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何勤华)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2%——近日,凉山彝族自治州统计局公布了2023年凉山州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去年,凉山州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保持全省前列,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较好完成。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凉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61.1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3.41亿元,增长4.3%,拉动GDP增长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779.40亿元,增长7.1%,拉动GDP增长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978.30亿元,增长8.5%,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  过去的一年,凉山州统筹做好“三篇大文章”,全面推进“三大强州战略”,各项事业取得扎实成效,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1月30日,德会高速公路会理站开通,会理城东大道正式通车。 刘飞 摄农业强州基础更坚实  2023年,凉山粮食播种面积800.3万亩,产量252.7万吨,较上年增加了5.5万吨。去年,凉山全年出栏生猪501.3万头,水果、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持续增长,分别达153万亩、134万亩、14.2万亩。  粮食生产再夺丰收,“菜篮子”产品供给量提升,标志着凉山州农业强州工作有序推进。凉山州农业农村局局长阿呷说哈介绍,去年,凉山启动《推进农业强州战略实施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第二粮仓”行动方案》的编制工作,整合农业农村、林草等力量,组成14个产业推进组,围绕“到2026年全州农业总产值达1200亿元”目标,谋划农业强州项目791个。  2024年,凉山州将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积极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打造农业强镇,因地制宜探索“水果+”“蔬菜+”“中药+”“青红椒+”等发展模式。此外,加快建设一批集中连片优质粮油基地,实施粮食作物单产提升工程,积极推广粮经复合、稻麦轮作、稻渔综合种养等模式,稳面积、提单产。同时,招引更多龙头企业、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到凉山投资兴业,为凉山加快建设农业强州注入更多活水。  未来,凉山还将聚焦特色农业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全力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促融合,着力打造6个百亿级和8个十亿级以上产业集群“6+8”现代农业体系,加快建设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天府第二粮仓”。现代工业转型更快速  2024年元旦刚过,位于西昌市农业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华润雪花啤酒(凉山)有限公司搬迁/新建年产40万千升啤酒项目火热推进。项目总投资9.38亿元,新建一座啤酒酿造工厂,有望2月建成投产。  2023年,凉山州现代工业加快转型,工业总产值达1329.9亿元;谋划实施工业项目150个,德昌腊巴山、盐源大坝梁子等一批风电项目投产发电;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户、创新型中小企业10户,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52户。  未来,坚持“以资源换产业”,凉山将加大资源能源普查调查力度,着力推进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加强钒钛、稀土等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促进资源就地转化,着力打造2个千亿级优势产业,培育5个百亿级特色产业,构建“2+5”现代工业体系,加快建成全省绿色低碳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重要增长极。  1月29日,凉山州召开一季度工业经济“开门红”工作部署会,明确要从快从速把工业经济各项指标排到位、分解好、落下去,以助企纾困为重要抓手,健全完善“一企一策一专班”帮扶机制,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帮助企业树立信心,推动企业稳产增产、提质增效。服务经济运行更稳健  2023年,凉山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州GDP比重达43%。凉山州商务局局长胡定显分析成绩取得的原因,凉山服务经济能够稳健运行、稳中有进,主要得益于四条硬举措。  抓服务方面,凉山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工作,30余个服务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团结一心,汇聚发展合力、挖掘发展潜力、增添发展动力,全州商务部门面对面倾听企业诉求,一对一解决企业难题,切实做到服务企业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服务产业由“粗放”向“精准”转变,服务行业由“独唱”向“合唱”转变。  抓产业方面,凉山突出项目带动,推进85个州级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2023年投资180亿元,续建的2022年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9个项目已全部投运;开工的16个县域商业体系项目进展顺利,将于2024年建成。  在抓调度方面,凉山州把服务业作为“三大强州战略”的重要着力点,每月由州委、州政府领导至少召开一次服务业及社消零调度会议,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分析,一个企业一个企业调度,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夯实服务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此外,凉山还非常重视抓消费。2023年该州针对汽车、家电、餐饮、零售等重点领域发放消费券1.9亿元,直接拉动消费近20亿元。做实宁波·凉山东西部消费协作,精选2170种“大凉山”优质农特产品进入宁波市场,228家东西部消费协作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5亿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2-08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人物名片】  洛古有格,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2013年,洛古有格从国企离职返乡创业,开展规模化特色化生态化养殖,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四川省优秀共青团干部”等。【人物故事】  返乡创业11载,洛古有格发展乌金猪生态养殖、西门塔尔牛养殖,带动数百户村民增收致富。去年11月底,洛古有格的简介又“上新”:获评“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对这位“80后”彝族青年而言意义非凡。“既是对自己奋斗的肯定,更是对我未来发展的鞭策!”他说。洛古有格(中)参加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表彰大会暨事迹宣讲报告会。 资料图片最重要的决定 返乡发展生态养殖  位于大凉山腹地的三河村,曾是一个深度贫困村。世代居住在这片山区的彝族同胞,不乏渴望山外世界的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洛古有格早已将这个信念刻在心底。2006年,洛古有格考入了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3年后,他进入重庆一家国企工作。  虽身在城市,但家乡的贫困让这位彝族青年内心久久不能平静。2013年,洛古有格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返乡创业!“想在助力家乡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他如此解释。洛古有格将致富目光放在了当地特有的乌金猪(黑猪)生态养殖上,与村民一起成立专合社。大凉山群峰起伏、层峦耸翠,具有生态放养的天然优势,出产的猪肉深受消费者喜爱。“大家都相信他,愿意跟他一起干。”洛古尼初等12户村民用行动表达了支持。  “最 开始确实非常艰难!”洛古有格向记者回忆。起步难,最开始仅有6间房子的简易猪圈;技术难,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一窍不通;销售难,养出的生猪往哪卖?一系列挑战,让洛古有格颇为沮丧。了解到情况后,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相关方都行动了起来,为他排忧解难。共青团凉山州还为洛古有格安排了“一对一”创业导师,提供了低息贷款,缓解了资金短缺。  从50头到2000余头、从12户到168户……2017年,洛古有格的乌金猪养殖渐入正轨。三岔河镇党委书记何之洲告诉记者,2017年前后,参与养猪的村民年户均增收达3000多元。最有价值的事 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2017年,洛古有格被选为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如何带领村民实现一起致富,成为我最大的责任和压力。”他坦言。  2018年2月11日,三河村吉木子洛老阿妈家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三河村,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洛古有格参加了座谈,汇报了发展经历,得到了总书记的赞许。“没想到自己做了一点点事,还能得到总书记的肯定和鼓励!”回想起那次座谈,洛古有格依旧难掩激动之情。  2020年,昭觉县顺利脱贫“摘帽”。如今的三河村,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自来水接入农家、土坯房变成了小洋楼,村民日子美起来了。但如何让村民腰包鼓起来?发展致富增收产业是必然路径。2021年,洛古有格将目光放在了肉质鲜美、市场广阔的西门塔尔牛养殖上。“我前期进行了市场调研,需求很大。”他说。初期,洛古有格给三河村47户村民担保贷款163万元用于发展养殖西门塔尔牛,同时带动100多户农户参与养殖。经多年发展,全村西门塔尔牛存栏量已超1000头、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带动450余户村民平均每户年增收1万元以上。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方式。“只有富了脑袋,才能富口袋。”洛古有格说,尽管家乡硬件设施已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乡村振兴需要有先进理念、会技术的年轻人。“培养懂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洛古有格借助“希望工程”等平台为村里59名学生筹款12.5万元,资助青少年完成学业。“这几年,村里几乎每年都有孩子考上大学!”言语间,洛古有格分外自豪。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2-07
