了院内居住环境、老人活动功能室、健身场所等,增添了护理性床位102张、变频空调85台、餐桌15套、电动轮椅8辆、全自动洗衣机3台等。同时,还在老人的居室安装了防跌倒报警装置、睡眠监测带、智能监控、小杜智能屏等智能设施设备,千方百计提升智能化养老服务水平,推进智慧养老服务项目建设试点,实现了老人日常生命健康监测和安全照护智能化、精细化,让老人们居住得非常舒心、省心、安心。改造后的羊安中心敬老院可分为办公区、住宿区、用餐区、特护区、活动区、健身娱乐区、棋牌书画区等,办公区设有医务室、心理疏导室、党员活动室等,用餐区可同时容纳150多人就餐,活动区可同时容纳200多人参加活动,健身娱乐区健身器材种类繁多,为老人健身提供了方便。在此基础上,敬老院实行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精准服务到人。护理人员积极参加养老服务培训,学习职业道德、老年心理学、食品营养与健康、老年人护理知识等,不断提高服务人员业务水平。敬老院还与当地医疗机构合作,不定期组织义诊、健康知识讲座等医疗服务;依托各级志愿者服务团体,定期组织老人开展健身、文化娱乐活动,组织老人写书法、打台球、做手工等;提供心理辅导,开展情感交流活动,让老人分享生活故事,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健康心态。为此,羊安中心敬老院被评为“四川省一级敬老院”,相关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好评。“院里老人的健康、开心、幸福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羊安街道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如今,像小度智能屏之类的智能设备,对于居住敬老院的一百多名老人而言,已不仅仅是一款智能设备,它更像是个有温度的老朋友,一位细心体贴的小助手,给老人们带来陪伴和帮助,既贴心更暖心,让老人们在信息化发展中体会到更多的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唐文迪 伍有兴)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4-03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 3月29日,记者从成都市郫都区农业农村和林业局获悉,从5月1日起,郫都区将实施新修订的《成都市郫都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以下简称《支持政策》),进一步做优做强乡村产业,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对成功创建省级5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的新型经营主体,我们将给予400万元配套资金支持!”郫都区农林局局长孙大伟说,这次的政策支持力度更大、涵盖范围更宽。  新修订的《支持政策》涉及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支持乡村产业集群发展、支持农业农村创新示范、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支持人才下乡兴业兴村、强化金融支持八个方面内容,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与 2022 年出台的政策相比,《支持政策》内容由原来的7部分增加为了8部分,支持条数也由20条增加为28条。  值得注意的是,《支持政策》专门新增了“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部分,包括“鼓励粮食生产全程托管服务”“鼓励村集体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做大做强”三大内容。根据政策规定,对新评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重点服务组织,将分别给予30万元、15万元、10万元、5万元一次性奖励。孙大伟表示,郫都区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将解决小农户经营方式粗放、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为农业农村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政策修订前,郫都区农林局多次实地走访调研、座谈交流,积极借鉴省内外先进的经验做法,以更好指导新形势下乡村产业发展需要。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03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颖昳 洪瑜 文/图  3月25日,成都市大邑县鹤鸣镇大坪村大坪山上,漫山的李花接过梅花的热度正开得繁茂,吸引周边旅游大军涌入山间。  爬山、骑行、观景……依托李花,当地掀起一阵乡村旅游热潮。然而,“赏花经济”短暂,如何转化为持久生产力?记者走访发现,一方面,不少村民积极借力赏花热投身农家乐,另一方面,当地已有种植大户意识到繁花过后产业要长红,必须以当地特有的金蜜李果业为依托。一场兼顾赏花经济“颜值”和“产值”的产业提质增效行动,正在大坪山展开。在大坪山打卡拍照的游客。现状李花盛开乡游火热  “每逢周末、节假日,人多得忙不过来!”李老板一家在当地经营农家乐已有20 年之久,随着李花的绽放,她迎来了一年中较为忙碌的时候。“主要以接待团建为主,忙的时候每天要接待上百人,人均消费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为客人提供帐篷、准备柴火鸡。”  