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唐泽文)“四川耙耙柑,公寓式管理、纯手工套袋,orange perfect!”  “费婆婆不‘费’,冷大爷不‘冷’。”……这些风趣幽默的语句,均来自资阳市安岳县通贤镇帽石村“网红”村支书关祖苹的直播间。  生于1989年的关祖苹是土生土长的帽石村人。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他在深圳工作过,也在成都开过餐饮店,如今成为老家的村支书。在帽石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临时直播间,关祖苹的直播经常吸引三四千人在线观看,并在最近3个月创造了月均30万元左右的销售业绩——其中一半直接来自帽石村村民自家的农副产品,部分村民因此月增收200%以上。不仅如此,露营基地、野炊火锅、越野摩托……通过关祖苹引来的新鲜玩意儿,去年,帽石村吸引游客超3万人次。关祖苹接受记者采访  如何利用个人IP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活力?记者采访了关祖苹。  记者:您给大众的感觉与传统印象中的村支书不一样,为何选择走“网红”路线?  关祖苹:我现在粉丝量还不到10万,不算真正的“网红”。之所以选择这条“赛道”,是因为我曾在深圳待过,知道互联网的能量。以前,大家对帽石村的印象就是偏僻,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里开发强度低,如今反而成为优势。如何让这个优势被更多人知晓进而吸引他们前来,直播是个好方法。  记者:如今,网上“三农”创作者已经很多,如何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  关祖苹:我一直在向网上优秀创作者学习。刚开始做直播时,我还是挺“传统”的。后来有幸结识了一位来自湖北的“三农”大主播,他看了直播后私信点拨我——“村子条件很好,但直播内容过于单薄”。后来,我专程前往湖北跟着他学了一个星期,直到把直播整体运营逻辑摸清楚。与其他主播相比,“村支书”是我的特色标签,正如我的抖音账号名字就叫“四川关支书”。  记者:如何用好“村支书”这个标签?  关祖苹:我聚焦“真实”二字。我的视频中,很多场景就是没有滤镜的帽石村村民日常生产生活实景。作为村支书,村民很信任我,我去拍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不会受到排斥,因此镜头表现也真实自然。这种自然真实的场景,正是大家想看的。  记者:让村民来直播间卖货,对于从未尝试过直播的他们,会不会有点难?  关祖苹:的确,刚开始大家对直播卖货都不太适应。为此,我先从邀请村民一起拍短视频开始,既增加了视频的内容丰富度,也逐渐培养村民适应镜头的能力。拍得多了,大家就慢慢适应了。  记者:直播带货中还遇到过哪些困难?  关祖苹:信任问题。电商平台销售是有回款周期的,不像在农贸市场摆摊,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开始,有些村民会担心:东西给你卖掉了,拿不到钱怎么办?不过,等分到钱后,村民们就了解这个规则了,信任也就逐渐建立了起来。  记者:现在直播带货的销售额大概是多少?  关祖苹:最近3个月,月均30万元左右,其中一半来自村民自家的“土货”。相比村民自己拿到集市上去卖,通过直播带货,农副产品售价能高不少,有村民因此月增收200%以上。  记者:量上去了,如何做好直播间产品品控?  关祖苹:这是关键。如今,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品质管控团队,直播间售卖的农副产品也有质量标准,不合格的就不会放在直播间卖。此外,所有发出去的货,供货方是哪家哪户等具体信息也写得清清楚楚,这样做让产品可溯源,也让消费者更放心。  记者:介绍下你的直播运营团队及计划?  关祖苹:我们整个团队都是有乡村情怀的人。之前,在打造帽石村露营基地时,我需要人手,就在网上招募,吸引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如今,大家分工明确,摄影、剪辑、助播、品控、售后,都有专人在做。  当下,共享概念很火。我们想做“共享村庄”,把帽石村的优质自然资源、优质农产品“共享”出来。消费者得到优质产品,村民得到更好的收入。  记者:走出个人IP带动发展的第一步后,帽石村“网上集市”如何做到长长久久?  关祖苹:曾经一次直播时,我突然接到通知要去镇上开会,换副播上后,直播间人气直降,最终带货效果也不理想。从那次开始,我就着手主播培养,从现有团队和村民中挖掘更多后备力量。  毕竟,我一个人能力有限。如今,通贤镇也在打造“三农”主播矩阵,计划把各个村子有兴趣搞直播的人集合起来,一起研究如何做大做强。比如通过“四川关支书”这个头部账号,带动更多账号发展起来。此外,“三农”主播矩阵还有一个好处——能更充分地把当地之前不太出名的好货挖掘出来,大家一起把属于我们自己的品牌打造好。  就我个人而言,我有长期扎根乡村发展的打算。这是我的家乡,是一片广阔的天地,相信今后一定大有可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3-21
清晨,迎着第一缕阳光,青神县白果乡胡坝村内,养蜂人祝华平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查看蜂箱环境、清理蜂箱、打理蜂巢……63岁的祝华平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养蜂人,大家喜欢称他为祝师傅。从1985年开始打理35个蜂箱,发展到如今的180个蜂箱,这条养蜂之路,他走了40年。“养蜂是我的事业,更是我的爱好,我喜欢这种像蜜蜂一样自由的生活。”祝华平熟练地掀开幕布、拿起封盖,跟蜜蜂完成每日的“会面”和“问候”,“接触到养蜂是因为一件偶然的事情,但这么多年下来,每天看看蜜蜂,听听它们的嗡嗡声,已经成为一个割舍不掉的习惯,蜜蜂不只是我的‘工人’,更像‘伙伴’甚至‘家人’。” 一路奔波,一路追花,养蜂人的“甜蜜”之旅永远在路上。三月的青神,成片的油菜花次第开放,引得一群群忙碌的蜜蜂,震动着翅膀,穿梭其间,而祝华平和妻子便陪伴蜂群在田间地头安家。为了保证180个蜂箱里的“伙伴”有花源可采,青神油菜花的花期一结束,他们就要启程赶往甘肃、青海等地,继续收获杏花蜜、槐花蜜等,再次回到青神,已是5个月后。据了解,一年的时间里,通常只有3--11月这几个月能够采蜜。为了不停地追逐花期,养蜂人必须在9个月的时间辗转在大江南北,像候鸟一样来回奔波,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花期采取不同的蜂蜜。漂泊在花开的地方,祝华平夫妻俩积极乐观,把每次辗转当做旅程,享受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当地的群众成了朋友。 “人要知足常乐。蜜蜂产业投资小、风险低、见效快、收益不错,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蜂蜜还甜嘞!”祝华平说,他们还要将这份甜蜜事业进行下去,直到干不动的那天。灿烂的油菜花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丰收的希望。近年来,青神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冬春油菜花、夏秋稻谷田,大力发展“油菜+水稻”轮作模式,不仅实现土地利用最大化,还借助“春暖花开”自然生态发展特色乡村“甜蜜”事业,切实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活水。(供稿:青神县委宣传部 陈甜 陈梦颖)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3-20
(雷阳 记者 李全民)春风和煦,阳光正好。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旺苍县三江镇卷烟零售客户罗小青心情格外轻松愉悦。她热情地招呼着每一位进店消费的顾客,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感慨地说:“正是这不起眼的小店,成就了我的今天。” 除了小店老板的身份,罗小青还是旺苍县天意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旺苍县横石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先后获得县三八红旗手、县乡村创业女能人、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很难相信一位小店老板能获得如此成就。荣誉背后是一个以小店经营为起点,逐步转型成为养猪业佼佼者,最终引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创业故事。时间回到1993年,18岁的罗小青刚念完高中,孤身一人到成都打工学技术、长见识,10年的打工生涯,罗小青敢拼敢闯,练就了一身本领,同时也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背井离乡的迷茫也日渐浓烈。继续耗下去,还是有所改变。2003年,罗小青决定收拾行囊回乡创业。可干点啥才好,这让她犯了难,考虑到自身本钱不多、经验不足等客观原因,罗小青将目光投向了小本经营、风险可控的副食店。说干就干,小青副食经营店很快开业,期间,罗小青向本地烟草部门申请了烟草专卖许可证,成为当地较早一批卷烟零售客户。回想起开店初期,罗小青感慨地说:“当初,我只是个对卷烟经营一窍不通的农村妇女,是烟草公司的客户经理手把手教我营销、揽客、陈列,他们的耐心和细致,让我逐渐摸清了门道。”在客户经理帮助下,罗小青的小店逐渐步入正轨,生意也越来越红火。然而,罗小青并没有满足于现状。她深知,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寻找新的机遇。机缘巧合之下,罗小青发现养殖业潜力较大,现成的场所、市场的需求、政策的扶持,加上稳定经营小店为自己转型积累了第一桶金,她觉得可以搏一搏。几番调查与考量后,2007年,罗小青毅然决定投资养猪行业。对于这一决定,她回忆:“我知道养猪这条路不好走,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起步阶段最是步履维艰。刚开始养猪时,罗小青还是个技术小白,只能沿用传统的模式,早上4:30就戴上头灯到地里准备猪食,白天回到店里张罗经营,晚上又返回山上打理圈舍。“那时候独自一人生活在3公里内荒无人烟的村里,自己亲自动手砌墙修圈,先后遭遇过洪水断路、非洲猪瘟、新冠疫情、资金断链……最难的时候睡了整整两年的猪圈。”回忆起曾经吃过的苦,罗小青依然感慨。“那个年代养猪,最棘手的问题是缺技术。”罗小青一方面“走出去”,到县上、省里、省外求师学艺,还到韩国参加了“养猪技术培训交流会”;另一方面“请进来”,把专家、教授请到养殖场,现场手把手教自己。凭着这种敢闯敢拼的劲头,她硬是把自己逼成了“养猪土专家”。在未来的岁月里,罗小青在波澜壮阔的创业征途与踏实稳健的小店经营间不断切换,对她而言,前者是她的梦想与前行方向,后者则是她的安全港湾与坚实基石。历经黑夜漫长,终迎曙光初现。在政策支持和自身努力下,罗小青的养殖场以滚雪球的方式壮大,先后办起了横石牧业有限公司、横石种养殖家庭农场等多家公司,现已达到年出栏4000多头猪、产值1200万元的规模。成功并没有让罗小青停下脚步。她深知,只有带领乡亲们一起干,才能发挥乡村更大的潜力和机遇。2022年,她带动周边村民成立了天意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无偿推广养殖技术,为276户社员提供“帮资金,授技术,促销售”一条龙上门服务。目前,罗小青转变传统农业方式,带领入社成员“以养哺农”,承包了近千亩撂荒地种植果树,实现户均增收近2万元,建设沼液储存罐两个,为周边80余户农户提供沼气生活燃料。谈及自己的创业之路,罗小青谦虚地说:“这些成绩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我要感谢烟草客户经理指导我经营店铺,感谢政府对我的支持和信任。”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3-20
