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立峰 刘华  种业是现代农业的生命线,是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西昌作为四川唯一“国家级”玉米制种大县,凉山州第一个“国字号”种子基地,如何跑出种业振兴的“国家队”速度?航拍西昌市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示范区。  成绩斐然“国字号”选手势头正劲  6月的安宁河,水面平静,她如母亲般孕育出富饶美丽的安宁河平原。  西昌,全国粮食大县,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和土地资源,让这里成为热带血缘硬粒型玉米制种的理想基地,也是我国南方热带血缘硬粒型玉米制种基地。  时间的指针拨回2013年,农业农村部授予西昌“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称号。  有这样一组最新数据:“十三五”以来,西昌杂交玉米制种面积43万余亩,生产种子 8960 万公斤,可供5969万亩大田用种,收集国内外种质资源6500余份,建成种质资源圃20亩,每年可完成1000份(次)种质资源繁殖与鉴定……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无数“三农”工作者为之夜以继日的付出。  聚力、聚智、聚焦资源之争,西昌正以“1+5+10”(即园区核心区1万亩,稳定制种基地5万亩,带动周边县市良繁10万亩)为玉米种业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战略,优化布局规模带动玉米制种产业化发展。  通过整合省州市资金,西昌开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玉米精准栽培及智能监测监管信息化平台,形成制种过程监管、农业专家咨询、质量安全追溯等为核心的智慧农业体系,建设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设施1万亩。同时,与中国农科院、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西昌学院等多个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共同建设组培与植物病理室、玉米分子纯度检测室、抗性鉴定中心、基因功能分析室、种子库共5个科研实验室(库),开展玉米种质资源收集、育种新材料创制、新品种选育、抗性及纯度鉴定、配套玉米制种技术、玉米种子资源保存等重点研究。西昌玉米制种产业势头正劲。省农科院专家通过显微镜观察种子情况。农业硅谷让种业振兴跑出“加速度”  2022年,凉山州启动中国凉山·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 1500 亩核心区的建设,打造农业科技实验集群。争取用3—5年时间,奋力打造区域绿色低碳生态文明新典范、全域农业现代化新标杆、共同富裕美丽乡村新样板。  打造样板中的样板,创新驱动极核引领,西昌作为安宁河谷的核心,将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去年以来,西昌及整个凉山为进一步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围绕把“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打造成“中国农业硅谷”的目标,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科创园区(农科芯城)首期正启动581亩核心区建设。  据了解,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将围绕“一芯(农科芯城)、一区(农高新区)、一园(国家级农业产业园)、两带(安宁河谷G5科创示范带、二半山产业示范带)、三片(“农高+”粮油产业、粮经产业、种养循环集群发展示范片)、多基地(以绿色、科技、高效为目标,在安宁河谷及其他区域高质量、高标准,升级打造多个万亩级产业链融合发展的集中示范基地和高新技术集中示范基地)”进行规划和开发。  立足种业勇担当,让“国字号”迸发新动能,让“农业芯”聚能现代农业硅谷建设。西昌正朝着打造“全国一流、国际先进”的热带血缘现代玉米种业创新基地、影响西南的高原玉米育种创新与繁育中心和西南高原玉米抗性鉴定中心,打造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引擎昂首迈进。  粮安天下,种筑基石。在西昌,人才、资本、技术各类要素将源源不断地注入玉米这粒“国字号”金种子。以打造全国种业科技新高地为引擎,建设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正当其时,西昌的乡村振兴蓝图正徐徐展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6-08
(记者 张婷婷 郭夏 曹宇阳 何良 刘泰山 成欣芸 摄影 熊一凡 彭戈)川滇之交,西南腹地,资源富集;横断山脉,巍峨耸立,江水奔涌。这里,就是攀西。千年之前,南方丝绸之路上,马铃叮当,商队连绵。商旅们从成都出发,经西昌、攀枝花等要冲,不顾道路险阻,将丝绸等货物远销至东南亚、欧洲。千年之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新征程中,在省委“五区共兴”发展战略之下,攀西经济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区域转型升级——实现了从深度贫困到全面小康时代跨越的凉山州,如何接续奋斗,做好资源能源、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大文章,大步奔向未来?在共和国怀抱与支持下成长起来的工业城市攀枝花市,如何传承“三线精神”,加快建设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从涅槃重生到蝶变转型,攀西经济区,如何擦亮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这块金字招牌,如何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如何加快推动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初夏时节,新时代四川经济地理调研纪行采访组乘坐复兴号从成都出发,一路向西,直抵攀西腹地,探寻问题的答案。如何实现区域升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走好转型发展下一步感恩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凉山的深情牵挂和深切关怀;难以忘记,这里曾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如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攀西地区下一步发展的关键。根据省委“五区共兴”战略部署,攀西经济区要擦亮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这块金字招牌,抢抓新成昆铁路开通重大机遇,加快推动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探索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攀西发展,步入春天。时间为尺,星河为度。5年前,凉山州,昭觉县。总书记曾关心粮食够不够吃的三河村,如今养起了乌金猪,引进了西门塔尔牛,种起了冬桃,将“发展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种植养殖业”的嘱托落到了实处。总书记曾牵挂村民们吃得好不好的火普村,如今种起了蓝莓、羊肚菌,大棚蔬菜长势喜人,践行着“把你们这里特有的优质农产品运到外面去卖,持续增加收入”的殷殷期望。旧貌换新颜,凉山步履坚定。聚焦打造“天府第二粮仓”和“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凉山正全力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促融合,确保形成粮油、生猪等6个百亿级和林果、蚕桑等8个十亿级产业集群,农业增加值660亿元以上。从253到13意味着什么?那是从大山深处走向产业园区的信心之路——当昔日“悬崖村”种下第一棵油橄榄树,从此埋下了一颗致富的种子。西昌城边,现代油橄榄产业园区,望着满山青翠,中泽公司北河基地管委会主任黄勇万分感慨:“我们从253份种子资源中,选育出13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良种,适合在安宁河流域、金沙江流域等气候相似区域种植。”如今,从大凉山孕育出的好种好油,已多次获得国际金奖,并在凉山建有8个扶贫基地共8万亩,带动贫困户6000户。从1000到30000意味着什么?那是用特色种植带动脱贫攻坚的振兴之路——总部在成都的好医生药业集团,针对凉山的地理条件,带动高寒地区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从6个乡镇28个村到全州11个贫困县,种植面积从1000亩发展到3万余亩。不仅助力当地脱贫,更形成了基地种植优质原料、工厂精深加工、品牌逐渐形成、市场需求旺盛的中医药扶贫完整产业链。从800到3000意味着什么?那是用创新突破让粮食增收的致富之路——“世界苦荞在中国,中国苦荞在凉山。”苦荞茶、苦荞粉……琳琅满目的苦荞产品从凉山惠乔生物公司生产线下来,经由成都的销售中心,销往全国各地。公司总经理王麒钧说,通过创新对苦荞的花、叶、果实等进行全方位开发利用,让每亩地的平均年收入从800元提升到3000元,帮扶脱贫户1000户,带动种植30万亩以上。巍巍大凉山,悠悠安宁河。今日攀西,再出发!如何实现粮食增产?超高产水稻正攻坚 稻花香里说丰年“农,天下之大业也。”仓廪殷实,是国家之福,是百姓之盼。“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作出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重要指示。闻令而动、向粮而行!攀西经济区如何探索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打造“天府第二粮仓”,攀西经济区以何担当?安宁河谷,风声猎猎。水光潋滟的稻田中,农民们正手脚麻利地忙着插秧……凉山州德昌县麻栗镇阿月村,袁隆平第三代超级杂交水稻如何“攻克”亩产1200公斤大关?安宁河流域如何实现“稻花香里说丰年”?站在田埂上,伸手向周围比划一圈,德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德昌超级稻攻关片区负责人欧阳朝晖对记者说,“2018年,袁隆平院士亲自确定德昌作为全国超高产水稻攻关试验地之一。这一片都是超高产水稻攻关试验田,共110亩。”“你们来得不巧,成都的专家刚走不久,水稻生长过程中的每个关键期,他们都会过来指导。”听说记者从成都而来,欧阳朝晖专门解释道。这里的超高产水稻攻关项目,由德昌县人民政府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共建,而该中心是袁隆平院士2005年设立在西南地区的分支机构。去年,德昌基地测产验收攻关片稻谷产量为每亩1132.2公斤,创造了四川单季亩产最高纪录。向创造水稻单产的世界最高纪录冲刺,欧阳朝晖信心十足。山下种着超级稻,山上的梯田里,新开垦的250亩德昌香稻也刚插完秧。麻栗镇是德昌香稻的核心种植区之一,作为当地传统优势品种,德昌香米曾是米中“贡品”,每斤可卖到20元,每亩土地的产值可达近万元。端牢粮食饭碗,新品种要攻关,传统品种也要振兴。除了凉山的德昌县,相隔百余公里,同属安宁河流域的攀枝花市撒莲镇也是袁隆平“超高产”水稻试验基地之一,去年这里的亩产已达到1097.5公斤。攀西经济区打造“天府第二粮仓”,安宁河谷平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源于雅砻江,全长300多公里的安宁河,流经凉山州和攀枝花市11个县(市、区)。