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三农新闻网凉山讯(通讯员 陈宏 盛朝元)“十四五”开局元年,由会理县农业农村局牵头的涉农项目共有19个。其中包括新建项目5个、续建项目6个、储备项目8个。通过连年接续发力狠抓涉农重点项目建设,全县均衡布局的农业项目不断固强三农发展根基,有力促进乡村华丽蝶变,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路子越走越宽,全面奔康未来可期。会理黎溪烟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风景如画5个新建项目造福一方。--会理县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拟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主要内容是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排灌渠系),实施土地平整、机耕道、地力培肥及相关渠系等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会理实践充分证明,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的成效显著,在美如画卷的高标准农田基地耕种劳作,庄稼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倍增。该项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深得民心。--蓝晶农业种植冷链物流一期示范园项目。该项目流转会理县黎溪镇盐河村农业用地230亩,新建标准化蓝莓种植大棚200个,蓝莓分拣冷藏及冻库一座,配套完善园区机耕道、蓄水池、喷灌系统、排水系统、自动化泵房等基础设施。 引入新产业,示范新科技,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的就近就业创业的新岗位新机遇,该项目备受当地干群青睐。--会理县石榴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在彰冠镇、鹿厂镇、城南街道所辖的30个行政村地域内打造石榴标准化种植基地面18.4万亩,新建观景台一处,完成古桥旅游景观前期打造工程,有力推动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农旅融合发展初见成效,已有当地群众在休闲旅游产业中分得一杯羹。--会理十里牌万头肉牛循环农业养殖园。该肉牛养殖园区占地总面积408亩,总投资8000万元,建设牛舍2.1万平方米,后期扩建完成后可养殖肉牛10000头,第一、二批次尝试阶段计划每批次投养3000头肉牛。该项目辐射带动周边3000余户农户参与养牛致富,养殖规模达5万头左右。配套种植优质牧草6万亩,年总产值预计可达16亿元左右。--会理永惠牧业肉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该项目拟建设150000平方米标准化钢结构圈舍,其中含10000平方米设施用房及管理用房。计划种植优质牧草200亩,配套购置饲料机械及其他新型实用养殖设备。重点示范种草养畜、种养循环利用新型农业模式。会理黎溪大海子人工湿地写生景点观荷6个续建项目接续强农兴农。--会理县金砂柑橘基地建设项目。建设万亩标准化原生态的柑橘示范园,建成一个无病毒柑橘繁育中心、一个专家院士工作站(金沙江干热河谷柑桔试验站)、五个适度规模养殖场,利用养殖粪污生产高效有机肥。建设一个小青柑茶厂,配套建设1000吨冻库及两条果品分级流水线。--会理县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整治田间排灌渠道5.21千米、田间机耕道路11.7千米,实施地力培肥1万亩。--会理县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2.1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32万亩),新建及整治灌排渠道39.847千米、田间机耕道28.318千米,田型调整563亩,地力培肥2.1万亩,整治小型水利工程17处。--会理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新建有机肥厂1个,培育运输专业合作社2个,升级改造570家养殖场粪污配套设施,着力加强粪污还田系统建设,进一步购置完善粪污运输及处理的设施设备。--会理县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项目。重点打造生态综合服务中心、生态休闲观光区、农耕历史文化馆、现代农业水培及雾培展示馆、儿童科普教育基地。根据EPC项目标准要求,着手建设体现会理农业文化的公益设施等。--会理三益复烤厂技术改造项目。项目基地占地150余亩,新建5400㎡选叶场、5400㎡原烟周转库各1个,配套完善两条9000kg/h打叶复烤生产线工艺设备,增加部分生产线专用设备,建设配方备料车间,改造新增挑拣、配方库、摆把切断、装箱回潮等新设备,有效解决装备落后、配套设施欠缺等短板制约问题。会理石榴现代农业园区示范推广植保无人机高效喷施农药8个储备项目面向未来高位统筹。--会理县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重点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排灌渠系)建设,实施土地平整、机耕道建设、地力培肥建设、渠系附属设施建设等。--树堡乡太阳能提灌站建设项目。新建太阳能提灌站,有效解决区域内干旱缺水制约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黎溪镇大海子水库渠系浆砌项目。浆砌大海子水库渠系,全力保障大海子休闲旅游景点人工湿地不会断水断供正常运营,进一步协调解决库区农业生产用水引、排水制约难题。--润泽光彩新能源循环农业产业园项目。在新发镇铜厂村新建8万平米、存栏5万头的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新建3万平米食用菌种植基地,建设年产2万吨生物有机肥的生产车间及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同步建设配套沼气发电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重点示范推广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集成新技术新模式。--会理县烟草库房整体搬迁建设项目。按照优化布局、利于发展的新要求对沙坝片区烟草库房进行整体搬迁。--会理县石榴文化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以彰冠镇、鹿厂镇石榴基地为载体,进一步打造石榴文化、红色文化、休闲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规划面为24.6平方公里。--会理县绿康生态农业基地项目。租赁土地4000亩,新建大雅柑、沃柑生态种植基地;新建管理用房1180㎡、库房2400㎡、其他用房400㎡;配套建设冷藏及保鲜设施,基地内道路、抽水管道及设备、水池、基地节水灌溉系统及相关附属设施等;购置优质种苗48万株。--山东澳东药业金银花种植发展项目。推行“公司+村集体+农户”新型利益联结模式,联农带农共同致富,拟于会理发展“北花一号”良种金银花20万亩。会理彰冠镇古桥村田园综合体农旅融合项目体验区会理彰冠镇古桥村田园综合体项目区漂亮民宅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8-02
