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李同周 记者 李国富)一片片桑园郁郁葱葱,一排排厂房整齐排列,在宽敞明亮的大棚里,一张张蚕台摆放整齐,工人们正在清洗蚕台……这是日前记者在西充县义兴镇友林蚕桑基地内看到的场景。西充县义兴镇友林蚕桑基地“种植桑树养蚕,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是农户增收致富的好路子!”西充县义兴友林蚕业合作社负责人吴友林介绍,该基地是国家蚕桑产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四川省蚕业合作示范社,推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的产业经营模式,推进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建设,核心示范区种植桑园1985亩。基地在延伸产业链条上下功夫,创建了“桑园蚕虫鸡”“桑园绿壳土鸡蛋”“有机桑芽茶”等品牌农产品,产品远销北上广深成渝等大城市,年产值3000余万元。据了解,该基地涉及义兴镇黄岭垭、阳家庙、贾家店等村,入社社员500户,带动农户3000余户,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在组织生产中,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合作社指导下种植有机果桑、养殖蚕虫鸡等。合作社科学制定不同农产品的保底收购价,并按照市场价与保底收购价“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收购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近年来,西充县以蚕桑基地建设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蚕桑综合利用开发,加速蚕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蚕桑产业进一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形成了优质蚕茧、果桑、僵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四大板块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局面。目前,全县有蚕桑专业合作社30个,其中省级示范合作社2个,从事蚕桑生产及综合开发的农业企业5家,蚕桑家庭农场50余个。今年蚕桑产值预计超过1.5亿元。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4-2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今年春耕,巴中市下达平昌县5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平昌县自加压力力争完成6万亩。为实现预期目标并尽可能多地种植玉米,平昌县通过政府主导,采取田坎玉米、堆堆玉米等种植模式,寸土必争,让土地应种尽种。播种现场凸显规模遍种田坎玉米大豆  4月19日,在平昌县南天门管委会红山村“大豆+玉米带状种植示范点”,记者看到每道田坎都种上了玉米。  “今年,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带头在七八十条田坎种上了田坎玉米。”正在带领农户为田坎玉米除草、施肥的红山村支部委员苟心俊说。  “田坎玉米过去老百姓就有自发零星种植,今年县政府是当作一项主推技术来推进,凸显规模性。”南天门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任新平说,“县农业农村局给我们补助了种子、肥料,从3月中下旬开始,我们倡导辖区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把田坎进行利用,在50厘米至1米宽的田坎,玉米实行单行双株种植,到5月上旬,还要在玉米一侧临水的田坎种植大豆。田坎玉米、田坎大豆充分发挥了田坎的边际效应,光合作用强,肥料集中,长势更好。”  平昌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股长王强说:“除成片规模利用大田和撂荒地以外,我们还考虑发展田坎玉米、田坎大豆,这既能实现应种尽种,又是一种增产增收方式。”  据了解,平昌县要求每个镇建成200亩、每个村建成100亩玉米规范化高产大豆种植示范点,其中就包括了利用田坎发展玉米、大豆。该县农业农村局整合1000多万元春耕生产涉农资金,采购玉米专用肥50吨、玉米良种12吨,用于示范点建设。采购大豆良种180吨、大豆专用肥900吨,用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助。这些物资有三分之一是对发展田坎玉米、田坎大豆进行补助。利用边角堆堆玉米越种越多  今年,平昌县的田坎玉米首次由政府主导大张旗鼓地实现了规模成片种植。不仅如此,记者在该县得胜镇至县城的公路沿线还发现了连绵不断的堆堆玉米,据当地人士介绍,今年堆堆玉米比往年更多了。  原来,当地农户热衷的堆堆玉米,就是利用田边地角不规则的仅有一两平方米至三四平方米的“巴掌”地块,见缝插针地多种玉米。  “我们往往利用边边地、台台地、弯弯地、坡坡地种植堆堆玉米,而且堆堆玉米还可套种大豆,玉米收了后还可种南瓜。”平昌县元山镇插旗山十一组农户李强平说。  元山镇农业服务站站长何光斌说:“我们的老百姓多年来就有种植玉米的习惯,不仅利用了撂荒地,而且,连小坪小台的堆堆地都利用起来了。”  王强介绍,今年3月初,平昌县下发《切实加强全县粮食生产的通知》,坚持把稳定粮食面积和大豆扩种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全面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大力开发田坎玉米和堆堆玉米,切实做到空闲土、撂荒地应种尽种和种满种尽,以全面完成稳定全县粮食面积102万亩、总产40万吨目标。王强估计,在此背景下,平昌县堆堆玉米的种植亦呈增长之势。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26
  据对全国80家水产品批发市场成交价格情况监测统计,3月全国水产品综合平均价格为25.59元/公斤,环比下跌1.02%,同比上涨1.48%。另据可对比的45家水产品批发市场的成交情况监测统计,3月全国水产品批发市场成交量48.5万吨,同比下跌15.95%;成交额142.94亿元,同比下跌9.25%。  海水产品价格情况  3月份,海水产品46.45元/公斤,环比下跌1.54%,同比上涨0.19%。  据监测,海水鱼类环比下跌2.52%,同比下跌4.07%。分品种看,海水鱼类中跌幅较大的有:银鲳100.5元/公斤,环比下跌10.37%;大菱鲆58.32元/公斤,环比下跌4.53%;大黄鱼35.45元/公斤,环比下跌2.31%;海鳗45.88元/公斤,环比下跌1.98%。海水鱼类中涨幅较大的品种有:鲐鱼7.45元/公斤,环比上涨6.47%。其余品种价格保持稳定,涨跌幅度均在1%内。  海水甲壳类环比下跌2.92%,同比下跌1.35%。分品种看,海水甲壳类中价格跌幅较大的有:南美白对虾69.58元/公斤,环比下跌3.92%;斑节对虾221.33元/公斤,环比下跌2.79%;鹰爪虾47.63元/公斤,环比下跌5.18%;梭子蟹201.9元/公斤,环比下跌3.52%;青蟹175.78元/公斤,环比下跌1.87%。其余品种价格保持稳定,涨跌幅度均在1%内。  海水贝类价格环比上涨0.69%,同比上涨5.16%。分品种看,贻贝4元/公斤,环比上涨4.28%;牡蛎21.45元/公斤,环比上涨1.5%。其余品种价格保持稳定,涨跌幅度均在1%内。  海水头足类价格环比上涨0.02%,同比上涨0.95%。分品种看,海蜇41.23元/公斤,环比下跌0.17%;鱿鱼33.56元/公斤,环比上涨0.17%;墨鱼33.67元/公斤,与上月价格持平。  海水藻类环比上涨0.01%,同比上涨2.46%。分品种看,海带8元/公斤,与上月价格持平;紫菜81元/公斤,环比上涨0.02%。  淡水产品价格情况  3月份,淡水产品价格环比下跌0.35%,同比上涨3.19%。  据监测,淡水鱼类环比下跌0.25%,同比上涨2.4%。分品种看,淡水鱼类中价格跌幅较大的有:虹鳟42.36元/公斤,环比下跌6.84%;草鱼14.31元/公斤,环比下跌1.28%;鲢鱼8.16元/公斤,环比下跌3.19%;鲤鱼13.2元/公斤,环比下跌1.88%;鳜鱼77.58元/公斤,环比下跌1.73%;乌鳢21.46元/公斤,环比下跌1.71%;黄鳝68.46元/公斤,环比下跌1.07%。淡水鱼类中价格涨幅较大的有:鳙鱼16.36元/公斤,环比上涨4.05%;鲈鱼30.9元/公斤,环比上涨2.44%;黄颡鱼28.32元/公斤,环比上涨2.47%。  淡水甲壳类环比下跌0.72%,同比上涨2.84%。分品种看,淡水甲壳类中,克氏原螯虾54.13元/公斤,环比下跌0.68%;罗氏沼虾70.5元/公斤,环比上涨3.34%;青虾142.64元/公斤,环比上涨0.81%;中华绒螯蟹101.32元/公斤,环比下跌1.75%。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谷媛媛 陈述平 整理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4-25