(程琪霖 记者 粟新林 文/图)“村里环境好了,住起来心情舒畅了,游客也愿意来村里消费,大家还能增加一笔收入,何乐而不为呢?”19日,记者来到蒲江县朝阳湖镇仙阁村村委会,正赶上闫飞和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商议今年村居环境改造相关事宜。2022年退休后,闫飞回到家乡仙阁村,带头成立老党员工作室,利用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帮助仙阁村开启了乡村社区发展治理一体推进的新模式,仙阁村先后获评“成都市乡村振兴先进村”“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示范社区”。“非常高兴能够担任‘乡村顾问’继续为民服务。”闫飞表示。闫飞为柑橘直播带货收集民意为乡村治理提建议谋实策虽然头发花白,但闫飞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看上去状态相当不错。他对村里的情况如数家珍:“我们仙阁村主要产业是柑橘,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有种植。”“我们村这几年旅游也起来了,农家乐都有10多家。”“村里也引进了新村民,民宿、露营基地等新业态十分丰富。”……退休生活本来可以过得轻松惬意,可闫飞做出了其他选择,他一直在仙阁村发挥余热,村里有人亲切地称他为飞哥。“人退休了,思想不能退休,革命精神不能退休。”这是闫飞一直坚守的信念。“飞哥干劲大得很,一回村,就开始全村摸底。”村党委副书记李琼告诉记者,退休后回到村里,在村两委的支持下,闫飞牵头成立了仙阁村顾问团,顾问团里有教师、律师、规划师等,顾问团成立后,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实地查看等方式,对村基础设施情况、产业资源条件等方面进行摸底,访谈200余名群众、查看30余个点位,掌握村情民意。去年初,村两委研究制定新一轮发展规划,在座谈会讨论时,闫飞摊开一本厚厚的民情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们前期收集的村民意见。有村民提到“飞仙阁的摩崖造像古迹,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可附近连个厕所都没有”,针对这个问题,闫飞协助村两委,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公厕在今年春节前修建完成并投用,落实了村民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以身示范带头应用种植新技术今年初,闫飞解锁新身份——出镜当了一回带货主播,宣传酵素种植的蒲江柑橘。视频一经发布,他又收获了一批新粉丝。在蒲江县全面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的背景下,仙阁村是最早全村推广酵素种植的乡村。然而新技术在村里受到了质疑:“酵素种植效果到底怎么样还不知道。”“酵素会不会影响果子的产量。”……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闫飞直接行动,在村里流转了4亩地,打造了五福缘有机蔬菜园。2022年底,闫飞在菜园里种下了萝卜、莲花白等蔬菜苗,之后的养护过程中,全部使用酵素种植,去年5月,菜园喜获丰收。“圆萝卜长得均匀,莲花白裹得紧实,品质相当好。”闫飞以身示范,打消了村民的疑虑。在那之后,村里邀请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到仙阁村开展酵素种植技术培训,主推“油渣酵素”“马尾草酵素”“松针酵素”等农业酵素防治技术,培育出“仙阁甜”柑橘品牌,价格较普通柑橘高出3—4元/斤。发挥余热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飞哥为咱们村干的实事远不止这些!”说起闫飞,李琼是由衷地佩服,“他虽然退休了,但他会经常到村委会给我们讲解与群众沟通工作方面的一些工作方法、经验。在这方面他很有一套,群众都愿意听他的,附近村组的村民如果遇到困难或纠纷都会向他求助,为我们年轻干部树立了榜样。”李琼告诉记者,在仙阁村,以闫飞为代表,村里还成立了老党员工作室,通过协助村两委积极探索“村集体+合作社(公司)+村民”的抱团发展模式,帮助仙阁村成立枞树滩乡村旅游合作社、服务“三农”合作社、仙阁村乡建公司,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截至目前,仙阁村建成集品茗、露营、自助烧烤为一体的枞树滩露营基地,累计吸引游客3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70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达65万元。“退休后,非常高兴能够担任‘乡村顾问’继续为民服务。”实现“再上岗”的闫飞脸上写满了成就感。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4-03-20
(记者 袁弘 文/图)3月18日,都江堰天马镇圣寿社区的一处田间,75岁的张国云看着长势喜人的川芎,非常欣慰:“看来今年‘大苗移栽’技术和去年的试验相比,效果差不多。”一辈子与农业打交道、现任都江堰市老科协服务农业工委主任的他,退休后怀着对农业农村的情怀,热心服务“三农”工作,在稻谷、蔬菜、油菜等种植方面积极培育和推广新品种,积极探索土地复种利用和提质增效路径,为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增收致富积极作为。张国云(左)在田间查看川芎生长情况推广种植新技术提高川芎大田成苗率都江堰川芎,是该市特产之一,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据历史考查,都江堰种植川芎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如今,都江堰现有川芎种植规模5000余亩,产业人口1万余人,年产川芎约200万斤。“但一直以来,‘缺窝断苗’是川芎种植的一大突出问题。”张国云向记者介绍,所谓“缺窝断苗”,就是川芎苗期死亡率非常大,多的会死一半,少的也在30%左右。“致死的‘三大杀手’就是高温、高湿和俗称‘水冬瓜’的根腐病。”从去年7月到去年底,张国云带队的都江堰市老科协服务农业工委的技术专家们,开始试验“大苗移栽”技术,即变原有的田间直播为育苗移栽,誓要攻克“缺窝断苗”难题。从密度、播期、品种等不同维度,张国云所在的技术团队与种植大户合作,在都江堰全市建设了10个试验基地。“从最热的时候,一直到最冷的时候,张主任带着大家,平均一周跑两次,看出苗率、数叶片数、拍照建立图片资料库……”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都江堰市老科协水稻科创联盟科技顾问王天祥历历在目。“大棚自动控温控湿,用种植土+肥料+防根腐病药,多重措施‘阻击’了病害‘元凶’,大大提高了川芎大田成苗率。”种植户蒯世军告诉记者,靠着专家们的新技术,去年试验的8亩川芎,平均每亩增产150斤,增收1500元,今年将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面积推广。“这个新技术解决了川芎种植过程中的‘老大难’问题,实现历史新突破。”都江堰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油菜套种菜苔有效利用土地空间增产增收明媚的阳光下,盛开的油菜花昭示着又一个丰产季的到来。一垄垄油菜花之间,还田的蔬菜叶子成为天然的肥料,为油菜花提供着养料。“这茬儿油菜花和白菜苔是去年11月18日一起种下去的。今年2月份,菜苔就收了,老叶子就地还田,作为肥料。”蒯世军指着一人高的油菜花田告诉记者,油菜套种菜苔有效地利用了空间,实现了增产增收。“靠着张主任等专家的技术推广,去年试验的104亩,每亩多收入2000多元,整体多收入20多万元。”蒯世军笑着说道。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稻芎轮作”。“轮作中选用全生育期仅128天的水稻新品系,在水稻8月上中旬收获后,就可以种植川芎,也可增种一季时令蔬菜。张主任带队的技术团队,去年在我们这里试验成功之后,今年还将进行大规模推广。”种植大户兰由兵告诉记者,“稻芎轮作”一举多得——特早熟水稻新品米质好,而且亩产从800斤增加到了950斤,平均每亩增收800块左右;水稻提前收获后,不管是种植川芎还是其他时令蔬菜,都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我在农业领域奋战了一辈子,对农村、农业还是很有情怀的。作为一名老党员,也愿意在退休后发挥余热,做点实事。看到农作物增产增收,我是很高兴的,也是有自豪感的。”看着充满生机的田野,张国云说。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4-03-19
(记者 行晓艺 自贡观察 李佳玲)“正是春耕时节,稻虾种养基地的田坎加高得怎么样了?”“打造农旅融合项目,有没有新想法?”3月16日,全国人大代表,自贡市沿滩区联络镇高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曾道群,一路上不停地向村干部、村民了解情况。这是她参加全国两会回村后的第一个周末,她已迫不及待地要和大家分享参会收获。  9时30分,高滩村“议事亭”内,10余名干部群众坐在一起,周围是成片的油菜花和平整干净的道路,远处有来村里垂钓的游客。“我们要走生态绿色的农旅融合之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曾道群说。  近年来,高滩村不断完善路、桥、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基础“硬件”,探索产业多元化发展道路,粮油作物、经济作物及养殖业发展“风生水起”。同时,依托三个水库一条河和1200亩森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曾道群介绍,村里采取“支部+专合社+基地+农户”模式,九成以上村民被吸纳到产业链上,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万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曾道群说,这些部署,为高滩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滩村要抓准生态绿色乡村旅游、“小而美”立体农业这两个关键,发展采摘、垂钓、赏花等乡村旅游项目。  随即,干部群众热烈讨论起来。  “我觉得当务之急是引进和培育人才,吸引返乡人员、大学生、职业农民等来高滩村发展。”14组村民陈志富说。3组村民陈德兵提问:“村里的垂钓已有一定发展基础,怎样做到有新意?我们还能发展哪些‘小而美’产业?”  曾道群仔细记录着大家的问题和建议,有关产业发展,村里已有谋划。去年,村里探索发展的“羊肚菌+西瓜”种植,是“小而美”产业之一。羊肚菌的有机肥适合种西瓜,收获后可原地再种西瓜,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她说:“今年在扩种茄子、苦瓜、豇豆等的基础上,探索种植油茶,力争今年‘小而美’产业面积超300亩。”  讨论结束后,曾道群来到玉寺山森林公园,查看桃树长势。“这是今年新种的3000余株桃树,明年开花后,这里能成为‘网红打卡点’。”曾道群说,今年的重点是打造玉寺山桃花谷农旅项目,后续考虑能否发展生态康养等项目。【返乡手记】  今年全国两会上,我提了6条建议。关注的内容除“三农”、公共设施服务外,我还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构建乡村教育新格局,以及支持将重庆至自贡至雅安铁路纳入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等。这些内容,与高滩村的人才培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息息相关。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富民产业、乡村人才、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等内容,让我觉得高滩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接下来,村里将在“三农”人才的引进培育上下功夫,谋划赏花、采摘、垂钓等多样化乡村旅游体验工作;继续拓展水稻、大豆等绿色产业,建好稻虾基地,让群众的致富路越走越稳。未来也希望用更多科技手段,优化高滩村的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体验,进一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3-19