(记者 陈国盼 文/图)2月2日上午,2024凉山州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凉山民族体育场集散广场举行。17县(市)组织了100家农业企业,20余家州内外大型企业和商超,部分机关、医院、学校食堂采购代表参加本次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对接会现场对接会现场热闹不已。盐源苹果、雷波脐橙、布拖马铃薯、会东老鹰茶等“凉山造”的优质农产品摆满了展台,采购代表组团现场对接。琳琅满目的农产品也激发了现场消费者的购买欲,大家左一袋脐橙,右一袋香肠腊肉,“一站式”购齐了过年的年货。“今年是四川明确的‘消费促进年’,今天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就是凉山开展消费促进的举措之一。”凉山州政协副主席、州委农办常务副主任、州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王永贵说,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目的不仅是刺激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通过展示展销特色优质农产品,达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丰富人民群众“菜篮子”“果盘子”的目的,也是各地客商引入凉山优质农产品、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的良好商机。凉山州农业农村局总经济师吴春余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构建投资兴业的平台,把优质美味的凉山大食材呈现给大家;坚持将优质特色的农特产品运出去,充分展现凉山脱贫奔小康的硕果;把五湖四海的朋友请进来,齐心协力做响做靓“大凉山”优质农产品金字招牌,加快推进农业强州建设。活动现场当天下午还举行了凉山州农产品产销对接座谈会及签约仪式。四川寰宇鸿森科技有限公司、雷波圣兴金穗农业公司、望家欢农产品集团公司、凉山阿斯牛牛春天工业有限公司、香港栢仕贸易有限公司、凉山康利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德昌县嘉泽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我们的目标是携手助力凉山州的农产品走向世界。”香港栢仕贸易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让凉山州的农产品在东南亚市场站稳脚跟,并且冲出亚洲,迈向欧美高端市场。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2-04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这个雷波脐橙水分足、味道好,好多钱一斤?”近日,在成都温江区御景湾小区的雷波脐橙摊位前,小区居民纷纷围观问询。  据了解,这是四川农业大学帮扶干部、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千万贯乡石板滩村第一书记韩庆龙与该村党支部书记、驻村工作队队员等人,为雷波脐橙进城谋销路、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开展的“雷波好物·书记带路”第一书记地推活动。韩庆龙(右二)在小区进行地推活动。受访者供图  “今年石板滩村的雷波脐橙产量高、品质好,但雷波县本地市场容量小、消费能力有限,要让咱们的好产品从大山里走出去,才能卖上好价钱。”韩庆龙告诉记者,这也是他想尝试在成都开展地推活动的初衷。  “我们带了4000斤雷波脐橙到成都市,通过‘进机关、进社区、进高校、进企业、进楼宇、进商圈’的‘六进’活动,借助地推搭建更多助力乡村振兴的平台。”韩庆龙介绍。  “ 书记带货,我们放心!这些都是纯天然的绿色农产品,我也想为雷波县乡亲们出一份力。”小区居民陈姐听说有雷波脐橙地推活动,立即前来购买了2箱脐橙与家人分享。  “消费者对雷波脐橙的品质还是比较认可的,4000斤脐橙3天就被抢购完了。很多品尝过的朋友还加了我的微信,以后有需要就可以联系我下单。”韩庆龙说,销售不是最终目的,“最主要的是通过地推活动,让更多消费者了解雷波脐橙、了解石板滩村。”  据悉,雷波脐橙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作为石板滩村特色产业,是当地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型产业之一。  为了让这些藏在深山里的“小金果”变成乡亲们的“幸福果”,四川农业大学派驻雷波县的帮扶干部们一边寻找合适的企业以集中收购方式走量,一边挖掘社区、高校的消费潜力,打通乡村生产与城市消费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与当地农户协商后,韩庆龙根据品质,以每斤高出普通批发商2—3元的价格集中收购雷波脐橙。“这样一来,收购价能达到每斤6—7元,有些农户一天的销售额就有6000多元。”韩庆龙说,此外,他还利用直播间拓宽销路,目前已累计帮助村民销售雷波脐橙2万多斤。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29
四川三农新闻网凉山讯(通讯员 陈宏  普巍)深入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会理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示范推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新模式。2023年度,会理集中打造10万亩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区,在项目、资金、技术等要素集聚加持下,畜禽粪污及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得以显著提升,畜禽粪污及作物秸秆就地转化为现代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会理市种养循环农业示范项目会理市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主推“PPP还田模式(养殖户+第三方服务机构+种植基地)”和“管网还田模式(养殖户+第三方服务机构+种植基地)”。该项目通过竞争择优选择社会第三方服务机构参与合作,与示范区的种养循环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联农带农机制,实行三方付费约束机制,重点扶持一批粪肥还田利用专业化服务主体,推动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养殖户+服务组织+种植户”合作共赢的绿色循环农业产业链。在此全产业链中,进一步推动实现畜禽粪污和粮油作物秸秆资源化、商品化转化利用,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会理市种养循环农业示范项目会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项目有效破解农业面源污染与生态环保之间的矛盾制约难题,解决了养殖户和政府的后顾之忧,之前养殖粪污偷排乱排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粪污腐熟还田、粪污沼气利用、粪污干湿分离商品化制备等配套技术体系让畜禽粪污变废为宝。现在,示范区的群众都积极主动学技术、总结经验,粪污、秸秆资源就地转化利用“钱途无量”。据市农业农村局调研统计,该项目实施打通了畜禽粪污处理和粪肥还田的堵点,更加充分利用种养产业废弃物资源。示范区的耕地(田)增施腐熟制备的有机肥每亩达1吨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结构明显改善,相应减少化肥用量达10%以上,每亩节本增效达80元以上。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1-16
