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刘旭  张莉 记者 侯东 文/图)9月6日上午10点,广元朝天区麻柳乡秋雨绵绵,孙艳林像往常一样,都要在这个时间点来到香椿产业园里,查看香椿树长势情况。“这是去年下半年栽种的香椿树,今年3月已经采摘了一次,收益还不错。”算起“经济账”,孙艳林笑容洋溢。孙艳林是广元市军师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也是当地的返乡能人。近年来,朝天区大力实施“归巢创业”行动,大力发展“归雁经济”,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对乡村有情结的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补齐乡村振兴人才短板。今年48岁的孙艳林是麻柳乡黄小村人,不到20岁便外出打拼。多年来的经商经历,让他不仅积累了一定资本,也积累了创业经验。“我一直想回到家乡发展,带动父老乡亲增收致富。”2015年,孙艳林下定决心,放弃在外面的一切投资,带着家人回到家乡。孙艳林(右一)介绍公司的特色产品回乡后,他创建了广元市军师生态农业合作社、艳林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甘蓝、辣椒等蔬菜300余亩,发展香椿产业150亩,并采取统一收购、统一服务方式,带领群众抱团发展,同时,将香椿加工成“ 香椿酱”等食品出售,延伸了香椿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孙艳林还创建了小山河休闲农庄,打造集住宿、餐饮、娱乐等休闲为一体的山庄,辐射带动周边村社。“我的这些产业带动了200余名群众增收致富,人均年增收5000元。”孙艳林高兴地说。在李家镇青林村,也有这样一位“带头人”。采访当日,翻过一道小山坡,沿着公路深入,只见一片青草坪映入眼帘,旁边的帐篷民宿整齐排列,深入其中,十分悠闲惬意,这是返乡创业“带头人”王群打造的静心庄园。“不仅可以烧烤住宿,还可以露营、参加亲子活动。”王群说,民宿7月底正式建成营业,这一个月来,游客爆满,辐射带动了周边民宿、餐饮等产业发展。去年年底,王群回到家乡发展民宿产业,按照当地康旅产业项目需要,在该村流转土地,打造起独具特色的帐篷民宿。如今,该项目已打造成集餐饮住宿、健康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民宿产业,是曾家山上文旅消费新场景。除了返乡人才引领乡村振兴,朝天区还不断引导和支持企业家、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捐资捐物、提供法律服务等方式,参与乡村振兴。同时,做好选拔人才到乡村一线服务和选拔乡村人才培训研修工作,推动人才双向流动。为了提升基层带头人队伍能力,该区注重从农民工、致富带头人、务工经商人员、农民合作社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本村大学毕业生等优秀人员中培养选拔村级后备干部,每个村常态培育储备2名以上后备力量。支持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农民工等优秀实用人才接受职业教育。让乡村人才育得出、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近年来,朝天区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作用发挥明显,不断增强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今年以来,累计培养农村实用技能人员超1万人次,回引大学毕业生、农民工等返乡创业就业500余人。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9-08
全程机械化作业育苗、插秧、施肥、植保、机收、烘干……专合社全程机械化作业、“一条龙”服务;不少农机还配备全空调驾驶室,作业舒适度大幅提升定期技能培训  专合社定期组织技能培训,并通过农机作业返利、农户在专合社务工、二次分红等方式帮助大家增收专业服务模式  采取“大户带小户”的社会化服务模式,针对全程或单环节托管服务,分别制定合同示范文本、收费标准和农机操作规程,增强托管服务、机械化作业的适用性  (记者 曹凘源)9月6日下午,位于德阳广汉市连山镇的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大片绿中带黄的稻田在夕阳映照下,随风摇曳。沉甸甸的稻穗,几乎压弯了稻秆。  在距离稻田不远处的广汉市惠民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刚巡田回来的廖成勇一头扎进办公室,拿出一个小本子写写画画,又不时拨打电话,和客户分别确认时间。“水稻收割在即,必须尽快做好规划,从哪里开始收割、什么时间去、路线怎么走、客户的时间是否合适……这些都要提前做好准备。这是一场与天气和时间的赛跑,耽误不得。”  今年30岁的廖成勇是连山镇本地人,也是惠民专合社的职业经理人。他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镇上最年轻的中级新型职业农民。当地农户更愿意叫他“田保姆”。托管着万亩良田,90后“田保姆”如何种好粮、收好粮?“田保姆”廖成勇操作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 记者 曹凘源 摄新农人掀起“种田热”社会化服务“补短板”  2018年,廖成勇大学毕业后,先在一家国企工作。后来得知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落户连山镇,一场“目的明确”的“返乡从农”计划在他心中开始筹备。  廖成勇说,惠民专合社经常购买或试用的各种农业智能化设备,有些说明书是英文、韩文,甚至个别机器只附有代码,老一辈人很难看懂,学习起来也吃力;此外,专合社运营管理方面也存在短板,需要更科学的发展规划。“新农人”不仅要会种地,还要会操作各种设备,更要会写文案,“我回来可以更好地补短板。”  2020年,廖成勇加入惠民专合社,第一件事就是“摸家底”。“我们这边家庭农场都‘小而全’,规模不大但设备齐全,农场主干完自己承包地块的农活儿,农机就闲置了。”在廖成勇看来,这是一个机会——本着“物尽其用”原则,他们开始完善和扩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业务范围。目前,惠民专合社可以提供农资配送、农机服务、后期加工全环节农事服务,甚至将业务拓展到农机维修管护等领域。  在廖成勇带领下,惠民专合社的农机数量和质量、农机服务面积、机库硬件设施性能等有了显著提升。“目前我们全托管的土地有1万多亩,提供单环节或多环节社会化服务的土地有3万亩左右,服务田块达20万亩次。”  不少农民的种植技能水平也在提升。廖成勇说,专合社定期组织技能培训,并通过农机作业返利、农户在专合社务工、二次分红等方式帮助大家增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兼职’搞农业,专合社成员的数量、素质也在提升。”耕作方式机械化 “大户带小户”助农增收  记者在惠民专合社农机装备中心看到,拖拉机、耕地机、插秧机、无人机、收割机……各种机械设备装备齐全、维护良好,俨然是一家“农机服务超市”。  “育苗、插秧、施肥、植保、机收、烘干……我们全程机械化作业,‘一条龙’服务。”廖成勇介绍,和过去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耕作方式有了天壤之别——曾经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已经被机械化、智能化设备和操作方式所取代。特别是作业环境方面,不少农机还配备全空调驾驶室,作业舒适度大幅提升。  技术进步带来的是效率提升。廖成勇介绍,以插秧为例,如果按照过去人工手动插秧方式,一个人一天只能完成2亩地,而借助农机设备通过机械化作业,一个人一天可完成40亩地的插秧工作。“我们新采购的全自动育秧流水线设备即将到货,相比于常规产品,这套设备可提高3倍工作效率。”  米袋子满起来,钱袋子也要鼓起来。采访中,一个细节让记者印象深刻——在惠民专合社所在的广汉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的展厅内,展出了各类稻种以及国内外各大品牌农资样品,价格、简介十分清楚。  “我们既当农机服务者,又是农资推荐家,农户只需要关心‘种什么’,‘怎么种’都由社会化组织完成。”廖成勇介绍,农户可以先在前台咨询,而后工作人员会“一对一”按需进行推荐,再洽谈签订合同,最后等农户回款后再付款。比如水稻,惠民专合社每年都会更新“稻香杯”和农业农村厅近期推荐的品种。同时,也会根据农户需求,推荐高产抗病或其他品种。  惠民专合社目前采取“大户带小户”的社会化服务模式,针对全程或单环节托管服务,分别制定合同示范文本、收费标准和农机操作规程,增强托管服务、机械化作业的适用性,规范作业服务行为,每亩平均节约成本600元左右。  9月8日,廖成勇作为代表,接收广汉市第一台220马力的农用拖拉机,用于开展农田田型改造。“搭配土地平整仪,我们可以更高效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增产增收。”望着眼前即将收割的稻田,廖成勇说,“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说不定产量还能破纪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9-08
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通讯员唐文迪 伍有兴)“农事季节不等人,我这批蔬菜苗过两天也该移栽了!”9月6日,笔者在成都邛崃市羊安街道仁和社区一大棚蔬菜地,见到已“退职”的社区老书记雍长清时,他扯着蔬菜苗地里的杂草说。1979年,年仅21岁的雍长清被村民推选为生产队队长,1980年任村主任,1992年起任村党组织书记,直到2021年仁和社区党委换届,因年纪大了,雍长清主动提出“退职”。在长达42年的“村官”生涯中,雍长清满怀对家乡和乡亲的真情挚爱,用心用情服务挚爱的“三农”事业,谱写了一曲曲建设美丽新村的赞歌。党建引领 真情为民办实事党建引领促发展,真情为民办实事。过去的几十年,雍长清带领社区“两委”一班人,强组织、建机制、提能力、促发展。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务实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倾力实施打造了多个便民利民项目,一桩桩一件件群众身边的大事小事,得到切实解决,一系列民情民意,得到温暖回应。仁和社区是由原仁和、黄塔、同德3个村,合并组建的涉农社区。由于该社区地处南河、蒲江河、斜江河三条河的交汇处,“天旱先干,洪水先淹”曾是仁和社区的真实写照。交通不便,制约经济发展,出门乘渡船,严重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如何解决村民出行难?”似一道大考题,摆在雍长清面前。1995年,雍长清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通过反复论证、试验,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几经周折,多方求援,筹集资金46万元,在南河上成功架起了220米的翻水桥,打通了从村道到省道(成新蒲)的最后一段路程,从此改变了仁和村民一直以来只能依靠渡船出行的历史。2005年,为有效化解社区弱势群体建不起房、住不上新房的难题,雍长清利用仁和社区实施土地整理的契机,积极思考探索,并报经相关部门批准,率先修建了“民福院”,集中安置鳏寡孤独及残疾村民42人。仁和“民福院”的建成,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个参观考察团队。北京大学也曾两次派教授到仁和,实地调研考察“民福院”,并表示要将这个创新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救助模式写进北大教材。