(记者 王培哲 宜宾观察 侯晓梅 罗顺)“等到村里的竹编展示馆规模做大了,你俩都可以来帮忙,离家更近。”3月13日一早,宜宾市江安县仁和镇鹿鸣村村民张德文家,村干部和张德文一家围坐在一起,讨论今年的新打算。  这场热烈的讨论,缘于一通电话。  3月7日上午,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江安县仁和镇鹿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任敏,接到张德文打来的电话:“任书记,最近我家儿子找工作不太顺利,儿媳想换个离家更近的工作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能帮我想想办法吗?”任敏说,接完电话,她思考了很久。俯瞰鹿鸣村的料慈竹林。罗顺 摄  张德文一家是鹿鸣村典型的“下山家庭”,几年前从山上搬到山下,到镇上务工。但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工作技能不足,生活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此前,任敏经常到他们家看望,帮忙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3月13日一早,回村后的第二天,任敏等人来到张德文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来。办法在哪?在任敏看来,帮助像张德文这样的村民过上好日子,办法就在村里的竹林里。  鹿鸣村创建了省级竹产业园区,有8000多亩竹林,当地特色竹子质地柔韧,是制作各类竹工艺品和竹家具的上好材料。“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盘活竹林资源,提高竹产品加工利用水平,对于鹿鸣村而言,不仅是村民的增收致富路径,还是一份兜底保障,让更多与张德文家有类似情况的村民在家门口安心就业、放心工作。”任敏说。  “普通竹材每吨约500元,用于竹编的竹材能达到1000元。”在竹编展示馆,任敏向记者展示了这里最新推出的竹编手工艺品——竹工艺灯。这款竹工艺灯已经推向市场、上架电商平台。  竹林里,有很多野生中药材。鹿鸣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目前,已林下种植重楼700多亩,黄精500多亩。近年来,鹿鸣村还实施了竹树混交,进一步提高竹林水源涵养力。  任敏随身带着的笔记本上,记着参加全国两会的笔记: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  “具体到鹿鸣村,就是要用好竹林这个富矿,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用优质竹林换来高质量的竹材和林下经济作物;要搭上‘以竹代塑’快车,用更高水平的竹工艺品,换来村民富裕的幸福生活。”任敏介绍,因为生态环境好,当地旅游业也发展起来了。2023年举行的百竹海乡村旅游文化节,接待游客量达8万人次。每到夏天,仁和镇上的酒店、度假区都要提前预订。【返乡手记】  回到村里,有村民问我:北京的会场里用的是竹浆纸还是普通纸?代表委员桌上的牌牌是塑料做的,还是竹子做的?我能感受到,大家发展竹产品的迫切心情。  我是这么回答他们的:虽然现在我看到的还是普通抽纸、塑料牌牌,但这也意味着,咱们选择的道路潜力广阔,大有一番天地可以作为。  今年全国两会,我带去4份建议,分别是关注老乡们县城周边的致富路、口袋里的看病钱、城乡融合的新机遇、文化娱乐的新方式。  在全国两会期间,我学到不少乡村产业发展、人才招引以及吸引社会资本的新思路、新模式。接下来,我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把行动力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3-18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3月6日一早,苗明军就爬上了广元市朝天区曾家山,身为川东北山地蔬菜专家大院首席专家,他要及时跟踪了解这里种植的牛心甘蓝秧苗长势,为即将开始的早春蔬菜生产提供指导。  苗明军,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因专注推动我省高山蔬菜产业发展,他被“追光2023·天府兴农榜”人物推介活动列为候选人。目前,该活动网络点赞环节正在火热进行中。随着点赞环节的开展,不仅让以苗明军为代表的“三农”领域科技工作者走入大众视野,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和了解高山蔬菜产业的发展动向。苗明军  “上周下了一场大雪,大棚外温度太低,不适合菜苗的生长。从菜苗长势来看,等到不再出现打霜天气,就可以进行移栽了。”在山上一个蔬菜大棚里,指着秧床上挤成一团的绿油油的菜苗,苗明军介绍,这批菜苗移栽到大田后,就开启了今年的第一轮生长。  在朝天区高山蔬菜产区,菜农们习惯只在夏季种一季辣椒。2020年以来,苗明军团队依托川东北山地蔬菜专家大院,在朝天区进行多年的调研、试验、示范,创新集成了适合川东北高山地区的“早春甘蓝+越夏辣椒周年高效种植模式”。  “‘高效种植模式’选用早熟牛心甘蓝品种和早中熟辣椒品种,优化种植茬口,同时配套了集约化育苗、地膜定孔高厢栽培、科学平衡施肥、病虫害精准防控等关键技术。”苗明军介绍,“高效种植模式”具有大规模推广的潜力,目前已经推广了上千亩。  为推广好早春甘蓝生产工作,苗明军在朝天区高山蔬菜主产区的几个乡镇间不停奔波。多收一季蔬菜,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苗明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近两年来,利用早春多种一季牛心甘蓝,平均亩产量可达8000斤以上,产值可达8000多元。  在苗明军等科技工作者的推动下,高山蔬菜正在蜀乡茁壮成长。“入选‘追光2023·天府兴农榜’人物推介活动榜单,可以让更多人看到高山蔬菜产业的科技成果和发展前景,让更多人关注高山蔬菜产业,关注科研院所和科技工作者对高山蔬菜产业的技术支撑,更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苗明军感叹,这不是他个人的荣誉,“院里和所里都很支持,不少蔬菜产业里的人也在关注这个活动,并转发在微信群和朋友圈里为我点赞。”  追光并成为“光”,苗明军一直在路上。凉山州布拖县、雅安市石棉县、广元市朝天区……进入春耕以来,苗明军奔波在各高山蔬菜产区,为蔬菜优新品种和适用技术的推广提供指导。  最近,他还忙于筹备 8月份将在朝天区举行的一场全国性高山蔬菜产业现场会。“我们要考虑开会当天在蔬菜田里展示哪些新品种和集成技术,还要考虑在专家大院里展示哪些科技成果,同时还要设计好参观路线。”此外,今年还有好几场高山蔬菜产业相关会议将举行。  等天气转暖后,朝天区高山上蔬菜大棚里的第一批秧苗便可移栽。苗明军团队的高山蔬菜科技成果,正迎来成果转化的关键一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15
(刘旭 记者 李全民)近日,根据《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实施方案》,由农业农村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妇联共同研究确定的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拟认定名单出炉,广元市朝天区麻柳刺绣传承人张菊花上榜。(麻柳刺绣传承人张菊花。刘旭 摄)张菊花,广元市朝天区麻柳乡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麻柳刺绣传承人、广元市首批“蜀道英才工程”入选者,学习刺绣至今已有38年时间。代表作品《菊花图》《兰花图》等出口新加坡;《花卉枕头》《蜻蜓荷花手巾》被四川省民间美术馆珍藏。热爱刺绣  成为当地有名“绣娘”麻柳刺绣发源于朝天区,其特色鲜明,仅用黑、白、红、蓝等土布和彩色棉线,就能绣出不同明暗的冷暖色块;不用底稿,通过“数底布的丝线”来确定图案的大小和位置。因此,所绣成的围腰、鞋垫、袜溜跟等样式精美,做工精细,色彩运用对比强烈,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今年46岁的张菊花,8岁时就拿起了绣花针,11岁便可以独立绣完一双鞋垫。至此,优秀的艺术天分便逐渐崭露头角。38年时间,她经历了从绣工到大师、从学徒到国家级传承人的转变。在张菊花的记忆里,她的祖辈们,白天到地里出工,晚上回到家才能忙里偷得一时闲,在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下,开始刺绣。她的母亲严金秀曾是刺绣艺人中的佼佼者,十里八乡的人常常慕名而来,只为求一幅绣品。其作品《老鼠嫁女》等绣品已被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珍藏。在母亲的熏陶下,麻柳刺绣艺术在张菊花的心里扎了根。然而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并不容易。“很多次手指都被针扎得鲜血直流,一个小小的香包绣下来,满指头都是针眼。”张菊花并没有放弃,而是愈加热爱。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很快便掌握了麻柳刺绣的各种针法技巧,成为当地有名“绣娘”。肩挑重任  坚守传承刺绣技艺 麻柳刺绣不仅仅是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定情信物和嫁妆。女孩要是相中哪家男孩了,就会送他扎花鞋垫做“信物”;男方家有多少人,女孩在出阁前就得绣多少双鞋垫、多少双鞋,叫“绣嫁妆”。自古以来,麻柳刺绣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当地很多人开始外出务工,这一传统技艺也逐渐走向衰落。“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刺绣,出去打工挣钱。”