(王荣升 记者 王云 何勤华)2023年12月28日早上,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冬日的阳光透过白杨树林照射到富民肉牛养殖场的圈舍屋顶。养殖场负责人洛古有色已经忙碌了2个多小时,喂食饲草、消毒圈舍……当记者问及今年收入的时候,这个30岁的彝族小伙脸上漾开笑容:“今年卖了200多头牛。”  当天下午,记者走进普格县螺髻山镇甲甲沟村3组村民乃果此合的家。坐在独门独户带菜地的小院子里,从上海打工回来的乃果此合用一口带“海味”的普通话向记者“晒收入”:“今年全家光是打工收入就超过11万元。”  2020年11月17日,省政府批准凉山州7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这三年,凉山各地迈开奋进的步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变化不断产生。山河升腾着新鲜的气息,乡村弥漫着幸福的味道。  近期,记者行走凉山州部分乡村,感受新征程上彝区群众的幸福生活与昂扬姿态。普格县螺髻山镇甲甲沟村。记者 王云 摄回望来路,心怀感恩  “苦一天累一天天天思考,忙一年又一年年年更新”,横批:“刻苦奋进”。这是雷波县永盛镇水落村村民张远银家新房大门贴的一副对联。  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张远银顺利脱贫,现在家里养牛62头、羊230只,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凉山曾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重点与难点。凉山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贯彻精准方略,坚持目标标准,下足“绣花功夫”,集中全部资源力量攻坚克难、决战决胜。  经过艰苦奋斗,凉山11个贫困县全部如期摘帽,207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5.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经历巨变,心怀感恩。在凉山脱贫攻坚展览中,凉山人民以400多幅图片和700余件实物致敬每一位奋斗者。在二楼展厅,专门有一处珍藏着牺牲的帮扶干部的遗物,讲述着英雄们的故事,传递着英雄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甘于奉献的奋斗精神。把握当下,巩固成果  在甲甲沟村蓝莓草莓立体化生产基地,村民孙伍牛莫正在大棚里忙碌,她说:“以前打工都要到很远的广东、浙江,现在就在家门口务工,还方便照顾家里老人和小孩。”  这里的蓝莓主要以订单采购方式销往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目前年均实现销售收入150万元以上。更让甲甲沟村驻村第一书记殷宝发高兴的是另一组数字:基地为村集体经济固定分红8万元,同时年用工5000人次,村民实现务工增收50万余元。  三年来,凉山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重要位置,锚定省委、省政府支持加快建设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目标,开展防止“漏测失帮”、动态清零“零就业家庭”、建设“美丽乡村”三大行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三年来,该州累计投入国家和省、州、县四级衔接资金204.3亿元,脱贫群众收入持续稳定。2022年度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凉山州获得综合评价为“好”。  凉山州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全州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为13135元,较2022年度增加1638元,增长14.26%。截至2023年10月,全州农村劳动力务工就业115.2万人,其中脱贫人口务工29.93万人。  凉山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日趋完善,建立州、县、乡、村四级监测网格,按照“一月一走访”原则常态化开展监测帮扶,累计识别监测44191户181730人,“一户一策”精准落实产业、就业等14种帮扶措施,制定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十五条措施,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展望前景,坚定前行  泥巴路变成柏油路、土房子“变身”砖瓦房、小超市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三河村已经从昔日“穷窝窝”变为旅游打卡地。  在三河村游客中心,村民孙子史韦和里来里伟忙着为游客备餐。凉山文旅集团三河火普项目的负责人余永琴告诉记者,目前餐厅的接待能力为500多人,2023年餐厅收入最高的一天达到6万多元。当地已经建起6家民宿、1家酒店,帮助当地12名村民就近务工。  “全村脱贫户的人均纯收入由2018年的4615.5元增长到2022年的15839元,全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868元。”三河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国富说。  这正是凉山州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紧紧围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个重点,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来,凉山取得明显成效:制定出台《凉山州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完成27个乡镇片区规划,累计建成美丽宜居乡村1058个,组织开展“美丽乡村”行动;抓好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工作,创建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3个,省级示范镇2个、示范村17个,2个社区入选省级基层治理示范单位。  此外,凉山还坚持把11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作为主攻方向,优先给予政策资金帮扶等支持,持之以恒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11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与安宁河县(市)之间的倍差逐渐降低,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2024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之年。凉山州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决守牢防返贫底线,全力推进促农增收,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更大成效。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1-04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人的口粮不操心,牛羊的口粮也不操心。”2023年12月23日,通过美姑县农技人员的翻译,记者明白了候古莫镇彝族农牧户吉付尔西用彝语说的这句话。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面积推广已两年,这股潮流也“刮”上了川西高原。怎么种产量才最高?之前没种过,行距和间距怎么设置?没有相关经验,不同海拔品种该怎么选……如此种种,都是摆在农牧户面前的难题。  “没有深入的调查,专家面对这些具体问题,也没有发言权。”为了探寻答案、填补空白,国家科技特派团(美姑)团长、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雍太文团队和美姑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就这样开启了以年为单位的实验。  农业科研的成果,究竟怎样给吉付尔西等农牧户带去“不操心”的“底气”?对此,记者跟随科研工作人员进行了走访。雍太文(左二)在地里讲解技术。 受访者供图青贮豆玉品种+技术 人畜口粮均有保障  “在大凉山区,少则几头,多则千百头,谁家农牧户没养牛羊呢?”考虑到农牧户饲喂牲畜的实际需求,专家团队引进适宜凉山州不同海拔青贮和粒用两种用途的玉米、大豆新品种,分别在海拔1600米的候古莫镇、海拔2000米的九口镇,以及海拔2400米的拉马镇三个生态区,设置大田鉴选试验。  当地此前缺乏复合种植经验,到底什么行比和密度合适,只有靠试出来。雍太文把记者领到地里,虽然种植季节已过,但从田间残留的痕迹依稀能够看出,不同分区分片的田块里,有的采用40厘米行距,有的则采用60厘米。有的田块能从笔直的痕迹,看出采用机械播种2行大豆、每窝1粒种子,而有的田块采用人工播种3行大豆、每窝2—3粒种子。  经过两年以上的多点试验,专家团队初步筛选出高产优质适宜于带状复合种植的玉米大豆品种,为大面积推广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提供了品种支撑。试着试着,中高海拔地区青贮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也逐渐明晰了起来。  2023年8月23日,农业农村厅组织有关专家,分别对吉付尔西等美姑县农牧户种植田块粒用和青贮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进行测产验收。测产验收结果显示:候古莫镇300亩粒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片,玉米平均亩产为506.57公斤,大豆平均亩产为150.81公斤;拉马镇200亩青贮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亩均收混合青贮4.177吨。  也就是说,这是在去年凉山州地区2—5月持续严重干旱的极端天气下,实现了粒用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的目标,并首次在高海拔地区(2160米)实现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混合青贮饲料4吨以上产量目标,亩产值均达2000元以上。做出实效扭转观念 种养循环因地制宜  “语言不通没关系,观念落后也不怕。只要用行动做出样板,村民看到成效自然会效仿。”这是国家科技特派团(美姑)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小春等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想法。  推广最新技术,传播科学理念,在全县范围开展全产业链技术服务……通过专家团队、当地农技人员、基层干部指导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带动当地农民户均增收5000元左右。2022年,美姑县候古莫镇发展了5800多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总产值达到1200万元。  “之前大伙儿还不信,玉米株数不变,窝距缩小,能长好吗?想不到,按专家的方法种植管理,玉米没减产,还多收了一季大豆。村民们尝到了甜头,将进一步扩大种植!”候古莫镇沙溪洛村党支部书记连渣拉曲说,多亏了国家科技特派团来推广多种配套实用技术,做出成效让大家看见、理解、效仿,改变了大家对传统农业的认知。  在青贮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以及高产优质混合青贮饲料生产得到一定推广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牛羊养殖产生大量牲畜粪便的实际,专家团队再一次将目光转向了有机无机肥料配施、有机肥(牛羊粪)替代化肥试验研究等方面。  “大豆、玉米可以带来更多青贮饲料,牛羊的粪便又为大豆、玉米提供更加绿色生态的营养。”研究生顾米嫦告诉记者,目前这种青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减量施肥技术已经明确,豆-玉-牛种养循环绿色增效技术模式形成后,为当地农牧民又增加了绿色增效的新选择。  国家科技特派团对美姑县农业发展情况的“望闻问切”不仅仅在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方面,还有8个不同产业组40多名专家成员的“对症开方”:引进适用小型脱粒机,对接荞麦收购企业,指导冷水鱼饲养管理技术,开展马铃薯丰产栽培与贮藏技术培训……  “虽然学科不同、方向不同,但为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有效途径的心愿,都是相同的。”新的一年开始了,雍太文和同事们没有停歇,又投入到新一年工作的规划准备中。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03
