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艳玲 张健楠)4000万亩、5000万吨,种植面积和年产量两个坐标,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第一柑橘大国的地位。在我国庞大的柑橘产业版图中,有一个很独特的产区——资中血橙。血橙得名是因其果肉富含花青素而呈现出深红至紫红色,如同染血一般。花青素是血橙最大的卖点,也是其最大的痛点。多年来,资中血橙产业深受“失血症”困扰,失意于高端市场。 如何逐步实现产业从“失血”向“回血”的转变?新技术在产地初加工环节的应用,为血橙产业从“失血”向“回血”转变,按下了“加速键”。春节后血橙销售进入旺季,初加工车间内工人正在作业。果品质量参差不齐,优果率不高曾经的金奖得主“失宠”了 “给客户精挑细选的3车血橙竟被退了回来。”提起4年前这笔每斤36元、总价80多万元的订单,李大刚仍然有些懊恼。 李大刚于2019年返乡成立四川紫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身血橙产业。 上世纪80年代末,资中县引入意大利塔罗科血橙,在山坡地、丘陵地、江河滩涂以及田边地头和房前屋后栽培。1992年,资中血橙经人工培育后在市场甫一登场,便受到消费者青睐,最高时每公斤出园价在2元以上,与当时猪肉价格相差无几。1995年,在第二届全国农业博览会上,资中血橙一举斩获金奖。 “当时周边不少县都想搞,但试种都不成功。”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柑橘专家刘建军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果树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陈克玲这对科研伉俪是资中血橙产业的重要奠基人。他们告诉记者,血橙生长对气候的要求非常苛刻,既需要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有效积温,又需要能满足其降酸和花青素形成的低温,但不能过低以防发生冻害。放眼全国,这样的气候条件并不好找。即使在全球范围内,血橙也仅仅在美国、意大利的个别地区被种植。 为发展这一优势产业,资中县联手各大科研院所花大力气培育新品种,从一月一品种,到一旬一品种,逐渐形成了如今的早熟、中熟、晚熟三大品系共11个品种,上市时间从12月持续到次年5月,月月都有血橙新鲜上市。 30年耕耘,曾经的金奖得主,为何如今却在高端市场的争夺中落了下风? 资中血橙产业的发展长期受到“失血症”困扰。李大刚那笔没做成的生意,客户退款的重要理由之一就是“有的果子切开后没血”,血橙“名不副实”。 “失血症”背后既有花青素不稳定的特性,也有小农户粗放式经营下,难以标准化生产和果树管理技术掌握不到位,导致果品质量参差不齐,优果率不高。俯瞰资中县银山镇老场村血橙广场。资中县融媒体中心供图科学管理,抓品种,抓果园改造……“失血”向“回血”转变 去年,资中县成立血橙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领导小组,专门在县委办设立血橙产业发展办公室。 血橙产业办主任陈瑛坦言,针对血橙产业存在的短板弱项,过去10余年,资中县拿出“真金白银”,在狠抓品种的基础上,一手抓老果园改造,一手抓新主体培育,掀起了一波能人返乡种植血橙的潮流。 2018年,在外打工的查甫刚返乡承包108亩果园,在政府支持下改品种、改树形、改土壤,减密度、减化肥、减农药,新建道路、水肥一体化等基础设施……2022年6月,查甫刚领办的合作社被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评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农场。 说起怎么种好血橙,查甫刚最近两年逐渐总结出了一些好办法,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改土。“磨刀不误砍柴工,土好了,果子的血色、甜度都上来了。”查甫刚告诉记者,这个改土的方子可是大有来头,由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廖红亲自配方。 随着今年的血橙鲜果销售进入尾声,果园施肥管理又到了关键期。 “当年示范推广的密植技术,如今不仅不流行了,而且还需要抽稀改造以适应科学管理需求。”在刘建军看来,资中当下还要舍弃多年形成的精细化的血橙种植技术体系,大力推广简化农业作业程序、减轻劳动强度的轻简化栽培模式,以适应农村劳动力供给从结构性过剩向结构性短缺这一根本转变。无损检测花青素分选线为血橙拍“CT”。新技术、新设备突破“选”与“藏”关键环节资中血橙打开新赛道 分选与储藏是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的两个关键环节,其能力是衡量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两个重要指标。最近一年多,资中血橙有两件事儿为人称道,正是抓住了这两个关键,开始扭转“乾坤”。 这头一件便是国内首台血橙花青素分选线的研发引进。 那次亏本的生意,让李大刚下定决心:要为血橙找到一双具有穿透力的“慧眼”。 2022年,借助资中县争取到的国家农业信息化项目,李大刚的企业出资200多万元,中央财政补贴150万元,委托国内水果分选线制造的领头羊企业成功研发了国内首台血橙分选线。 “光电分选机不仅可以测出每一颗血橙的酸甜度、果面光洁度、是否有斑点和伤口,还能无损检测出花青素含量,准确率达94%。”李大刚不无得意地说,这台血橙专业分选设备,不仅为资中血橙分级树立了标杆,而且还推动了资中血橙团体标准的制定实施。就在不久前,他被推选为资中县血橙协会会长。 有人乐观测算,如果按30%的精品优质果计算,精选后,资中血橙产业年可新增效益3亿~8亿元。 这第二件事是刘建军团队进行的血橙低温保鲜贮藏试验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揭示了血橙在低温诱导下,启动合成花青素的基因机制和分子机理,通过调温、保鲜等贮藏技术,实现了血橙花青素含量创资中、四川和全国历史最高纪录。 时间回溯到去年2月,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牵头,联合资中县农业农村局和紫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着色难度高的晚熟品种批量中试示范40吨,按照“适度早采—果实预冷—绿色保鲜—单果包膜—低温贮藏”的方法路径,每间隔10天检查记录腐烂和失重,并同期取样测定果实品质变化。 试验数据显示,冷库中的血橙每百毫升果汁花青素含量,从处理前平均37.7毫克,到30天、60天和90天分别增加到73.03毫克、117.59毫克和210.66毫克,增长93.71%、211.91%和458.78%。 “这不仅将大大延长鲜果的可销售时间,更加从容地面对市场,而且如此高的花青素含量,可能为资中血橙打开新的赛道。”刘建军告诉记者。 新质生产力的引入,关键环节的突破,不仅让资中血橙的品牌重塑之路走得更快更稳,更为血橙种植描绘了一个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植入了更加坚定的产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