(王春艳 谢丹 记者 侯云春)日前,宜宾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立足竹资源优势,每年安排1亿元财政专项资金,全力构建“竹浆纸一体化、竹纤维与纺织集群化、笋竹产品高端化、竹生态竹文化旅游特色化”的竹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格局。宜宾是全球最适合竹类生长的区域之一,是全国十大竹资源富集区之一,也是四川省竹资源最富集地区。近年来,宜宾立足竹资源优势,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去年底,全市竹林面积达356.02万亩,涉竹产业产值达308.36亿元。《意见》提出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竹产业综合产值达500亿元,实现由竹资源大市向竹经济强市跨越,全面建设“中华竹都·最美竹海”。具体包括:竹林面积稳定在350万亩以上,建设中国种类最齐全的竹子种质基因库、中国最大的四季笋生产基地;建成竹产业精深加工园区5个,打造中国最大的竹纤维纺织集聚区、中国最大的四季竹笋加工基地;完成蜀南竹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建成中华大熊猫苑;建设成渝竹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国际竹产品交易中心、创新竹日用品交易中心、竹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打造中国最大的竹产品交易市场等。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宜宾将加强优良竹种选育推广,重点推进珍稀优良竹种快繁技术研究、景观竹种繁育和竹类系列种苗标准制定。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竹笋绿色食品加工,竹浆纸、竹纤维、竹纺织、竹板材、竹工艺品、竹炭等产业。重点推进既有竹产业技改扩能、竹纤维复合纺织新材料研发和应用示范等项目。聚力开发新产品,大力开发竹子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发展竹子高值化利用新产业。引进竹缠绕技术生产管道和复合结构材料,替代钢材、水泥、塑料等高污染和高能耗材料,推动竹原纤维产业链延伸。同时,通过人才引进、资源整合、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提升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聚力推进竹产业创新能力建设;通过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规模企业、加快竹产业园区建设、推进竹文旅深度融合、强化节会引领带动等途径,促进竹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在强化竹产业政策创新方面,宜宾将在创新建立竹产业推进专班、建立定期联席会议等体制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金融服务体制,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符合竹产业特色的金融产品,同时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4-25
从数据看巴中的转型升级看过去“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过2个百亿元台阶49.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631”现代综合交通体系逐渐成型第三产业占比超过50%与2015年比,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提高50.2%、58.8%看未来“十四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与毗邻市协同构建“1小时通勤圈”引进重大产业项目125个,实现国内省外到位资金850亿元到2025年,食品饮料产值达到600亿元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帆 整理探访地巴中产业园区、乡村  (记者 钟帆)4月21日,“行走新巴蜀”四川日报全媒体采访小分队来到巴中临港产业园。记者刚下车,就遇到几位前来找工作的年轻人。“不稀奇,这里岗位多、选择广,每天都有人来咨询。”巴中市恩阳区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岳利军介绍,依托巴中恩阳机场,2020年10月,恩阳区从无到有谋划临空经济,这才有了以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的巴中临港产业园。  厂房建设与项目投资“两手抓”。目前,产业园已签约入驻企业15家,其中7家已投产。首家投产的四川永润欣科技有限公司在今年1月完成了“小升规”的蝶变,发展为一家规模以上企业。  近年来,巴中在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按下了产业培育振兴的“提速键”,积蓄后发赶超振兴发展动能。此次,采访小分队进园区、到乡村,一路感受巴中城乡巨变。蓝天下,巴中建丰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60万立方米的绿色新型人造板智能生产线,已全面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生产。施皓文 摄强基建“铁公机”齐头并进  来到离巴中临港产业园不远的巴中恩阳机场,候机厅里游客熙来攘往。自2019年2月正式建成通航以来,机场已开通直达国内16个城市的航班,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城市。  一路看变。回到巴中市区,采访小分队在巴河廊桥附近的明峰燃气公司充电站为车辆充电。充电间隙,记者大概数了一下:大街上每分钟至少有2辆新能源汽车飞驰而过。据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巴中供电公司提供的一组数据,截至3月9日,巴中共有社会运营商建设的充电站27座(298个充电桩),私人充电桩305个。  再往东行,采访小分队来到汉巴南铁路巴中东站站后工程的施工现场。工地上,5台挖掘机开足马力施工,铺轨基地已现雏形。“我们每天早上7点开工,只要不下大雨,就不停工。”正在浇筑路基的工人王海昌告诉记者。  在巴中市通江县诺江镇千佛村,四川省2022年重点水利工程之一——青峪口水库项目建设现场也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几天前,这里刚举行了开工仪式。这是当地百姓期盼已久的一座水库,建成后,可解决通江县城30万人饮水问题,并将通江县城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下游沿河场镇防洪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  抢抓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机遇,过去5年,巴中已累计实施重大项目185个、完成投资2921亿元;深入推进第三轮交通大会战,老百姓在家门口实现乘飞机、坐动车、县县通高速的梦想,“6631”(即6纵6横3环1航)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已逐渐成型;全市4座大型水库被纳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其中红鱼洞水库枢纽工程已下闸蓄水。兴产业按下振兴“提速键”  14时许,采访小分队走进巴中市南江县公山镇石光村的古耕南江黄羊一级扩繁场,扩繁场业主张四海正在圈舍给小羊羔打预防针。“最近正值南江黄羊繁殖的关键时期,每隔两三天就有小羊羔出生,我的主要任务就是照顾这群小家伙。”张四海说,从今年春节到现在,已有上百只小羊羔在这里出生。  据介绍,该扩繁场计划投资4200万元,年出栏种羊4000只、肉羊2000只,目前已完成一期投资。“像这样年出栏种羊3000只以上规模的扩繁场,全县将建5个。”巴中市南江黄羊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敬介绍,为加速推进南江黄羊全产业链发展,去年9月,南江县启动实施南江黄羊“倍增计划”,计划到“十四五”末,南江县一、二级扩繁场达到10个以上,种羊年生产能力达3万只以上。  