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三农新闻网凉山讯(通讯员 胡建川 陈宏)11月10日,关河镇党委、纪委按照事先精心策划的《“阳光问廉·会理专场”关河镇实施方案》如期举行“阳光问廉坝坝会”,会议主题为“面对面听民意·零距离解民忧”,会议地点设在红花村村委会,被问廉对象为红花村和黑依村的6名常职干部。关河镇纪委干部主持“阳光问廉”坝坝会上午9时许,镇村干部相互配合完成会场布置,并就如何达到最佳宣传教育效果再作研究部署。下午15:00,被问廉对象、村民代表、辖区企业代表、镇直属单位代表、市纪委联系干部、镇党纪委干部表等50余人按时到达会场就座。整个坝坝会场阳光普照,青天白云下和风拂面,干部群众俨然以待,一场“出出汗、红红脸、排排毒、顺顺心”的问廉活动火热进行中。“阳光问廉”坝坝会现场本次问廉活动聚焦进一步拓宽密切联系群众渠道、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面提高群众对党委政府工作满意度三个方面开展。按照市委“三大行动”和“清廉凉山建设”相关工作要求,关河镇党纪委重点针对红花村、黑依村两个村,把群众关心关注的突出问题带到问廉活动现场、摆上桌面,就相关问题展开干群问答互动,一问一答之间澄清问题原委之“实”、解开群众心中之“结”、查摆干部作风之“短”、开具班子纠偏整改之“方”。红花村村民代表就红花村管道工程中涉及的相关赔偿如何处理、森鑫尾矿库泄漏事件赔偿遗留问题、红花村五组村民矛盾纠纷协调问题进行提问,由红花村党总支书记和党总支副书记分别作答;红花村党员代表就村民死亡后多领取养老金和低保金的问题提问,由红花村支委委员作答。黑依村村民代表就道路垮塌影响群众出行、对某些党员教育管理不严问题进行提问,由黑依村支部书记作答;村民代表就道路施工占用村民地埂影响施工的问题提问,由黑依村支部副书记作答;村民代表就农户D级危房改造质疑问题提问,由黑依村支委委员作答。村民代表提问为达到真红脸、真出汗、真走心的目的,会议主持人、镇党纪委干部针对群众提出的各类问题刨根问底,一问群众对现场答复满不满意,二问被问干部思想认识是否到位,三问村级组织监督是否从严,四问班子成员率带是否从实,五问班子问题台账是否健全,六问班子整改举措是否务实,七问过程监督是否跟进,八问工作落实是否到位,九问追责问效是否较真。“问廉”活动圆满结束后,关河镇党委书记唐眀庆、会理市市纪委常委杜明发分享了新时期新常态下如何守廉、倡廉的心得体会,并结合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解读“清廉凉山”“清廉村居”示范创建工程的重要意义和工作要求,强调全体党员干部务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全力以赴抓好创建工作,以常态问廉、精准问廉推动基层组织作风大转变、能力大提升、工作大落实,以务实管用的新制度新举措管好干部“心”、赢得群众“心”。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1-15
四川三农新闻网凉山讯(通讯员 陈宏  廖之举)2022年11月初,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组织实施的会理市山地轨道运输机推广演示现场会在彰冠镇万红村、富乐村、光山村等地顺利召开。轨道运输机推广应用观摩培训现场11月8日,现场观摩培训会分六个点位圆满完成2022年度新型农用搬运机械-自走式山地轨道运输机的理论培训操作和示范演示。该运输机拥有无需人员跟车操作、不破坏自然环境、能随时改变线路方向和开辟新的线路、可根据实地利用地形地貌设计线路、安全性较高、高效低耗等优势特点,有效解决人工运输农产品及农资时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等客观难题。该机各项性能尤其适应会理山区地形及主导特色林果产业特点,是我市山区及二半山区石榴、芒果、柑橘种植户的一大福音,针对性解决了经济林果产业发展长期以来的短板制约难题。轨道运输机推广应用观摩培训现场在新农机展演现场,市农业农村局巡回培训专家组对新型农业机械安全操作使用作了专题培训,专家与村组干部、果农、种植大户互留电话号码或互加微信,新农机推广应用的精准培训服务一直在路上。“十三五”以来,会理已累计开展新农机推广演示现场观摩培训会30余场、1500多人次,为乡村培训培育了一大批新农机致富带头人。植保无人机、动力喷雾机、旱湿两用微耕机、果园开沟机、果园割草机、稻麦收割机、玉米秸秆青储机等新型农业机械被逐步推而广之,全面满足全市果农和粮农的多样化作业需求。推广应用新农机省时省力、节约高效、经济效益可观的优势充分彰显,新农机越来越受农民的青睐。新农机操作演示各村村民代表、市域农机经营企业、石榴种植大户等120余人参加本次展演现场会。据不完全统计,现场会上近20余名果农表达了购机意向,有力推动“农机现代化赢未来”的新理念牢牢扎根新三农。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1-11
 (记者 胡智 陈国盼)“星际农业示范基地好有科技感。”近日,走进凉山五新农创园的第一站——星际农业示范基地,就让记者大开眼界:星际功能微藻光生物反应器、平铺式管道基质栽培、墙面栽培、LED配方补灯、立体螺旋式栽培、鱼菜共生等,满满的“科技感”,让记者叹为观止。星际农业示范基地五新农创园,是凉山创建“中国农业硅谷”的“实力担当”和“硬核保障”。为进一步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把“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打造成“中国农业硅谷”,依托凉山州农业科学研究院安宁综合试验基地,由凉山州现代农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凉山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科创芯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和凉山州农科院共同建设了五新农创园,以“院企”共建共享模式,打造“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建设的示范项目。何为“五新”?即: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新工艺、新模式。科技赋能,把技术研发放在“第一位”凉山州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积极打造农业科创平台,启动建设了凉山州农业硅谷科创中心。以科技创新“立”谷、招商引智“建”谷、体制机制“成”谷、辐射带动“亮”谷,加快人才培育孵化,全力开展农业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为凉山现代农业提档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作为农业硅谷科创中心背后的“力量”,凉山州农科院实力不俗。现有马铃薯、燕荞麦和玉米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和9个四川省创新团队。在“十三五”期间,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新增社会经济效益高达49亿余元。目前,农业硅谷创新中心已有中国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华为公司等10余所科研院所、高校及科技公司入驻,在种业研发、种质资源库、数字农业等方面开展多项科研技术突破项目,打造要素功能集成、产业协作配套融合的种业科创策源地,形成高端研发平台、领军型科创企业、高新技术示范场景、创新人才的集聚效应,带动凉山粮油、粮经、种养循环产业集群发展。围绕生物农业、智慧农业、功能农业等主导产业,现已累计签约14个重点项目,总投资70亿元,华为公司、好医生药业、四川林业集团、红星云科技等一批总部企业也已落地。农产品展示创“新”力量,打造农业新样板凉山打造“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得天独厚,正当其时。目前,凉山已获批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8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7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7个。在五新农创园“凉山地标产品展示区”,集中展示了西昌葡萄、会理石榴、雷波脐橙、盐源苹果、德昌枇杷等凉山地标产品。新品种新设施展示区,则是运用先进技术,打造集品种研发、脱毒组培、病毒检测、苗木繁育、成果展示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培育了一批具有凉山地域特色的蔬菜、果树、花卉等名优特新品种,形成“研学用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农业硅谷现代种业产业体系。漫步在瓜果长廊,南瓜、蛇瓜、金瓜、西瓜、黄瓜、葫芦砍瓜、香炉瓜、丝瓜、多翅瓜等太空育种一代(二代)杂交瓜果品种,看得人眼花缭乱。还有新产业新业态孵化展示区,以农业科技企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整合凉山农业产业化企业资源,构建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培育全要素、全链条农业产业创新集群,为农业创新创业者和农业科技企业提供全面、专业的孵化加速服务。农文旅融合,寻求农业发展“新突破”以“星罗棋布、犹如绿岛的房舍为点,纵横交错的沟渠、道路为线,标准化的农田为面”,在五新农创园的农文旅融合体验展示区,既有创新科技,又有历史文化,更有乡愁韵味的山水田园。“这里闻得到稻香。”在金色粮油示范区,以太空育种作为创新现代农业种质资源有力手段,依托我国南方唯一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唯一热带血缘硬粒型杂交玉米制种基地等优势,收集航天育种成果,培育一批具有凉山地域特色的粮油优特品种,推动粮油作物“五新”试验示范。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震撼。一幅植根于农业,由创新写就的新时代农业丰收图景,正在凉山五新农创园徐徐展开。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1-08
(记者 刘佩佩 胡智)近日,由美姑县委县政府指导、国家电投支持,共青团美姑县委组织的为期6天的“青年电商促新风,直播带货助振兴”新型人才培训班在美姑县委党校圆满结业。本次培训主要针对返乡大学毕业生、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县域内青年创业者、自媒体达人等,共20名优秀青年开展培训。培训课程包括新媒体短视频摄制基础、后期剪辑思维概论、直播带货教程等理论学习和实地实操训练,旨在让学员们掌握新媒体拍摄、直播带货等技能,从而更好地宣传美姑特色,通过直播带货,助力增产增收。结业仪式“希望学员们通过专业技能学习,成为美姑高素质网络推荐官。”共青团美姑县委书记阿威达主在开班致辞中嘱咐各位参训学员一定要把握此次培训机会,通过不断得学习创新,正确认识互联网、正确认识电商,适应新的时代发展。同时,要提高新媒体运用技能,适应新兴媒体产业发展,更好传播好声音、正能量,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青年新动力。结业当天,中共美姑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县总工会主席阿尤石哈出席,为优秀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并致辞,她希望各位参训的学员将课堂和实训学习到的内容融入到全过程经营中,为美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正能量宣传。同时,把学到的专业知识分享传授给身边的人,让他们成为正能量主播,让手机变工具,变农具,依靠勤劳致富把好日子过得更有甜头。顺利完成培训据介绍,共青团美姑县委将依托州、县青年创业协会,完善青年电商组织体系,加强青年电商与青年创业项目、青年志愿者服务之间的联系沟通,学以致用,将此次培训成效运用到移风易俗、社会治理、产品销售等工作中,为美姑县步入“高速”时代储备青春力量。此次培训只是美姑县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美姑县加快扶持有为青年专业能力提升,推动高素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鼓励各乡(镇)村勇敢尝试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方式扩大地方农、文、旅产业宣传;积极响应新时代农村产业发展需求,促进地方电商产业和经济发展,不断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1-08
(记者 胡智 陈国盼 文/图)背靠螺髻山,面向邛海,位于西昌市邛海南岸的大石板村,三面环山,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代,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历来为商贾云集之地。随着茶马古道的没落,大石板村的“热闹”逐渐“沉寂”,村里的许多村民选择外出务工,不少宅基地闲置已久,渐渐陈旧破败,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都落后,人们几乎忘记了它的存在。大石板村新生 “改革”带来发展生机2019年,大石板村迎来了发展生机。当年10月,四川省全面启动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为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需要,西昌市撤销大箐乡、海南乡和洛古波乡,设立海南街道办事处。2020年村级建制调整,将原海南乡钟楼村、核桃村、民主村合并为大石板社区。至此,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底蕴,“大石板古村”以新成立社区的形式保留了下来。这一年,沉寂许久的大石板社区变得热闹不已,西昌市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对新形势、新常态,将这里作为乡村振兴示范点和西昌市宅基地改革试点进行改造建设。引入西昌邛海旅游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及中国服务业500强企业众欣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充分利用村落中原有的资源,通过修旧如旧等方式,创新“保改建”模式,精心打磨,重塑古村的质朴模样,建立“山、水、林、田、路”立体的传统村落体系,实现古村“活化”。围绕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让古村落沉睡的“老宅”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重新打造后的大石板社区,以乡村历史文化风貌为基点,参天大树、土墙青瓦、青石提坎、农家美食,古街集市,始于明代、重建于清代的古老村落大石板村正焕发着新的生机,一砖一瓦、一楼一寺、一草一木,经过茶马古道文化浸润的大石板村让人恍若置身于古朴的旧时光。过去的大石板,以茶为道,茶马互市;以摊为铺,多样经营;逢双赶集,半日经营。现在的大石板社区,通过改造提升、修复,修新如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通过打造“大石板”品牌,不断提高市场影响力,强化品牌输出。通过改革,大石板社区面积达到38.27平方公里,辖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952人、1620户,不仅实现了空间扩容,也实现了资源集聚。提升 “民宿经济”打造乡村振兴样板以“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为龙头,大石板社区引进多家知名民宿品牌,“古村落+新民宿”已经唤醒了这个沉睡的古村落,盘活了原来的旧民居,大石板已然成为西昌市乡村振兴的样板,旅游“网红打卡地”。归心“12间”是大石板古村壮大集体经济自建自营的一家精品名宿。据悉,这家民宿原来是村里的打米房,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经过加固改造,变成了一栋精致的民宿,成为村级集体的支柱之一。目前,全村共有232家民宿,400余人参与经营,平均每户年收入超3万元,年收益增长近50%,大石板古村正持续释放农村改革“红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大石板社区不仅成为了凉山州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也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是2021年四川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现场观摩点,得到了各界好评。2021年7月18日,得到了央视一台晚间新闻点名表扬,并被选为2021年央视秋晚分会场。发展 建设乡村振兴“新农村”在大石板乡村振兴一期的基础上,当地党委政府进一步打造大石板社区乡村振兴示范区二期。2021年12月,大石板乡村振兴二期项目启动,规划总投资约5亿元、范围2.8平方公里。项目建设内容包括西昌海南街道产业提升工程及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两部分。2022年11月3日,大石板乡村振兴示范区二期项目正式投运。大石板村以全新姿态,多维度向四方来客展示其不一样的风貌,打造高原生态旅游目的地,加强乡村振兴经济发展态势,带动西昌文化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实现“让当地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的乡村振兴总体战略目标,打造邛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文旅品牌,塑造凉山旅游的新名片和新坐标。“项目将利用大石板古村优势资源,积极发展民宿和观光旅游等项目。”据该投资及建设方代表众欣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英明表示,该项目预计将为当地解决数千就业岗位,吸引外出务工的当地村民回流,为当地村民年户均增收2万余元。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11-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天寒烫火锅,土豆是最爱。无论是适合切成纸片般厚薄、在滚汤里几秒钟就口感爽脆的脆土豆,还是便于切成厚片、块状,在锅里煮得缠绵的软土豆,食客们总能找到一款适合自己味蕾的马铃薯品种。  土豆,又名马铃薯、洋芋。我们追踪烫火锅的新菜,今天要介绍的土豆有新意,叫“布拖乌洋芋”,是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马铃薯研究与开发中心在布拖县示范田里产出的新品种。9月,布拖县马铃薯迎来收获。受访者供图  布拖的马铃薯种植面积有21.16万亩,为探寻高原马铃薯美味又高产的密码,川农大的马铃薯研究与开发中心在布拖开辟了示范田种马铃薯,“较去年相比,我们实现了5000斤/亩的高产。”研究生刘渝说。  和布拖乌洋芋相配的,还有奶白菜。  10月26日,布拖县特木里镇苏呷村当日最低气温降至10摄氏度以下。57岁的村民阿乌么日歪大姐用当地黑猪肉熬成一锅热气腾腾的汤锅,把切成片的乌洋芋和洗净的奶白菜下进汤里端上餐桌,一家人蘸着调料蘸水大快朵颐起来,暖胃暖心。当前正是布拖县奶白菜收获季节。受访者供图  乌洋芋和奶白菜,都是阿乌么日歪大姐家的地里种的。为什么它俩配到了一起?原来这正是川农大研究团队在布拖开展高寒山区马铃薯蔬菜轮作的成果。  “过去,受地理气候环境以及田间管理技术因素制约,布拖当地许多种植户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种植一季马铃薯。为改变现状,我们为当地实施高寒山区马铃薯蔬菜轮作模式,选取奶白菜作为后茬蔬菜,取得了良好效果。”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薯类研究团队成员严奉君博士告诉记者。  阿乌么日歪大姐就在这种轮作模式下受益。  在专家技术支持下,9月前后,一季马铃薯收获后,阿乌么日歪大姐开始条播移栽奶白菜,10月中下旬到11月上旬陆续采摘。产出的奶白菜销往布拖县城,每亩净利润超过2500元。  除了多卖一季蔬菜,阿乌么日歪收获还很多,“过去我们对蔬菜摄入不算多,自家种上奶白菜,发现口感很不错,自己也爱吃。”她说。  目前,专家团队还在开拓电商销售通路,继续助推充分发挥当地轮作的经济效应。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4