土壤肥沃、水源优质、温度适宜的安宁河谷平原,有4000余年种植水稻的历史,农业生产条件媲美成都平原,也是四川省第二大平原。如今,这片土地有了新的注解。去年,凉山州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06万亩、居全省第三,总产量247.2万吨、居全省第四,已形成安宁河流域高档优质粳稻区和籼稻区等优势区域;攀枝花粮食播种面积达69.3万亩,为近年来最高,产量超过26万吨,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5.67万亩。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号角正响!安宁河畔,“喜看稻菽千重浪”的盛景值得期待。如何实现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 向复合种植要答案去年11月,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指出,农业现代化对四川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聚焦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着力构建粮经统筹、农牧并重、种养循环的现代农业体系,把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擦得更亮。攀西经济区,如何端好金饭碗,实现农民增收、提升农业产值?5月的攀西,阳光炙热,农作繁忙。走进“攀西芒果第一村”——攀枝花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38℃的高温下,村民们正忙着给芒果套袋。尚未成熟的青绿色果子,在村民的眼中,是一颗颗沉甸甸的“金果果”。“我们家种了三四十亩,以凯特芒为主,一亩地一年能挣十多万元。”村民李天华一家依靠种芒果,从原来的家徒四壁,到盖上小洋楼、开上小汽车,日子越过越好。混撒拉村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这里的芒果以晚熟品种为特色,当东南亚、海南、广西等地的芒果季结束时,混撒拉的晚熟凯特芒果刚好上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邹胜洪告诉记者,全村种植芒果约2万亩,年产约1.2万吨,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是仁和区人均收入最高的“幸福村”。攀枝花芒果、米易枇杷、盐边桑葚、会理石榴、盐源苹果、雷波脐橙……攀西地区的优势特色水果全国闻名;全国最大青红花椒生产基地,全省最大优质蚕种、蚕茧、生丝、桑葚生产基地,国家“南菜北运”基地……在做好“土特产”文章的同时,肩负“攀西特色高效农业优势区”使命的攀西地区,如何进一步提升农业产值?向复合种植要答案。以攀枝花番茄为例。因品质优越,攀枝花的番茄一直特别受到成都市民的喜爱,年产约40万吨,有一半都卖到了成都。“每年5-9月种水稻,10月到次年4月种番茄。”撒莲镇安全村村民文辅华告诉记者,一年下来,收成好的时候,产值有四五十万元。撒莲镇有10万亩稻菜轮作基地。“稻菜轮作,既防虫又增肥。”安全村村委会副主任张远华介绍道。“保粮食安全一直是攀枝花坚守的红线。”攀枝花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友龙告诉记者,在打造“天府第二粮仓”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值得探索,稻菜轮作是一种尝试。凉山州农业农村局总经济师吴春余介绍,除了“粮食-果蔬”“粮食-烟叶”轮种等粮经融合、复合种植的模式,当地也在探索通过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提升农产品经济价值。奔腾的金沙江一路向南,跌宕在攀西地区的崇山峻岭之间,而蜿蜒的安宁河畔,五颜六色的农作物描绘出一幅五彩斑斓的农业经济版图。这片广袤的金色热土,正奋力书写农业大文章,以攻坚的精神、耕作的汗水,浇灌出一个丰盈富足的“天府第二粮仓”。5月的攀西,稻田初绿;5月的成都,风吹麦浪。从成都平原到安宁河谷平原,一幅幅抢收抢种的农忙画卷,一块块饱满丰盈的天府良田,在巴蜀大地次第铺展。强使命、共担当,牢记总书记嘱托,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成都与攀西,携手并进,丰年可期。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3-06-07
 (记者 陈国盼)近日,“我在帮扶一线建新功”主流媒体凉山采风活动,西线采访团走进盐源县,听到最多的词语就是“感谢”。泸沽湖风景如画 “感谢东西部协作,让我们村有了那么好的项目。”在泸沽湖镇舍垮村,总投资6000万元的“舍夸村东西部协作摩梭民俗文化园”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能带动当地村民就业,稳步提高村民收入。甲米镇甲米村“感谢帮扶干部,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在盐源县乡村振兴重点村——甲米镇甲米村,凉山州文化馆与甲米村结对帮扶,帮扶第一书记张海燕带领帮扶队员,为村里修了文化院坝、篮球场,发展村集体经济,现在整个甲米村在移风易俗和环境整治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感谢对口帮扶让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有盼头。” 在攀钢定点帮扶的盐源县黄草镇格郎河村,种植产业帮扶+消费帮扶”帮扶新模式全面激发村民致富内生动力,让村民鼓了钱袋子,2022年,当地人均收入达到12500元。此外,盐源县2022年东西部协作项目投入资金100万元建设的黄草镇格郎河村溶洞旅游开发项目,更将推动黄草镇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拓宽当地村民致富增收渠道。“现在房前屋后都干净整洁了,感谢帮扶。” “鄞雨巷”位于盐源县梅雨镇梅雨堡村西门,由宁波市鄞州区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对梅雨堡村西门长生埝及埝沟旁的190米路及两边住户的环境进行升级改造,让鄞雨巷成为了集镇居民休闲娱乐散步、村民议事说事、体育健身的好地方。梅雨群众取鄞州的“鄞”和梅雨的“雨”将小巷命名为“鄞雨巷”,见证着鄞盐一家亲。“感谢宁波市东西部协作的全力支持,让我们发展有了底气。”盐源县润盐镇龙口河村是盐源县乡村振兴重点示范村。龙口河村帮扶第一书记何峰笑着说,依托浙江省宁波市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借鉴浙江省乡村振兴“空间集聚”模式、“产村融合”模式,多举措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龙口河村示范村打造成形后,在盐源县将与绿色家园和龙塘水库一道形成县城外“半小时”经济圈。“感谢‘组团式’帮扶,让我们看病越来越方便了。”走进盐源县人民医院,现代化的医院大楼干净整洁。自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启动以来,盐源全力用好帮扶医院资源和人才智力,坚持“输血供氧”“造血制氧”并重,全力推动盐源县人民医院在重点科室建设、医技人才培养、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综合诊疗水平显著增强,区域医疗中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实现了盐源县人民医院多个外科领域的“零的突破”,群众就医体验不断提升。……近两年来,各级各类帮扶单位选派370名帮扶干部和队员对口帮扶盐源,落实各类帮扶资金2.265亿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153个。“帮扶力量是助力盐源乡村振兴的强大支撑,是巩固盐源脱贫成果、提升盐源振兴成色、夯实盐源基层基础的有生力量。”正如盐源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县总工会主席、党校校长赵显萍所言,帮扶为盐源带来了项目,带来了先进的思维,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变化,带来了希望,为盐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大美盐源 这一路,深切感受到了帮扶干部为凉山、为盐源的发展倾注的心血、奉献的青春,山里山外“一家亲”,帮扶的故事太多,说不完。这一次,采风团媒体从盐源县带走了这些帮扶的“故事”,时间越久,“故事”越有意义。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05
(记者 严易程 文/图)从太湖湖畔到大渡河上游,从长三角腹地到川西高原,跨越2000多公里的东西部扶贫协作,让浙江省湖州市与四川省金川县两地人民手牵得更紧、心贴得更近了。近年来,一批批帮扶干部人才接力扎根高原,与阿坝干部群众携手共进,结出了丰硕成果。如今,阿坝州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各族人民幸福安康,两地的友谊之花灿烂绽放。美丽金川“组团式”帮扶 打造一支靠得住、教得好、留得下的教师队伍教育是民生之本,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5月31日,记者走进浙江湖州中学对口帮扶的阿坝州金川中学,校园内,朗朗书声飘出窗口,溢满校园,教室里同学们坐得端端正正,专注地看着课本,声情并茂地朗读着课本,成为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需要优秀的学科教师。”从湖州来到金川开展帮扶工作,在金川县委常委、副县长高发义看来,现阶段金川县最缺的是优秀教师培养模式,只有加强对本县教师的培训,培养出更多本土优秀的教师群体,把“输血式”帮扶变为“造血式”帮扶,才能真正让金川教育质量得到提升。金川中学而浙江省湖州中学对阿坝州金川中学开展为期三年的帮扶工作,正是帮助金川县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手段、提升办学质量,实现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具体体现。“帮扶中,我发现学校历年来培养了很多人才,有着深厚的艺术和体育教育基础,所以我们不仅要把‘资源’盘活,还要让人才‘留下来’。”湖州驻金川县帮扶工作队队员、金川中学校长宋迎春说,自来到金川中学,帮扶团队就按照突出重点、造血强身的原则,聚焦金川县教育领域薄弱环节,促进帮扶团队与本地教师队伍融合,建立传帮带机制,正在力争打造一支靠得住、教得好、留得下的教师队伍,力争促进金川县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我们每年还将从湖州中学选派优秀干部教师到金川中学,对课堂教学开展深度体检,帮助学校梳理特色亮点,并通过线上线下开展专题讲座,将湖州中学的先进经验模式输出到金川中学,利用精品课、示范课,引导学校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宋迎春介绍,借力教育“组团式”帮扶和今年四川省推行高考综合改革的契机,学校已制定三年发展规划,预计到2025年,力争实现金川县中学校管理水平、师资队伍、生源质量、办学水平整体显著提升,完成“省级示范校”申创目标。“组团式”帮扶的实施,为川西高原山区县金川的教育发展事业注入了“催化剂”,大大改善了高原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让浙川两地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推动着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事业走深、走细、走实。帮扶座谈“组团式”帮扶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专业医疗队伍教育和医疗是老百姓最关切、最在意的事,办好教育和医疗就是最大的民生,要从解决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就医、就学问题入手,不断满足群众对教育、医疗更高品质的需求。