沿着盘山公路而下,位于南江县集州街道文光社区的南深科技园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项目一期已完成场平工程,工人们正在搭建厂房主体。这是巴中市的一个市级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一期厂房主要生产自有品牌内衣,二期以代工服装为主。项目建成后,预计园区年总产值将达25亿元,可提供直接就业岗位3000个。  来到位于平昌经开区的麦金地(平昌)中央厨房产业园,隔着玻璃窗,记者看见戴着口罩、穿着白色工作服的工人正在包装洗好的蔬菜、水果。这是平昌县去年投产运营的一家团餐企业,目前二期厂房正在加紧建设,“项目全面投产后,我们年营收将达17亿元,带动周边农户1万户,提供直接就业岗位3000个。”产业园项目负责人刘文杰说。  巴河汤汤,不舍昼夜。过去5年,巴中大力发展文旅康养、道地药材、食品饮料等现代产业,主导产业体系开始形成。现有“三品一标”农产品287个,成功创建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光雾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2.0%。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4-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近日,乐山市马边县雪口山镇永兴村传来好消息:该村近百亩连片的耕地即将完成土地整理,将静静等待远道而来的蓝莓种苗在这里“安家”。这是浙川携手,为马边县引入的又一个特色产业。  项目执行方四川省蓝之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在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支持下,今年帮助永兴村村集体引种“蓝美1号”,由公司供应苗木,规模发展蓝莓种植,在种植全过程提供免费技术服务并按照市场价格收购。由于永兴村距离马边县城仅半小时车程,发展蓝莓采摘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记者了解到,目前所需种苗和固根器已准备好,种苗预计在5月份从都江堰市蓝之美蓝莓示范种植园区运送入场,并进行栽植。都江堰蓝之美蓝莓示范种植园区 宋丹露 供图全基质无土栽培潜力大  4月18日,在距永兴村300公里之外的都江堰蓝之美蓝莓示范种植园区,工作人员尹波正在为避雨大棚内的蓝莓施肥。只见他操作手机,启动智能管网滴灌系统,不到五分钟,就完成3000盆全基质无土栽培蓝莓的施肥工作。早在2018年,四川蓝之美公司就从浙江引进种苗,利用成熟的种植技术发展了这处示范园,目前蓝莓基地集科研选育、种植示范、技术服务、科普培训、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总面积达900亩,年出产蓝莓商品苗200万株以上。  据了解,该公司过去以推广蓝莓大田栽植为主,近两年大力推广的全基质无土栽培模式,受到广泛欢迎。  所谓全基质无土栽培,就是不用土壤,将蓝莓的根系栽植在泥炭、稻壳、锯末等有机基质或珍珠岩、沙等无机基质中,用容器或固根器固定,通过滴灌或细流灌溉的方法,供给其水分和营养使其生长。  尹波告诉记者,该模式不受土质条件的限制,蓝莓具有更广泛的种植范围,同时可节约人工成本,可调节土壤酸碱度、合理用肥用水,从而加快蓝莓生长。一般来说,全基质蓝莓比大田蓝莓早1-2年上市,且产量增加三分之一以上,但种植成本较高,比较适合在蓝莓采摘园推广。蓝莓蓝莓东西部协作初见成效  布局蓝莓产业,浙川紧密携手。早在2018年,以蓝莓产业作为浙江对口帮扶四川特色产业的切入口,两省供销社属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了四川蓝之美公司,积极发挥四川省蓝莓产业扶贫增收服务平台的主动作用,近两年来,在蓝莓产业东西部协作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四川蓝之美公司技术服务部副经理王进介绍,依托都江堰市蓝莓示范种植园区的技术集成优势,目前该公司已在广安、达州、巴中、绵阳、阿坝、凉山等地推广发展蓝莓种植基地463个、采摘观光基地 111个、育苗基地2个,带动龙头企业11个,不少是通过整合东西部协作、惠农贷款和项目建成的。各大种植基地创造就业、土地流转涉及8万多人(次),带动82535人次用工,带动鲜(冻)果销售、乡村观光、旅游产业,实现增收8549人,人均增收2630元,带动创业103人。  从进度来看,川东北已形成以巴中为中心的规模种植示范区1.2万亩,通江县初加工厂已投入生产,实现产值282万元;以凉山州为中心形成川南高原特色产业区9000亩,在布拖县已建成科研中心,2022年规划投资建设初加工厂。  从合作模式来看,主要与地方政府、专合社、家庭农场、业主签订协议,由专合社、家庭农场或业主流转土地,公司供应苗木,提供技术服务,并保底收购蓝莓果,尽量让种植风险降到最低。  “公司收购蓝莓基地的鲜果以后,加工的蓝莓红酒、蓝莓酱等产品主要销往浙江等沿海城市,销售渠道较稳定。”王进说。  2022年,浙川将继续携手,进行蓝莓全基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推广,促进蓝莓产业普遍增值并向智能化、精细化和便捷化方向转型升级。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龙 特约通讯员肖定怀4月19日,笔者来到南江县八庙镇青宝村,20多名村民正在移栽鲜食玉米苗,有的在挖窝、有的施底肥、有的在栽苗……现场劳动场面一片繁忙。“这是浙江东阳市选育的第一批鲜食玉米苗,在这里试点,如果可行来年将大规模推广。”村党支部书记方健说。  鲜食玉米品种试验示范项目是浙江省东阳市在新一轮东西部协作中,结合南江实际培育的一个农业现代化项目。同行的县农业农村局农技师孙继国介绍:“鲜食玉米是近几年的新品种,可以像水果一样直接食用,深受消费者青睐,其种植技术与普通玉米差不多,易上手、好操作且经济效益可观,每亩增收3000元左右,前景非常广阔。”正在整地栽苗的村民岳自力放下锄头笑呵呵地说道:“种了30多年的土地,还第一次听说玉米像水果可以生吃,今年就试种一亩,如果效益好明年再扩大种植面积。”  “按目前最低市场价,每亩种植3200株,一亩地要比普通玉米增加2000多元的收入。”方健说,为提高村民种植积极性,县上不仅对鲜食玉米的栽植、病虫防治、施肥管理实行了“保姆式”服务,而且还与成都两家大型农贸市场签订了订单。  “去年下半年,东阳驻南江工作队就委托浙江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选育鲜食玉米品种,今年年初品种选定后,在南江县种子管理站、农技站的技术指导下,首先选定在青宝村建立200亩的鲜食玉米示范种植基地,随后又在八庙镇的其他7个村开展试点种植。”东阳市委常委、南江县委常委、副县长盛锋介绍说,鲜食玉米的种植能为南江传统农业摸索发展新路径,对全县高海拔蔬菜种植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试点成功后,东阳帮扶南江工作队将在南江大面积推广,并深化全产业链配套,确保农民增收致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25
(记者 兰珍)近日,甘孜州纪委监委发布通告,乡城县粮油购销公司负责人解军涉嫌严重违法,目前正接受监察调查……这是今年以来,甘孜州纪委监委查办粮食系统的第22起案例。  “当前,甘孜州正在粮食购销领域开展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全州上下共组建19个督查组,重点围绕粮食收储轮换、财务管理、项目建设等环节,对全州74个粮库‘点对点’实施驻点监督,共发现问题58个、涉粮线索7条。”甘孜州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一方面,甘孜州纪委监委联动州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授权联动+适度交叉+全面覆盖+指导督查”的整体部署,组建19个专项巡察组,覆盖州本级和18个县(市),对涉粮部门进行全面政治体检,专项巡察累计发现问题302个,已移交问题线索74件。另一方面,甘孜州纪委监委立足于监督的再监督,督促各县(市)党委政府和涉粮监管部门聚焦重点,围绕“购销存”重点环节和“人财物”关键点位,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和问题整改,发现问题143个,完成整改92个,长期坚持51个。  与此同时,甘孜州对2013年以来受理的涉粮信访举报和巡视巡察、审计、专项治理等移交的问题线索开展清底式“回头看”,应查尽查、一查到底。广泛接受群众举报,加强对相关信访举报件的督办转办,不遗漏、不积压。截至目前,全州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26件29人,党纪政务处分4人,留置6人。  甘孜州纪委书记、州监委主任金武表示:“甘孜州纪委监委将深入推进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推动全州纪检监察机关严惩粮仓‘硕鼠’。”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4-24