身为麻柳刺绣传承人的张菊花,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为了将麻柳刺绣传承下去,张菊花免费在区、乡举办麻柳刺绣培训班讲课,传授技艺,目前培训学员1000余人,其中善于刺绣的已达300多人;积极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在朝天职业中学、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教授刺绣知识;积极开展非遗文化进单位、进社区活动,利用曾家山麻柳刺绣馆向游客介绍刺绣文化和技艺。与刺绣结缘38年的张菊花,凭着对刺绣的深厚感情和不懈追求,使麻柳刺绣得以传承、得以创新、得以发展。2008年6月,麻柳刺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麻柳刺绣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8年5月,麻柳刺绣被列为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不断创新 让刺绣大放光彩张菊花不仅在当地传承麻柳刺绣,她还带着麻柳刺绣走向大舞台。2019年,张菊花参加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组织的泰国四川文化周活动,在活动现场展陈各类麻柳刺绣产品并展示刺绣技艺。2013年,第四届成都国际非遗节,她的作品荣获“太阳神鸟”最佳参展奖。2021年,麻柳刺绣参加首届川渝绣活大赛,分别获得金奖、铜奖、优秀奖……而这些,仅仅是她发扬传承麻柳刺绣的缩影。此外,她还不断探究和创新,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刺绣技艺。如今的作品,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加入了现代气息,使画面更加和谐,立体感更强。“艺术的道路虽然艰辛,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希望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从张菊花恬静的面容和温软的话语里,分明感受到这位农村妇女身上有一种植根于骨血的坚守。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麻柳刺绣传承人,张菊花的梦想是将麻柳刺绣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世代传承和延续下去。“20多岁的大女儿如今也是刺绣能手,二女儿也喜欢绘画艺术,麻柳刺绣手艺后继有人。”张菊花高兴地说,她将不断探索与创新,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刺绣技艺,让麻柳刺绣大放光彩。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3-14
记者 高杲【履职归来】  “还要多想一点办法,让隆恩村名气更响。”“要引进更多文旅项目,带动村庄更好发展。”3月13日,资阳市安岳县文化镇隆恩村党群服务中心内,干部群众讨论村子的发展前景,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从北京返回村里后,全国人大代表,隆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艳英便向村民宣讲全国两会精神。当天上午10点,宣讲会准时开始,服务中心一楼的大厅内,干部群众坐在一起,面对面交流讨论。  大厅外是崭新的村容村貌——平整干净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村居,再往远处看,连片的柠檬树散发阵阵清香……“柠檬种植是隆恩村的特色产业,我们要继续把它做大做强。”谈到村里的发展方向时,刘艳英语气坚定。  隆恩村距安岳县城有10多公里,过去由于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匮乏等原因,一度发展不足。近年来,该村通过柠檬探路,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去年,全村柠檬种植面积达2000亩,年产值超500万元。  除了种柠檬树、卖柠檬果,该村还围绕柠檬玩出更多花样:一方面,开发柠檬干、柠檬茶、柠檬饮料等精加工、深加工产品,丰富产品线;另一方面,在柠檬文化上做文章,以柠檬产业园为主体,推出赏柠檬花、摘柠檬果、观柠檬景、吃柠檬宴“一条龙”乡村旅游项目,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刘艳英说,全国两会作出的部署给隆恩村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提供了新思路。  宣讲中,提到如何将全国两会精神贯彻落实到隆恩村时,大家讨论的热情愈发高涨。“隆恩村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下一步该借此契机让村子富起来。”“要利用柠檬这一资源,实现多元化发展。”“要想办法吸引返乡人员、大学生、职业农民来隆恩村创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未来充满希望。  对于大家提出的意见和想法,刘艳英仔细记录,逐一回复。比如在谈到多元化发展时,她表示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谋划康养、研学等活动,带动周边餐饮、住宿发展。  对于隆恩村未来的发展,刘艳英有明确的思路和想法。她说,要持续做好柠檬种植、乡村旅游、餐饮娱乐、康养休闲四大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把隆恩村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值得一提的是,在宣讲会开始前,刘艳英还接待了几位外地客商。“有些是做电商的,有些是做研学的,我们希望和他们一起,让更多人走进隆恩村,让更多隆恩村的产品走出去。”【返乡手记】  今年全国两会,我带去了7份建议。从数量看,比去年多了两份;从关注的内容看,除了“三农”、农村养老等话题,我还关注了国家级柠檬产业集群打造、大学生就业、安岳石窟文化保护等,这些内容和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培育、乡村旅游等息息相关。  全国两会期间,我把家乡的柠檬面膜、柠檬冻干片等产品带到了北京,让大家感受隆恩村的变化和发展。同时,一些来自基层的代表在培育特色产业、引进乡村人才、吸引社会资本等方面的理念和思路,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一定会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具体而言,就是要搞好乡村建设、推动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目前,隆恩村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抢抓发展机遇,特别是要把柠檬产业发展好,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巴适、越过越红火。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3-14
(朱慧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 记者 袁宇君)惊蛰已过,江油市新安镇的油菜花摇曳成片。3月7日,记者来到该镇黑潭村,只见油菜田边摆满了蜂箱,无数小蜜蜂扇动着翅膀,在空中来回飞舞发出阵阵嗡嗡声。  其间,一人戴着防蜂帽坐在蜂箱间,两手不停擦拭着白色长条塑料盒,“这是冬天蜜蜂用的饲喂盒,春暖花开后蜜蜂可以自己采蜜。”此人名叫徐友成,是一名养蜂37 年的老蜂农。他告诉记者,春季是蜂蜜和花粉的生产季节,结束云南丽江的春繁工作,他便回到江油,开始了今年的“追花夺蜜”之旅。徐友成因花制定路线图追花夺蜜心有数  每年“追花夺蜜”前,徐友成会大致计划一个路线,但受气候变化,蜜源情况不同等因素影响,“路线变动也是常有的事”。  “今年四川天气较干旱,开花快,花期结束得也早。”徐友成说,今年的路线和往年可能有些许出入。三月底他会结束江油油菜花的采蜜,前往眉山采柑橘花,到四月底直接去西安、延安采中洋槐花,“十几天前,那边雪下得特别好,估计是中洋槐的大年!”五月底去黑龙江做采椴树花的准备,与往年路线相比提早了。  “根据我多年经验以及对上一年椴树花生长情况进行分析,今年会是椴树花的大年!”多年追花让徐友成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介绍,几乎所有木本植物和多年生植物都分大小年并交替出现,去年是小年,今年大概率是大年。所以,在采每一个大蜜源之前,徐友成会先做好蜜蜂繁殖,强化“战队”才能“夺得高产”。  “7月初会在哈尔滨等地采摘椴树花,7月底去神木采草花、秋繁,9月初回眉山采茶花。初步计划是这样的,后面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徐友成说。春季生产抓得紧一年增收开好头  51岁的徐友成老家在眉山,作为一名老蜂农,他说四川的油菜花是全国知名的“铁打蜜源”,所以几乎每年,他都把四川当作“追花夺蜜”第一站。  “现在在整理蜂箱扩大储蜜区,这样一箱蜂一次可取蜜20多斤。”徐友成现在养殖了 500 多箱西方蜜蜂(下称“西蜂”),都是他引以为傲的“双王群(一群蜂内有两个蜂王)”,繁殖高峰时一箱有4万到5万只蜜蜂。  “500来箱蜂,一年能取9到10次蜜,正常摇取一次能取蜜5吨左右。”徐友成常年独自一人前往全国各地放蜂取蜜,并雇当地的农民帮忙,再把取出来的蜜放进提前买好的蜂桶里,卖给当地收购商,“每吨能卖九千到一万元。”  除了蜂蜜,他还会生产花粉、蜂蜡、蜂胶等。“花粉是仅次于蜂蜜生产的主要产品。”在蜂箱上安装脱粉机,蜜蜂进蜂巢的时候“腿上的花粉就掉落下来了”,便完成了花粉的生产。这个季节在油菜产地,一天一箱能产1斤花粉,500多箱一天能产500多斤,“高峰期500多箱一天能产500公斤花粉。”  一年之计在于春。徐友成心里想着,把这段时间的春季生产好好抓一抓,给今年的工作开个好头。“触网”“触电”寻销路授粉服务增收入  自媒体时代,徐友成也搭上了互联网快车,在抖音上开启了直播,自家蜂产品宣传范围一下就扩大了,他很自豪地向记者展示自己的粉丝数量,并介绍说自家去年的蜂产品有一部分就是通过互联网出售的。  除了销售蜂产品,徐友成还通过向种植户提供蜜蜂授粉服务获得收入:“授粉是蜜蜂的自然属性,天气晴朗时,蜜蜂就能自由出入采蜜,采蜜1小时,可同时为成百上千的花朵实现授粉。”  “全国需要蜜蜂授粉的地方很多,大棚种植的草莓、樱桃、油桃等水果授粉需求量大。”徐友成介绍,经过蜜蜂授粉后的农作物,不仅能增产,还能减少畸形果、提升色香味。  徐友成说,国内多地具备相关知识和互惠共赢意识的种植户,都会专门来邀请蜂农们去给农作物进行有偿授粉。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箱蜜蜂用来出租授粉每年毛收入约1000元。除去成本,仅通过在各地授粉,年收入就有十几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14