在金川县人民医院,人才队伍建设乏力、专科建设能力不足、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滞后的问题正在“组团式”帮扶中得到解决。“我们位于川西北部高原地区,在健康医疗卫生上有诸多短板,包括设施不全、人才不足、科室不全等问题。”金川县人民医院有关负责人说,在湖州市的医疗帮扶下,这些短板弱项正不断补齐,也力争在“组团式”帮扶下,实现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都可以在本县解决,满足当地群众的就医需求。“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将帮助金川县建好一所县人民医院,推动金川县人民医院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满足县域人民群众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据介绍,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是按照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部署,由湖州市卫健委援派5名高年资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务人员组团帮扶金川县人民医院。其中包含了放射科、超声科、肾内科、呼吸科、妇产科等金川县人民医院亟需帮扶的科室,为金川县人民医院后续建设血液透析室和ICU提供技术支持。“医疗卫生健康是老百姓的民生福祉,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保障。”高发义告诉记者,下一步,湖州驻金川县帮扶工作队将会同浙江驻川医疗团队,本着“金川所需,湖州所能”的理念,着重从县域医疗发展,医院的营运管理、重点科室的建设、特色诊疗服务及人才培育提升入手,练好基本功,真心的付出,真心的帮扶。为金川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专业医疗队伍,切实提高金川县人民医院的医疗卫生保障水平,让当地群众,切身感受到浙江援建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高发义表示,促进结对地区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群众增收,是湖州的义务所在、担当所在,湖州驻金川县帮扶工作队也将继续深入做好对口支援各项工作,发挥教育、医疗、人才等优势,孕育出更丰硕的成果,谱写产业联动、文旅交融、社会治理、绿色发展的新篇章,共同为两地人民谋幸福、增福祉,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新形势新局面。(部分图片由金川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02
(记者 陈国盼)5月24日至5月31日,凉山州组织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近30家媒体记者,开展“我在帮扶一线建新功”主流媒体凉山采风活动,“兵分四路”,从东西北中4条线路,深入凉山,讲述凉山帮扶故事。西线采访团的第一个目的地是——木里。“一个木里,半个凉山”。这个占据了凉山州总面积22%的县城,也是距离凉山州府西昌最远的县城。对口帮扶队伍的到来,如“春风”般吹进了贡嘎山,吹进了木里河,吹进了木里高原。木里风景如画镜头一:产业发展引“活水”如何实现产业振兴,帮助当地村民增收致富,这是木里对口帮扶工作的“着力点”。已经对木里县派出第六批工作组进行援助的攀枝花市,把“活水”引入木里,让“攀枝花经验”在木里藏族自治县“开花结果”。走进木里县乔瓦镇簸箕箩村省内对口帮扶建设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这里是木里县首个州级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农业产业示范园分为种—养循环示范区、农业产业种植示范区、农业产业核心展示区3个特色区域,带动了全县种植羊肚菌、甜黄精、金丝皇菊达2100余亩。据攀枝花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组领队高升洪介绍,2020年至今,攀枝花市陆续投入2000多万元,在基地提升、品种选育、融合发展上下功夫,全力打造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增长极。地处高原,木里的蔬菜少,价格也贵。发展木里高原蔬菜产业,托稳雪域高原“菜篮子”,成为了攀枝花对口帮扶工作组队员沙路华的一个梦想。在李子坪乡白草坪村省内对口帮扶援建的蔬菜大棚基地,他的梦想正逐步成为现实。走进基地,四季豆、西瓜、白瓜、辣椒、土豆、豌豆尖、黄瓜、西红柿、青椒、葱蒜等长势喜人,当地村民看着这一片片绿色的“希望”,笑得开怀。“现在一年能产三季节蔬菜,一个大棚老百姓一年能增收3000元以上。”李子坪乡百草坪村村支部书记何新发说,基地总占地41亩,投资260余万元,涉及农户31户。曾经靠天吃饭的村民,尝到了大棚种植蔬菜的甜头,生活也有盼头。康坞牧区藏蜜生产基地 镜头二:打造“藏字号”招牌因地制宜,帮扶队把目光投向了木里特色“藏字号”打造。对口帮扶工作开展以来,来自浙江、攀枝花的各帮扶单位先后选派专家和技术骨干共100余人次,在木里县中藏医院,对各科室进行全面扶持。通过驻点带教、教学查房、培训讲座、义诊等形式,传授临床技能,拓展科室业务范围,提升医院的整体服务能力。在接受对口帮扶以来,医院的门诊人次、住院人次大幅度增长,各项医疗质量指标达标,经济收入同比增长43%。同时,帮扶队结合木里县实际,积极发展藏康养产业,挖掘木里涉藏地区康养资源,促进藏医、藏景、藏俗、藏物、藏食、藏文化与健康养生的融合,开创涉藏地区康养产业发展新模式,构建藏康养产业体系。“这是今天才割的蜂蜜。”在康坞牧区藏蜜生产基地,成片的蜂箱摆在牧场的山坡,才从蜂箱里拿出来的蜂蜜金黄诱人,香气扑鼻。宁波帮扶队把中华蜜蜂浅继箱养殖技术带到了木里,教会当地老百姓养蜂技术,发展养蜂产业,让村民又多了一条新的致富路。木里长海子镜头三: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路“这里的风景很好,我们专门到这里写生。”在茶布朗镇然面村省内对口帮扶建设的藏寨农家乐,几位外省的游客正在用画笔记录当地的美景。茶布朗镇位于木里县境中部,有藏、汉、苗、彝、蒙、白等6个民族聚居。在当地,有很多连片藏寨,动人的高原美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对口帮扶能为木里当地带来什么,又留下什么?”攀枝花市第六批对口帮扶工作组成员蒲铭一边想,一边对布朗镇进行乡村振兴方面的调研走访,决定利用当地特色资源,打造茶布朗镇藏族特色旅游示范项目,增加当地集体经济收入,改善百姓生活质量。现在,通过发展乡村特色旅游,茶布朗镇正在实现“传统经济”到“美丽经济”的蝶变,一步步迈向共同富裕。在屋脚蒙古族乡屋脚村利家咀,生活着70余户家庭,是完好地保留了母系氏族文化的村落。把绿色当底色,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以集中连片发展特色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去年以来,攀枝花市第六批对口帮扶工作组以“非遗文化+旅游”的形式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主要集农家餐饮、农宿、农业体验观光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区,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屋脚蒙古族乡新增了3家民宿、新建1家农家乐,旅游步道从5公里发展到17公里。下一步,帮扶队还将借助对口援帮扶的优势,进一步改善利家咀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巧借外智外力推动乡村振兴。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一路感叹。从中央到地方的帮扶力量汇聚,为木里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产业有了发展,收入有了增加,生活有了滋味,变化无处不在。当地的村民说,帮扶队员们给他们带来了幸福和希望,就像那漫山的格桑花一样。当下正是新一轮帮扶完成即将交接的时候,很快,新的格桑花又要盛开了……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02
禅心 何流(图片由会理市委宣传部提供)  5月21日,2023年环四川穿越大凉山会理山地自行车公开赛在凉山州会理市火热开赛,并迅速成为会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这场赛事在会理市仙人湖景区举行,比赛线路途经会理会议纪念地景区。300余名中外运动员在同场竞技的同时,还领略到会理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文物古迹、丰富的特色美食,感受会理深厚的历史文化。借助这场赛事扩大会理旅游的影响力,提升其美誉度,通过“体育+”,向国内外广泛宣传会理市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成果,传播会理红色文化,促进文、体、旅融合健康发展。  清晨,会理市城区中心钟鼓楼的晨钟敲响,这座千年古城醒来。不止钟鼓楼,历史悠久的城门洞、会理会议纪念地景区、龙肘山索玛花海、乡村旅游的好去处铁厂红景区……今年“五一”假期,由于德会高速建成通车,到会理的游客明显增多。据会理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不完全统计,“五一”假期会理市各景区景点累计接待游客24.8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1175.6万元。  会理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古称会无、会川。2021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会理撤县设市。  会理自古以来就是川西南与滇西及南亚商贸往来重地,为古丝绸南路必经要塞,素有“川滇锁钥”之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文明城市。如今的会理交通便利,国道108线、353线、245线盘旋于山巅沟谷间,德会高速公路、宜攀高速公路会东至会理段于2022年底建成通车,为会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带来新机遇。  近年来,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突出的人文景点和民族特色、日渐完善的基础建设,会理市把发展全域旅游、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工作作为重要工程,精心打造会理旅游线路,创造会理全域旅游发展新路径,全力争创天府旅游名县。会理古城。三条精品线路多维度展示会理历史与山水  会理地处金沙江以北的群山环抱之中,有三条精品旅游线路。  历史文化之旅。会理有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卫城,有供奉汉字始祖仓颉的庙宇,有攀西地区最大最完整的古代书院,有建筑风貌各异的古民居院落,有距今2.6亿年的恐龙化石,有新石器时代的历史文物,有历尽岁月沧桑的南丝路遗迹和马帮文化,有延续千百年的端午习俗。跟随会理历史的脚步,走进这座千年古城,一起领略远古文明、重回汉唐盛世、体味明清之风。  红色经典之旅。1935年5月,一支英雄的队伍从会理走过,留下了革命的足迹。