再后来,仁和社区又先后两次启动土地整理项目,促使全社区农户搬迁集中居住率达80%以上。2007年6月,在雍长清的带头组织下,仁和社区率先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颁证,并首创“新村发展议事会”,解决农村诸多复杂矛盾和意想不到的问题。后来,“新村发展议事会”模式在成都全市推广,首创模式的记录本,至今还存放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展厅。仁和社区地处三条河的交汇处,加之地势低洼,之前的每年夏季,常遭受洪涝灾害。通过雍长清和社区“两委”一班人的努力争取,2014年,多方共投入建设资金1.7亿元,在仁和社区范围内完成了4公里的防洪堤建设工程,有效提高了仁和社区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雍长清还带领社区“两委”一班人,在整村推进并完成户厕改造的基础上,新建了4个农村公共厕所,获得省级户厕改造示范村补助资金100万元。全社区还实现了95%以上的土地流转,规模种植粮食、蔬菜等农经作物。发展家庭农场3家,合作社8家,组建成立了仁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促进社区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凝心聚力 促乡村振兴提速雍长清说:“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真心实意、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才能更好地带领群众,凝心聚力加快乡村振兴建设步伐。”点开雍长清的微信,可见他的个性签名“我爱仁和的一草一木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你们有困难就找我。”为兑现服务群众的承诺,雍长清还坚持每天巡村2—3次,用脚步丈量社区的每一寸土地,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有事就找巡村到家门口的雍书记!”成为辖区居民的共识。通过巡村,雍长清将群众反映的矛盾问题,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促进了社区和谐发展。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如果将仁和社区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编纂成书,永久传承下去,必将在仁和社区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雍长清说。说干就干。2010年3月,雍长清组织社区部分退休教师、老干部及文化人士,牵头成立了《仁和社区志》编纂委员会,迅速启动修志工作。从此,他一方面查阅搜集有关志书、档案、图书等文史资料,一方面入组农户,走访老农民、老干部及其他知情人,广泛采集口碑材料,在此基础上编纂初稿,每天晚上挑灯夜战,孜孜不倦,历经两年时间,终于完成了初稿。后在邛崃市市志办及羊安镇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邛崃市首部村志——《仁和社区志》终于在2013年9月编印成书,并向社区居民每户发放一本。事实上,《仁和社区志》仅仅是仁和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2012年,在雍长清的不懈努力下,仁和社区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四个一工程”。即:一本书——《仁和社区志》;一首歌——《仁和之恋》;一部宣传片——《仁和社区形象宣传片》;一壁墙——《仁和社区文化墙》。雍长清坚持以自有创新的文化建设方式,构筑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社区文化体系,推动和谐社区建设,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增强社区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助力乡村振兴提速。初心不移 退而不休忙“种田”“雍书记虽然‘退职’了,在三农工作上,他却一刻也没有闲下来。”仁和社区两委委员杨晓琼说,他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前年换届后,新一届社区两委又把雍书记聘为社区‘发展顾问’,让他继续发挥余热。还有,社区群众也离不开他,都习惯了有“事”、有困难就找雍书记帮助解决。仁和社区现任党委书记徐坤告诉笔者,老书记雍长清“退职”后,不仅一如既往热心社区“事务”,还主动承包了本社区一些无劳力耕种农户的200亩土地,种植粮食、蔬菜等。其实,很多人都还不知道,雍书记是个退休公务员。早在1997年,因为基层工作表现特别优秀,他就被邛崃市相关部门,破格提拔为乡镇公务员。退休后,雍书记本该安享晚年生活,他却不遗余力,仍热心服务挚爱的“三农”事业。“我本就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公务员’只是组织给我的荣誉而已。”雍长清说,“我知道这些年‘种田’没多少利润可言,但身为农民,不种田,心就觉得挺失落的。”抚摸着沉甸甸的稻穗,雍长清继续说道:看到这丰收在望的稻谷,心就像吃了甜果子似的。种田,既丰富充实了我的老年生活,又能通过劳动,达到活动筋骨、锻炼身体的目的,一举多得的事,何乐而不为?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9-07
骄阳似火,辣酱飘香。在乐山市市中区河畔食品加工坊内,一缸缸豆瓣酱整齐排列,制酱工人顶着烈日翻晒红彤彤的辣酱,火辣喷香的味道弥漫鼻间,让人口齿生津。制酱工人正在翻晒豆瓣酱“制作豆瓣酱最辛苦的就是每年的7月、8月,需要经常顶着烈日晾晒豆瓣,好几次,身上都晒出了分界线。”掌握“古嘉州传统豆瓣酱”制作手艺的返乡创业大学生简杨琴是河畔食品加工坊的当家人,也是市中区“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的重点培育对象。2021年,为积蓄乡村振兴人才力量,在市委的统筹部署下,市中区开始实施“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以“走得正路、挣得到钱、当得好家、待得来人”为标准培育乡村振兴“本土能人”。“成为培养对象后,区上和镇上经常组织我们开展创业培训,进行创业辅导。”据简杨琴介绍,在该区“专家服务团”的帮带指导下,她的加工坊顺利注册“饭得狠”豆瓣酱商标,并学习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让顾客了解制酱流程和购买豆瓣酱,豆瓣事业初具规模。“能人服务队”在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据了解,“专家服务团”是市中区开展“百名能人进百村”推进“农村家庭能人”培养的举措之一。2021年以来,该区依托“海棠菁英”人才培养计划,柔性引进川大、川农大30余名专家教授作为“农村家庭能人”发展导师,点对点提供产业规划和技术指导服务。选拔部门业务骨干组成“能人服务队”,深入培养对象家中、田间地头开展政策宣讲和技术指导,助力能人“活”思路、“拓”眼界、“兴”产业,培育贵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永连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86家。走进牟子镇苏坪村古儿坝,放眼望去皆是长势喜人的香葱。为推动当地香葱种植集群发展,市中区依托“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与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开展校地合作,共建香葱种植实训基地。“以前种葱都是凭经验,产量不稳定,品质还不怎么好,后来政府组织我们学习科学种植方法,现在我家的葱一年四季都绿油油的。”牟子镇种葱大户宋成刚激动地说。如今,古儿坝香葱从每年只能种一季到现在四季皆可种,香葱产业集聚规模效应已经显现。市中区为“农村家庭能人”实训基地授牌为真正把“农村家庭能人”培养成为实干型人才,该区大力实施“技能振兴”战略,在龙头企业、院校、专业合作社、社培机构等地建立区级“农村家庭能人”实训基地15个,镇级“农村家庭能人”实训基地22个,村级“农村家庭能人”实训基地124个,开展种养殖业、建筑工匠、网络电商、非遗传习等实用技能培训200余期,培育乡村产业振兴能人3200余名。“通过‘农村家庭能人’的培养,激发更多乡村本土能人的活力,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市中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市中区通过联系帮带、实训基地、激励示范等方式,培养“农村家庭能人”5.7万余人,基本实现全区有劳动力的农村家庭都有1名以上“农村家庭能人”,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供稿:乐山市市中区委组织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9-07
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通讯员唐文迪 伍有兴)在基层,忙碌、劳累、条件艰苦……似乎是每一个驻村选调生的切身体会。而成都邛崃市羊安街道界牌村选调生徐琳,却把这忙碌、劳累的驻村艰苦日子,过得如赴一场“风花雪月”般,浪漫、精彩、有意义。2022年12月,成都市新都区商务局的徐琳,被组织部门选派到界牌村担任村书记助理。寒来暑往,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徐琳怀着对基层工作的一腔热忱,迅速转变角色,熟悉环境,逐渐练就了服务基层的本领,驻村工作从刚开始的蹒跚学步到昂首阔步,从无从下手到得心应手,真切感受了一场不一样的“风花雪月”。喜遇“满面春风”刚到村上时,面对人生地不熟的新环境,徐琳有些担心:我一个从局机关来的小女生,基层工作的“门外汉”,大家会不会给我“冷板凳”坐?让徐琳没有想到的是上班第一天,村上的两委干部们就热情向她介绍界牌村的基本情况。“来我们村上工作,大家就是有缘分!工作上慢慢来,我们相信你会很快融入我们村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暖心的话语,很快打消了徐琳心中的顾虑。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徐琳开始下组入户。走在乡村田埂上,考察村情村貌,脚下沾染泥土清香;走进汉源移民家,发放慰问物资,领略村庄的包容;开展燃气安全检查,挨家挨户走访,提醒村民安全用气……在一件件看似琐碎却很“接地气”的事务中,徐琳收获了村民们的一张张如花笑靥,进一步拉进了与群众的距离。特别是给村里的老人们发放防疫爱心包时,乡亲们“满面春风”、和蔼可亲的真挚笑容,如一缕春风吹进徐琳的心田,也点燃了她一心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群众的火种。绽放“青春之花”“选调生就像初生长的稻穗一般,要深扎土壤才能立得稳,俯身弯腰才能长得茂。我们只有主动深入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不断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开出绚烂的青春之花。”徐琳说,葡萄种植是界牌村的特色产业,一串串小葡萄“串起”了村民们幸福甜蜜的生活。为此,从今年年初起,徐琳就一次次骑着小电驴,沿着界牌村双王路,走进沿路两边的几十家葡萄园,与种植户们面对面、心贴心交流。“种植环节主要有哪些?销售渠道怎样?有没有困难?