据了解,村民们早在几十年前便开始种经济价值更高的果树,目前,大坪山上已种植3000多亩李树和4000多亩梅树。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日渐火热,以“赏花+鲜果采摘”为主的乡村旅游在当地悄然兴起,也让更多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目前大坪村已有20多家农家乐,直接或间接从业人数多达数百人,游客年接待量达几十万人次。困境繁盛之下种植减少  “60年前,我们的祖辈就在种植金蜜李。”大坪村致富带头人杨万君一路见证当地“花经济”从无到有,也参与推动了农旅产业的发展。  金蜜李是大邑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对这个特有品种,杨万君非常珍视。  但近几年,促使当地旅游经济火热的金蜜李却遭遇了发展困境。“高峰期,全村种植金蜜李6000亩,现在只有3000亩。”分析种植减少的原因,杨万君认为,金蜜李在种植、施肥、田间管理方面难度较大,投入的时间和人力成本高,“而梅树管理相对简单,只需要修剪枝丫。”  另一方面,金蜜李价格优势不明显。“金蜜李成熟后必须及时按照大、中、小果分拣售卖,平均每斤价格在5元左右,需要耗费大量人工。而梅子虽然每斤只能卖两三元,但无需太多人工参与,节约了成本。”李老板说。  在杨万君看来,梅花与李花花期不同,果实采摘季节不同,要让游客在全年不同季节都有观赏和采摘体验,二者要兼顾发展。“否则,我们的农旅事业将受到限制。”出路做优一产做强三产  在距离杨万君的民宿不远处,两台挖掘机正在平整土地,“这就是我的金蜜李标准化种植基地。”  早在2015年,杨万君便成立了家庭农场,专业从事金蜜李种植,并发动村民成立了金蜜李农民专业合作社。依靠合作社3000亩金蜜李,将“大坪山金蜜李”“大邑金蜜李”作为优质果品进行整体品牌建设和推广。  围绕农旅融合发展思路,这些年来,该合作社一方面请教农业专家,对金蜜李种植效益进行突破;另一方面去旅游经济发达的浙江、云南等地,学习当地的民宿管理。  “只有种好金蜜李,游客来大坪山的体验才会更好。”杨万君说,一些村民思想上存在误区,所以要做出成效给他们看。  近年来,在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知名农业院校专家的指导下,金蜜李种植技术、病害防治、留树时间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将金蜜李嫁接在晚熟李树上,可以让它的在树时长从原本的10天延长到15天左右。”针对金蜜李标准化种植基地打造,杨万君说,他将以专业化、精细化、有机化、数字化、科技化示范种植的思路,推动精品金蜜李生态园区以更加专业的形象呈现出来。  大邑县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程静说,要做优一产、做强三产,推进生态水果产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繁花结出金果,持续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动能。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02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3月29日,在天府黑茶公园核心地带的邛崃市夹关镇,茶园里,茶农们头戴头笠、背着背篓辛勤地采摘着春茶;场镇里,当地茶企摆开展销擂台展示着邛崃黑茶等系列产品,如织的游人们流连忘返地尽情品尝着汤色橙黄、香气纯正、滋味醇和的邛崃黑茶。  在当日举行的“2024成都(邛崃)采茶节活动”上,邛崃黑茶成为了引人瞩目的茶饮!殊不知,邛崃黑茶近年已成为当地持续打造的一张茶产业新名片,大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茶企在展示邛崃黑茶。邛崃黑茶俏 茶企销量增  邛崃作为茶马古道重镇,种茶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享有“中国黑茶之源”美誉。邛崃黑茶,于2015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成为当地的金字招牌。  在当天的活动上,各茶企展示的茶砖、茶饼、袋装、礼盒等邛崃黑茶系列产品琳琅满目,浓郁的茶香吸引游人纷纷品鉴。  “这次,我们带来了厂里的当家黑茶‘王者之香’,是2010年制作的,至今已经存放14年了!此外,还有散装黑茶。”四川省花秋茶业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王勇浩介绍说,“我们的黑茶有花香味,喝到嘴里有丰富的层次感,1至3泡在口里呈现花香和木香,3到5泡则呈枣香,喝到最后还有糯香。”  四川省邛崃市文君茶业有限公司营销部经理王秋霞兴致勃勃地说:“我们是邛崃市首批使用邛崃黑茶地理标志的企业,有一条已经投产10多年的清洁化、现代化黑茶加工流水线,每年的黑茶系列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这次,我们带来了天问、君味、正意等3个等级的黑茶参加采茶节,这几款黑茶都具有糯米香、口感细腻等特点。现在,黑茶已成为我们的主推产品。”  “我们从2013年至今生产散装、袋装、茶砖等系列黑茶,至少历经3年陈化再进行销售。”成都市金川茶业有限公司经理余鹰说,“历经多年已经培育了一批消费者,现在,每年需收购茶农七八百吨鲜叶,可制作 130 多吨黑茶,黑茶年销量比8年前增加了30%到50%。”参加采茶节的嘉宾在品鉴邛崃黑茶。开发新茶饮 茶旅正相融  以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为主要原料生产的邛崃黑茶,在近年来邛崃举办的采茶节上,均扮演着重要角色。  