智取厘金卡、巧渡金沙江,标志着中央红军彻底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激战狮子山、围攻会理城,体现了中央红军百折不挠、不畏强敌的优良品质;会理会议的胜利召开,确定了中央红军北上路线和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方针。2019年3月,会理会议纪念地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该景区拥有会理会议纪念广场、纪念碑、临时会议草棚等红色景观。如今,前来纪念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游人络绎不绝。近年来,会理市充分挖掘红色资源,重视保护革命文物和革命遗迹,传承红色基因,以争创天府旅游名县为引领,提升红色旅游景区服务水平和吸引力,加快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山水民俗之旅。从金沙江畔到龙肘山脉,从杜鹃花海到高原草甸,从南丝路重镇到灵关古道,从40万亩石榴园到石榴酒庄,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到中国传统村落,从白沙村祭龙节到热带傣乡泼水节,“川滇锁钥”的特殊地理位置塑造了会理独具魅力的多元化民俗风情;亚热带半湿润垂直型立体气候和地处神奇的北纬26°,造就了会理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繁盛的地方物产。日新月异的会理。四年精心努力整合全市旅游资源积极争创天府旅游名县  近四年来,会理市全力开展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工作,整合全市旅游资源,落实一系列工作举措,在文旅品牌、产业融合发展、宣传营销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21年7月,会理市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2022年,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天府旅游名县这个‘金字招牌’含金量很高,有助于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全域旅游纵深发展的创新实践。”会理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在工作机制上,会理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总指挥长的创建指挥部,统筹开展全市创建工作,将创建工作纳入目标绩效年度考核体系,定期对创建工作进行督查考核,设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对符合产业政策的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在人才、资金等方面优先给予保障。  会理编制完成《会理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21—2035年)》《会理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等重点旅游发展规划,深入挖掘特色文旅资源,不断助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会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创建研学示范基地、龙肘山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皎平渡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等重点文旅项目有序推进。  会理积极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治理行动,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常态化的检查和日常工作,保障旅游秩序和旅游环境持续向好。  2022年,在入选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的基础上,会理突出文旅首位产业,全面提升古城核心区质量,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加快打造“会理—丽江—大理”古城文旅新环线,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会理将持续推动投资超400亿元的文旅康养度假区建设,把会理建成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典范、乡村振兴的标杆,形成旅游产业全域覆盖,打造宜居宜游、主客共享的全域化旅游目的地。奋进中的会理,正铆足劲儿全力打造“历史文化、红色经典、山水民俗”为一体的文旅产业,用实际行动跑出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会理茭白。预计到2025年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将双升双增  “五一”假日期间,会理会议纪念地景区游人如织,他们或是在纪念碑前了解红色历史,感受浓郁的红色文化,或是在景区内的仙人湖观水天一色,赏落日余晖。  会理以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和建设文化旅游强市为目标,以打造文旅品牌为重要抓手,以建设文旅项目为重要载体,着力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预计到2025年,会理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将双升双增,年旅游接待达到千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总收入达到百亿元以上。  会理将融合理念贯穿于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推动文旅与教育、科技、体育、金融、农业、工业、娱乐等行业融合发展,不断拓宽旅游业的外延和边界,延伸产业链条、丰富发展模式。  会理市着力打造“一核两片三带八点”文旅产业区,努力形成“1+1+4+20+N”的文旅产业布局。建设特色旅游廊道1条7公里,旅游绿道1条4.1公里,自驾车营地1个,旅游驿站1个,旅游集散中心1个,旅游综合服务中心10个,旅游咨询服务点20余个。  强化项目建设,打响文化旅游产业品牌。会理进一步激活文旅资源,丰富优质产品供给,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优质旅游服务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升级。支持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好的精品线路、精品项目,充分发挥项目投资的带动作用,不断壮大文化旅游经营主体。  抓住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契机,会理正力促旅游相关业态提高服务水平,高标准打造一批精品酒店、精品民宿,改造一批高水准的旅游、文化、医疗等服务设施,营造诚信、健康、友好的旅游环境。  继会理古城、会理会议纪念地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后,会理古城—仙人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绿陶文化产业园、张姑娘桥、铁厂红景区等9个景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会理还创建了国家5星级乡村酒店1家、4星级乡村酒店1家、4星级乡村农家乐6家、3星级乡村农家乐9家,为创建天府旅游名县提供了有力支撑。  文创和旅游商品是文旅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增长点。会理将加大多元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力度,鼓励文化旅游企业单位、院校、社团组织以及个人等多方力量开展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争取打造更多会理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品牌。  “抓好文旅融合发展、建设天府旅游名县是全市之大计。”会理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全市上下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补短板、强弱项,积极争当创建者、宣传者、代言人,充分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为天府旅游名县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力争2023年顺利进入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行列,为实现文旅跨越,推动全市文化和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5-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张闻亚  时间的进度条拉到5月中旬,越西东方农业公司的两个农业园区正在孕育成熟和甜蜜的味道。甜樱桃园区里的甜樱桃陆续成熟上市;苹果园里的苹果已有拇指大小,将在7月迎来收获。  公司的总经理陈秀红和她的先生何勇春,一对在四川呆了近30年的浙江商人夫妇,这几天忙着协调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布局;他们的女儿何柳青,一位在四川长大的90后,如今正在杭州通过电商销售凉山的农产品。  越西、杭州,来自浙江的两代人,接力共促四川越西乡村振兴。何柳青为越西甜樱桃做推广。受访者供图越西工业反哺农业 父母累计投入四千万元  近几年,浙江在川人口,是一个热词。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浙江对口帮扶四川,从2022年起,对口帮扶县已达到68个,其中凉山州有包括越西在内的11个县。  其实,浙江对四川的帮扶始于1996年,从上世纪90年代起,除了来自官方的帮扶外,还有不少民间的力量也不断涌入四川,陈秀红夫妇就是其中的一员。  “四川已是我的第二故乡,上世纪90年代,我们到成都开始做汽配。”站在自己的果园里,陈秀红讲起了自己和四川的渊源,一直到2014年,有一个朋友因为年龄大了,希望把自己在越西的樱桃园转让出去,“我们经过考察后,就从那时‘入坑’农业了。”陈秀红半开玩笑地说。  农业投入大、风险大、回报周期长,这个特性在陈秀红身上也不出意外地体现了。从2014年到2023年,投入从最初的几百万元累积到4000万元,把从汽配产业中赚的钱几乎全投进去了,产业从最初的千亩樱桃园,发展到现在千亩樱桃园+300亩苹果园+千头牛羊,开启了种养循环的生态农业之路。  “去年我们为300多亩苹果园加了防冰雹的网。”陈秀红告诉记者,这也是预防灾害性天气的一种措施,“去年我们的苹果遭受冰雹,损失惨重。这个防爆网,我们投入了300万元。”聘请专业团队 打造现代农业园区  专业的事,要找专业的人来做。  在“入坑”农业以前,陈秀红,一个浙江商人,对农业的了解并不比普通人多。但作为一个管理者,她知道如何搭建自己的专业队伍。  苹果管理,请来了苹果主产区山东烟台的技术人员,园区管理,请来当地的师傅。  春夏之交,记者走进陈秀红的樱桃园和苹果园,只见一排排果树整齐划一,行间距都足足有4米宽,“这个宽度是为了方便机械化操作。我们的果园都是根据现代农业的要求,进行标准化建园。”陈秀红说。  苹果品种的选择,陈秀红也交给专业的人士来做,“我只定大方向,控制水果品质,其他的就由技术主管郭伟田来定。”  “根据陈总的要求,我们在逐步选择越西适合的品种,有些品种在烟台种植效果好,但不一定适应这里。另外,按照陈总的要求,我们都是按照有机农业的方向在做,果园都不用除草剂。”