……”徐琳仔细倾听种植户的困难诉求,虚心向种植户学习葡萄种植相关知识,共同为界牌村葡萄种植业发展出谋划策。为进一步做好界牌村产业推介和文化宣传,徐琳尝试着做一名乡村故事的“播音员”。她开通了界牌村抖音号和个人视频号,通过抖音、视频号、公众号等媒介,宣传推广界牌村葡萄、莲藕等农产品,拍摄界牌村美景节点、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等,展示界牌的乡村魅力,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传播更多的基层正能量。敢于“迎风冒雪”“作为一名选调生,要有敢于“迎风冒雪”、迎难而上的精神,铆足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干劲,犹如那一片片朴实的雪花,努力融化自己,才能给基层群众带来春日般的希望。” 徐琳说。徐琳努力做实做好村书记助理这个角色,勇于担当作为,争做乡村振兴的“逐梦者”。她主动要求与村两委一班人,赴温江、新津等地参观学习,实地考察周边区县的“幸福田园旅游村落”、黄林盘、宝墩遗址林盘打造等乡村振兴项目。徐琳还积极主动参加电子商务、新媒体运营相关培训学习。通过学习培训,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对界牌村的发展,徐琳积极主动出谋划策,并向村两委大胆提出了新的发展规划蓝图:作为以种植业为特色的城乡融合村,界牌村可充分挖掘利用林盘、水系、农产品、文化、土地等资源,从顶层设计上,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打响“一村一品”优势农产品品牌,推动“大园区小业主”技术、人才、管理等向专业化发展,做优做强第一产业。发展“葡萄+”模式,探索向农产品加工、直播电商、田园观光、文旅消费等产业链延伸,促进农商文旅融合,推动三产业融合发展。阔步“追风赶月”徐琳说:“选调生要有阔步‘追风赶月’的朝气,‘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撸起袖子加油干。要牢固树立‘群众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情怀,做好群众身边的‘服务员’。”服务无小事,点滴践初心。无论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徐琳和村组干部一起,入组入户检查燃气、消防安全,排查自建房安全隐患,督查食品安全,督导文明交通,筑牢安全底线。“我们做的是细枝末节的‘小事’,但却是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大事’。”同时,徐琳还积极主动策划主持了“三社联动”老年人文艺汇演、老年人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参与组织开展了“绿色大运·‘益’起捡跑”、端午节包粽子、母亲节插花等志愿服务活动,倡导保护环境,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基层,奔赴一场‘风花雪月’,虽无铁马秋风、战地黄花一般豪迈,也无楼船夜雪、边关冷月一般壮丽,却也别有一般风光。”徐琳正以饱满的热情,让青春在广阔无垠的基层绽放出绚丽之花。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9-01
(记者 兰楠)两年前,四川省眉山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陈钰,前往司法厅定点帮扶的甘孜州白玉县赠科乡担任依里村驻村第一书记。  在这里,他养成了记工作日记的习惯。  如今,工作期满即将离别,在藏族村落工作的最后一周里,陈钰记录了些什么?  “离开依里村前要完成的事项:1.回访球盖菇种植情况;2.调研河坡镇的特色产业发展……”8月的高原,白天太阳毒辣,晚上却凉风阵阵。7日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陈钰加了件衣服后坐到书桌前,翻开笔记本写下了最后一周的驻村计划。  陈钰是四川省眉山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民警,2021年前往司法厅定点帮扶的甘孜州白玉县赠科乡担任依里村驻村第一书记。在这座海拔超3500米的藏族村落生活的两年间,陈钰养成了记工作日记的习惯。高原上的流动法律咨询服务点。 记者 兰楠 摄8月8日 局部多云小蘑菇发挥大能量“基地预计今年能收回成本,明年能实现盈利”一排排整齐的标准温控菇房里,一朵朵蘑菇冲破菌床,村民正忙着采摘新鲜菌菇……8月8日,在白玉县禾欣农业种菌生态农业项目基地,陈钰跟村民一起清点着一天的收成情况,帮忙打包装箱,运往上海、广州、北京等地。  2023年初,赠科乡建设禾欣基地,规模达600亩。330个钢架大棚内,种植150亩球盖菇、420亩优质燕麦饲草、10亩云朵玫瑰、20亩蔬菜。从土地流转到大棚建设、技术钻研、拓展销路,司法厅定点帮扶工作队全程参与。“大家辛苦了半年多,基地的成果正一点点展现出来。目前球盖菇是我们的主打产品,每天能产出1500斤左右。”陈钰说。  过去,赠科乡因距离城区偏远、交通不便,产业发展滞后,村民只能依靠种植青稞来增加收入。近年来,司法厅持续开展产业帮扶,深化以购代扶,去年采购白玉县特色农副产品超600万元,联手打造千亩青稞种植基地、赠科现代农业园区等产业基地。  “禾欣基地不仅让村里有了联农带农企业,更促进了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依里村与赠科乡扎马村共同组织村民就地务工,分为长期务工和临时务工,长期务工每村5人,临时务工每天每村10人左右,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赠科乡党委书记潘久合介绍。  “基地预计今年能收回成本,明年能实现盈利。”离开禾欣基地,陈钰仔细计算成本与收益后在笔记本写下这一句。陈钰(站立者)在依里村组织开展“除陋习、尚科学、树新风”活动。受访者供图8月9日 晴朗擦亮白玉特色文化名片“希望将河坡镇的手工艺品带出甘孜、带出四川”  白玉县有距今800多年历史的噶陀寺,有始建于公元1263年的萨玛王朝古遗址,有国省州非物质文化遗产65处。如何变文化资源为产业财富,是陈钰一直思考的问题。8月9日,他前往白玉县“俄色呷玛文化艺术传习苑”学习经验,同行的还有司法厅定点帮扶工作队队长、白玉县副县长巫帮敏。  白玉河坡民族手工艺的传承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传奇的手工艺人俄色呷玛,除了绘制和堆绣唐卡,还擅长铜雕、泥雕等各种雕塑和金属手工艺制作。2009年他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俄色呷玛逝世后,他的儿子根秋单贞继承了衣钵。  “河坡镇的手工艺品精美,但制作周期长、人力成本高,因而售价也较高。以往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自己制作自己销售,存在散、弱、小的弊端,市场局限性很大。”河坡镇党委书记优青拉姆介绍,2019年7月河坡博嘎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成立,通过产业化改进手工艺品制作形式,缩短制作周期,从而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之下,根秋单贞成立了河坡藏民族手工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并创办“俄色呷玛文化艺术传习苑”,打破了家族手艺“传内不传外”的旧俗,将白玉河坡民族手工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愿意学习这门手艺的年轻人。26岁的布都来自德格县,是一名残疾人,5年前来到传习苑学习唐卡绘制,目前已学有所成,“一年的收入有7万余元,成了我全家收入的重要来源。”  陈钰见到根秋单贞的时候,他正在传习苑的画室中和徒弟一起完成一幅高5米的大型唐卡画作。“最近我们还参加了电商直播培训,开通了直播间,希望将河坡镇的手工艺品带出甘孜、带出四川。”根秋单贞分享着自己的产业发展经验,陈钰也将这些统统记录进了日记。  此行感到受益匪浅的还有巫帮敏:“为了擦亮白玉特色文化名片,最近我们正在举办‘盛德白玉·草原最牛’乡村民俗文化活动。但发展具有白玉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仍道阻且长。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盘活可利用的民族手工艺技术资源。”白玉县举行乡村民俗文化活动赛马。 白玉县委宣传部供图8月10日 阴转小雨法治之花绽放雪域高原“这两年明显感觉到,大家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意识提高了”  8月10日一早,司法厅定点帮扶工作队就驱车赶往白玉县亚青寺。四川同心·律师服务团内江分团在亚青寺开展送法进寺庙活动,工作队要赶去帮忙支援。  当天,内江市律师协会会长李强通过以案释法的形式,重点宣讲了《宗教事务条例》,并现场提供免费法律咨询。  2021年以来,我省常态化开展四川同心·律师服务团对口服务,广泛开展送法进寺庙、进学校、进乡村等帮扶活动,现场解答法律咨询7600余人次,发放普法宣传资料5万余册,覆盖10万余人次。  活动间隙,陈钰帮忙把新一批普法宣传资料送到亚青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扎西西手上。“之前送来的以案说法漫画宣传册还够吗?远程视频系统的网络还稳定吗?”完成清点后,陈钰又仔细询问并记下该中心的新需求。  “这两年明显感觉到,大家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意识提高了。此次活动中就有群众向律师询问起森林防火和道路交通相关的法律法规,让我很惊喜。”李强记录到。  亚青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于2021年4月正式建成,是集法治图书室、普法工作室、视频工作室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中心,提供法律咨询、远程视频办公证、纠纷调解、智慧普法等法律服务。“中心投入使用以来,共培养寺庙法律明白人10人,解答法律咨询106人次,开展矛盾隐患纠纷排查12次,组织各类送法进寺庙活动12场次,充实汉藏双语普法读物4000余本。”扎西西说。  该中心的成立是我省加强涉藏地区普法依法治理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我省涉藏地区已累计建成寺庙法治宣传栏899个、法律图书角785个,设立寺庙法律服务联系点719个,培养寺庙法律明白人1703人。建立了4420个调解组织、配备2.2万名调解员,年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活动2.6万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2万件。8月11日 晴朗美丽乡村就看你的了“乡村振兴需要我们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  8月11日是离别的日子。接替赠科乡依里村驻村第一书记一职的,是来自司法厅法律职业资格管理处的赵昕。完成各项交接工作后,陈钰又带着赵昕到依里村转上一圈。  “白玉县地处金沙江上游东岸,位于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主体功能区,县域内自然保护地众多,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县域总面积的70.92%,生态地位非常重要。美丽白玉从美丽乡村开始,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环保宣讲,鼓励群众从身边做起,持续改善各村(社区)人居环境,打造绿色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美丽乡村。”陈钰边走边介绍。  陈钰指着一户人家回忆,这里是木匠白玛邓珠家,之前他们家的卫生问题是个“老大难”,胡乱堆放的木料更是有不小的消防安全隐患。去年开展“除陋习、尚科学、树新风”活动,初期他不太理解,通过村干部和他在外求学的儿子称勒绒布轮番劝说,他们家的人居环境实现巨大转变,获得了“卫生先进户”称号,还拿到了流动红旗。  走到村委会大院外,两人迎面碰到正在清扫马路的村民德青。像德青这样从事环保公益的,全村有6人。“我丈夫患有疾病,家有年迈的老人和还在读小学的孩子,通过从事公益性岗位,我一年能领到6000元。”德青很珍惜这个补贴家用的机会,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  加宽道路、改造厕所、整理沟渠,完善污水处理系统……依里村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连续2年被评为“州级文明村”,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和“甘孜州乡村振兴精品村”。“守护这座美丽乡村,接下来就看你的了。”陈钰对赵昕说。  得知陈钰即将离开,德青等村民满是不舍:“陈书记,有空一定要回来看看!”上车前,陈钰将自己的笔记本交到了赵昕手上。当天他在本子上写下:“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结尾,但每个结尾又都是下一个故事的开始,乡村振兴需要我们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8-31