(黄晓庆 胡智 陈国盼)一颗苹果的能量能有多大?盐源以64年的奋斗历程给出了一个阶段性答案。盐源,位于四川省凉山州西南部,青藏高原南缘、雅砻江下游西岸,距今已有2100多年建制历史,曾以产盐而得名,因出土青铜器而闻名,凭借“南丝绸之路”而兴盛。而今,盐源又因苹果走向世界。在苹果市场“百花齐放”的当下,盐源异军突起,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全国高原地区苹果第一县,成为南方苹果的代表。盐源苹果,以果皮薄、肉嫩,口感香、甜、脆,果大、色鲜、味美、无污染、上市早闻名,以实力出圈。自1958年引种落地以来,盐源县苦心耕耘,苹果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川滇交界处“闪闪发光”的明珠。现在的盐源苹果已成为全县首位产业,全县苹果总面积为42.2万亩,年产量60万吨,产值30亿元,带动苹果从业人员近10万人,是盐源名副其实的致富产业。“苹果产业在盐源发展到今天,带来的变化翻天覆地,成果喜人。苹果是盐源人的希望之果、幸福之果。”盐源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厚屺表示,盐源县苹果产业的发展折射了凉山州建州70年来的历史性巨变。10月27日,在凉山州建州70周年之际,由凉山州委宣传部、四川经济日报社联合举办的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走进凉山州盐源县,实地探寻了“盐源苹果”是如何“甜”了盐源十万百姓之心的。苹果节(张元华 摄)盐源苹果的“红”个头小巧,果形不规整,表皮粗糙伴有被阳光灼伤的痕迹——盐源苹果有“高原红”,是它给很多人的第一印象。而成就盐源苹果的,也正是它的“高原红”。“高原红”的背后,藏着一个“励志”的成长故事。从西昌出发,翻过磨盘山和小高山两座大山,历经100多公里便抵达“盐源苹果”的出产地。这里,离城市很远,是高山环抱的断陷盆地,树木葱莽,云雾流宕;这里,离太阳很近,海拔在2300—2800米之间,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多,雨量适中,是果实糖分积淀的绝佳条件;这里,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通透性良好,果园灌溉水主要来自雨水和高山溪水;这里——盐源,其生态环境兼具中国渤海湾和黄土高原两大苹果优生区的综合优势,是我国高原苹果最佳生态区。而盐源苹果的种植方式,更是接近原生态,不打蜡、不套袋、不催熟、不染色,常年受自然的打磨,历经风吹日晒。丰收的喜悦(周国洪 摄)盐源这方山水,造就了盐源苹果着色好、糖度高、果肉脆、风味香浓、耐贮存等特质,助力了盐源苹果多次在全国评鉴会上摘金夺银,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和原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奖”“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银奖”等30余项殊荣。金秋十月又一年,绿水青山苹果红。眼下正是盐源苹果丰收的季节。翻过一座座山头,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一行来到盐源县兴隆镇的现代苹果产业园区,只见漫山遍野的苹果林,一眼望不到尽头。走进苹果林里,一棵棵高约三米左右的苹果树像一个个年轻挺拔的士兵整齐有序地排列开来,火红的苹果在阳光的照耀下与蓝天相衬,犹如一颗颗亮闪闪的宝石挤攘在枝头,极为诱人。微风拂过,香甜满园。林间,运输苹果的机械车在苹果林间来回穿梭,一群群农民正手提篮子,欢声笑语,忙着采摘。大众报业集团期刊中心总编辑、新闻研究所所长赵国华到果园的第一件事是拿出手机拍下这喜人的场景,并爱不释手地托起两个苹果观其形、闻其香。他说:“这和我们烟台的苹果不同,都说盐源苹果是‘高原红’苹果,我看就美得很嘛,在天然状态下成长,历经高原风沙与日晒的洗礼,具有独特的高原红和阳光的味道。”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嘉宾被红扑扑的苹果吸引盐源苹果的“甜”“盐源苹果”,又叫“糖心”苹果。它其貌不扬的外表下,藏着一颗甘甜香脆的“心”。切开盐源苹果,绝大部分苹果自带一圈大大的“胎记”——糖心,这是高原苹果才有的高糖度特征。吃在嘴里,采风活动嘉宾都说:“九分甜,一分酸,甜而不腻,嘎嘣脆。”在采风期间,嘉宾们遇上正来此收购盐源苹果的浙江水果收购商贺军。贺军也说:“反正我就觉得盐源苹果比其它苹果好吃,从2015年开始,我便‘锁定’盐源苹果,8月盐源苹果一上市就会来,住上3个多月,选购苹果200吨左右回浙江卖。”在采风活动嘉宾看来,盐源苹果“甜”的不止是吃苹果的人,还有种苹果的人。在盐源县龙塘镇下海村,嘉宾们见证了苹果产业带给村民童文芬的“甜”。一座独家小院的门口贴着大红的门联:“好景迎来千秋福,春风送进八方财”。走进院子,花团锦簇,桂花飘香,400多平方米的楼房宽敞明亮。盐源苹果熟了(曾成绪 摄)“我们没什么文化,全靠政府的带领和支持,现在家里种了70多亩苹果,加上其它种养殖项目,每年毛收入能达到100万元。”童文芬说,以前家里住的是土墙房,解决温饱都是问题,后来在政府的引领下开始种苹果,使家里人过上了甜蜜的生活。放眼盐源,苹果的甜,不止“甜”了果农童文芬一家。据了解,盐源苹果历时六十多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其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四川省苹果栽培面积和产量的51%和65%,苹果从业人员9.8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7.58%。目前,盐源县已成为国家级标准化苹果生产示范区、西南地区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西南冷凉高地产区的核心产区,是全国高原地区苹果第一县。2022年全县苹果总面积为42.2万亩,年产量60万吨,产值30亿元。其中,盐源苹果种植带动农户19860户户均增收110775元,脱困村苹果种植面积17860亩,涉及22个村,带动1488户脱困户户均增收21505元。苹果产业生产经营用工带动了全县苹果主产区周边和移民村脱困人口致富,增加劳务收入5亿元以上。42万亩“盐源苹果”,“甜”了十万心。从脱贫到致富,苹果产业已成为盐源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和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采风嘉宾四川经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李银昭表示:“在凉山州建州70周年之际,我们来到了这片果园,透过盐源县苹果产业的发展,触摸到整个凉山农业产业发展变化的脉搏,从盐源苹果的‘红’,看到凉山人民生活的‘甜’。盐源的苹果走了有多远,我们就能感受到凉山整个变化有多大!”盐源苹果,成为这个昔日的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抓手。盐源苹果丰收(李万秀 摄)盐源苹果的“新”小苹果,大产业。盐源苹果这份“甜头”不是平白无故掉下来的。这份“甜”源于一个人的初心。时间拉回到1958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的大学生杨月华被分配到盐源县农场当技术员,她希望在水果种植上搞出点名堂。在公路未通的年代,她托人耗时7天,从西昌引进苹果苗100株,用马驮运到盐源县,将成活的15株精心呵护,从此这个出产食盐的千年盐城开启了流光溢彩的现代产业辉煌之路。这份“甜”源于一代又一代盐源干部的执着。在盐源历届领导干部的推动下,苹果作为外来产业开始在润盐大地崭露头角。1958年苹果引种即获得成功,1964年开始零星种植,1974年开始发展,到80年代后期掀起热潮……这份“甜”也源于盐源县当政者推动下苹果产业的万象更“新”。“新”在时代梦想。在中国农业新时代思想的指导下,盐源响亮提出,力争2025年末,苹果种植总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年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将盐源苹果纳入国家苹果体系建设强县之列。“新”在“新优品种”引领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发展比北方更具优势的早中熟品种,确保每个乡有2-3个主栽品种,不断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升级换代。“新”在技术支撑。采用老龄低效果园重茬更新与新旧模式转化技术、苹果园省力化栽培技术、现代果园肥水高效利用技术等4种技术模式,建好县域内的4个乡镇为主建示范区,以及在苹果主产乡镇,每个乡镇各建5个示范点。“新”在苹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质量兴果 品牌强果 乡村振兴”,现代苹果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为切入点,围绕苹果全产业链,建设盐源苹果产业科创中心,研发培育苹果高新技术产业。“新”在整合资源。整合中央、省、州、县项目资金全力打造,促进“一二三产整合发展”,使盐源现代苹果产业成为创新资源的集聚区、西南苹果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创新驱动三产融合的先行者,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新”在销售模式。建立电子商务公共中心,2021年通过电商销售的盐源苹果占总量的50%,电商拉动盐源苹果价格每斤提高0.4元。盐源电商交易额从2015年的0.7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15亿元。新气象带来新作为,这次采风活动一行看到一个日新月异的盐源苹果产业。盐源县苹果现代农业园区(曹正林 摄)在盐源县苹果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的苹果园里,采风嘉宾们看到盐源最新一代的苹果种植模式:成方连片的果园里,树高3米左右,比传统苹果树矮很多,方便采摘;株距1米,行距4米,方便机械操作;顶上还有防冰雹的白色纱网。盐源县苹果研究所所长余秋林介绍说,目前在核心区已建成苹果矮砧集约化高效栽培8500亩,“这个种植模式,采光好,商品果率高,除草、打药都是半机械化。以前1个人只能管30亩,现在三四个人可以管几千亩,品质和效率大大提升。”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在盐源县相关领导及商务经济和外事局的全力推动下,盐源县龙塘镇十五股村李昌林苹果种植家庭农场的一箱箱苹果送上出口越南的货车。这意味着盐源苹果真正实现了攀西地区首次自营出口,从产地直接登上了国际市场,为盐源县果农增收致富开启了新的征程。李昌林表示:“今年800多万斤出口越南,实现出口创汇1500万余元,相比在国内多卖200万元到300万元,为农户每斤苹果增值2角到5角。政府给了我们果农坚持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如今,盐源苹果正如引种人杨月华寄望的那样,像火种一样在润盐大地上燃烧起来,越烧越旺。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11-03
禅心 何流 许倩茹 (图片由凉山州乡村振兴局提供)金秋十月,大凉山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从安宁河谷到大凉山腹地,处处展现着乡村振兴的景象。  在脱贫攻坚战中,凉山举全州之力攻坚克难,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24.8万户105.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7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44万户35.32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住上新居,实现稳定脱贫。  风好正扬帆,奋进正当时。立足新时代,面向新征程,凉山彝族自治州乡村振兴工作正以豪迈气势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行。凉山努力创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区。苦干实干赢得人民满意  8月底,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凉山彝族自治州乡村振兴局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关键在干,关键在人。凉山州乡村振兴局作为凉山负责扶贫开发和乡村振兴工作的主责主业部门,长期以来的工作主要是面向农村、基层和群众,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最为紧密,感情最为深厚。  在这场漫长而艰苦的跋涉中,他们以保障民生、服务发展为己任,始终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脱贫攻坚的战役中,4.16万平方公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11个深度贫困县、2072个贫困村、105.2万贫困人口,一串串数据摆在凉山扶贫人面前;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全国脱贫攻坚的最后堡垒、四川省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控制性因素……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接踵而来。要想打赢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除了勇气和担当,还考验着凉山扶贫人的智慧。  他们坚持“谋”在点上,全力推进“七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推动实施23个扶贫专项。他们坚持“干”到实处,制定“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精准到人”的帮扶措施,“看得见”的贫困与“看不见”的贫困一起抓,解决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一步跨千年”的凉山旧貌换新颜,合力完成35万余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100万余人住进安全新居,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在这场艰苦的战役中,凉山州乡村振兴局(原凉山州扶贫和移民工作局)获评第六届四川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连续5年获评州级部门综合目标绩效考评先进单位,1名先进个人获得党中央、国务院表彰,6名先进个人获得省委、省政府表彰(扬)。凉山扶贫人用一个个闪光的荣誉、一块块金色的奖牌证明了他们的智慧与担当。枇杷丰收了,果农笑了。近18万自发搬迁群众同步奔小康  凉山自发搬迁情况历时已久,特别是在过去40多年的时间里,有近18万群众因不同原因陆续从高寒山区、二半山区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安宁河谷地带。近年来,凉山全面推进已自发搬迁农户“齐抓共管”,切实消除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盲区”,变“无序搬迁”为“有序有效管理”,确保自发搬迁农民同全国、全省、全州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后,凉山将已自发搬迁农民规范管理纳入全面深化改革事项,带着感情、责任、创新和耐心全面推进已自发搬迁农户规范管理。  