(周俊  唐福升 记者 记者 李全民)近日,在四川广元市旺苍县米仓山2022年新茶线上拍卖会上,100克米仓山牌广元黄茶,起拍价4800元,成交价3.6万元,拍出了比黄金还高的价格。旺苍今年黄茶种植面积1万亩,黄茶采摘面积达1.5万亩,比去年同期增0.3万亩,增幅25%。预计全县黄茶产量100吨,将比去年同期增80吨,增幅80%。今年黄茶开采以来,全县采摘黄茶45吨,收入7.9亿元。“旺苍作为全省重点产茶县之一,有悠久产茶历史和优良生态环境。米仓山茶和广元黄茶因其品质优异而享誉全国。”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庆表示,近年来旺苍立足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积极探索差异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精心引育并持续深耕茶产业,续写了“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新传奇。好山好水孕育“黄金茶”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南麓的旺苍县,是中国名茶之乡、中国黄茶之乡、全国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全省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基地强县、川东北优质富硒富锌茶产区、四川茶业十强县。去年,该县茶叶综合产值突破38.37亿元。进入3月,在该县木门镇三合村黄茶产业园,三五茶农腰间挂上茶篓,双手轻轻一捻,摘下一粒粒茶尖,黄茶正式开采。连日来,早上5点多就起早出门的村民孙荣思挎着一大筐鲜茶,顺着山道往家里一路小跑,只为保住最鲜的那抹茶香。“看看斤数对没有?”4月20日,在旺苍县木门镇青龙山茶业有限公司茶叶种植示范基地,鲜叶收购处的工作人员正对孙荣思刚采摘的黄茶鲜叶进行称重。登记、开单后,孙荣思一边清点手中的钱,一边说:“黄茶的收购价格高,划算。”“目前广元黄茶市场售价在5000至8800元1斤,相较于传统绿茶,价格高了很多。”木门镇龙山村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石义良说,“虽然卖出了‘黄金价’,但依然供不应求。”“旺茶黄茶一斤能卖几千元?”在中国·旺苍第十二届米仓山采茶节开幕式上,与会者们对近两年脱颖而出的旺苍黄茶表现出深厚兴趣。旺茶黄茶作为川茶中的“高富帅”,虽名叫黄茶,却是绿茶的一支。该茶富含茶氨酸,含量超过3.5%,是一种高茶氨酸的茶叶。广元黄茶为什么好?“因为它是富含茶氨酸的顶级绿茶。”旺苍县茶产业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胥锦桦告诉记者,黄茶与普通绿茶相比,黄茶的氨基酸是普通绿茶的3倍。自上市以来,备受消费者喜爱,先后荣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际名茶评比金奖、中国黄茶斗茶大赛金奖、四川十大名茶称号。提升品质打造广元茶叶“金名片”“该茶芽黄、叶黄,色彩燿目,茶叶四季均现葵黄色,萌芽期早,生长性强,氨基酸、胡萝卜素及叶黄素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绿茶,因此极大地被业界看好。”据旺苍县茶产业技术研究所推广研究员石保旭介绍,广元黄茶茶树生长于“雨洗青山四季青”的米仓山中,独特的自然环境、独特的优异品种配以现代化加工工艺,形成了广元黄茶外形扁直金黄,香气高长持久,滋味鲜爽,叶底嫩黄鲜活,独具叶色金黄、汤色鹅黄、叶底嫩黄的品质特点。近年来,该县按照《米仓山茶全链条百亿产业集群建设“大会战”三年行动方案》《旺苍县茶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等文件,依托东西部协作、茶叶种业园区、省内对口帮扶和涉农整合等项目实施,强力推进全县黄茶基地建设;按照每年新发展黄茶0.5万亩以上的计划,快速扩大产业基地面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黄茶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今年新建黄茶基地1万亩;围绕“木门、五权、高阳、枣林”四大茶叶生产集中示范区,按照“宜茶则茶、集中连片”的发展原则北部山区以发展绿茶为主,海拔高度在800米以下适度发展黄茶,南部山区以发展黄茶为主,海拔高度900米以上适度发展绿茶,全面实现“南黄北绿全域茶”的发展布局。“茶产业是兼具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富民、绿色产业,是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载体。”该县相关负责人说,旺苍将深入推进百亿茶业“大会战”,按照“突破性发展黄茶、巩固提升绿茶、大力发展有机茶、全面开发利用夏秋茶”的思路,持续“扩面、提质、增效”,力争今年全县黄茶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十四五”末茶叶综合产值达到120亿元以上,建成黄茶产业强县。作为曾经川陕革命根据地后期首府、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战略集结之地,旺苍不仅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绿色的茶山,金色的黄茶也为这片土地添上了色彩的魅力,红色旺苍、中国茶乡,米仓山茶在这个山谷绽放出金色光芒,推动着产业兴旺,助力着茶农生活富裕,为乡村振兴勾勒出一副美好画卷。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4-22
新华社北京4月20日电(记者 胡璐 于文静)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20日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2-2031)》预计,2022年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或将明显增强,但受国际市场价格传导等影响,农产品价格仍可能出现波动。  这是记者20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主办的2022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上了解到的。  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在“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政策条件下,预计2022年粮食产量在高位基础上保持稳定增长,有望达到6.88亿吨。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产量基本持平,大豆产量增长25.8%。油菜、花生和特色油料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油料产量预计增长1.9%。  报告还显示,随着人口增加、收入增长和城镇化推进,主要农产品消费保持刚性增长,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短期依然存在,粮食、肉类、棉花、食糖消费增速都将有所放缓。受疫情蔓延和俄乌冲突等影响,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高位震荡上行,再加上化肥等农资成本攀升,国内价格波动风险或将放大。
新华社 | 分享: 2022-04-22