(冉鹏  周松林)“老王,你们两口子在休假呀,工作怎么样嘛?”“好,很好,很好!”“今年可以存好几万块钱吧?”“工资基本上都存着咧!要不是你‘骂着’我们去上班,一年哪里存得下六七万块钱哟!”……近日,四川省华蓥市华龙街道柏木山村党总支部书记王运宏,在村口与村民王建明、屈国玉夫妇的对话,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被“骂着”当上了“猪倌”王建明从小就患有癫痫,经过多方求医,发病次数越来越少,不过要长期吃药控制。因为患病,他平时就只能种点庄稼、打点零工,日子过得非常清贫。随着年龄的增长,多种慢性病又“找上”了他。几年前,王建明一家被识别为贫困户,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他们家总算脱了贫,但之后每年被监测为脱贫不稳定户。如何让他们家脱贫致富,成了村干部们多年的“心病”。2022年则成为王建明一家甩掉贫困帽子迈向幸福生活的“分水岭”。原来,在柏木山村承包了数千亩坡地发展油樟产业的金泰林业有限公司,按照种养循环的思路,在油樟林里建成了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全封闭的生猪养殖场。为了反哺该村村民对公司的支持,该公司董事长张小平决定重点在柏木山村招聘饲养员。“作为现代化的生猪养殖场,生产环节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半自动化,因此,饲养员这个工作比较轻松,但是要求责任心要强,以及需要长期在养殖场工作和生活,在生猪出栏之前,一般不会和外界接触。”张小平在谈到选聘饲养员的要求时说。因为养猪场的工资开得比较高,王运宏听说这个消息之后,觉得这份工作很适合王建明夫妇,于是立即找到张小平,向她推荐王建明、屈国玉夫妇。事实上,张小平自从在柏木山村发展油樟产业以来,就一直对口帮扶王建明一家,加上屈国玉这些年来一直在金泰林业公司做季节工,在工作中特别卖力,所以张小平当即就决定让他们夫妇到养殖场当饲养员。不过,当王运宏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王建明夫妇时,王建明却打起了“退堂鼓”。“当时我正患上严重的痛风,右脚都无法抬起来,又恰好在一家物业公司上班,虽然工资低了点,但是我突然不干了将会影响他们公司日常运行。更重要的是,听说养殖场都是智能化养猪,我文化水平不高,养不好会辜负了你们的一片心意。”王建明坦言。“你试都不试,怎么晓得自己不行呢?”王运宏说,当时他特别“生气”,一边狠狠地责备王建明,一边请张小平给王建明留够时间,等他处理好手头的工作再去上班。2022年2月,王建明夫妇料理好了相关事务,正式到金泰林业有限公司的养殖场工作,当上了“猪倌”。甩掉贫困帽变身“土专家”“王建明、屈国玉两口子非常勤奋肯学,刚来养殖场几乎什么都不懂,没过多久就熟练掌握了养殖技术要领。”张小平介绍说。从进入养殖场开始,王建明夫妇就特别珍惜这份工作,跟着技术员认真学习。因为是现代化养殖场,猪圈温度、湿度、喂料、排粪这些常规操作都是通过相关程序控制,作为饲养员,夫妇二人平时的工作主要就是进行日常巡查,并根据程序提示进行相关操作。“一个猪圈的猪,吃了多少饲料、喝了多少水,圈舍内的温度、湿度怎么样,系统都会精准显示,遇到异常情况就会报警提示。”文化程度不高的王建明夫妻,早已能够熟练地根据提示进行精准操作。屈国玉介绍,当饲养员最忙碌的就是饲养仔猪那一个多月。由于猪崽的个体差异,他们特别需要注意观察猪崽的行为,从其吃食到排泄,各个时间、不同环境温度都需要随时进行调节,晚上每隔一两个小时还要巡查一次,遇到紧急情况更要及时进行处理。“现在他们夫妻从猪圈过一趟路就晓得猪儿健不健康,特别是王建明,已经成了一名‘土专家’。”王建明两口子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张小平的高度评价。王建明高兴地告诉笔者,在养殖场工作以来,他最大的变化是身体变好了。“也许是这里的空气很好,生活又比较有规律,我以前身体隔三差五出毛病,最近这一年莫说是平时走路查看猪圈,就是跑都没得问题,平时有头疼脑热的,都是公司免费将药品送到养殖场来。”王建明说道。据王建明介绍,去年有一次他突发疾病,本应该去医院检查治疗,但他想到如果请假治病,公司要安排其他人员接替他的工作,又得从头学起,而他离开养殖场后,再次进入养殖场要消几次毒,增加了公司的支出。因此,为了不麻烦公司,他想着扛一下就过去了,结果张小平听说这一情况后连夜开车把他送到医院检查,并让他休养好之后再上班。“公司对我这么好,我下定决心在这里好好干,只要养殖场让我干,我就争取干到干不动为止。”王建明说。“好好干,争取再干10年,你们两口子就可以攒下几十万块钱哟,就能稳稳地过上小康生活。”接过王建明的话,张小平说道。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8-30
近年来,合江县神臂城镇立足本地自然资源,在高陵村和老泸村试点,大力发展高粱种植和肉牛养殖产业,巧将“高粱变牛肉”,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8月24日上午,镇统战干部到高陵村乡贤税显成的牛场走访。只见他开着三轮车,拉着满满一车高粱杆停在牛舍旁,“我养牛养了7年了,最初只养了七八头,这几年挣了钱,规模不断扩大,现在达到80头。去年开始,我收集高粱杆制成饲料,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每年能省下10余万元的饲料钱。”运高粱杆、粉碎高粱杆、投喂饲料、打扫牛舍、观察肉牛生长情况成了税显成夫妻每天的工作常态,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一头头黄牛毛色光亮,膘肥体壮,还有十头母牛肚子鼓胀,即将产崽。近年来,随着神臂城镇的高粱产业不断发展,税显成发现这是一个既能扩大养殖规模又能节约养殖成本的绝好机会。因自家场地和人手有限,他从去年开始尝试转变养殖思路,通过委托村民寄养的方式,带领周边村民一起养牛。目前已有5户村民与税显成签订了寄养协议,户均年增收约1万元。“我今年种了20亩高粱,高粱杆粉碎后用于养牛,把饲料钱都省了。今年养牛收入1万元,年底还想多认养5头,争取明年增加2万元收入。”一位前来咨询养殖技术的村民介绍到。“感谢村上的支持和村民的信任,今后我将不遗余力,带动大家增收致富。”税显成表示,接下来将考虑扩大规模,将更多的牛犊寄养到村民家中,带动镇内有富余劳动力的家庭一起养殖肉牛,自己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并以固定价回收。(供稿:合江县委统战部 何黎)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8-28
(周俊 记者 李全民)“这片茶园三年后进入采摘期,每年净利润达200万;再聘用村民代管茶基地,人均增收2000余元……”8月22日,顺着弯弯曲曲的茶园路,但启德一边查看黄茶长势,一边向记者讲述他和这片茶园的故事:“一年里,我把家乡100亩荒山变成了‘金山’,再加上党的好政策,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啊!”但启德查看黄茶长势情况站在旺苍县龙凤镇龙安村茶叶基地举目远眺,一排排成片的黑色薄膜下茶叶幼苗长势良好。阳光下,片片茶叶泛出“金光”,整片山坡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这儿属于偏远山区,农户的小块地、边角地种粮食成本高、产量低、收入少,前几年,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耕地不得已被撂荒。” 但启德介绍。“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思源不忘本。我一直都想要为家乡作点贡献。”返乡能人但启德是龙安村人,1999年外出打拼在托普集团干管理,2008年他独立经营一家公司,积累了对企业、项目管理方面的经验,也为返乡创业奠定了经济基础。在2022年8月的一次家庭聚会中,但启德提出了返乡创业的想法并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说干就干,他租下荒山,一头扎进去,誓要把荒山变成“金山”,向青山要真金白银。开弓没有回头箭。学习培训、请教专家、跑市场拓销路……但启德乐此不疲。凭着不服输的韧劲,渐渐地他从茶叶种植“门外汉”逐步成为了小有名气的“茶专家”。近年来,他先后投入500多万元,逐步流转茶园100多亩,全部进行生态有机改造,大大提升了茶园管护效率。功夫不负有心人。曾经的荒山坡,在但启德的精细管理下,“以茶兴农”的绿色发展梦正在这里成为现实。每年到茶园务工的村民有50多人,村民还有土地流转费,加上在茶园翻垦、除草、修剪、施肥的务工收入,人均收入达3万多元。2022年11月,但启德创办了旺苍县航瑞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和提供就业岗位、开展免费技术培训等形式,带动全村20多户农户开启增收致富路。龙安村8组茶农李新连表示,他在但启德的茶园务工,一年的收入大概有两万元,现在他也学着种植黄茶20亩,三年后收入还将翻两番。“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以青山绿水为载体,着力打造一个茶产业与乡村田园、休闲观光完美融合的综合文化博览园,为振兴乡村经济,带动乡亲们过上更富裕的生活,作出更大的贡献!” 但启德信心十足地说。  能人返乡创业,并不是孑然一身。返乡创业的能人陆续得到旺苍县委、县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与此同时,该县通过建立机制、常态走访、政策激励、搭建平台等措施,引导外出人才返乡创业,实现乡村振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8-23