禅心 何流 (图片由西昌市委宣传部提供)  “通过充分挖掘文化内涵与特色,让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生活紧密相连,促进城市活力全面迸发,为西昌从‘百强县’加速迈向‘千亿县’提供磅礴动能。”12月26日,四川省城乡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现场会在凉山州西昌市召开,西昌市委主要负责人在作经验交流时表示。  当天的会议,传达学习了全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现场会精神,分享交流工作经验,研究部署城乡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会前,与会人员还到西昌大石板古村、川兴镇月亮湾(古树名木保护中心)、陈家大院、市委党校、建昌古城等地,现场观摩西昌市历史文化街区、古村落、古建筑和古树名木保护利用情况。  夜幕降临,西昌建昌古城灯火辉煌。高大巍峨的城门,飞檐斗拱的古建筑,古朴沧桑的石板路……再现建昌古城的历史风貌,游人穿梭于“九街十八巷”,热闹非凡。  西昌地处安宁河畔邛海之滨,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四川西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和军事重镇,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灵关道的中心城市。灿烂的历史为西昌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针对古城、古镇、古村落和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西昌市设立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统筹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在西昌市林业和草原保护中心增设古树名木保护中心,强化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提升历史文化保护组织机构效能。  知其所来,明其将往。西昌市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保护原则,推动西昌提升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水平,让“沉睡”的历史文化焕发生机。灿烂的历史赋予西昌深厚的文化底蕴。保护古树名木 守护好绿色“活化石”  近日,四川省首个古树名木展览馆落地西昌市。展览馆以图文并茂、视频介绍和标本展示、趣味互动等多种方式,全景式展示西昌古树名木自然奇特的古朴风采、浓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西昌地处安宁河平原腹地,属于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有着十分丰富的植物资源,孕育和保存了许多古树名木。这些古树名木历经千百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西昌市有九大古树名木群落,898株古树名木,数量最多的是黄连木、侧柏和黄葛树。这些古树名木集中展示古树名木的独特风貌和底蕴深厚的人文历史。泸山古树名木群落是西昌最大的古树群落,176株古树分布其中,与庙宇古刹相依相存;红军村边家祠古树群落见证礼州会议的召开;建昌古城古树群落承载着西昌人的回忆与乡愁……  古树名木展览馆前陈列着碳化时间在3000年以上、重约1.2吨的“镇馆之宝”——高山锥乌木。馆内集中展示了西昌市现存的35种古树枝、叶、果、花的标本,标本脉络清晰,保留完整;收集展出了共计40余个年轮树盘,树盘的木质部横切面上肉眼可见层层同心轮状结构,独特的视觉效果,兼具科普性和艺术性。  近年来,西昌市委、市政府在古树名木的保护利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编制《西昌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科学开展古树名木保护。为古树名木建立档案,实现“一树一档”。对全市辖区898株古树名木开展统一挂牌保护。落实古树名木养护工作,与日常养护责任人签订日常养护责任书,对遭受侵害或者长势衰弱的古树名木及时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现场调查,并进行专业养护。  保护好古树名木,守护好绿色“活化石”。曾被誉为“天府树王”的泸山光福寺九龙汉柏因树龄太高死亡后,有关部门召集专业公司对树体进行防腐处理,现仍为泸山标志性景点。对死亡的古树名木,西昌市古树名木主管部门将组织评估论证,对仍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景观、科研等价值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在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后,以原址原态予以保留保存。夜幕降临,西昌建昌古城游人如织。用“绣花功夫”修缮 让古建筑换“新颜”  作为四川西南部最古老的城镇之一,西昌迄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一面城墙、一条街道、一座院落、一口井……每一个古迹古物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历史。  西昌城区保存着自汉唐以来的3座古城址。有为东汉越嶲郡郡治和邛都县治所在地的高枧汉城遗址,建于唐代初期的唐巂州城,以及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建昌古城。1992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西昌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近年来,西昌市总投资约40亿元,以“保护历史文物、提升城市品质、消除安全隐患、文旅融合发展”为目标,有序推进建昌古城保护修缮。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街区规划,采用“绣花功夫”对文保建筑、历史建筑进行修缮,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梳理原有街巷肌理,提升街区功能和品质,对古城进行织补更新。  为最大限度保护古城的历史肌理、历史街巷、空间尺度和景观环境,1000余名匠人精心修复修缮200余栋传统民居、19处不可移动文物和7处历史建筑,保留复原南街、北街、涌泉街3条历史文化街区和仓街、府街等街巷。抢救性保护修复建平门、四牌楼和建昌古城墙,标记、收集、修复8口古井、287株古树和万余件老物件。  修复后呈现出来的明清城墙,既展示了老城墙,也有新修复的模样,城墙的组成既有明朝初建时使用的红砂石,也有清朝大修时的青砖,近代百姓修建房子时把木桩打在墙上留下的孔洞也被保留了下来。它们都是西昌历史的见证。  西昌坚持以文彰旅,以旅塑文。近年来,通过建昌古城、唐园、高山堡、大石板古村等文化地标建设,西昌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背靠螺髻山,面向邛海的大石板古村,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曾是古代“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驿站。近年来,以大石板古村为代表的乡村振兴文旅项目,探索了企业、社会资本和村集体三方合作的经营模式,通过打造民宿主导、文旅融合的大石板古村特色产业,有效盘活闲置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等资产资源,较为成功地探索了“古村落+旅游”的乡村振兴路径。  高山堡乡村振兴文旅项目以保护性修缮陈家大院为核心,充分挖掘大院历史,引入书店、画廊、茶艺等业态,彰显人文底蕴和古建之美,并依托古院落群,植入休闲、度假、娱乐、温泉养身等“文化景区+田园温泉度假”新业态,致力于打造“西昌市东部乡村振兴文旅门户”。  以文物保护利用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西昌不断强化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西昌抢救修缮有600年历史的建昌古城建平门。摸底调查考古发掘 唤醒“沉睡”的文物  西昌市持续开展文物调查工作,摸清古城区域内的文物保存现状,对文物分类别进行病害分析并形成方案,将文物建筑以外的保护较好的一批传统建筑和特色民居纳入保护名录。  2017年西昌首次启动历史建筑普查认定工作,公布西昌市历史建筑13处,并进行挂牌保护。2022年完成13处历史建筑的测绘建档工作。2023年启动新一轮历史建筑普查认定工作,公布西昌市历史建筑14处。  西昌市域现有266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现存文物古迹的时代范围从新石器时代、商周、战国时期,到汉晋、唐宋、明清,以汉晋时期为主。西昌市文物管理所馆藏可移动文物近2万件,时代为新石器时代至现代。西昌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项目共有5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主要包括传统音乐、传统技艺、民俗、民间文学、传统医药等。  从2018年开始,西昌对安宁河流域的新庄遗址、羊耳坡遗址、大石磅遗址等依法进行文物调查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16000多平方米,出土新石器至战国时期完整和基本完整的铜、陶、石质文物达6500余件,发现多处先秦时期大型墓地和聚落遗址。2022年12月开始对高枧汉城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基础上,配合成昆铁路复线等重大项目建设,西昌充分利用RTK布置探方、无人机航拍、动植物考古等技术手段,大力开展文物调查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川西南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和四川境内除成都平原以外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先秦时期聚落群,将西昌的历史提前至距今4500—4800年,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数量增加44处,可移动文物增加近万件。  