四川三农新闻网凉山讯(通讯员 陈宏 王再慧)筑强生态文明之基,走好新时代绿色发展之路,会理重拳实措推进畜禽粪污污染防治工作。截至6月底,全县关于畜禽粪污综合治理专项工作形成专题总结11个、专题报告4个。县农业农村局重点牵头,在全县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下,养殖粪污专项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全县范围内开展养殖业排查及整改,总计整改纠治轻微直排问题未达标户1637户,搬迁关停28户,对35户督查未达标的养殖户发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专项督查重点区域养殖户78户并一一对标整改到位。及时回复、办结居民投诉养殖场(户)州长热线信访件9起。2020年至2021年期间共召开养殖污染防治专题工作会议12次,及时针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部署、狠抓整改落实。会理农业农村局领导督导检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建设项目专班主抓促落实。组建专班组督查指导养殖场(户)配套建设粪污集中处理的干粪堆积池、化粪池、沉淀池、排污管道、田间贮液池等粪污处理设施,全程跟踪、动态监管,确保进度和质量双达标。备案在册全监管。对全县规模养殖场(户)全覆盖摸排并作备案登记,建立线上线下同步的网格化监管网络体系,县乡(镇、街道)村各级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项督查检查及整改整治工作,重点督促指导规模养殖场(户)建立完善的畜禽粪污处理利用台账,不断强化和规范粪污还田利用可溯源追责痕迹化管理。靶向治理保稳定。针对粪污处理不规范、存在污染问题、社会反映强烈的规模养殖场(户)落实专班专人跟踪调查,及时回应处置群众关切问题,同时会同环保部门加强联合执法监管,督促其限时整改到位。会理农业农村局领导督导检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建设项目奋力做好畜禽粪污污染防治绿色答卷。2019-2020年共投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资金13725.6万元,其中中央资金5000万元、项目建设业主自筹资金8725.6万元。建成507户年出栏50头以上猪当量的适度规模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其中包括年出栏50-499头猪当量的专业养殖户386户、1211代养猪场77户、年出栏500头以上猪当量的适度规模养殖场44个。共计安装排污管道45600米,建成干粪堆积棚17100平方米、堆肥发酵池76950立方米、沉淀池14250立方米、厌氧发酵池19950立方米、田间贮液池216600立方米。建成1个省级、4个州级现代农业园区粪肥还田生态系统,园区内建成田间贮液池51000立方米,安装粪肥输送管道209700米。建成粪污运输专业合作社10个,购置粪污运输车20辆(罐车10辆、干粪运输车10辆)。招标采购并发放干湿分离机44台、抽渣机184台、抽污泵592台。全力打通种养基地连接通道,补齐发展短板,各现代农业园区大面积示范推广种养循环、绿色发展新农业技术模式。2020年度,全县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规模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率达100%,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提高了5个百分点。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示范园区-会理金砂柑橘现代农业园区总结经验再出发,“十四五”期间会理农业农村系统将接续发力重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工作,并将成熟的好经验好模式在全县范围内进一步推而广之。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8-02
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支持集中安置点发展就业帮扶车间、社区工厂等就业载体●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民宿旅游、农村电商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支持凉山州3年内建成2家以上(含)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加强公益性岗位统筹管理,新增和腾退的公益性岗位向搬迁劳动力倾斜●公共就业服务、农民工服务向集中安置点延伸,在大型及以上集中安置点设立就业增收专员,优先安置符合条件的搬迁劳动力(记者 刘春华)近日,省人社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促进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增收十条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我省易地扶贫搬迁70%及以上安置点集中在凉山。《十条措施》围绕劳务输出、就近就业、创业培训等方面,促进群众就业增收。  《十条措施》明确,搬迁劳动力通过有组织劳务输出到户籍所在地县外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给予不超过300元/人的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经纪人组织搬迁劳动力到企业就业,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的,按不低于300元/人标准给予一次性就业创业服务补助。  支持集中安置点发展就业帮扶车间、社区工厂等就业载体,符合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规定的,可申请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还款积极、项目前景好、带动搬迁劳动力就业能力强的,可再次申请贷款和贴息。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民宿旅游、农村电商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对稳定就业半年以上的,按1000元/人标准给予生产经营主体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对吸纳搬迁劳动力超过10人并稳定就业半年以上的,再按每10人1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补,最高不超过20万元。  支持凉山州3年内建成2家以上(含)省级创业孵化基地,经认定后每个基地给予9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期满后可再次申请认定,其辐射带动集中安置点就业创业成效作为认定的重要依据。鼓励搬迁劳动力返乡创业,符合条件的,给予1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并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政策。  加强公益性岗位统筹管理,新增和腾退的公益性岗位向搬迁劳动力倾斜,优先安置大龄、残疾等就业困难的搬迁劳动力,给予不低于500元/人·月的岗位补贴。对有培训意愿的搬迁劳动力至少组织其参加1次技能培训或者创业培训,并按规定落实培训补贴,培训期间给予不超过50元/人·天的生活费(含交通费)补贴。  公共就业服务、农民工服务向集中安置点延伸,在大型及以上集中安置点设立就业增收专员,优先安置符合条件的搬迁劳动力,每名就业增收专员服务不少于1000名搬迁劳动力。在分配中央和省级财政就业创业补助资金时,向凉山州搬迁任务较重的11个县予以倾斜。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敏 李颖 记者 刘佳  “玻璃大棚建起来了,咱们搬到这里的移民以后可以种出口感多样的番茄了!”近日,刚从白鹤滩水电站库区搬迁至宁南县大同镇花棚子移民安置区的彭兴福望着即将完工的番茄园区兴奋地说。大同镇优质番茄产业园区。 宁南县委宣传部供图发挥优势番茄产业园区建起来  在大同镇新建的番茄园区不远处,是已基本完工的花棚子、干海子两个大型移民安置点,安置点内900余户移民安置房错落有致地在规划区排列开来。随着4000余名移民陆续搬迁入住,如何让大家安居乐业,实现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  大同镇是出川入滇之地,全年气候温和,移民搬迁入住后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充足。综合这几大优势,大同镇优质番茄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应运而生。  番茄产业园区在建单膜连栋温室约18000平方米,目前培育有凡谷归真番茄品种7种,都是口感极佳的生吃型番茄,一年可以培育春、秋两季,每季生长周期在3至4个月左右,此次培育品种再过90天左右就能成熟。积极宣传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  说起番茄产业园区的建设,大同镇镇干部李开富回忆,开工以后如何提高移民的积极性,真正认同园区并投身到园区建设中,又成为了新的问题。为此大同镇首先找到11名从华弹镇早市蔬菜种植基地搬迁到安置区的移民当“宣传员”,用他们种植蔬菜的成功经验告诉身边的移民科学种菜的可观前景,并选送了3名移民到山东学习大棚番茄种植技术。同时还让村组干部多和移民群众拉家常,多介绍园区情况,让移民通过图片、朋友圈等渠道更深入地了解和支持园区建设,使更多的移民知晓园区、支持园区。  为了帮助移民群众实现尽快就业,大同镇积极开展各类种植技术培训,让移民青年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目前在园区务工的移民达到40余人,实现人均年收入4.8万元。科学管理搬迁移民富起来  为有效引导移民群众支持园区建设,大同镇政府为本地移民培训番茄种植技术,开展番茄种植,宁南县乐虎凡谷归真番茄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再进行回购,每亩产量1万斤左右,每斤暂定收购价格3.5元,预计能为移民创造每亩25500元的经济效益,把优质番茄打造成宁南县大同镇的特产。  作为宁南县第一个规模化、智能化的移民蔬菜种植基地,番茄产业园不仅能打造为大同镇乡村振兴示范点,更能实现移民后续发展增收,真正实现农业发展、农村变样、农民受惠,让花棚子、干海子移民在新家边圆了乡村振兴梦。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9