  (记者 王艳 梁冰清)4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陈萍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曾衍德介绍,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春季农业生产,特别是强化“菜篮子”产品应急保供和农资调剂调运,保障市场稳定和春耕生产顺利开展。同时,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春管春播进展总体较好 夏粮生产形势好于预期  据农情调度,今年春播粮食意向种植面积9.4亿亩,比上年有所增加。目前,春播粮食已过两成,早稻栽插过七成,东北水稻育秧过七成,均快于去年。春耕备播进展顺利。“今年春耕生产抓得早、抓得紧、抓得实,春节前就开始谋划。立春后,一个品种一个品种,一个区域一个区域,一个环节一个环节部署安排。”潘文博介绍,农业农村部先后召开了夏粮小麦田管、扩种大豆油料、稳定玉米水稻生产等会议,协调推动化肥特别是钾肥等农资供应。统筹安排粮食生产资金项目,加上今年回春早、气温高、土壤墒情又好,春耕生产开局良好。  夏粮的主体是冬小麦,是重要的口粮。然而,受去年罕见秋汛影响,冬小麦播得较晚,冬前苗情比较差,“是近十年最复杂、也是最差的”。曾衍德坦陈,开春后,各地狠抓促弱转壮,推动冬小麦苗情加快转化升级。目前,冬小麦一、二类苗比例87.9%,比冬前提高17.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3.7个百分点,长势与常年基本持平,夺取夏粮丰收有基础。  潘文博认为,这主要基于两点判断,一是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3.36亿亩,加上春小麦、薯类、豆类等其他夏收粮食作物面积有所增加,预计今年夏粮面积稳中略增。二是苗情转化升级比预想的好很多,不仅人努力,老天也帮忙,“今年冬麦区大部分巧遇暖冬,冬前和今春又下了几场透雨,土壤墒情好,利于小麦苗情转化升级和生长发育。”潘文博说。  “距小麦大面积收获还有40多天,还要过病虫害、‘干热风’、倒伏、‘烂场雨’等关口,夺取丰收仍需过五关斩六将。”潘文博介绍,当前进入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防控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部将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组织各地落实好小麦条锈病“带药侦查、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防控策略,落实好赤霉病“见花就打、盛花再打”的防范要求,特别是疫情封控地区,决不能让疫情延误防控时机、造成病虫害暴发蔓延。  提及疫情对春耕的影响,潘文博直言:“由于一些地方疫情防控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对农民下田、农机上路、农资下摆和外出农民返乡务农确实造成了不便。”对此,3月17日,农业农村部下发通知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不误农时抓好春耕备耕,3月下旬,部领导带队到吉林指导农村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同时,还成立了农资保供专班,设立了热线电话和微信公众号,点对点解决农民群众在春耕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针对大家关心的粮食够不够的问题,潘文博表示,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去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高,达1365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483公斤。稻谷、小麦两大口粮的产量达6996亿斤,人均占有量248公斤。而我国人均口粮消费量不到200公斤,这200公斤是原粮,不是成品粮。因此,保障口粮安全有把握、有底气。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我们有能力把中国人的饭碗端稳、稳牢,端在自己手中。  “菜篮子”产品供应有保障 生猪产能回归正常区间  我国蔬菜生产供应和市场运行季节性比较强。按照常年的规律,春节以后随着气温回升,蔬菜上市量增加,价格一般会季节性回落。但受不利天气、成本上涨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叠加影响,今年春季菜价回落比常年慢。  “目前,全国的‘菜篮子’产品生产基础比较扎实,总量充足。”陈萍介绍,4月上旬,我国在田蔬菜面积7400万亩左右,同比增加近300万亩,产量约1930万吨,同比增加100多万吨。肉蛋奶、鱼果蔬供应总量充足,完全可以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由于前一段时间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一些地区遇到不同程度的田头采收难、物流配送不到位等问题,局部地区“菜篮子”产品供给受到影响。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及时调度36个大中城市生产供应情况,组织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做好联合保供,加强“菜篮子”食品管理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协同,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  生猪产业事关国计民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一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185万头,相当于4100万头正常保有量的102.1%。“从生产情况看,2021年我国生猪生产已经恢复到常年水平,受生产惯性增长影响,今年一季度生猪出栏继续增加,但产能进一步优化。”杨振海说。  但是,从价格情况看,2月份、3月份养猪陷入了亏损。近期,在清明假期猪肉消费增加和市场调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猪肉供需有所改善。“但当前生猪养殖还没有扭亏为盈,3月份每出栏一头生猪亏损327元,比2月份多亏了153元。”杨振海介绍。  杨振海分析,受生猪生产周期长、鲜食猪肉保存时间短、市场自发调节滞后等多重因素影响,很难做到生猪生产和市场完全匹配,出现阶段性亏损难以避免。为稳定生猪生产,2021年9月农业农村部印发了《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填补了生产端逆周期调节的政策空白,明确提出全国4100万头能繁母猪的调控风向标,以及“短期调肥猪、中期调仔猪、长期调母猪”的产能调控路径。从2021年11月起,每月监测各省(区、市)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并及时反馈。  “随着新生仔猪数高位回调、饲料成本高位回落等各种有利因素不断积聚,只要稳定支持政策、防好动物疫病、畅通流通堵点,三季度生猪养殖就有望扭亏,实现盈利。但猪肉消费、进出口等各环节不确定因素还是存在的,养殖户要按照正常的生产规律生产,不要压栏,也不要过度淘汰能繁母猪,保持生产的平稳。”杨振海建议。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78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3%,高于城镇居民增速2.1个百分点。曾衍德介绍:“这个成绩来之不易。”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春节前农民工返乡过节带回现金,增加了工资性收入。二是农产品市场价格总体保持稳中有增,增加了家庭经营性收入。  曾衍德表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散发对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农产品销售等带来一定影响,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大幅推高农业生产成本,也影响农民收入。  如何稳住农民增收的好势头?曾衍德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发展乡村产业促增收。重点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同时要立足乡村资源,拓展农业多种功能,还要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此外,还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让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特别是加强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加快补上技术、设施、营销、人才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二是促进农民就业稳岗位。目前,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四成以上,下一步,既要做好促进就近就地就业,还要引导外出务工就业。三是推进农村创业拓渠道。这是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目前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100多万。经综合测算,一个返乡创业项目,平均可吸纳6-7名农民稳定就业,17名农民灵活就业。  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已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曾衍德介绍,五年来,各地各部门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乡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安宁,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乡村治理水平稳步提升。  曾衍德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扶持,加大督促力度,一项一项地落实,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地推进,务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新进展。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4-21