(朱慧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正勇)熊天忠,松潘县满山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为做大做强藏红花椒产业,自掏腰包20万元采购优质花椒苗,免费发放给脱贫户和社员,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他先后获得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民“百优扶贫先锋”,“四川省第三届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2021年熊天忠被评为“阿坝州劳动模范”,2022年被认定为“四川省首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其家庭2019年被评为“四川省最美家庭”、2020年被评为“四川省五好家庭”、2022年被评为“第十三届全国五好家庭”。  “我正在开车给成都的火锅店送货,晚点联系!”3月8日下午,熊天忠正载着自己种植的优质藏红花椒,给成都的餐饮企业送货。  42岁的熊天忠,是阿坝州松潘县镇坪乡人,曾担任过该乡解放村党支部书记的他,2014年返回家乡,带领当地群众成立了松潘县满山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带动松潘县4个乡镇23个村进行藏红花椒种植,种植面积已达1万余亩,年产量超过500吨,年产值6000余万元。熊天忠(左三)正在花椒种植园区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受访者供图望椒兴叹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  “松潘盛产藏红花椒,但卖不到好价钱!”熊天忠说,过去都是农户零散种植,不成规模,上好的花椒话语权全部掌握在中介商手上。  他说,零散种植的花椒尽管品质很好,但是之前没有进行深加工,价格始终低迷不涨,每斤花椒就二三十元。  为做大做强松潘藏红花椒产业,2014年,曾在松潘县镇坪乡解放村担任过党支部书记的熊天忠,决定返回家乡,带领群众成立了松潘县满山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就想把花椒话语权掌握在农户自己手中。”熊天忠说。  合作社成立后,他带领骨干社员多方奔走,先后请教省农科院、林科院和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并远赴汉源等花椒规模种植区域取经学艺,积极引进、培育适合松潘干旱河谷生长的耐寒、耐旱花椒新品种,创新技术、改良土壤、推陈出新。  他还自掏腰包20万元采购6万余株优质花椒苗,并从青海省、若尔盖县等地采购有机肥料近万袋,免费发放给全县100余户脱贫户和社员,并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进行指导。目前,合作社种植基地面积 1580亩,有社员218户,其中带动脱贫户99户。筑梦花椒让藏红花椒成为致富椒  为打通销售渠道,熊天忠联动群众,收集全县优质农牧产品,把松潘的农特产品卖到重庆、浙江等地,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合作社花椒种植基地因种植面积大,集中连片,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重视下,现在已被打造成了松潘县藏红花椒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评为了州级现代农业园区,今年正积极争创省级农业示范园。  熊天忠介绍,为了使产品既能产得出来也能卖得出去,他们突出品牌营销,先后申请注册了“松南满山红”“纯净松州”“松南”等商标,并通过了农产品“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和“净土阿坝”“天府乡村”等区域公共品牌商标认证。目前,他们围绕种植户生产生活需要,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一道,完善与村集体相互提供服务的机制,合力构建功能完备、便民实用的农村综合服务体系,以达到共赢目的。  对于今年的打算,熊天忠表示,将在种植基地建设加工厂房,把藏红花椒从传统的、比较单一的初级加工逐渐向花椒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包括花椒的根、茎、叶、籽等多渠道多途径提升花椒自身价值。同时,把周边能发展种植的土地利用起来,扩大种植面积,带领更多种植户通过种植藏红花椒增收致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13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 记者 周金泉)春节大假后,绵阳市三台县断石乡党委书记李海军一直忙不停歇。3 月 9日,正逢周末,他依然早早地来到乡里,主持了一场四川旅游学院专家在该乡的调研活动。  李海军说:“这次,我们专门邀请到四川旅游学院乡村旅游研究院的专家以及能人、乡贤,共同为我们的禹和村打造近郊游进行项目考察和规划。”3月7日,李海军(右)在断石乡先锋村与群众交谈。受访者供图  李海军扎根基层近20年,以兴产业造福一方百姓为己任。此次,他作为“追光 2023 兴农榜”天府人物推介活动候选人,在川观新闻平台引发众多网友的关注及点赞。  对于全乡今年的经济工作,李海军尤为关注。自2月18日以来,他就相继召集了收心会、乡镇抓经济发展专题党委(扩大)会,谈优势、析短板、抛思路、达共识,责成联村领导到各村宣传进一步动员,最终将思路付诸实践。  “我们是传统农业乡镇,农业板块是重中之重,必须积极谋划主导产业和培育产业。”李海军说,“节后上班以来,我们从农业产业经营主体的招引工作入手,已组织两家经营主体实地考察了3个村。到今天(3月9日),已经有一家经营主体有了明确的意向,打算在白阳村整村流转2000亩土地发展传统粮油生产。”  在李海军的部署下,当前断石乡的农田水利设施及清淤疏浚工作正在4个村火热进行,辣椒苗子正在培育之中,不久即将移栽,全乡春耕生产渐入佳境。  “今年,我们把粮油、蔬菜产业发展作为抓乡镇经济的着力点,确定蔬菜、粮油为主导产业,艾草、经果为培育产业。”李海军说,“全乡工作落脚点放在绿豆河蔬菜产业带,乡政府一是拿图划定产业带区域,二是鼓励机关干部招引产业经营主体向绿豆河产业带集中,三是围绕绿豆河产业带给予资金和项目保障。各村集体组织,则要厘清群众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边界;搞好产业人才招引和培育;支持蔬菜种植大户和经营主体在产业园区依法流转土地;解决好蔬菜种植大户和经营主体的合理诉求;搞好全乡氛围营造,禹和村发展黄桃产业,做好近郊游的谋篇布局,云龙村搞好庭院经济提档升级。”  按照李海军的设想,今年断石乡每个村都要依地形地貌规划粮油、蔬菜产业园区,规划好粮油、蔬菜产业园区大小春种植种类,确保村上集中连片的每亩土地都规划进产业园区。鼓励村与村联合建立粮油蔬菜产业园区,鼓励种植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产业联盟,在产业园区种植规划的粮油或蔬菜,鼓励粮油和蔬菜实行轮种。  自“追光2023兴农榜”天府人物推介活动开展以来,李海军得到了众多网友的支持和肯定。李海军表示,活动搞得非常好,让长期默默无闻的乡镇干部得到了宣传和展示,既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也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希望这样的活动能长期办下去。”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12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 记者 罗敏)吉布小龙,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大槽乡的青年音乐老师。2009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2012年回到家乡,以音乐教育打开孩子们的一扇窗,创作歌谣10余首,一手组建培养出远近闻名的“妞妞合唱团”,登上CCTV《经典咏流传》《回声嘹亮》《歌声里的追梦人》《三农群英汇》、中央音乐学院等的舞台,带领合唱团数次获奖,他也因此获“最美乡村教师”“中国新青年”等称号。  1987年出生的吉布小龙是土生土长的大槽乡人。2009年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后,怀揣音乐梦想的吉布小龙做过北漂歌手,出过专辑,也做过服务员,当过酒吧驻唱,一次偶然的校园音乐课堂参观让他意识到农村娃与城市孩子在音乐教育上的差距,于是决定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音乐老师,并组建了“妞妞合唱团”。  成立至今,“妞妞合唱团”已有60余位成员。并不断登上国内各大舞台,与谭维维、濮存昕、莫西子诗等歌手、名人同台合作。音乐正如孩子们成长路上的一盏灯,吉布小龙的音乐梦想,也因扎根乡村,有了不平凡的意义。吉布小龙在演出。受访者供图川音学子回彝乡当老师组建“妞妞合唱团”唱出大山深处的变化  大学毕业后的吉布小龙也曾迷茫,直到回到家乡成为一名音乐老师,他渐渐意识到自身价值的实现不在于平台有多高、空间有多大,或许家乡的学子孩童更需要他。  吉布小龙发现,学校孩子几乎没有什么课余活动,特别是彝族女孩们,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怀,羞涩、内向、胆怯,嗓音再好,也没有勇气在人前歌唱。  于是吉布小龙决定组建合唱团。“妞妞”是当地人对年幼女孩的称呼,“妞妞合唱团”由此得名。他希望,让音乐陪伴妞妞们健康快乐成长。  合唱团成立之初,吉布小龙发现,孩子们嘴里常常哼着一些既没有营养又对成长不利的歌曲。于是,他自己作词作曲,创作出一些贴近孩子们生活的彝族童谣。“会唱彝族童谣的通常是一些彝族老人,濒临失传,所以我想孩子们传承一些传统的文字和歌谣。”吉布小龙说。  他创作的歌谣贴近生活,内容健康向上,旋律简单,朗朗上口,深得孩子们的喜爱。  为鼓励留守孩子勇敢面对生活,创作了《勇敢的妞妞》;为向远方的家人表达思念,创作了《听见妞妞》……吉布小龙为合唱团创作的 10 多首歌曲,用质朴的旋律,唱出大山深处的变化和孩子们的故事。音乐陪伴孩子茁壮成长大山里的天籁童声唱响全国舞台  为把孩子纯真的歌声分享给更多人,吉布小龙在短视频平台上为“妞妞合唱团”注册了账号。账号不时更新着孩子们日常排练、演出和生活的视频,引来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2023年6月,吉布小龙将妞妞们带到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大厅,吉他弹奏下,女孩们自信地站在舞台中央,悠扬灵动的歌声响彻大厅,深深感染着音乐专业的学子们。不仅如此,中央音乐学院更与大槽乡中心小学结成了帮扶对子。  这一年他们还走进了《我中国少年(第五季)——大山里的歌》《向上的力量——致敬了不起的追光者》等从中央到地方的节目中。不少社会人士得知他们的故事后,为学校捐赠物资,资助贫困学生。  合唱团仿佛一个大家庭,孩子们分享着彼此的快乐与牵挂。在这个家庭中,孩子们第一次登台表演,第一次到北京,有孩子过了第一个生日,彼此见证、互相鼓励,他们脸上更多的是自信与开朗。教室黑板上,孩子们自发写下送给小龙老师的语录,感谢他给予生活的更多可能,让她们看到更宽广的世界和未来。  吉布小龙庆幸于这个时代,因为音乐让孩子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收获了多姿多彩的童年,也证实了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他将事业和生活扎根乡村,也让梦想之花在大凉山的山坡上尽情绽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12