郭伟田告诉记者,今年是他在这个苹果园工作的第6个年头。  “陈总,这些是牛用的药,记得带过去。”陈秀红带记者参观位于大花镇的凉山州湖羊繁育基地时,养殖场的技术人员说。“我们这里有 1000多头湖羊,另外一个园区还有100多头牛。”陈秀红告诉记者,之所以加入养殖板块,是考虑到牛羊的价格相对稳定,同时符合种养绿色循环。  记者看到,无论是种甜樱桃、苹果,还是养牛养羊,果园和圈舍都是标准化的,有现代化农业的模样。何柳青在杭州直播销售越西特色产品。 受访者供图杭州90后女儿直播带货助销农产品  “女儿现在在杭州,我把她‘赶’回去了。”陈秀红告诉记者,去年女儿何柳青回到杭州,他们的农产品网络销售开启了直播模式。  在陈秀红夫妇规划的农业板块中,女儿负责农业贸易这块。  “我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学的建筑设计,做了一年汽配外贸,然后就到越西帮妈妈做农产品销售了。”在四川呆了10多年的何柳青,说得一口流利的四川话。  在何柳青看来,做农业最辛苦的,不是产品成熟季节,每天早晨四五点起床去果园收果子,而是爱美的她怕被紫外线晒黑了。  从果园到包装、冷链处理,再到联系客户,何柳青熟悉和掌握着每个流程。  何柳青告诉记者,初期,传统销售业务量大于网络销售,现在网络销售的份额越来越大。“2022年开始谋划直播销售,想把凉山州的人文、自然风光与农产品结合起来。”  除了销售自家的农产品外,何柳青还帮助凉山州其他的农业公司销售农产品。其中包括草莓、蓝莓,以及野生菌、蜂蜜。  杭州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高地,在杭州做直播,何柳青选择了与强者合作,“杭州八爪鱼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下简称‘八爪鱼公司’),做直播多年,有成熟的团队,我们与他们在农产品直播板块上进行合作。”  据八爪鱼公司总经理马强介绍,公司每天的直播场次有六七场,高峰期要上10场,去年销量最大的一场直播,销售额达到了1000多万元。  借助好平台,农产品直播销售也有新的突破,“去年尝试农产品直播,销售量最大的一次直播超过10万元。”何柳青告诉记者,最近她都在忙着为平台寻找新的产品,目前尝试了年糕片,“前期是在老家代加工,然后在电商直播平台上试试市场反应。如果好,我们将尝试在越西开加工厂,用越西大米来加工。”何柳青希望通过农产品加工来提升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加工食品也更方便通过直播电商进行销售。  一对60后,一个90后,两代人,在越西,在杭州,跨越千里,布局农产品从种养到加工,再到销售的一个完整链条。延 伸 阅 读  浙商 四川乡村振兴“他”力量  自2016年脱贫攻坚战以来,浙江累计选派了超过100名干部和数千名专业技术人员赴四川挂职,累计实施帮扶项目上千个、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数十亿。  除上述力量外,在四川还有一股民间的力量,那就是成千上万像何勇春一家三口那样的浙江商人,他们扎根最基层,深耕产业。  公开资料显示,数十万浙商涉足了工业、农业、金融、商贸等行业,陈秀红夫妇只是他们中的一员。  苹果、樱桃、牛、羊各种农业园区,再到农产品的加工和网络销售,浙商的触角深入了农业的全产业链,为四川乡村振兴贡献着“他”力量。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5-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范莉  “我们将继续开展大春作物的入侵植物、病虫害物种普查及水生动物调查,并全面摸清木里县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概况。”5月21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下简称“省农科院经作所”)曾华兰研究员告诉记者。  外来物种入侵事关国家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凉山州木里县地处西南边缘,地广人稀,为探明当地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情况,省农科院经作所成立了专项项目组,自去年12月以来,两次深入当地,开展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去年12月普查的取样点。 省农科院供图  去年12月上旬,项目组一行13人在省农科院经作所纪委书记岳福良的带领下,赴木里县开展普查。7天时间,项目组踏查了27个乡镇的农田、旱地、园地等生态环境中的178个关键节点,查看外来入侵植物和病虫害,并设置相应的外来入侵植物和病虫害的标准样地。  为进一步明确小春作物病虫草发生情况及木里县域内水生生物情况,4月16日至23日,项目组12名普查队员在项目负责人曾华兰研究员的带领下,开展第二轮普查,项目组邀请了四川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水产专家何斌副研究员现场指导。  项目组严格按照国家、四川省的相关技术规程,耗时8天,补充完成了17个乡镇关键节点的踏查,设置相应的标准样地;在水产专家何斌副研究员的指导下,查探了木里县域内的河流、湖泊、水库、养殖水域、沟渠等不同生态环境 20 多个点位,并设置采样点。  后续,项目组将建立木里县农业外来入侵物种资料档案,完善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为科学防控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以构筑农业生态安全防线,促进木里县农业绿色健康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5-24
( 记者 胡智 陈国盼)当下正是索玛花开时节,漫山遍野的索玛花“醉”人眼。5月20日,由凉山州美姑县举办的“发现美姑·寻找最美索玛花”美姑首届索玛花观赏活动在凉山州美姑县黄茅埂索玛花景区开幕。以“花”为媒,以“节”相会,美姑县创新方式,以文化活动促进文旅消费,进一步拓宽脱贫群众增收渠道,进一步激发美姑文旅发展活力。活动现场“美姑是富有灿烂文化之美的‘古彝圣地、非遗之都’;美姑是享有诗意栖居之美的‘清凉山城、康养之地’;美姑是具有后发优势之美的‘彝风新城、投资福地’。 ”美姑县委书记陈翔在活动中表示,要讲好美姑故事、宣传美姑形象、发展美姑旅游,充分挖掘美姑浓厚的民族文化,展现美姑丰富的人文风采,让大家发现美姑之“美”。本次活动中, 美姑精品旅游线路推介、文艺演出活动、非遗手工技艺展示、索玛花形象大使选拔大赛、文旅资源及农特产品推介、彝家主题家宴等精彩纷呈,让大家感受到美姑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彝族文化的魅力。活动现场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索玛花形象大使选拔赛。比赛现场,来自各地的31位彝族佳丽同台竞技。通过多轮角逐,曲比依伍荣获本次形象大使选拔赛“金索玛”,吉俄石普荣获“银索玛”,沙燕荣获“铜索玛”。选拔赛中还为6名来自不同领域的优秀女性代表授予“最美索玛花”荣誉证书。据相关数据统计,本次活动美姑县农产品认购金额达5416万元;活动现场发放现场消费券20万元,消费抵扣券10万元;线上企业、18个乡镇、彝族饰品衣服、小吃摊位等收入金额达26万元。活动现场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下一步,美姑县将不断加大旅游开发力度,推进文旅产业加速发展,以“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州”为带动,锚定“凉山州文艺副中心”目标,依托熊猫、美女、摔跤、南红玛瑙、毕摩文化“五乡”美誉和大风顶、龙头山、黄毛埂等独有生态旅游资源做强文旅产业,擦亮美姑文旅发展的金字招牌。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5-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解超平 徐文翠 记者 洪瑜 文/图  五月的西昌,风光秀丽,阳光灿烂。站在西昌动车站内,便能看到交错紧凑的设施大棚。  在全面推进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打造“天府第二粮仓”背景下,西昌被赋予时代重任。今年,西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将“全面推进‘粮经复合种植’”放在突出位置,并以此作为2023年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  着力解决“粮经争地”问题,西昌将扎实推进以“葡萄+豆类”“葡萄+薯类”为示范的带状复合种植。对此,西昌立下完成粮经复合种植16.7万亩的“军令状”。当前,西昌“粮经复合种植”开展情况如何?取得哪些成效?记者进行了走访。“95”后新农人李文勇在查看葡萄长势。葡萄种植超10万亩“粮经复合”穿起粮食增收线  5月11日,走进西昌葡萄种植核心区——太和镇太安村,村道两旁花红柳绿,葡萄大棚随处可见。安宁河的潺潺流水顺着大棚一旁的沟渠被引入田间。西昌“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的气候特点为当地水果、花卉等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几年种葡萄的人越来越多了。”望着眼前的一个个葡萄棚,西昌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感叹:最近几年,受经济效益影响,许多农户由种粮改为种葡萄,这推动了当地葡萄井喷式发展,使西昌葡萄种植规模超过了10万亩,但也造成了葡萄与粮争地的现实问题。  这一说法得到西昌市太和镇太安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志双的证实:“2016年以前,村民大多种植水稻、小麦等常规作物,后来看到邻乡凤凰村的人种葡萄赚了钱,大家‘你跟我’‘我跟你’一个接一个种起了葡萄。”  吴秋虞是西昌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据他介绍,与其说是被动发展,他更愿用“主动、积极”来形容西昌的“粮经复合种植”发展历程。他向记者列出了一组数据:“农户种粮食,每亩土地按最低流转费3000元计算,扣除种子、肥料、人工成本,所剩不多。”  因此,通过“粮经复合种植”为葡萄“牵红线”,找到适宜与其共生长的“伙伴”,形成多种作物相互搭配、循环的生态系统,不仅能提高农户种粮的积极性,还能利用生物多样性稳粮增收。  记者获悉,经今年2月份的前期测产,当地通过粮经复合套作的马铃薯亩产可达到825公斤,按市场价每公斤3元计算,亩产值2475元;同时,本地的“葡萄+豆类”复合种植模式,套种豆类最高亩产鲜豆达537.48公斤。  此外,为葡萄牵“红线”,套作马铃薯、大豆、豌豆等作物还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起到保护耕地的重要作用,这也是不少葡萄种植业主认可“粮经复合种植”模式的重要原因。尝到“粮经复合”甜头愿意继续尝试推广  “95”后新农人李文勇在太和镇太安村承包了70亩土地全部种植葡萄。走进他的葡萄园,秋黑(葡萄品种)刚刚挂果,葡萄树下的黄豆长势茂密。  今年28岁的李文勇自大学毕业后便选择了返乡创业,因了解到葡萄市场“供不应求”的火爆状态,便投身葡萄赛道。仅去年一年,他的70亩葡萄园便带来数百万元产值,其中有不少收益来自套种的豌豆。“非常省心,只需要种子和人工成本。”这是李文勇对“粮经复合种植”最直观的感受。  李文勇自2021年起,便在70亩葡萄园尝试套种了豌豆。“长出的豌豆非常饱满,品质特别好。”李文勇说,因葡萄种植需要“大肥大水”,通过套种作物不仅不需要额外施肥料,反而能将土壤中葡萄无法全面吸收利用的多余养分消耗掉,真是一举多得。  再过几天,李文勇的70亩葡萄藤下套种的黄豆就要采收,按长势判断,这些大豆的亩产量应该在800斤以上,按市场价3.5元至4元每斤计算,售价将超过20万元。之后,他还有新的打算:“之前看到大家套种马铃薯,效果非常好,我也想试试。”  走进当地葡萄种植户王功兵的葡萄园,5.4亩阳光玫瑰长势正旺,犹如一颗颗碧绿的大珍珠挂在树上,但大豆却不见踪影。原来,这批大豆已经采收完毕。“去年我们这里400亩葡萄,有150亩进行了套种,黄豆平均产量600斤左右,大家看得到收益,肯定还要继续种!”王功兵估计,按收成判断,“粮经复合种植”在今年只多不少。  记者获悉,除西昌之外,2023年,凉山州将进一步加大粮经复合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按照每个县(市)至少形成1-2个适宜当地生态条件、农作物种类结构的成熟模式,开展示范推广,届时,全州粮经复合模式示范面积将达到20万亩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5-15