(记者 张艳玲)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优质烟叶产区,烟叶已经成为该州30余万烟农增收的特色支撑产业。凉山州每年5月至10月强对流天气频繁,一场冰雹来袭,烟田里可能被砸得只剩下烟秆,烟农深受其害。为破解这一难题,凉山州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全面构建完善烟叶生产精准防雹体系,年均冰雹灾害减损70%以上,有力增强了包括烟叶在内的农业生产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雹灾威胁不除,烟农心里没底,更可能成为凉山发展的“绊脚石”。为此,自2019年起,凉山在总结2018年冕宁县引入专业化气象服务开展防雹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确定由烟草行业和州、县(市)财政共同筹措资金,全面构建完善烟叶生产精准防雹体系。在协作联动机制上,气象、农业农村、烟草、保险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根据地形、气候特征,在10个产烟县(市)新增45处天气雷达,布局防雹作业点152个和防雹高炮152门、JFJ火箭架107架;在作业指挥上,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统一协调指挥。  专业气象服务单位技术人员王磊向记者介绍了这套精准防雹体系的工作流程——天气雷达每20秒就可扫描整个区域,根据云体发展不同阶段的雷达回波指标,结合卫星、自动监测站发回的实况监测数据,综合分析确定作业云区,计算云体高度、强度、厚度等,确定作业方位、作业模式、用弹量后,通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向各炮点发布作业指令。  凉山州相关负责人表示,凉山烟叶生产精准防雹体系不仅直接助力了烟农开展烟叶生产,还有效兼顾了同区域的水稻、石榴、苹果、葡萄等作物,为凉山整个农业生产撑起了“保护伞”,是凉山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张立峰7月20日,记者从省人社厅获悉,在新一轮川浙东西部协作开启之际,雷波县于 14日首次组织本县 47 名雷波籍脱贫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到浙江务工,由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提供适合岗位,岗位上班薪酬约 4000余元,加上宁波和凉山两地政府的稳岗补贴,人均每个月可以领到5000元左右。记者了解到,为帮助彝族同胞克服语言和生活等方面困难,雷波县特别派出了经验丰富的彝族干部陪同务工人员一起,常驻宁波象山专门从事稳岗服务保障工作。  2021 年是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雷波县持续做好过渡期内劳务输出及农民工服务保障各项工作,通过抓实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防止规模性返贫,全力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今年6月,雷波县与浙江宁波市象山县召开劳务协作对接会议,对如何制定稳岗补贴和农民工子女入学等能够促进提高农民工务工质量的一系列政策进行了深入交流,并签订《宁波象山·凉山雷波劳务协作框架协议》。此后,又连续在雷波县境内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举行专场招聘会,还通过微信、QQ群向全县21个乡镇发布500余个东西部劳务协作招聘岗位。  据了解,雷波县计划今年向浙江宁波点对点输出300名以上脱贫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2
(记者 余开洋)西昌市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依托丰沛的自然资源条件、禀赋的农业资源、独特的优势特色产业等因素,构建葡萄、蔬菜、花卉”三大主导产业和“玉米制种、油橄榄”二个重点产业为核心的“3+2”的西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接下来,西昌市将打造一批国家、省、州级特色产业,创建一批国家、省、州特色产业品牌,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到2025年,稳步推进10万亩葡萄产业,产值18亿元;蔬菜产业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产值10亿元;花卉产业种植总面积达到2万亩,产值25亿元;玉米制种生产能力4.2万吨,产值4.2亿元;油橄榄种业产业种植总面积达到3万亩,产值5亿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作霖“二季蚕我家养了4.5 张,总的茧壳卖了 295 公斤,收入12950元。”7月16日,刚刚卖完茧壳的宁南县石梨镇砖房村蚕桑中心技术员邹国龙,拿着售茧单高兴地告诉笔者。  蚕桑产业一直是石梨镇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内外茧丝绸市场影响,蚕桑产业小幅下滑。2021年,为提高全镇蚕茧产茧量,增加农民收入,石梨镇多措并举,全力抓好蚕桑产业发展:一是镇领导高度重视,注重蚕桑基础设施建设,全力落实县蚕桑发展政策;二是组织大型蚕桑养殖技术培训,大力培养蚕业技术性人才;三是加强政策宣传,增强蚕农养蚕自信,提高蚕茧体量,向“强基础、攻质量、稳产茧”的蚕桑发展目标迈进。  今年,石梨镇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防汛防地灾等重点工作的基础上,鼓励农户兴桑养蚕,坚定产业发展信心,动员各级干部下沉农户指导生产,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提高单产助农增收。该镇2021年春蚕、初夏蚕共养蚕2374张,产茧2349担,实现蚕农收入546万元,春蚕、初夏蚕两季单产均名列全县第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盛夏七月,大凉山深处的上百亩蓝莓熟了,一颗颗“紫珍珠”镶嵌在绿叶间,这里是昭觉县火普村刚开园的高山蓝莓科技示范园区。7月12日至13日,省科技厅组织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到凉山彝族自治州开展科技服务,助力凉山特色产业发展。  自脱贫攻坚以来,在省农科院的科技帮扶下,火普村蓝莓产业从无到有,现已发展成当地的一个特色产业。在全面奔向小康生活的道路上,一颗颗“致富果”在悄然地改变这片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董顺文指导火普村蓝莓生产。从无到有高山蓝莓科技示范园区开园  7月12日,在省农科院、四川大学、西华大学、攀枝花农林科学院等单位20 余位专家学者的见证下,昭觉县解放沟镇火普村党支部书记吉色次哈宣布该村高山蓝莓科技示范园区正式开园。  “2015 年,当我和同行的专家们一起走进凉山州考察扶贫的时候,被这里的丰富多样性地理条件吸引了。”蓝莓产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省农科院经作所研究员董顺文介绍,“火普村自然、气候资源独特,外加光照充足,非常有利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在此之前,昭觉县火普村的村民们从没见过蓝莓,更别说种植了。为了让老百姓听得懂、看得明白,团队把本来写好的《蓝莓技术方案》进行了重新改编。  “挖一个坑、放一袋营养袋,种下一棵树,盖上一块布,种上一亩地,亩产上一万,致富一家人……”在高山上,科技专家们把编好的“七个一”的技术顺口溜,传授给从四面八方赶过来的彝族村民。  “没想过大山里还能种出蓝莓这么‘洋气’的水果。”现年60岁的村民吉地尔子告诉记者,尽管已经到了花甲之年,但他这几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干劲。  