  四川三农新闻网讯 通讯员:冉飞艳 孙乙豪 陈宏宇,中国共产党员,1986年出生在川派盆景发源地——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百花社区,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全国注册一级建造师、工程师、温江满庭芳园林艺术设计中心负责人、“川派盆景游学体验基地”创始人,并兼任“成都市温江盆景协会”副秘书长,曾获得“温江区首届青年创业大赛优秀奖”、“温江区十佳创业青年”奖、“温江工匠”、“ 2019弘扬天府文化能者为师赛课一等奖”;创办的川派盆景游学体验基地被授予“匠心课堂” 、盆景编艺大师小院。个人被授予“成都市社区教育名师”、“成都市十大手工艺大师”等称号。 薪火相传,盆景产业焕然一新实践队员采访四川农业大学校友陈宏宇29岁时,陈宏宇在放弃高薪工作后,选择回到家乡进行创新创业。让他大胆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不仅是为了川派盆景艺术能长久地传承下去,还有他渴望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的心。在全村的党员大会上,村书记提出将当地的盆景历史文化进行重点挖掘打造,陈宏宇便主动告诉书记自己是学园林专业的人,可以免费提供一些规划设计方案。在村中开始着手动工时,他便以此为契机回乡创业。盆景是一个系统性产业,在陈宏宇看来,它不只是产品的销售,还囊括了盆景的教学、体验等方面。长期以来,村中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都不高,认为盆景就是农产品生产模式,没有人筹办过盆景教学和体验。他想打破故步自封的局面,所以选择从教学体验方面着手创新,在2018年创办了“川派盆景游学体验基地”。“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我们可以吸引更多人了解盆景的文化、艺术内涵及其制作的繁杂工艺,从而提升盆景市场价值,一方面我们又可以从中收获更多的潜在客户”,这是陈宏宇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未深入了解过盆景的人潜意识认为盆景很贵,是只考虑了艺术和文化价值,通过教学让学生、消费者等群体参与具体的制作过程并理解各种造型的寓意,将扩大他们对盆景价值的认识。与此同时,他也在着手撰写一本系统性川派盆景文化艺术教材,既有利于服务消费者,又能够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深埋在前来游学的中小学生心中。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陈宏宇从父亲手上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又在他的手上创造出川派盆景的新生机。 学无止境,攻坚克难矢志不渝儿时的耳濡目染,让陈宏宇获得了初级的匠艺知识。出于对盆景事业的热爱,他义无反顾选择了川农的园林专业,深入学习园林相关知识。“盆景和园林是相通的,盆景是微缩的园林,园林是放大的盆景,在川农大学习园林知识,对提升我的盆景理论也是大有裨益的”,陈宏宇诉说着自己在川农学习的历程和园林知识对于他制作盆景的启发。中国的盆景分为五大流派,沿海地区的技艺相比之下更加精湛,应用创新水平也比较高。毕业之后,陈宏宇走到了更多的地方,从外省再到国外进行参观,学习他人的种植技术和造型技术并带回家乡,融入到生产实践中。如今,网络更加发达了,他也在互联网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振兴盆景产业之初,传统的花木产业不景气,从业几十年的农户甚至对“盆景”没有具体的概念。因此,陈宏宇为大家上的第一课便是“什么是盆景“。他以珠宝首饰的生产销售类比,告诉从业人员盆景作为艺术品应有的呈现环境和表达方式。而后,他统一整理了7家农户的生产地,成立了一个3000平方米的展销园,并向农业农村局申请了80万资金,以打造园林化、艺术化、景观化的园区。他巧妙地将盆景点缀在园区的溪流边、展台里、坡地上,高低起伏之间将盆景进行了提档升级,销售情况也有了极大的改善。除了在产品展成销售方式上创新,陈宏宇还带领大家改良生产方式和转变销售模式。之前农户以管灌的方式为盆景浇水,效率低下,现在他鼓励大家用滴灌的方式,省力又便捷。在销售模式方面,陈宏宇鼓励大家运营新媒体账号进行推广和宣传,以直播带货的形式提高销量。考虑到农户本身文化素质不高,他又与具有一定大众流量的账号合作来帮助盆景销售。在这些改革创新的过程中,陈宏宇并不轻松,但面对他人的抵触和质疑,他依旧坚持不懈地走了下去。 起承转合,乡村振兴携手同行陈宏宇作为第一批回乡创业的青年,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在他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摹画出了乡村振兴的靓丽风景线。陈宏宇说,他很感谢国家对于他这样回乡创业青年人的支持,没有政府的帮助与宣传,他们的游学基地很难创办起来。乡村振兴政策也为更多人提供了劳动就业岗位,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还能对外形成良好的劳务输出。不过,他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年轻劳动力的流失。“很多年轻人人不愿意回到乡村,这样我们便没有新的血液、新的思想,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他呼吁广大年轻人回到家乡,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在信息高速更新的时代,始终保持一颗好学之心是很重要的。陈宏宇鼓励有创新创业追求的大学生不要放弃学习,要跟随市场动态变化获取新的知识。为了开拓国外市场,他也在精修英语术语,励志让世界看到川派盆景的魅力。他也为当今大学生提出了建议,希望大家了解创新创业、多接触创新创业,不要盲目创业,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和擅长领域开辟新道路。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8-21
   杨海:以磐石之志,逐振兴之梦   四川三农新闻网讯 通讯员:四川农业大学孙乙豪  个人简介:杨海,男,中共党员,水产养殖专业2014届毕业生。宜宾归园田居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宜宾市南溪区小龙侠家庭农场负责人,宜宾市南溪区特种水产养殖协会会长、南溪区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乡村振兴先锋。获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敢于创新,勇敢追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一成不变的程序,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所以我们应该勇敢地去尝试、去创造。杨海在采访中谈起自己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选择回乡创业的原因:“是想去追求心中的梦想。在水产养殖方面发光发热,为祖国的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认为,作为农业大学的学生在乡村振兴战略上更应该主动作为,有责任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乡村产业上,为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献出一份力。而这,正是杨海创业历程的真实写照。实践队员采访四川农业大学校友杨海不畏艰辛,迎难而上创新——简单的两个字,却内含许多未知的风险和挫折。它本就是一个新的开端,若走上创新的道路,一定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有“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愿力, 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毅力,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魄力。杨海在创业初期遇到许多困难:首先是技术要求和资金来源,尽管己具备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及在广东一年的实践经验,但是家乡的资源与广东存在差异,在技术上仍需要沉淀和提升;白手起家,父母是农工,能提供的资金并不多,抗风险的能力差,前期自己也是压力很大。其次是家乡的水产养殖业落后,对自己的沟通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对于新型水产养殖业的引进,村民认知不够,有抵触情绪。杨海只能先带头干,干出成效,再通过沟通取得信任,大家一起干。如何开辟市场、怎样获得家人支持……困难重重,杨海没有轻易放弃。他心中始终坚定着舍我其谁的信念,既然走上创业的道路,自己就有责任一路走到底,绝不放弃。古人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越是在困境中越是能磨砺人的意志,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坎儿。他这样勉励自己。不管结果如何,总要全力以赴,努力一次,用青春去赌,不让自己留下遗憾。还好,结果没有辜负他的努力,如今产业越办越好,国家对于创业创新也是大力支持,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了有力帮助。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理论知识与实践是不可分割的,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理论才落到实处通过实践,所学到的知识才不至于成为空洞教条的理论。杨海先生说到,在川农大的学习中,自己学习了系统性的专业理论知识,这是一种全方面的培养。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川农大精神的影响同样深远。在杨海看来,川农大精神“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等精神内涵不仅仅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德行,更是一种信念。在采访中,面对如何看待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这个问题,他结合自己创业经历给出建议“实践好不好和理论学得好不好是不冲突的”。老师所讲的理论知识,是面向全国各地的学生,这样的知识是比较笼统的。而在实践中,理论知识是一种基础,还需要结合实地环境、资源等限制条件,在原有的理论知识上,不断发掘,不断探索出新的方法。也就是因地制宜的发展方法。时代发展的变化推动知识的发展变化,每一项技术都需要理论知识的更新。杨海的养殖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他依然在努力推进技术知识的不断更新。在实践中,除了专业老师的支持和帮助,还通过和一些高校研究所合作来解决技术上的问题,让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于实际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八年的坚守,杨海在水产养殖产业上取得了不少成果、获得了许多的荣誉。从过去他人的不理解与如今的成就中,他汲取着前行的力量。在他看来,过去所取得的成就荣誉是挥洒汗水后得到的馈赠,激励着自己要继续努力,做出更加优秀的成果。而回想起过去所面临的质疑、嘲笑、不理解,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同样是一种鞭策与激励吧。正因为经历了这些不理解,才让自己的心态变得更加的坚定且乐观。骤然回首,轻舟已过万重山。“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风雨,取得成功的最后也获得了鲜花和掌声”采访的最后,杨海用一句话来总结了自己的整个创业生涯。对于创业者而言,应当去享受创业的过程,心中有信仰,一路生花,至于结果,倒是其次。杨海对不仅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于广大青年学子,他同样抱有热烈的期望。在未来的道路上仍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像他一样投入到乡村振兴中。对他们,杨海寄语道:当我们选择这条路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但选择之后就要坚定的走下去,心中要坚定成功的信仰,不断的通过学习去实现梦想。遇到困难不要气馁,不要胆怯,也不要害怕失败,大胆的去尝试,向着光的方向去奔跑,用尽全力的奔跑,成功或许就离我们很近了。其次,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进入社会以后,仍要保持我们的学习之心,从各个方面去提升我们自己。最后,创业并不是孑然一身,一个人所擅长的领域是有限的。应当与其他的人结伴,互帮互助,共同提升,共同成长。雄关漫道、战胜艰险,理应激荡信仰的力量,挺起脊梁、敢于担当,执着追求、坚定前行。杨海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为家乡的建设发展出谋划策,书写着属于他的青春华章。为广大川农学子,树立了投身乡村振兴的榜样。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8-21