(陈晨)为进一步树立会理文旅品牌形象,宣传会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全力推动会理文旅高质量发展。5月10日,“千年古城·榴在会理”文化旅游推介会在成都举办。这座位于四川凉山的千年古城将大美景致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展现在成都市民面前。会理古城在推介会上,中共会理市委主要领导在推介中向大家介绍了拥有千年历史的美丽古城会理。他表示,会理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红色基因凝聚的城市。如今,会理正以建设天府旅游名县为抓手,大力实施旅游品牌建设,成功创建了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省级五星级石榴现代农业园区。去年12月30日德会高速、沿江高速会理至会东段建成通车,高速公路贯通南北,旅游交通通达性更佳、游客可进入性更强,欢迎广大游客来会理感受这片土地上的别样风采。在推介环节中,会理市委宣传部主要负责人推荐了历史文化、红色经典、山水民俗三条全域旅游线路,其中,红军长征过会理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皎平渡红军渡江遗址和会理会议纪念地,已成为全国首批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此外,在活动现场,会理市人民政府与四川省旅行社协会进行了《文旅产业发展合作协议》签约仪式。通过本次签约,会理市将联合四川省旅行社协会在整合文旅资源、提振文旅市场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助推会理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介会现场三条全域旅游线路线路一历史文化之旅线路,串联起了会理古城中的仓圣宫、金江书院、明代卫城的北门城楼等名胜。其中,仓圣宫是为供奉汉字始祖仓颉而建,像这样单独供奉汉字始祖的庙宇非常罕见。金江书院的前身则是1751年由当时的会理知州韩缙倡导创立的全州最高学堂会华书院,是攀西地区最大最完整的古代书院。线路二红色之旅线路,大家可以前往会理会议纪念地、彰冠红军贫农团革命遗址、通安四方街遗址、皎平渡红军渡江遗址等,去追寻红军当年留下的足迹。线路三山水民俗之旅线路,大家可以领略到龙肘山万亩杜鹃花海、小黑箐白沙民俗村、松坪关国家传统村落和槽元高原草甸、新安水韵傣乡等会理当地的旖旎自然风光和多元民俗风情。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5-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解超平 徐文翠 记者 洪瑜  “这些鱼都是保护物种,千万吃不得!要是有餐馆售卖要及时举报哈!”今年“五一”期间,西昌市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的工作人员走上了街头巷尾、江河湖畔、餐馆酒店,向群众普及长江禁渔常识。据介绍,为加强西昌市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执法监管,严厉打击各类非法捕捞行为,维护良好禁捕秩序,西昌市近期开展了为期10天的长江禁渔专项行动。  本次专项行动范围包括西昌市境内的东河、西河、海河、安宁河西昌段及其所有支流等天然水域以及县(市)交界水域。重点任务是打击“电毒炸”“绝户网”等各类非法捕捞、运输、销售长江流域野生鱼行为,重点检查“三无”船舶涉渔、违规垂钓、商货船违规携带网具等行为,维护西昌市天然河流水生生物和水域生态安全,确保禁捕秩序稳定。  “我们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各相关站、股工作人员为成员的专项队伍,确保执法行动安排到位、严密部署。”据西昌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做好本次专项行动,西昌市农业农村局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标语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着力营造“水上不捕、市场不卖、餐馆不做、群众不吃”的良好社会氛围。  与此同时,西昌市农业农村局还与市公安局、交通局、市场监管局等执法部门信息共享,密切配合,构建“水上打、陆上管,市场查”的监管格局,强化非法捕捞和销售案件行动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  专项行动期间,西昌市共查获违规垂钓案件59起,查获涉案人员14名,行政处罚总额0.28万元,清理非法钓具67根,有力打击了违规垂钓行为。“下一步,我们将联合公安、市场监管、交通等部门持续开展联合执法,并与周边县市搞好合作,加大对非法垂钓、非法捕鱼、非法销售野生鱼类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西昌市的十年禁渔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西昌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5-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眼下正值水稻育秧栽秧时节,凉山州普格县荞窝镇大坪村迎来了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们。为引导当地群众运用集约化育秧新模式,让水稻育秧跑出“加速度”,专家们专程来这里开展技术培训。  培训现场,挤满了“听众”。  “各位老乡看,这是我们运用科技化育出来的苗,大家再看一下我们农户用传统方式育出来的苗,有什么区别?”“种子一定要晾晒干”“托架间间隔10厘米至15厘米”……专家在田边上课,“学生们”在认真听讲。在笔记本上写下几个要点后,为了能够听得更清楚,大坪村党支部书记刘依海特意换了位置,从后方走到了前排。手把手一对一教学水稻机械化移栽。 受访者供图  刘依海介绍,大坪村位于荞窝镇西南部,耕地面积1324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934亩。今年,在政府和科研院所的支持下,他们试行了25亩绿色水稻增产增效技术,以此展示先进高效的生产水平,带动老百姓转变生产方式。  据悉,自3月20日以来,这个专家团队已经是第4次来大坪村指导水稻生产了。  为了让群众掌握新技术,项目团队采用参与式工作方法,通过会议观摩培训、手把手一对一教、电话沟通交流、视频远程指导等方式,以山地适度规模化为目标,培训了熟练掌握育秧技术和机械化操作的农民各2名。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水稻专家陈勇介绍,这一套从育秧、播种、暗化催芽、摆盘和无纺布覆盖管理的育秧技术,是全国主推技术。真正把这一套技术落地后,它比传统育秧技术可以省工70%,节省育秧地80%,能够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培训期间,普格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吉木尔杰也多次下田实际操作光伏温室育秧、暗化催芽、机械插秧。“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专家教授们真正把技术带进了田间地头,带领农户走上致富新路。”吉木尔杰表示,希望今后在当地大面积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绿色生产技术,以此带动老百姓增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5-10
四川三农新闻网凉山讯(通讯员 陈宏)4月起,会理市冬洋芋(马铃薯)陆续进入采收上市黄金期。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科技服务队下沉冬洋芋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区开展调研指导工作。在会理市城北街道大营村冬洋芋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一派丰收喜景入眼来,调研组惊喜发现四大亮点。洋芋“机收”现场一是“农(食)安”目标见实效。园区推动测土配方施肥、重点病虫害监测预警与统防统治、科学安全用药、农家有机肥综合利用、耕地地力培肥等技术措施落地落实,切实促进洋芋产出增量、产品提质、产值增效,有力保障农产品舌尖上的安全,“放心洋芋”深受消费者欢迎,大大提升洋芋产业市场竞争力。二是机械化促增收。园区大力示范推广洋芋机播机收,让种植户尝到农业机械化的“甜头”。新农机推广应用在乡村备受群众青睐,农民种地省时省工省力高效,冬洋芋产业增产增收做实大大提振种植户创业信心。会理市农业农村局科技服务队实地走访调研洋芋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三是种业支撑农得利。园区试点示范择优筛选区域适宜品种,在州、县(市)技术团队大力支持下,从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培训指导及产品营销等重点环节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园区主推川凉芋13、丽薯6号、V7、沃土5号等优势品种。其中,进入国家品种备案登记环节的新品系2014-395极具推广价值,良种筛选与推广种植为种植户稳产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四是产业兴村谱新篇。园区充分整合集聚人才、科技、资金、产业等发展诸要素,以洋芋主导产业引领高质量发展。在新型“政产学研用”联农带农机制下,洋芋、烤烟等园区主导产业科技含量显著提升,农业增产增收更有保障。园区7000余亩冬洋芋基地建设进一步配套完善设施、调整田型、培肥地力,田园一步步蝶变美画卷,耕地肥沃更丰产,村容村貌颜值大提升,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建设逐步崭露新头角。会理市洋芋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核心区(城北街道)城北街道大营村村民张某某欣喜告诉调研组:他家今年种了2亩2分冬洋芋,全程按照专家指导规范化种植,赶早市讨了个好彩头,销售洋芋单项进账2.7万元,还赠送了亲朋好友好几百斤优品洋芋给尝鲜。调研期间,农业农村局科技服务队指导种植户现场集中回收处置地膜,宣传了新版禁限用农药名录应知应会知识,强调了我市关于化肥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的管理规定,并现场为群众传道授渔、答疑解惑。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5-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洪瑜5月5日,西昌市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安排部署了2023年度“三农”重点工作。据了解,2023年西昌将在保障粮食安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多个方面发力,推动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助力打造“天府第二粮仓”。  