经过专家团队长期的实地考察和摸索,火普村蓝莓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在专家团的指导下,火普村2020年3月种下40亩蓝莓,期间由于基础设施没有修建完毕,蓝莓种植在4月份气候最干燥的时候遇到旱情,靠人工挑水灌溉和专家的指导,最后成活率依旧达到85%左右。从有到壮蓝莓产业将成火普村支柱产业  “火普村的高山蓝莓,果子香甜,口感风味好。”吉色次哈一边品尝蓝莓一边向专家们介绍道。当天,专家们还进入园区,实地考察调研品鉴蓝莓品种的生长和品质。  董顺文介绍说,火普村的蓝莓是高原蓝莓品种,比较耐寒,成熟季节是 7 至 8月,属于中晚熟,与其它地方错季。村里昼夜温差大,从去年第一批果子来看,口感非常好,果香味浓。董顺文还介绍,火普村种植蓝莓采用的是生态种植模式,没有破坏原有的生态。同时,施用有机肥,不用化肥和农药,实行智能化管理。  “去年村民看到蓝莓成熟后,信心大增,2020年9月在县科技局帮扶下我们又种了十多亩,今年还将扩大到500亩,已规划蓝莓作为火普村的支柱产业。”站在火普村高山蓝莓科技示范园前,吉色次哈说。根据董顺文的推算,火普村的蓝莓三年将进入丰产期,产 量 能 达 到 亩 产 1500 至2000斤,按每斤30元计算,一亩地产值在4万5千至6万元。  “现在可以说,火普村蓝莓产业发展初步的成效已经显现出来。”董顺文表示,将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1
(记者  胡智  陈国盼)7月18日,以“盐源花椒  香麻四海”为主题的2021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暨盐源县首届花椒节开幕。本次活动旨在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传承弘扬农耕文化、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积极探索,全方位宣传推介“盐源花椒”,提高“盐源花椒”品牌知名度,促进“盐源花椒”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开幕式现场本届花椒节除了“花椒树王”“花椒采摘能手”“花椒种植致富带头人”评选、开幕式文艺汇演外,活动期间还开展了“花椒情”摄影、美术、书法展览,并举办了花椒产业发展研讨会、农特产品展销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据悉,盐源种植花椒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盐源出产的花椒粒大肉丰、色泽鲜艳、香气浓郁、麻味纯正,“盐源正路”“盐源大红袍”堪称花椒中的珍品。目前,盐源花椒种植面积达82万亩,年产鲜椒6万吨,综合产值20亿元。盐源树上鲜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系列花椒油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二。勤劳的盐源人民发展了花椒产业,花椒也成就了盐源人民,椒农年人均种椒收入达7000元以上。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7-20
(记者  胡智  陈国盼)7月,盐源县坝子弥漫着椒香。又到采收时节,花椒带来了农民增收的希望。盐源县卫城镇岔河村是花椒种植大村,近万亩红椒露出娇艳的“脸蛋儿”,很是喜人。近年来,该村种植大户何巫各年年收入均达40余万元,今年他对收成也信心满满。花椒丰收找准花椒致富路村民小组长带头干事业1999年担任岔河村村民小组长的何巫各,已在当时的盐井镇、梅雨镇、双河乡、干海乡、下海乡等了解到花椒发展的势头,随后又参加了县里组织的花椒栽培、管理等各种学习培训,逐步意识到发展花椒产业“一定很有奔头”。于是,他在自己最初的两亩地上,“拔出玉米、刨出土豆”,干起了发展花椒的事业。当时,县里也积极推广花椒种植,林业局开始苗圃育苗花椒或是从零星育苗户那里购买花椒苗无偿发放给全县种植户种植。认识到花椒产业将是盐源农户的一种致富出路时,作为村民小组长的何巫各积极奔走到各户去宣传,并鼓励村民种植花椒。2002年,何巫各家的花椒地已达30亩,他实现了第三次土地的更替,每年光花椒产值就达15余万元。村民们看到何巫各家通过种植花椒增收致富,了解到县政府出台的各种发展花椒产业的惠民政策后,也开始自发地大量种植花椒。2000年至2006年,国家实施重点工程退耕还林项目,盐源抓住机会种植花椒2万亩。到2007年底,全县经济林木普查时,全县花椒基地面积已达到9万亩,2015年,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25万亩。渐渐的,花椒树“漫山遍野”出现在盐源各乡镇。随着椒农的增多,盐源花椒产业迅速崛起。截至2020年底,全县已有红花椒49.6227万亩,挂果面积27.408万亩,产量达到5927万斤,产值达到3.7667亿元;有青花椒32.5902万亩,挂果面积18.6355万亩,产量4145万斤,产值2.9856亿元。此时的何巫各家,两辆汽车停放在自家院坝。岔河村的村民也都竞相发展花椒,个个都成了种植花椒的行家。破解花椒种植难题科学助农实现增产增收事实上,第一次种植花椒的何巫各,也曾有过许多种植难题。种植花椒对他而言,是一次次的失败、探索,对盐源椒农而言,是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最先栽种的苗子是何巫各从盐源各地买来,后来听说冕宁县有花椒苗,他又到那边买了些回来栽种;知道汉源花椒好,他一有钱就去购买好的种苗。了解到花椒更适合坡地种植,就置换土地让花椒更好成长;知道花椒管理修剪、施肥、水分样样不可缺少,就购买高质量肥料、动力强劲的抽水机,确保花椒成长的每一步都不缺“精细化的管理”。“就拿剪枝来说,在前期种植的花椒中,我吃亏惨了。”刚开始种植花椒的何巫各认为各种树木的修剪都一样,枝丫多时,就直接从底部粗壮的枝干剪掉。没想到了第二年,花椒树直接干死,部分花椒树也没能成活。到了下一年,他又补栽上,并一一分析、寻找头年花椒栽种失败的原因。以此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率先成了村里栽种花椒的行家。“花椒的施肥分为基肥与追肥,基肥能够促进花椒树体花芽分化,恢复树势,为花椒高产打下基础。一年我们要施肥两次,在果实膨大期进行追肥,这样次年的果穗不断增大,还能有效促进新梢的生长。”在村民遇到种花椒难题的时候,村民也总能在何巫各那里找到办法。同时,为了提质盐源产业发展,2019年,林业产业扶贫项目在全县30个乡镇开展了每乡镇1期120人左右的“核桃、花椒技术能手培训”。2020年林业产业扶贫项目“100个村级核桃、花椒标准化示范推广点并配套初加工设备”完成300万元物资发放,四轮600场,9000人次的培训。经过多次的科技培训,让盐源花椒种植户在生产技术环节发生了质的飞跃,盐源花椒迎来了“又大、又红、又麻、又香”的时代,盐源花椒红遍漫山,麻香四海。正值盐源花椒收获季,何巫各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在花椒园里采摘着花椒。到了用餐时间,何巫各家敞亮的饭桌上,他的儿子呈上手艺——全家人最爱吃的“麻婆豆腐”。花椒的麻香沁润了一家人的心田,更持久飘香在盐源人的致富大道上。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7-19
6月28日,正在凉山州普格县瓦洛乡哄子村下村的刘兴明接到即将结束驻村扶贫返回通知,握着电话的他静静的望着窗外,思绪一下子飞到三年前。2018年6月,四川省旺苍县林业局干部刘兴明响应省委号召,受单位安排,满怀激情,紧急奔赴凉山州普格县瓦洛乡哄子村开展为期三年的脱贫攻坚驻村帮扶工作。初到哄子村,他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该村在平均海拔2600米的一个山顶上,没有移动通讯基站,手机只能当手表用。唯一与外界相连的,是一条30多公里、建在蜿蜒崎岖陡峭山崖边的泥泞土路。“雨天很少有人敢开车上山,因为一不小心就可能掉进万丈深渊。”当时开车上山的师傅说的话令他记忆犹新,悬崖下边散落着曾经摔下去的汽车、摩托车零件,以及不小心滚下山的牦牛尸骨见证了师傅所说非假。到达村里,第一顿饭是一盆放有马勺的米饭,一盆坨坨肉,一盆酸菜汤。村委会一个狭小阴冷的房间,一个上下床,一张桌子,一个档案柜,这就是他的办公环境。夜晚,听着窗外呼啸的风声,脑海里不时闪现出白天的所见和千里来凉山的任务,刘兴明翻来覆去在床上一夜没睡着,想到将来三年都是这样的生活,扶贫任务的艰巨和困难,刘兴明内心打起退堂鼓,但想到自己肩负着的使命,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想到临行单位的谆谆嘱托,想到“脱贫路上,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尽自己最大所能为老乡们脱贫做点事情!”他暗下定决心。由于语言不通,跟彝族中老年村民的沟通十分困难,刘兴民决定先从娃娃抓起,抓好控辍保学,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2018年秋季,乡政府控辍办通知,村上乃古比尔和俄地莫小花两个孩子没有去读书。”