新年伊始,春回大地,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齐乐镇黄金村的“四好农村路”上,满是村民忙碌的身影。犁地播种、丰收采摘、运输农产品,这些熟练又有力的身姿串起了乡村振兴美丽“途”景。邱含如忙碌在“四好农村路”。杨雪艺 摄“老李、老刘,抓紧时间,等会我们还要去队上给娃娃们送东西哩。”时任黄金村3队老年协会会长的邱含如打算送完货后就到村里几位老人家中看望留守儿童。1959年出生的邱含如是土生土长的庄稼汉子。打小便跟随父辈扎根黄金村,开垦田地、种植果树、年复一年。黄金村并不是字面上遍地“黄金”的村庄,而是一个“穷旮旮”。虽地产资源丰富,但多丘陵和山区,所以道路崎岖不平、农业生产不便、产业发展困难。那年37岁的邱含如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立马请缨,组织施工队,斗争在通村“机耕道”上,搬水泥、担沙子、修路肩、备路料、填坑洼……烈日炎炎下,这位朴素汉子脸上挂满晶莹剔透的汗珠,折射出他眼神中的坚毅与执着。40多个日夜,一条崭新硬化路搭建起通往村外“桥梁”,成为村里“软黄金”,队上更是立起“功德碑”,“邱含如”三字赫然其上。   “当时完全不觉得累,一心就想着要致富先修路!只有路修好了,娃娃们才能走出去,农作物才能卖出去!”邱含如每每回忆起多年前的修路过程,浑身又充满了力气。邱含如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勤劳善良的品质受到村民的一致点赞。也是在那一年,邱含如被乡亲们推选为黄金村3队队长。修补道路、翻建危桥、修渠饮水、植树造林、扶危济困,助力乡村增产致富……这一干,就是“一辈子”。2011年,为了能更好地在村上发展、服务乡亲,52岁的老邱找了一个可以继续营生的事,他申请了烟草专卖许可证,经营起一间“黄金百货店”。在客户经理的热心指导下,卷烟成列、库存管理他都掌握得游刃有余,不仅省心省力,生意也很可观。这间小小“服务站”成了街坊邻里歇息的 “温馨港湾”,在温暖乡邻的同时也成了村里最聚人气的热闹地。邱含如在果园。杨雪艺 摄闲不下来的邱含如拓建自家果园,建立家庭农场—“桔橙园”,栽种不知火、爱媛等多个应季果树10余亩,更邀请队上村民一道“包果子”、种果树……老邱心中一直有一个情怀:留在家乡!要让更多人看到家乡的“好”,懂得家乡的“美”。退休后,担任老年协会会长的老邱,一边品尝着守护成长、托起“夕阳红”带来的甜,一边也“苦”于乡村道路建设的难。就在怅惘无奈之际,2022年初,眉山烟草与黄金村村委建立起帮扶机制,决定要捐资修路。老邱得知后兴奋不已,立马动员协会会员,力所能及地为建设美丽黄金村添砖加瓦。一份馈赠、一种无私,鼓舞着更多村民转变观念。他们主动捐款,从“跟我修”到“我要修”,自发修建起更多支线干道。如今,村上铺满了一条条纵横交错、平坦通畅的农村公路和通户便道,老邱感慨万分,路通了、人多了、果子也更好卖了。花了半辈子的坚守,值了!2023年,邱含如获得丹棱县齐乐镇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这是他第三次获此殊荣。老邱总说自己没做什么事,只是单纯地想为家乡办点事,“我们不做,就是后代做,自己动手,只为坦途”。这是老邱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邱含如整理果树。杨雪艺 摄现在,65岁的老邱,怀揣着一份质朴的初心,坚定且无私。他是年轻时为家乡抛洒青春的“邱队长”,是退休后继续为乡邻干实事的“邱会长”,更是百货店的“邱老板”“党员卷烟零售户”,在建设乡村、产业振兴道路上热血沸腾、朝气蓬勃!大地回暖、生机盎然,邱含如每日都沁润在柑橘香甜中,一点一点筑出“黄金路”,收获颗颗“黄金果”,更绘出一幅向上向善好“丰”景!(供稿:眉山市丹棱县烟草专卖局 杨雪艺)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3-11
达玛花·央京,甘孜州达玛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2016年,她创立企业,决心推动甘孜州农产品上行工作,带动家乡老百姓致富。8年时间,一步一个脚印,达玛花·央京一直在践行生态农业的道路上努力。雷佳霖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左杉达玛花藏语意为杜鹃花,当地人称羊角花。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有一位名叫达玛花·央京的女性,周围人都说她胆大。在当地,过去很少有人规模化种植、销售高原农产品,可她却带头试水高原农产品电商,带领上百户村民与市场接轨,把高原地区绿色健康的食材带到大城市。8年来,她深耕高原特色农产品种植,以品牌化思路发展康定特色农产品,全流程打造高原农产品上行供应链,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探索出新的道路。达玛花·央京成立公司“品牌化”发展特色农产品  康定新都桥曾有生产基地1000多亩,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空气无污染、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当地人通过原生态方式种植出来的产品绿色营养、口感较好,但为什么走不出去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达玛花·央京。  早年做生意积累了10多年市场经验的达玛花·央京,具有敏锐的市场眼光。“农户普遍缺乏生产技术,供应链标准化低、产业发展与市场脱节、物流成本高。”通过基层调研,她发现,当地高原农产品主要面临技术、标准、市场、物流四个方面的挑战。  2016年,达玛花·央京创立甘孜州达玛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玛花农业公司”),基地建在康定市甲根坝镇。公司成立之初,定位就是一家“品牌化”发展康定特色农产品的现代化企业。达玛花·央京带领员工和当地群众,尝试全流程打通农产品上行供应链。  2023年4月13日,伴随着阵阵机械轰鸣声,30余种青稞良种,在甲根坝镇提吾村下种。这标志着康定市130亩青稞良种示范推广基地正式启用。该良种推广基地是康定万亩高原有机青稞园区的一部分,由达玛花农业公司全过程种植,负责播种、采收、田间管理、质保等工作,康定市农牧农村和科技局提供技术指导并在基地进行新品种试验。  “我们试种的30多种青稞良种,涵盖了甘孜州所有的青稞品种。之后将提取一些高产高质的青稞种子,在折西片区进行推广,提高青稞的产量和产值。”达玛花·央京说。线上+线下将高原农产品推向全国  糌粑作为一种特色小吃,是将青稞洗净、晾干、炒熟后磨成青稞粉,食用时用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等搅拌均匀,用手捏成团即可。  达玛花·央京解释道:“当时线上很少有售卖糌粑的,只有线下的一些土特产店在卖。我想通过电商,销售糌粑这样一个认知度比较高的产品,把青稞嫁接进去,让更多消费者了解我们的青稞。”  为将消费市场做得更广,达玛花·央京还与一家食品公司合作,生产青稞牛轧糖、青稞苏打饼等产品,打造高原特色食品,实现产品差异化。  此外,达玛花·央京还将当地水磨坊使用传统工艺加工青稞的过程拍成视频,放在店铺首页,吸引消费者的关注。  功夫不负有心人。达玛花农业公司成立8年来,形成了以野生菌、黑青稞、藏式养生茶、高原特色生鲜等四个系列产品为主的供应体系。通过天猫、抖音、社区团购、盒马鲜生等“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达玛花·央京将康定特色农产品、健康食材、生鲜产品推向全国,为助农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2020年,达玛花农业公司荣获“甘孜州十大优秀电商企业”称号;2021年,该公司流转1200亩土地,种植黑青稞、高原香糯土豆、康定红皮萝卜、高原娃娃菜等,带动当地农户户均增收8000多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11
杨静,彭州市发展和改革局价格调控科科长,多年来从事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始终奋战在一线,为完善农产品储备运销体系提供数据支撑,把热情和忠诚奉献给农产品成本调查事业。获“2019—2021年度全省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先进个人”“2021—2022年度全省价格监测工作表现突出个人”等荣誉称号。雷佳霖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奔波在熙攘的菜市,躬身在希望的田野……有那么一群人,通过对农业生产中的种植养殖成本进行科学统计分析,再通过县、市、省到国家层面逐级审核汇总,最终形成系统可靠的数据。这些“不起眼”的数据,为制定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格、目标价格以及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等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他们就是农产品成本调查员。  作为其中一员,杨静始终知道,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道路上,自己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杨静不容小觑的“3毛钱”  3毛钱,重要么?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角票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杨静认为:3毛钱,重要!  2021年12月的一天,佳源生猪养殖家庭农场的一份成本数据让杨静心生疑惑:用电16034度,电费13071.87元……单位电价高达0.82元。  当时彭州市农业生产用电价格约0.5063元/千瓦时,工商业用电丰水期价格为0.5元—0.6元/千瓦时、枯水期为0.8元—0.9元/千瓦时,农场用电价差与后者浮动高度吻合,是巧合还是另有隐情?带着“3毛钱”的疑问,杨静立即行动起来。通过实地走访所涉养殖场和供电公司,杨静发现,佳源生猪养殖家庭农场使用的居然是工业用电。  对养殖户来说,用电只是生猪养殖众多投入中的一环,用电成本过高,他们将面临亏损,甚至被市场淘汰。解决问题刻不容缓,杨静立即联系彭州供电公司帮助该农场对符合农业生产用电的线路进行改造,询难处、问关键、找办法、跑手续……最终,该农场成功享受到“畜牧业以及农产品初加工用电,可以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的“政策福利”。另辟项目“蹊径”  饲料,是生猪养殖中的另一项重要支出,饲料成本约占生猪养殖成本的40%。如何解决这一难题?通过调查,杨静发现,农村一直都有废弃菜叶辅助生猪养殖的习惯,只是缺乏技术,没有形成规模。  2022年5月,她和省市成本局一行人再访佳源生猪养殖家庭农场。交流中,该农场负责人表示,经过摸索,他们已经初步掌握把废弃菜叶变成青贮饲料的技术。杨静便建议他们把这一技术成果发展成项目,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还能带动产业发展。受到启发的农调户由衷地说:“太好了,过去我们只知道养猪赚钱,从未想过还能做青贮饲料项目赚钱。”  如今,变废弃菜叶为青贮饲料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在彭州已经逐步成熟,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成本可降低约25%,生态和产业发展双双受益。“数”说美好未来  茄子种苗1080元、肥料720元,人工费15元/小时……彭州常年蔬菜种植面积约为80万亩(含复种)、产量约220万吨,常年栽培的蔬菜有14大类、涵盖200多个品种。农产品成本调查员一年的工作涉及上千组数据、上万个家庭。  上午在田间地头查看蔬菜生长和收获情况,下午在培训会上指导农调员采集数据、解决难题,杨静深深感慨:“农调员记下的是日常,反映的是生计,惠及的是民生,我们较真的每一个数据都是国家制定各种惠农政策的关键依据。”  在杨静的努力下,彭州市农调员的“记账”水平日益提高,农本调查的重要性也深深根植在每个农调员的心中。 她本人还获得“2019—2021年度全省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先进个人”“2021—2022年度全省价格监测工作表现突出个人”等荣誉称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11