凉山确定已自发搬迁农民的防止返贫工作由迁入地来识别、监测和帮扶,迁出地做好配合。2022年4月以来,对全州自发搬迁农户基础信息进行全覆盖摸排,由迁入地进行规范管理,有效推进已自发搬迁农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户籍改革和权益方面,为破除户籍壁垒,推行已自发搬迁农民《居住登记回执》政策,就近就地享受迁入地教育、医疗、就业培训等各项公共服务权益,持续保障与户籍挂钩的补贴资金、兜底政策、宅基地、土地承包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等权益,实现权益“应享尽享”。群众找到致富产业。“44711”工作思路持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1年6月6日,凉山州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标志着凉山州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圆满完成,开启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凉山扶贫人转变为凉山乡村振兴人,他们继续发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马不停蹄投入到新的战斗,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有序开展,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44711”工作思路,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积极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区。  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不打折扣,以最强力量、最实举措、最严要求推动责任落实,确保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实效性。  强化统筹“一体化”指挥体系、“可视化”监测体系、“清单化”督导体系、“常态化”工作体系“四大体系”,将5年过渡期工作细化成228项具体任务、1304个具体项目,精准锁定每项任务,建立“任务、责任、督查”三张清单,照单推进。  突出产业、就业、增收等“七个重点”狠抓落实,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强内生动力,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加强甬凉经济文化交流和开放合作,开启“两地仓”消费协作新模式,2022年全州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达26.96万人,上半年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03元。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2022年预计全州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2000元左右。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凉山紧紧围绕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同步实现共同富裕总目标,坚持“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努力创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区,让全州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1-03
屈勇 禅心 何流 骆德芬 (图片除署名外由凉山州农业农村局提供)深秋时节,走进凉山安宁河谷,稻谷飘香。在会理、会东等地烤烟收购站,农民忙着交售烟叶;在彝区,马铃薯、荞麦等喜获丰收。  10月25日,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新闻发布会召开,会上透露,70年来,凉山农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2.9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742.56亿元,粮食产量实现“十九连增”。  建州70年,凉山社会经济发展“一步跨千年”,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凉山州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凉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作为实现脱贫攻坚圆满收官的关键支撑,农业已经成为凉山州发展面积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增收渠道最稳的产业。  2021年,凉山州第一产业总产值742.56亿元、增长7.8%,增加值431.63亿元、增长7%,第一产业总产值在全省排名第三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08元,增速10.3%,增速与全省持平。较2012年,实现了农业产值翻一番、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两番的成绩。西昌市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示范区。禅心摄农业强州底气足  2022年9月2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凉山州分会场“庆丰收·迎州庆”活动在西昌市拉开帷幕。  展示台前,优质粮油、优质烟叶、特色水果、绿色蔬菜、紫色马铃薯等10个大类、111个小类、658个品种,无不折射出凉山人民的幸福生活,更是对凉山优质农特产品的丰富展示。  放眼凉山6.04万平方公里的热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具备建设“农业强州”的优越条件。  气候条件优越,空气质量优良,光热资源充足,气候类型多样,立体气候特征明显。  土地资源富集,耕地、园地居全省第一,林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居全省第二,草地、湿地居全省第三,耕地面积856万亩,草山面积2816万亩,人均耕地1.64亩、草地5.28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633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56.6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182万亩。  水资源充足,境内有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大干流,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3条,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3条;有邛海、马湖、泸沽湖等23个内陆淡水湖。地表水总量38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86.9亿立方米,大多在Ⅱ类水质以上。  生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50%,蕴藏着我国南北兼有的各种生物资源6000多种,被誉为“动植物基因库”。地方畜禽类品种有凉山黑猪、凉山黑绵羊、西昌钢鹅、美姑岩鹰鸡、美姑山羊、建昌黑山羊等15个,优势种业有凉荞系列、凉薯系列、凉单玉米系列、昌米系列、菁松皓月蚕种、油橄榄等。  “十三五”以来,凉山州实施“产业强州、生态立州、开放兴州”战略,围绕“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育主体、拓市场”工作思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园区引领辐射带动。农(林)业产业园区从无到有,2019年实现“零”的突破,目前已累计建成省、州、县三级现代农业园区165个,其中省级星级园区7个,总产值达50.29亿元,就近吸纳农民入园务工19.1万人,带动园区周边发展特色产业45.51万人,园区农民人均增收5510元。  农业生产基础不断提升。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部署,有效改善提升农田质量。水肥一体化、微灌技术、远程控制、无土栽培、数字农业等新技术和新装备陆续进入现代农业园区和高效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生产方式已实现质的跨越。  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共培育农业合作社1.1万个、家庭农场2.5万户,其中国省级示范合作社181个、示范场112个,2021年新评定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8家、州级示范场51家,带动80%的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凉山草莓。农特产品叫响“大凉山”  10月下旬,凉山州会理市的会理石榴销售季接近尾声,盐源苹果正好进入销售旺季。  “在凉山,我们的特色优势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凉山州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安宁河流域国家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和干热河谷高效农业产业带、二半山种养循环农业产业带和高山生态农业产业带“一区三带”现代农业布局逐渐成型。  截至2021年末,凉山州成功创建了7个省级星级园区,省、州、县三级现代农业园区累计165个。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03万亩,产量250.8万吨,实现连续19年增产,粮食产量位居全省第四;生猪出栏479.6万头、位居全省第三,牛羊出栏466.54万头、居全省首位,肉蛋奶等产品供给充足;马铃薯种植面积252.63万亩、产量77.1万吨,种植面积、产量、商品量、经济效益4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收购烟叶231.11万担、蚕茧53.2万担,水果产量215.8万吨,均继续稳居全省第一;蔬菜播种面积142.12万亩、产量332.82万吨,播种面积位居全省第五、产量位居全省第三。  经过多年的努力,凉山州建成世界最大的苦荞麦生产基地,被授予“中国苦荞之都”的称号。建成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全国最大的石榴生产基地、国家绿色食品原料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国家级蔬菜基地建设重点县(西昌、德昌、会东)。  凉山州的“农产品之最”远不止这些:凉山州建成中国西南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中国南方优质高原水果基地,建成全省最大草食畜生产基地,拥有全国畜牧业大县1个(会理),省级现代畜牧业重点县4个(会理、西昌、会东、昭觉)。  此外,凉山州还是全省最大的优质蚕种、优质蚕茧、优质生丝和优质桑葚生产基地,凉山桑蚕茧成功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荣获“中国茧丝之都”和“中国蚕丝之乡”称号,德昌荣获“中国果桑之乡”称号。凉山州西昌市建成南方唯一热带血缘硬粒型玉米制种基地、国家级制种大县、省级现代玉米农业园区、省级非主要农作物洋葱种子基地(西昌)。  目前,凉山全州“两品一标”共计创建122个,其中绿色食品58个、有机农产品3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8个。培育“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会理石榴、盐源苹果等县域公共品牌10个,已授权1490个农产品使用“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标志,年产值190亿元。会理市彰冠石榴万亩示范区一角。乡村面貌焕发新容颜  深秋时节,走进凉山的村村寨寨,喜人的丰收景象,整洁干净的路面,错落有致的彝家新居,与蓝天白云组成了壮美的秋日画卷。  近年来,凉山州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成效显著,已创建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3个,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2个、示范村30个,呈现崭新的发展面貌。  2021年,凉山州村“两委”换届后,新当选的“两委”班子成员,学历水平稳步提升,整体年龄稳步下降,队伍整体优化。两项改革后,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更趋合理,乡镇和建制村数量实现大“瘦身”,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此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按照清产核资、确定成员、股权量化、建立组织、登记赋码、规范挂牌6个步骤,全州基本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集体经济净收益达1.68亿元,村均7.85万元。  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瞄准村容村貌、家居环境卫生、集中安置点治理三大重点,紧盯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基础设施补短四项内容,着力“治环境、固成果、守底线、促振兴”,以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换来广大农村的新天地、各族人民的新生活。凉山州标准化养猪场。阔步迈向农业现代化  2021年11月,凉山州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构建“一核一谷三带”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部署,强化西昌极核作用,统筹推动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西昌德昌冕宁喜德同城化、会理会东宁南一体化发展,力争把安宁河流域建成全州高质量发展主轴。  2022年6月,凉山州委九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做好特色农业大文章,以“中国农业硅谷”建设为带动,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推进十大绿色农业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建成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  2022年8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规划(2022—2030年)》,西昌、会理、德昌、会东、宁南、喜德、冕宁、盐源8县(市)纳入规划范围,打造“天府第二粮仓”、发展现代优质高效农业、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加快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等重点任务被写进规划,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建设、耕地提质增量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入省级规划盘子,将为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凉山州正以“中国凉山·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建设为引领,以高端育种和粮食安全为核心,聚焦现代农业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坚持科学、技术、生产深度融合,科学规划建设占地1平方公里的“农科芯城”,与中国农业大学等29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创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推动干热河谷高效特色立体农业集群发展,为国家种业振兴、粮食安全贡献凉山力量。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凉山州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积极实施培育优质种业、推广先进技术和设施等措施,全面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和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深入推进科学抗灾夺丰收和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25亿公斤以上。  抓好生猪稳定生产、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持续发展蔬菜水果产业,凉山州多措并举确保“菜篮子”产品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抓实耕地保护建设,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优先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同时,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进一步建立健全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体系,优化区域布局,拓展乡村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美丽宜居的大美乡村。  当前,凉山已站上历史新起点,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凉山干部群众满怀信心和期待,开启幸福生活的新征程,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1-03