为此,刘兴民和村两委开会研究,成立工作小组,立刻入户展开调查和劝导。“你们这辈人因为以前的条件限制,没怎么读书,现在吃了没文化的亏,难道你们想让孩子将来也过这样的生活吗?多学习文化,以后走出大山生活得更好……”刘兴民反复对家长说。经过多次地耐心劝导,两个辍学孩子终于回到了明亮的教室里,继续读书学习。基层扶贫工作,最难的是移风易俗。不仅是因为民族信仰不同,还因为具体的生活习惯和观念。有一次,开党建月会时,村上的老党员俄地友惹没有来。村书记说他生病好几天了,一直在家里。他的家人准备请个毕摩来跳神、念经就会好了。经过刘兴民的开导,家人把老人送去医院。在医院治疗下,老人慢慢康复出了院。此后,刘兴民与村两委立刻入户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主题教育活动,同时与“四好创建”“五洗工程”结合起来,加强监督,引导群众革除陋习,养成文明习惯。针对哄子村“地广人稀、草场资源丰富”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实际情况,刘兴民与村两委研讨制定了“以养羊为主导,以花椒种植为辅助”的产业发展脱贫方案。充分利用上级给村上的产业扶持基金,同时申请纳入退耕还林项目,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并手把手教他们成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底,村上终于有了花椒种植大户,羊养殖大户,到如今贫困群众人均年收入增加到了7500元。物质生活日渐富裕,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也越来越好,如今的哄子村已经有许多户修建起了小洋房,房前屋后也有了瓜果蔬菜,鲜花盆景,条条水泥路蜿蜒盘旋,牢固的道路防护栏挺立在危垭路边……三年帮扶,刘兴民等踏遍了哄子村的家家户户,和贫困群众拉家常,吃坨坨肉,喝酸菜汤,向每位老乡宣传健康体检、控辍保学、医疗养老保险、低保、森林防火、新冠疫情防控等政策。三年里,刘兴民放弃了无数节假日,五加二,白加黑,同群众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同村两委一起入户调查,一起研讨,一起迎接脱贫攻坚各级验收,一起分享脱贫攻坚战役胜利带来的喜悦,和彝族老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和难舍的情谊。“刘书记,怎么发愣呢?舍不得离开这里了吗!彝乡人民也舍不得你们这些爬山涉水来的亲人,我相信我们的家乡会越来越好,到时候欢迎你来这里观光旅游。”一旁正在整理文件的村主任打断了刘兴民飞向远方的思绪。“对,我一定会再回来的,很荣幸有这段经历,很热爱彝乡的土地,我也相信彝乡在党的带领下会越来越好。”刘兴民坚定的相信,因为自己在这里三年时间就见证了这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16
人物名片:刘骥,凉山州农业农村局机关党委书记,喜德县红莫镇特火村原第一书记。在多年的驻村帮扶中,刘骥带领村民兴产业、建新房,还将自己无法照顾的妈妈接到村里,其妈妈也加入了帮扶队伍。2021年,刘骥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记者 何勤华)“作为一名党员,能有幸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我倍感荣耀;能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离不开大家的帮助和支持,这份荣誉属于大家。”7月7日,刘骥在单位和同事们分享交流时如是说。  2015年8月,受组织委派,刘骥到喜德县红莫镇瓦西村任第一书记,开展精准帮扶工作。两个月后,她被调整到基础条件更差、脱贫任务更重的特火村担任第一书记。  特火村海拔2000多米,是典型的山区彝族聚居村,全村370户1499人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0户432人。面对困难,刘骥全力以赴,攻克一个个堡垒。2017年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修建完成,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喜迁新居,特火村整村退出贫困村。  与此同时,刘骥动员村民种植花椒、核桃,养殖牲畜,发展产业。如今,特火村已入股红莫镇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葡萄大棚基地,新建成生猪代养场6个。同时利用农民夜校、新型农民素质提升班等平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荐村民外出务工就业,有效地壮大了集体经济。  刘骥的妈妈年事已高,患病多年。2018年5月,刘骥将妈妈接到村里一起生活,方便照顾。老人家来到村里后,在房前屋后种上蔬菜,还买来鸡苗,带动村民搞种养。和村民熟悉后,刘骥的妈妈便带着大家一起打扫卫生,全村卫生状况持续向好,村里的孩子也在老人家的引导下养成了勤洗手的好习惯。  “刘书记回来了,刘书记回来了。”前不久,刘骥回到特火村,村民十分激动。大家拉着刘骥围坐在一起,问近况,拉家常,刘骥向大家讲起她的参会感受。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我们特火村也越来越好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家要一如既往地听党话、跟党走,争取把产业做得越来越大,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刘骥告诉村民,自己已完成了帮扶任务,不再担任该村第一书记,但州农业农村局还会选派人员来村担任第一书记。  7月14日,刘骥告诉记者,州农业农村局已确定特火村驻村帮扶队员廖薇接替她任特火村第一书记。“我会永远挂念着特火村,支持新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争取把特火村建设得越来越好。”刘骥表示,回单位后,她将以身边的英雄模范为榜样,再接再厉,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在平凡的岗位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16
四川三农新闻网凉山讯(陈宏 张军 文/图)近期,会理农业农村局党组就农资市场安全监管作出专项工作部署。农业农村局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植保站等相关业务站股室及全县各片区畜牧兽医站、乡镇农牧站全员行动,针对域内600余家农资(化肥、农药)经营主体展开全覆盖督查检查及专项整治行动。期间,局主要领导亲自率队下沉一线摸实情、找问题,并就现场摸排发现的突出问题与督查组、属地党政领导及农牧工作人员等进行讨论交流,现场敲定下一步整改整治方案。局主要领导指出:务必高度重视,务必实措真抓,务必整改到位。会理农业农村局主要领导率队督查检查农资经营主体通过全面摸排,全县376户农药经营主体和300余户化肥经营主体均纳入备案登记管理,同时全数纳入分级分类垂直监管的微信群实行线上线下同步管理。本次督查检查现场整改农药物资摆放不规范、无资质人员销售农药、证照不齐及证照过期等突出问题20余起,现场罚没违规经营不合格农药6件237瓶(袋),现场开展普法宣传教育310余人次,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与警示教育作用。同时,有力促进各片区乡镇(街道)属地专项整治的问题清单进一步厘清,为下一步推进专项整治工作打好基础明确方向。  会理农业农村局主要领导率队督查检查农资经营主体专项整治行动有力推动“两个责任”落实。农药安全经营管理责任。6-7月为会理专项整治月,重点推进农药经营安全监管工作,全力防范农药行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县乡各级进一步细化明确农药经营安全职责,全面落实安全监管责任“三张清单制”,全力实现安全经营事故控制伤亡指标为零的管控目标,全力防范农药泄漏、污染、中毒等安全事故。按照农业农村局安排部署,全县聚焦11个工作目标展开常态监管和专项整治。一是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和《农药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农药营业、仓储场所要与其他商品、生活区域、饮用水源有效隔离,并且必须配备通风、消防、预防中毒等设施,达到法定安全经营条件。二是依法依规建立健全农药安全管理、安全防护、应急处置、仓储管理、农药废弃物回收与处置、使用指导等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三是层层分解落实安全责任制,实行安全管理责任清单制并上报相关责任清单表。