考古发掘工作既保护了文物,又大幅度增加了馆藏文物数量,丰富了西昌的历史文化内涵,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西昌文物资源实现“量”与“质”双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工程体系不断完善,文物活化利用与旅游融合发展成效显著,文物保护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下一步,西昌市将强化文物安全保护基础,进一步加强文物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提高文物保护技术创新性,不断提升文物工作“科技含量”,高效率科学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加快文化场所建设;加快西昌博物馆和三江流域(雅砻江、大渡河、金沙江)博物馆建设,加快主题博物馆、特色展览馆建设,建成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  此外,西昌还将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方式,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利用,拓展文化交流新途径,加强文物保护管理机制建设。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29
四川三农新闻网凉山讯(通讯员 陈宏  唐崇志)入冬天渐凉,有爱乾坤暖。近日,会理市残联牵手西昌华洛视觉婚纱摄影公司赴会理一小和毛溪小学开展“牵手助力关爱贫困残疾家庭残疾儿童·共建美好幸福家园”惠民帮扶送爱心活动。100床驼绒被送达孩子们的手中,这个冬天“暖阳照我心”。会理市“爱心公益行”活动现场活动现场,会理市残联负责人代表接受爱心捐赠的孩子们和残疾儿童家庭、特殊困难家庭向爱心企业表示衷心感谢,因势利导引导孩子们要懂感恩、知奋进,要珍惜和平安宁、岁月静好的社会环境和大好时机,以加倍努力励志成才、回报社会、活出精彩人生。爱心企业代表温情致辞,表示要将爱心公益这一华夏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下去、弘扬开来,要把公益事业作为企业责任担在肩上,要把爱心公益作为企业文化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到实处。捐赠结束后,孩子们怀着感恩之心,倾情表演精彩的文艺节目答谢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会理市“爱心公益行”活动现场下一步,为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扶残助困公益活动,市残联将携手爱心企业在全市开展牵手助力关爱贫困残疾家庭及残疾儿童·共建美好幸福家园惠民帮扶送爱心系列活动,全覆盖走访慰问市域各乡镇(街道)的每个行政村(社区),按计划每村(社区)拟看望慰问2户特殊困难残疾人家庭,每户捐赠驼绒被1床,将这个冬天特别的关心关爱送达困难残疾人手中。 会理市“爱心公益行”活动现场“牵手你我他,扶残助困靠大家”。会理市残联尽心尽力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对创新公益扶残助困机制模式的实践探索一直在路上。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2-26
四川三农新闻网凉山讯(通讯员 陈宏)2023年,会理市绿水肉牛现代农业园区积极争创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通过持续对标补短、提档升级,园区联农带农功能日益增强,催生多个农村经济增长点,为全市农牧产业提升质效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借鉴示范。会理市绿水肉牛现代农业园区创省三星级园区考评验收会创新机制促增收。核心园区承载着乡村振兴科技科普培训基地重要功能,每年度有计划开展种养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把纳入肉牛全产业链的农户培育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在“政产学研用”“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现代农业协作共赢机制下,当地农户创业少了八成风险、多了九成保障、“营”得十分满意。当地群众依托肉牛养殖主导产业及其拓展延伸的产业链多环节实现就地转化利用创收,农村闲余土地及劳力、养殖粪污及作物秸秆资源、景区景点资源、民俗风情文化、农特产品等被充分“盘活”和“变现”。以园区为载体,合作院校入驻、加工企业入驻、学习观摩团队来访考察是园区的常态,“筑巢”引得“凤”常来。园区持续招商引资、引才育才、升级拓链充分激活当地农业经济一池春水。会理市肉牛现代农业园区玉米机收现场品种改良促增收。通过持续开展试验示范和分析总结,园区择优选择推广区域适养的肉牛品种、适种的粮饲兼用作物品种及牧草品种。良种决定“成功的一半”,“肉牛杂交改良”和“粮油经作良种示范推广”“种养循环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的优势凸显。当地农户依托良繁品种肉牛(西门达尔、夏洛莱、利木赞、三元杂交牛)和优质牧草品种(皇竹草、黑麦草、众惠金草)、青贮玉米品种(高植株粮饲兼用品种)实现资源高效转化利用增收。园区紧扣“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总体目标要求,奋力创建“30万亩玉米种植+10万头肉牛养殖”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会理市肉牛现代农业园区肉牛散养户(代养肉牛)科技转化促增收。园区与川农、省畜科院、西昌学院等农业科研院校结成院(校)地战略合作联盟,组建24名专家团队,加快建设“四川德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凉山州专家工作站”,唱响“机械化、智能化、智慧化”三步曲,先后开展肉牛产业链相关科研项目14项。园区每养殖5万头肉牛可产粪25万吨、供应25万亩粮油作物所需的有机肥,牛粪加工制备后商品化创惠额达7500万元,立体牛舍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创收预算额达3亿元以上。目前,核心园区新建专家院士科研楼1幢,信步环境优美的肉牛现代农业园区随处可见满满“科技感”。会理以人才高地引领“三农”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不移。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2-25
四川三农新闻网凉山讯为进一步推动,更好地为肉羊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服务,牛羊高效生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推广首席李强,于2023年12月4-6日在凉山州会东县组织召开了肉羊养殖技术培训班。会东县人民政府海波副县长出席会议,会东及周边地区畜牧主管部门负责人、技术骨干及肉羊养殖业主等100余人参会。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肖龙、国家肉羊技术体系绵阳综合试验站站长周爱民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邀请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邵庆勇研究员、四川农业大学张红平教授对云南羊种业创新及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四川山羊产业发展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授课,会议组织四川肉羊创新团队营养与饲料岗位专家西南民族大学史海涛副教授对羔羊饲养管理技术进行了精彩讲解。会议邀请牛羊高效生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承担单位及省内肉羊规模场技术人员在会东县姜州镇山南德宇种养家庭农场及会东县堵格牲畜交易市场进行现场观摩,对羊场环境控制、疫病防控、饲料营养高效利用等肉羊养殖实用技术进行了现场交流学习,了解了会东牛羊交易市场的运行情况,并针对交易市场待售牛羊的疫病防控情况以及运输应激管理技术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2-21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圈舍地板太光滑,牛群易滑倒受伤。”“个别母牛养殖场无运动场地,母牛缺乏运动。”“玉米青贮制作和保存不当。”近日,四川肉牛创新团队岗位专家马晓平等四川省三区人才,应邀随国家科技特派团昭觉团肉牛产业组组长王之盛、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常见病岗位科学家左之才等专家,前往昭觉各乡镇开展肉牛产业帮扶指导工作,推广普及现代肉牛高效生产技术。在对当地肉牛养殖场调研过程中,专家组发现不少问题。四川肉牛专家在昭觉肉牛养殖场调研、指导。 受访者供图  12月6日至9日,在昭觉县畜牧站副站长朱远详带领下,马晓平等专家先后走进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富民肉牛养殖场、三岔河镇米洛村合胜养殖合作社牧场等肉牛养殖场进行调研,现场找问题给对策。  “牛场圈舍设施不合理、卫生不达标、营养配置不科学、管理混乱是比较常见的问题。”马晓平说,这些问题解决起来其实都不难。  “个别牛场圈舍的地板太光滑,牛群踩在粪尿上易滑倒,造成蹄部损伤。”马晓平说,只需在圈舍水泥地上设置防滑线,就能解决。在调研过程中专家还发现,个别养殖场存在圈舍地板坡度太小,导致粪尿易堆积;圈舍通风口较少,氨味较浓;牛舍光线很暗,采光不良;缺少运动场,导致妊娠母牛缺乏运动而难产等问题,“这些问题只需要对症处理就行。”  卫生条件方面,同样容易出现问题。马晓平等专家在调研中发现,个别养殖场裹包青贮露天存放,没有放置灭鼠设施。个别养殖场由于未及时对制作的青贮饲料进行密封压实,导致玉米青贮发霉腐败。还有养殖场用来制作青贮的玉米原料不太新鲜,水分较少,且未进行较细致的粉碎,导致存在许多大块的秸秆。“建议制作青贮时,用黑色塑料膜覆盖,并放置重物压实。玉米原料要适时收割,并对玉米进行充分粉碎。”马晓平说。  “有些养殖场在为肉牛提供饲料时,营养配置不科学,也容易导致肉牛偏瘦、生病。”马晓平说。  在调研中,马晓平发现,部分肉牛养殖场牛群太瘦,牛场饲喂的玉米秸秆较粗糙,部分牛场牛粪酸臭、较稀等,导致牛发生不同程度的酸中毒,严重的牛已经发生蹄叶炎。还有部分养殖场出现牛只舔舐食槽现象。“可以对玉米秸秆加以粉碎,以提高适口性和采食量。对于出现酸中毒牛只,或是出现牛只舔舐食槽,可以投放微量元素舔砖。”马晓平说。  “有的养殖场对牛群的分群管理较混乱,不同年龄、体况的牛均饲养在同一圈舍,患有传染性皮肤病的牛并未单独隔离治疗,且带犊母牛也并未分群饲养。”马晓平说,“不同体况的牛营养需要量不同,建议对不同年龄体况的牛进行分群饲养,并隔栏饲养,降低牛群密度。”  马晓平提醒,当前肉牛养殖场管理中,要定期做好口蹄疫、结节性皮肤病等重大疫病的疫苗注射、定期驱虫,做好日常的消毒等生物安全措施。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21