禅心 何流 黄姚(图片由凉山州委宣传部提供)10月18日,凉山州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凉山州林业和草原局、西昌市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在西昌市月城广场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宣传活动。活动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古树名木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草原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营造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凉山,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四川省三大重点林区之一,也是全国“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和“中国水电第一州”,生态区位举足轻重。  近年来,凉山州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州、产业强州、开放兴州“三大发展战略”,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根本遵循,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凉山州将把“双碳”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统筹发展和保护,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做大金山银山“价值”,绘就蓝天常在、碧水长流、青山永驻的美丽画卷。凉山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产业助农增收  凉山不断培育和壮大林业产业,将“1+X”林业生态产业计划任务,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重要内容。截至2021年底,全州“1+X”林业生态产业基地面积已累计达2341.53万亩,其中核桃基地1020.27万亩、青花椒基地197.84万亩、红花椒基地138.17万亩、华山松基地227.68万亩、油橄榄基地14.39万亩、板栗基地29万亩、其他经果林基地面积714.18万亩。  “核桃、油橄榄产业作为全州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的典型代表,有着坚实的发展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凉山州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  凉山州还强化园区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加大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加速“三产”全链条发展,加快复合型园区和产业带建设。全州规上特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规模达12.5万亩,累计建成林业产品初加工点32个、精深加工点9个,发展新型经营主体317个,开发油橄榄、核桃、花卉、优质中药材、林下种养采摘产品等15个品类100多个系列森林产品。  在持续增收致富方面,凉山州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乡村旅游和特色商品开发销售。盐源“核桃节”、宁南“核桃开杆节”、会理“石榴节”、会东“松子、松露节”、德昌“桑葚樱桃节”、金阳“索玛花文化旅游节”等10多个生态旅游节家喻户晓。  通过系列林木、林耕、林旅特色产业全业态发展、细链条经营、多文化融合、精产业支撑、广平台推荐多元集成,实现林草资源向资产、产品向产值、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三向转换,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截至2021年底,凉山州累计实现林业旅游康养收益10.2亿元。凉山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培育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未来几年,凉山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以赴优布局、调结构、转方式、强基础、促融合,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走出一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路。  培育千亿级绿色农业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中国凉山·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打造产学研用全产业创新联盟,创建一批省级和州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中国现代农业“芯片”、创新源地和种业种库种源国家级基地、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加快建设大桥水库灌区二期、龙塘水库等水利工程。  培育千亿级绿色工业产业集群。提高钒钛等战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化工新材料等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提档升级改造和延链补链,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业,加快发展区域总部经济。  培育千亿级绿色能源产业集群。以“1+N”综合开发模式持续推进“三江”流域大型水电项目建设,有序推进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氢能、生物质能、光热发电,新增清洁能源装机1500万千瓦,建成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  培育千亿级文旅服务产业集群。打造多元旅游业态为一体,“农文旅休康娱”相融合,精品景区景点串点成线的文旅产业集群。推动景区景点提档升级,新创建一批国家A级旅游景区,深度开发红色文化资源,高标准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保护修复古南方丝绸之路、古镇古村古寨等遗址遗迹,规划建设博物馆群落。深度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凉山木里香格里拉湖。夯实绿色生态基础  10月20日下午,西昌泸山,三五成群的市民悠闲地散步登山。2021年8月,西昌市启动实施泸山道路提升及植被恢复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植被恢复,用5年时间完成生态修复。其中,防火通道的建成,实现从无到有、山山相连、路路相通,泸山也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凉山州深入实施长江上游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同时,深入实施“大规模绿化凉山”行动,全方位推动造林绿化、水系绿化、道路绿化、城乡绿化,开展泸山生态修复、盐源国家储备林试点。积极融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启动凉山绿道与生态廊道建设。推动安宁河谷县市建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碧道体系,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样本。  如何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凉山将增强森林、草原、绿地、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加强林业碳汇开发利用和项目储备。推进绿色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加快“缅气入凉”进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弘扬绿色文化,创建一批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推动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绿色消费,让绿色低碳生活成为社会新风尚。  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环境,是所有人的向往。凉山州将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安宁河、邛海、泸沽湖、马湖等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和保护,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山水相依的西昌城。会东:农村人居环境换新颜(彭家兴)“以前,房前屋后和院子里的空地方我们都习惯用来堆放柴草杂物,不仅不美观,还容易滋生老鼠和蚊蝇。现在打扫得干干净净,院坝和门口还种了一些花草,漂亮多了。”近日,在会东县铁柳镇大柳树村,四组村民陈玉金介绍。  为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人居环境问题,会东县以强有力的监督检查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整治工作走深走实。  会东县纪委监委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常态化监督,围绕重点工作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聚焦村容村貌、家居环境卫生、集中安置点治理等重点工作的推进落实情况,通过实地察看、进村入户面对面听取群众心声、查阅资料等方式深入各乡镇(街道)和村(居)组开展“清单式”督查、“销号式”督导,真实了解群众诉求,找准问题症结。  针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督查组第一时间梳理并反馈,要求相关单位对照问题举一反三,建账管理,对账整改销号,切实形成监督、反馈、整改闭环监督工作模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向好,让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强、安全更有保障。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事关乡村振兴、民生福祉和群众幸福指数,会东县纪委监委将坚持问题导向,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回应群众关心的问题,加快实现家庭净、乡村美、环境优的目标,让农村群众拥有更好的人居环境。西昌邛海湿地。会理:“红宝石”打开致富路  “果大、皮薄、籽软”“宛如一颗颗红宝石”“籽粒透明似珍珠,果味浓甜似蜂蜜”……这些都是对会理石榴的形容。会理市素有“中国石榴之乡”的美誉,是国内八大石榴主产区之一,拥有40万亩石榴产业基地,种植规模和产量都在全国名列前茅。  近年来,会理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一条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全力巩固提升省级园区建设和管理水平,重点培育发展石榴全产业链,通过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促融合,推动会理石榴产业高质量、高融合发展,有力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会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产业兴旺奠定坚实基础。  会理依托现有优势资源,深入发掘乡村农旅价值,于2020年打造彰冠镇田园综合体项目——张姑娘桥景区,并以景区为中心向周边村社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有力推动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如今,会理石榴已经成了凉山州的一张“精美名片”,一颗颗“红宝石”结成了一株株“致富树”。接下来,会理市将进一步推进石榴产业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1-03
禅心 何流 骆德芬 许倩茹(图片由凉山州委宣传部提供)巍巍凉山,民族团结之花处处开。6.04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14个世居民族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创造了厚重深邃的文化积淀、异彩纷呈的人文风情,构筑起各民族世代和睦共处的精神家园。  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还有全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的木里县。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凉山州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团结奋斗、阔步向前、繁荣发展,书写凉山灿烂华章。  一步跨千年,今朝已圆梦小康。凉山各族儿女沿着民族团结之路接续奋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夯实民族团结根基,打造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新样板。彝族火把节盛会。续写“彝海结盟”新时代故事  1935年5月22日,在美丽的彝海之滨,刘伯承和彝族果基家支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民族团结之歌。  “我爷爷沙马尔各是当年彝海结盟的主持人,也是见证人,我作为他的后人,理应把彝海结盟的故事讲下去,把民族团结的精神传承下去。”彝海结盟纪念馆管理员沙马依姑说。  “我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这里已经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在彝海结盟纪念馆里,有一份《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向缅怀先烈的来客讲述长征路上党的民族政策:“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  “彝海结盟”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实践过程中的一次创举,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运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光辉典范。自此,在党的光辉政策照耀下,凉山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1950年凉山解放,1952年凉山彝族自治区成立,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2021年凉山再跨千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各族儿女齐步迈进小康社会。  浇灌民族团结之花,脱贫攻坚路上续写“彝海结盟”新辉煌。“从城市来到农村,我从不后悔。让这里的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凯说。  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无数个像李凯一样的帮扶者奔赴凉山州,帮助凉山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凉山各族人民齐步奔小康,续写“彝海结盟”新时代故事。彝历年,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持续擦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金字招牌  2017年12月,凉山州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国家民委高度肯定凉山州民族团结创建工作,认为凉山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生动实践,为全国民族工作创造了宝贵经验。  