按照安全经营责任制由农药经营负责人与相关人员签订安全经营目标责任书,安全责任必须落实到每个经营人员。四是农药经营负责人的姓名和联系方式等信息报经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备案,要求人员或电话号码发生变更时须及时报告修改备案,以利于开展全覆盖、无碍对接监管。五是农药经营主体无论是否营业,每天应对仓库、销售柜台等进行1次安全例行检查,并如实填写检查记录。检查人员应当熟悉要检查的内容,具备安全隐患发现与处理能力。六是每月进行不少于1次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并做好相关记录,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能立即整改的应当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做的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预案”五明确五落实。七是认真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履行宣传职责。做好安全生产知识和农药方面的知识学习,主动参加各级专题培训,并做好相关学习培训记录备查。八是严禁违章操作,严禁销售高毒、剧毒等国家禁止销售的农药。严禁违法从未取得农药经营许可证的经营者处进货。对农药的进货和销售建立台账进行登记。九是农药仓储、经营场所严禁封堵占用消防通道、安全出口,禁止在农药仓储、经营场所做饭进食。十是主动防范、积极应对,严防发生人员伤亡安全事故,严防火灾、触电、泄漏、污染、中毒等安全生产事故。十一是严格执行事故报告制度。发生安全事故,必须立即上报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不得延报、漏报、隐瞒不报,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对事故的调查处理和善后工作。会理县农业农村局执法人员依法履行农药经营主体执法监管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责任。聚焦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重拳整治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问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农药管理条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总遵循,制定实施会理农药经营主体11个清单责任制。一是遵守国家、省、州、县有关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认真履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法定义务和责任。二是严格遵守“谁生产经营谁回收”的原则,建立健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制度,落实经营人员责任,坚决做到全部回收。三是农药经营场所必须设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不得拒收农药的包装废弃物。四是农药经营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农药使用者及时交回农药包装废弃物。五是农药经营者在销售农药时,应告知购买者及时收集农药包装废弃物并交回农药经营者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点),不得随意丢弃,并指导购买者在施用过程中,配药时通过清洗等方式充分利用包装物中的农药,减少残留农药。六是农药经营者必须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台账,记录农药包装废弃物的数量和去向信息。回收台账应当保存两年以上。七是农药经营者必须加强回收设施设备、场所的管理和维护,对收集的农药包装废弃物进行妥善贮存,不得擅自倾倒、堆放、遗撒农药包装废弃物。八是农药经营者在运输农药包装废弃物时,必须采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不得丢弃、遗撒农药包装废弃物,运输工具应当满足防雨、防渗漏、防遗撒等要求。九是农药经营者未按规定履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义务的,由会理农业农村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同时列入经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十是农药经营者未按规定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台账的,由会理农业农村局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十一是自觉接受农药管理部门的监督,主动配合农药管理部门的执法检查,切实履行好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共同维护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的常态化有效开展。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7-14
(王世良 王礼明 记者 何勤华)7月7日,会东县铁柳镇可河村的芒果已逐渐成熟,果农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箱……村里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可河村位于鲹鱼河下游河谷,光照充足,水源充沛。近年来,可河村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种植以红贵妃为主的早熟芒果,打出了一张漂亮的“时间差”牌,抢占了早熟芒果的市场先机,村民走出了一条致富增收的产业发展路。分拣芒果  “我来可河这里收芒果已经三年了,这个地方的芒果品质很好,销路很不错,每年海南的芒果一结束正好这个地方的芒果就成熟了。”来自黑龙江哈尔滨的芒果收购商王洪军边挑选芒果边说。  “目前可河村芒果总的种植面积6000余亩,一年的产量在二三百万公斤,产值超千万元。”铁柳镇可河村村委会村文书张琪川说,可河村村两委立足芒果种植技术,加大培训力度,芒果品质一年比一年好。  截至目前,在可河村的带动下,铁柳镇已发展芒果近1.6万亩,60%左右挂果投产,成为该镇重要的特色致富产业。  铁柳镇可河村果农汪富荣看着满园的芒果,开心地说:“从种芒果以来,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  铁柳镇党委书记王宗海说,下一步,铁柳镇将系统规划可河村、上进村、花山村万亩芒果为主的金沙江特色农业产业带,打造沿江亚热带特色果蔬产业区,让乡村振兴道路更开阔。  近年来,会东县依托优势农业资源,突出主导产业优势,建点、连线、成片发展经果林木等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已相继建成了1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13
  (记者 何勤华)7月11日,记者行走在西昌市海南街道大石板社区,一砖一瓦,一物一景,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情怀。  大石板社区位于邛海南岸,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也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过去街上旅店、马店、茶馆、商铺一应俱全。去年以来,当地以村落原貌为核心,通过修旧如旧、翻新如旧等建筑手法,引入客栈、民宿,让古村里沉睡的老宅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绿树成荫,鲜花簇拥的大石板民宿 佘钢 摄  “我们家已经至少有六代人在这里生活了。”居民王茂强今年75岁,他说,虽然这里临近邛海,地理位置很好,但在2019年以前,这里的房屋大多都是陈旧破败的土坯房。  2019年底,通过“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原西昌市海南乡撤销,设立海南街道办。海南街道办将钟楼村、核桃村、民主村,合并为幅员38平方公里、辖15个村民小组的大石板社区。当地村民将闲置房屋用来开民宿,或者租出去收租金,大大提高了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腰包也越来越鼓。  3年前,曾在沿海工作10年的陈笑羽不经意间来到大石板古村,她租下一栋土坯房,经过加固改造,变成了一栋精致的民宿,如今,10个客房基本每天都是客满。  大石板村以“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为龙头,引进多家知名民宿品牌,在设计中,融入了当地独特的土坯房文化、茶马文化,展现乡村古朴风貌,为来往游客提供融入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沉浸式、个性化体验。“古村落+新民宿”已经唤醒了这个沉睡的古村落,盘活了原来的旧民居。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来此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  如今,社区实现年财产性收入300余万元、经营性收入1300余万元、工资性收入1500余万元,户均年增收2万余元。  大石板社区党组织副书记尹俊说,目前,大石板社区建成不同档次民宿、客栈232家,全村415户参与经营,平均每户年收入3万余元,年增长48%。  西昌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腾云说,大石板古村已成为西昌市乃至凉山州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13