四川三农新闻网凉山讯(通讯员 陈宏 杨梅)聚焦解决“三农”高质量发展痛点堵点问题,力促乡村全面振兴,会理市经科局突出抓好人才培育与科技成果转化两项要素保障工作。市经科局按照《会理市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实施意见》相关要求全力支持市域涉农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优做强,全力以赴抓好惠农惠企相关政策宣传贯彻工作,着力培训培育一批科技创新示范主体,为助推乡村“五个振兴”打造有效“载体”。会理市水稻现代农业园区秋景目前,会理市已培育打造2家省级企业科创平台、1家专精特新企业、2个众创空间、1个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先行村,完成创新技术合同交易登记7件、注入资金351万元;建成省级科技展馆(四川流动科技馆会理展馆)1个、种养循环科普示范基地11个、鱼菜共生智慧农业示范基地1个、州级农业科技园1个;积极申报城北街道三元村“全国乡村振兴教育基地星级(五星级)创建”项目,基地提档升级、补短强弱工作有力有序推进,考评验收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同时,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会理运管中心和天府科技云平台的专家(科技特派员)全力支持我市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创建工作,市经科局积极对接引荐州级以上高层次科研团队入驻会理石榴、粮油等特色农业园区,大力开展科研破题解难攻关和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示范推广工作。中国流动科技馆会理展馆会理市经科局与全市各级各部门精诚协作、谋篇布局,始终秉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赢未来”的新发展理念,持续强化的“载体”在育人育才、孵化新业态、催生新产业、延伸产业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会理市城北街道三元村村集体经济示范社奋楫扬帆“十四五”,会理凝心聚力打造“五有”科技人才高地:一是有充分党建引领,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发挥更加充分,为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保障。二是有科技服务站点和科技特派员,接地气的科技服务供给源源不断涌向千家万户,关键农时节专家(科技特派员)积极主动下沉田间地头,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群众就地“变现”。三是有标准化科技科普培训基地,基地集聚室内室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先进设施设备和高层次师资力量,具有承办市域内外观摩教学培训任务的实力条件。四是有科技科普示范教育基地,让“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项目)、新业态、新模式”等科技创新元素“事事看得见”,“朋友”来了有看点、看亮点。五是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乡村“五个振兴”见人见事见物见实效,发展实绩可视化、可量化。其中,会理石榴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带、城北街道三元村村集体经济示范样板、两个特色科技小院(石榴、烟草)、30余个现代农(林)业产业园区科技感满满,引领全市加速奔赴乡村全面振兴。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2-19
四川三农新闻网凉山讯(通讯员 唐崇志 陈宏)这个冬天温暖多,残疾人朋友喜分红。12月15日,会理市残联携公益助残企业“会理市好地道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赴益门镇开展2023年度农村残疾人扶贫资金股权量化分红活动,15名农村残疾人代表每人领到1200元分红款。活动中,市残联领导和公益助残企业负责人因势利导开展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宣讲、居家灵活就业创业思路引导和感恩教育,现场洋溢着浓浓党恩情、满满幸福感。会理市益门镇残疾人股权量化分红会议据会理残联领导介绍,按照会理市残疾人联合会《2023年度农村残疾人扶贫资金股权量化实施方案》相关规定,今年会理市农村残疾人扶贫资金股权量化分红项目由“会理好地道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四川好土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牵头实施。项目资金共计30万元,分为30股,每股1万元,每个爱心企业注入15股(15万元扶贫资金),每个残疾人占股1股份(金额为1万元)。该项目惠及益门镇、木古镇30名残疾人,年底每人可获分红1200元,其中包括保底分红和二次分红两部分。即:公益助残企业保证每股股份年终保底分红后,再进行二次分红,根据企业经营盈利情况和残疾人及其家庭实际情况酌情调整分红方案,用心用情守住特殊困难残疾人及其家庭返贫防线。现场发放分红资金巩固拓展农村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四个不摘”总要求,持续给予农村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会理市农村残疾人股权量化分红项目工作始终坚持“五个度”。一是有“精度”。聚焦农村可能返贫致贫的高风险对象,重点针对农村已脱贫残疾人家庭,包括监测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确保将党恩关怀及时送达最需要爱心帮助的残疾人家庭,精准筑牢返贫致贫防线。二是有“温度”。精心统筹制定各年度《实施方案》和摸底建立项目实施对象台账,精准确定项目受益残疾人,动态调整股权量化分红项目实施乡镇(街道),确保全市20个乡镇(街道)的特殊困难残疾人家庭普惠均衡,确保占股残疾人零风险稳定增收,坚决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三是有“亮度”。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总原则,市残联全程跟进跟紧项目实施乡镇(街道)的监督指导,对年度确定享受股权量化分红项目的残疾人进行公开公示,增加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经公示无异议后再确定占股残疾人。四是有“尺度”。要求各项目实施乡镇(街道)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措施方案、资金监管制度),全程依法依规依矩抓落实,确保项目工作责任明确、规范运行、资金安全、保值增值、落实到位,坚决杜绝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等不良倾向。五是有“深度”。努力拓宽农村残疾人增收渠道,鼓励支持其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特色优势产业,鼓励支持有劳动能力的农村残疾人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帮助更多残疾人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和多渠道就业创业。干群合影留念分红款发放到位,15个特殊困难疾人家庭过年有着落了,居家创业就业更有信心和盼头了,镇党委政府防残疾人家庭返贫工作可以放心了!--益门镇党政领导如是说。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2-19
四川三农新闻网凉山讯(通讯员 陈宏)近期,由会理市农业农村局、会理市经科局、会理市科协联合组织开展的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巡回培训活动火热进行中。扎实推动科技人才汇聚赋能,会理市科技特派员下沉便民服务工作坚持“有备而来”,通过精心统筹策划以确保科技助农服务对症破题见实效。科技特派员到田间地头开展关键农时节培训指导活动确立明晰工作主线:积极构建线上主导线下结合的融合便民服务机制→重点指导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战略规划→科学确定年度主推实用技术→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指派联系帮扶试点工作→每年度总结固化一批实践理论成果(科技论文)→推动市域实用科技成果批量转化。科技特派员下沉乡村开展巡回培训2023年度,科技特派团聚焦推动乡村“五个振兴”和市域发展需要编制了《科技特派员培训资料》,细化了培训菜单,明确了培训须达到的具体目标,重点开展“乡村振兴解读及典型案例推介”“农村地区养殖业兽用抗菌药减量化行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基层办公室业务工作”“科技科普平台宣传(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天府科技云平台)”等五方面的专题培训。培训方式进一步优化调整,大力推行“网+服务”,充分兼容网页展示、微视频示范教学、课件演示、文件解读、现场观摩学习、入户指导等务实管用的主流模式。下沉科技特派员主动和群众“加好友”,以便于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新冠”“非瘟”疫情阻击战打响以来,“两个平台”在线咨询便民服务、视频远程指导(义诊)、三农领域自媒体在线科普、培训资料去纸化(电子版/网页版)、云储存分享科普资源、微信扫码获取科普资源等与时俱进的现代技术模式得以进一步推广应用。同时,平台积极组织科技特派员开展群众回访和实地调研,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调整优化培训方案,及时总结形成实践理论成果,最大化保证参训干群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见实效。科技特派员到肉牛现代农业园区开展培训服务秉持“把论文写在乡村热土上,把科研做在生产实践中”的指导思想,会理市两个在线服务平台(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会理运管中心、天府科技云平台)组织平台专家(含科技特派员)针对市域特色主导种养产业开展试验示范和研究总结。近年来,平台专家结合前期工作实践总结累计固化形成理论成果(科技论文)40余篇,其中包括经业内专家评审予以认可并获相关荣誉奖项的畜牧业科技论文8篇、热带水果种植科技论文1篇、高效节水灌溉科技项目结题论文1篇、基层农技素质提升研究报告1篇,专家通过平台发布实用性“技术供给”37项。会理市科技科普特派团队用心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三农”的先进生产力。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2-11