(陈静 蒋心雁 记者 常艰)“我从这里离开,又走回这里,这是作为农民刻在骨子里的人生理想。”3月4日,初春的眉山市丹棱县仁美镇高河村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村民何斌正在和父亲何德祥在自家稻田里管理羊肚菌,测温、盖膜、看土……这是何斌从家乡离开又以农技专家回村种植羊肚菌的重新起航。何斌(中间)在指导种植(陈静 摄)三年前,心系家乡的何斌,紧抓招才回引的机会,回到眉山市职业技术学院就职。这一路,他从丹棱到攀枝花,从攀枝花到眉山,从眉山到丹棱,虽有波折,但他坚信行则必至。从大学到就业,何斌一直致力于食药用菌的科研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选育工作,何斌团队从仁美镇选育出一株优良的“7妹”品系羊肚菌,该菌株耐高温、产量高、品质好,适合当地种植。何斌大胆尝试,2021年率先回村,让父亲种植羊肚菌,种植成功后,便开始在眉山市东坡区、青神县、仁寿县等地种植试验田,该品种已成为眉山市各区、县种植羊肚菌的首选品种,每亩平均产量600斤,产值5万元。  羊肚菌大丰收(陈静 摄)如今,走进高河村何斌羊肚菌种植基地,只见十余个大棚整齐有序地搭建在稻田里,大棚里长满了羊肚菌,一层层、一簇簇,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湿润土壤之中。何德祥正提着篮筐,在大棚里忙着采收。“一直以来,都是儿子指导我种植,现在已能够自我管理了,遇到的问题都能够自己解决了。”在儿子何斌的指导下,何德祥已经成功“出师”,在自家稻田里种植了半亩地的羊肚菌,可收获300多斤,每年收入达两三万元,羊肚菌采收后,还可以种植水稻。这也是何斌经过多年实践,探究出来的“稻菌”轮作模式。    “稻菌”轮作模式的推广以来,效果明显。何斌介绍,羊肚菌的生育期和水稻完全吻合,水稻田能够为羊肚菌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羊肚菌作为有益真菌,还能在土壤里面生长代谢,改良土壤的微生态环境,并且羊肚菌的营养包被吸收利用后,成为优质有机肥,可回填土壤,增加水稻田的有机质含量,进而促进粮食产量和品质的双提升,为种植户们开辟一条新的致富路。春光无限好,农事正当时。这也是何斌再回“农门”的正当时之路,如今,何斌作为市级科技特派员被派驻丹棱县开展工作,他说,“我会一直在农业科研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研究出更多适合乡村的特色农产品,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为我们当地乡村振兴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3-07
(记者 王成栋 徐浩煊 文/图)3月4日,王孟华调试刚刚到货的农用无人机,“有了这个,明天去油菜地撒化肥我就穿着皮鞋去。”  1998年出生的德阳市中江县人王孟华,是中江县愉辰家庭农场和中江县华盟农业公司法定代表人,主要从事土地流转和土地代管服务。今年开春,王孟华又新增流转土地50多亩。目前,王孟华流转的土地已达400多亩,计划大春全部种粮。  王孟华选择扩种粮食的动力是什么?3月1日,王孟华流转土地上,长势正好的油菜花迎春绽放。底气“成本下降,种粮的利润空间就出来了”  “惠农政策越来越多。”调试完无人机,王孟华开始整理本次农机农具采购的发票,他打算近期就向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申领农用无人机购置补贴。  这对王孟华而言并不陌生——2021年8月,他大学毕业返乡创业时,四川正好宣布将农用无人机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综合测算,省市县三级补贴累计后,接近购置费用的一半。此前,农业农村厅在德阳发布现代农户家庭农场培育行动方案,明确对省市县三级家庭农场创建成功者予以酌情补助。  王孟华口中的“政策”,是指农机补贴与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补贴。这也让他解决了创业初期面临的“钱从哪来”的难题。  指着自家机房里的20多台农机,王孟华告诉记者,创业3年来,自己的农机购置费用中,政策奖补占了一半,极大地解决了资金缺口问题。他举例说,去年自家修建的农机房和农资仓库花了20万元,而省级家庭农场培育金就达10万元。  这些惠农政策,让王孟华能从容储备化肥、种子等农资,也实现了农作物播栽、管理和收获的全程机械化。光是后者一项,就让他所流转田块每亩每年减少人力成本300元左右。换言之,他流转的400多亩土地每年能节约开支12万元。  “成本下降,我们种粮的利润空间就出来了。有了利润,我们肯定愿意种。”王孟华表示,借助好政策带来的耕作全过程机械化,让自己有了低成本的优势,这就是扩种粮食的底气来源之一。动力“政策这么好,我扩种不应该么”  “今年种粮补贴标准和农资补贴标准比去年高,但这个要根据实际种植面积发放。”采访间隙,王孟华接到中江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的电话。工作人员给他带来喜讯:今年,省级财政种粮大户补贴标准有所增加;作为全省产粮第一大县,中江被纳入探索建立与农资价格上涨幅度挂钩的动态补贴政策试点县。  这一说法也得到农业农村厅的证实。近年来,为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四川逐步提高省级财政种粮大户补贴标准,探索建立与农资价格上涨幅度挂钩的动态补贴办法,鼓励各地按照“谁复垦、奖补谁”的思路发放撂荒地复垦复耕种粮补贴等。  以王孟华感受最明显的省级财政种粮大户补贴为例,2022年,该项补贴为全省统一标准80元/亩。2023年,补贴方式改为分成都平原区、丘陵山地高原区两类区域执行,补助标准分别为90元/亩和100元/亩。今年,考虑到丘区种粮成本高等因素,又将成都平原区、丘陵山地高原区补助标准分别提升至100元/亩和150元/亩。  由于中江县地处丘区,王孟华的400多亩流转土地(托管地块不纳入种粮大户种植统计范围)种粮就可领取补贴6万多元。同时,根据目前大春农资上涨幅度,中江县初步厘定当地农资动态补贴标准为16元/亩,王孟华还可拿到6000多元补贴。  “你说,政策这么好,我扩种不应该么?”王孟华反问记者。记者手记政策好,种粮意愿就高了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政策变了卦。”“价格高、产量高,都跟不上政策好。”这是在中江县采访期间,记者偶然听到的几位种粮大户与家庭农场主编的顺口溜。大家拿着刚刚印发的2024年省委一号文件说,最近都在讨论这上面明确的奖补政策“干条条”。像王孟华这样的“新农人”,更是把过去4年省委一号文件中的“干货”都做了标记,反复阅读并认真比较、揣摩其中的变化。  为什么会这样?王孟华说,粮食要不要多种,实际上是政策释放的信号放大叠加后的结果。大家愿意研究、比较种粮大户补贴等高含金量政策,就是在分析研判背后的导向和用意。  “所以说,政策稳了,我们的种粮意愿就高了,播种面积和产量也就基本稳了。”王孟华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3-07
四川三农新闻网宜宾讯(通讯员 何敏)2023年8月18日,我有幸成为珙县巡场镇三合村驻村工作队新一轮的驻村工作队队员,同时我也是巡场镇镇域范围新一轮驻村工作队中唯一的“巾帼”代表。二十大以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等,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来川来宜视察更凝聚着总书记对四川的关心、关爱。总书记指出:要把乡村振兴摆在治蜀兴川的突出位置、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要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作为三合村新一轮驻村工作队的新成员,我很荣幸,因为我的驻村工作的核心就是围绕“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四项职责,为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添砖加瓦,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奉献微薄力量。在成为驻村新队员的第一时间,我带着感情、沉下身子走进三合村,融入三合村驻村工作队和三合村集体大家庭,很快融合到新的工作环境、适应新的工作角色。驻村情缘 缘结三合我叫何敏,1997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宜宾市珙县罗渡苗族乡国土办工作。从此,在地势偏远、当时条件较为艰苦的苗乡与国土结缘至今,目前仍然是珙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一名职工。在27年的国土生涯中,我担任中层干部24年,为国土、自规工作奉献了青春、热情和满腔情怀,自始至终挚爱国土、无怨无悔驻守基层,曾经被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直接授予“先进个人”称号。2022年下半年,由于自身身体和家庭原因,书面向组织提出辞去中层职务的申请。原本计划在辞去中层职务后,按部就班继续在基层一线发光发热,然而仅仅辞去职务短短不足4个月,组织上又鼓励我继续发挥余热,将珙县自规局派驻三合村驻村工作的接力棒交到我手上,促成了我与三合村的驻村情缘。三合村,顾名思义三村合一的村庄,2019年12月下旬在村建制调整时,将原来的龙塘村、三合村、坳田村三村合一,整合后的村名曰三合。人杰地灵的三合村,依山傍水、山水秀丽、村庄和美、庭院幽雅,田园式的鸟语花香的宜居生活令人向往。世界最大的人工种植茶花基地---4A风景旅游区龙茶花海在这里、万物生微田园在这里、珙县博物馆在这里,世界非遗蜡染馆在这里、珙县的西出口在这里......这里正在建设龙茶花海半山景观大道、康裕寒舍温泉酒店、三线建设主题公园等等。土砂锅、珙石雕、蜡染是这里持有的三张响当当的名片,这里还是苗族相对集中聚居的村落,僰乡苗族文化底蕴浓厚,村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每到苗乡节日,苗家姑娘和小伙盛装庆祝,村庄里芦笙吹奏、歌舞翩翩,篝火晚会、拦门酒等节目喜迎八方来客,苗家人独特、传统的敬酒礼仪“高山流水”以酒待客、以歌抒情的习俗,以最高礼仪欢迎嘉宾来客,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美好祝愿,让前来游玩的客人流连忘返......助力困境儿童  接力母女团聚2023年8月下旬的一天,也是刚刚入驻三合村不久,当时也正值桂花香飘四溢的季节,走在三合村乡村公路上的驻村工作队成员及村委干部却无心观赏、留恋这沁人心脾的花蕊,大家脚步匆匆、急急忙忙赶往困境儿童王晓(化名)家中,都想着如何用尽全身解数帮助她找寻妈妈、促成母女团聚。王晓,现年7岁,三合村常驻人口,户籍所在地系省外(户籍随母),父母早年离异后王晓随父亲共同居住在三合村老家,之后其父亲在异地重组家庭后对王晓的照顾逐渐减少。近期,王晓父亲因家中发生“特殊”变故,无心无力照看孩子,提出希望相关组织想办法联系上王晓在省外的母亲带其共同生活。