(记者 何勤华)7月7日,刚放暑假的小学生李艺和家人来到冕宁县彝海镇彝海村彝海结盟纪念馆,开启了在凉山的暑期红色之旅。  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彝海景区共接待游客4.8万人次,较2020年同比上涨64%。  凉山是一片饱含红色基因、富有革命传统的热土,红色文化厚重。近年来,凉山州全力推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长征丰碑·团结之旅”红色旅游品牌,红色旅游持续升温。凉山州的会理县红军长征纪念馆、冕宁县红军长征纪念馆、彝海结盟纪念馆、红色冕宁纪念馆4家革命文物主题纪念馆年均接待游客71万人次。图为游客参观游览冕宁县彝海镇彝海村彝海结盟纪念馆。记者 王云 摄(资料图)依托红色资源 发展特色产业  6月29日,参加长征精神凉山论坛的代表来到彝海村实地考察。车辆驶入彝海结盟新寨,一条条通达家门的道路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一幢幢彝寨新居错落有致,黑红黄三色彝文化点缀出村庄的质朴。紧邻“彝海结盟”地的彝海村,曾经因为交通等方面的原因,村民生活艰辛。2019年,彝海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当地村民积极投入到文旅产业中,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走上了致富路。  1935年5月3日至30日,红军长征过凉山,历时28天,行军800余公里,途经会理、冕宁等九县一市,经历了“巧渡金沙江”“会理会议”“彝海结盟”等重大事件,其中,彝海结盟谱写了民族团结佳话。  沙马依姑是彝海结盟仪式主持人沙马尔各的孙子,也是纪念馆的讲解员。从最早只有一处遗址,到纪念碑、纪念馆相继落成,新寨打造,沙马依姑亲历了彝海结盟地近年来的变迁。  近年来,彝海村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和农业资源,构建起“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引领群众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彝海村村民马嘿列哈说,打造景区时,他在景区建设工地上务工,现在旅游发展起来了,他扩大了家里的土豆、玉米、土鸡等种养产业,因为游客除了参观游览,对土特产的需求也很多。“新寨打造以后,村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游客来了可以在这边居住,品尝彝族美食,村民的收入因为红色旅游而提高。”彝海村党支部书记果基达光说。串联红色景区 编制精品线路  6月23日,越西红军长征纪念馆举行开馆仪式,该纪念馆是越西县红色文化乡村旅游基地。纪念馆位于越西县越城镇,是凉山州五个红色旅游城镇之一。  “开馆至今,已经接待了1万余人次前来参观。”7月8日,越西红军长征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凉山以红军长征过凉山路线为区域布局,编制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确立九县一市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结合凉山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开展“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现状普查,开发推出长征系列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以西昌为中心、中央红军主力过凉山的红色旅游路线为主线,红九军团过凉山和泸沽分兵奔袭大树堡两条红色旅游路线为支线,串联皎平渡、会理会议纪念地、彝海结盟纪念地三大红色旅游景区及西昌市礼州镇、冕宁县城厢镇、会理县城关镇和通安镇、越西县越城镇五个红色旅游城镇。  近年来,凉山以建设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目标,打造国内知名、民族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红色旅游与民族团结教育旅游目的地,推出“长征丰碑·团结之旅”红色旅游品牌,使红色旅游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新动能。  7月8日,成都游客孙佳明已是第二次来彝海村二组的“结盟农庄”旅游,当地的烤乳猪、酸菜洋芋很有特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农家乐的老板说,生意好的时候,每天可以接待150人左右,一天的收入就近万元,遇到节假日,还要提前预订。“这都是因为我们紧邻彝海结盟这个红色文化遗址,才有这么多游客顺道来消费。”  今年端午节期间,凉山州的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所成为众多游客的选择。其中,冕宁彝海景区、会理会议纪念地等较去年同期接待人数都大幅增加,共接待游客63万多人次,旅游综合消费总收入7.087亿元。完善服务功能 创建旅游品牌  近日,凉山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VR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课程。在直观、逼真、生动、形象的三维场景构造的虚拟环境中,课程通过交互的方式体验历史场景。  “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是推动旅游发展方式转变、建设旅游品牌的重要途径。”凉山州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凉山州将树立“旅游+”发展理念,推动红色旅游创新发展。  “会理会议纪念地旅游资源类型丰富,资源实体体量巨大,发展前景可观。”会理会议纪念地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杨胜光说,会理会议纪念地于2019年3月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多元的民族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有机结合,是资源品质极高的长征文化体验及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今年以来,纪念地迎来游客37.93万人次,同比增长8%。纪念地正在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区域建设,丰富景区内红色文化内涵,今后将形成游客群体覆盖面广、经济效益高的立体型红色文旅产业链。  凉山州正推进红色资源景观化,推动创建国家A级景区和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等旅游品牌,至2023年,力争再创2个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此外,凉山还将配合国家、省建设以长征为主题的国家文化公园四川凉山示范段,开展红色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更好发挥革命文物资源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中的优势作用。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洪瑜    “我很激动,没想到会获得这么高的荣誉。