王云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邱莉    2022年4月以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深入雷波县,结合当地实际需求,从技术指导、品种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集中发力,做好精准对接和长期技术服务。一年多来,科技特派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茶叶新品种引进、茶叶栽培、名优绿茶加工、优质红茶加工等方面开展了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全力推动雷波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一年多来,科技特派团深入雷波开展茶叶生产现场技术指导120余人次,对接服务茶产业3个新型经营主体(公司、农业合作社),全程精准指导40余人次,开展线上线下培训7场,培训350余人次。其中培养副高1人,结对帮带本土科技人员10人。  新技术新理念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科技特派团通过深入基层,解决技术瓶颈或关键技术4次;引进推广新品种4个,引进推广新技术6个;指导茶企开发名优茶产品5个,其中获省级以上名优茶金奖3个,指导开发茶叶产品40000公斤,产品均价提高20%,新创产值2000余万元。  科技特派团还通过手机、QQ、微信等线上形式对企业和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提供决策咨询,大大提高了当地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当地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引进新品种开发新产品均价提高了3倍—5倍  一年多来,科技特派团结合雷波县急需的茶产业技术需求,突出重点,多次在雷波县黄琅镇、西宁镇等地开展茶叶产业技术服务和产业发展思路及对策咨询指导,累计帮扶80余人次。  新品种新技术意味着新的发展机会。科技特派团因地制宜引进推广“黄金芽”“安吉白茶”和“福选九号”等无性系茶树新品种4个,推广面积500亩。先后集成示范推广“优质安全、标准化茶园建设”“茶园修剪、肥培管理”“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茶园机械化采摘技术”“名优茶加工技术”和“红茶加工技术”等7项技术,有效提升了当地茶园生产能力,产品质量效益大大提高。通过帮扶,茶园管理成本降低了15%,茶园产量年均增加15%,带动当地茶农人均年收入增加200元以上。  此外,科技特派团专家多次到茶企指导开发名优绿茶及高香绿茶、特色红茶新产品。积极帮助省纪委驻点帮扶村开发新产品“蒲公英红茶”“蒲公英花茶”和“蒲公英白茶”等并获成功,产品均价提高了3倍—5倍;同时,指导雷波县君山茶业公司优化了红茶生产工艺技术,使该企业红茶品质得到了较大提升,产品获得四川省第十二届国际茶博会金奖,均价提高了20%以上,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创新帮扶方式围绕全产业链开展技术服务  一年多来,科技特派团创新帮扶方式,确保帮扶实效。采取“主动服务、现场调研、共同会商”的方式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科技特派团深入分析研判雷波县产业发展趋势,结合雷波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支撑等情况,对雷波县茶叶产业开展了精准帮扶、精准指导,培训农技人员和种植养殖大户350余人。  科技特派团专家采取结对帮扶、按需施训、送教上门、远程指导等方式,与本土实用人才开展“师带徒”结对培养,同时利用微信、抖音等平台提供在线答疑服务,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共计120余次,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和技术瓶颈问题。  围绕全产业链开展技术服务。科技特派团立足县域农业农村基本情况和产业发展规划,深入茶叶产区实地调研,帮助研判茶产业发展趋势、找准路径定位、提供决策建议,为雷波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积极贡献。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11
(记者 何勤华)11月29日,在位于会东县小尖山的森林草原防灭火扑火队训练基地,会东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开展了一场山地水泵架设与撤收训练。队员有的扛着水泵,有的拎着水带,一次次爬陡坡、穿密林,按照各自分工忙碌着。  11月以来,凉山州进入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前置期,各地积极提升森林草原火灾“防抗救”能力水平,为打赢2024年森林草原防灭火攻坚战持久战奠定基础。抓“早” 让准备更充分  早在11月初,凉山州就召开了森林草原防灭火前置期工作安排部署会议。凉山州政府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要通过前置期的查漏补缺,不断巩固提升专项整治成果,不断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要利用好前置期缓冲时间,尽可能减少隐患。”凉山州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进入前置期以来,全州各地紧盯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基础设施维修维护、隐患排查治理、防火宣传教育、巡山护林和扑火队伍建设、装备修检配备、预案修订、应急演练等重点工作,把“防”的工作赶在前、“救”的准备落在实。  做足“提前量”,打好“主动仗”。凉山州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杨洪彬说,林草系统主要在宣传教育、紧盯重点人群、可燃物排查清理等八方面发力。以可燃物排查清理为例,各县(市)对辖区内的城镇周边、村落周边、单位周边、厂寺周边、重要设施周边和林缘、路缘、电缘、房缘、地缘“五周五缘”常态化开展可燃物清理工作,并形成详实的隐患清理排查和整治台账。部分县(市)还创新探索实施“一山一策”,由村党组织书记、包村干部共同研判,精准制定防控举措,织牢防控网,筑好安全线。抓“实” 让防线更稳固  11月26日,一场森林草原防灭火应急演练在金阳县芦稿镇沙马坪子村举行,以一场模拟火情考验扑火队伍的应急能力和扑救效率。仅半个小时,“大火”被县专业扑火队伍彻底扑灭。  前置期以来,凉山各地争分夺秒补欠账、赶进度,不断提升森林草原火灾“防抗救”能力水平。  以“练兵强技能·比武促提升”为目标,会理市通过基础理论、灭火安全、战例剖析、组织指挥和实操训练5个方面开展整训,加强市、乡、村三级队伍综合能力提升。会东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则常态化开展山地水泵架设与撤收、水域救援、单兵综合训练、常规体能训练等训练项目,进一步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记者从凉山州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了解到,下一步凉山将全面落实林牧区输配电设施、林区施工企业经营单位主体责任,深入开展森林草原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科学规范开展计划烧除,切实降低林区可燃物载量;同时严防野外用火行为,强化火源管控,严抓防火宣传教育,营造群防群控浓厚氛围,筑牢森林草原防火安全防线。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07
(记者 何勤华)11月29日,2023第五届大凉山戏剧节在西昌市开幕,这是2023“冬季暖阳凉山游”系列活动的内容之一。11月18日该系列活动启动,让凉山州这个冬季越来越热闹。  以“冬季暖阳·凉山不凉”为主题,该系列活动自11月至明年1月以“4+N”方式开展。其中,“4”为中国(四川)首届民族音乐周、大凉山冬季阳光音乐季、西昌邛海湿地马拉松赛、大凉山戏剧节4项重要活动;“N”即各县市举办的各类文旅活动。  从“夏季清凉”到“冬季暖阳”,凉山州正充分挖掘“彝海结盟地·五彩大凉山”深厚内涵,全面推进文旅强州战略,大力发展全域全时旅游。记者从11月17日召开的2023凉山州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获悉,该州将力争到2026年全州旅游经济收入突破9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达1200亿元,加快建成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未来,凉山文旅产业或将实现全年无“淡季”、全域无“冷门”。冬日暖阳下的木里香格里拉湖。 木里县融媒体中心供图全时可赏清凉与暖阳皆可待客  11月18日上午,2023西昌邛海湿地马拉松赛在西昌举行,来自国内外的2.1万名选手从邛海·17度国际旅游度假区出发,途经火把广场、凉山民族风情园、邛海公园、泸山风景区等众多景点。  围绕这场盛大赛事,西昌市也做足准备,从“阳光西昌·寻味之旅”主题冬季美食节、“千人彝家坨坨宴”到彝历新年火把民俗体验,全面开启“马拉松+”观光体验游系列活动,吸引因赛事而来的游客留在西昌,领略彝家风情。  大幕拉开,2023“冬季暖阳凉山游”系列活动接踵而来:第五届大凉山戏剧节已经启动,大凉山冬季阳光音乐季也将“奏响”。接下来,凉山尼沐音乐节、惠民音乐会、新年音乐会,以及西昌邛海湿地阳光音乐节、宁南凯地里拉阳光音乐节等将在凉山各地开展。而“听见绿水青山”中国(四川)首届民族音乐周相关活动则将在12月下旬“接力”,通过音乐盛典、自然音乐会、剧场精品展演等,打造原生态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基地,促进民族音乐保护传承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  “冬季暖阳凉山游”系列活动期间,凉山州各县市也将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今年彝历新年期间,部分县市已经开展了文艺表演、文艺晚会等。