只有六七岁的小孩,在不懂事的年纪,无人照看的她就东家窜窜西家逛逛,饿了就东家吃饭西家喝粥,饥饿难耐的时候就小偷小摸、顺手牵羊,养成了一些不良坏习性。最令人担忧的是:无人照看的女幼童,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问题要怎样才能得到保障?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完全之策让女幼童无忧、健康、安全的生活?这个棘手的问题需要我们三合村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一帮人共同商议、寻求路径去解决。看到王晓第一眼的印象:小姑娘性格开朗,衣服和头发都还算干净整洁,小小的年纪没有妈妈的陪伴和守护,没有爸爸的坚强臂膀的呵护,看着就让人心生怜悯。“想上学吗?孩子!......”我俯下身子半蹲着,以保持和王晓平视。孩子一下子拘谨起来,双手不停的拧着衣角,咬着嘴唇,满眼茫然,怯怯的,好一阵子才缓过神来,不停的点着头......我们一行的干部通过走访,及时将了解的情况报告巡场镇相关领导,同时提出帮助困境儿童王晓的建议:首先考虑安全问题,应尽快落实保护女童安全的举措;二是多方打听女童远在外省母亲的联系方式,争取说服其母亲抚养孩子。落实女童安全的问题片刻都不能等待,相应工作紧锣密鼓开展:本着就近原则物色合适的家庭户,作为短期看管王晓的临时监护人,照顾其日常生活、看护其安全。相应的临时看护费用由当地政府出资按日补助该家庭户。同时,利用临时监护人短期看护王晓的空档时间,全力联系其母亲,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和母女间难以割舍的亲情,去说服和感化其母亲。当然,联系对接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电话的另一头,其母亲也在诉说着自己的难处:家庭重组、经济困难。但是通过多次沟通和交心,我们也看到了越来越近的希望,特别是通过视频方式,王晓的母亲见到自己的女儿,看到村社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成员的关心、看到社会的关爱,看到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爱心人士伸出一双双温暖的手都在尽力接力、助力着这件事情,视频对面的母亲的情感堤坝无法设防,眼泪终于绷不住了,她表示:再苦再累也要把女儿带在身边直到抚养长大成人......在巡场镇政府的关心下,在三合村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共同努力下,2023年9月上旬,三合村困境儿童王晓被巡场镇相关人员护送到其母亲所在地的妇联,与其母亲幸福团圆。困境儿童王晓在众人接力、助推下找到了家的归属。2023年9月下旬,我拨通了王晓省外母亲的电话,对王晓的生活现状开展回访,电话那头反馈的情况令人欣慰:小孩已经在外省就地入学,已经在慢慢融入有妈妈的日子,笑容多了,更加阳光了......常态摸排疑似返贫对象  因户施策助塑生活信心全面脱贫后,驻村工作队的核心任务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防止出现大规模的因病、因灾、因残、因学等诸多特殊情况而返贫或出现生活困难等的情形。如若出现此类情形,在第一时间开展入户核查,随后,对核查的具体情况开展集体研判,提出可行性的举措或方案,帮助群众渡过阶段性的困难,同时建立长效机制,引导群众自力更生、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提高家庭户持续、稳定的人均收入。每月,三合村驻村工作队成员都会对村域范围的家庭户开展摸排,同时结合各社网格员情况反馈、行业部门推送风险线索情况进行叠加,筛查出新增加的因病、因残、因灾、因学等疑似返贫或出现生活困难的群众,并研讨行之有效的手段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出现临时困难的群众重振生活的信心。接着,通过三合村村民刘某梅的花絮故事缩影,带你走进、了解珙县巡场镇三合村驻村工作队的日常、领略驻村工作队“半边天”不可或缺的风采。刘某梅,女,珙县巡场镇三合村6社社员,现年30岁,婚后育有三个子女,刘某梅和其中两个子女的户籍在三合村,另一个子女户籍随父在长宁县某乡镇。刘某梅丈夫蒋某在2023年下半年因车祸意外事故离开人世。珙县巡场镇三合村驻村工作队成员和村两委干部在常态摸排过程中,第一时间了解到相关信息情况后,及时入户安抚刘某梅的情绪、疏导其心理,同时开展相关核查工作,了解该户家庭收入情况。刘某梅户的家庭开支,之前主要依靠其丈夫蒋某跑货运支撑,多年来一直货源充沛、收入颇丰,一家人过着其乐融融、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突如其来的车祸打破了这家人的宁静,家中的顶梁柱忽然坍塌,全家失去经济支撑。在入户看到刘某梅时,原本爱说爱笑的她眼光木讷、眼神呆滞、一脸茫然、手足无措,看着三个年幼的孩子她感到无所适从,从未有过的无助和无奈全部写在脸上。作为驻村工作队唯一的“女队员”,我慢慢走到刘某梅的身边,双手轻轻搭在她瘦弱无助的肩膀上,给她鼓气和加油:不怕,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会像亲人一样,和你共同面对困难......困难是暂时的,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共同陪伴你们走出困境......采集到入户的核查情况和收入情况后,三合村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将入户了解的情况进行梳理,同时立即召开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社委的防返贫监测风险线索研判会议,集体研判该户是否纳入监测,同时提出相应的帮扶举措。经过集体研判,大家一致认为:刘某梅在丈夫离世后,一人拉扯3个孩子,无固定经济收入,存在返贫风险,建议纳入新增监测对象,并且提出相应的帮扶措施建议:一是积极向巡场镇政府申请,将刘某梅及3个孩子拟纳入低保对象,确保基本生活条件,同时争取教育扶持政策;二是鼓励刘某梅自力更生,为其介绍合适的就业岗位,帮助其“造血”。这样,既有政策兜底解决临时困境,同时也要引导当事人树立自力更生的思想,逐步主要依靠自己的双手和能力走出生活困境。集体研判后,该户的核查情况、研判结果、帮扶措施建议等,第一时间上报至巡场镇政府。为了让刘某梅户相应的帮扶举措能及时落地,我主动请缨,跟进政府经办人员对该户的诸如房产、车辆等部门信息比对结果情况,跟进最终帮扶举措的落地落实。在巡场镇政府的关心下,在三合村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的助力下,巡场镇三合村刘某梅户及时得到了低保政策的兜底救助、子女教育帮扶等,刘女士也在我们为其推荐的餐饮服务员的工作岗位上顺利就业。在社会大家庭的关心帮助下,刘女士一家基本生活得以保障,同时新的工作岗位也让她重拾生活信念,对未来充满希望,她表示:有信心将三个子女抚养成人。找准群众所需所盼  助推送医下乡活动巡场镇三合村新一轮的驻村工作队,在接过驻村接力棒的同时就在思考如何找准群众所需所盼,并以此为切入口,为淳朴的三合村父老乡亲解决相应的所需所盼和实际困难。在熟悉村域环境、开展入户走访的过程中,三合村驻村工作队了解到:很多老百姓希望不出村社,在家门口即可享受送医下乡诊疗的服务。获取到这个信息,驻村工作组成员一行随即开始对接珙县人民医院,希望借助院方资源和力量开展送医下乡活动,实现提高医院知名度和群众受益实惠的双赢,同时提出建立长效机制的建议:希望县人民医院坚持每月至少下村坐诊一次,派驻坐诊科室的医师根据群众的所需所盼进行及时调整和增派。三合村驻村工作队2023年8月下旬进驻三合村后,经过先后多次对接和争取珙县人民医院,于2023年9月上旬开展送医下乡坐诊活动的“首秀”,并且风雨无阻、逐月推行至今,实现了三合村老百姓不出村社即可看病的愿望。到现在还清晰记得,借助三合村卫生室的场地开展的首场送医下乡坐诊活动“首秀”的现场:珙县人民医院的眼科、五官科、内科、妇科、儿科等诸多科室专家很早就如约而至,而三合村有看病需求的村民也很有默契,已经有序的在卫生室外的宽敞坝子里排队等候,驻村工作队安排桌椅、茶水、维持秩序等后勤保障有条不紊......群众渴望足不出村社就诊的愿望,在珙县人民医院的关心下、医务人员的努力下、驻村工作队的助推下得以实现。看看就诊的现场,要数眼科吴主任的生意最“火爆”,一小会儿功夫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把下巴放在这个仪器边上,脑袋不要晃动,眼睛正对着这个位置......”吴主任非常的有耐心,满怀热情、带着真情为每一位有就诊意愿的群众细心诊断。“吴老师,我这个眼睛看东西不清楚,很模糊,也不清楚是否严重?......”一位近6旬的群众排队到了吴主任跟前。“先诊断了才能确定......你这个左眼是白内障,右眼属于老花......平时尽力少看手机或者带辐射的屏幕,多调节休息眼睛,同时建议你尽快安排时间到县人民医院做左眼白内障的手术,及早做及早恢复......这个在时间上不能拖哦,会拖出问题和后遗症的......”再看看其他医师的“摊位”前,也簇拥着有就诊意愿的群众,有的捏着手指采集血糖,有的挽着裤腿诊断静脉曲张,有的拖着略带疼痛的腿让医师诊断内风湿......“听说你们每月都要来三合村卫生室开展送医坐诊活动,真好,这是我们三合村群众的福音,这样的坐诊活动就好似定期给我们村民做最基础的“身体体检”,非常喜欢这种形式,也欢迎老师们每月都下村坐诊......”三合村村民张某一边讲一边向驻村干部和医务人员竖起大拇指.....一晃,细数派驻三合村驻村工作的时日,已经有半年之多。在这半年的时间里,除了以上花絮故事外,诸如森林防火巡查、秸秆禁燃宣传、康裕寒舍温泉酒店及三线建设主题公园还有环山景观大道项目建设中的土地协调、纠纷调处、环境卫生整治、移风易俗整治等,我也积极与三合村驻村工作队、三合村村支两委成员默契配合,用自己“半边天”的一点点微薄力量实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目标,在共建美好新三合的征程上添砖加瓦。都说上头千条线下头一根针,基层一线的驻村工作亦是如此,这不,巡场镇新一轮耕地流出整改的图斑和任务又下发、分解至各村了。三合村56个恢复整改图斑的现场核实工作,在村社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团结协作下说干就干:地块核实分组开展、任务到人,工作尽然有序。接着汇总每个地块的初步整改方案,思考如何加快同步推进整改的速度......2024年新年伊始,三合村驻村工作队和三合村村支两委紧密团结、满怀激情,提早共谋新一年发展思路,制定《三合村2024年发展特色农特产和旅游文化项目实施方案》、修改《三合村村规民约》(草案),目的是广纳各界名人志士加入到三合村大家庭,让专业人做专业事,通过发展二产倒逼一产、促进三产,构建共谋发展、共建和美新村家园的新格局。新年谋新篇,新年思发展,这是每一个三合人新一年的所想所思,在春意盎然的季节,三合村正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上,依托抱团发展理念,奋力起跑,谱写着极具魅力的新篇章。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一线的驻村工作者,也是组织上注入到三合村驻村工作队的“半边天”新生力量,默默无闻工作的我,把自己融入到山美水美、人杰地灵的三合村和美乡村大家庭,依托着三合村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力量助推乡村振兴、共建和美乡村,同时也在组织提供的平台上展现自我风采,绽放自我光彩,我将不忘坚守基层一线的初心使命,在共建美好新三合的新的征程上踏实前行......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3-06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