邛崃市农业农村局投促科科长王光尧介绍,“邛崃有20万亩茶园。自邛崃黑茶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来,我们就将黑茶产业发展作为推动山丘区农业拔节进位发展的重要引擎,大力提高邛崃黑茶知名度,让更多消费者了解,进而带动龙头企业以及农户的积极参与。”  王光尧表示,接下来,邛崃市将进一步组织茶企参加各大展会推广推销邛崃黑茶,同时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和项目投入到黑茶产业中来。  “我们将以茶为媒,实现茶旅相融。”王光尧表示,去年以来邛崃市投资1 亿元打造覆盖平乐、临济、夹关的1900公顷的天府黑茶公园,即将在今年投入使用,整个天府黑茶公园相当于一个集茶叶种植、加工、展销、科普、旅游等于一体的万亩优质黑茶原料标准化示范基地。  “根据年份和原料,我们的黑茶从400-3800元/斤的都有。但邛崃黑茶毕竟是小众品牌,因而,我们都是坚持走中高端路线,有订单才做。”王勇浩表示,“下一步,我们不光要进一步提高邛崃黑茶的知名度,还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尝试,利用黑茶开发带有花香的、迎合年轻人口感的新中式茶饮系列产品。”  谈到今后的发展方向,余鹰表示,“目前,我们的黑茶只占年销售的40%,其余60%就是绿茶、花茶和红茶。我们打算不断推出黑茶系列新品,包括玫瑰、桂花、腊梅等花香型黑茶,以适应年轻消费者的需求,使之附加值更高、受众更广。同时,考虑到具体一定年份的黑茶还有金融属性,我们今后就要进一步把黑茶作为主导产品,将其生产量调整到我们所有茶叶品类的60%!”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02
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 春山如笑人如醉,沫江春水润茶香。为进一步提升邛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构建“茶旅融合”新格局,3月29日,“我向茶山去 一叶醉夹关”2024年成都(邛崃)采茶节在邛崃市夹关镇邛笼民俗文化广场隆重举行,八方宾朋同聚夹关共话邛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启动仪式在一支优美的舞蹈《花开静待故人归》中拉开帷幕,民歌对唱《凤求凰》、《半壶纱》、民俗表演长嘴壶茶艺和川剧变脸喷火、舞蹈表演《踏春采茶》…种类多样的节目表演,让现场观众更深层次的感知邛崃,了解夹关,领略属于邛崃沉淀千年、独特的茶文化魅力。在开幕式上,吕如蓝常委向到场嘉宾致欢迎辞,她表示,邛崃是古老的,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邛崃又是年轻的,生机盎然意气风发;邛崃还是开放的,博大胸怀无限宽广!长处深山人不知,相知必是有缘人。我们诚邀各位友人和各界宾朋,相聚“文君故里 丝路首城”邛崃,品尝“邛茶”的独特韵味,领略生态茶园的美好风光,畅谈雅俗共赏的茶史文化。在活动现场,还专门设置了邛崃茶企展示区和茶文化主题互动体验区,文君茶业、花秋茶业、金川茶业、碧涛茶业、南宝高山茶业、崃岭生态茶业、春之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圣茗园茶叶种植场、夹关百态运营公司分别展示了各具特色的茶叶品种,彰显了邛茶发展的最新成果;唐朝茶菓、宋式点茶、春茶香包、汉服体验、不倒翁、古乐演奏让大家在现场体验了别开生面的茶乡风情之旅,穿越古今感受邛茶的别样魅力。下午,2024年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邛崃市手工制茶比赛在夹关镇黑茶广场举行。比赛现场手工炒锅整齐排开,一道道手工制茶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随着选手双手在锅里不断地翻炒、左右旋转,茶叶颜色一点点发生着变化,阵阵沁人心脾的茶香扑鼻而来。邛崃是巴蜀四大古城之一,境内生态优渥、环境优美、美田弥望,是四川省茶叶优势县(市)之一,拥有2000余年产茶历史,是黑茶发源地之一,素有“万担茶乡”之美誉。夹关镇龚店村因茶叶种植连续两年荣获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平乐古镇花楸村至今仍保存康熙御笔的“天下第一圃”茶园,“邛崃黑茶”获评四川十大名茶,并被赞誉代表四川黑茶最高水平。2023年,全市茶叶种植面积13万亩,茶产业综合产值近25亿元,“邛崃黑茶”品牌价值提升170%,先后获评全国茶业百强县、全国茶业生态建设十强县。好山好水出好茶,一芽一叶吐芳华。2024年成都(邛崃)采茶节以茶为媒,吸引各界力量共谋发展,共创未来,继续做足产业振兴文章,孜孜不倦、久久为功,弘扬茶文化,打造茶经济,积极优化茶旅融合发展路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本次活动由邛崃市农业农村局、邛崃市总工会主办,夹关镇人民政府承办。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产业发展处处长、一级调研员郭凯,邛崃市委常委、总工会主席吕如蓝,邛崃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崔艳,邛崃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杨永胜,邛崃市政协副主席方志勇,邛崃相关部门、镇街负责人和邛茶企业负责人、媒体代表出席开幕式。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4-01