(冉鹏  王婧文)8月以来,清凉的华蓥山依然是广安及周边城市人们避暑的优选。自7月20日“2023华蓥山旅游文化节”正式开幕以来,一场接一场活动让游客们除了感受“22℃”华蓥山的凉爽之外,更是在音乐节、美食季、曲艺展演等场景中尽情地玩耍休闲。除玩耍休闲以外,近年来,华蓥市发挥“红、高、凉”资源优势,借鉴重庆仙女山、黄水镇等地先进经验,打造华蓥山精品民宿群落,变“华蓥山上游”为“华蓥山上居”,保证游客来得了、留得住、住得下。“城中如火热,此地独清凉”。走进华蓥山中,环绕华蓥山打造的各类特色民宿如明珠镶嵌在华蓥山间,曾景泉经营的华蓥山野生谷是其中的一颗。返乡“宿”造一个“归园田居”梦2006年,四川大学毕业的曾景泉在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后,心里一直有个隐忧,一方面他和妻子刘春梅为了生计,不得不在外打工挣钱,另一方面他们又实在放心不下家乡老迈的父母。多年来,他便默默揣有一个“归园田居”梦。2015年,曾景泉果断说服家人,携妻子回到华蓥市。经过多方考察,曾景泉将民宿选址于老家的华蓥市红岩乡芭蕉村,这样既方便照顾父母,又不用再离乡在外漂泊。从修路到建房,在政府的帮助下,曾景泉的民宿很快建成运营。曾景泉说,经营民宿,总体理念就是突出两个字“和谐”。“用温情和细节打动人,尽力做到让每位光临的客人在赏美景、品美食中传美誉”。这是曾景泉打造民宿旅游的初衷,也是一以贯之去做的。谈及创业之初,曾景泉带着妻子和兄妹们就轮流守在芭蕉村的路边,他们带着馒头“蹲守”下来数车。“数数一整天,到华蓥山的游客有多少?我们才有信心做开民宿这件事。”曾景泉憨厚地笑着说,“现在上山的车,多得数也数不清楚了。”曾景泉发挥设计技能,将一处破败的老宅改造成类似民居的建筑风格,保留了老房子原有的瓦片墙面和木质结构,增添了典雅古朴的气息。民宿整体依山而建、一条一千米长的蜿蜒山路巧妙隔开外界的尘嚣。星空客房、空中花园、后院菜园、鱼塘等,既融合华蓥山的人文底蕴,又独具现代乡村元素,最大限度留出了人与自然亲近的空间,让客人推窗触山水、尽享慢生活。脚踏实地地“干 ” 家门口也有“诗和远方”曾景泉的妻子刘春梅琢磨华蓥特色农家菜, 精心研发了一系列具有本地特色的农家菜肴。如当地产的鲜嫩桑叶,制作成桑叶凉粉,色泽艳丽,清香四溢,既保留了桑叶的原味,又增加了额外的鲜美。她自家酿制的糯米高粱酒再泡上野山参、野生拐枣、野生蜂蜜等,醇厚芳香,小酌一口,回甘无穷。她还将当季的时蔬与猪肉等结合,炖制成色泽金黄、肥瘦相间的时蔬烧肉,香气诱人,将传统的农家菜与现代烹饪技艺相结合,既保留了传统乡味,又增加创新。他的弟弟妹妹们负责接待游客,他们亲切的态度让每一个来此的客人都感到宾至如归。餐厅环境布置也极富特色。满山摇曳的翠影下的一片阴凉就是他们餐厅的屋顶,各类乡村树木环绕其间,石凳、小溪、木栅栏,耳边不是城市的喧嚣而是恬静和淡雅。曾景泉还别出心裁地将山石就地取材,通过打磨、组合,搭建出类似围栏的构筑,这样舒适的用餐氛围真是令人好不向往!在美食上取得良好口碑后,曾氏兄妹计划进一步扩大民宿的产业链。他们正在与村里的农户合作,使用本地种植的有机蔬菜制作系列腌渍品,同时研发更多以本地特色农产品为原料的饮食商品,力求打造独特的乡村美食品牌,让游客在味蕾上也能享受到绿色田园的魅力。 “我这边所有菜品从原材料严格把关,食材由我妻子每天早起采购,蔬菜出自客房后面父亲母亲亲自打理的小菜园。每一道菜现炒现烧,并且根据不同地区的客人作出口味调整。”曾景泉对自己民宿出品的菜品充满信心。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不仅集聚了人气、美化了环境,还带动了周边十几名农户务工增收。近年来,华蓥市乘势而上,依托自然、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乡村民宿发展,越来越多像曾景泉这样的有志青年返乡创办民宿,为逃离钢筋水泥的人们“宿”造诗意栖居。从“华蓥山上游”到“华蓥山上居”,一字之变的背后,是华蓥市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不断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探索与实践。华蓥市文广旅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华蓥市在文旅搭台、经济唱戏、公共服务、场景创新与文旅赋能等方面全方位发力,逐步实现文化消费与文旅市场的双向爆发。在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链条中,华蓥市推出川东八大碗、华蓥有礼、华蓥山游击队套餐、华蓥乡土美食等四大系列餐饮;新建长七间、皛然山居等特色民宿和星级酒店;全面开通产业道路、旅游观光道路;打造“华蓥山旅游文化节”“梨香花海节”“蜜梨采摘节”等文化活动品牌和文创产品,不断充实游客的旅游体验。截至目前,华蓥市培育省级天府旅游名店1家、农家乐26家、省级名菜8道;建成长七间、皛然山居等特色民宿3家,星级以上酒店5家,乡村旅游特色业态12个;新(改)建旅游厕所61座、一般生态厕所36座,完成农村改厕3500余户;以华蓥山景区为核心,建成产业道路、旅游观光道路100公里;培育以华蓥山土特产品为代表的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6家;打造红岩剧场等常态化演艺场所3个。  华蓥市文广旅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华蓥市还将同步建设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推动重点涉旅场所互动式终端旅游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实现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旅游体验智能化,让“红岩故里·雄山华蓥”文旅品牌更加响亮。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8-17
(张学通 记者 侯东 文/图)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帮助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今年暑假,共青团苍溪县委联合县级有关部门开展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在外读书的家乡学子,利用暑期感知苍溪、施展才华、收获成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苍溪汇聚青春智慧和力量。红军路中段人行天桥于今年4月建成投入使用,这一路段的通行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为了让更多群众习惯改变后的通行方式,团县委组织暑假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在此同交警一起,开展横穿马路劝导、搀扶老弱人员和帮助拎包过天桥等文明劝导志愿活动,维护这一车流人流密集之处的安全秩序,也让大学生亲身经历社会实践服务工作。“这是一次难得的社会实践机会,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志愿者的职责以及作为大学生对家乡的担当。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加深与社区、家乡的联系,激发了自身对于家乡建设的新认识,我们当立鸿鹄之志,投身基层建设之中,以不屈之心,奉献家乡发展之中。”在读大学生赵仲尧说。在麻岭社区服务中心和西城社区儿童服务站,同样有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他们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参与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的助学关爱服务,给孩子们进行学业辅导、亲情陪伴、素质拓展、自护教育、思想引领、心理辅导等,为有需要的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提供助学关爱服务。今年苍溪暑期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从7月份大学生放假开始,至8月底大学生返校开课前结束。期间,大学生志愿者每天都会进行文明劝导、爱心托管、森林防灭火宣传等活动。截至目前,苍溪县共有59名大学生参与其中。“下一步,团县委将进一步做好‘返家乡’大学生的服务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生态环保等中心工作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苍溪贡献青春力量。”共青团苍溪县委副书记陶亭衣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8-11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文/图  鸡蛋大小的菌菇被工人小心翼翼地从泥土中采出,很快成筐运至专门清洗机械处,洗去泥土、灰尘、杂质后,再切成片进入烘干箱……这是7月30日,记者在宜宾市屏山县书楼镇高田村看到的竹荪蛋丰收的繁忙场景。  “竹荪蛋其实就是竹荪还没有完全长开的样子,亩产干货300斤,今年的收购价最高达到了210元每斤。除了竹荪,我们还种植了赤松茸、羊肚菌、平菇等食用菌。”书楼镇高田村食用菌种植户李宗银告诉记者。  近年,受高温干旱影响,许多种植户的食用菌种植都失败了,损失不小。面对高温杀“菌”,李宗银和其他种植户搭凉棚、引滴灌,帮助食用菌降温解“渴”,在村民们的细致呵护下,菌子终于迎来上市。基地里的竹荪长势喜人。损失惨重后的“亡羊补牢”  种食用菌这两年,李宗银的心态像“坐过山车”。  早些年,李宗银意识到村里缺乏特色支柱产业的问题,开始琢磨种植食用菌的可行性——当地气候适宜,竹子多,还有不少闲置房屋可以作为加工厂,能行!  他开始走访宜宾柏溪、云南水富等地,走进食用菌种植基地实地学习,还赶到四川农业大学,向农学教授请教专业知识,将专家和企业的食用菌种植技术带回了高田村。  2022年年初,20余亩赤松茸就在这里种下了。眼看着一排排白色菌身、红褐色伞面的赤松茸成群结队攒着喜人势头破土而出、探出了圆圆的“小脑袋”,李宗银和其他村民忍不住按照市场价开始计算“收成”——赤松茸的亩产在5000斤左右,鲜赤松茸市场价每斤在6元至8元之间,除了鲜赤松茸外,还有干赤松茸、赤松茸酒等其他产品,预计总收入能有40万元。  