这将鞭策我今后更加努力地为人民服务!”6月29日,正在北京准备接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表彰的凉山州喜德县红莫镇特火村第一书记刘骥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2015年8月,受组织委派,刘骥到喜德县红莫镇瓦西村任第一书记,开展精准帮扶工作。2个月后,她又被调整到特火村担任第一书记。特火村海拔在2100米至3100米之间,是典型的山区彝族聚居村,全村370户1499人中,精准识别贫困建卡人口90户432人。刘骥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都是土坯房,山高人穷……”  “作为一名村书记,首要职责就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什么样的产业适合当地的发展,可以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这些问题成了刘骥日思夜想的大事。根据当地海拔、气候条件以及土地资源丰富的情况,刘骥和村干部们决定推广种植花椒、核桃等农作物,并养殖牲畜。  特火村的产业推广起初并不顺利。面对村民的不理解,刘骥耐心入户做工作,消除村民顾虑。如今,该村集体经济已建成标准化羊圈10个、猪圈500平方米,种植核桃达3000亩;入股红莫镇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葡萄大棚基地,新建成生猪代养场6个,带动了150户困户。2017年底,特火村整村退出贫困。  就在特火村整村退出贫困之际,刘骥却因为长期在海拔3000米的高山上乘摩托入户工作,两个膝盖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长期的熬夜工作,也让她的生物钟完全打乱,长期遭受失眠折磨。  回想起曾经的工作经历,刘骥表示:“作为一名党员,我愿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以自己的‘辛苦程度’换取乡亲们的‘幸福指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6
    四川三农新闻网凉山讯(通讯员 陈宏 文/图)7月1日,庆祝建党百年的庄严神圣时刻,会理农业农村局干部职工按局机关党委(党组)要求,赶早在局视频会议室集体收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盛况。全体参会人员严格执行统一着装和遵守会风会纪的新规定,整个会场纪律俨然、气氛庄严。农业农村局集体收视建党100周年大会盛况    重温建党百年辉煌路,参会的全体党员干部备受激励。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奋斗简史、中国共产党致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以史鉴今等一系列纲领性综述走心入脑,为农业农村系统干部职工走好当下路、做好当下事给出了光明指引。收视结束后,局主要领导作了心得体会分享,同时专题学习了近代历届国家领导人在建党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髓和《中国共产党简史》,并对局机关党委(党组)、各支部深入推进学习百年党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作出安排部署。    启航新时代振兴乡村新征程,会理农业农村系统闻令而动。    抓政治思想建设、抓党管意识形态一直在路上。会理农业农村局机关党委(党组)认真开展“学‘四史’,守初心,担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着力推动学习领悟不断走深、实践实干不断走实。局党委(党组)班子成员结合学习实践前后撰写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党史学习心 得体会100余篇,在省级主流媒体公开发表开展党史学习的理论文章3篇,大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抓能力作风建设,推动“学党史,践初心,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按照局党组统一部署,局机关各支部、各业务站科股室等结合自身业务工作职责和“我为群众办实事”任务清单,5-6月期间狠抓防火防汛安全工作的同时不误主责主业、不误便民服务“窗口”工作,全县重大农业项目建设、“非瘟”疫情防控等重点民生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由农业农村局重点牵头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示范创建工作交出一份合格答卷。全县石榴、芒果、柑橘、烤烟、生猪、黑山羊等特色优势种养产业初具规模,绿色植保防控、生态栽培、测土配方、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种养循环等现代农业新科技正在源源不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持续绿化的荒山头及闲余地切实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现代农业园区绿色发展正在呈现生态反哺的良好趋势,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农业产业资源、特色的民族风情文化资源等正在加快变现,农旅融合发展、多产融合发展方兴未艾,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业致富成为一种新趋势、新主流。“长江十年禁渔禁捕”管控、渔业增殖放流成效彰显,重点保护的天然水域出现了“鱼洄游”、水清岸绿的可喜景象。重点打造的黎溪大海子景点(人工湿地)、彰冠镇古桥村田园综合体3A级景区及石榴园区展示中心旅游打卡地等,逐渐呈现野生动物迁入、动植物品种名录增多的大好趋势。下一步,县农业农村局将持续发力、聚焦聚力做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自然生态反哺造福人民造福后代”这件大实事大好事。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7-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在凉山州喜德县,通过“企业+大户+集体经济+脱贫户+保险”模式的推行,这里的脱贫户养猪养出了新花样、新气象。视频连线介绍猪场内情况。    智能养猪  近日,记者来到喜德县冕山洛发种养循环农业园区。智能养猪,是这里的一大特色。  只见半山坡上,一排排白色圈舍梯次排开;不远处,一片片果林枝繁叶茂。  “这里是洛发生猪扩繁场,也是整个园区的核心所在,去年初正式投用。”四川铁骑力士公司猪业事业部凉山区域公司总经理刘寅少说,扩繁场占地350余亩,由喜德县统筹涉农财政资金、佛山援建资金、公司自筹资金、脱贫村及脱贫户入股资金共3.3亿元建成,以每年1000万元的费用租赁给铁骑力士公司具体管理经营。如今,该扩繁场常年存栏能繁母猪1.5万头,可年产仔猪30万头,占喜德全县仔猪供应总量的80%以上。  “传统猪舍一个人最多可照顾36头母猪,但我们采取智能养猪,一个人可照顾264头母猪。”刘寅少说,人工的减少,在节本增效的同时,还可有效降低疫病的发生。    利益共享  除了生态养猪,值得一提的还有这里的利益联结机制。  以扩繁场为核心,喜德全县建起了83个标准化生猪代养场。“我们全县83个代养场所有的猪苗都源于这个扩繁场。”刘寅少告诉记者,扩繁场出生的小猪,在场内待满21天以后,即被分发到每个代养场。铁骑力士为代养场提供猪苗、物料和技术服务,县政府则协调金融机构,为养殖大户建场提供支持。  为撬动民间资本参与,喜德县政府对新建的代养场给予补贴支持。同时,又以政府贴息的方式,协调金融机构帮助脱贫户贷款入股代养场。保险费用方面,政府也给予一定补贴。  44岁的吉克阿宏,是喜德县两河口镇波振村生猪代养场的负责人。其代养场于2018年建成投用,存栏生猪约1200头。代养场总投资200多万元,其中政府贴补了97.6万元,村里12户脱贫户每户贷款5万元入股,他自己建场花了五六十万元。  “每年我都与铁骑力士签订收购合同,他们承诺无重大疫情风险,无重大市场风险,无重大资金压力,收购价格稳定。”吉克阿宏说,铁骑力士按照每头生猪保底150元的代养费回收,如果行情好,收购价还会随行就市。  去年,吉克阿宏代养生猪赚到了20余万元的纯收入,他还给12户脱贫户以及波振村村集体进行了分红。  目前,喜德县83个代养场已吸纳了1135户脱贫户入股分红。去年,脱贫村、脱贫户累计分红685万多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6-2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