凉山州委、州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以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抓手,持续擦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金字招牌。  2020年11月1日,《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颁布实施,为凉山州依法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凉山将每年火把节前一天设定为“民族团结进步节”,火把节当月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  凉山州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景区、进寺庙等“八进”活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不断走实走深。  民族工作纳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挥党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开展民族干部教育培训,一大批民族干部人才茁壮成长,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在各行各业中的带头作用逐步发挥,优秀民族干部不断涌现,为凉山州民族工作不断注入新动力。  凉山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州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民族团结交融发展,续写彝海结盟新时代故事”。以加强各民族团结和谐交往交流交融为目标,常态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深入人心。高山索玛花盛开。民族文化事业百花齐放繁荣发展  背依青山、面临邛海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内,陈列着详实而丰富的有关彝族奴隶社会制中的政治、经济、历史等内容,这里是了解凉山彝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窗口。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凉山州大力推进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建设,加强民族传统经典、民俗文化、民族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文化艺术挖掘、整理、保护工作。  全州共有彝族漆器传统技艺等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彝族“火把节”被遴选为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推荐项目;泸沽湖摩梭文化有“人类母系社会活化石”之称,彝族歌舞服饰、藏乡风情等多民族文化交相辉映。  以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凉山文化事业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重点推出的民族音乐剧《彝红》、电视剧《彝海结盟》、火秀《阿惹妞》等优秀民族文艺作品,深受观众喜爱。  凉山州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新开展“一村一幼”、学前学会普通话等试点工作。凉山州“学前学普”行动写入《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获得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人民欢歌庆丰收。冕宁彝海村:“彝海结盟”所在地  有没有什么地方既可以了解红色文化,又可以在原生态环境中感受大自然?  有!这里曾是刘伯承和小叶丹歃血为盟之地,见证了红军长征途中“彝海结盟”的光辉灿烂历史。这就是坐落在大凉山冕宁县北边的彝海景区。  冕宁是“长征”一词的诞生地。一件件红军遗留物品,为彝海景区增添了红色记忆。这里青松苍翠,芳草盖地,各种山花争芳斗艳,湖面有野鸭成群结队,山川树木成就了彝海独特的自然风光。  一次良好的旅行体验,一定离不开景区的精心维护和营造。为保护好彝海景区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冕宁县彝海镇严格实施禁止乱砍滥伐、大力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动物的生态保护措施。  近年来,冕宁坚持红色文化引领的理念,打造具有红色意义的旅游体验。彝海镇彝海村还充分结合景区的旅游资源,引入合作企业建设“彝海结盟”红色文化景区,将村民吸纳至景区工作,解决了当地110多户村民的就业难题,增加了群众收入。彝族朵乐荷。西昌海河社区:民族团结一家亲  一早,西昌海河两岸就来了很多散步的市民。“现在这里环境好,非常适宜休闲、运动。”西昌市民宋伟说。  宋伟口中的“环境好”,与西昌新村街道办事处海河社区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有着重要联系。  自西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以来,海河社区以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目标,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按照“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的宣传方式,常态化推进“十进十创”等一系列创建工作,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海河社区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新时代志愿服务队”“帮帮团”等特色志愿者服务,让各族群众时刻感受温馨和谐。  同时,按照各族群众需求,分类搭建各类服务平台。针对儿童,开展四点半课堂特色精品活动;针对老人,提供免费理发、健康检查、健康讲座和捐赠等系列活动;在凉山州农业学校打造彝族刺绣基地、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基地,让民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各民族群众在生活中共居、共学、共事,实现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1-03
禅心 何流 周静 李思行 (图片由凉山州委宣传部提供)在凉山州金阳县天地坝镇东山社区,当80岁的老人阿苦洛古惹第一次拧开水龙头,双手捧起干净的自来水时,语气难掩内心的激动:“现在,自来水通进了家门,再也不用为吃水发愁了。”  “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两年前的2020年11月17日,省政府批准凉山州7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是四川最后一批摘帽的贫困县,至此,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  在昭觉县沐恩邸社区,从“悬崖村”搬迁而来的居民们正洒扫新居;在布拖县蓝莓产业基地,蓝莓树枝迎风摇曳。  凉山,山河升腾着新鲜的气息,乡村弥漫着幸福的味道。  经过艰苦奋斗,凉山11个贫困县如期全部摘帽,207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5.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凉山继通过民主改革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千年跨越之后,又通过脱贫攻坚成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千年跨越,发生了历史巨变。  当历史的车轮走到2022年的今天,凉山人不忘初心、再鼓干劲,以一往无前的决心再踏新征程,建设和谐凉山、大美凉山,凉山以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新村新寨风景如画。脱贫攻坚 书写中国减贫奇迹的凉山篇章  “脱贫攻坚以前,至少有60%的村民住的是土墙房,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是常事。现在,大家都住上了楼房。”  说起过去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甘洛县田坝镇煖带密村党委书记黑乃尔布印象颇深,原来村里没有硬化路,基础设施落后,与现在的生活环境相差甚远。  煖带密村的改变,来自精准扶贫。依托政策的帮扶,煖带密村锁定“村七有、户三有”“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赶前赶早,精准施策,齐心协力,通村硬化路已建成,村卫生室、民俗活动坝子已投用,通信网络、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生活用电、用水全面解决。2017年,全村顺利脱贫摘帽。2020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以上。  过去5年,凉山奋力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书写出中国减贫奇迹的凉山篇章。  凉山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尽锐出战、决战决胜,兑现了党对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  凉山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落实精准要求,下足“绣花”功夫,35.32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告别“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贫瘠之地,脱贫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年人均纯收入较2015年增长3.86倍。  凉山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发展机遇,全力破瓶颈、补短板、强弱项,“学前学普”、禁毒防艾等成为全国脱贫攻坚范例,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脱贫群众策马扬鞭奔振兴。乡村振兴 打造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新样板  2021年12月,国家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考核验收组对凉山州德昌县创建国家级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进行全面考核验收。最终德昌县进入“优秀”等级,顺利通过考核验收,成为凉山首个国家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县。  这正是凉山州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凉山州始终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大力发扬脱贫攻坚精神,让脱贫成果更巩固、乡村发展更美好,让各族人民生活更殷实、更安康、更幸福。  如今,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美、产业兴、道路通的美丽幸福乡村画卷,正在凉山大地上徐徐展开。  去年以来,凉山州抢抓过渡期战略机遇,紧紧扭住重点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完善提升“指挥部+清单制”工作体系,切实将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拓展好;着力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措施;加快实施卫生健康乡村振兴“211”工程,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服务保障水平;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接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持续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禁毒防艾、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全面推动农村加快发展、全面繁荣,农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脱贫摘帽后的凉山州,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用好用活扶持政策,创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区。  凉山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书写了多民族相互融合、团结奋进的壮丽史诗。赶上时代步伐,实现共同富裕,是凉山各族人民共同的期盼和追求。  团结带领全州人民朝着共同富裕道路不断前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各族人民生活更殷实、更安康、更幸福,是新一代凉山人肩负的历史使命。  “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凉山将努力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变为现实,打造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新样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年均增长8%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西昌邛海湿地。昭觉县三河村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从凉山州首府西昌市出发,沿着国道245线往东行驶,车出飞播林,举目四望,山峦起伏,风光壮美。然而,就是这些“走不尽的路和翻不尽的山”,曾将一个个凉山“三河村”隔绝开来。  昭觉县三河村,平均海拔2500多米,过去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贫困村,处处都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进村道路狭窄泥泞,“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如今,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三河村旧貌换新颜,土坯房变成了小楼房,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前,村民们喝上了“放心水”,通信网络实现了全覆盖,从根本上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2020年,三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52户816人全部脱贫。  2017年3100元,2018年4615.5元,2019年9903元,2020年11245元——这是三河村全村贫困户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的一组数据。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三河村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新村新寨新面貌,凉山迈步乡村振兴。越西县瓦岩村 乡村振兴走出新路子  8月9日,走进越西县板桥镇瓦岩村,田间地头一片金黄,万寿菊已进入丰收季。3月播下的132亩万寿菊争相绽放,农户们背篓挎篮穿梭在花海间,有的采摘,有的装袋,忙个不停。  2022年初,多家帮扶单位为瓦岩村捐赠现金6000元购买万寿菊种子,瓦岩村充分利用花椒产业基地空闲土地,在花椒基地林下套种132亩万寿菊。越西县朝旭生态中药材种植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技术指导、收购鲜花,越西县甜果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瓦岩村致富带头企业)和村集体共同负责育苗、种植、锄草、施肥、采摘等日常管理。基地采取“村集体+公司+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实现脱贫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100余亩万寿菊长势喜人。”瓦岩村驻村第一书记沙马石古说,瓦岩村的万寿菊可以采摘12茬,平均每亩产量4000斤左右,预计亩产值2200余元。这不仅能给村集体经济带来收入,还能为老百姓分得红利,为该村将来发展多元化产业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花田里,忙碌的农户们喜笑颜开,他们娴熟地采摘万寿菊,一筐筐鲜花整理装袋后,很快就会运送到收购点。瓦岩村党支部副书记阿来什哈表示,希望这个产业能成为村民的致富产业,让该村的发展越来越好。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1-03