翻阅《西昌市2023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要点》,“推动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被摆在了突出位置,这是西昌今年农业农村工作思路的总牵引。为此,2023年西昌定下了一揽子目标:全面推进“粮经复合种植”,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64.2万亩、产量保持在25.04万吨以上;生猪年出栏37.56万头、牛出栏2.33万头、羊出栏19.74万头,蔬菜产量达63.63万吨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等。  具体来看,西昌将聚焦解决“粮经争地”问题,通过推进“葡萄+大豆”“葡萄+薯类”带状复合种植、粮油生产和粮经复合种植等,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西昌“粮经”复合、“粮经”轮作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将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并将在全省率先启动“农小云——田长制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使用,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西昌将推动“农高新区”更快成型成城。全力推动“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581亩核心区“农科芯城”高水平规划建设。开工建设中央实验室、科研培训中心等重点项目,启动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力争在2023年引进3家以上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完成玉米制种4万亩,建设西昌市玉米种业园区、油橄榄种业园区、蚕桑种业园区3个特色种业园区建设和园区型工厂化蔬菜育苗中心、花卉种苗中心,推动“农业芯片”蓬勃发展。  西昌将实施小农户振兴计划,新培育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家,培育高素质农民200人,并组织农民参加农村实用技能培训,通过实施“春风行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系列活动,确保实现农村有劳动力家庭至少1人就业的目标。另外,西昌还在农业用水、园区建设、农业防灾减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目标。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5-09
(曹正林 记者 何勤华)近日,盐源县龙家湾社区种植的香菇进入了采收期,工人忙着采摘香菇,并将烘烤完成的香菇打包运往外地。  这里是龙家湾社区新建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菌菇产业园),第一批试种了5个棚共计14000根菌棒。4月初,第一批香菇试种成功并顺利实现加工和销售,又一“盐源好货”被端上了广大消费者的餐桌。  龙家湾社区是盐源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共有脱贫户629户、3014人。为推动安置点产业发展,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盐源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当地整合东西部协作、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等各类帮扶资金、资源建起了这个菌菇产业园。  产业园一期项目于2022年5月开工建设,用地200亩,重点建设菌菇种植大棚100个、生产车间3座及其他配套基础设施,目前已完成生产车间厂房的建设和50余个大棚的搭建。二期项目拟建设制菌棒车间1座、气调库1座、智慧农业信息平台1个,并完善园区内的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着力打造集产、储、销一体的现代化智慧农业园区。  在园区建设的同时,盐源就同步推进入驻企业招引、种植作物的选择论证、市场开发拓展等工作。通过东西部协作,宁波中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承包产业园设施的方式入驻,积极开展香菇种植。“现在已经扩大到15个棚,采摘了两批次香菇,共计烘烤出干菇1.5万余公斤,烘干后销售往西昌、成都乃至浙江宁波等地。”该公司现场负责人方建福介绍,该公司还计划种植灵芝等食用菌,不断丰富品类,拓展销售市场。  这个项目也为龙家湾社区村级集体经济夯实基础。根据相关协议,企业每年将6%至8%的收益分红给龙家湾社区,作为社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项目建成后每年预计可为龙家湾社区居民提供120个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2.5万元,并可带动梅雨镇周边农户发展食用菌种植,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升级。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5-06
(记者 何勤华)“五一”小长假期间,位于会理市城北街道办事处铁厂村的会理会议纪念地景区游人如织。人们在纪念碑前了解红色历史,感受浓郁的红色文化,在仙人湖上观水天一色,赏落日余晖。  5月3日,记者从会理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获悉,据不完全统计,“五一”假期会理市各景区景点累计接待游客24.86万人次。  当前,会理正积极推进天府旅游名县建设。4月中旬,会理市政府已向文化和旅游厅递交了报告,申请对该市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进行考核验收。  在验收之际迎来“五一”小长假客流高峰考验,会理的这场“模拟考”成绩如何?会理龙肘山景区。李鹏 摄布局稳旅游场景不断丰富  会理位于四川省最南端,素有“川滇锁钥”之称,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至今已有2134年历史,古称会无、会川,后以“川原并会,政平颂理”定名为会理。  近年来,会理市全力开展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工作,整合全市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一核两片三带八点”文旅产业区,努力形成“1+ 1+4+20+N”的文旅产业布局。  如今,会理已经建成会理古城、会理会议纪念地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及绿陶文化产业园、张姑娘桥等9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同时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特色旅游廊道1条7公里,旅游绿道1条4.1公里,在景区、景点之间构建互联互通网络。  此外,会理还不断丰富旅游场景,拓展旅游消费形态,创建了国家5星级乡村酒店1家,4星级乡村酒店1家,4星级乡村农家乐6家,3星级乡村农家乐9家,并建成自驾车营地1个、旅游驿站1个、旅游集散中心1个、旅游综合服务中心10个、旅游咨询服务点20余个。2021年7月,会理市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2022年又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不断完善的各项旅游服务设施,不断加强的旅游服务功能区域建设,为会理创建天府旅游名县提供了有力支持,也在这个“五一”支撑起会理旅游的火爆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景区景点旅游总收入达21175.6万元。  据该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会理还将加大多元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力度,争取打造更多会理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品牌。“特别是要用好丰富的物产,如石榴、核桃、茭白、橄榄油等农特产品,以及野生菌、松子等土特产品。”该负责人表示,会理将推出相应举措,鼓励文化旅游企业单位、院校、社团组织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开展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会理铁厂红景区。李鹏 摄机制顺旅游管理不断完善  会理旅游的热度,早在“五一”假期前就已经开始上升。4月21日,会理市新安傣族乡泼水节热闹开幕,4万余游客在这里感受大美傣族群众的热情,品尝傣家特色美食,体验独具特色的川滇傣家风情。  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会理着眼的不光是“旅游”本身。“创建不仅仅是为了荣誉,更是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全域旅游纵深发展的创新实践。”会理市委相关负责人曾这样诠释。  因此,在创建之初,会理就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总指挥长的创建指挥部,统筹开展全市创建工作,将创建工作纳入目标绩效年度考核体系,设立不少于5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对符合产业政策的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在产业发展政策、人才、资金保障等方面优先给予保障。  同时,会理编制完成多项重点旅游发展规划,理顺顶层设计,推动会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创建研学示范基地、龙肘山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皎平渡红色美丽村庄等重点文旅项目加快建设,还积极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治理行动”“优化营商环境”等活动。  通过常态化的检查和日常工作,会理连续几年无旅游乱象、无重大旅游安全责任事故、无重大游客投诉和侵害游客权益事件发生,旅游秩序和旅游环境持续向好。  以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和建设文化旅游强市为目标,会理正着力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预计到2025年,会理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将双升双增,年旅游接待达到千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总收入实现百亿元以上。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5-06