(彭彬 李倩 记者 杨宗友)当前,梓潼县1万余亩青豌豆、萝卜成熟上市,广大群众抓紧时间采收销售,丰富市民“菜篮子”。殷大安是梓潼县宝石乡阁楼村村民,这段时间他家种植的5亩青豌豆迎来了丰收季,在春日的阳光下,豆荚青翠欲滴,在轻风的吹拂下微微摆动,很是喜人。菜地里,殷大安和邻居们忙着采摘、收获豆荚,一派热火朝天的农忙丰收景象。殷大安说:“现在正是收获的时候,左右邻居都来帮我摘,每亩大约(收获)2300斤左右,每斤卖1.5元左右,主要是卖到绵阳各大超市和菜市场。”据悉,宝石乡阁楼村去年9月玉米、黄豆等农作物收割后,村两委因地制宜,号召群众种植青豌豆260余亩,农业技术人员到场指导种植及田管技术,现在该村的青豌豆取得全面丰收。“我们阁楼村在2021年大春收割之后,种植发展菜豌豆260余亩,产值大概是在八九十万左右,村民人均增收应该是在一千元左右,等菜豌豆收了之后,立马就可以种植300亩大豆。”阁楼村党总支部纪检委员贾之林说。当前,梓潼县宝石、玛瑙等地的10000余亩青豌豆、萝卜等春季时令蔬菜正陆续上市,在进一步丰富群众“菜篮子”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民增收。(图据梓潼县融媒体中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4-21
(记者 杨波 侯云春 严易程 )4月20日,以“播种希望之粮,酿造和美之味”为主题的2022五粮液种粮大典在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左湾的五粮液专用粮基地举行。一株株“宜宾糯红高粱”秧苗被种粮匠人珍而重之地种下,一杯“大国浓香”的故事从这里开始,一份乡村振兴的答卷从这里落笔。“粮为酒之本”,酿酒行业源于粮、兴于粮,没有高品质原粮就没有品质美酒。酿酒专用粮基地建设,被五粮液视为“种酿选陈调”五字秘诀的第一道密码和“第一车间”。为种出道地好粮,公司依托四川省酿酒专用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品种选育和技术创新;积极布局以宜宾为核心、四川为主体、兼顾国内部分优质产区的专用粮供应体系;通过技术指导、规范生产,培养种植能手;围绕白酒全产业链拓展科学研究,五粮液携手中国酒业协会、四川轻化工大学共建中国白酒学院;联合四川轻化工大学和西科农业集团建立全国首家省级酿酒专用粮工程研究中心……通过持续努力,五粮液目前已升级建成专用粮基地100万余亩。五粮液集团(股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从钦表示,公司始终坚持以工业反哺农业,升级建设专用粮基地,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也不断擦亮着“大国浓香、和美五粮、中国酒王”金字招牌。当前,打造“生态、品质、文化、数字、阳光”五位一体、持续稳健高质量发展的五粮液,是公司“十四五”期间发展的“第一战略”,而专用粮基地建设是“第一战略”落地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十四五”期间,围绕“五粮液高质量倍增工程”,公司将对现有100万余亩专用粮基地升级建设至200万亩, 以“和美种植”引领“和美五粮”,在进一步实现原粮供应自主可控的同时,通过构建政府、企业、农户“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互利共赢机制,以农户增收、企业增效、政府放心的“和美种植”,助力乡村振兴,诠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美五粮。酿酒专用粮基地,不仅是五粮液的“第一车间”,也是公司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农富农的生动实践。活动上,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国家高粱产业首席科学家邹剑秋、中国杰出水稻专家邓华凤通过视频、贺信等方式,对五粮液专用粮科技研发、基地建设,和助力乡村振兴、农户增收等寄予厚望,并寄语五粮液继续坚持绿色、生态、创新发展,不断开发优良酿酒专用粮新品种与配套生产管理技术,为酿酒粮的生产提供全产业链系统集成的解决方案。全面助力川酒品质、 品牌、文化、市场振兴。四川轻化工大学是我国最早培养白酒专业人才的本科院校之一,与五粮液保持着多领域、深层次的交流合作。“五粮液高质量推进原粮基地建设,使得酿酒原粮价值最大化、多元化,酿酒原粮成为绿色之粮、富民之粮、科技之粮。”四川轻化工大学校长、中国白酒学院院长庹先国表示,在携手共担的未来道路上,学校将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强种植资源、酒粮关系、追溯体系、品质标准等基础性研究,因地制宜、持续挖掘浅丘地区开发利用的无限潜力,致力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更多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原粮基地高水平建设,守护酿酒原粮安全可控,酿就醇香温暖的和美佳酿。翠屏区,五粮液“十里酒城”的核心承载区,近年来用心用情服务五粮液构建“从一粒种子到一滴美酒”的全程可溯源链条,成立酿酒专用粮园区建设指挥部,整合各类资金3亿元,在李庄、白花集中连片规划建设粮油现代农业园区,高质量建成10万亩酿酒专用粮基地。区委书记兰宏彬表示,五粮液种粮大典及专用粮基地建设,是坚决推动五粮液“五年计划、三个倍增”的生动体现,翠屏区将一如既往“举全区之力服务五粮液”,推动更深层次合作共赢、更广范围项目共建、更宽领域服务共享,助力五粮液高质量发展、大踏步前进。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4-21
(陈富敏 曾佐然 记者 程海英/文)眼下正值枇杷丰收季,在泸州泸县海潮镇小白村,漫山遍野的枇杷树上挂满了金灿灿的果子,泸县海潮枇杷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穿梭在枇杷林采摘、搬运枇杷,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从树上采摘下来的一筐筐鲜果,个头大如鸡蛋,色若黄金,看得人垂涎欲滴。“海潮王枇杷果子大、甜汁多。我每年都要过来采摘,买一些回去送亲朋好友。”从泸州开车前来采摘的游客魏芬说。“我在这里做活,每天80元一天,一年有2万多的收入,还能学到管理技术。”小白村6组村民王永凤说,她已经在专业合作社帮工10多年了。经过挑拣、包装等工序,运送到泸州各超市。线上下单的,就由物流公司送到用户的手中。“我种枇杷十多年了,一亩地可产枇杷果1000多斤,价格在10—20元之间。”泸县海潮枇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勇介绍说,“为了保证枇杷品质,我们严格进行了产量控制,不超过2000斤。”“我们正在组织的云上枇杷节,通过抖音直播带货等形式,扩大销路。”海潮镇组织宣传统战委员李骏介绍。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助力果农卖好枇杷,增产增收。通过鼓励枇杷种植户,形成家庭电商模式,着力推动线上销售。“小白村沱江环绕,具有很好的地理环境优势,历来就有种植枇杷的传统。但因为分散管理和销路问题,经济效益也不好,枇杷园荒废了很多。”镇干部阳秀乾在小白村担任村支部书记期间,决心发挥小白村的传统,致力于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在阳秀乾的动员下,外出务工的党员王勇回到家乡创业。王勇承包了200亩枇杷园。为了把枇杷种植好,王勇翻坏了几本种植枇杷的书籍。他还到福建、成都等地学习技术,引进品种,成功培育了大五星、早钟五号等优良品种,新的枇杷品种错峰上市,个大味甜,深受群众喜爱,订单源源不断。王勇带头成立了枇杷专业合作社,全村300余户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社,王勇免费为群众发放种苗,进行技术培训,在他的影响下,全村发展优良枇杷品种种植400亩,产值接近500万元,带动了周边群众致富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小小的枇杷,俨然成为了村民们的致富果。“4月23日,云上枇杷节欢迎大家捧场。我们通过种植果树实现农业增收、做强特色经济、打造地方特色名片。”海潮镇镇长曾烨介绍。近年来,海潮镇以产业化思维带动引导果农走优化管理、改善品质、提升供给水平的路子,加强龙眼、枇杷种植管理,增加优质龙眼、枇杷供给,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构建促农增收的长效机制,推动龙眼、枇杷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以“卖得好”倒逼“种得好”,从而有效带动农业强、农民富,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4-20