禅心 何流(图片由凉山州委宣传部提供)9月底,凉山州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1—8月,凉山州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9%,居全省第一位,增速已经连续15个月保持第一。今年以来,凉山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推动惠企纾困政策加速落地,着力多措并举稳市场主体,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促跨越,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  多年来,凉山州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深入实施产业强州、生态立州、开放兴州战略,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2021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33亿元。新征程上的凉山,加快绿色崛起。发挥优势做好“三篇大文章”  今年一季度,凉山同城化发展区(西昌、德昌、冕宁、喜德)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8.29亿元,占全州比重达45.7%,同比增长5.7%,对全州经济的贡献率为32.5%,拉动全州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  这一区域,正是凉山安宁河谷。安宁河谷自然条件优越、资源禀赋独特,是四川省内仅次于成都平原的第二大平原,发展条件好、人口和城镇分布密集、产业集中程度高、特色产业初具规模。近年来,安宁河谷发展进入快车道。  资源能源是凉山的宝贵财富,特色农业是凉山的厚重本底,文化旅游是凉山的独特优势。凉山将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统筹做好“三篇大文章”,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聚焦聚力走出具有凉山特色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路子。石榴丰收果农笑。  做“强”资源能源大文章,以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为带动,提升产业园区能级水平,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千亿级清洁能源产业和千亿级战略资源及绿色矿冶产业。  做“优”特色农业大文章,以“中国农业硅谷”建设为带动,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打造“天府第二粮仓”。  做“活”文化旅游大文章,以国际阳光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为带动,着力发展全域全季旅游,加快建川博物馆聚落等项目建设,打造四川文艺副中心,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州。冕宁冶勒牧羊小镇。新征程上创造新辉煌  未来几年是凉山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阶段。凉山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建设川西南地区中心支点、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着力打造“四新凉山”,加快绿色崛起,推进共同富裕,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凉山篇章。  着力打造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新样板。凉山将团结带领全州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前行,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各族人民生活更殷实、更安康、更幸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年均增长8%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  着力打造川西南地区绿色发展的新高地。凉山将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全面打造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基地、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国际阳光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推动安宁河谷综合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绿色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西昌邛海晨光。  着力打造绿色低碳生态文明的新典范。凉山将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悉心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精心规划建设城镇乡村,搭稳生态文明“四梁八柱”,绘就产业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丽凉山新蓝图,森林覆盖率达到55%,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  着力打造改革开放与治理体系的新标杆。今后的凉山,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将明显提高,法治凉山、平安凉山建设纵深推进,森林草原防灭火等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新时代、新征程。凉山将紧握接力棒,接续奋斗,勇毅前行,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共同创造新的辉煌。凉山美景引客来。大事记成立70年 凉山向未来  1952年10月1日,凉山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1955年4月,凉山彝族自治区改称为凉山彝族自治州。  1956年起,在广大的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  1970年,成昆铁路通车,这条连接川滇两省的交通大动脉将凉山与外界连通。  1978年10月,西昌专区建制撤销,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人民政府由昭觉迁驻西昌。两地州合并后,实现了西昌、凉山的优势互补,为凉山的经济振兴奠定了基础。  1984年以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伴随着中国航天城的声名鹊起,凉山进一步展现在世界面前,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事业全面发展。  2003年,凉山州委、州政府将“三房”(木板房、石板房、茅草房等破旧危房)改造作为重点扶贫工程之一。  2006年12月,第二届四川冬季旅游发展大会在西昌市举行。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2010年4月20日,凉山州委、州政府召开全州“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启动为期3年的“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  2012年4月,京昆高速公路四川雅安至西昌段全线建成通车。  2014年9月9日,“凉山彝族自治州成就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  2015年8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大小凉山彝区深入推进扶贫攻坚 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意见》。9月14日—15日,全州扶贫攻坚动员大会在西昌召开。  2017年12月,凉山州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2018年6月20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在西昌市召开省综合帮扶凉山州打赢脱贫攻坚战动员大会。  2019年2月,凉山州印发通知,将2019年作为脱贫攻坚决胜之年、落实之年、整改之年、冲刺之年,全力以赴抓紧抓实各项工作。  2020年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通知,批准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盐源县、甘洛县、雷波县等31个县(市)退出贫困县序列。11月,省政府批准凉山州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越西县、美姑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四川省161个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  2021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会理县,设立县级会理市。6月,以“索玛花开幸福来”为主题的凉山州脱贫攻坚展开展。11月,凉山州第九次党代会召开,提出要加快绿色崛起,推进共同富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凉山而团结奋斗。(以上资料由凉山州史志办提供 何流 颜雨秋 整理)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1-03
(记者 陈碧红)“黑苦荞卖进了肯德基,打开了一个大市场,我们种植的积极性更高了,收入也会越来越高。”10月31日,凉山小伙儿付达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喜悦。当天,以黑苦荞为主要原料的“三黑豆浆”产品,在川渝两地270家肯德基售卖早餐的门店正式上市。  “跨进肯德基的国际供应链,对凉山苦荞产业发展是一次极大的推动。”黑苦荞原料供应商,环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剑雄感慨道。  环太生物自成立以来,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全国20万农户、1万余个合作社开展合作,带动了凉山州昭觉、盐源、布拖、美姑等地规模化种植黑苦荞。不过,处于快速上升发展期的环太生物也有“成长的烦恼”。陈剑雄坦言,要打开更大的市场,带给当地农户更多的收益,仅靠企业单打独斗,产业规模和质量很难再上新台阶。  四年前,在四川省商务系统帮扶凉山工作专班的对接协调下,凉山州黑苦荞进入了百胜餐饮的视线。一年前,双方开始合作,进入实质操作阶段。“有特色、有营养、有卖点。”肯德基相关负责人透露,从2018年开始,双方就携手一起搞新品研发,经过反复沟通后,将产品目标瞄准营养早餐。  成为跨国公司的合作伙伴,让环太生物有了不小压力。在陈剑雄看来,“如果产品获得市场认可,凉山黑苦荞将打开新的格局。”  对于这次跨界“牵手”,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主任、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认为,随着黑苦荞进入国际知名企业供应链,在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也能带动凉山州更多的优质产品深入接触国内国际市场和供应链体系,与现代供应体系接轨,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1-03
四川三农新闻网凉山讯(通讯员 黄正洪)“感谢党委政府,感谢驻村工作队,帮助我把丢了10多年的盲人按摩手艺又拾了起来......我靠自己的手艺去挣钱,更自信了.....”会理市太平镇羊喂水村监测户刘顺明紧紧拉着驻村工作队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凉山州会理市羊喂水村开展精准帮扶,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感人一幕。帮扶干部走访入户自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以来,羊喂水村作为脱贫村,新一批驻村工作队选派到位,走村入户,迅速熟悉村情、户情,坚持“全覆盖走访到户到人,科学精准因户施策”,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效。走访中驻村工作队了解到监测户刘顺明父亲年迈,刘顺明本人双眼基本失明,还要摸索着干农活,两个孩子视力正在矫正,都在上小学,媳妇的户口还没有迁过来.....经历了脱贫攻坚,生活有所改善,但缺劳力、创收无门、收入不稳定、存在致贫风险.......交谈中,驻村工作队还发现刘顺明早年学过盲人按摩,而且富有上进心......盲人按摩院挂牌“帮扶就帮到群众的心坎上,就要用人之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经过深入研判,村党委明确了帮助刘顺明老婆开发公益岗位,迁户口争取低保,帮刘顺明开办盲人家庭按摩院创收的系列帮扶措施.......决定了就要干,“你盲人按摩的手艺如何,还想从事盲人按摩不?”驻村工作队一席话打开了刘顺明的话匣子。“平时到我家里来找我按摩的邻居都不少......如果能办个家庭按摩院,凭自己的手艺挣钱,我当然愿意了......”征得本人同意后,驻村工作队及时向镇党委作了汇报,争取乡村振兴产业帮扶资金10000元,为其采购了按摩床、烤灯、按摩药液、按摩器具等物品。一番筹备后,羊喂水村刘顺明盲人按摩院10月23日如期开张,驻村工作队为他送上牌匾,刘顺明心里乐开了花。凭手艺挣钱我自信“开张一个星期以来,我已经接待客人15单,挣了600多元.......挣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做人的自信,感觉自己又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下一步,我将提升自己的技艺,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抚育两个孩子读书,待他们到城里面念书时,我又把按摩院开到城里去.......”谈及未来的生活,刘顺明充满了信心。“盲人按摩院开业以来,刘顺明家的清洁卫生更整洁了,他自己也爱笑了,变得更自信......从里到外像换了一个人.......”谈及刘顺明的变化,帮扶干部给予肯定。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1-01
(蒋涵 记者 何勤华)10月20日,四川省知识产权强镇揭牌活动在越西县大瑞镇举行,大瑞镇正式获得“四川省知识产权强镇”称号,成为目前凉山州唯一创建成功的城镇。  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于2017年启动知识产权强镇建设,要求获得该称号的小镇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构筑产业创新发展高地。据了解,目前包含大瑞镇在内,全省已经批准建设9个知识产权强镇。越西苹果丰收。越西融媒供图  近年来,在越西苹果、越西甜樱桃、越西贡椒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的基础上,2021年越西苹果还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实现全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零的突破。  作为越西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的核心区所在地,2021年3月,越西县大瑞镇在县市场监管局指导下启动知识产权强镇创建工作,开始探索知识产权保护与乡村振兴发展“同频共振”之路。  10月20日,在位于大瑞镇的产业园区车间内,记者看到,工人正在流水线上麻利地进行分拣、包装,一颗颗分选出的精品苹果被仔细装箱,等待发往各地。  当地种植大户杨仕华介绍,今年他种的苹果是2019年新培育的品种,共有16亩,“现在每亩也有1500公斤的产量,今年收入有三四十万元左右。”  “打开线上与线下双通道,园区2022年的苹果销售走势良好。”产业园区管理中心主管王俊杰告诉记者,为了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园区陆续在原有品种上进行嫁接改良,改良品种广受消费者喜爱,市场价格始终保持在每公斤5元至9元,目前苹果陆续采摘,已经迎来了一轮销售热潮。  大瑞镇成功创建“四川省知识产权强镇”,在为“越西苹果”提高知名度和消费者信任度的同时,也为越西实现知识产权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增强了动力。  目前,越西县已编制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形成调研报告,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并创建了特色产业协会、维权服务站,开展多次知识产权专项培训;申请了越西贡椒和越西白酒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建设了越西贡椒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参加了地理标志农产品及特色产品推介活动,在越西形成了运用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1-01