正当大家沉浸在食用菌即将丰收的喜悦中时,高温天气又使食用菌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李宗银回忆,一天早上,他起床后照常去基地看食用菌,撩起幕布的一瞬间,看到所有的食用菌全部“蔫儿”了。  “天气太炎热,一天要损失几十斤……”他赶紧给其他区县有经验的人打电话讲明情况、寻求帮助,但尝试了许多办法都没有用。最终,还是一种土办法——草木灰全覆盖铺撒,才救回了食用菌。  有了这次“别样的体验”,李宗银和村民们再也不敢掉以轻心,现在,他带着大家在基地内接上管道淋水降温,通过大棚、遮阳网和淋水的方式动态控制温度和湿度,保证食用菌处在适宜的生长环境中。“菌菜轮作”实现科学种养  记者注意到,高田村的种植基地里,这边食用菌采收正忙,那边高山水果黄瓜栽秧工人也没闲着。高田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义胜介绍,这是在专家和企业指导下开展的菌菜轮作模式。  根据当地的气候与生态条件,赤松茸可以选择年前种下、春节上市,也可以2月种下、4月收获;羊肚菌可以在国庆假期之后种下、次年3月收获;不同品种的竹荪,种植与收获时间不同,理论上一年可以有4批次,正值上市的这一批是今年清明前后种下的。  “种植户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选择何时种、种几季食用菌,以及跟什么蔬菜搭配种。”李宗银告诉记者,“这样搭配不仅能增加经济效益,生态账也算得。”  如果同一个菇棚,多年连作食用菌,土壤中累积的病虫害,严重可导致产量锐减,第二年产量仅为第一年的2/3甚至1/2,挫伤种植户生产的积极性。如果采取菌菜轮作,即同一块地一季度栽培菌类,一季度种植蔬菜,基本上可遏制病虫害发生,保持菌类产量原有水平;而食用菌的菌渣,又是其他作物种植的良好肥料,确保蔬菜等高产稳产,实现轮作共赢目的。  除了自己种植外,李宗银还向周边村民共享多种食用菌种植管理技术,鼓励动员大家一起种植。目前已发动20余户村民试种食用菌,成果销往成都、宜宾市区等地。  另外,村里也建起了食用菌初加工厂。如前文所言,食用菌产品的生产不仅需要采摘,还需要清洗、切片、烘干等加工步骤,高峰期可以为当地带来50多个灵活就业岗位,进一步拓宽了农户增收致富渠道。“去年,食用菌加工厂支出人员务工费24万余元,今年这个数额还会更高。”李宗银信心满满。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07
(四川农村日报讯 宋柳泓 特约通讯员 宋成均)近日,长宁县组织开展了2023年大学生兼职团干部选拔面试工作,近80名长宁籍在校大学生报名参加,助力家乡建设。  “如果没有选上我也不会气馁,我会继续认真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学习党课党史,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何鑫表示,兼职团干部这个岗位很重要,若能够担任兼职团干部一职,将积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面试现场  据了解,为吸引长宁籍优秀返乡大学生参与家乡建设,增强兼职团干部群体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共青团长宁县委决定继续选聘一批优秀长宁籍在校大学生担任兼职团干部。  “我们将综合考究,择选并培养新一批大学生兼职团干部,让大学生在参与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青年主力军作用,为长宁县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卫星城贡献青春力量。”共青团长宁县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选拔分为简历筛选和现场面试两个部分,主要对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责任感与进取心、组织协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共青团工作经历等方面进行考核。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07
8月3日,在泸州市纳溪区安富街道石龙村10社,笔者看到一条宽敞的水泥路在田野了蔓延穿梭,一块块整齐的稻田,水稻郁郁葱葱,长势很好,稻穗逐渐变成金黄色,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这些变化都离不开村党支部书记谢健默默的付出,他是村民致富的领路人。8月3日安富街道石龙村党支部书记查看高标准农田水稻生长情况    谢健生于1986年11月,今年37岁,正值青春年华、大展宏图的年龄。2009年大学毕业后,由于喜欢烹饪美食,他便和另外两个伙伴就开始从事餐饮业,选择了自主创业之路,加上他肯学肯钻又能吃苦,他经营餐饮店生意好,每天都客人爆满,店内人气爆棚,当地大学生和年轻人都喜欢来吃饭。虽然工作很辛苦,每天从早上4点到晚上10点,但一天下来,都有1000多元的纯收入。2013年,正当餐饮店生意越来越红火时,由于家里老人和小孩需要照顾,谢健毅然放弃了自己喜欢的餐饮行业,回到自己的老家石龙村,先后担任村主任助理、村主任,2018年担任石龙村党支部书记。刚当村干部时,当时身边的亲戚、朋友都不理解:“你年纪轻轻,自己经营的餐饮事业做得风声水起,一年收入至少是你当村干部10年的收入,而且可能还吃力不讨好。”谢健却笑呵呵地说:“我回乡当村干部,并不是为了挣钱,我不能只顾自己致富,更要带全村群众共同致富。”2021年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实行“一肩挑”,谢健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于是谢健暗下决心:“我一定要为村民多办实事、办好事、多替老百姓着想,才能对得起他们的信任”。石龙村地处纳溪区城郊,连接周边两个镇村道因为修得早,仅有3.5米宽。最近几年,道路狭窄、出行问题一直困扰着村民,也影响了石龙村的发展。要致富,先修路。2022年4月,石龙村党支部经过研究决定首先把村道扩宽。在没有资金、没有项目的情况下,谢健和村两委班子在向全村群众和在外成功人士发出捐资修路倡议书,村干部也带头捐款。结果在他们的带动下,仅一周时间就收到全村群众和在外成功人士10余万元的现金和价值10万元沙石材料。接下来,谢健带领村组干部和广大村民,全身心投入到该项工作中,一个月过后,将一条8公里长的村道扩宽至4.5米,有些路段扩宽至5米,彻底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出行难题。2022年,谢健结合纳溪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改田、改土、改坡和修生产便道,将项目区域内产出低下的零星地块经改造后,全部栽种优质柑橘,面积达到2000亩。为了让这些柑橘早见效益,谢健专门成立管护队进行统一管护。三年后,这些柑橘进入盛产期后,每亩收入预计达5000元以上。对于石龙村今后的工作和打算,谢健有了自己的想法:今年秋收后,石龙村集体公司将把经过改造的500亩稻田从农户手中流转过来,走“创意农业”发展之路。2024年,石龙村将通过公开举办插秧比赛、捉鱼比赛、水果采摘比赛等相关活动,吸引市区的青少年和市民前来参与农事、体验农村生活,让稻田在确保水稻产量的同时,提升稻田的产出。“虽然今秋才将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但明年我们村集体公司的500亩优质稻已经和泸州一国企达成了全部收购意向协议。”谢健说,通过农事体验和售卖优质稻,明年村集体公司预计增收10余万元……。老板不做当“村官”,谢健将自己全部精力放在石龙村上,全心全意为村民办理一件件的实事好事,悄无声息地改变着石龙村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的高质量生活意识,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谢书记人年轻有活力、有头脑、有能力,他回乡做我们的‘当家人’,是我们石龙村的福气......。”在广大群众心中,谢健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村党支部书记、致富能手,更是村民致富的领路人。(供稿:纳溪区安富街道 肖光荣)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8-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何晓洪 游超力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大暑时节,泸州市江阳区方山镇方山村党支部书记肖官伟更忙了:每天都要奔忙在村集体经济公司果园,指导村民管理柑橘、采摘黄金梨和收获柑橘林下套种的南瓜……这个只有2000多人口并以山坡居多的村子,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0万元。资料图片:柑橘地套种的红苕  从无人干、没地盘、缺本钱、办法少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水果产业,方山村蹚出一条壮大集体经济乡亲致富的新路径。近年来,肖官伟带领村民们摸着石头过河,实现了一场华丽转身,昔日的贫困村已跃然成为方山镇“首富村”。  7月30日,笔者来到方山村,只见一条条蜿蜒而上的村组道路直通家家户户,一幢幢农家新房掩映在绿树丛中;山坡地头,随处都是长势旺盛的柑橘、李子、樱桃、黄金梨、桃子和柚子等优质水果,果树下套种的红苕一片葱绿,梨树下套种的南瓜已进入收获期;稻田里,除了沉甸甸“笑弯了腰”的水稻,还有喂养在田里的鲰鱼、鲤鱼……看着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67岁的村民朱光荣高兴不已:“这几年我们方山村的发展,离不开肖官伟支书的付出。”  肖官伟一直是方山村群众眼中的“能人”。他中学毕业后就外出务工,经过20余年的打拼,早已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一人富不算富。2019年12月,经镇党委考察和群众推荐,肖官伟回乡以98.5%的高票走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岗位。“我回乡当支书,就是要让方山村集体家底‘厚’起来,让每个群众的钱包‘鼓’起来。”在履职发言中,肖官伟深情地对党员群众说。  虽历经多年发展,但方山村因地处半山坡上,一直以来外出务工都是村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而村集体没有一分钱收入。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依据当地特殊的气候、土壤和适宜水果种植的环境优势,方山村集体资产公司利用陆续争取来的400余万元产业发展资金,流转了数十个山头共计1200亩地,陆续引进优质时令水果进行规模种植,并不断完善采摘游道等基础设施。如今,这些水果已陆续投产,尤其是柑橘和黄金梨,今年已率先进入了丰产期。  为让有限的土地增加产出,肖官伟自种植果树开始,就在部分果园里套种南瓜和红苕,尤其是红苕,肖官伟还购买了出粉机具,将之进行精加工,制成粉条后出售。由于是生态种植,这两年方山村的红苕粉条卖到了18元/斤,但依旧供不应求,成为了江阳区响当当的一个苕粉品牌。这两年,方山村利用一部分果园套种的南瓜和红苕加工成苕粉出售,年收入都在30万元左右,足够支付果园的管理费用。  为让种植的水果卖上好价钱,避免量大价贱而导致“丰产不增收”,肖官伟在引种水果类别上,根据四季不同时节,引种了优质春见、沃柑、大樱桃、桃子、李子、黄金梨、猕猴桃等,实现错季销售。如今,方山村集体公司的果园里已形成“春天吃樱桃、夏吃李子桃子,秋冬吃猕猴桃柑橘”的一个闭环。  “今年,我们将依托体验采摘和网络营销,力争销售额在去年40万元的基础上增加到 60 万元。”肖官伟欣喜地说。更令他高兴的是,在村集体公司果园的带动下,不仅长年解决了50余人就业,还带动了村民种植水果的热情。目前,全村村民自己发展水果面积近1000亩,加上村集体公司的1200亩,共计达2000多亩,方山村当仁不让成为了江阳区声名远扬的“四季水果第一村”。一个个小小的时令水果,正成为方山村壮大集体经济和农民致富的“黄金果”。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02