(记者 何勤华)5月4日,记者从凉山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获悉,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凉山全州共接待游客168.55万人次,同比增长124.62%,旅游收入117688.68万元,同比增长134.35%。  迎接旅游“小高峰”,凉山州提前部署,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加强假期文旅市场安全生产和市场秩序管理,打造安全有序的旅游环境。邛海湿地美景吸引游客。记者 何勤华 摄全域旅游多点开花 激发“我在凉山”打卡热情  4月29日11时,“五一”小长假期间由成都开往西昌的首趟动车准时抵达,一大波游客在凉山开启了自己的欢乐假期。正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凉山州也“捧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旅游大餐,迎接游客到来。  西昌邛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一直是西昌旅游的热门打卡地,到泸山登高望远、到湿地骑游散步,是不少游客来凉山的选择。今年“五一”期间,西昌在邛海畔举行首届烧烤音乐节,现场音乐热辣,烧烤飘香,啤酒酷爽,碰撞出一场美食与激情的盛宴,让游客的旅游体验快乐“加倍”。  正值花期的各色花卉,也为凉山的这个“五一”增添了不少浪漫风情,吸引游客来此追花拍照。普格螺髻山、越西小相岭等地的索玛花,会理龙肘山景区的杜鹃花,西昌市区内的航天北路、文汇路、健康路的蓝花楹,梦寻花海湿地的月见草、小雏菊、三角梅……这些花卉或成簇成团,或高低错落,为游客带来多层次的视觉感受。  立足独特的资源禀赋,文旅产业在凉山多点开花,勾勒出凉山旅游的更多面。  欣赏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游客,往往奔赴盐源泸沽湖、西昌礼州古镇、安哈彝寨等。有兴趣感受樱桃采摘的游客,会选择西昌樟木箐镇、冕宁石龙镇等。每天晚上8点,西昌唐园,歌舞表演、唐韵广场巡游等轮番上演,唐风唐韵的魅力让游客流连忘返。规范管理严格执法 营造“安心舒心”旅游环境  “安心舒心”的旅游环境背后,是一根根绷紧的“监管弦”。  5月,凉山仍处于森林草原防灭火的高风险时期,防火安全毫不放松。在盐源泸沽湖景区,随处可见出游提示,提醒广大游客“户外不吸烟,不跨火警线,不违规用火”,女神湾、后龙山栈道、走婚桥观景台等点位均按“禁火令”要求暂停开放;在会理龙肘山景区,工作人员面对纷至沓来的游客车辆,逐一认真检查登记放行,确保“火种不进山”。  旅游市场更是事关凉山形象的监管重点。假日期间,凉山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大力整顿旅游行业经营者不规范经营行为,重点检查旅行社用车、导游服务、景区秩序、工作人员服务、文明旅游引导、商品明码标价、旅行社经营、旅游合同签订等内容环节。  同时,全州文化旅游行业单位认真落实假日24小时值班制度,节前对广大游客公布了文化旅游系统值班电话、旅游投诉电话及咨询电话,5天小长假里,实现了“安全、有序、优质、高效、文明”运行的目标。  假日期间,凉山州出动执法人员666人次,对196家上网服务场所、22家演出场所、326家娱乐场所、6家演出经营单位、13家网络文化经营单位、17家文物单位、26家涉旅经营单位、1家旅行社及其分支机构、112家景区和24个旅游团队进行了执法检查,共收到3起投诉,均得到妥善处理,未发生旅游安全事故。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5-06
(记者 胡智 陈国盼 文/图)4月26日,“遇见美丽大凉山·走进乡村看变化”主题采访活动走入冕宁,当天以“樱你而来  畅游冕宁”为活动主题的四川省冕宁县第十八届樱桃节在石龙镇桃园村开幕,以办节促樱桃销售,借果推旅游发展。据悉,本届樱桃节将持续至5月中旬,预计20天。开幕式现场开幕式现场,《古典舞》《樱桃红了》《冕宁民歌串烧》《春韵》《留在冕宁耍几天》等极富地方特色的歌舞表演让游客如痴如醉;当地艺术家即兴创作的书画、摄影作品让人啧啧称赞;充满古风古韵的汉服古典舞、古筝弹奏、冕宁民歌对唱、茶艺等表演展示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彝族口弦、月琴以及冕宁挑花技艺展示引来一阵阵掌声。现场的夹樱桃、吃樱桃趣味比赛环节,游客们纷纷上前参与,丰富的奖品让活动热度持续升温;采摘活动中,游客们在樱桃园采摘枝头新鲜的樱桃,感受舌尖上来自“春果第一枝”的那份酸甜……在冕宁县特色商品“乐购”摆展销售点,冕宁火腿、泸宁鸡、元升橄榄油、冕粳147,丰富的特色农产品,展示冕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果;樱桃销售直播让樱桃搭上“专车” “专机”,让全国200多个主要大中城市市民有机会尝到来自大凉山的新鲜水果。冕宁的樱桃为什么那么“火”?优势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冕宁樱桃的高品质。冕宁有“十里樱桃长廊,万亩水果基地”的美称,全县种植有脆樱桃、中华甜樱桃、中华小樱桃、美早、俄罗斯8号等樱桃品种,共种植樱桃1.6万亩,主要分布在复兴镇、石龙镇,年产樱桃4000吨左右,产值可达1亿元。冕宁樱桃香甜可口三月赏樱花、观美景,四月夏末采樱桃,品果香,优势产业前景助推两地培育樱桃现代农业园区,以家庭农场带动,形成集樱桃采摘、农家文化体验、樱桃交易电商为一体的樱桃产业。因交通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动车通到冕宁后,冕宁县游客增加,樱桃销量也明显增加。成功举办了十八届的冕宁樱桃节也已成为冕宁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的文旅产业名片,该县将依托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出更多旅游精品线路,带动农民致富奔康。近年来,冕宁县擦亮“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金字招牌,抓住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契机,聚力打造“彝海结盟”纪念地、灵山景区、牧羊小镇、航天小镇等精品旅游线路和品牌,成功创建了彝海、灵山2个国家级 AAAA景区和灵栖省级旅游度假区,旅游产业实现大突破大发展。202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13亿元、增长 4.5%,接待游客464.5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89亿元。下一步,冕宁将坚定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全域共兴”为总抓手,继续办好以樱桃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持续推动乡村特色产业深入发展。展望新未来,我们将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奋力把冕宁建设成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县。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4-27
四川三农新闻网凉山讯(通讯员 黄正洪)会理市太平镇羊喂水村属脱贫出列村,村级建制调整中,由原山包村和羊喂水村合并而成,面积36.5平方公里,下设8个村民小组,547户1605人,其中脱贫群众108户,监测户6户。在乡村振兴中,村党委聚焦“一核三治”,坚持组织、产业、人才、数字“四个”引领,推动基层治理走深走实。俯瞰喂水村一角一、坚持组织引领,建强基层治理“堡垒”。“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党委坚持把组织振兴、村领导班子建设放在首位。羊喂水村现有党员101人,支部3个,常职干部4名,驻村工作队到村后,领导班子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充实。通过规范运行“三会一课”,高标准开好“月会”,完善“三重一大”议事决策制度,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发展共识。同时根据干部特长和能力进行合理分工,让每个干部都有事做,实现班子高效运转。常态开展交心谈心,加强沟通、消除“隔阂”、增进了解,实现村建制调整后形的合并到质的提升,达到了“1+1>2”的合并效应,全面提升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深度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建强基层治理“堡垒”。田间地头听民意二、坚持产业引领,提升基层治理“底气”。“手里无米,唤鸡不灵”。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有助于提升基层治理的信心和底气。村党委协同驻村工作队,加强调研,梳理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个支柱三个好”,即大力发展烤烟支柱产业,养好乌金猪、卖好“太平鱼”、做好“水文章”。指导群众发展烤烟4100亩,实现产值2000多万。争取各级财政资金近500万元,建成1300平米,存栏900余头的“高山猪养殖场”一个,裂腹鱼繁育中心50余亩。2022年带动群众就业20余人,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余元。村集体有钱了,修桥补路、访贫问苦的一些事自己就能办了,村党委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开展基层治理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三、坚持人才引领,建强基层治理“骨干”。“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基层治理工作千丝万缕,但说到底,得有人去干,有人去做。村党委聚焦“队伍”建设,引育并重,建强乡土人才“蓄水池”。坚持在一线发现干部、历练干部、培养干部,从项目建设、护林护火、疫情防控等重大工作一线发现、培养后备干部5名。结合开展“干部回村绘蓝图”,召开座谈会6场,吸引18名“新乡贤”建言献策家乡发展。开办“村、组干部大讲堂”,倒逼16名村、组干部上讲台,提升能说、会写、善思、能干的本领。成立泰平鸿兴供销合作有限公司,承接建筑工程等业务,汇聚本村能工巧匠23名,建立“羊喂水村工程队”,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务工赚钱。吸引人才回归,赋能乡村治理,为乡村治理注入源头“活水”。数字乡村助力基层治理四、探索数字引领,丰富基层治理“触角”。引入数字理念,建设数字乡村。争取资金16万元,在村内主要公益设施、集体经济基地安装太阳能路灯70盏,建成集监控32个,终端10余个的局域网,平台建好以来,协助警方办理治安案件3起,在森林草原防灭火、防汛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探索“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借鉴森林草原防灭火“十户联保”经验,加强党建引领,细化网格责任到人到户,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常态开展信访隐患和重大矛盾排查,及时化解和处理各种矛盾纠纷。自治、德治、法治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村庄综合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村内彝汉同胞团结互助,村容古朴整洁、乡风文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初具雏形。荣获2021年荣获全省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先进村,2022年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大大增强,实现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4-25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