绽放在川、享誉全国、吸引世界。盐源,凉山州西南部文明古县,东倚西昌,南接盐边,西连云南省宁蒗县,北邻木里藏族自治县,已有2100多年建制历史,曾以“润盐古道”而繁荣,以盐铁之利而兴盛,而今又以山川之胜、湖海之秀、林木之长、文化之韵而远近闻名。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之际,由凉山州委宣传部、四川经济日报社联合举办的“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也走进了盐源。面对远来客,天生丽质的盐源,毫不吝啬地献上了她深情的湖水、神秘的文化,献上了她钟灵毓秀、开放包容的精神内核,也献上了她谱写的一曲各民族和谐交融的动人乐章。昔日探险者眼中的隐秘之地,如今变成大香格里拉特色文旅经济带上耀眼的明珠。在此,且看盐源如何谋时势、著新篇。摩梭博物馆(吕延均 摄)谋景美   人文地理皆相宜  “皮相”“骨相”都动人对于美,盐源有她独特的表达。西北倚青藏高原,东隔雅砻江,四周高山峡谷,中部丘陵盆地,这独特的地势,让初识盐源的赵国华不由感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这里果然是一处‘桃花源’。”赵国华是山东大众报业集团期刊中心总编辑、新闻研究所所长,10月25日,随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走进盐源。当商务车转出国道348线一段盘山公路,正式进入盐源地界时,原本昏昏欲睡的他立即来了精神,扶了扶眼镜,透过车窗往外看:虽是深秋时节,此时此地却非常明媚,远山连绵起伏,像睡美人的腰线,下午5点的秋阳为它织就一层金色纱衣,梦幻而静美。只是这短暂的一眼,赵国华便对此行下了结论:盐源,值得更多期待。而他这一判断,在随后几天的采风行里得到了证实。从盐源县城往西118公里,是镶嵌在川滇两省交界处的一颗“高原明珠”——泸沽湖,湖水幽蓝如玉,水岸曲折多弯,岛屿罗列有致,沙滩绵延逶迤。这个香格里拉旅游大环线上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盐源最大的文旅名片。景区以高原湖泊景观生态环境为主体,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融合,1.5万亩草海构成的高原湿地,不仅为世所罕见,更是天然的水生动植物栖息地和生物“大观园”。游毕一步一景的泸沽湖及其景区内诸如洛洼码头、王妃岛、情人滩、走婚桥等在内的其他景点,山东人赵国华说:“山东美景,如泰山、沂蒙山、刘公岛等,美得大气好客,是‘壮汉’;盐源美景,如情人滩、洼垮湖湾、格姆女神山等,美得妩媚娇柔,是‘美人’。”美人在皮更在骨。如果说泸沽湖的风光之美是盐源的“皮相美”,那么,摩梭博物馆的人文之美则可称为盐源的“骨相美”。泸沽湖王妃岛(邹森 摄)如今,世界上保存较完整的母系文化形态已然不多,而保存最完整的、被海内外专家学者誉为“人类母系社会的活化石”——摩梭文化,就在盐源。摩梭博物馆则是盐源向人们讲述摩梭文化故事的重要窗口。泸沽湖湖畔世居着古老而神秘的摩梭人,他们沿袭千年的民族风情,至今仍保持着“母系大家庭”和“走婚”习俗。摩梭博物馆位于盐源县泸沽湖镇博树村原摩梭土司府遗址旁,府馆一体,背靠青山,面临泸沽湖万亩草海,环境优美。4600平方米的展陈面积,承担起保护、传承、利用、宣传、研究摩梭文化的重任,馆内展出的石器、青铜器、陶器、土司遗物、摩梭民俗文物等展品,向游客展示了古老、神秘而独特的摩梭风情。据摩梭博物馆馆长李建平介绍,这是世界上唯一系统展示摩梭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的专题博物馆。犹如盛夏的茫茫星空,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皈家堡新石器时代遗址、老龙头墓葬群、旱船遗址等遗迹遗存历史悠久、底蕴厚重,青铜文化、笮文化、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锦屏、官地库区高峡平湖等景点星罗棋布、蔚为壮观……盐源2021年文旅资源普查结果显示,该县旅游资源1516个,其中一级旅游资源732个,数量多、品种全,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绚丽的文旅资源如粒粒珍珠散落在这海拔2500米的高原上,它们串珠成链,写成一个熠熠闪光的“美”字。人与自然(叶敏 摄)谋根深   探寻文化之源  塑造文旅自信人文之美反哺人文,一隅一域皆是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读完报告,盐源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杨雪松非常激动,“报告对‘文’和‘旅’的关系概括得太好了,文旅是文化旅游,也是旅游文化,文化是根本、是内核,旅游是现象、是形式,二者有机融合才能做成‘文旅产业’。”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作为凉山州西南部一个面积8407平方公里的文明古县,崇山敬水的盐源,在文旅产业发展的求索之路上从未止步。该县凭借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一直在积极探寻文旅之“根”,塑造文旅自信。盐源文旅,向信念要力量。盐源自汉武帝建元六年设置定笮县,已有2100多年建制历史,那些曾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创造出的文明经久不衰。每当转山转海节,摩梭人就会燃上松枝,祭祀格姆女神山和后龙山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不仅是摩梭人,在这个拥有39万人口,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县,人们纵使有不同习俗却都秉承着相同信念:上天厚赐这片净土,唯有奋斗方不辜负!因此,盐源从不懈怠。每年举办具有浓郁摩梭特色的“转山转海节”,吸引国内外游客上万人次,泸沽湖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逐年提高,经济转型日益成型;每年举办“盐源苹果节”“核桃节”“花椒节”等特色文化旅游农产品节庆活动,充分展示当地优质的农耕文化,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盐源县旅游总收入92. 29亿元,这对于高原上的小县城来说,实属不错的成绩。盐源文旅,向历史要发展。正如故宫之于北京,兵马俑之于西安,金沙遗址之于成都,三星堆之于广汉……一座城市的历史遗迹,为城市形象的塑造、精神脉络的梳理带来了独特的意义。冬季夕阳下的泸沽湖草海走婚桥美景(曾成绪 摄)今年6月,首届盐源青铜文化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在盐源召开,研讨会上,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小波讲道:“文应为旅正名。有了文化的源头,游客就会产生源地崇拜,具有文化的特色,游客就会被吸引不远千里而来。”研讨会的召开,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盐源县老龙头墓地发掘出的丰硕成果:发现中国西南地区最为完整的青铜腰机;发现中国最早的三轮马车实物模型之一——三轮青铜马车;发现造型各异、种类繁多的青铜枝形器。盐源青铜文化独特的信仰崇拜得以凸显。老龙头墓地考古发掘的重要突破,被专家誉为“四川青铜文化中除三星堆和金沙之外的第三大考古发现”,不少专家认为,应让盐源皈家堡新石器时代遗址、老龙头墓葬群、旱船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力争把盐源打造为独具魅力的“中国青铜文化之都”,使之在助推地方文旅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以及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中发挥促进作用。盐源文旅,向资源要价值。在盐源的传统认知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文旅产业在吸金、吸睛的同时,更要强调正向的价值输出。盐源县城西北部,距县城6公里处,有一个面积不过110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903户、4099人的村庄,名叫龙口河村。2022年1月,该村被命名为“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2022年4月,确定为盐源县“四川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申报对象。龙口河村旅游资源富集。公母山、柏林湖星级苹果庄园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极具知名度和美誉度;龙口河、柏灵山双龙潭、四匹岩、五杆旗、高山杜鹃花等作为待开发资源,增长空间大、发展潜力足。龙口河村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在盐源极具代表性。其一,该村借鉴浙江省乡村振兴“空间集聚”模式,将柏林湖星级苹果庄园和公母山旅游景区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实现柏林湖星级苹果庄园、公母山旅游景区与村庄的空间集聚;其二,借鉴浙江省乡村振兴“产村融合”模式,在群众苹果园内因地制宜开设不同环线,与柏林湖星级苹果庄园形成隔而未隔的景观效果,同时改造提升彝族聚居区的人居环境和文化艺术气息,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谈起文旅产业,人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九寨沟、稻城亚丁、峨眉山等知名景点和大众旅游,但是,我们不应该忽视民俗乡情和小众旅游,真正的文旅产业,不仅要赚取游客的‘笑’,还要能留住当地百姓的‘笑’。”杨雪松说。草海秋色(胡晓平 摄)谋势成逐浪发展大潮  写就锦绣文章“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文旅资源优势凸显的盐源,凭借文化与美景的相互造就,人文与地理的天然交融,早已着眼未来,着力全区域、全产业、全业态,将自己融入更大的发展机遇里。今年是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10月25日,当地举行了建州70周年庆祝活动新闻发布会,凉山州委副书记范继跃向媒体介绍凉山建州70年主要成就时提到,“要统筹做好资源能源、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三篇大文章’”。紧跟全州发展步伐,盐源也为“新征程”上的“再奋进”作好了全盘规划:着眼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县,着力构建“一湖引领、一区带动、多点绽放”文旅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草”资源富集优势,充分发挥泸沽湖景区引领作用,打造润盐盆地休闲旅游度假区,带动县域内星罗棋布的景区景点多点开花、竞相绽放,打造享誉世界的文旅目的地。掰开了看,揉碎了瞧,盐源文旅产业发展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路径清晰:——奋力打造“大香格里拉特色文旅经济带核心增长极”,加快推进“魅力笮都、实力盐源”建设,力求“润盐古都·摩梭家园”全域旅游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全面实施“旅游兴县”发展战略,依托农业产业、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优势资源,以“3311”旅游工程为重点,推动全域旅游全面发展;——做细做实泸沽湖景区5A创建基础工作,启动柏林湖苹果庄园、卡拉坝国际热气球航空小镇、大水田村核桃生态园3A创建工作;——着眼“中国青铜文化之都”世界级品牌,充分发挥盐源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山水自然独具魅力的优势,积极创建“天府旅游名牌”,不断探索新模式,拉动经济增长,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风物长宜放眼量。发展大潮奔涌向前,此岸气象万千,彼岸更加光辉灿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盐源,字斟句酌,力求写好文旅融合这篇锦绣文章,谋求县域经济总量壮大、质量提升、特色彰显,奋力挺起凉山“西部脊梁”。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10-31
(记者 黄晓庆 胡智 陈国盼 李霁玥 乔薇)10月24日-30日,在凉山州建州70周年之际,作为州庆系列庆祝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由凉山州委宣传部、四川经济日报社主办的以“感恩奋进铸就七十载辉煌·牢记嘱托书写新时代华章”为主题的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举行,嘉宾们以“实地调研+现场采访+互动交流”的形式,走进盐源县兴隆镇苹果现代园区、邛海国家湿地公园、西昌建川电影博物馆、大石板村等点位,丈量凉山土地,讲述凉山故事,传播凉山声音,深入探寻凉山历史之美、山川之美、文化之美。红苹果映红了采摘村民的笑脸盐源  从“苹果”的“红”看百姓生活的“甜”建州70年,看凉山巨变。10月27日,以“感恩奋进铸就七十载辉煌·牢记嘱托书写新时代华章”为主题的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走进位于凉山州盐源县兴隆镇的现代苹果园区。“动作麻利点,苹果下午就要发车。”在现代苹果园区的观景台处,20余个女工排成排,浙江水果收购商贺军正催促着她们把一个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分拣进包装盒里,再抬上一辆大卡车上。“反正我就觉得盐源苹果比其他苹果好吃,每年我会来买走200吨左右。”贺军说,他从2015年就开始“锁定”盐源苹果,每年8月,当盐源早熟品种一上市,他就会到盐源住上3个多月,守着给客户们发货。走进观景平台不远处的苹果园里,漫山遍野的苹果林一眼望不到尽头,采风嘉宾们一睹了丰收的视觉盛宴:红彤彤的苹果在阳光的照耀下与蓝天相衬,犹如一颗颗亮闪闪的小灯笼挂满枝头。林间,运输苹果的机械车在苹果林间来回穿梭,一群群农民正手提篮子,欢声笑语,忙着采摘。诱人的果实不仅映红了村庄,映红了农民的笑脸,更鼓起了村民的钱袋,为农民带来了生活的“甜”。在盐源县龙塘镇下海村,嘉宾们见证了苹果带给村民童文芬的“甜”。一座独家小院的门口贴着大红的对联:“好景迎来千秋福,春风送进八方财”。院子里,花团锦簇,桂花飘香,400多平方米的楼房宽敞明亮。“我们没什么文化,全靠政府的带领和支持,现在家里种了70多亩苹果,加上其他种养殖项目,每年毛收入能达到100万元。”童文芬说,以前家里住的是土墙房,解决温饱都是问题,后来在政府的引领下开始种植苹果,从而踏上了致富之路,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嘉宾们走进博物馆游客中心据了解,盐源苹果自1958年引种试栽发展至今,历时六十多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四川省苹果栽培面积和产量的51%和65%,苹果从业人员达9.8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7.58%。目前,盐源县已成为国家级标准化苹果生产示范区、西南地区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西南冷凉高地产区的核心产区,是全国高原地区苹果第一县。2022年全县苹果总面积为42.2万亩,年产量60万吨,产值30亿元。其中,盐源苹果种植带动农户19860户户均增收110775元,脱贫村苹果种植面积17860亩,涉及22个村,带动1488户脱贫户户均增收21505元。苹果产业生产经营中用工带动全县苹果主产区周边和移民村脱贫人口增加劳务收入5亿元以上。今年8月,一箱箱苹果从盐源被送上出口越南的货车。从产地直接走出国门,盐源苹果实现攀西地区苹果的首次自营出口,为盐源县果农增收致富开启了新征程。据盐源县苹果研究所所长余秋林透露,目前,该县正围绕“质量兴果 品牌强果 乡村振兴”,以现代苹果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为切入点,打造苹果全产业链,引领苹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奋力打造西南地区高原苹果“新高地”。在采访完盐源县现代苹果园区后,四川经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李银昭表示:“在凉山建州70周年之际,通过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我们来到了这片果园,透过盐源县苹果产业的发展,我们触摸到整个凉山农业产业发展变化的脉搏,从凉山苹果的‘红’,看到凉山人民生活的‘甜’。盐源的苹果走了有多远,我们就能感受到凉山整个变化有多大。”银鳞沙滩旁的海岸线邛海  “护好这汪碧水是凉山绿色崛起漂亮的一仗”行走西昌,必到邛海。邛海国家湿地公园,被称作“高原上的明珠,春天里的湿地”。近年来,西昌市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生动演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已成为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的典范。青山碧水白沙滩,银光闪耀邛海畔。10月28日,阳光的午后,一群特殊的“客人”以邛海国家湿地公园的银鳞沙滩为起点,探看月光之城绿色崛起之路。他们是以“感恩奋进铸就七十载辉煌·牢记嘱托书写新时代华章”为主题的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嘉宾。中国最大的城市湿地——邛海国家湿地公园,是嘉宾们感受西昌及凉山践行“两山理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站。“这些白沙是当地的吗?”“这是一个怎样的湿地公园?”“这个湿地公园给当地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在银鳞沙滩,嘉宾们踩着细软的白沙滩,看着一碧万顷的邛海,盛赞美景的同时,也有些疑问。