(张文良 记者 李全民)7月31日,夕阳下的切刀梁上,王凌忠眺望着远方,他孱弱的身影与山脊形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身患重疾,却不肯休息,坚持扎根深山,一切只因他要圆了一个心中的梦想——振兴清河村。自2008年“5.12”特大地震后,王凌忠受广元市利州区人大安排,联系金洞乡并驻村工作,至今已近15年。王凌忠(中)一个“实”字谱春秋金洞乡清河村位于白龙湖库区深山之中,离最近的场镇33公里。全村412户1472口人,幅员面积35.49平方公里,属典型的偏远掉零村落。乡村振兴,产业为要。如何走好深山产业发展之路?一直是王凌忠心头的牵挂。之前清河村曾发展过核桃、杜仲、猕猴桃等诸多产业,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这其中有产业“水土不服”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人。全村留在村子里的村民年龄都在60岁左右,既无劳力又无技术,发展产业谈何容易。通过近3年的走访、摸排、试验,王凌忠找到了一条因地制宜的产业之路——仿野生种植柔毛淫羊藿。清河村海拔从青林口的680米爬升到尖子山1693米,拥有森林4.6万亩。林间盛产道地中药材柔性淫羊藿,其淫羊藿素高达8.9。“淫羊藿栽培技术”“淫羊藿什么时候可采收”“淫羊藿软胶囊上市”……在王凌忠的床头,摆满了淫羊藿的资料手册,有的已翻卷泛黄。如何让大山里的优势资源转变为优势产业?通过前期大量的市场调研分析、实地走访,王凌忠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带领村民在林下种植淫羊藿。他们采用本地品种进行根茎繁育,根茎繁育与用种子繁育相比,既节约了种子资金,还至少可提前两年上市。截止目前,清河村种植柔性淫羊藿面积已达到百余亩。一个“拼”字担日月由于长期的劳累奔波和不规律饮食,2020年5月,王凌忠被诊断为食道癌。手术、化疗……病痛的折磨,让一个身高1.75米的大汉,从88公斤消瘦到68公斤。在生病住院期间,王凌忠心中始终放不下的,是他帮扶的村子。当时利州区已顺利脱贫摘帽,但如何做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做好后续扶持?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仅仅住院治疗2个月,王凌忠就不顾家中妻儿反对和抱怨,毅然决然返回驻村。在随后康复的日日夜夜里,他边与病魔抗争,边伏案疾书,整理出近万字的《2021-2025年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建议》,建议推送40余个项目入库。“经历过生死,才知道时间的宝贵!”王凌忠分秒必争、千方百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引进社会资本,联合青峰村发展肉牛养殖;支持劳务专合社组织劳务输出,争取小项目,让本村村民就近务工;提出开发唐天溪发展冷水鱼生态养殖建议,沿溪成带状建鱼塘,促成把建成鱼塘承包出去……深山石谷子耕地,似乎自带养料,适宜庄稼生长。王凌忠通过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着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如今,购进高产3-16小麦和油菜新品种、对种植四十来年的老土豆品种进行串换、引入高抗软腐病的珠芽金魔芋新品种……2022年清河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额24100元,2023年清河村被评为“中国传统古村落”。一个“情”字践初心“今年6月,第一轮乡村振兴帮扶工作即将轮换。我生于1966年,已进入58岁,余生有限,申请继续留在清河村,与村组干部群众一道,参与乡村振兴建设……”这是今年4月,王凌忠递交组织的申请书。不足千字的申请书,字字句句,满是他与金洞乡15载割舍不断的情谊。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王凌忠在河西街道办事处工作时,就参与了金洞乡站湾村的结对帮扶;2008年“5.12”特大地震后,利州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派他到金洞乡参与抗震救灾工作,并出任龙洞村党支部副书记,负责灾后重建;2014年任桂花村党支部副书记,参与“挂包帮”工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时,先后在桂花村、天景村、水磨村、清河村工作,与村组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15载风雨兼程,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协调修建的坨子湾大桥,为村民出行开辟了快捷通道;他新建的天景村文化室,让村民有了更多的“精神粮食”;他协调建设的“母亲水窖”,让山区220户593人吃上放心水;他培育的3个专合社,成长为集体经济的“顶梁柱”;他先后寻求民营企业和个人捐赠款捐物40余万元,为特困群众解决了燃眉之急……“金洞乡清河村到朝天区云雾山镇连接花石、沙河的县级公路,在市交通局的牵头下,目前已纳入省级美丽乡村路项目,从此深山出行不再难!”站在切刀梁上,王凌忠眼里写满了希冀。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8-01
早上七点,富顺县骑龙镇大田村的896亩柑橘园迎来了熟悉的身影,皮肤晒得黝黑的产业振兴专干钱风勇,沿着再清楚不过的道路开展每日巡园,查看柑橘长势,检查灌溉系统能否正常使用。“眼下,果实进入关键的膨大期,这个时候最重要,直接关系这果实的水分、口感,再辛苦都值得。”细心呵护好这一大片柑橘园,实现柑橘丰产丰收,关系到全村能否有效增加收入,钱风勇时刻深感重则在肩。在乡村振兴的号角下,广大乡村处处勃发出生机,吸引着像钱风勇一样,想在乡村大展拳脚,有所作为的人,走出一条促进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从一名滴滴司机到一名产业振兴专干,工作身份的转变,要回到2019年,钱风勇偶然回家看望父母时,得知了村里正在进行选举,村民和村里的老支书都建议他可以参加一下。“看着村里的变化,当时我也想为村里面做点事情。”凭着一股要为村里办事的热情,他放弃了在成都的工作,作为一名候选人参加了村里的选举。2019年9月底,钱风勇担任了村里的产业振兴专干,负责村里的产业和集体经济。大田村主要以发展种植金秋砂糖桔和耙耙柑为主,从最初的200多亩如今已发展成为896亩的柑橘产业园。而柑橘管护知识,对于常年跑滴滴的钱风勇来说,是一个“新领域”,刚开始有点“不知所措”。为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经过推荐,他马上前往富顺农广校开展专门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同时向县农业农村局的专家请教柑橘养护知识。日积月累之下,如今,他也成为了一名当地柑橘养护的“土专家”,手把手教村民如何管护好柑橘、施肥用药,让柑橘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果”。“柑橘丰收时,都是外面一车一车来村里,现场就基本销售一空。”钱风勇高兴地说道,在气候正常的情况下,今年估计能产出15万斤的柑橘,预计收入45万元。帮助产业发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钱风勇同全县一个个奋斗在农村一线的专干们一样,将汗水和热情播撒在这片希望的热土上。据了解,为大力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富顺县通过建立“西湖英才库”“田专家”“土秀才”人才储备库,选拔培育集体经济发展指导员、“产业振兴专干”,专项推动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接下来,我们要打造好大田柑橘这一品牌,争取资金建设一个保鲜库,开展柑橘错季销售,探索电商网络销售,在最大化增加柑橘产值的同时,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谈及继续壮大村集体经济,鼓起村民的“钱袋子”,信心十足的钱风勇说出了下一步的计划。(供稿:富顺县骑龙镇)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7-31
(曹礼芹 吴润秋 记者 汤斌 文/图)7月28日晚,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在东安湖体育公园主体育场举行,来自全球113个国家和地区的6500余名大学生运动员相聚于此,共赴青春之约、共谱青春华章。在全球观众的共同注视下,31名火炬手共同点燃火炬塔,来自简阳市三星镇蟠龙村驻村第一书记蒋青淞是其中的一员。成都大运会开幕式火炬手蒋青淞 当晚,在航天员叶光富的带领下,蒋青淞等31名火炬手共同点燃了太阳神鸟点火盘,引发空中12道火焰金芒闪射,直至点燃200米以外的火炬塔。作为一名“80后”,蒋青淞不仅是脱贫攻坚圆梦者,更是乡村振兴的追梦者。“我经历过脱贫攻坚,见证并参与了脱贫攻坚的圆满收官,同时也奋斗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蒋青淞在2021年作为成都市脱贫攻坚驻村第一书记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17年3月,28岁的蒋青淞主动申请到简阳市石钟镇火烧庙村任驻村第一书记。通过实地走访,蒋青淞带领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以苦瓜、羊肚菌、藤椒为主的集体经济,全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8年20余万元增至2020年50余万元,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火烧庙村也如期摘掉了“穷帽子”。带领蟠龙村发展村集体经济 2021年9月,蒋青淞在脱贫攻坚驻村第一书记任期结束后,主动申请担任蟠龙村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积极带领蟠龙村还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打造高标准良田230亩,粮食总产量13.8万斤,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万元。2023年,蟠龙村荣获“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称号。四川省优秀第一书记、“四川好人”、成都市优秀第一书记、“成都好人”……一路走来,蒋青淞获得了诸多荣誉。工作之余,蒋青淞还特别喜欢体育运动,先后参加了2019年、2022年成都马拉松,荣获“中国田径协会30-34年龄段大众二级选手”称号。在石钟镇火烧庙村实地走访 “通过参与这次大运会,我将把大运精神带回到基层,带回到工作中、学习中,与老百姓共同分享,一起勤劳奋斗,把咱们的乡村建设得更美好。”蒋青淞说,作为31名开幕式火炬手中的一员,特别荣幸。“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未来,将继续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7-31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