  (记者 张艳玲)“到我们岷江村来耍哦!”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岷江村党委书记陶勋花见人总是这样说,骄傲之情溢于言表。近年来,岷江村把山水林田资源盘活了,农文旅产业搞得红火,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已经过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万元。说起岷江村的发展,周边村子没有不羡慕的。不过,近日身兼村集体经济组织——岷江村股份经济合作联社理事长的陶勋花却给记者说起了自己的新烦恼。  村集体资产过亿 却贷不来款  “约半年时间,跑了7家银行,反复请求,都被拒绝了,最后是我个人担保,为集体经济组织贷来了款。”说起2023年为村集体经济组织跑贷款的情形,这位风风火火的女书记不禁有些哽咽。  陶勋花说,岷江村要发展太需要钱了。2021年,岷江村依托村里的大田景观,打造了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灯塔营地。这个建在村里的露营地深受年轻人喜爱。从空中俯瞰,营地一侧有绿道与河流,一侧被田野环绕,满目青青草色。该项目总投资1050万元,岷江村股份经济合作联社占股48%。“多亏了‘强村贷’项目,在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所辖温江支行的推动下,通过省农担公司担保,在关键的时候,联社获得200万元贷款,极大促进了项目的落地。”陶勋花告诉记者。  去年6月,为期两年的200万元“强村贷”到期,岷江村按期还款付息。此时,全省“强村贷”贷款额度已经用完,不能续借。但发展需要钱,陶勋花对未来有信心,想着“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她不断对接银行,没想到却这么难。  说起村集体经济组织贷款难,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君也是一肚子苦水。去年,岫云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投资的建材制造厂运营投产,急需资金周转。为此,李君跑了4家银行,一分钱没贷到。“银行提出,以我个人房产作为抵押才可以放贷,集体经济投资的厂房、机器,几百万元的订单合同,全都没法作为担保物。”李君摇头表示无奈。  四条融资路径 条条有障碍  跑贷款久了,陶勋花总结出了村集体贷款的4条路径,不过看起来条条都有障碍:  一是通过“银政担”模式进行担保贷款,这种方式非常好,但受制于担保额度,作用发挥还有潜力可挖。2021年,温江区财政累计出资1175万元设立“银政担”风险补偿基金,金融机构按基金规模放大20倍,撬动形成2.35亿元涉农贷款资金池,为当地集体经济组织贷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截至目前,因四川省农业融资担保公司担保额度已用完,无法继续为集体经济组织提供贷款担保。  二是产权抵押贷款。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但集体经济组织拥有的可抵押物范围十分有限。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的最重要的不动产权,不过,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整理等方式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若未通过上市流转交易,其收储的集体建设用地的性质仍为“其他集体建设用地”,而非可以办理抵押登记的“经营性建设用地”。  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投资项目贷款,但银行顾虑重重。对于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主导或作为大股东参与投资的项目,若逐步建成投运,按理说已具备获得信贷支持的条件,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村民小组才是农村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即使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储了相关资源,银行仍然担心因无法处置村民小组资产形成坏账。  四是集体经济组织收入贷款效能不够。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近几年不少金融机构推出了系列涉农贷款产品,尤其是针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专门推出了“收入贷”,金融机构可以根据村集体上一年度净收入匹配相应的贷款额度。但由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处于发展期,收入不稳定,每年收入差距较大,因此金融机构在评估时,审批通过的贷款额度较难满足村集体需求。  加大信贷支持 做强集体经济  “从全国看,四川的涉农贷款余额不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村集体经济组织大额贷款需求正日益增长,如何保障还需要进行制度上的创新。”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严宝玉说。  “集体经济做大做强,不能总等着政府财政项目支持,要主动谋划,用好用足金融工具。”为此,陶勋花建议,继续深入推进“银政担”项目,按规定提高省农业融资担保公司担保额度,将担保额度适当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偿还能力较强的地区倾斜;同时,市一级可利用现有的风险补偿金,让“银政担”模式惠及更多需要资金的集体经济组织。  “银行支行在当地与村集体接触多,更加了解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情况,能够研判村集体还款能力。”陶勋花希望各大银行优化涉农贷款产品方案,提高原有涉农贷款产品贷款额度或适当放宽下级支行贷款额度审批权限,优化审批流程,在确保资金安全的情况下,更好满足村集体经济组织贷款需求。  2016-2018年,成都市试水农村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为土地稳定流转提供了保障。“保险机制的引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可行性和通过性,为村集体贷款创造了条件。”陶勋花建议重启农村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项目,并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保险补贴额度。此外,她还期待国家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地区的经验和成果尽快在全国推广运用,同时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涉农贷款抵(质)押物范围,充分显化农村集体资产的财产价值。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4-01
(记者 赵一) 记者昨日从成都郫都区获悉,从5月1日起,该区将实施新修订的《成都市郫都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以下简称《支持政策》),进一步做优做强农业产业,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对成功创建省级5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们将给予400万元配套资金支持!”郫都区农业农村和林业局局长孙大伟说,这次的政策支持力度更大、涵盖范围更宽。新修订的《支持政策》涉及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支持乡村产业集群发展、支持农业农村创新示范、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支持人才下乡兴业兴村、强化金融支持8方面内容,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支持政策》适用范围为郫都区内包含农业生产、农事服务、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出口等环节、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新产业新业态培育、人才下乡兴村、农产品品牌打造等围绕构建农业产业链的相关项目。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4-04-01
 (记者 魏麟潇) 春天的成都,七彩油菜花田等网红赏花点位爆火,彩色油菜花备受市民喜爱。昨日,记者从成都农科院了解到,目前试验田内彩色油菜花细分种类颜色可达1000种左右。在位于崇州的成都农科院油菜花试验田内,研究员李云正仔细观察每一株油菜的生长情况,并进行数据记录、去雄套袋等操作,推进彩色油菜品种的培育工作。据李云介绍,常见的彩色油菜花主要有5至6个色系,如红色系、紫色系、玫瑰色系、粉黛色系等。通过培育,目前试验田内彩色花细分种类颜色可达1000种左右。油菜花的彩色是如何产生的呢?李云以白花油菜为例进行了解释:“由于油菜与萝卜同属十字花科,而萝卜携带白花基因,因此可以通过远缘杂交的方式将两者进行杂交,从而选育出具有白色花朵的油菜品种。”“花色+叶色+株型”是李云团队所培养的油菜花品种的一大特色。目前,由成都农林科学院油菜团队打造的3万亩彩色油菜花,已在成都环城生态带盛开。未来,通过稳定选育后的彩色油菜花,还可打造出趣味迷宫、创意图案等创意玩法。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4-04-01
(记者 苏俊 毛春燕)进入三月,成都市郫都德源街道蒜薹迎来丰收。3月28日,记者走在田间地头,浓郁的蒜香扑面而来,农田里、基地内一片繁忙的景象,农户们忙着起苗、清洗、打捆、过称,一袋袋捆扎好的蒜薹整齐叠放着,准备搭上门外的货车,运往市区的生鲜销售点。蒜薹与大蒜种植是郫都德源街道的传统优势产业。2020年,“德源大蒜”通过评审,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德源街道蒜薹获丰收据介绍,德源街道大蒜种植面积约为8000亩,每季蒜薹亩产量约为600斤,日产量约为20万斤,产出期为20天左右。当地的德源稻蒜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农民会员800余名,辐射园区所涉及的两个村所有稻蒜种植区域7000余亩,带动农户每年产销蒜薹3000多吨、年产大蒜1万余吨。如今,郫都区德源稻蒜种植专业合作社与社区生鲜连锁品牌钱大妈达成基地直采合作,造就郫都蒜薹的产销两旺、质量产量表现双优。2023年,钱大妈成都区域的蒜薹销售额达50万元,预计2024年基地直采的销售额将提升20%。近年来,郫都区聚力产业赋能,立足特色农业,通过做大农业品牌、做强农业品质,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形式,带动农户增产增收,实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图片由钱大妈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3-2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