随后,在持续调研了坐石观海、小渔村码头等湿地公园点位后,嘉宾们找到了答案。据了解,邛海是四川省内第二大天然淡水湖,是西昌人民的“母亲湖”。2009年以来,凉山州和西昌市党委政府坚持以“打造国际重要湿地”为目标,累计投入50余亿元,生态搬迁邛海周边群众5万余人,完成了邛海湿地抢救性保护工作,修复湖滨带32公里,最大限度恢复了湖泊湿地水域,自然生态系统逐步修复,分6期建成2万亩城市湿地。如今,邛海国家湿地公园,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有维管植物498种,鱼类42种,鸟类210种,获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湿地公园”“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等数十项国家级殊荣。2021年全年接待游客1102.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9.37亿元。今年10月,历时9个月提升改造后的邛海西岸湿地公园以全新面貌再次惊艳亮相。公园在保留原有湿地生态美景、文化记忆的基础上,传承自然山水造园底色,在生态、文态、业态、形态“四态”上全面提升,再谱发展新篇章。“在省、州、市三级党委政府带领下,西昌各族人民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现在生态恢复了,环境靓了,群众满意了。”西昌市邛海泸山风景区名胜区管理局党工委专职副书记周云发谈到,邛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发展史伴随着邛海湿地保护史,从围海造田、造塘、造房等乱象到日渐繁盛的“美丽经济”,它实现了水生态健康和地区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当天,嘉宾们还走访了湿地公园里以鸟类摄影艺术、鸟类多媒体艺术为特色的西昌艾雅康鸟类生态博物馆,大家纷纷感慨:“鸟类博物馆和湿地公园相得益彰,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使命感。”“我认为,护好邛海这汪碧水是凉山绿色崛起漂亮的一仗。”经济晚报办公室主任陈进表示,在凉山建州70周年之际,行走在大凉山的山水间,他看到了美丽风景和民族特色,更看到了生态发展和绿色崛起,而邛海国家湿地公园是其中最生动的例证。大石板古村大石板古村没落古村落成为乡村振兴“样板”从没落的古村落到四川乡村振兴的样板,邛海边的大石板古村是如何逆袭而惊艳四方的呢?10月28日,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一行走进大石板古村,感受“三变改革”后,一个古村落的“凤凰涅槃”。大石板古村位于距离西昌市中心15公里的邛海南岸,夜幕下,一盏盏彩灯点亮了一幢幢古朴的小楼房,宁静的村落里不时有游客闲庭信步。“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来这里小住的游客更多。”西昌市海南街道大石板社区党委副书记尹俊一边热情地带着大家感受古村新风貌,一边讲述着这个古村落的蜕变故事。大石板古村曾是我国“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为商贾云集之地,曾经过着“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渔村生活。然而,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村子逐渐没落。不过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进,曾经破败的村落按下了“重启键”。重铺道路、提升基建、修缮民居……大力发展以民宿为主导的村域产业,促进文旅融合发展。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实现了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具体怎么做的?”面对大家好奇的询问,尹俊介绍道,改革过程中,大石板古村通过充分利用村落中原有的资源,引用修旧如旧、修新如旧等建筑手法,就地取材,精心打磨,重塑古村的质朴模样,建立“山、水、林、田、路”立体的传统村落体系,实现古村“活化”。围绕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让古村落沉睡的“老宅”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效果如何?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从集体经济来看,过去大石板古村社区内集体收入只有13.48万元,经过乡村振兴一期项目的建设,目前集体经济累积达5382.41万元。从村民收益来看,全村有不同层次的民宿、客栈超过了200家,400多户参与经营,平均每户年收入超3万元,年增长近50%。据了解,大石板古村的乡村振兴项目共分为两期。一期项目已于去年5月竣工,并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项目。该项目以“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为龙头,引进了多家知名民宿品牌,打造特色、精品民宿客房650余间。二期工程目前已基本完工,预计在11月3日正式开街,力争将大石板古村打造成农村地区“人在园中”生态田园社区。“大部分古村落在开发与保护中不能找到平衡点,但大石板古村今天给了我惊喜。它将文化保护与村落开发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访完大石板古村,达州日报副刊部主任郝良感慨道。嘉宾们在现代苹果园合影西昌建川电影博物馆凉山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格局”“来过凉山很多次,这次非常惊喜,这个博物馆主题是电影,把世界电影史和中国电影史梳理得非常完整,视野非常开阔,和国际接轨,很有高度,而且还看到了很多丰富又难得的剧本,让我非常吃惊,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电影的宝库。”10月28日,在西昌建川电影博物馆聚落游客中心,华西都市报特级首席记者张杰表示,这次来凉山让她看到一座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格局。当天,在西昌市安宁河河谷地区西昌高铁新城片区中心,以“感恩奋进铸就七十载辉煌·牢记嘱托书写新时代华章”为主题的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走进了刚建成的西昌建川电影博物馆聚落游客中心,嘉宾们了解了电影的诞生、电影在中国、胶片的风采等一系列与电影有关的重要历程和重大事件。在这里,嘉宾们看到了凉山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另一个窗口。西昌建川电影博物馆聚落项目总规划用地约1200亩,总建筑面积约26.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70亿元。其中,分为“公益性博物馆项目”和“西昌建川电影博物馆项目”两大部分,前者包括民族风情区等五大片区,后者包括中国电影发展馆、电影摄影馆、纪录片·科教片陈列馆、电影声音馆、故事片陈列馆等10余个展馆。该项目由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率领电影博物馆群落规划设计专家团队进行总体规划设计,设计团队由世界建筑最高奖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及众多知名设计师组成。樊建川曾在不久前的项目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希望将其建成一个全世界最高水平的电影博物馆,体现出“国际范儿”。据了解,这里将呈现50余万件来自全球各地的文物。比如,海报的宣传贴画5万余张,电影台本1万余本,电影拷贝120吨。其中,国家三级以上的文物将达到100件以上。在这里,可以看见好莱坞动作明星史泰龙的签名手套、电影《博物馆奇妙夜》编剧签名版的剧本等。据悉,该项目是凉山州、西昌市、蜀道投资集团下属蜀道城乡集团和建川博物馆共同打造的国家级文化项目,是国家、省、州、市高度关注的重大项目,也是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西昌建川电影博物馆聚落项目的建设对西昌意义重大。它将助推凉山、西昌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电影博物馆群、世界电影文博旅游胜地、中国电影拍摄创作重地、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旅游区,加快促进凉山、西昌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凉山州打造四川文艺副中心、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州和西昌市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做优文旅首位产业,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提供重要支撑。“目前,工地上每天有300多人加紧作业。”据现场项目建设相关负责人李新介绍,目前正在建设的有电影摄影馆、电影声音馆、纪录片馆,即将施工的有戏曲歌舞片馆,其余正在图纸调整阶段。预计2023年年底前,西昌建川电影博物馆聚落内17个展馆全面建设完成。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10-31
近年来,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凉山州盐源县高质量推进文旅产业发展,泸沽湖正逐渐成为凉山州乃至四川省的文旅产业新名片。10月26日,为展现凉山州成立70年的历史性变化,由凉山州委宣传部、四川经济日报社联合举办,以“感恩奋进铸就七十载辉煌·牢记嘱托书写新时代华章”为主题的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走进盐源县泸沽湖,解码凉山这张文旅新名片的发展路径。泸沽湖上的人与自然 (叶敏 摄)探秘一张值得递向世界的名片作为一颗镶嵌在川滇两省交界处的“高原明珠”,泸沽湖三分之一在云南,三分之二的湖面和主要的景区景点均在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境内。这里,有天赐的高原湖泊,更神秘的“东方女儿国”。“目光所及皆图画,步履所至尽仙源”。一句诗,概括出泸沽湖天工开物的山水之美,也勾起了采风活动嘉宾们无限的向往。“哇,天蓝、水清、草海黄,油画般的世界。”当日中午时分,辗转奔波数百公里,嘉宾们终于与泸沽湖见面了。当车辆驶入四川泸沽湖景区的大门,天蓝白云悠,阳光跌进温柔的湖,映得草海一片金黄,在让人惊喜的美景中,嘉宾们开启了此次泸沽湖调研探秘之旅。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探寻自然生态,嘉宾们从细节入手。乘“猪槽船”驶入湖心深处,湖水清澈见底,一朵朵白色的海藻花随波舒展,慵懒的芦苇摇曳生姿,成群的海鸥围着船飞翔。绵阳日报采访中心副主任文宇说:“泸沽湖的生态让人印象深刻,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清亮的水没有一点腥味,让人感觉掬一捧喝也很放心。”调研自然生态,嘉宾们也着眼全局,走进赵家湾,见证了一幅“青山远黛,近水含烟”的山水诗画。青山秀水之外,泸沽湖的历史文化更是引人遐想联翩。其中,摩梭文化和“末代王妃”尤为让众人津津乐道。泸沽湖畔的四川省盐源县境内,世居着8000多摩梭人,至今仍保持着“母系大家庭”和“走婚”习俗,被专家学者称之为世界上唯一的母系部落和人类社会“活化石”。在探寻了解神秘的摩梭文化的行程中,嘉宾们重点走访了摩梭博物馆和走婚桥。在世界唯一的摩梭博物馆,嘉宾们认真了解了摩梭族源之谜、香格里拉之谜、摩梭母系家庭和走婚的起源、摩梭人的饮食、摩梭人的节庆,以及象形文字等。其中,最令嘉宾感兴趣的是神秘的“走婚”习俗。在走婚桥,嘉宾们亲身踏足长300多米的木桥,在草海相拥的木桥上,感受“天下第一爱情鹊桥”的浪漫风情。而在王妃岛,嘉宾们还在博物馆中“经历”了传奇女子雅安人氏肖淑明背井离乡远嫁左所末代土司后跌宕起伏的一生。亲身体验后,嘉宾们纷纷感慨泸沽湖的发 展让人过目难忘。“凉山建州70年,变化翻天覆地,从文旅角度,非常注重生态保护,泸沽湖就是最好的例子,几十年来,我来了泸沽湖数十次,但来多少次都不会腻,因为它在不断‘成长’,每次都有新体验。”作为凉山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凉山日报副总编辑何万敏,见证了泸沽湖的发展,还把它写进了自己的《凉山纪》一书中。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乐山日报副总编辑陈宏杰则是第一次来泸沽湖,但他同样被这里深深吸引:“这里的自然景观得天独厚,而且结合独特的摩梭文化,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发展、绿色发展之路,我认为四川泸沽湖是一张值得递向世界的名片。希望继续加强特色文化挖掘,加快交通建设,吸引更多世界各地的游客。”采风嘉宾在摩梭博物馆合影。记者 乔薇 摄解码一条生态立县的绿色发展之路一路行来,嘉宾们感叹四川泸沽湖之美,更感叹这份美丽背后的精心呵护。“在这里看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丽画卷,我们能体会到当地政府守护开发这一方山水的坚定决心和良苦用心。而且,从这里也看到了凉山依托文旅产业走上了乡村振兴康庄大道的生动实践。”调研四川泸沽湖后,山西经济日报首席记者郝薇如是说。“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化兴县。”当日,在与嘉宾们的对话交流中,盐源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厚屺的话掷地有声。周厚屺表示,近年来,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凉山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盐源县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全面落实党中央、省、州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及环境保护的系列决策部署,科学推进泸沽湖保护与发展,加强整治景区“两违”,保护改善湖水水质,恢复核心景区风貌,打造泸沽湖5A景区。经过多年坚守和保护,四川泸沽湖自然生态和摩梭传统村落基本没有受到破坏,国家和省级传统村落5个散落其间得以保存,母系大家庭、阿夏婚姻等古韵犹存,泸沽湖亮海水质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7条入湖河(溪)流及1个出水口水质均达到国家标准。泸沽湖核心景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6%,景区空气质量全年保持优良天数达到100%,是名副其实的西南地区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通过近5年的努力,摩梭家园建设保护工作进展顺利,景区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改善,摩梭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游客和群众的满意度大幅提升。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题写馆名的摩梭博物馆、主要展示摩梭末代王妃肖淑明生平与事迹的王妃府遗址博物馆、摩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前来观光的游客又增添了一处别样的“风景”。据了解,泸沽湖只是采风活动调研点位的开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采风团还将走进盐源县兴隆镇苹果现代园区、西昌市海南乡大石板村、彝海结盟纪念馆等多地,以“实地调研+现场采访+互动交流”的形式,感受凉山巨变。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10-28
(付廷江 黄明新 记者 王云 何勤华)这段时间,凉山州会理市黎溪镇河漂村的芒果熟了。在白墙黛瓦的村落后面,一块块林缘地和林中地里长满了绿油油的芒果树,树上吊着一个个诱人的果子。  河漂村一带与攀枝花市仁和区隔金沙江相望,是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在这种气候影响下,虽然金沙江就在眼前,但两岸山地常年干旱少雨。  “我们村地理环境特殊,海拔落差特别大,江边水源较充足,可以发展早熟蔬菜。但山腰干旱缺水,以前试种过很多作物,不仅收成不好,还容易破坏环境,造成水土流失。”河漂村党委书记石安富说。  站在果园中间高高的观景台上,俯瞰上万亩的芒果林,石安富自豪地说起河漂村发展芒果种植业的历史:为改善人居环境,增加村民经济收入,2008年以来,当地因地制宜开始发展芒果种植业。经过十余年的打拼,如今,全村芒果种植面积已有1.2万多亩,达到盛果期的有3000余亩。  河漂村种植的芒果树不仅扮靓了村庄,还让当地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该村300余户农户中,绝大多数都种植了芒果。芒果平均亩产值可达8000元左右,光这一项就可使河漂村人均增收3万元。“我们这里出产的芒果品质非常好,而且它的成熟期在海南芒果之后、攀枝花芒果之前,刚好处于市场空档期,既不愁销路也不愁价格。”村民杨科明说,今年芒果刚成熟,周围许多农户的芒果就已经被收购商订购一空了,平均价格大概在每公斤2到3元。  “河漂村找到了一条‘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好路子。”石安富介绍,下一步当地将拓宽发展路径,依托特有的自然资源,实现山脚早熟蔬菜、山腰生态芒果、山顶自然观光的农文旅立体发展模式,把河漂村建设成为一个“田园风光醉人,四季花果飘香”的生态宜居旅游小村。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0-11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