(唐福升 记者 侯东 文/图)千亩茶园风景如画,低矮的茶树排列整齐,苍翠叠伏,一阵风拂过,一阵阵茶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茶树丛中,人头攒动,前来摘茶的群众欣喜地穿插其中,在山顶上欢笑一片。连日来,旺苍县黄洋镇黄茶产业园进入采摘“黄金季”,茶园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抢抓晴好天气,全力做好春茶采摘工作。茶园里,黄洋镇双安村村民赵仕兰正忙着采下黄茶最嫩的那一叶一芽。“我年纪大了,出不了远门,就在茶园里采摘茶叶,一天能采2到4斤鲜茶叶,每天能挣120到240元。”赵仕兰介绍,平时还可以利用空闲时间来茶园打零工,比如给茶树施肥、锄草、修剪枝条、松土等,一个月能收入几千元。旺苍县黄洋镇双安村村支部书记曾强告诉记者,目前村里栽植的茶树主要是黄茶,截至2021年全村栽植茶树2200余亩,每年3月下旬开始采摘茶叶,每位茶农每天采茶收入为100到200元不等,如果技术熟练最高能达到300元左右。“在黄洋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水营村茶树在高标准种植、精细化管护下长势良好。同时,为进一步帮助农户拓宽销售途径,还结合自身优势,宣传销售本土茶叶成品和鲜茶,利用线上线下抱团发展,推进茶叶销售迈向纵深融合。”黄洋镇水营村支部书记苏敏对记者说。“这段时间是茶叶采摘的最佳阶段,我们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截止4月5日,已收购黄茶鲜叶1100余斤,加上农户自采100多斤,目前总收入已达30余万元,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参与采茶的积极性,集中连片的茶园不愁没人摘。”广元市旺苍县黄洋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李军开心地介绍,下一步,该镇将继续加大茶园管理和项目建设扶持力度,建设标准化茶园,让黄洋茶产业既有美景也有“钱景”。黄洋镇良好的地理位置,为一道好茶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加上政策鼓励、大户带动、技术支持,多元化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盘活土地资源,用好用活剩余劳动力,做大做强“茶叶”文章,全镇的茶资源焕发新的活力,茶叶变“金叶”,茶树变身“摇钱树”。“下一步,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再扩大茶叶种植面积,不断做大做强做优茶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让一片小叶子,拉动一个大产业,富裕一方老百姓,助力乡村振兴。”广元市旺苍县黄洋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向飞对未来充满信心。据了解,截至2021年,旺苍县黄洋镇共栽植茶树4800余亩,其中:太阳村850亩、水营村1750亩、双安村2200亩;2022年计划栽植茶树1500亩。据广元市茶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旺苍县茶产业技术研究所所长鲜勇介绍,近年来,该县立足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按照“突破性发展黄茶,优先发展有机茶,巩固提升绿茶,全面开发夏秋茶”的总体思路和“南黄北绿全域茶”空间布局,按照“宜茶则茶、集中连片”布局原则和“有机、优质、高效”发展要求,制定并出台了《推进米仓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全链条百亿产业集群的意见》《推进米仓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全链条百亿产业集群发展三年规划》等系列文件,从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茶产业发展保障等方面进行扶持,全面推进旺苍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鲜勇表示,下一步,该县将改造低效、老旧茶园,提高茶园管护水平,建设星级园区,提升加工工艺,延长茶产业链条,建立广元黄茶品牌管理体系,强力推进百亿茶产业集群建设。据了解,截止目前,旺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23.7万亩,其中黄茶4.1万亩,实现茶叶产量7525吨、综合产值38.37亿元。力争到2022年底,全县茶叶面积将达到25万亩,其中黄茶5万亩,综合产值到达50亿元以上。2025年,茶叶综合产业产值有望突破百亿大关。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4-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4月19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今年一季度主要经济数据。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一季度四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739.24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08.42亿元,增长4.3% ;第二产业增加值4682.16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7248.66亿元,增长4.8%。新闻发布会现场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全省上下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一季度,全省经济运行实现平稳开局。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主要农作物生产良好,初步统计,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同比增长5.8%,瓜果产量增长5.6%,茶叶产量增长10.8%,药材产量增长19.7%。生猪产能持续释放,生猪出栏1639.9万头,同比增长6.7%;牛羊禽生产总体稳定,牛出栏84.8万头,增长4.6%;羊出栏421.2万只,增长1.1%;家禽出栏1.8亿只,下降3.2%。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6.6%。分行业看,41个大类行业中有30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  服务业恢复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6%,批发和零售业增长6.7%,金融业增长5.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3.5%。  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曾俊林介绍,总的来看,一季度全省经济延续恢复增长态势,运行总体平稳。下一步,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切实推动稳增长系列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22年一季度四川国家调查主要数据。据初步调查测算,一季度小麦播种面积出现小幅增长,豆类和薯类播种面积不同程度增长,生猪产能持续释放,一季度生猪出栏1639.9万头,同比增长6.7%。  今年以来,各地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压实粮食生产主体责任,加之气候条件较为适宜,一季度四川夏粮生产形势良好。  