12月,会理市的美食文化活动、会东县的第八届“黑山羊·黑松露”美食文化周、德昌县的冬季暖阳庖汤宴等也将陆续“登场”,部分县市活动还将持续至2024年1月。  这是继今年夏天的“夏季清凉凉山游”系列活动之后,凉山以季节为主题开展的又一项文旅系列活动,意在发挥凉山州冬季阳光、温泉、冰雪等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冬季暖阳文旅品牌。  从“夏季清凉·凉山真凉”到“冬季暖阳·凉山不凉”,凉山正全力突破以往的冬季“淡季”概念。在2023凉山州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凉山州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凉山将利用大山大水增绿色、植彩林、建画廊,吸引八方游客春赏花、夏避暑、秋观林、冬玩雪,真正做到一年四季皆美景、全时皆可游。游客在暖阳下骑游邛海。 记者 何勤华 摄全域可游雪山与湖泊都能留人  今年,文旅产业持续升温,省内多地把文旅产业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在新一轮文旅发展中,凉山绝不能落后,也不允许落后。”凉山州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这样定下基调。  不落后,凉山有底气:这里是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核心区,是“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腹心地带,彝族歌舞服饰文化、泸沽湖摩梭文化、木里藏乡文化、特色美食文化等民族文化交相辉映,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邛海泸山、“东方女儿国”泸沽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第四纪古冰川地质公园”螺髻山、海拔5958米的夏诺多吉雪山、“地球边缘”龙头山大断崖声名远扬。  今年1至10月,凉山累计接待游客3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0亿元,全州文旅发展呈现强劲复苏态势。  但资源挖掘力度不足,仍让凉山州文旅部门感到压力——据该部门统计,凉山全州共有20745个旅游资源点,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3391个、优质旅游资源523个,但仅建成A级旅游景区71个。  如何盘活用好这些优质文旅资源?凉山正抓紧普查资源、摸清家底,按照“开发培育一批、提升完善一批、积极创建一批”的原则,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高质量推进小相岭、龙头山、大风顶、冶勒湖、三江水电高峡平湖等资源开发,推动泸沽湖、邛海泸山、螺髻山、彝海等景区提档升级。  以此为基础,凉山州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明确了全域旅游的发展方向:按照“东南西北中”的发展思路,把分散多元的景区景点化点为珠、串珠成链、并链成片,全力打造精品旅游环线,实现全域一体化发展。  此外,凉山还将进一步完善交通设施,构建现代化旅游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加强文旅设施标准化建设,建设一批房车营地、自驾游营地,引建一批星级知名酒店、宾馆和民宿,真正让游客游得舒适、玩得舒心;同时积极引进头部企业,鼓励知名企业在凉山州设立区域总部,积极开拓文旅大市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07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大家好,我是小丰书记,今天给大家‘炫’个雷波脐橙。”12月4日晚,今年28岁的雷波县千万贯乡石板滩村党支部书记丰母体正通过某直播平台销售脐橙,两场直播下来,交易量已上千斤。  眼下,正是雷波脐橙成熟的季节,石板滩村雷波脐橙的上市有“新意”更有“心意”,为的是让这个产业更加香香甜甜!雷波县千万贯乡石板滩村雷波脐橙成熟上市。受访者供图统一上市保证脐橙品质守护“金字招牌”  地处金沙江畔的雷波县,属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拥有良好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是“中国优质脐橙第一县”。雷波脐橙以“优而精”闻名。经过多年发展,近4万亩的雷波脐橙产业如今已成为品牌价值超 20 亿元的产业集群。  为维护雷波脐橙这块“金字招牌”,确保果子优良品质,今年,雷波县将11月28日定为雷波脐橙采摘上市的日子,这也是雷波脐橙首次统一上市时间。  在雷波县“优质脐橙核心产区及最大连片种植发展基地”千万贯乡,1.5万亩雷波脐橙迎来丰收,正陆续上市。该乡党委书记熊小波说,雷波脐橙是当地支柱产业,当地将不断提升脐橙品质,加强“雷波脐橙”品牌维护力度、宣传力度,创新销售方式,让农民实实在在创收致富。  “今年统一在11月28日之后采摘,可以保证果子的品质达到最佳。”丰母体说,石板滩村种有雷波脐橙2000亩,是雷波脐橙的核心产区之一。“目前主要是预售,有些顾客急着想尝鲜,开始陆续下单购买了。”  “不愁卖,我们家135亩橙子已经被成都、北京的客户预订一半了。”脐橙种植大户陈富正介绍,“只要品质好,销路不是问题,每年我们的脐橙都不够卖,我还可以帮村民卖。四川农业大学的水果专家汪志辉教授经常来我们村进行技术指导,帮助我们提升脐橙品质。”  “今年脐橙产量比去年高,产量达到800万斤。虽然销路不愁,但还是要想办法拓展销路,帮助果农提升销售单价。”丰母体介绍。  目前,石板滩村主要依靠传统果商批发。“刚进入采摘期,前两天果商过来买走2万斤。”石板滩村果农蒋明超告诉记者,他种了10余亩雷波脐橙,在当地算是种植大户。由于种出的脐橙品质好,被果商早早相中。“已经卖出了一半,大概还有一半在树上,还没红。预计一周左右就可以开始采摘了。”电商带货拓宽销售渠道提升销售价格  一颗小脐橙已成为石板滩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蒋明超告诉记者,自己的10多亩脐橙,一年投入成本5万元左右,脐橙销售收入能达到24万元。“最近几年基本都是这个行情,这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在四川农业大学派驻石板滩驻村帮扶第一书记韩庆龙看来,“雷波脐橙收益高,所以老百姓种植脐橙的内心驱动力很强。”  如何拓展销路,让雷波脐橙卖出更好的价钱,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是丰母体考虑的问题。他介绍,全村共有700多户人,其中1/3以上种植脐橙,果农基本是自产自销,主要依靠传统果商批发渠道和本地市场销售。由于销售渠道窄,在议价上比较被动。  丰母体是土生土长的石板滩人。2016年大学毕业后,他看上了农村发展的大好前景回到家乡创业,成为致富带头人,今年8月份担任村支部书记。为了拓展销路,丰母体决定尝试直播带货,“电商是必须要走的路,以后不光是脐橙,还有其他农产品都能通过电商卖出去。”  去年第一次“触电”,丰母体就卖出1万多斤雷波脐橙。他说:“1万斤算不上多,但如果每个果农都能通过电商卖出1万斤,就非常可观。”  直播带货,除了能打开销路,脐橙单价也较传统批发渠道要高出一些。蒋明超说:“目前卖给果商是每斤6元,如果网上销售,价钱会更好一些,能达到每斤7至8元。”  在丰母体等村干部带动下,当地有五六户果农开始尝试直播带货。蒋明超也对电商带货心动,“主要是不知道怎么操作,明年会尝试。”  尽管是第二年直播带货,在带货技巧上,丰母体常常力不从心,“比如怎么拍短视频?怎么迎合受众需求?我们还是缺乏好的技巧,不过这条路必须要趟出来。”  如何保证雷波脐橙品质,进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韩庆龙介绍:“下一步,我们通过四川农业大学柑橘优质高效栽培科研团队加强种植技术方面的培训,同时发展特优产品,加强品牌保护,统一定制包装箱,建立监督体制,确保发出的每一箱都是正宗雷波脐橙。”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07
( 罗美 吉候罗门 记者 陈国盼 文/图)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近年来,美姑县候古莫镇沙溪洛村以“一村一品”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助力集体经济提质增效,为群众增收致富探索新路径。工作现场为做好当地“致富鱼”——沙溪洛村冷水鱼养殖工作,沙溪洛村“两委”积极向上争取中央、省、州财政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资金100万元和产业发展资金180万元,采用“党支部+高校+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建成沙溪洛村冷水鱼养殖基地,存栏62万尾鱼。沙溪洛村还成立了马勒格者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实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集体经济负责人“三个一肩挑”,扶持政策、项目、资金向其重点倾斜。同时,不断拓宽销售渠道,采用“酒店下单、合作社接单、养殖基地送单”的方式销售;与西昌学院签订冷水鱼购销协议,采取“定向式”销售模式,养成一批、销售一批,保障销售渠道畅通;依托马勒格者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集中管理、集中养殖和零散销售,做响沙溪洛村冷水鱼优质品牌,实现冷水鱼特色产品大幅促售,全力打通产业振兴带农增收致富的“新通道”。为健全产业链条,增强“造血”功能,沙溪洛村不断建强经营,从本土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中回引2名熟悉经济、懂经营管理的人才加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培养致富带头人5名,组建“干部人才合力团”蹲点培育后备干部3名,充实人才队伍。全力打造冷水鱼孵化项目为支撑引领的“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式“农家乐园”,推动冷水鱼养殖基地提档升级,注重培育以雅鱼为代表的优质冷水鱼品牌,引进营销团队做好品牌包装,做强做优沙溪洛村冷水鱼特色产业,年营业额预计达20万元,荣获“农民合作社州级示范社”“美姑县五佳村集体经济”称号。据统计,通过养殖“致富鱼”,当地已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5万余元,按“442”制比例向农户分红15万元,覆盖脱贫户、监测户和常住户75户,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4万余元,实现助农增收致富。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2-06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