畜牧业方面,一季度全省生猪出栏1639.9万头,较上年同期增长6.7%,四川生猪生产和供给充足,虽然猪价持续下行,但2021年上半年能繁母猪产能处于较高水平,生猪出栏量仍在惯性增长。牛羊生产小幅波动,从存栏情况看,牛存栏841.2万头,同比减少1.8%,羊存栏1480.6万头,同比增长5.5%;从出栏情况看,一季度牛出栏84.8万头,同比增长4.6%,羊出栏421.2万头,同比增长1.1%。家禽出栏有所减少,一季度出栏 18487.5 万只,同比减少3.2%。肉蛋奶供应充足,畜牧业总体形势良好。  2022年一季度主要调查数据显示,全省生猪价格持续下行,一季度出栏平均价格为14.6元/公斤,仅为上年同期价格的四成左右,受猪价下跌及生产成本上涨双重挤压,部分养殖户亏损幅度加大。与之相对应的是,一季度全省生猪出栏1639.9万头,较上年同期增长6.7%,仍呈现增长态势。  根据监测调查数据,四川生猪产能在去年已经完全恢复,主要是因为非洲猪瘟发生后,各级党政部门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制定各项恢复生猪生产的措施,生猪产能在各方的支持下快速恢复,在2021年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常年水平。目前四川正在经历生猪产能释放的过程,生产和供给充足,但需求偏弱,阶段性过剩较为明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19
  (见习记者 刘学)寒冷的雾气笼罩着凌晨4点的峨眉山,在狭窄的乡道上,一道道光束划破夜色。年过八旬的刘玉莲背着背篓,步履不停,瘦削的背景不一会消失在山间。  是什么鼓动着这位老人在如此之早地穿梭于山间呢?“是春菜。”这个问题得到了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云岭村的阿婆们的统一回答。  峨眉雨水充沛,每年春分之后,峨眉山林间便会遍布众多野味:枸杞芽、竹叶菜、蕨菜……此时,山下云岭村中,赋闲在家的留守老人们,便会伺机而动,成群结伴上山寻鲜。  “老人们‘披星戴月’进山摘菜的积极性全都得益于两年前盒马村的落地。”夹江县星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韵正清点着新收来的春菜说,“峨眉山距离成都比较远,运输成本高,难度大,之前通过中间商层层销售,农户不仅没有赚到钱,蔬菜经过层层转包,损耗也很大。”跟盒马合作后,盒马会提前下订单,合作社则根据订单定量生产收购,让农村的劳动力得到应有回报。  如今,上万亩的高山蔬菜基地,被种上萝卜和豌豆尖,直供成都的盒马门店。而对于上了年纪无法上山种地的老人而言,挖野菜则带给他们一大笔收入。久而久之,一支年纪在60到80之间的“奶奶寻鲜队”逐渐壮大。  62岁的夹江县云岭村村民周苏明挖菜动作利索、经验丰富,称得上是队伍中的“主力队员”。  “小时候吃不饱饭时,经常上山挖菜充饥,当时凉拌的野菜便是人间至味。”周苏明回忆道。“如今我每天能摘上百斤野菜,收入可达300元。”“没想到到了晚年,挖野菜还能比打工挣钱。”周苏明激动地说。  “挖菜虽然听起来简单,但里面也有不少门道。”刘玉莲说,“峨眉山最受欢迎的竹叶菜生性喜阴,太阳一晒便会脱水,所以必须赶在太阳出来前去挖。”同时,收货时也有要求,不能太长,不然太老,也不能太短,不然卖不出价。  “另外,在采摘竹叶菜时讲究不挖根、不拔土、不触动地下根茎,这样才能保证它们在夏日里尽情生长,来年才有更好收成。”一辈子靠山吃山的刘玉莲,显然对大自然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美味和品质的双重保障下,峨眉山的春菜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尤其是近年来春菜走俏,城里需求大增,春菜成了阿婆们“甜蜜的负担”。春季的三个月,这支20多人的峨眉“奶奶寻鲜队”,每天“马不停蹄”,天未亮便上山采摘刚刚冒出来的鲜嫩春菜,然后骑上三轮车,到镇上的蔬菜合作社卖掉,而这样日子,将持续到5月底。  据盒马数据显示,三月初上市以来,每天都会有奶奶们亲手摘的2000斤春菜运往成都的盒马,即便这样,门店依然供不应求。不少“吃货”还在社群晒出各种野菜吃法,花样百出。  这一切变化都被王韵看在眼里。“2年前,大部分峨眉蔬菜都只能在附近零散销售。”王韵说,“搭上新零售后,通过数字化技术,打通了农业的产供销,实现了订单式种植,不仅解决了销量,价格也涨了不少。”这些年不少留守老人们的笑容,让她印象深刻。  对此,周苏明有着同样的体会。“以前就是零星种点菜,主要是自己吃,合作之后,基本上都是根据盒马的订单去种植,他们要多少,我们就种多少,包括春天上山去采摘野菜。菜价也稳定了,基本上采多少,他们就收多少。”  “其实我最希望的是能多挣点钱,给城里的孙子多存点钱。”周苏明轻笑着说出了内心真实的想法。此时,周苏明的脸上虽然布满了皱纹,但却充满着对未来的期盼。  又是一个太阳还未出来的凌晨,“寻鲜”队员们已经背着背篓在山林中的大树下、河沟畔的阴凉处寻找野菜。不久,周苏明发现一株野菜,弯下腰,一手薅开杂草,一手瞄准6厘米处的嫩芽,轻轻一掐,顺到背篓……整套动作一气呵成。而后,周苏明一边哼着小曲,一边继续寻找野菜,仿佛背篓里承载着的不仅是一株野菜,更是对未来的期望。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4-18
眼下正值春耕生产的大好时节,在宜宾叙州区岷江蔬菜园蕨溪镇宣化园,200余亩薄皮大青椒经过几个月的成长,已逐渐成熟进入了采摘期,预计整个基地本季大青椒可产1000吨左右。4月15日,在宣化园大青椒基地,广阔的土地上,入眼尽是翠绿饱满、挂满枝头的青椒,几十个村民一字排开,正在采摘成熟的大青椒。“在这里做了三四年了,每年看到这里大丰收我都非常高兴,老板赚钱,我们也跟着挣钱。”蕨溪镇宣化社区村村民邱帮琼一边忙碌一边介绍,“平时在家里就喂点牲口,在这做活的话,每天大概有80元,一年在这里也能找到5、6千元,非常满意。”青椒基地属于叙州区丰坤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周杨告诉记者,这两天以来,他一刻也不能停歇,骑着拉货的三轮车不断在基地和卸货装货点来回穿梭。“今年收成可以,平均每天可能有20吨的产量,到丰产期应该会超过30吨。”趁着卸货的空隙,周杨高兴道,“现在刚进入采摘期,平均每天基本上会有80人在采摘,到丰产期,采摘的人数可能有一个加强连,大概有130人左右。”当地村民采摘青椒据介绍,该合作社有青椒种植面积200余亩,主要以早熟大青椒为主。由于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优势,这里的大青椒皮薄、个大、清香、微辣,还比市面上同品种的早熟十多天,因而抢占了市场先机。产品市场除了川渝地区,还远销云南、贵州、湖南、湖北、陕西等地,目前批发价每斤接近4元。周杨透露:“现场行情很好,今年整个基地大青椒产量可能接近1000吨,产值的话根据市场情况而定,加上后期可能会有400万左右。”据了解,蕨溪镇宣化蔬菜园是叙州区岷江蔬菜现代农业园的核心区域,蔬菜产业达10000余亩,有蔬菜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22个,年产蔬菜2万余吨。作为当地农户增收的主要支柱产业,园区除了青椒,茄子、黄瓜、南瓜等本季蔬菜也将陆续上市。(供稿:叙州区融媒体中心 陈小雄 龙怡)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4-18
风吹桑麻绿,又是一年养蚕季。4月13日,高县蚕桑站内一派繁忙,工作人员正小心翼翼地清点、分装蚕种,全县首批5.4万张春蚕种陆续开始向各镇、村小蚕共育室和蚕农发放,由此拉开高县春季蚕桑生产序幕。蚕种进入小蚕共育室“正常培育情况下,每张蚕种可收获大约46公斤蚕茧,首批春蚕从收蚁到售茧只需28天左右。”高县蚕桑站站长刘玲介绍说,为了更好地保障春蚕质量,提高蚕农养蚕效益,绝大部分蚕种将直接进入到各镇、村的小蚕共育室进行集中照料孵化,度过幼蚕成长的关键期后,再交由蚕农进行喂养,不仅能提高孵化率和成活率,还大大缩短了饲养周期,进一步提升了养蚕效益。工作人员清点蚕种春蚕发种的同时,各镇农技人员也忙碌了起来,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进行桑园统防统治;入户指导蚕农进行蚕室蚕具清洗消毒和小蚕共育等春蚕饲养工作;通过录制桑树管理、春蚕养殖视频,开展教学直播等形式为蚕农开展“云”上培训,为养好春蚕做足准备,确保蚕桑生产“开门红”。高县是中国蚕桑之乡,拥有蚕桑种植面积23万余亩,近10万蚕农,是四川省重点培育的5个“20万亩蚕桑强县”之一。近年来,该县按照高质量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强县的发展定位,出台系列奖补政策,推广“公司+蚕农”订单模式,通过引进良种、改进饲养技术、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焕发新活力,成为当地一张响亮的产业“名片”。(供稿:高县融媒 罗景萍)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4-1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